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利未记

 

利未记(Leviticus,Bookof)旧约中排列第三的书卷,主要是关于利未人的祭司职责。作者利未记另一个传统的名称,就是「摩西的第三卷书」。这名称十分恰当,因为从人的层面来说,他最配称为此书的作者。虽然此书卷从来没有说摩西写下任何东西,但它重复说明,神向摩西启示利未记的内容。利未记可能并非在神启示的时候立即写成,但对于一般经评家的观点,认为这书卷在摩西之后大概1,000年编成,笔者却不敢苟同。正如其他旧约书卷一样,利未记中的拼字及文法都随着时间而修订,以致后世的希伯来读者能够明白。但是,这并非意味书中的基本内容被修改了。写作年代在利未记中的一些律例,是神从会幕中向摩西口传的(一1)。有些律例则在西乃山上向摩西启示(二十六46)。这表示摩西是在建造会幕之后,但在以色列人离开西乃山之前,他才获得利未记的内容。这样便切合出埃及记四十章17节的记载,会幕是在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刚好1年后,才建造的。之后,以色列人在西乃山逗留了1个月。在这段期间,神把利未记中的律例晓谕摩西。接着,1个月之后(民一1),神吩咐摩西去带领百姓准备离开西乃,上去征服迦南的应许之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正确日期,难以肯定。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日期,有说主前十五世纪末,也有说是主前十三世纪初。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说法,利未记的始源一定是在出埃及之后一年。可是,只要明白本书卷的宗教背景,利未记成书的准确日期相比之下就不重要了。背景在出埃及之前400年,神应许亚伯拉罕,他的后裔多如海沙,并且要住在迦南地(大概是现代的以色列)。亚伯拉罕的家逐渐繁衍,但因为饥荒,他们去了埃及,并且住在那里。由于埃及的统治者惧怕以色列人,便使他们沦为奴隶。出埃及记述说神怎样借着摩西,奇妙地把以色列人引领出埃及地。摩西带领他们来到西乃山,在山上,神在烟和火中向他们显现。摩西上到西乃山,神在那里赐给他十诫,并且向他解释不同的律例。神借着这些行动,显示祂已经拣选以色列人成为祂圣洁的选民,使之有别于其他国家,并且透过他们的行为来彰显神的位格(参出十九56)。神在西乃山的启示是独特的,不再重复。但是,神告诉摩西祂要永远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因此吩咐他们建造一个可以搬动的王宫,作神圣的万王之王的居所。建造这座可以搬动的王宫,亦即传统称为会幕的,整个过程记载于出埃及记三十五至四十章。当会幕建造完成,在西乃山上所见的云彩及火,就在会幕顶上出现,象征了神现在居住其中(出四十34-38)。出埃及记也记载了摩西如何听从神的吩咐,委派他的哥哥亚伦及亚伦的儿子作祭司,在会幕中事奉(出二十八,二十九)。不幸地,以色列人还未开始建造会幕,便在亚伦的领导下,造了一只金牛犊来敬拜。结果,借着摩西的祷告,神才赦免他们。因此,出埃及记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以色列人建造了会幕,但无人知道怎样在其中敬拜神。虽然亚伦及他的家人还活着,但我们不禁问:他们拜了金牛犊偶像之后,是否仍然蒙神使用,领导百姓敬拜神?神恩待以色列人,要居住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如何响应神呢?利未记就是要解答这些问题。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十诫简略地解释了神对祂的百姓的行为,有甚么期望。最初的4条诫命,解释了我们对神的责任,后面的6条诫命,是我们对邻舍的责任。利未记仿照类似的划分。第一至十七章表明了神想以色列人如何敬拜祂,而第十八至二十七章主要关乎百姓应该怎样彼此相待。十诫是属于一般性的原则,可容易地应用于每一个社会中。利未记则较为详尽,并且特别针对古以色列的特殊环境。倘若现代的读者想从利未记中得益的话,他们一定要明白在那些特别的规例背后不变的属灵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白利未记的神学了。在利未记的神学中,有4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第一个是神的同在;第二个是圣洁;第三个是献祭;第四个是西乃之约。神的同在神经常以实在的方式,表明与以色列人同在。有时,祂的同在是在火和烟中显现。可是,即使没有奇妙的神迹,神的同在也是真实的。当人敬拜神及献祭给神时,祂特别与人接近。利未记提及的许多动物祭牲,都是献予耶和华的。用火烧祭物时,神喜悦其中的香气(一9)。负责献祭的祭司一定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接近神。如果他们执行职务的时候不小心,违反神的命令,他们可能被处死(十12)。神不单只在敬拜中与人同在,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同在。在最后几章经文中,祂不断重复说:「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十八2,十九3),是要提醒以色列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紧记着神的吩咐。其中包括宗教(二十一至二十四章)、性道德(十八,二十章),以及与邻舍的关系(十九,二十五章)等。每一个以色列人的行为,都要把神反映出来(二十7)。对神的敬畏,应能推动人去帮助瞎子、聋子、老人及穷人。虽然这些人不公平的对待得不着昭雪,神却关心他们(十九1432,二十五173643)。圣洁「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十一4445,十九2,二十26)。这可以说是利未记的钥节。在这卷书中,「圣洁」、「洁净」及「不洁」都是常见的用语。在圣经中,神是极为圣洁的,而圣洁就是祂本性的特征。可是,地上的受造物也可以成为圣洁。要成为圣洁的人,一定要蒙神拣选,并进行正确的仪式。因此,全以色列在西乃成为一个圣洁的民族(出十九6)。利未记第八及第九章,解释了亚伦和他的儿子怎样被按立为祭司。这使他们比一般的以色列人圣洁,因此可以接近神及献上祭物。任何人要成为圣洁之前,都一定先「洁净」自己。在利未记中,洁净的意思不单只包括了清除污垢,还包含除去一切不正常的事物。当人看来未达到完美,他就会被形容为「不洁」。故此,最不洁的就是死亡,因为死亡与完美的生命恰恰相反。但流血、其他排泄物及出现斑点的皮肤病,都会使人不洁。行动怪异的动物,或者有古怪习惯的动物,也称为不洁(十一至十五章)。圣洁及不洁,都可以用来形容行为和外貌。成为圣洁的意思,是要顺服神,并且行为要像神一样。第十八至二十五章解释了在日常生活中,何谓圣洁。那就是远离不正当的性关系、看顾贫乏人、诚实、公平,并且爱人如己。这些行为使以色列人有别于其他民族。借着他们的圣洁,整个民族便显明神是一位怎样的神。献祭不幸地,整个民族或个人实际上很少能活出理想的圣洁生活。即使有人可能本身没有犯重罪,但时常透过与别人的接触、触摸已死的动物,或者透过其他途径而成为不洁。为了保持与圣洁的神的联系,以色列人一定要除去罪及不洁。这就是献祭的目的了。献祭带来罪的赦免,并且使不洁的成为洁净。由于罪会藉不同方法影响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利未记提供了4种不同的献祭,这些祭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一至六章),并且解释在甚么情况下,要献上甚么祭物(七至十七章)。这一切仪式是要强调罪的严重性,而且有助保持神与人之间的和好及相交。西乃之约在利未记中,所有律例都是西乃之约的一部分。这些律例说明及应用了十诫的原则,以切合古时以色列的特殊环境。但它们并非只是一套详细的规则,因为它们是约的部分。关于这约,一定要紧记3件事。首先,此约带来了个人的关系。耶和华成为以色列的王,而以色列则成为祂特别的珍宝,分别为圣。其次,此约是建基于神的恩典。神曾经应许亚伯拉罕,后来祂将以色列人从埃及地的奴役中释放出来,显明了祂的应许是信实的,以及祂对以色列人的爱。以色列人对神的回报,就是遵守律法,来感谢神的拯救。遵守律法并不能使他们得救。律法是赐予已蒙救赎的子民。最后,在约中有应许及咒诅(第二十六章)。当以色列民遵守律法,神应许他们享受丰收,能战胜仇敌,并且像在伊甸园中一样,有神与他们同行。可是,假如他们抗拒神的律法,灾祸就会临到他们。他们会遇见旱灾、饥荒、失败,甚至被驱逐出应许之地。这些约中的咒诅,成为日后先知警告以色列民的引据。内容提要祭祀的种类(一至七章)这些经文解释了应该如何献上不同的祭物。大部分的献祭都是会幕及后来的圣殿中一般敬拜的程序之一。但这些经文是关乎个人的献祭,那就是当有人犯了罪,或者要许愿,或病得医治后要献上感恩的祭。这些经文解释了献祭者及祭司必须做的事情,例如在献祭的时候,所献上的动物,哪一部分必须焚烧,哪一部分是祭司可以吃的,并且怎样处理动物的血。首先,献祭者把动物带到会幕的外院。在祭司面前,他要把手按在动物的头上,并且解释他为何要献祭。然后,他要宰杀那祭牲,把牠斩开。之后,祭司就接手办理其余的程序。他会把祭牲的血洒在祭坛的四周,并且会把一部分的祭牲,烧在会幕院内的祭坛上。所有祭牲都是如此。燔祭的特点(第一章)就是要把整只没有残疾的祭牲,全部烧在祭坛上。祭牲的皮就归与祭司。这是最普遍的祭,会在许多不同场合中进行。在献祭时,献祭者把全只祭牲献给神,表示将自己全然献上事奉神。当有人犯了罪,「他要按手在燔祭牲的头上,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一4)。第二章论到素祭,它常与燔祭一起献上。但它也可以单独献上。只有一部分的祭物会被燃烧,其余就归给祭司吃。素祭成为祭司收入的重要来源。平安祭的特点就是献祭者可以吃其中部分祭肉,它是献祭者唯一可以吃祭肉的祭(第三章)。由最早期开始,除了献祭之外,以色列人是不准宰杀牲畜的(第十七章),凡有肉类的饭餐,都是在献平安祭以后。利未记七章11-18节提及在3个场合之下,可以进行「感恩」的平安祭。那就是当人要为某事而赞美神,或者要认罪的时候。其次,就是许了愿,倘若神帮助他脱离困境,他就献祭表示谢意。最后,就是当人甘愿给神献祭。赎罪祭(第四章)并非唯一可赎罪的祭。其他祭也可以使罪得到赦免。这个祭的不寻常仪式,强调了它特别的重要性。在其他祭中,祭牲的血是洒在祭坛四周,但赎罪祭却不是这样。祭司会把祭牲的血小心地抹在院内祭坛的角上(四30),或是抹在圣所内香坛的角上(四18)。每一年,赎罪祭的祭牲流出的血,都会洒在至圣所的约柜上(十六14)。罪使到会幕中不同的地方成为不洁,因而不适合神的同在。倘若神不在会幕中与以色列人同在,他们对神的敬拜就没有意义了。那些血就像属灵的消毒剂,使会幕再次成为洁净及圣洁的地方。每当一个人疏忽地犯了诫命,或者患有漏症,或患了7日以上的皮肤病,就需要献上赎罪祭(十二至十五章)。赎愆祭(五14至六7)是为比较严重的过犯而设的,例如偷取圣物,或故意妄用神的名来发假誓。这等过犯被视为盗取神的东西。因此,一定要献上一只公羊作为赔偿。在别的祭上,穷人可准以献雀鸟为祭,但赎愆祭常需要献上一只公羊为祭。

六章8节至七章38节记载了关乎献祭的其他规例。主要指明每一项祭祀中,祭司可以吃多少分量,以及哪些部分一定要烧掉。一般平民百姓有一项重要的规例,那就是不可以吃任何血或脂油,又或者当人不洁的时候,就不可以吃献祭的肉。若有人如此,他就「必从民中剪除」(七21-27)。祭司之始(八至十章)虽然利未记记载了许多规例,看似是一卷律法书,但它实在是一卷历史书,描述了在离开埃及大约1年后所发生的事。这些经文提醒我们这卷书的真正特性,因为其中的经文记述摩西怎样按立亚伦,并亚伦的儿子为祭司,而且叙述了他们首次献祭的情形。现代的读者被这书卷复杂的按立仪式吓倒之余,可能错过了一件奇妙的事,那就是亚伦竟然被委派为大祭司。亚伦曾带领制造金牛犊,并且鼓励百姓拜它(出三十二)。倘若摩西没有为以色列人代求,整个民族都在旷野中被消灭了。这里最清楚的表明神那恩慈的赦免。罪魁祸首的亚伦,竟被委派为神与百姓之间主要的中保。在新约中,彼得一生的经历,与亚伦的一生有些相似。亚伦所穿的长袍有各种的装饰,这些装饰象征着大祭司的高贵身分。亚伦及其儿子受到膏立,之后,摩西就为他们献上3个最普遍的祭。他们要在会幕的院子内逗留7天,而且似乎每天都重复一些仪式。藉此方法,他们就从其他百姓中分别出来,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圣职。在第八天,整个过程便完成了。现在,亚伦和他的儿子可以献祭。这一次,摩西只告诉他们要做甚么,他没有亲自献祭。第九章的结尾记载了他们为自己及百姓献上祭物后,有火从会幕中出来,烧尽了祭物,表明神悦纳他们所作的。

1389

此事以后,十章1-2节的记载也使人惊讶。「亚伦的儿子……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我们并不确实知道凡火的意思是甚么。重要的是这些祭司作了神并没有吩咐他们去做的一些事情。祭司应该树立完全顺服神话语之榜样──这就是圣洁的精髓。可是,他们决意跟随自己的心意,招致可怕的结局。「亚伦就默默不言」(十3)。亚伦受到警告,不能为他儿子的死而哀号,以免他被怀疑是宽恕了他们的罪(6-7节)。然而,不管他儿子的行为怎样,神仍确立亚伦及他其余儿子的祭司职分。神提醒亚伦及他的儿子,他们的职分是要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又使你们可以将耶和华藉摩西晓谕以色列人的一切律例教训他们」(10-11节)。这一章经文以另一次施恩作结。虽然这些祭司在其中一个赎愆祭中犯了错误,神仍赦免他们。洁净的与不洁净的(十一至十六章)分别洁净与不洁净之物,是第十一至十五章的主题。这是为了在第十六章中所记载的赎罪日礼仪而准备的。这些守则都是为了洁净那不洁之民,从而也使会幕洁净,以此确定神继续住在他们中间(十六1619)。第十一章讨论不洁的动物,即是不可以吃的动物。首先论到地上的动物,其次就是鱼类及鸟类,最后就是不同类型的受造物,例如蝗虫及爬行类动物。地上洁净的动物必是蹄分两瓣而倒嚼的,包括羊及牛,但不包括骆驼和猪。有鳞有翅的鱼类才可以吃,否则都是不洁净的。除了食肉鸟或者吃腐肉的鸟类外,其他鸟类都是洁净的。有翅膀及有两腿可跳跃的昆虫是洁净的,例如蝗虫。其他会飞的昆虫都是不洁的。所有蠕动及四处窜动的生物都是不洁的,例如蜥蜴。为何宣告某些动物是洁净或不洁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有人认为不洁的动物是异教徒用来拜祭之物,又或者代表着异教的神灵。某些不洁的动物,肯定是用于异教徒的敬拜中,但有些洁净的动物也同样用于他们的敬拜中。此事实使到这种解释未能令人满意。第二个可能性就是基于卫生理由而设立这些规则,吃洁净的动物是安全的,吃不洁的动物则不安全。这一种解释有其道理,但并不足够,因为有些洁净的动物是有害的,而有些不洁的动物是可以食用的,这种解释亦不能说明耶稣为何废除了洁净与不洁之物的分别。不洁的动物是不可以吃的,但触摸牠们并没有害。例如,以色列人可以骑骆驼。除了宰杀的祭牲外,所有死去的动物都是不洁的。任何人触摸动物尸体,就会使自己成为不洁,因此,当日不准入会幕中(十一3940)。接着的经文论到其他使人不洁的情况。第十二章说明生产子女,或者更明确地说,生产中出血,会使妇人不洁。在旧约神学中,死亡是最终的不洁,而不正常的或者可引致死亡的情况,也是不洁的。当产血停止了,在一段特定的时间之后,那位母亲一定要献上燔祭及赎罪祭,为她可能犯了的罪而赎罪,而且洁净会幕,因为会幕可能因为她的不洁而受到玷污。第十三至十四章论到由皮肤病而引致的不洁。这里有详细的规例去分辨不同的疾病,以致祭司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不洁。如果他是不洁的话,他一定要住在营外,直到病痊愈了。那不洁的皮肤病传统译为痳疯,但看来这并非正确的翻译,因为在旧约时代,中东并没有痳疯。反之,它可能是任何引致皮肤出现斑块剥落的疾病,例如牛皮癣。这便解释了这种疾病为何有可能自然转好。如果这疾病真的减退了,病者就要到祭司那里。祭司若认为他已经好了,病者就需要遵行第十四章所记载的仪式,才可以返回营中。这一章经文也解释了,假如在布上或房子的墙上发现有霉的话,应当怎样做。第十五章解释了男人如何因患漏症而成为不洁,那是由淋病或男女交合而引起的。女人若是行经或患多日的血漏,也成为不洁。这些规例的部分目的,是要预防古时所流行的宗教卖淫业。由于男女交合使人不洁,男人在交合之后不可以立即去敬拜。行经的不洁应该使男人不会亲近未婚的女子。这些不洁规例的广阔范围,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以色列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不洁的时候。这些不洁会玷污神的居所──会幕,使到神无法继续居住在其中。为了避免此大灾难,每年都要守一次赎罪日。在犹太人的日历中,这是最庄严的日子。其中有关的礼仪详细地记载于利未记十六章里。在这一章中,记载了赎罪日所行的3件事。首先是由大祭司献上特别的赎罪祭。在进行期间,把祭牲的血洒在外面的祭坛上,又要洒在圣所内的香坛上,以及至圣所内的约柜上,藉以洁净会幕的每一部分。这是一年之中,大祭司进入至圣所内面见神的时刻,经文中记载了详尽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大祭司,免得他因为看见神的圣洁而死亡(十六2-411-17)。这里记述另一种公开的行动,象征以色列人的罪被除去了。神吩咐以拈阄来选一只公山羊。然后,大祭司把两手按在羊头上,并且承认以色列人的罪过。之后,这只山羊会被送到旷野去,带到无人之地。后期,这山羊被推下悬崖。这些行动描绘了以色列人的罪被带走了,因此他们的罪不能妨碍他们与神和好的关系。赎罪日的第三项重要特色,就是众人一起禁食祈祷。这表示涂抹过犯是要借着以色列全民心意的改变。日常生活的规条(十七至二十五章)利未记一开始全是关乎神方面的宗教指示,后半部比较关注向他人的宗教义务。

只是第十七章重复一些献祭的规例,并且加上新的守则:一切祭物,必须在会幕的院内献给耶和华。这是为了防止百姓秘密地敬拜外邦神。第十八及二十章说明以色列中有关性关系的守则。第十九章阐明了日常生活中的圣洁。从积极方面来看,那就是在收割的时候照顾穷人,不可割尽田中的庄稼及果子(十九910);不可把雇工的工价留到早晨(十九13);避免搬弄是非(十九16);也要尊重长者,帮助外来的人,并且公平交易(十九32-36)。可是,圣洁是超越言行的。它应当带来思想的更新:「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却要爱人如己。」(十九1718)第二十一至二十二章中,记载了祭司应该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显明圣洁。首先,他们一定要避免接触死人,除非这些死人是其近亲。其次,他们要娶道德正直的妇女为妻。第三个规例就是有残疾者不能献祭,例如祭司盲眼或瘸腿的后裔。这里的原则显然易见,那就是代表神的人,一定要以正常、健康的身体来反映神的完全。但那些暂时患上皮肤病或漏症的人,在他们痊愈之后,便可以继续其职务了。第二十三章列出主要的圣日,以及每个圣日所当献的祭。第二十四章论到灯及摆放在会幕中的陈设饼。其中亦记载了发生在旷野的一件事例,与亵渎神的名有关。因为那人实在用了神的名(耶和华)去咒诅,于是被判死刑。第二十五章论到禧年。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有人欠债。在今天的社会,国家的福利援助及银行透支,在某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债务。但在古时的社会,并没有这些帮助。欠债的人一定要卖了他们赖以维生的地业。或许更严重的,就要卖身为奴了。若沦落至如此穷困,要赎回地业或自由就十分困难了。可是,利未记中的这一条律例,就提供了一条出路。每50年就是一个禧年。在这一年中,每一个奴隶都可以重获自由,而且每一个卖了地的人,都可以免费得回地业。因此,每一个欠债的人,都有机会重新开始。虽然这条律例本意是要帮助穷困的人,但同时也是防止财富堆积于少数人的手中。祝福、咒诅及许愿(二十六至二十七章)第二十六章记载了祝福及咒诅,传统上是约的总结。倘若以色列人遵守律法,神应许他们在物质及属灵上都得以兴旺。但又警告他们,倘若他们不顺服,就会陷入悲惨的境况中。第二十七章是一项附录,论到向神许愿及奉献。当人答允把某些东西归给神,这些东西就成为圣洁。除非以合理的赎价代替,否则不能够取回已归给神的东西。这一章就是列出这类奉献的规例。

利未记及基督徒利未记中的律例是在基督降生之前许多年所颁布的,对于二十世纪末的基督徒生活似乎有很遥远的距离。可是,虽然我们的环境截然不同,利未记中基本的宗教信息,在今天仍然重要和有效。利未记所提及的献祭规例,帮助我们明白新约中基督的死。耶稣是真正的燔祭,「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耶稣是完全的赎罪祭,祂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7)。祂的死当然废除了献动物作祭牲的规例,但利未记中这些古老的献祭,展示了耶稣为我们所成就的事。换句话说,利未记的神学仍然适用于今天的基督徒身上。基督徒仍然蒙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一16)。正如在利未记中,警告人若不洁而吃祭肉,就会从民中剪除;所以保罗警告哥林多人,若不按理遵守圣餐,就会面对审判(林前十一27-32)。利未记坚持祭司一定要在他们的行为上,作完全圣洁的榜样。因此,基督徒牧者亦要成为基督徒德行的模范(提前三1-13)。某些实际的劝诫,例如教导人要照顾穷人、瞎子及聋人,并要公平和诚实,以及忠于婚姻,都适用于今天,跟3,000年前无异。我们的主引用申命记六章5节:「你要尽心爱你的神」,以及利未记十九章18节:「你要爱人如己」,以总结一切律法和先知的教导。研读及默想利未记,有助现代的基督徒学习更多有关神的本性,以及祂对圣洁生活的旨意。GordonJ.Wenham另参:「摩西」;「祭祀」;「以色列的宗教」;「会幕,圣殿」;「祭司和利未人」;「亚伦」。――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