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好人巴拿巴

 

【巴拿巴 BARNABAS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這風聲傳到邪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十一1926)

使徒行傳記載許多聖靈充滿的人中,只有一個被稱為“好人”。可能他的好,是因為他很容易欣賞別人的好。使徒們不接納大數的掃羅,只有巴拿巴推薦他(徒九2629——譯注)。後來巴拿巴奉差遣到安提阿教會,他若存心挑剔,不難找到許多可批評之處,因這教會不只缺乏帶領,而且很不成熟。但他只看好處,他也就找出這些好處。後來,當馬可再次求保羅給他外出佈道的機會,保羅拒絕,巴拿巴卻持不同的看法,他欣賞馬可的長處,忘記他的失敗。每一次都證明巴拿巴的判斷正確。能找出別人的長處,並且因此喜樂,實在是一件好事。―― 華思德《默想聖經人物》

 

【善於勸慰的巴拿巴】

本課主要經文:使徒行傳四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九章廿六至廿九節,十一章廿至廿二節,十五章一至四節、十二節、三十六至三十九節

  一、身家背景

        1. 名稱:本名約瑟(Joseph,希伯來文字義是:增添),別名巴拿巴(Barnabas,希臘文字義是:勸慰之子或鼓勵人的人son of encouragement or the comforter),曾與保羅同被稱為“使徒"(徒十四14)。

        2. 家世:利未支派。擁有田產。猶太僑胞(有雙重文化、語言訓練和世界觀)。

        3. 地點:出生地在巴勒斯坦以西,地中海東邊的居比路(即今日的賽普勒斯島 Cyprus)。主要事奉地點包括耶路撒冷、安提阿及小亞細亞。

         4. 個性:敬虔、慷慨、慈愛、溫和、好人、可靠。

  二、時代背景

        1. 世界局勢: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是大一統的和平時期。歐亞非三洲之間水陸交通便利,條條大路通羅馬,希臘語是世界性通用的語文。這些因素,均有利於福音由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傳到地極。巴拿巴事奉的年代比保羅更早(保羅約主後35年信主,6768年殉道),當時中國是東漢初期,羅馬皇帝是革老丟(Claudius,主後41-54年)和尼祿(Nero54-68年),統治巴勒斯坦的羅馬巡撫是腓力斯(Felix52-60)和波求腓斯都(Porcius Festus60-62)。

        2. 猶太局勢:五旬節後(徒二)教會在耶路撒冷建立並迅速成長,極需教導、行政人才和經費。許多遭猶太宗教領袖逼迫的基督徒分散到撒瑪利亞、敘利亞、小亞細亞傳講福音,甚至在希臘半島和義大利都已有信徒和家庭教會,極需初信造就和同工訓練。那時猶太人的基督徒已必須和外邦人基督徒共同聚會、領聖餐、佈道、造就、事奉;他們在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經濟狀況上都有極大差異。雙方如何彼此接納、瞭解,如何同心同工,如何在衝突時“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都是極大的挑戰。巴拿巴(和保羅等)就是在這樣的時空下,神所選召的使者。

  三、關係人物

       長輩/親人  長輩:馬利亞(姨母) 

       朋友/同工  同工:保羅、西面、路求  亞迦布(先知)  馬念、使徒們

       部屬/接棒人/後輩  *馬可(表弟)安提阿教會/旁非利亞/居比路/彼西底

         仇敵  巴耶穌

* 英國解經學者摩根(Campbell Morgan)認為馬可是巴拿巴的外甥,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是巴拿巴的姊妹。

  四、一生主要事蹟

        1. 出生在居比路,遷居耶路撒冷(徒四36)。

        2. 耶路撒冷教會建立後,變賣家產(徒四37)。

        3. 接待保羅並引見給使徒們(徒九26-29)。

        4. 由耶路撒冷探訪安提阿教會的初信者(徒十一19-24)。

        5. 到大數找保羅同去安提阿事奉一年(徒十一25-26)。 

        6. 奉安提阿教會差派,送賑災款到耶路撒冷(徒十一27-30)。

        7. 奉差派與保羅創始海外宣教(徒十三、十四)。

        8. 受安提阿教會委託,參與耶路撒冷大會,為真道辯護(徒十五1-31)。

        9. 第二次海外宣教時與保羅分手,改與馬可同行(徒十五36-39)。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的史實:巴拿巴的勸慰事工(徒四36-37,九26-29,十一22-26,十五36-39

        1. 時間(when):初期教會創立、成長、拓展時期。

        2. 地點(where):主要地點在耶路撒冷和安提阿。

        3. 方式(how) :

               1)物質上的勸慰:變賣田產,完全奉獻。

               2)對初事奉者的勸慰:接待並推介保羅給使徒,找保羅去安提阿

               3)對初信者的勸慰:探訪、教導他們。

               4)對教義上爭執的勸慰:參加大會,述說見證。

               5)對失敗者的勸慰:接納馬可,帶他同行。

  六、解釋並歸納巴拿巴事奉上的榜樣

        1. 巴拿巴如何在物質上事奉?

               1)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式勸慰:當時教會初創,信徒來自各地,許多人物質缺乏,也有許多說希臘話的寡婦必須供給(徒六1)。巴拿巴在教會暫時實行“凡物公用"的做法時,看見需要,群策群力,與人配搭。他不是單靠個人的愛心和力量去幫助窮人。

               2)他完全奉獻,沒有保留:他在心志上“一心一意",不存私心;他對神對人均有信心,知道神必照顧他的需要;他對神對人均有愛心,願全部擺上。

               3)當時不斷(NIV聖經譯為from time to time)有人奉獻家產,使徒行傳卻只提到巴拿巴的名字。顯然他的事奉足為表率(見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ume 9 p. 312),也是他生命流露的結果(見摩根解經叢書,使徒行傳,106頁)。他在物質上的事奉一定為教會帶來極佳的榜樣和示範作用,與亞拿尼亞、撒非喇夫婦成為明顯的對比(徒五1-11)。

               4)後來安提阿教會對猶太地的弟兄有賑災奉獻時,巴拿巴受託攜款(徒十一27-30)。足見他在錢財上受教會信任。

        2. 巴拿巴為何説明初事奉的保羅?

               1)因保羅需要肢體生活:保羅在大馬色城門外歸主後,單獨去亞拉伯曠野三年(加一17),然後回到大馬色(徒九19),才去耶路撒冷。門徒們因他曾逼迫教會,不信任他。這時巴拿巴慧眼識英雄,不僅接納保羅,而且引他加入使徒的團隊,有肢體生活,與使徒“出入來往"(徒九26-28)。

               2)因保羅需要真理裝備:保羅雖有希臘和猶太的雙文化教育,有三年在亞拉伯安靜的學習,但對真理的認識仍然有限;他沒有像其他使徒跟隨耶穌,並親受耶穌的言行教訓。因此巴拿巴將他引見給使徒,使保羅可以“領受"真理的裝備並認識聖靈的洗。這一次的引見,對保羅一生的事奉是極大的幫助。

               3)因保羅需要教會支援:保羅被迫逃離耶路撒冷後,回家鄉大數(徒九29-30)。傳記作家John Pollock在《翻天覆地一使徒》(海天書樓出版)一書中,認為此時保羅約40歲(主後4142年)。他在大數時,傳福音給附近的外邦人,曾被猶太會堂長老棍打鞭笞;也在此時,保羅曾被提到三層天上得到主的顯現和啟示(林後十二1-6)。這時巴拿巴奉派去探訪初信者,到了安提阿之後,特意去大數“找"(look for)保羅,帶他回安提阿(徒十一25-26)。

         這一次的尋找,對保羅一生的事奉也是極重要的轉機。因為安提阿是羅馬帝國第三大城,被稱為“亞細亞之眼",具有世界性的觸角;而且信徒已開始傳福音給希臘人,教會的同工已具有普世宣教的眼光。以這樣的教會作基地,對保羅日後成為“外邦人的使徒",有極大的幫助。他的第一次海外宣道之旅,就是被安提阿教會差派的(徒十三1-3)。

        3. 巴拿巴如何勸慰初信者?(徒十一19-23

               1)他出去探訪:初信者若能有人當面帶領、教導、陪讀、共禱,長進最快。因此他從耶路撒冷一直走到安提阿,不辭辛勞,長途跋涉,他遵從主耶穌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而非坐等人“來"的心態(come rather than go mentality)。

               2)他善於勸勉(encourage):初信者容易因逼迫、苦難或魔鬼的引誘而心志動搖,也常想靠自己成聖。因此巴拿巴對初信者的勸勉極具針對性:要“立定心志、恒久靠主"(to remain and stay with faith)。他勸勉初信者既因信稱義,也要因信成長,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

        4. 巴拿巴如何勸慰教義上的爭辯者?(徒十五1-41222-35

               1)巴拿巴和保羅述說神“同"(with)他們、並“藉"(through)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跡奇事。他們讓事實說話,見證神也在外邦人中行事,救恩已臨到萬民。

               2)他們帶幾個人同去:可共同見證會議的經過和決定。

               3)他們帶幾個人回安提阿:念大會的書信,並安慰、勸慰眾人,促成 解和合一。

        5. 巴拿巴如何勸慰事奉上的失敗者?(徒十五36-39

馬可在第一次宣教旅行時半途而廢(徒十三13),因此保羅要第二次宣教旅行時不願帶他同去。這時巴拿巴對這位失敗過的馬可作了及時的勸慰:

               1)他接納馬可,帶他同行,讓他再有事奉的機會。

               2)帶馬可到巴拿巴的家鄉居比路,在熟悉的人群和環境中工作。(注:大多數聖經學者均認為馬可第一次宣教旅行時半途折回耶路撒冷,是因為出身富家,無法忍受在小亞細亞舟車之苦及盜賊之險。)

巴拿巴能包容馬可的失敗,勸慰馬可東山再起,對馬可的一生極其重要。馬可與巴拿巴同工後回耶路撒冷,與彼得一起事奉(彼前五13)。保羅首次在羅馬坐監時,他陪伴保羅(西四10;門24)。保羅晚年時,要求馬可作伴(提後四11)。顯然,他終於得到彼得、保羅的信任,視他為親密同工(帖前一1;提後一1;門23)。他的足跡遍及安提阿和羅馬,且寫出馬可福音。

        6. 為甚麽巴拿巴能成為勸慰者?他的秘訣是甚麽?

使徒行傳十一章廿四節讓我們看到巴拿巴成為勸慰者的秘訣:

               1)好人(good man):他的生命美好,他的品德和氣質良善,他容易欣賞別人的好(如對保羅、馬可),能見人所未見。他願謙讓,讓保羅居首。

               2)被聖靈充滿:他滿有聖靈的能力、恩典和果子,因此他的勸慰不是人為的安慰,而是滿有聖靈的同在和透視力。

               3)大有信心:對神對人均有充足的信心,深信神能使用初信、失敗的人,也能使外邦人歸主。他能用信心的眼睛看出別人屬靈的潛力和恩賜。

  七、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功課

        1. 恩賜搭配:巴拿巴在初期教會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不是主角,卻以勸慰的恩賜與彼得、保羅等主角密切配搭,足為事奉者的表率。請思想:我願與人配搭事奉嗎?我能像巴拿巴一樣,讓保羅後來居上嗎?

        2. 人才培育:巴拿巴為神國培育了保羅和馬可兩個人才及許多信徒。請自省:我在事奉中關心人才的培育嗎?在我的周圍,有哪些“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是可以培養、鼓勵的?

        3. 物質關懷:我的信心與行為相稱嗎?我看見弟兄姊妹有缺乏時,願意供給他們嗎?(雅二14-17)我有缺乏時,也願意接受別人愛心的供給嗎?信徒的缺乏,應互相幫補(羅十二13)。

        4. 初信造就:教會中常有許多初生的屬靈嬰孩嗷嗷待哺,他們得到適當的初信造就嗎?巴拿巴的探訪和教導,在今日仍然適用。

         5. 忘記背後:巴拿巴使馬可從失敗中複起。請自問:我能將自己或別人的失敗放在背後、努力面前嗎?我能從失敗中學到功課嗎?我能因自己或別人的失敗而更知己知彼嗎?

        6. 勸慰之道:我能像巴拿巴一樣藉信心、聖靈和良善來勸慰別人嗎?我如何操練這些屬靈的品格和能力?

        7. 處理爭執:巴拿巴一生中,有兩次缺失,一次是在安提阿隨彼得裝假(加二11-12);另一次是與保羅因爭論而分開。請思想:我如何避免與同工爭執?當發生爭執時,我當如何處理?

■ 作業(討論題目):

   . 除了巴拿巴外,聖經中還有其他勸慰的榜樣嗎?請至少列舉三位。

   . 從保羅和巴拿巴分手的事件上,我們可以學到甚麽屬靈的功課?

答案

   一、聖經中三個勸慰的榜樣

   勸慰者      物件   經文        原因        勸慰方式 

   約瑟    自家兄弟 創四十五        1.約瑟的兄長曾     1.放聲大哭,真情流露

               1-15        將他賣到埃及           

               五十15-21       2.約瑟成為埃及     2.叫他們不要“自憂

                       宰相後,他的         自恨",用“親愛

                       兄弟怕約瑟懷         的話"安慰他們

                       恨報復;尤其雅      3.認為被賣埃及是神

                       各去世後,他         差他“先來",“為

                       們更加疑懼     要保全性命",神的

                          意思“原是好的"

                        4.承諾必養活他們全家族

   乃縵的僕人 乃縵        王下五1-14    1.乃縵長了大麻   1.以恭敬的態度勸主

                        瘋,向以利沙       

                        求醫治,以利     2.勸乃縵對先知要有

                        沙差人告訴乃       信心和順服

                        縵去約但河沐     3.勸主人勿因小失大。

                        浴七次    動之以情,說之以

                      2.乃縵見未受特        

                        殊禮遇,心驕

                        氣傲,不肯去

                        約但河

   保羅    腓利門     1-25    腓利門的奴僕阿    1.稱讚腓利門的信心和

                     尼西母逃走,投                     愛心

                     靠保羅                                       2.憑愛心求,不是

                                                                “吩咐"

                                                                3.顧及雙方屬靈上和

                                                                  經濟上的利益

                                                                    1119節)

                                                                4.讓對方甘心同意,

                                                                      不是勉強

                                                                5.勸腓利門以主的心為心(16節)

                                                                6.在主裏提出期待

                                                                7.問安

   二、從保羅和巴拿巴分手這事件上,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屬靈的功課:

         1. 保羅對巴拿巴

         保羅在分手後四年(約主後五十四年)寫哥林多前書時,提到巴拿巴是自給自養的神           的工人(林前九6)。他對巴拿巴的典範仍然肯定。

         2. 保羅與馬可之間

         保羅雖曾因馬可的失敗而拒絕馬可,但十年後(約主後六十年)當馬可年長成熟時,保羅肯定他(西四10,門24),到保羅晚年時,更表明對馬可的器重和需要(提後四11)。保羅表現了對年輕後輩同工的接納。                                                                                                馬可對保羅則不存芥蒂,當保羅首次在羅馬被囚時(主後六十至六十二年),馬可與他在一起。

         3. 萬事互相效力

         保羅與巴拿巴的分手雖令人遺憾,但這次事件卻導致兩個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被擺在最合適的事奉崗位上:

               1)馬可:成為初代教會三大使徒的助手(巴拿巴→彼得→保羅),並成為撰寫基督生平的作者。顯然,他的恩賜不是對外的跨文化宣教,而是在教會內較隱藏的助理和文字工作。

               2)西拉: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首領",被稱為“先知",並曾奉派去外地解釋耶路撒冷大會的決議(徒十五222732)。顯然,西拉的恩賜和羅馬公民身分(徒十六37),比馬可更適合與保羅共同到海外希臘化的外邦人中間做旅行宣教工作。

         這次的分手事件使巴拿巴和保羅均找到合適的同工,建立事奉團隊(後來有希臘和猶太雙重文化背景的提摩太,也加入保羅、西拉行列)。

         4. 為主不為己

         保羅和巴拿巴的爭論和分手,原因是為了主的事工,而非求自己的益處。正因為雙方不存私心,故即使分手,仍能“不計算人的惡……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林前十三5-6)。

         5. 儘量避免

         雖然可學習上述的功課,但筆者仍認為:居領導地位的同工應儘量避免因爭論而分手,要“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因為分手的過程及結果常會帶來傷害,也容易失去見證。

―― 蘇桂村《聖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