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阿摩司书」提要

 

壹、书名

 

        本书以作者先知「阿摩司」为书名。「阿摩司」的原文字义是「负担」或「挑担子的人」。本书记载先知阿摩司从神所得的默示,内容相当严肃且关系重大,正与其名相符。

 

贰、作者

 

        先知阿摩司出身南国犹大,耶路撒冷附近的提哥亚人(参一1),奉召前以农牧为业(参一1;七14),后蒙神选召向北国以色列人说预言(参七15)

        与阿摩司同时代的先知有以赛亚、何西阿和弥迦。

        根据本书的记载,阿摩司在下列几方面的表现,可作为神仆人的榜样:

        ()谦卑:他不隐藏自己的出身低微──牧人和修理桑树的(参七14)

        ()信息:他不传自己的话,只传从神所得的话。

        ()忠心:他在听众面前忠实传达神的话,既不奉承,也不畏缩。

        ()勇敢:他完全不理会祭司亚玛谢的诬告与恐吓,勇敢站住(参七10~17)

        ()智慧:他经常使用浅显容易明白的话语,述说各种预言。

 

叁、写作时地

 

        他是在大地震之前二年得到神的默示(参一1),仅知大地震发生在北国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第二在位的时候(参一1),也就是南国犹大王乌西雅年间(参亚十四5),但无法查知确实是在哪一年。

        耶罗波安第二作以色列王共四十一年(主前790~749),乌西雅作犹大王共五十二年(主前787~735),两人在位时重迭的时间是主前787~749年,故大地震是在这些年之间发生的。据圣经学者们的推究,阿摩司是在耶罗波安第二晚年时尽职说预言的,故最迟不会迟于主前749年,大约是在主前755~749年之间。

        至于阿摩司尽职说预言的地点,应当是在北国以色列境内的伯特利(参七10~17)。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第一所造的两只金牛犊,其中一只就安在伯特利。

 

肆、主旨要义

 

    本书一开始就一连串提到神对周围列国以及南北两国的审判与刑罚,藉以显明神子民的罪孽,促使他们悔改归向神。接着,又藉一连串的判案和异象启示,警告神子民即将面临神更严厉的审判与刑罚,灾祸迫在眉睫,若不及早悔改归正,难免巨祸临头,被掳分散列国。最后,表明神在严厉中仍有恩慈,应许神子民终必复兴。

 

伍、写本书的动机

 

    耶罗波安第二在位时,正是北国以色列的全盛时期,举国上下追求物质享受,富人欺压穷人,自私、狡诈、狂妄,风气糜烂腐败,大大地得罪了神。因此,神特地从南国犹大呼召提哥亚人阿摩司,他原是纯朴的农民兼牧人,挺身而出,率直指责以色列民,呼吁他们正视神的审判与刑罚,预备自己迎见神。

 

陆、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中所描述的情形,正与今日教会在末世所面临的危险相当吻合,圣徒读本书,一面了解自己的败坏,与当日如出一辙;另一面也认识公义圣洁的神,不能不对我们的败坏施以惩罚,然而,神在严厉中却有丰盛的怜悯与慈爱,刑罚之余仍盼我们悔改,或者得以享受祂的恩典,有分于那将来临的复兴。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具有如下的特点:

    ()作者虽然出身寒微,但本书内容显示他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且对当代的社会问题有深刻的了解。

    ()本书的文字技巧非常出色,预言中所涉略的范围虽然广泛,但条理分明,先后连贯,读来天衣无缝。

        ()本书在小先知书中,成书时间稍迟于《约珥书》,但比其他书稍早,可能大约和《何西阿书》同时。

        ()本书希伯来文笔优美,大部分以「诗」的形式写成,七至九章则以散文方式写成。全书有很多美妙的句子,如:一314;二713;三512;四2;五19;七7~8;八1~211;九9等。

        ()本书忠实传达神的话,故全书可用「默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听」、「主耶和华指示我」、「这是耶和华你的神说的」等说法来分段(请参阅拾壹「内容大纲」),而在传达神的信息时,更用第一人称「我」。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本书与《申命记》有多处类似经文,互相映照,例如:(1)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摩二10比较申二十九5)(2)神的应许与以色列人的悖逆(摩四1~10比较申四31;三十2~3)(3)神刑罚中的恩慈与以色列人的顽梗(摩四11比较申二十九23)(4)神的报应(摩五11比较申二十八30~39)

    本书中曾经三次引述《约珥书》中的话和预言,例如:摩一2比较珥三16;摩五1820比较珥二1~2;摩九13比较珥三18等。

    新约圣经中有多处直接引用本书中的话或与本书的趣旨相吻合,例如:(1)神启示祂的奥秘(摩三7比较启十7)(2)神降灾管教是要叫神子民得好处(摩四6~13比较来十二5~11)(3)以色列人在旷野拜偶像得罪神(摩五25~26比较徒七42~43)(4)神警告祂子民切莫只顾贪爱今生的享受(摩六1~7比较路六24~25;十二13~21)(5)神指示祂的话才能真正满足人的饥渴(摩八11比较太四4)(6)预言大卫帐幕必要重建(摩九11比较徒十五16~18)

 

玖、钥节

 

    「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祂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7)

        「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12)

        「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4)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11)

 

拾、钥字

 

        「刑罚」(3691113;二146)

        「吼叫」(2;三8);「警戒」(13)

        「耶和华说的」(5815;二31116;三1015;四356891011;五17;九812)

 

拾壹、内容大纲

 

【阿摩司所得神的默示】

   一、「阿摩司得默示论以色列」──引言(1~2)

   二、「耶和华如此说」──周围列国须受的刑罚(3~3)

   三、「耶和华如此说」──神百姓须受的刑罚(4~16)

         1.犹大人须受的刑罚(4~5)

         2.以色列人须受的刑罚(6~16)

   四、「你们当听」──神对以色列人的指控与宣判(1~14)

         1.当今的罪状与判决(三章)

         2.过去的罪状与判决(四章)

         3.未来将临的审判(五至六章)

   五、「主耶和华指示我」──五个警告的异象(1~10)

         1.蝗虫的异象(1~3)

         2.火烧的异象(4~6)

         3.准绳的异象(7~9)

         4.中间插入先知的分辩和预言(10~17)

         5.夏天果子的异象(1~14)

         6.祭坛的异象(1~10)

   六、「这是耶和华你的神说的」──国度复兴的应许(11~15)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阿摩司书注解》

 

阿摩司书(Amos, Book of)先知阿摩司的著作。旧约中的先知著述向有「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之分,阿摩司书属后者。所谓大小之分是按篇幅长短的分类,与内容无关。圣经记载神宣谴不义、压迫、伪善的著作,当以阿摩司书最淋漓尽致、气势磅礡。该书所记,主要是先知阿摩司于主前八世纪在北国圣城伯特利宣讲的预言。作者书中宣讲信息的人是阿摩司当属无疑。阿摩司是犹大国耶路撒冷以南之提哥亚村的牧人兼园丁(所谓「修理桑树的」)。他得到神启示要审判以色列的信息,便越过边界来到伯特利城宣讲神谕。关于先知其人其事的全部材料,我们只能得之于这卷阿摩司书(摩一12的前言、七10-15的纪实,以及写作风格和行文的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情况)。至于这篇预言是否阿摩司亲笔所记,答案就很不一致了。固然也有人质疑阿摩司的作者身分,但并无证据说明该书是他人所作,所以尚不能成说。一说以为这些信息是经过长时间的口传之后方形诸于文的。不过从希伯来原文的严整格局来看,绝不像口传拼记,加之那亲述的语气和情怀激昂的表述,均说明是阿摩司在伯特利宣教之后,便立即把大部分预言记述成文了。另一说以为阿摩司书的异象(摩七1-9,八1-3,九1-4)是阿摩司北上宣教之前已写成了,神谕部分(一至六章)则记之于宣教之后;至于两部辑成一书的时间则在更后期,可能是在被掳巴比伦期间或以后所成,部分内容也于此时编进书中。但其他先知书如以西结书、耶利米书等,都有「异象」与「神谕」两部分,学者却没有将它们划分为二书。况且,阿摩司书的内证也否定此说。阿摩司书这两部分的重点是相同的。无论是异象(摩七1-3)还是神谕(摩五1-7),均显示先知是要代以色列民向神请罪说项。关于阿摩司书基本为先知阿摩司所写一事,目前已无异议,但以为其书总有若干片断为后人插入者仍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文内数处的赞颂词(摩四13,五89,九56)即为后人所加入的。但是,上指所谓加插部分,并不一定是阿摩司时代的先知所不能言者。神对其子民中悔罪者至诚至爱的赐福和对冥顽不化者的谴责宣判,常是交错发生的,这样的宣谕自始便是以色列众先知预言的特点。还有人质疑那段弥赛亚复兴的预言应该是在被掳归回之后所写。其实,阿摩司于被掳前提及「大卫倒塌的帐幕」(摩九11)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自国分南北以后,王国衰象已显,神的仆人如阿摩司那样敏感时势的人,感怀家国的抒发是绝非不可能的。写作年代据前言可知,阿摩司作此预言的年代是当犹大王乌西雅,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在位期间(2),算来应该是主前792740年之间。书中内容也与这个时期以色列情况相符。只是在这个年代范围内阿摩司的先知职事究竟起于何年、止于何年,却难予考定。阿摩司得神默示是在「大地震前二年」(摩一1),另一处可能提及同一次大地震的经文指出大地震是发生于「犹大王乌西雅年间」(亚十四5)。今考古学家已在夏琐找到了曾经发生地震的证据,年代约为主前760年。再者,阿摩司在预言中描述了一次日蚀的景象(摩八9),经推算,那次日蚀当发生在约主前763年。此外,乌西雅王曾于后期因患大痳疯不能亲政,遂委数人共摄政事(代下二十六21),故谓犹大王乌西雅在位(摩一1)应在早期。由此可以确定阿摩司事奉时间不会早于主前750年。阿摩司作此预言之后,以色列即遭受了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27)率大军入侵的劫难,阿摩司虽然已预言以色列人快将被掳,且要被掳到「大马色以外」的地方去(摩五27),但并未提到入侵者是亚述人。看来,阿摩司并未特别想到亚述兴于东方,而只是预料以色列人拜偶像,行诡诈所必将招致的后果。综上所述,便可顺理成章地把阿摩司开始在伯特利宣道的年代定在大约主前760年,即乌西雅和耶罗波安二世在位的中期。至于伯特利宣道持续了多久则尚难断言,按常理揆度,恐怕也就是数月之间的事。写作缘起和对象阿摩司先是在耶路撒冷以南的山上牧羊,神召唤他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摩七15)。阿摩司对北方那些较都市化的地区并不陌生,也许因他多次往那里贩羊毛和水果;但也可能那里泛滥的异神崇拜和社会不义是他在这次奉召宣道时才领略到的。不论如何,他的著作不仅显示了他本人朴素的犹大乡野背景,也为了解北国以色列的宗教和社会环境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他的预言虽然主要是针对以色列人发的,但也谴责了犹大人的罪孽,预言犹大首都耶路撒冷必遭焚毁(摩二45)。有数处预言是直接指摘以色列国都撒玛利亚的居民。看来阿摩司对这个都城也很熟悉。先知可能曾有从伯特利赴撒玛利亚之行,也可能从撒玛利亚城民的讲说中得知那里淫风靡俗之炽。阿摩司可能是趁着撒玛利亚居民来伯特利礼拜,直接向他们宣讲了预言。背景主前八世纪在以色列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同一民族的两个王国,同时经历了继所罗门时代以后又一次的经济繁荣;然而与经济形势相对的却是宗教的堕落。这是消弱国民内聚力,使社会机体渐趋腐败的重要因素。新生的富人阶层从经济繁荣中大获其利而趋向豪富;穷人则每况愈下而趋向赤贫。主前803年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兵占叙利亚大马色城,不啻是给以色列拔除了一大外患。叙利亚的销声匿迹使以色列得以在约阿施王的治下扩张其领土(王下十三25)。当时,连跃跃西侵的亚述也稍敛其锋。以色列和犹大两国终于摆脱了连年战争,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各自可顾及自己的内部事务了。主前793年约阿施之子耶罗波安二世即位为以色列王,他的统治持续到主前753年;而从主前792740年犹大王为乌西雅。此二王所控制的领土至少在面积上已可与所罗门王国相提并论了。他们通过扩大贸易和向属国索贡征赋而暴富起来。

考古资料也显示了两国实业的发展境况,如底壁城的印染业即十分可观。从撒玛利亚还发掘出大量象牙镶嵌物,证实了阿摩司对京城穷奢极欲的描述如「你们躺卧在象牙床上」(摩六4)等确非浮言。撒玛利亚有双层城墙,十分坚厚,城中耶罗波安的王宫更是巍峨耸立。不料,这兴盛繁荣的时代却使社会的隐疾日渐深重。富豪阶层对穷人的压迫不仅威胁着一个民族的团结,神的律法也不断遭到破坏。阿摩司痛斥富人对穷人的无情榨取(摩五11-13,八4-10),警告他们因悖逆神的律法必难逃神的惩罚。以色列国家不仅社会罪孽深重,背弃神约,更敬奉异教。迦南宗教的影响渗透以色列国中。从撒玛利亚宫内的府库发掘出大量陶片(是记载出入库的账目),上面记录的许多希伯来人名都冠有「巴力」字样(巴力是迦南宗教的主神),可见异教之风极盛。尽管隐疾侵渐,已入膏肓,全国上下却沈浸在虚假的乐观之中。一位与阿摩司同时的先知提及当时的人对于神惩在即的警告的响应是:「你们不可说预言;不可向这些人说预言,不住地羞辱我们。」(弥二6)阿摩司发现人们还在向往「耶和华的日子」(摩五18),便设法纠正他们的误解说:按经上的预言,耶和华的日子来临之日,就是一切罪人受审之时。

就在这歌舞升平之际,一个立刻兑现的惩罚旋即临到。亚述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便立刻恢复其扩张政策。在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727)的领导下,亚述人赢得了称霸世界之势。终于,因内部纷争而人心涣散的以色列遭到了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的攻伐。不久,于主前722年,撒玛利亚沦陷。当亚述大军席卷以色列之时,许多曾嗤笑阿摩司警告的人必会纪念那一位曾向他们大声疾呼的先知。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阿摩司作预言的主旨是在深切谴责当时以色列违弃神约的恶劣风气。神首先赐予亚伯拉罕的应许(创二十二15-18),又在整个旧约一再宣告的应许之约,阿摩司书虽没有明显的提及,但显然渗透在全书的信息中。阿摩司坚持约的精义,并强调顺从是领受恩福的必备条件。阿摩司举目四顾,处处是悖逆与伪善。阿摩司最基本的训诲之一,就是表面谨遵教法教规而内心悖逆神意的伪善是人类之大恶。律法中有很多诫命,其旨都在灌输爱神与爱人的精神(出二十三1-13)。然而阿摩司时代,律法的社会准则却被那些讲究宗教礼法仪式的富人恣意践踏。在阿摩司看来,背弃神的本意而恪守宗教上的繁文缛节是罪行之一(摩四4)。不容讳言,宗教也可堕落成罪孽的渊薮和亵渎神意的工具。阿摩司指出以色列的悖逆和伪善将招致全国性的灾难,因此他的预言为的是以厄运将至告诫全民。他指出,无论是以色列还是犹大,抑或是其他民族,都要为凌弱虐善之行(摩一3至二3)受到神的惩戒。非以色列民为他们的社会罪孽在历史上已屡受神的惩罚。据阿摩司所见,律法的精神已超越民族界线而有遍辖万民之力。在这统御万民的道德律法下,人人要对神负责,人人要因自己侵害他人之罪而接受神的惩治。阿摩司时代的犹太人均认为他们的民族会在先知所预言的「耶和华的日子」独享福祉,但阿摩司指出,那个日子正是一切罪人蒙受审判的日子,犹太人也绝不例外。阿摩司的信息不是只有谴责,他也宣告大卫王国的重建,在弥赛亚治下安享太平(摩九8-15)。大卫王国与弥赛亚国度的关系可见于神赐予大卫的应许(撒下七8-16)。列国要服在律法和神的审判之下,同样,归向神的列国也得享神应许的福祉(摩九12)。阿摩司书在论及神的本质时,最清晰明确地突出了神的主权和公义。神统御万国的民(以色列周围的民可以为代表),并一一审判他们(摩一3至二3);神也驾驭自然界,管理宇宙万物(摩四13,五8,九1314)。神的公义绝不允许祂的律法任人违犯而不加惩治。这公义也保障信靠神的以色列民的希望必会实现。神的公义使祂信守自己的诺言,使以色列民作为一个民族长存于世(利二十六4445)

当那世界局势多变,国家临难之际,阿摩司宣告有挽救危亡的可能性;但他写到那败坏的世风和冷酷麻木的人心时,笔调是忧伤而沉重的,似乎他已看不到任何逃避厄运的希望了。阿摩司书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刻画,使人读之历久难忘。书中所写当时人的罪孽在今日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仍相当普遍。人类之间的相凌相虐在二十世纪的今日和主前八世纪的阿摩司时代仍无分别。今日读阿摩司书,应当注意先知所强调的如下各点:罪必有报;义务与权利并行;神的信实;将来的盼望(这盼望已通过今日的教会部分体现出来)。书的笔调也许过于晦暗低沈,须知先知于彼时所见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是目睹一个民族因背弃神约正自趋毁灭。不过,阿摩司的眼睛却透过以色列国黑暗的前景而看到了一个新王国的兴起。这是一个和平、公义的王国,在那里,神的民将亲身领会神所应许的一切如何逐一实现。内容提要前言(1)先知自称为一牧者,寓有为歧路亡羊指点迷津之意,这也就是全书的宗旨。神谕(2至六14)先知首先阐述神的大能和权柄,在历史上审判列国(2)。一﹒对列国的宣判(3至二3)。先知由远而近,先向大马色宣判,依次列举各民的受罚,矛头逐步指向以色列。可以想象,以色列民必先自欣庆神对各国的审判,待阿摩司遽然指出以色列民相同的罪愆时,必使他们大为震动。1.大马色──她是叙利亚京城,地处以色列东北,是叙利亚宗教和政治中心。哈薛(主前842-806)在大马色称王后,曾屡屡兵犯以色列。叙利亚人强犯他人之国,对以色列百般践踏(王下十3233,十三3-522-24)。在基列领土上,叙利亚将以色列军队消灭殆尽,直如「禾场上的尘沙」(王下十三7)。阿摩司谓叙利亚人「以打粮食的铁器打过基列」(摩一3)即指此役而言。阿摩司预言叙利亚自己必国破人亡,被徙至基珥;显然,阿摩司认为基珥才是叙利亚人的老家(摩九7;参王下十六9,可见预言的应验)2.迦撒──迦撒是巴勒斯坦西南的一座非利士城市,也代表整个非利士。非利士有5座大城,先知也提及另外3城的遭遇(摩一8)。是时第五城迦特已被哈薛所占(王下十二17)。非利士人过境侵袭其邻国以色列和犹大,掳其民为奴(摩一6)

这些罪孽终使他们受到惩罚。3.腓尼基城推罗──推罗地处地中海边,其南为以色列,东北为大马色。推罗也如非利士诸城,由于腓尼基人侵略以色列并劫掳其民为奴,而遭受了毁灭的惩罚。

4.亚扪──亚扪是以色列东南近邻,也因罪而得惩。先知所指的暴行(摩一3),显然是亚扪人北侵以色列领土基列的多次兵犯之一。5.以东──以东在死海南缘,曾常年为患以色列。以东之害在旧约记载中已屡有訾议。阿摩司指出以东人对其「兄弟」百肆凌虐,毫无怜悯(摩一11)。这「兄弟」二字突出了以东之罪的社会本质。6.摩押──摩押也是以色列诸邻之一,其罪在于制造了一次有名的灭尸事件(摩二1-3)。二﹒对犹大和以色列的宣判(4-16)。是时,犹大和以色列虽已息兵罢战,但自国分南北以后,其深仇大怨尚未消弭。阿摩司指斥犹大国违弃神的律法,并预言耶路撒冷必遭焚毁。阿摩司对以色列的宣判,篇幅最长。他历数以色列的伦常罪行,断言以色列殊不比周围异民稍佳,必承受同样的惩罚。以色列也参与贩卖人口的勾当,恰如某些异民所为。他们把穷人拿来抵债,迫他们终生为奴(摩二6)。摩西律法规定典押他人衣被不可逾夜,因为那是穷人仅以蔽体御寒之具(出二十二2627)。然而以色列的富人竟身披「人所当的衣服」去参加宗教圣典(摩二8)。阿摩司一再向以色列人提及神向他们所赐的种种恩惠(9-11),但是以色列人却负恩干罪,因此,神的惩罚已势不可挡(12-16)。三﹒对以色列人的谴责和警戒(1至六14)。阿摩司训诲以色列人以因果相承之理(1-8),足见先知的预言必实现。所谓狮吼必欲捕食,人惧必因警号,灾祸之降,必示神惩。耶和华已将以色列的厄运示于先知,阿摩司只有奉命宣告。阿摩司戏剧性地召埃及和亚述来作见证,似乎连这两个残忍暴戾的元凶在以色列的罪孽面前都有触目惊心之感(910)。神惩之后所余者只有残骸(1112)。惩报所降之处,祭坛崩裂(14),华屋坍塌(15)。前者象征宗教上的悖逆,后者象征诱人堕落的财富。阿摩司痛斥靠榨取穷人血汗而换来的糜烂生活(1-3)。那些为追求享乐而促使丈夫苛刻压榨穷人的豪门贵妇,被阿摩司讥为「巴珊母牛」(按:巴珊母牛以肥腴著称),意谓她们迟早要被人当作牲畜来恣意凌辱。先知还嘲讽那些到伯特利献祭敬神的以色列人徒增罪孽(45)。阿摩司以第四章其余各节追述以色列人往昔所经历的惨剧:饥荒、大旱、瘟疫、城毁人亡等,旨在让以色列人重温历史的教训,以期他们回心转意,但他们仍不悔改。先知警告以色列人说:「以色列啊……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12)阿摩司于该章最后以赞美诗一首颂扬神的大能(6-13)。第五章以一首挽歌开始,似乎以色列人已经死亡(12)。以色列面临危亡而呼救无人,他们的军队已遭毁灭(3)。他们唯一可赖以求生的是寻求神:「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4-6)这个国家正徘徊于生死的歧路上。然而膜拜偶像只能自我麻醉,挽取虚幻的希望(5)。先知呼吁以色列民寻求真神后,又再次颂赞神的大能(89)。阿摩司尽管给以色列人指出求生之门,但他所目睹的仍是一片灰暗(10-13)。刑名败坏,邪恶横行,苛捐和高利剥夺穷人。这种不公义的风气只有当人们「恶恶好善」(15)的良心发现时,方可涤荡一尽。但惩邪罚恶之日已指日可待了(1617)。以色列人充满了伪善,他们说期待耶和华的日子。但阿摩司说那日将是审判他们罪行的日子。神决不悦纳他们虚伪的祭品和空泛的颂扬,神要的是「……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18-24)。以色列民自出埃及的日子已是冥顽不灵,事奉异神。万军之神将使众异神偶像和膜拜者一起远掳他乡(25-27)。以色列的豪富权贵志得意满,以为有享不尽的富贵安乐;犹大的上层也同样骄恣无恐(1)。阿摩司叫那些沈缅于虚幻之乐中的人左右看看甲尼、哈马、迦特这3个灾祸临头之邦的惨况。以色列也许以自己未遭此难而沾沾自喜。然而当惩罚之日来临。那些权贵中之首富将首先被掳(2-7);劫后余生者将寥寥可数。他们那时才会明白这是神的惩罚(8-11)。以色列人在作愚不可及的事反而自以为得计,他们实在是自己欺哄自己(12-14)。异象(1至九10)阿摩司讲述神向他3次显示异象,以此来传达神的启示。一﹒以色列必亡(1-9)。第一次所示异象有3景。第一景为天降蝗灾,经阿摩司祈求神发怜悯而收回成命(1-3);第二景为大火弥天,行将吞没一切又经阿摩司祈求而得免(4-6);第三景为神手持准绳立于墙上,这准绳意味着神为其民所定的法则,为前2景所无,然而民却不以神的准绳为意,灾祸遂不可免(7-9)。二﹒历史的插曲(10-17)。阿摩司以准绳的异象,指明拜偶像的邱坛、以色列的圣殿、耶罗波安的宫殿将一起变为荒场废墟。阿摩司因说此预言与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发生冲突。亚玛谢向以色列王耶罗波安控告阿摩司为叛徒,并要先知滚回犹大国去。阿摩司宣布他耻于和那些专职先知为伍,并求再报以色列必亡的预言中特别提及亚玛谢一家面临的厄运。三﹒果子熟了(1-4)。在第二次异象中,阿摩司看见一筐熟透了的果子,或称「夏果」。希伯来语「夏果」与「结局」一字相似,意味这个国家受惩罚的时刻已到。这「熟透」实际上就是道德上「烂透」之意。试看,贪婪的商人等不得圣日结束就急不可耐地向穷人榨取,使用诡诈的天平,以次充好,骗取典当等手段层出不穷。当城陷人亡之日,节期就要变为忌日,饥荒来临,不是因肚腹饥渴、无食无水,而是灵魂饥渴却寻不着神的道。那时,连最强壮的青年人也要跌倒在地了。四﹒圣殿塌毁(1-10)。第三个异象是:当人们拥挤在伯特利的圣殿作虚情假意的敬拜时,神却突然使殿坍坛崩,人们企盼庇护之所成了葬身之地。殿外的人也难逃厄运。当死的,纵可入地、上天、下海(1-4),也逃脱不了神的惩罚。先知在记叙异象之后,又献上一首赞美诗,颂扬神的大能(56)。阿摩司书九章7-10节既是本书最后的谴责,又是希望篇的序曲。阿摩司指明,以色列人在神的心目中并不比其他任何民族优越。神不是把以色列民领出了埃及吗?是的。但神也同样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领亚兰人出基珥。出埃及的特殊意义已被以色列人的罪恶完全抹煞。为此之故,一切恶类也必毁灭殆尽,只有坚信不渝的余民可以幸存。这「余民」的概念在主前八世纪众先知的教诲中(参赛六1213;弥五7-9),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它来自神的应许:神曾应允以色列民因赐予族长的应许必保存他们的后裔(利二十六4445)。阿摩司在预言中宣布,以色列民必遭其他民族杀戮,有如筛谷:那不敬虔的「糠壳」将被扬弃,属神的「谷粒」则被保留下来。

以色列的希望(11-15)希望之光穿着结尾4节,由一系列动人心魄的美妙比喻谱写而成。一﹒修复大卫的帐幕(1112)。这是第一个比喻。一个毁圮于内在的腐败和外在威胁的王国正从瓦砾中复兴起来,重过昔日的光荣。这新大卫王国无比兴盛,将包括信神归主的万邦万民。在新约中,雅各曾征引此段来说明主已应允异邦归服于神(十五16-18)。使徒行传的用语稍异于阿摩司书,因为所依据的是旧约的希腊语译本,即七十士译本。所谓奉神名为圣的「万国万民」,不仅是地理上的国家概念,也是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与神保持密切关系的人。雅各从阿摩司预言中领悟出外邦人必归入神国的道理;这国远比世俗的王国雄伟博大。而今这预言部分已在基督教教会中应验了。二﹒恢复以色列的荣宠(13-15)。阿摩司以意义深远的比喻作为这部预言书的结束语。他描述了未来王国承福沐祉的盛景。以色列要重蒙恩宠,要脱离当年阿摩司所指斥的晦暗而重享光明。神学家对这段预言有不同的了解。一说以为阿摩司所预指的是后来基督教会所享的盛况,那么这个以色列便应指属灵的以色列;另一说则以为预言所指是基督于千禧年再来时显现于地上的盛景。「新造天地」这一概念也可见于圣经别处(例:罗八20-22)。弥迦描述现实的耶路撒冷的重建(弥三12至四2),其用语酷肖阿摩司书(参弥四34)。以阿摩司最后的预言指基督再临时带来的复兴似更贴切。总之,不论如何理解,「余民」必包括耶稣基督的信徒,且神的恩惠必加于神国中每一分子。ThomasE.McComiskey另参:「阿摩司」;「预言」;「先知,女先知」;「以色列史」。――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