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圣灵的浸

 

圣灵的浸:使信徒浸在圣灵里,成为基督的身体,进入灵里的合一(林前十二13)。── 黄迦勒

 

圣灵的洗Baptism of the Spirit是圣灵的工作,令信徒与基督联合;以基督为头,而该信徒与其他信徒都是基督的身体。―― 殷保罗《神学词汇浅释》

 

圣灵的洗(BaptismoftheSpirit)十九世纪的圣洁运动中盛行的用语。一些圣洁运动的教师如鲍德曼和亚撒玛汉,曾用它来表示成圣过程中的「第二次祝福」。至十九世纪末,因受妥锐(1856-1928)的影响,该语的意义由成圣转为事奉的能力。至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圣灵的洗以说方言为表征,成了他们独特的教义。五旬节派也有人把「圣灵的洗」,视为归正和成圣之后的「第三次祝福」。但多数人仍认为是「第二次祝福」,而以成圣为归正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均一致认为这是当年圣灵降临的再现;当年耶稣的门徒被圣灵充满,大有能力的为主作见证,「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一8,二4)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旧有宗派中愈来愈多信徒自称经历圣灵的洗,并认同五旬节派的神学解释,认为是归正后的第二次属灵经历,并以说方言为证。至七十年代,这浪潮发展成灵恩运动,更多信徒尝试透过本身宗派传统的神学系统,来解释他们对圣灵的经历,特别是英国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中的灵恩派。例如,有的说这是领洗恩典的更新或发挥。然而,无论对圣灵的洗作何定义,有一点是一致肯定的,即圣灵的洗是指信徒个人属灵生命的复兴,大有能力。「圣灵的洗」一语虽很通行,但在圣经中却从未出现。新约所用的是一个动词词组:「用圣灵施洗」。施洗约翰「用圣灵施洗」一语在圣经中出现过7次,都在新约。该语似是施洗约翰所创,约翰宣告:「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三11;路三16;可一8;约一33,但后两书无「与火」二字)──这短句显然是一个比喻,与约翰的洗礼相对立,也是它的应验。首先,这洗礼是比喻审判,这可见于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的上下文理。经过火河,或借着洁净人的灵,或由于神的怒气(希伯来语「灵」与「气」是同一个词)而被炼净或毁灭,这是犹太人熟悉的比喻(赛四4,三十2728;但七10)。第二,这洗礼也比喻恩典。因为火的提炼使人洁净,恰如扬场之后,五谷将收藏于库(太三1112)。第三,这洗礼也比喻新时代的开端。施洗约翰是用不同的方式,形容「弥赛亚时期的灾祸」,期待历经磨难之后,弥赛亚时代的来临(参但七19-22,十二1;亚十四12-15;《以诺一书》一○○1-3;《西比莲神谕》三632-651)。由此可见,在最早期,约翰以「用圣灵施洗」一语描述新时代来临以前的磨难(「弥赛亚的产难」,参可十三8;《以诺一书》六十二4),以及悔改者进入新时代时被炼净的经验。耶稣耶稣在传道期间,曾否论及用圣灵(和火)施洗,已不能确知。但耶稣视其传道工作为赐福而非审判,这是显而易见的(参路四1819引自赛六十一12的话;太十一3-5耶稣对施洗约翰疑难的解答)。借着耶稣的传道工作,人可体验新时代的福祉,例如: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十一5,十三1617)、神国的权能彰显(太十二28)、撒但的末日已经开始(可三27)等等。不过,耶稣在预见祂在地上传道的结局时,曾借洗礼与火比喻自己的死(路十二4950)。耶稣也谈及圣灵降临的事,以激励将面临迫害的门徒(可十三11;参约十四15-1726,十六7-15)。祂也许曾使用施洗约翰的比喻,使徒行传一章5节和十一章16节记载祂的说话,是录自祂复活后的工作时期(参路二十四49)。第四部福音书的作者约翰描述耶稣的工作,好像把麦粒和谷壳扬净(参太三12),是区分光明与黑暗、真理与邪恶(尤见于约三19-21);然而,马可和约翰记述施洗约翰的话时,却略去了「与火」二字,略去了耶稣工作中审判或区别的果效,表明施洗约翰的预告已经应验。使徒行传在耶稣复活后,使徒行传中曾两次使用这个比喻(徒一5,十一16),只说「要受圣灵的洗」,这可能是因为在五旬节聚会上,曾「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徒二3),所以,「火的洗礼」被认为是已经应验了。但施洗约翰所说的火(「不灭的火」,太三10-12)是很不同的。路加也无意将「有舌头如火焰」和「好像一阵大风吹过」的大声响,与施洗约翰的比喻连在一起。也可能是作者认为耶稣之死,已将神的怒火熄灭了,所以进入新时代(即「末后的日子」,徒二17)就无需再经受那火的洗练,只需受圣灵之洗便可以了。使徒行传也记载了两组经验这圣灵洗礼的人:一为参加五旬节聚会的众门徒,二为该撒利亚的哥尼流及其亲友(徒一5,二41718,十44,十一15-17)。这里有3种关系需加以阐明:灵洗与水洗的关系从使徒行传一章5节和十一章16节两节可知,「受圣灵的洗」是作为比喻,与「受水的洗」相对照。基督教中有好几个神学传统,认为基督教的洗礼就等于圣灵的洗礼;他们指出施洗约翰预言的「圣灵(和火)的洗礼」,已在奉耶稣基督之名举行的洗礼中应验了。故此天主教会的传统信念,认为圣灵在洗礼中,或经由洗礼,赐给领洗的人。然而,在使徒行传二章4节和十章44-48节,圣灵的洗礼却不能与水的洗礼混淆(参徒八12-17)。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圣灵的赐予和水的洗礼,也确有密切的关系(徒二38,十九56);使徒行传二章38节大概是要作为基督徒入门的典范训诲。它把归主过程分为3步,即:诚信并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领受所赐的圣灵。

同理,约翰福音三章5节最妥当的解释,是指「重生」乃由水(的洗礼)和圣灵(的洗礼)揉合的结果。有些人解释「从水和灵而生」,就等于「用水和灵施洗」,这种解释的根据却不大为人信服。灵洗与归正的关系在使徒行传的两段经文中,仍维持这比喻原来的意义,也就是施洗约翰使用这比喻的意义。使徒行传二章4节应验了一章5节的应许。由于圣灵的浇灌,被视为「末后的日子」的重大标志(赛四十四3;结三十九29;珥二2829),门徒受了圣灵的洗,就开始经历「末后的日子」(徒二1718)。使徒行传十一章17节记五旬节那天,就是门徒相信耶稣基督为主的开始;同样,保罗认为领受圣灵是基督徒开始的体验(林后一22;加三3),故此,「有基督的灵」应当是一个基督徒的根本标志(罗八9)。哥尼流及其亲友受了圣灵的洗,而得到了彼得所预言的宽恕和拯救(徒十43-45,十一13-18)。所以,在这些地方,「用圣灵施洗」实际上与「叫人悔改而得生命」(徒十一18),并「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徒十五89)同义。有人用以下两段经文来证明圣灵的洗,是在归正之后的事。其一是约翰福音二十章22节(参徒二4,八12-17)。约翰的目的可能是强调基督之受难、复活、升天、圣灵降临四者在神学上的统一〔参约十九30:「(耶稣)便低下头,将灵魂(或作圣灵)交付神了」〕。纵然约翰福音二十章22节这段文字并非喻意,而是纪实,但不论路加或约翰都没有暗示,首批门徒的经历可作为后世基督徒的典范(参约二十22与约四14,七3738;徒二38)。第二段经文是使徒行传第八章。路加可能是以使徒行传八章17节所记,为蒙受圣灵的开始。(1)在使徒行传八章12节,路加并未使用他谈及归信时常用的语句(「信了主」,意指委身于主),而只是说「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可能暗示他们尚缺少献身的笃诚。(2)在使徒行传八章16节,他只是说:「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3)在使徒行传中,圣灵的赐予已是不争之事。路加并未提及任何秘密的、不可见的圣灵赐予或充满之事(徒二4,四31,八1819,十46,十九26)。灵洗与说方言的关系使徒行传有4处记述圣灵首次临到门徒的情景,而圣灵的降临都有可见的结果。3处描述圣灵降临的结果,是灵感的说话:讲方言或发预言。在使徒行传四章831节和十三章9-11节,圣灵充满的结果使人放胆直言,以及发出立即见效的判语(参弗五1819)。再看哥林多前书一章4-7节,圣灵赐给哥林多人多项恩赐,包括了「知识」与「口才」。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圣灵降临在个人或群体的一个常见的表现,便是受灵感说话,也包括说方言。但无论是路加还是保罗,都没有意图指出说方言是圣灵洗礼的必然或唯一的证明。保罗新约最后一处明确使用灵洗这比喻的,便是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此处明显是指起初归信之事,也可见能力的彰显:男女信徒受圣灵的洗礼而成为基督的身体──即教会的成员(林前十二)。但保罗描述归正的比喻很多,「在圣灵里受洗」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如「在基督里」或「与基督联合」、「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披戴基督」或「披戴基督的灵」(加三27;参士六34;代下二十四20;路二十四49)、「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罗六6)等等。保罗也跟路加和约翰一样,提说归正时领受圣灵的经历及其他属灵经历,却没有区别所谓第二次或第三次的经历。「受洗归入耶稣基督」(罗六3;加三27),显然就是「在圣灵受洗归入耶稣基督」的简说。很多人把它视为「奉基督之名受洗」的同义语,这样显然是指领洗的仪式。这样的解释抹煞了水洗与灵洗的区别。无论如何,我们要注意保罗所说:「受洗归入基督」就是「受洗归入基督的死」(罗六3)。所以,认识基督不仅是经历衪复活的大能,也要与祂一同受苦(腓三10)。JamesD.G.Dunn另参:「洗礼」;「用火施洗」;「属灵恩赐」。――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