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編輯評鑑學

 

編輯評鑑學(RedactionCriticism)一種聖經評鑑或詮釋的方法,源於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漸露頭角。雖然編輯評鑑學也用於部分舊約書卷,尤其是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全集,但主要卻用於新約的研究,特別是福音書和部分使徒行傳。一位編輯,在定義上是一個把文學作品編排成可出版或最後形式的人。因此,編輯評鑑學就是嘗試找出一個聖經作者在他所記錄的資料之最後形式上所作的特殊貢獻。例如,福音書的4位作者都擁有關於耶穌生平和教訓大致相同的資料。然而,各卷福音書卻強調了耶穌事奉的不同層面,及當時的人對祂不同的反應;並記錄同樣的事件,但卻強調不同、有時甚至是相對的重點。每一位作者的著作即使肯定是蒙聖靈指引和沒有錯誤,但仍反映著作者自己的見解、寫作之目的,以及個人對耶穌的認識和經歷。他把一些典據和其他可以得到的資料加以詮釋,把他自己獨有的見解附會其上。編輯評鑑學就是細看這些獨特的貢獻。編輯評鑑學大抵建基於兩個較早期應用於新約文獻的研究方法,但卻超越了這兩個方法。第一,是來源評鑑學,這方法用以找出在聖經經文背後的資料來源(通常是寫下來的資料,參路一1-4)。第二,是形式評鑑學,這方法所著重的是原有福音資料的口傳形式,及早期教會生活對每一卷福音書個別單元的形成,可能帶來的影響。編輯評鑑學之興起編輯評鑑學之起始一般追溯至德國3位學者。馬克遜在馬可福音上的研究(1956),波根特在馬太福音上的貢獻(1940-50),及鄺漢思的路加福音研究(1953)都是突破性的,超越了他們前人的形式評鑑方法。學者不再強調福音書中個別的單元,和它們口傳與傳遞過程中的發展。現在,學者所留意的是福音書作者個別強調的重點,藉此找出他們在整卷書中要傳達的信息。雖然第一批編輯評鑑學者的許多基本假設,並不能跟福音派神學見解看齊(例如,他們通常會懷疑各卷福音書在歷史方面的準確性,尤其在福音書處理一些神學主題的地方),他們的貢獻是為其後所有編輯評鑑方面的研究設立了一定的風格。今天,雖然有一些存懷疑態度的學者堅持說編輯評鑑學「把有關福音書的性質究竟是歷史性還是宗教性,這二百多年以來的爭議,轉為有利於宗教性的看法」(克爾伯),但那些不懷疑聖經在歷史上之忠實性的福音派學者,卻利用了編輯評鑑學中有助於解經的特質,同時對一些編輯評鑑學者的質疑不表同意。即使是福音派解經家,也一直應用著某種編輯評鑑學。「編輯評鑑學」在狹義上是指德國形式評鑑學的繼承者,但在廣義上,則「包括所有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作品,只要這些作者不把福音書作者看為純粹的編纂者,而是擁有自己的觀點或神學的作者」(卡爾特)。一名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教授史頓侯斯(1902-62)1930年代後期便使用廣義的編輯評鑑學,英國的威廉亞歷山大則在更早期發表了類似的見解:「起初的使徒和門徒在腦海中存有一些珍貴的回憶。耶穌基督的作為、言論和性情都豐豐富富地存在其中。日子過去了,福音書作者覺得需要把那些值得回憶的年日用筆記下來的時候,便選擇了一些耶穌的行動和言論,以帶出主的工作、目的、性格,和教訓的某些方面。每一卷福音書都是環繞一個中心,或極其量幾個中心點來編排的」(《福音書中的主導思想》,1892)。今天的編輯評鑑學在非福音派學者中,編輯評鑑學的使用是先假設各卷福音書的記載是互相矛盾的;書中大部分內容是作者虛構出來,以支持某些觀點或學說的;福音書漠視了其中所敘述的歷史之真實性;大致上他們認為「福音書並不是描述耶穌從主後2730年期間的工作歷史──而是一本記載任何時代均適用的基督徒經歷之史書」(庇林)。因此,許多福音派學者都指出,我們使用編輯評鑑之方法時,需要十分小心。雖然有些福音派學者在近年使用編輯評鑑學時,似乎把聖經的崇高地位也損害了,造成惶恐;又有一些學者因看見編輯評鑑學被誤用,而完全拒絕使用這方法;可是,許多福音派解經家卻認為這是一件有用的工具。無可否認,單獨使用編輯評鑑學時,其用處是有限的;但若與其他方法一起使用,便可產生理想的效果。當人找到一位作者的特殊焦點和重點時,這種知識可讓人認識文件中較細微的部分,並進一步瞭解其內容。今天許多人贊同古倫勒給福音書的編輯評鑑所下的結論。「福音書作者並不是一個創作者,因為福音故事原來的創作者、說話者和行動者,乃是耶穌自己;但作為一個『二手』作者,福音書作者藉著他自己及其聽眾的自我瞭解,反映了耶穌原本啟示的能力」(《從新角度瞭解耶穌及福音書》)。若使用編輯評鑑學時,能小心留意自我的成分,並顧全聖經的完整性,這方法可以繼續成為許多福音派新約學者常用的工具。即使是對編輯評鑑學存疑的人,也要同意編輯評鑑學所作的發現。

強弱之處若要明智地運用編輯評鑑學,我們必須留意一些潛在的危險,如過度懷疑新約文件的歷史真確性;不合理地假設新約作者談及神學或宗教方面的事情時,就必定忽略了歷史事實;以及編輯評鑑學難免從來源評鑑學和形式評鑑學承襲而來的限制。研究者容易把編輯評鑑學的某些層面與新文學評鑑聯繫起來,而新文學評鑑的缺點是漠視所詮釋之文件背後的資料。我們要知道只有能清楚看出編輯者在其資料上作了哪種更改,編輯評鑑學本身才能發揮其功效。其他危險性包括:過分樂觀地相信編輯評鑑學者可以準確地指出新約作者所作出的更改及其含義;武斷地訂定四福音書之寫作次序;以及把應用編輯評鑑學來研經所得的結果,與正確地瞭解經文本身的信息混淆;後者其實比編輯評鑑學更有力地指出神話語的真正意義;前者只能幫助我們瞭解一段經文達致其最後形式的可能過程。平衡地應用編輯評鑑學的優點包括:知道福音書(及其他各卷聖經)的作者並不是某些無名無姓的人把傳統編纂下來,而是有權稱自己為作者,為宣揚福音的人;發現那充滿文件之全部及各部分的獨特見解和負擔;認識各卷福音書記述之歧異,並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此外,還包括:認識把各卷福音書中重複或平行之經文作比較研究的需要,也認識到這種比較所產生的果效(在聖經中其他的平行經文亦然);欣賞一份文獻的神學透視角度,這神學觀點往往證明該文件在文學上之一體性;及瞭解新約文獻是一世紀獨特的環境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著作的過程。

使用編輯評鑑學對瞭解聖經──尤其是福音書,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正如使用其他各種研經方法一樣,我們必須要負責任,讓經文的史實性和整全性都得以保存。RobertW.Yarbrough另參:「形式評鑑學」;「新約評鑑學」;「化除神話」;「符類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底本說」;「來源評鑑學」;「傳統評鑑學」;「馬可先存說」。――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