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王

 

王,王权(King,Kingship)在希伯来文的旧约中,「王」这个词出现超过2,000次。它有时指神(诗九十五3),有时指人类的统治者。一般来说,这词是指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能力者,统治他的百姓。在旧约中,「王」这词特别指到一位统治者,他管治一个族(例:民三十一8的「米甸的五王」),或一个城(例:耶利哥、艾城;参书十二9-24,那里记载了31位王,他们所管治的城均被以色列人攻占),或一个国家(例:以色列、犹大、亚扪、摩押、亚兰)或跨国势力(例: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此外,也有另一些希伯来词汇是指皇室或王位的。非利士人将「主」这词引入希伯来文。那5个非利士城邑,就被5位主所管治。另一个指以色列王的词语是「统治者」。扫罗和大卫都被膏为以色列的管治者(撒上十1;撒下七8)。在新约及七十士译本(即旧约的希腊文版本),与希伯来文的「王」相若的一个词,是泛指一世纪所有的统治者,亦指以色列的君王、古代的统治者,以及至高的君王耶稣基督。「万王之王」这个对耶稣的称谓(提前六15),其实是一个带有希伯来主义的字眼,意思是至高无上、最伟大的王。举例说,当以西结预言推罗被攻陷,尼布甲尼撒就被称为「诸王之王」(结二十六7)。事实上,最先使用这称谓的,是亚述和巴比伦的伟大领袖。从前的统治者只称为「王」或「大王」,例如列王纪下十八章28节:「你们当听亚述大王的话。」后来,统治者为了配合王国的扩展,就修改了对君王的称谓。古代近东君王的地位君王的地位随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而转变。米所波大米君王的地位,与埃及的法老王不同,以色列的君王又与邻近国家的相异。宗教概念与文化面貌的转变,对君王的地位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在圣经中,亚比米勒的王权与扫罗的不同,扫罗的又与大卫的相异。不过,古代近东对王的观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相信君王与神明是有关系的,那君王可能是位圣者,是神的儿子或代表,又或是神在地上统治的媒介。埃及埃及人认为他们的王是神圣的。神明与帝王基本上是混为一体的──神就是王,王就是神。众神之首叫阿扪锐神,被称为「众神之王」;在颂扬他的诗歌中,则说他是「众神之首……诸神之父,创造人类……上埃及和下埃及之王……众神之主」。埃及的碑文亦记载帝王为「神」或「善神」。在旧帝国时期,皇帝是神明在地上的代表,也是唯一获赐长生不老的人。其他贵冑和臣仆若盼望有来世的居所,唯一的方法就是埋葬在王陵附近。古埃及人在一年中献出3个月时间去建造皇帝的陵墓(金字塔)。他们努力挖掘、搬运和堆砌巨大的石头,去建造金字塔,希望神明会记念他们曾参与建造帝王最终安息之所。米所波大米苏默人相信多神共存,并一同以王的身分去管治。当中为首的包括天神阿奴、天地之神恩里勒及地神安基。他们都被塑造为王,分别执掌不同领域;人们建造神庙、撰作圣诗、祷文和敬拜仪文,便是承认他们的王权。按等级而排,其他神明由上至下的次序为玛尔杜克、亚述神、沙马士、伊施他尔及辛等。虽然某些神明的崇高地位会随年日而改变,但他们在米所波大米的社会结构中,仍然重要。在苏默人的文化中,君王就是神明在地上的代表。他们的任务是维护神圣的法纪及保护神庙,藉此事奉神明。从苏默王的名单,显示他们相信王权是源自神明的:「在埃利都的地方,王权首先从天赐下。」吾珥早期的君王(主前2650)均葬在王陵,并有374个陪葬者。皇室的葬礼与埃及法老王的相近。人们认为君王去世,就变成神明,要带同仆人陪葬,以便在来生服侍他。不过,君王的神圣地位并非永久。统治者自称「牧人」,源自苏默文化中的「安」。「安」是事奉本地神明的大祭司的名称,也是整个庙宇敬拜的领袖。后来,他被称为「统治者」或「君王」,负责看管庙宇。因此,君王都以能够为神明建造庙宇为荣。亚加德的撒珥根认为自己是「伊施他尔的监督、基书的王、阿奴的受膏祭司、一国之君及恩里勒的伟大统治者」。巴比伦的汉模拉比自称为米所波大米的神明建造庙宇,包括:「称为『丰富之家』的亚大得庙宇、女神撒拉之像,并为阿奴、恩那拿与那拿的庙宇,称为『国教机关』」。在巴比伦的新年庆典中,君王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君王都与祭司一起把自己呈献在玛尔杜克的神像面前。他要在神像前谦卑自己,并再次接受皇室的印记。这行动象征着神圣的统治,表明君王的地位是神明赋予的。完成上述礼仪后,祭司便把皇室的印记交还君王。这种再次授冠的行动,代表着玛尔杜克称许君王的统治及事奉。统治者既被视为百姓的牧人,他就要建立并维护法纪,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巴比伦王汉模拉比(主前1100)相信自己是被神明呼召的,因他在那著名的法典的引言中写道:「阿奴和恩里勒指派我为人民谋求福利,又派我这虔诚及敬畏神的君王使全国秉公行事,而且消灭那些行强暴和邪恶的人,以致强者不能欺压弱者。」公正严明正是米所波大米王最显著的素质,他奉召在国中建立公义,正如汉模拉比说:「我明了国中的法律及公义,因此能为人民谋求福利。」君王完全明白自己作为帝位的继承人或篡位者,他可以获得人民的效忠,因而成为被神明接纳的凭据。所以,米所波大米王强调神明赐予他恩惠,就如汉模拉比所言:「玛尔杜克差派我来」而「汉模拉比是恩里勒所呼召的牧人」。迦南要重组迦南人的王权观念,更为困难。妨碍我们全面理解迦南的王权观念,有很多原因,包括缺乏第一手资料、各种传统的混合,及较大的帝国常出现政权的替换等。就以非利士人为例,纵然他们对我们了解圣经的史实很是重要,但关于他们对王权的观点,我们所知却甚少。非利士诸王的联合势力,促使以色列人萌生立王的念头,好带领他们得胜。亚哈的王权观念,则可能受其妻非利士人耶洗别的影响。迦南的史诗提供了资料,帮助我们了解迦南的君主制度。君王与神明一样,都出现权力斗争。传说巴力、摩特和耶音各有权势,但为争夺更多的权力而争战,胜利者便可扩展势力。在迦南的诸神中,伊勒是「众神之父」及「人类之父」。他管治众神及人类,但也与次等的神明分享权力。他可与列祖相比,坐在宝座上,管治众君王、神明和人类。迦南的城邑基本上是附庸。王所管辖的城,是属于埃及的。这位本地君王若肯接受法老王的条件,就可保持王位。作为附庸,他要负责供应宗主所要求的各样东西:金、银、食物、人力及军备。法老刻意分散迦南附庸,以便巩固埃及在迦南的地位。当城邑强大得足以反抗法老,那城的王就可享有更大的自由。乌加列位于地中海港口,当地的王对于其国民及土地,有绝对的权力,都是专制的暴君。囚犯或平民若失宠于王,可被驱逐出境,夺去产业的合法权益。然而,王有责任保护那些不能自我保护的人,例如寡妇和孤儿。以色列的王权神权政体圣经一开首就宣告神是创造者(创一1)。创造者是一切受造物的王。祂至善的王权就是智慧、权能、荣耀及真诚,这些都在创造的和谐中彰显出来。这位伟大的王与祂的受造物建立关系,又把权力分派给天体及人。太阳、月亮、星宿「管理」白昼和黑夜(创一14-18),人就受托管理神在地上的创造。人要服侍神,这事实进一步表达了神在人当中的王权(创二7-22)。这位伟大的王看顾祂所造的人,为他造了一个女伴,让他们能在事奉神的过程中,得到喜乐。祂的统治并非独裁或自私,反而充满着爱和贞诚,并关顾百姓的幸福。祂要看见人各按其职、拥有神的形象及满足了一切的需要,祂才「安息」下来。所以,在创造之后所发展的救赎历史,并非因为神不顾念人,或因祂专制。相反地,是因为人的堕落和背叛(创三,六1-8,十一1-9),人想脱离神这位伟大的王的统治。然而,这位王却满有恩典。祂只是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没有毁灭他们(创三24)。神又赐福挪亚和他的后裔,使他们昌盛,获得神的供应(创九17)。

祂更期望堕落了的人仍继续统管大地(创九27;「生养众多」应解作「管理」,参创一28)。但建造巴别塔是一个高峰,表明人企图脱离神的管治。神就在巴别将人分散,容许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发展(创十一1-9;参创十52031)。从这时开始,每个国家就由自己的王或统治者带领,神的王权与人的王权这两个清楚界定的观念,亦由此产生。当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神的救赎计划短暂地局限于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在此之前,人的政权是独立的,拒绝创造者那神性的统治。神拣选亚伯拉罕作万国之父,弥赛亚的统治会借着他和他的后裔在地上建立。在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中,神多次肯定地说他会成为一个大国之父,神会把迦南地赐给他,君王会从他的后裔中兴起(创十七6)。亚伯拉罕以割礼表明他全家都接受神的管治,他的家族亦藉此分别出来事奉神(创十七10-14)。神与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建立关系,最终目的是要使祂成为以色列的王,祂的子民亦要透过对神忠心的顺服,来表示接纳祂的掌管(创十七7)。这约的核心就是神期望人以忠心去响应祂的管治:「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创十七1下)。亚伯拉罕若过着与王同行的生活,就能施行神所赐予「管治」万国的权利。因此,神透过亚伯拉罕重新建立祂在人当中的国度,借着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神要兴起一个「王族」,以恢复祂在受造物中的全然治权。从救赎历史的角度看,创造和救赎是息息相关的。神藉救赎的行动重建人与祂的创造的和谐关系。然而,列祖的事迹告诉我们,通往管治的道路是艰苦和充满试探的。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他们一方面活在神赐福和保守的应许与盼望中,另一方面却遇上饥荒、战事、斗争苦难。亚伯拉罕在神和人面前证明自己是信心之父(创二十二16)。雅各在毘努伊勒与神摔跤后,蒙这立约之神赐福,称为「以色列」(创三十二28-30),成为整个以色列民族之父。神在人的生命中掌权(神权政体)这些事迹,与创世记三至十一章中人的掌权(人权政体),成强烈对比。神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埃及进一步向以色列人启示祂的王权。在十灾和出埃及的事迹中,神启示了祂的王权:祂满有拯救与伸冤的权能。祂是那「神圣的战士」,与百姓一同争战。在红海岸边,以色列人与摩西一同歌颂耶和华的王权:「耶和华是战士;他的名是耶和华。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出十五318

此外,神纾尊降贵地临到以色列人当中,与他们立约。这约是神按祂的主权,向人施行恩典及应许;借着这约,亦透过颁布律例典章和祂亲自临在,神的子民被

2422

洁净为圣归于祂。出埃及记二十至三十章所记载的立约、会幕和安息日,都显示神在以色列人当中的王权,而他们就是要献给神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安息日表征着他们的奉献、神的王权及以色列人王族的身分(参出三十一17)。约柜是神王权的另一表征(参民十3536;诗一三二8)。以色列民经历和见证了神对他们的眷顾,就明白到若遵从神的要求,这神权国度或可在地上实现。克林认为神与以色列的立约关系,是这伟大的王加在祂子民身上的约束。西乃之约建立了神权政体。神将诫命交付给以色列民,要他们活出神权国度的本质。正如神启示摩西说:「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56)他们是神为万民而拣选的,透过以色列如祭司般的顺服及代求,全地得以认识这位创造主和救主。神的王权有以下特质:权能、荣耀、贞诚、智慧、关怀、服侍、将权力分派给人、福祉、保护、公义的管治、审判、伸冤和拯救。以色列的王权要与神的王权一样。他们各色各样,甚至有时近乎复杂的律例,是要教导以色列人分辨神圣与平凡的、洁净与污秽的、神的方法与列国的方法。神的方式带来爱、贞诚、公正、和平、和谐、服侍、关怀别人、智能的生活、维护贫穷人及审判有罪者。然而,世界各国的方式却是自私、罔顾公正、混乱及专制的。神亦设立了组织架构去促进祂神权政体的目的。在旷野,摩西和被拣选的领袖(出十八19-26;民十一2425;参申一15-18),蒙神使用来维持祂在以色列的王权。摩西离世后,约书亚承继他作领袖。神与约书亚同在,正如与摩西同在一样。在约书亚的领导下,以色列人承认神不绝的统管(申三十四9;书三7,四14)。约书亚像摩西在世时一样,肩负领导职责,以色列人则坚守神的约。可是,以色列人因为贪婪、邪恶、竞争和拜偶像而沈沦。在士师时代,各人任意而行,那时国中没有王(士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士师是神兴起的军事领袖,为要将祂的子民从外敌中拯救出来。神仍是以色列的王,纵然他们已生活得不像有王一般。君王政体虽然以色列的律法指示了如何设立君王(申十七14-20),但直至撒母耳时代,才正式出现君王政体。士师时代证明背道的以色列,是无法应付四周国家的觊觎。撒母耳的事奉重新复兴了以色列的神权领导。撒母耳生于利未家,后来在示罗的会幕服侍神。他蒙召成为先知,是摩西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承继的职分(撒上三2021)。他在以色列也被公认为士师(撒上七15)。所以,撒母耳集祭司、先知和君王的职分于一身。他从没有被称为君王,因他的生活形态较像个先知。以色列人要求立王,其实反映他们拒绝撒母耳的事工。他们不满撒母耳那种属灵的、有神授超凡能力的领导。反之,他们环顾四周邦国的君王,被那些充满魄力、拥有权势、能带来荣耀与稳定的领袖所吸引。一直以来,以色列都有内战,危及她的统一。百姓便以为设立一位君王,就可解决一切政治和社会问题。虽然神早在颁布律法时,已预料有君王政体出现,但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动机,却非出自信仰:「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撒上八5),「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撒上八20)。撒母耳从没有接受王权的主张,因它与神治社会的理想格格不入。以色列的王权与邻近国家的王权,最大的分别在于以色列的王有神的灵同在,以便在地上建立祂的治权。神统治祂的子民,祂的子民亦从祂的统治中获益。神是他们的供应者、保护者及神圣的战士。撒母耳膏立了首两任君王:扫罗(王权可悲的例子)及大卫(在神领导下王权的典范)。扫罗的王权所表现的,是暴虐、不关怀的态度,并且扩张自我。他只顾建立自己的王朝,漠视神百姓的各种需要。因此,神厌弃他作王(撒上十五23)。

大卫与扫罗相反,是较合神心意的王,因他能反映耶和华掌权的荣耀。撒母耳记上、下两卷书记载了大卫的生平,亦评价立王的优点和缺点。从正面看来,大卫是个合神心意的人。他寻求神的旨意,为自己的罪悔改,又努力荣耀神。但从负面看,大卫则未能在个人及家庭生活的操守上达到神律法的标准。然而,神喜欢拣选大卫的王朝,成为耶稣基督肉身的先祖。先知拿单肯定大卫的王位久远:「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下七16)虽然如此,神没有应许他的王朝不受逼迫或流亡之苦。大卫和所罗门作王时的卓越特质,反映了真正的神治,就是关心神的事、渴慕智慧和正直,并为神的子民谋幸福。在预备和实际建造圣殿时,表露了对神的关心(参诗一三二);对智慧和正直的渴求,更明显地在大卫响应拿单的责备(撒下十二),以及所罗门求智慧(王上三)中显露出来。对神子民的关顾,则从他们竭力巩固边疆,免受外敌入侵,而且促进国家统一及经济增长等事上,表露无遗。总之,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是神在地上建立王权的写照。列王纪及历代志记载了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那些好王效法大卫和所罗门的榜样,保卫耶路撒冷不受外敌入侵、供应圣殿的需要、以神的话教导以色列民,并以摩西律法为他们统治的楷模。像大卫般的好王会爱神、爱圣殿、爱律法及爱神的子民。他如好牧人般服侍他们。坏王却摒弃这模式,选择了外邦人的模式。所以暗利和亚哈引进了腓尼基文化及他们所拜的巴力神祇,完全蔑视以色列流传下来的遗产。君王领受了神的灵,就是智慧的灵(参王上三11;赛十一2)。神的灵在人身上重建神的形象,就是人受造时所赋予的形象,后来却因犯罪、堕落而失掉了。像大卫般的王都是神家的成员,是那伟大的王的「儿子」(参撒下七14-16;诗二67)。他要忠于耶和华大君王。他要像从前的摩西和约书亚般,从神直接领受训示;但所不同者,乃在于神的话要透过先知传出。这君王要像摩西和约书亚一样,服侍神及祂的子民。弥赛亚王先知都传讲一位弥赛亚会来临,祂要在地上建立神的王权。大卫的后裔未能维持及扩展神的治权。到了主前七、八世纪,世上最伟大的王,显然都不及大卫和所罗门。先知(赛九2-7,十一1-9;耶三十三14-16;结三十四22-31;弥五2-5)传讲有另一位王,祂是大卫的后裔,要长久掌权,并将神的管治延展到地极。祂要除掉一切反对神管治的人和所有仇敌,要带来一个完全平安与公义的年代。这弥赛亚王要彰显神圣统治的完美,因祂有神的灵。祂的王权标志着对神子民的服侍,祂是他们的牧人,他们则是得着照顾与喂养的羊群。当耶稣来临,就更清楚启示了弥赛亚的国度。天使用这些话形容这位新生王:「今天在大卫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1)这些美妙的话承接着先知一贯的信息。耶稣是救主,把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亦从一切邪恶和咒诅中释放我们。祂的使命是在地上建立宽恕和平安(路一77-79)。关于这方面,我们必须看看耶稣如何透过医治、喂养、受苦、教导、反抗邪恶势力,在地上建立神的国。祂是那位服侍、与恶魔的势力争战,并且得胜的王。复活就是祂胜利的标志,祂戴着荣耀的冠冕,坐在父神右边(徒二33-36;参林前十五25)。祂是救主,更是「主基督」。初期教会的使徒宣讲耶稣是神的弥赛亚,也是主。耶稣的弥赛亚身分,必带来祂的主权。对那些寻求耶稣的人,祂就是救主、弥赛亚及主(罗十9-15);但对那些拒绝祂的人,祂就是那神圣的战士,将要带来父神的审判,叫万膝都向祂下拜(参启一12-16,十九11-21)。耶稣教导祂的门徒,当祂在荣耀中再来,祂要坐在宝座上,叫全人类都臣服祂脚下。神的敌人(山羊)要逐离祂面前,神的子民(绵羊)则要承受神的国(太二十五34;参太二十五3146)。据耶稣的教导,教会(就是祂的身体)要活出神治的理想,要在他们的工作及信仰中荣耀神,叫人知道他们是属神的(约十七20-26;参太二十五33-40)。这就是圣经所见证的,也是以色列未能做到,而教会却荣幸地传讲的信息,正如保罗对提摩太说:「我在……神面前,并在……基督耶稣面前嘱咐你:要守这命令,毫不玷污,无可指责,直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祂。阿们!」(提前六13-16)接着,保罗对属神的人如何表明他们的身分,有几方面的教导(提前六1721)。在整卷启示录中,耶稣都被描绘为教会的王(启四29-11,五19101213)。当主再来,就会建立祂的王权。这时候,十字架的仇敌便明白他们所撇弃的是谁,于是在这弥赛亚王面前下拜(林前十五25-28)。然后,耶稣「就把国交与父神」(林前十五24);「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二十二20WillemA.VanGemeren另参:「以色列史」;「神国/天国」。――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