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來源評鑑學

 

來源批評學CriticismSource一種分析方法,欲發現寫福音書時所依據的重要資料來源。―― 殷保羅《神學詞彙淺釋》

 

來源評鑑學(SourceCriticism)企圖透過研究福音書的文獻歷史及來源,來解釋現存福音書之間多處重複和不協調之原因。疑問這難題主要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出現。因為它們有太多共同之處,所以稱為「符類福音」(「一起看事物」之意)。舉例而言,馬可福音93%的內容,都可以在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類似的經文中找到;相比之下,約翰福音的內容,只有89%是可以在其餘3本福音書內找到。所以,有關符類福音及在研究它時所引起的問題,便稱為符類福音問題。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解開符類福音如此多重複資料之謎。它們是否都源自相同的資料,還是互相引用呢?它們是否各自獨立,還是借用其他資料?透過小心研究經文(把福音書中相類的經文平行列出),就能把問題清楚地顯示出來。早期教會並非沒有注意這問題。福音的和諧,就如他提安所著的《四福音合參》(主後170)提供的綜合表一樣。由奧古斯丁提出的觀點為較多人接受,他指出新約的鋪排次序反映了文獻的歷史:馬太福音是最早的福音書,馬可福音是自馬太福音省略出來;而路加福音則從兩者取材而寫成。(參「奧古斯丁對福音書來源的假設」一圖)直至十八及十九世紀,才有學者對此理論提出質疑。他們大致都認為,3本符類福音書,同樣都是順著某些先前的資料寫成。(參「符類福音的資料來源」一圖)有部分學者(例如赫爾得,威斯科特)認為是抄取口傳的福音。另有學者認為是抄取一些短文或殘卷。也有些如勒新,認為是一本古老的亞蘭文福音書(《拿撒勒人的福音》)──一本篇幅短小的「早期福音書」。這顯示出一個借用文獻資料的解釋方法已成立,並且旋即得到認同。但很不幸地,所有關於早期福音書來源的證據都已散失了。解釋的方法福音書內有很多吻合的地方(特別是希臘文的經文),遂使學者要從福音書中尋找答案。或許符類福音書並非個別見證原初的資料,而是互相參照的。馬太先存說最早企圖解決這問題的學者是格利茲巴赫(1745-1812)。他並非協調福音書的內容,而是把福音書編成平行的段落,以便作科學化的比較。對他來說,馬太福音肯定是最早的,馬可福音則似乎是把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省略而成。(參「馬太先存說」一圖)今天,很少人認同這觀點,但仍有人強烈支持(例如法爾曼)。馬可先存說拉赫曼(1793-1851)不單在1831年編輯了第一本具批判性的希臘文新約版本,他更在4年之後,分析每卷福音書內所記載事件的次序,為符類福音問題取得突破。拉赫曼得出以下的結論: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引用馬可福音時,這些事件在他們福音書內的次序均是一致的。當他們引用新資料來解釋馬可福音的大綱,所用的方法卻又完全不同。這就指出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都引用馬可福音(或早期馬可福音的版本),以及其他資料來源,而不是互相引用。強調馬可福音為先的這種新論調,得到許多人加以發揮和補充(魏瑟,1801-66;賀芝曼,1832-1910;衛斯,1827-1918),並且在史垂特(1874-1937)的《四福音:始源研究》(1924)中成為了經典的形式。馬可先存論有很多的論證:(1)主要事件。馬可福音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在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中找到。馬可福音共有661節,其中601節可在其餘兩本符類福音中找到。而且,我們有很好的理由解釋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為何刪除了馬可福音其餘的部分(參庫默爾,1975,頁56起)。(2)次序。拉赫曼觀察到當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引用馬可福音,是完全依從馬可福音的次序(參庫默爾的圖表,頁58起)。(3)文學特徵。馬可福音的一些風格特徵,可以證明馬可福音是最早的記載。首先,馬可福音的敘述,經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簡化,使章節更濃縮(參可一32;太八16;可六39;太十四19);例如,單看馬太福音九章2節(「耶穌見他們的信心」)似乎沒有甚麼意義,但讀了馬可福音二章4節,即馬太福音刪去的部分,便能夠明白過來。其次,馬可福音粗疏的風格,在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中得以修改和改善。因此,馬太福音十四章1節修正了馬可福音中希律的稱號(參可六14)。此外,馬可福音記述歷史達151次之多,但在馬太福音則減為21次,在路加福音則為1次。馬可福音中若干多餘的否定句及結構突兀的句子也都除去了。馬可福音所用過的8個亞蘭詞語中,馬太福音只保留了一個,路加福音則一個也沒有保留。第三,若干的更改使馬可福音的內容得以改善。有關當時的困境(可六5)及門徒的失敗(可四13;參太十三18;路八11;可四40;太八26;路八25)都修改了。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認信(「你是基督」,可八29),在馬太福音十六章16節及路加福音九章20節中得到解釋。這種種資料累積起來,使很多學者都相信馬可福音是最早的一本。Q典對於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中那些共通的內容,並不見於馬可福音,我們該如何解釋呢?格利茲巴赫的解釋是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互相引用。但現時,又有人認為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引用了馬可福音以外的另一個資料來源。這資料來源稱為Q典,是源自德文「來源」一詞。以下的因素證明了Q典的存在:(1)配合。許多相關的經節(約250節)顯示出準確的平行(參太三7-10;路三7-9;太七7-11;路十一9-13)及非常相似之處(太十26-33;路十二2-9),仿如出自一樣的文獻來源。(2)次序。若比較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中被認為是源自Q典的經文,便會發現它們在排列次序上平行的數目實在驚人(雖然當中也有分歧)。這並不是指各自的引用,破壞了馬可福音的大綱(參拉赫曼),而是指他們引用Q典的資料次序。(3)同源句。在很多處地方,這類同源句均具決定性。同源句就是當主耶穌的言論在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兩次出現──其中一個來源明顯是出自馬可福音而另一個則不是。這些包括了敘述(派遣門徒,路九1-6,十12及可六7-13/太九35-37)及言論(太十三12/可四25/路八18及太二十五29/路十九26)。因此,Q典應是一個主要包括耶穌的言論而較少敘述的文字記錄(另一方面,若如法雷爾所言,路加是知道有馬太福音的,則Q典的假設便要推翻了)。四個資料來源的假設有關符類福音的資料來源,現已在某程度上得到肯定了。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是依據馬可福音及Q典寫成的。但史垂特指出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中獨立的資料,顯示可能另有其他資料來源。(參「史垂特對福音書來源的假設」一圖)如此,馬太引用馬可福音、Q典及他自己的資料來源(M典=約300節或馬太福音42%的內容);路加引用馬可福音、Q典及他自己的資料來源(L典=約520節或路加福音59%的內容)。L典的大小,引起學者爭論路加福音是否有另一種同類的資料來源,稱為「原始路加福音」,它可能是一個古老的經文版本(參馬丁,19751:頁151-156)。評論學者大體上都同意有4個(或兩個)資料來源的假設,但對其中細節,仍爭論紛紜。有些甚至質疑其基本的假定。舉例而言,為何路加福音要刪除馬可福音六章45節至八章26節這段經文(研究路加福音的學者稱之為「大刪減」)?史垂特的解釋是路加所持有的馬可福音,是一本殘缺的抄本。其他學者則認為路加使用了一本早期及篇幅較短的馬可版本,並且在其後的編輯過程中,才把這具爭議的部分加進第二本福音書內。但我們並無證據證明以上的論見。此外,我們以修改資料來達至理論,或是反過來修改理論以符合資料,都是很冒險的。當馬可福音先存的理論看來確立,而在資料上出現不符,正指出了來源評鑑學已達到它的極限。符類福音的文獻歷史可能根本就異常複雜,每一本福音書可能在很早時期,已經過多番修訂。若真是如此,我們所能獲取的,只是一個很闊的文獻大綱而已。來源評鑑學的結論已成了研究任何福音書的基礎,但是它須應用於更廣的神學內容內。眾多學者盡力看透福音傳統,如同研究耶穌的歷史那般深入剖析。古代的傳統看來更可靠,因此,資料來源(例如:馬可福音、Q典,甚至是原始的路加福音)都因它們的古舊而有價值了。這樣,編輯評鑑學(研究福音書作者如何以編者身分處理這些流傳下來的古舊資料)及形式評鑑學(較寫作期為先的傳統歷史),便是以來源評鑑學的結論為依歸。基督教信仰的基礎與福音書內的歷史傳統,是有一定的關連。來源評鑑學幫助我們瞭解福音書的作者如何使用原始資料去寫作(參路一1-4)。但它卻會造成誤導,以致一些來源不明的福音書內容受到輕視(韋漢,1977,頁145起)。來源評鑑學能有效地顯出文獻的依存,但確定歷史的真實性時,便往往出現種種限制。舉例而言,在馬太福音出現的一段完全獨立的經文,理論上可能較馬可福音及Q典更富古舊色彩。就以這例子來說,來源評鑑學者是難以作客觀的歷史評論的。GaryM.Bruce另參:「形式評鑑學」;「馬可先存說」;「底本說」;「編輯評鑑學」;「傳統評鑑學」;「符類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新約評鑑學」;「化除神話」。――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