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洗礼(浸礼)

 

洗礼(Baptism)该词一般的意义为「蘸」或「浸」,代表了一组圣经的词语,用来表达一个宗教性的洁净仪式。犹太教有洁净礼、昆兰教派的洁净礼、皈依洗礼;至新约时代,洗礼是加入基督教的圣礼,洗礼不仅指仪式本身,更蕴含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神学涵义。基督教洗礼的渊源旧约的洁净礼藉水或血洁净的仪式,是利未祭司典制的重要部分;以下提出几项重点:(1)祭司须沐浴(出二十九21;利八6),利未人须以水洒身(民八6-13),方可领受圣职。(2)祭司献祭之前,须在铜盆中濯足洗手(出三十17-21)。(3)在赎罪日,大祭司须沐浴,然后穿起圣服;为自己和家人献赎罪公牛,取公牛血弹洒施恩座;再为以色列民献赎罪公羊,取公羊血弹洒施恩座;礼成之后,褪下圣服,须再次沐浴(利十六1-28)。(4)凡与不洁之物接触过的衣物、器皿和人,都要以净水洗涤(利十一24-40)。(5)焚烧红色母牛成灰,以水混和,与尸体接触过的人,可用这水弹洒洁净(民十九11-22)。(6)为痳疯病洁净的仪式,包括用水弹洒和沐浴(利十三、十四)。(7)性交、月经、生育之后,都须行沐浴洁净礼(利十二、十五)。应当指出的是,古代的洁净仪式与早期教会的入会洗礼,有很大的差别。入会洗礼是1次而终生有效,是彻底的除罪仪式;古代洁净礼则是暂时的措施,要反复不断地进行。然而,旧约的先知书已预言一个新的洗礼(结三十六25;亚十三1)。昆兰教派的洁净仪式昆兰教派是指在死海西北岸的爱色尼教派,原为一些祭司在主前100年左右所创,所以极为讲求洁净礼仪。他们自视为末日恪守与神订立盟约的群体,所以隐居沙漠、过禁欲生活,天天奉行洁净礼。他们也指出内心的忏悔,必须与外在的礼仪并行(《纪律手册》二3)。他们对圣事的要求很严,规定只有经过两年考验的正式成员,才可参加圣礼(《纪律手册》五6)。有人以为昆兰教派的洁净礼,是施洗约翰的洗礼的前身,不过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如:昆兰教派的洁净礼,是每日必行的日课,而不只是入教仪式(尽管首次的洁净礼对新入教者蕴含此意义);昆兰教派的洁净礼是自修自省的「内课」,并非公开举行的仪典有较浓重的礼祭色彩。然而,以下3方面可能对约翰的洗礼有些影响:其一是末世性(即认为当时已是万事成就的时代);其二是强调道德忏悔之必要;其三是指出圣殿仪礼的不足。皈依洗礼异教徒改信犹太教者,均要履行诫规,如诵读妥拉(即摩西律法),行割礼,行沐浴礼(为清洗异教环境中沾染的污秽)。这洗礼与基督教的洗礼,有明显相似之处,即如为入教的礼仪、相同的词汇、相同的教义(接受洗礼的人视为重生)。然而,是否可以认为这就是基督教洗礼的前身呢?两约之间时期斐罗的文献或约瑟夫的著作,均无提及,最早有关的材料已是主前一世纪末的著作。这两种洗礼多半是同时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犹太教同时坚持割礼,而基督教的洗礼观是信徒与弥赛亚联合,是外邦人和犹太人都必须奉行的礼仪。神秘宗教异教有多种洁净仪式。希腊宗教认为罪孽可藉此洗除;埃及人为死者洗身,认为可以重新点燃生命之火,在阴间继续生存。神秘宗教把东方神秘仪式和西方神话内容结合起来,强调秘密的仪式和隐秘的知识。这些宗教都认为洗礼标志着旧死新生。依流西斯秘宗和米特拉秘宗都以「圣洗礼」为重要的仪式。因此,有人以为基督教的洗礼及教义,是来自这些神秘宗教。其实,并无证据显示这些信仰在第二世纪晚期以前,就已存在;比较来说,还是犹太教的洗礼给基督教的洗礼提供了更切近的背景。新约的发展约翰的洗礼约翰传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路三3)。同上述犹太教3种洗礼相比,约翰的洗礼异同参半,所以据此颇难断言其源流。约翰洗礼的始源,可见于旧约先知喻意性的行动,不仅象征神的信息,也表明神必促成那事。约翰的洗礼蕴含3方面的神学意义:(1)与彻底悔过有密切关系,不仅要求外邦人如此,且认为犹太人也不能例外;(2)主要是末世性的,为弥赛亚的来临作好准备;届时,「他要用圣灵与火」施行洗礼(太三11),所以,约翰的洗礼是瞻望「在世界的末了」(参太三12),神的百姓将与不信者分开;(3)象征道德上的洁净,为人作好进入天国的准备(太三2;路三7-14)。尽管早期教会的洗礼与约翰洗礼大有相通之处,但不可因此而断言是一脉相承于约翰。实际上,耶稣的传道工作中,并没有继续约翰的洗礼。起初耶稣尚允许门徒施行约翰的洗礼(约三22),但似于不久之后即废而不用了(约四1-3),原因大概有3:(1)约翰的信息是为了一个作用,而耶稣的道是本体的、个人的;(2)约翰的信息是前瞻性的,期待天国之将至,而耶稣的道是后顾性的,为已成的事欢庆;(3)约翰的洗礼是一时之举,耶稣的洗礼却是永远有效的圣礼。耶稣的传道工作成全了约翰的工作,所以耶稣便不再使用约翰的做法。耶稣受洗这事件的肇始,在于耶稣本身的弥赛亚意识中,神性和人性复杂交缠的动机(参可一9-11和相应的经文)。对约翰来说,这是他的信息和工作得蒙耶稣认可的标志,耶稣的工作是接续约翰的神国宣告,对耶稣来说,这不啻是一次受膏礼,标志着他弥赛亚事奉之开始。马可福音一章11节及相应的经文记述「有声音从天上来」,有两个含义:(1)这声音引述诗篇二篇7节的话,确认耶稣为神独一的儿子。(2)它又提示以赛亚书四十二章1节的话,确认耶稣是弥赛亚,「耶和华的仆人」。从人的角度来看,耶稣之接受洗礼表明耶稣身负世人之罪,并要为世人受苦。这表明祂与罪人一致,也表明日期满足的时代的开始,这期间,弥赛亚要完成拯救世人的大工。耶稣复活后的大使命教会施洗的真正依据,就是耶稣复活后留下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9)。如上所述,门徒曾停止施洗,但从这里的经文所载,施洗的圣礼,是根据耶稣的死和复活重新设立的。它不再是前瞻于未来,而是一件已实现的事,这是福音信息的核心,由复活的基督──万主之主──证明了。它也是「使人作门徒」过程中重要的部分,耶稣的大使命中,「施洗」在原文是分词,在主要动词「作门徒」之后。最后,受洗这行动也表明信徒与三位一体的神联合(「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早期教会的洗礼根据使徒行传二章38节,洗礼从一开始已是庄严的圣典。这可追溯至教会最早的日子,那时洗礼已被视为得救过程的重要部分,受洗者更要「奉耶稣基督的名」悔改(「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八16,十48,十九5)。大概有一个考问信德的时间,让受洗者表明其信仰和将自己奉献给基督的决心。经此洗礼,信徒便成为新约教会的一员,也表明信徒的罪已经得赦(徒二38,五31,十43,十三38,二十六18),并领受了圣灵(路三16;徒二3841,九17,十4748,十一1617,十九5-7)。洗礼的神学意义保罗神学保罗的基本宣言,可见于加拉太书三章27节:「受洗归入基督」。洗礼仪式是以基督为核心,表明受洗者与基督联合。这个理论于罗马书六章3-8节中,有进一步的阐述,把受洗比作旧死新生的标志(参西二1213)。另外,洗礼也与圣灵有关,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把「从一位圣灵受洗」,连于「饮于一位圣灵」。很多人认为,洗礼是圣灵内里印记的外在明证(林后一2122;弗一13,四30)。这一点也引领我们想到洗礼的末世性意义。洗礼与基督和圣灵现今的工作有关,把日期满足之时,救恩沛然下降之事具体地显明,因为洗礼是一个入门的仪式,标志着信徒已进入新时代的福祉之中(多三5)。与圣经诸约的关系洗礼与旧约诸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主要是与亚伯拉罕之约有关,特别是立约的记号──割礼。保罗在歌罗西书二章11-12节,将基督教的洗礼与犹太教的割礼都视作基督的救赎的表征。现今的争论环绕两者的承袭程度,新约的洗礼是否也具有法定和皈依的功能呢?不论其神学意义为何,保罗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他却借用了犹太基督徒的比喻:「心里的割礼」(申十16,三十6;耶四4;罗二2829;腓三3)。基督徒经历了割礼预表意义的应验:一个属灵、完全的果效的真体。彼得前书三章19-21节指出,洗礼也和挪亚之约有关。经文说挪亚「借着水得救」,也被视作比喻洗礼的果效。现今的争论环绕对「这水所表明的洗礼……也拯救你们」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答案系于随后的经文:「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由于圣礼主义与浸信会之间详细的争论,将有另文叙述,在这里只稍作评论:这节经文译作「以无亏的良心求神」,其意义最为切合经文欲突出的重点和一个立志归主者的心态。洗礼是救恩之约的印记,这约早已由基督的工作和信徒个人的信仰抉择,共同建立(参彼前三21下:「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使徒行传主题之一;徒五31,十三3738)。洗礼信经当前对新约是否明载有洗礼信经,以及于初期教会崇拜聚会,尤其是圣餐和洗礼仪式中,这些信经的使用问题,众说纷纭。洗礼很强调认信,新约中不少的信经(例:罗十910;提前六1213;腓二6-11;弗四4-6;西一13-20等),可能都是从洗礼仪式中衍生出来的。GrantR.Osborne另参:「用火施洗」;「圣灵的洗」;「割礼」;「未受割礼」;「洁净和不洁净的条例」。――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