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拾穗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徒二十七1「非斯都既然定規了,叫我們坐船往義大利去,便將保羅和別的囚犯交給禦營裡的一個百夫長,名叫猶流。」

    「非斯都既然定規了」:原文沒有「非斯都」,僅僅是「既然已經決定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有一隻亞大米田的船,要沿著亞西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我們就上了那船開行,有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和我們同去。」

    保羅的航程對古代海路,提供了鮮明的一瞥。一般而言,船隻多沿地中海岸航行,且避免冬天行船的。這一行人起初乘的船,從亞大米田來(亞大米田位於小亞西亞西岸上端的一海港,離特羅亞不遠),可能正要沿亞西亞各港口回母港去。百夫長的心意是希望在其中一個港口,可以把這班人轉上往義大利的船上去。

  路加補充說同行的人中,有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這補述最自然的解釋是他乘這艘往愛琴海地區的船回家去。他在門24及西四10再有出現過,不過,卻是保羅的同伴,一同坐監的。若這些書信是保羅從羅馬監牢寫的,那末這時亞裡達古可能是陪伴保羅上羅馬的了。無論如何,路加一定與保羅同行至羅馬。這裡提亞裡達古,在故事情節上並沒有補充什麼,不過卻表示了此乃實錄可信。──《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第二天,到了西頓,猶流寬待保羅,准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

    希臘原文朋友那些朋友,指明可能是基督徒,正如約三15所說的。這字眼在第一世紀別的集團也有使用,但 Stahlinp.314)認為信徒用這字源于耶穌門徒之間的用法(路十二4;約十一11,十五13f)。凡是熟稔沿岸航行的人,都知道船隻靠岸後,勢必花相當時日上貨落貨的,搭客自然會上岸,打發時光。不過,囚犯則該留在船上以策安全,百夫長卻寬待保羅,讓他上岸,當然會有一兵士監視著他。──《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從那裡又開船,因為風不順,就貼著賽普勒斯背風岸行去。」

    「不順」:原文是「相反的」,意思是帆船遇到逆風。地中海夏天及初秋吹西風或西北風,對於向西航行的船隻較為不利。──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離開西頓,要往每亞去,直接的航線應是沿居比路島西岸行,保羅先前從帕大喇往推羅(廿一13),正取這一路線,不過相反方向就是了。可是由於夏盡初秋時節,風多偏西或西北,因此沿居比路東面背風岸,則較為容易,沿著岸邊行,又可以爭取海岸的晚風。──《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5「過了基利家、旁非利亞前面的海,就到了呂家的每拉。」

    繞過居比路,船就駛出了大海,可能仍沿岸邊行,經過基利家旁非利亞,有晚風和西海潮相送,一直來到了每拉,是呂家的海港。──《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6「在那裡,百夫長遇見一隻亞歷山大的船要往義大利去,便叫我們上了那船。」

    從埃及到義大利,有一條很吃重的貿易航線,專運粟米供應羅馬廣大的人口。由於古代船隻未有足夠的抗風設計,從亞力山大的船自然就要順勢向北先到每拉,然後依傍著亞西亞海岸,作第二段的航程。粟米貿易操縱在私營商人手上,由於羅馬命脈所系就承受特別優厚的待遇,監管保羅的百夫長,必毫不遲疑地打算利用這一艘船上羅馬去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7「一連多日,船行得慢,僅僅來到革尼土的對面。因為被風攔阻,就貼著克裡特背風岸,從撒摩尼對面行過。」

    我們假設這艘亞力山太的船向西開行,一心想在冬風來臨前到達義大利,否則航行就有困難了。可是一從每拉起程,氣候就不容他們達成願望了。因為當時吹的是西北風,船隻好不容易才向西走到革尼土,花了好多時日;革尼土是小亞西亞西南尖端的半島。經文說的風阻,不清楚是指往革尼土受阻,還是從那裡起行受阻(RSV)。一般航線是從革裡底北岸沿海經過的,這次卻繞過了革裡底的東端(撒摩尼角),為要沿著島的南岸(背風岸)繼續向西進發。──《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8「我們沿岸行走,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名叫佳澳。離那裡不遠,有拉西亞城。」

    「佳澳」、「拉西亞」:革哩底南邊的城市。「佳澳」的字義是「好港口」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8即或如此,航程仍然十分困難,勉強來到最近的一個海港佳澳:從古代資料查不出這個地方來,但現在辨認出是當今的 Limeonas Kalous(或 Calolomonia),位於 Matala角以東十二哩(18公里),那裡海岸線向北彎上去,因此不能避風。佳澳是個開敞的港灣,在惡劣的天氣裡,甚不理想。路加加插說佳澳近拉西亞城,(考古出來是鄰近的遺跡,也就是 Pliny長老所提及的 Lasos城。)──《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0「“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 」

    「我看」:這表示保羅不是以先知的身分發言,而是以熟悉航海的人士身分發言。保羅已經有大約4500公里、二十年的航海經驗。──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1「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

    百夫長看來是船上掌權的人,Ramsay說該船是皇家軍船,因此船上的軍官就成了船員的指揮了。不過這看法近代學者不大同意,認為這船不是國家操管的,只不過服務國家而已。因此較有可能的,就是掌船的詢問百夫長的意見,而百夫長則信賴船員們航海的專門知識。掌船的本在船主之下,船主不過剛巧在船上吧了。前者負責實際航行,後者則承擔全部責任。──《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2「且因在這海口過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說,不如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非尼基過冬。非尼基是克裡特的一個海口,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

    「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原文是「向著西南和西北方」。──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2掌船的考慮佳澳不是個過冬的港口,因此前兩節所討論的,只是關於把船駛到沿岸另一好過冬的港口,而不是要不要駛往義大利了。J. SmithThe Voyage and Shipwreck of St. Paul p.84)說在惡劣的天氣下,甚至沿革哩底岸到別的好港口,也極為驚險。他們心目中的地方叫做非尼基,它朝向西南及西北風 RSV),意即向著這些風向(中文譯為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這正是今日的 Lutro,正向東。不過這樣解希臘文這字眼,似乎很不自然,我們認為該是個向西的港口。今日這半島上切合這地方的,叫做 Phineka,保留了古代的名字,如今已淤塞了,古代則較為便利。──《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3「這時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就起了錨,貼近克裡特行去。」

    「以為得意」:「認為把握住目的了」。意即表示他們認為原先計畫的目標(到非尼基過冬)可以達成。──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3就此開始了風暴沉船的險劇,印證了保羅的推測。預期的旅程很短,不過是一天的路,有了溫和的南風,似乎不難達成。於是船啟程了,小心翼翼地貼著岸行駛。──《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4「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風名叫“友拉革羅”。」

    「友拉革羅」:字義是「劇烈的震動」,可能是東北風。這個字也是希臘字的東風與拉丁字的東北風組合而成。──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4可是水手沒有預算風向會突變,一股勁風從島內陸吹來,從山向東北而下。那風名叫友拉革羅,在拉丁碑文中印證這字314。似乎是希臘字 Euros(東風),和拉丁字 Aquilo(北風),兩字的揉合;因此,可能是水手給東北風的名號。──《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5「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刮去。」

    船在風暴中困住了,古時的船在大波濤中根本無能為力,水手只有任船隨風而去,別無他法;赫肯(p.7014)表示當時一定在用前帆,否則根本無法駛舵。──《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6「貼著一個小島的背風岸奔行。那島名叫高大,在那裡僅僅收住了小船。」

    船貼著小島高大的背風岸行,高大是當今的 Gavaho Gozzo,離革哩底約廿三哩(37公里)。在那裡水手幾經艱難才把小船拖了上來。小船平時拖在大船後面,但在暴風中,很容易撞打在大船上而毀壞。這裡用我們一字,可能表示路加親手幫忙,也可能是乘客或旁觀者,把自己投進當時進行的搶救中的講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7「既然把小船拉上來,就用纜索捆綁船底,又恐怕在賽耳底沙灘上擱了淺,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

    「落下篷」:原文是「降下器具」,意義應該是「降下主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7這裡有兩個字,第一是解“幫助”,可以泛指防衛措施,也可更明顯地指航海用的工具,例如纜索,或一組滑輪。後者似乎較合文意,但也沒有別的旁證可以肯定。第二個字是“捆綁船底”,有幾個意思,一、用繩垂直地把船旁的板綁緊(布魯斯,Book p.509);二、用繩垂直地把船身由船頭至船尾縱線式綁起來加強它(赫肯 p.703 n.1);三、用繩在船艙內橫綁起來以加強它:四、用繩縱線式從船頭到船尾拉緊,防止船背破折(H. J. Cadbury BC. V. pp.345354)。──《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819可是這些措施都無能為力,船遇著大風浪,可能有水入了船上,於是開始把貨物拋下海去(參拿一5)。到了第三日,為減輕船的重量,繼續把船上的器具拋下海去;這是指後備用的篷,可能是笨重的主帆和桅杆。這裡說水手們親手這樣做,這句很令人狐疑,因為除了雙手別無工具了。後來的版本就把我們拋下改為他們拋下,稍為通一點。又或者說他們沒有起重的工具,如在港口所用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9「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

    「船上的器具拋棄了」:「器具」是單數,可能是指著「降下另一個帆」、「拋下另一個錨」或者「拋棄備用的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0「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

    「狂風大浪」:原文是「很大的風暴」。──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0風暴到了頂點,水手們根本不知身在何方,離岸多遠,近不近石頭淺灘,天氣惡劣得連日月星辰都不見,以至無以辨認方向。依人看來,似乎絕無求生之路了,船上一片絕望情景。──《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122這時保羅來了第二次干預。開始先說眾人沒有吃什麼東西,這一點直到第33節才再提及。這裡卻足以描晝當時船上人們那種絕望的景況。也許因暴風以至船上所餘食物已不多,而且人們暈浪虛弱,沮喪絕望,沒有胃口。若他們留在佳澳,就不會有這時的危難險阻了,保羅提說他們沒有聽從他的勸告;他預言傷亡損失已應驗了,雖然事實上這時為止只有船受損(到最後也是只損失船),而船上的人並未受損,正如他所預言的。他用先前預言的實證,在這時鼓勵眾人,他相信船雖會破壞,人卻不至喪失。──《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七21~26保羅在指揮船了,囚變成船主了,因為只有他一個人仍有勇氣。

據說基爾弼爵士(Sir Humphrey Gilbert)有一次航行,船員都手足無措;他們覺得他們在迷霧,狂風和大海中迷失了。他們求他回頭,他卻不肯。他說,『我在海上和在地上一樣與上帝親近。』屬上帝的人,在別人心中已為恐怖所侵時,他的勇氣依然兀立不搖。──《每日研經叢書》

 

【徒二十七2324保羅說出他信心確據的因由,是他前一晚得的異象,有神的使者向他顯現。天使的報訊,是印證廿三11的啟示,說保羅必然安抵羅馬;神的計畫要他在該撒面前作見證(廿三11)。因此他肯定自己在這場風險中,必安然無恙,而且神也告訴他,船上的人也賜給他了。這話意思是保羅一直為同行的人禱告,如今神應允他了。這與亞伯拉罕為所多瑪人祈禱的例子相類似,他求神為了那少數的義人,把全城的人拯救過來(創十八2333)。──《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324「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

神的使者出現,從惡劣的氣候、洶湧的海面沖出來,在那搖搖欲墜的船隻上。神的兒女啊,你無論在那裡,神的使者必注意這你,不久神也會給你視力看見他們。

如果我們要像保羅那樣,有天使伺候,使我們有確信沒有懼怕,那麼我們要像他那樣,有兩個條件:要真正歸屬於主,也要有真實的忠誠。

那歸屬誰?我們的屬於神的,因為祂創造我們,買贖我們,也將我們分別為聖,這樣的歸屬感在奴僕身上是最重大事。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成長與獲福的基本條件,我們屬於神,祂有無限的尊貴,這是我們沒有的,也無法照著我們的理想可以實現的。

我事奉誰?事奉是保羅最深切最有效的用詞,就是指心靈在神的腳前俯伏,凡得著神的榮耀,必然日夜在祂的殿中事奉,屬天的生命在地上開始,卻繼續下去,有天使侍候,又有星辰在它們的道上為我們爭戰。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二十七24「‘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

    「神都賜給你了」:保羅可能為船的命運向神禱告,這裡表示神答應保守保羅的生命,順便連與保羅同船的人之生命也當成禮物送給保羅(神答應一併保守眾人的生命)──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526保羅勸慰他們,叫他們放心,並且叫他們同樣對神有信心,神應許的必然成就。保羅的預言不單只是求安全的希望,而是很著實地說他們會撞在一個島上。因為如果船要失去(22節),人卻獲救的話,就必然如此了。

  保羅這番話又遭受嚴重的批判。可是這完全與保羅從神得異象的經歷相符(林後十二19),而且他與同船的人分享自己的信念,也是很自然的事;況且這記載是目擊者的見證,我們實無需懷疑保羅這番話的。赫肯(p.709)很懷疑保羅能在大風大浪的船上,發表這樣的演說;可是,他心目中以為保羅像公開演說的形像,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恰當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7「到了第十四天夜間,船在亞得里亞海飄來飄去。約到半夜,水手以為漸近旱地,」

    「漸近旱地」:原文是「陸地漸近」,學者推測這個地點就是米利大島東北的古拉角。水手可能聽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而認為陸地已經近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7保羅的預言應驗了。過了兩星期,大概是指離開佳澳之後。人們計算過這段行程距離(約475海裡,885公里)在這樣的風湧之下,正要這麼多日子。我們還要容讓有風向的轉移,這是理所當然的。今日的亞底亞海,是指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之間的海峽;但古時的用法,則包括西西里和革哩底的地域。米利大島位於這地區的西端,在西西里之南。水手們認出近陸地的跡象,可能是從浪濤聲得知。──《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8「就探深淺,探得有十二丈;稍往前行,又探深淺,探得有九丈。」

    於是他們就測量船下海的深度。這數字雖然與當今在該沉船地測得的相符,Conzelmannp.144)卻仍認為只是個寫作的創作,理由是路加不可能站在拋鉛錘的人旁邊;這種疑竇實在無稽之極。──《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9「恐怕撞在石頭上,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盼望天亮。」

    水這樣淺,又加上浪濤的聲音,必須採取安全措施;於是水手們拋下四個錨。依今日的眼光,這些錨一定很輕,所以用四個之多。錨是從船尾拋下,使船頭不會繞轉過來;只要等到天亮,就趁時機找合適的地點讓船沖上岸。這時只有企盼天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1「保羅對百夫長和兵丁說:“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 ”」

    不管水手的動機怎樣,保羅向百夫長指出,若水手離船,全船的人就都不能得救。赫肯(p.706, 710)說若是這樣,保羅就做成大船的損失,因為沒有了小船,船除了攏岸就別無他法了(結果攏岸不成功)。不過同時他也承認這是路加插入的虛構情節,把保羅模造成船上乘客的救星。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他們運氣壞,偏撞在淺灘上,而非岸邊。也可以說兵丁太魯莽行事,把小船放走,而不是小心看守它(32節)。路加顯然認為是保羅主動建議這樣做,且存心挽救局面的。當時兵丁和乘客一片恐慌混亂,誤會了水手的用心,也並無不可。古代的浪漫故事中,水手在危急中棄乘客而逃,也不無實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3「天漸亮的時候,保羅勸眾人都吃飯,說:“你們懸望忍餓不吃什麼已經十四天了。」

    天漸明!船被錨安定下來,保羅就勸船上的人吃東西。這裡說他是對全船的人講的,提醒他們自從風暴以來(21節),已有十四天沒有吃什麼了。雖然這裡沒說他們在禁食,呼求他們的神明搭救,但這意見也可能存在的;保羅也就告訴他們,他們的祈求已經應允了,不必再禁食了。同樣,保羅在船上占這樣具控制性的位置,實有點奇怪,他竟可以指揮全船人的注意了,不過,一個聖人,像保羅的形像,在危急的景況下,會比一個普通人更獲得人的順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4「所以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你們救命的事;因為你們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損壞。”」

    保羅勸他們吃東西,因為這與他們的安危有關:沒有養份,他們難以支撐上岸的苦鬥呢。他再保證他們性命必得以保存,並用箴言的形式說明他們必不受危害(參撒上十四45;太十36,路十二7,廿一18)。──《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536保羅以身作則,加強這一番勸勉的話,他拿了餅來,依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常規,向神祝謝了,擘開就吃。這過程似耶穌叫五千人吃飽(路九16),最後晚餐(路廿二19)和以馬忤斯門徒吃飯時的情景(路廿四30)。因此,無怪不少解經者認為這裡是在吃主餐,或路加稱之為擘餅。早期教會的主餐與一般晚餐放在一起的(林前十一1734),因此很可能保羅真的在進行信徒的擘餅,而路加及其它人可以共用。但這裡描述的舉動,與一般猶太人平常吃飯的慣例也相符,且在各式人等面前實行出來。因此,路加所記的很可能是普通的晚餐,而不是信徒的聖禮,或為那些將要信主的人,來一次預祝的儀式。保羅把餅分給信徒同伴,為要作為眾人的榜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7「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個人。」

    路加無關輕重地加插了船上的人數,共有二七六人,有些版本數字低一點(如七六;也許由於抄寫者之誤);但二七六這數字也絕對可能,因為約瑟夫記載一艘船,同樣在愛琴海漂流的航程,船上達三百人之多。這裡提及人數,也許是預備下面記述他們怎樣登岸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8「他們吃飽了,就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裡,為要叫船輕一點。」

    水手們吃飽,體力增添了,就開始把船上餘下的貨物再拋下海,要叫船輕一點,免得擱淺,前些時候他們已經拋了好些貨物下海(18節),且必須留下一部份作為壓艙的重物,因為船在風中漂浮不定。──《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9「到了天亮,他們不認識那地方,但見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就商議能把船攏進去不能。」

    天亮了,就見了陸地,但水手仍不知是什麼地方。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那裡有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可以試把船攏岸。

  這故事中,傳統的地點,就是米利大東北岸的聖保羅灣,灣的進口處有一淺灘,現在已下沉,低過古時的深度,可能就是他們的船擱淺的地方。因此,說愛琴灣的 Mljet島才是該遺跡的理論,就不太合理了,這地方離航線實在太遠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0「於是砍斷纜索,棄錨在海裡,同時也鬆開舵繩,拉起頭篷,順著風向岸行去。」

    水手著手把船靠岸。他們把錨棄在海裡,又鬆開舵繩,就是在風暴中把舵掌縛住以策安全的繩子,此外又拉起斗篷(參15節,當船下了錨時,這帆是張起的),這樣,他們好把船駛進岸灣去。──《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1「但遇著兩水夾流的地方,就把船擱了淺。船頭膠住不動,船尾被浪的猛力沖壞。」

    「猛力沖壞」:動詞的時態表示船尾開始不斷被大浪沖毀。──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41他們的措施行不通,船遇著淺灘,希臘文是指兩個海的地方RSV; Smithop. cit., pp.137139)認為這是海灣旁邊和小島 Salmonetta之間的海峽,會引起洪流,及海底積存的黏土,會把船膠住,任浪沖打。赫肯(p.708)卻說上面39節批註的淺灘才對,位置較近海灣入口的中央。他又說船尾破了,應該是撞力所致,而不是被浪沖壞(waves一字,或 RSV Surf,在有些版本是沒有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2「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殺了,恐怕有洑水脫逃的。」

    混亂之中,兵士想要把囚犯殺了,免得逃跑。若是會游泳的,很容易可以上岸,逃進林野去,再要搜捕就很困難了。有一個難題,就是囚犯該是上了手鐐腳銬,無法逃走的,可是,在船破的特殊情形下,可能有不同的措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3「但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就吩咐會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

    保羅又一次成了同船的人安危的焦點。不管百夫長對其他囚犯的態度怎樣,他不肯讓保羅的性命受危害,尤其是見他在航程中的舉動。於是他吩咐人們想辦法上岸,會游泳的,就不難抵岸,因為距離並不遠。──《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4「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其它的人,就用木板或浮水的東西上崋。希臘文法結構可以解作,會游泳的人把他們背負著洑水;這不一定像赫肯(p.708)的看法,認為會游泳的人背著他們遊過去,而是他們用救生的方法,使他們安全抵達。──《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4「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保羅上羅馬去的那奇異的經歷─ 所受的試煉和所得的榮耀 ─ 真是信徒走信心道路的一個好模型。其中最寶貴的教訓乃是:在我們所到的一切困難狹窄的地方,都有神特殊的辦法和豫備的。

   按照人普通的眼光看來,信心的道路,一定是滿撒著鮮花,甚麼時候神要拯救祂的子民脫離危險,神就會立刻將他們從困難中提出來。事實卻正相反。聖經上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見證人都是先受試煉,後得榮耀的。

   保羅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神的孩子,無論受多少苦,仍能不在靈裏受壓。保羅因為在大馬色宣傳耶穌的緣故,猶太人商議要殺他。我們看見,那時候天上並沒有在火焰雷電中降下戰車戰馬來,把這位大使徒從仇敵的勢力範圍中護送出去,他是用「筐子....從城牆上縋下去」的(徒九25)。你看,被裝在一隻筐子裏面,像一包送出去洗濯的衣服,耶穌基督的僕人竟這樣不體面的從城牆上縋下去!

   後來我們又看見他被下在監裏,我們看見他怎樣被親友遺棄,怎樣受殘酷的鞭打。就是在神允許拯救他以後,我們還看見他被留在波濤洶湧的海中顛簸。最後,拯救來了,可是天上並沒有大船飛下來把這位尊貴的囚犯接出去,也沒有天使在水面上平靜猖獗的怒濤,船上的人必須有的抓住木板、破船上零碎的東西,有的跳下水去游泳,纔能得救上岸。這就是神對待我們的方法。

   這是神給我們安排的生活方式。對於那些生活在日常實際且平凡環境中的人們,這是個有助的福音。

   神的應許與神的旨意並不立刻將我們從試煉中提出來,因為神知道經過試煉以後,我們的信心會被成全,故此,神喜歡用祂那愛的金線,交織在我們日常經驗的經緯之中。─《信心道路上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