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以赛亚书第三十五章拾穗

 

【赛三十五1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

         「玫瑰」:原文是「番红花」,有学者认为是「日光兰」,整句表示荒芜的沙漠之地竟长出美丽花木来。──《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描写弥赛亚国度的情形,大地肥沃,人民康泰。──《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旷野和干旱之地……沙漠:指弥赛亚国度完全降临之前的社会状况。人类的现状犹如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为进入应许之地迦南,经过“旷野地”、“沙漠”(631)。因旷野的特征,常被用以隐喻世界。第一,旷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植物不能茁壮成长;第二,因极大的温差、干燥猛烈的风,动物不能正常栖息;第三,只有适合生活在沙漠的毒虫蝎子或毒蛇才能生存(815)。旷野的特征与魔鬼掌权的社会状况非常相似,故常称这个世界为“旷野般的世界”(306) ──《圣经精读本》

         ●「欢喜、快乐、开花」:此三个动词时态皆为未完成或祈愿式,代表 尚未发生。

         ●「沙漠」:字义是「沙漠旷野」、「干草原」,音译是「亚拉巴」。亚拉巴做为地名,指的是约旦河谷(从加利利海至死海南端) 一直延伸至亚喀巴湾的谷地,也有人认为范围没那么广,仅指死海南端至亚喀巴湾 的干草原。后者是贸易来往的重要通道,平时雨量不足,但若降雨足够则是农产丰 盛之地;由于位处以东民和以色列民(犹大支派)的交界处,时有纷争。

         ●「玫瑰」:「番红花」。参  2(白紫相间的番红花原产于中 亚,它的雌蕊柱头可以做成昂贵的香料。目前世界最大的产地是伊朗,九成以上的 番红花由此生产。),另也有人认为是玫瑰或百合花。

         ●「开花」:「发芽」、「含苞」。──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1~2“玫瑰”。更可作:番红花。这地,包括旷野地带,将变成物产丰富之地。──《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旷野、干旱之地、沙漠」(1)都是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之后经过的地方(出十五22),「黎巴嫩、迦密、沙仑」(2)都是地中海沿岸肥沃富庶的地方。正如出埃及的百姓在旷野中看见「耶和华的荣光在云中显现」(出十六10),当弥赛亚的国度成就的时候,「服在虚空之下」(罗八20)的受造之物也将「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八21),恢复堕落之前伊甸园的丰盛和美丽,彰显「耶和华的荣耀,我们神的华美」(2)。在受造之物中,再也没有什么能拦阻神荣耀的全然彰显:祂的荣耀就是祂的本身,祂的华美就是祂的彰显。──《圣经综合解读》

 

【赛三十五1~10本章是圣经里描述千禧年国度的一段重要经文,这时期紧接第三十四章所描述的审判。──《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被赎之民的喜乐:神报仇的日子也是 施行救赎的日子(4),先前受敌人压制的旷野、干旱之地(参串1),将成为充满生命,欢乐的沃土,流露出神所赐的荣美。那时,百姓对神的真道不再愚顽不解(3020 323~4),反要歌唱回到圣城。──《串珠圣经注释》

         新以色列所蒙之福。本章是以赛亚的第一部分预言( 1~35)的结尾,对因先知宣告神震怒而丧胆的以色列百姓,及因罪担而沮丧的信徒,足以唤起新的盼望。本章论及将临到的弥赛亚国度之荣耀及置身末世新国度的欢喜。性质上与以赛亚书第三部分40~66章,被掳后将要成就之事的预言相同。以赛亚借用大自然的美丽:林中的树荫、浓密的香柏树、芳香的百合花、汩汩的清溪、奔涌的泉水等,带给人对永恒安息的强烈盼望,也暗示这一切恩典都来自神的大能,并非靠人的能力(52223) ──《圣经精读本》

         本章预言神的百姓第二次出埃及,「耶和华救赎的民」(10)都要到锡安朝见神,那时「雅各必不再羞愧,面容也不致变色」(二十九22)。包括三个部分:

1.崭新的环境(1~2)

2.崭新的生命(3~7)

3.崭新的道路(8~10)──《圣经综合解读》

         当埃及经历了十灾的审判之后,百姓第一次出埃及,「神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出十三18)。犹大走回头路投靠埃及时,再次「经过艰难困苦」(三十6)的旷野,寻求徒然无益的帮助。而以东被审判之后(三十四1~17),「耶和华救赎的民」第二次出埃及时又将走过旷野,但却发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旷野(1~2):以东将变为荒漠(三十四9~10),而旷野却成了花园(1~2);以东的河水变为沥青(三十四9),而旷野却有河流泉源(6~7);以东的宫殿作了野狗的处所(三十四13),而野狗躺卧的旷野却有水滋润;以东之地无人经过(三十四10),通往锡安的圣路却有赎民行走(8);以东之地野兽出没(三十四11~15),通往锡安的圣路却没有猛兽(9)──《圣经综合解读》

         ◎此处记载复兴的过程中,第一个标记就是辨别力的恢复。这个过程的第二个标记,就是恢复物质上的祝福。过程的最后一个标记,是蒙耶和华救赎的民要欢喜歌唱,从这条预备好的大路上归回;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原先的忧愁叹息都要消失无踪。──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瞎子看见、聋子听见、干地出水,都刚好与神对以色列民的审判相反( 69~11....耳多发沉,眼睛昏迷....城邑荒凉....),这时圣民明白神的作为,听得懂神的话,居住的环境也变好了,代表了神对 以民咒诅及审判的尾声。──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2「必开花繁盛,乐上加乐,而且欢呼。黎巴嫩的荣耀,并迦密与沙仑的华美,必赐给它。人必看见耶和华的荣耀,我们 神的华美。」

         「利巴嫩」、「迦密」、「沙仑」:是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

          「必赐给它」:指旷野干旱之地。──《串珠圣经注释》

         “迦密”和“沙仑”都在以色列地海旁,肥沃富庶。──《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与描绘以色列因仇敌亚述入侵日趋衰败的境况(339)相对。意味着教会虽在世上饱受痛苦,但当恶人灭亡的那日,乐园必得到恢复。 ──《圣经精读本》

         ●「开花繁盛」:原文是「开花开花」或「发芽发芽」。

         ●「乐上加乐」:原文是「快乐,真的(的确)快乐」。

         ●「黎巴嫩」:字义是「洁白」,此处以森林著名。

         ●「迦密」:字义是「花园地」,位于以色列北方、地中海东岸的一座山。

         ●「沙仑」:字义是「平原」、「平地」,指迦密山脉南边的平原。

         ●「欢呼」:原文是「发出震耳的呼喊 (欢乐, 欣喜, 赞美)」。

         ●「荣耀」:原文是「荣耀」、「富足」、「尊荣」。

         ●「华美」:原文是「光辉」、「荣耀」。

         ◎这里使用了对丈的句法:黎巴嫩、沙仑和迦密的「荣耀」、「华美」同是也是神的,可以看出以赛亚文笔的高明与讲究。荣耀和华美不但用来形容君王,也是神的特性(  21 1455 )──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本节的场景正好与  33正好相反。承接34章,失去了以东(敌人)的侵扰,沙漠地要变为林木茂密(像黎巴嫩)、草场丰饶牛羊繁多(像迦密、花团锦簇(像沙仑);这些自然环境的改善很明显是神带来的。──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2 迦密与沙仑】以东灭亡以后,北边的地区就免受其压制,重新恢复繁荣与土地的肥沃。其中包括迦密与沙仑(请参三十三章6节注释,该处的情况刚好相反),就是沿着以色列北部海岸平原的区域。甚至连亚拉巴的近似沙漠的地带(在约但裂谷;耶十七6)也会变得丰饶,充满生物,就像那些本来就肥沃的地带一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十五3 你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

         ●「无力的」:「跌倒」、「蹒跚」、「动摇」。──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3~4有见于神对将来的应许,以赛亚劝勉当时的百姓要彼此勉励。──《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以将来神拯救选民的盼望,安慰、鼓励正在困境中的犹大。──《串珠圣经注释》

         蒙神呼召的先知当做的事情。在神政时代,神按着需要呼召先知;甚至使他们担负统治使命。但开始王政时代之后,因为有君王治理国家,所以先知的作用局限在向当代传讲神的话语及预言(22~4111~10531~12;耶212)。以赛亚是王政时代的先知,传讲当时所需的话语,不干涉治国原则,安慰恐惧战兢的以色列百姓,带给他们盼望。 ──《圣经精读本》

         3~7节预言「耶和华救赎的民」(10)将拥有新的生命。──《圣经综合解读》

 

【赛三十五4 对胆怯的人说:“你们要刚强,不要惧怕。看哪,你们的 神必来报仇,必来施行极大的报应,他必来拯救你们。”」

         第一次出埃及的时候,「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出十五22)。第二次出埃及的时候,也要等到百姓真正上了路,沙漠才会「开花繁盛,乐上加乐」(2)。因此,先知呼召他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3),踏上回归之途;又鼓励他们「要刚强,不要惧怕」(4),正如神在进迦南之前勉励百姓(申一21;书一9)。因为神必为自己的百姓「报仇」(4节;三十四8),对仇敌施行「报应」(4节;三十四8),拯救「耶和华救赎的民」。──《圣经综合解读》

         神「拯救」(4)的结果,将使百姓获得新的生命和前行的能力(5~6a),改变现在「软弱、无力」(3)和「胆怯」(4a)的光景,「医治」(10)属灵的「瞎子、聋子」(5节;二十九11~1218;三十20~21;三十二3)、「瘸子、哑巴」(6a;三十二4)。主耶稣道成肉身的时候,就用医治「瞎子、聋子、瘸子、哑巴」(太十一5;七37;路七22)来印证祂弥赛亚的身分。──《圣经综合解读》

         ●「胆怯的」:「催促」、「急切」。

         ●「胆怯的人」:原文是「焦急的心」。──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极大的」:原文是「神」、「神明」,这里当作行容词「极大的」。(有些英译本翻作「divine(神一般的)」,其他许多译本只翻译为「神」,不当形容词)

         ●「拯救」:原文是「拯救」、「解救」、「使得胜」。

         ●「报应」:原文是「报酬」、「对待」。

         ◎神答应会主动的申冤复仇,确实给处在压迫之中的选民很大的安慰,参  3235~36 ──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5 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

         「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5),原文是「因为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比喻圣灵是百姓得着医治的原因(约七37~39)──《圣经综合解读》

         ●「睁开」:原文是「被开启」。

         ●「开通」:原文是「被开」、「被松绑」、「被卸开」。──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5~6许多疾病将会得到医治。──《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这里提到的缺陷不仅指肉体方面的残缺,亦可解作灵性上的愚蒙。──《串珠圣经注释》

         字面意思与耶稣所说的“瞎子看见,……有福音传给他们”(1145)一致,在属灵意义上也有关联。人沦为瞎眼、耳聋、哑巴,象征灵性亦处于同样的状态。耶稣在地上的三年公开事工中,曾医治很多人,象征医治属灵疾病。本段经文与太1145都具有弥赛亚国度的特点。在旷野……必有河涌流:没有生命的旷野出水,意味着有生命在其中,涌流的河水指旷野变成肥沃的祝福之地(21151619;申87)。意味着布满死亡的世界(1),将变成充满恩典之处。 ──《圣经精读本》

 

【赛三十五6 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

         ●「歌唱」:原文是「发出震耳的呼喊」(和第二节的「欢呼」同字 )

         ●有水「发出」:原文是有水「裂开」、「扯开」。──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6~7土地将会得到充分的灌溉。──《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赛三十五7 发光的沙(或作“蜃楼”)要变为水池,干渴之地要变为泉源;在野狗躺卧之处,必有青草、芦苇和蒲草。」

         「发光的沙」:指被烈日灼热的沙地。

          「青草、芦苇」、「蒲草」:这些植物生长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水池:以赛亚使用渐进手法,强调将临到的弥赛亚国度充满恩典。 ──《圣经精读本》

         「在野狗躺卧之处,必有青草、芦苇,和蒲草」(7),指野狗栖息的旷野将变得非常湿润,甚至可以生长芦苇和蒲草。──《圣经综合解读》

          35开头原文有个「成为、临到」(指将来的一个时候)没翻出来。

         ●「发光的沙」:「燃烧的热度」、「枯干的地面」。

         ●「野狗」:是生活于草原与沙漠的动物,散布于较为贫瘠的地带。

         ●「躺卧之处」:原文是「居所」、「休息、躺卧之处」。

         ●「青草」:原文是「青草」、「牧草」。

         ●「芦苇、蒲草」:两种都是水生植物。──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7 野狗与蒲草的对比】野狗是大草原与沙漠的动物,散布于贫瘠的地带(玛一3)。在以赛亚的异象中,花园取代了曾是旷野的地区,这些野生肉食动物的生息地将要变为像胡列谷一样的湿地(见四十三20)。这里经年湿润,草与蒲草可以生长(见:伯八11~13;赛十九5~6)。──《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十五8「在那里必有一条大道,称为圣路,污秽人不得经过,必专为赎民行走,行路的人虽愚昧,也不至失迷。」

         「大道」:不仅指选民将来从被掳之地归回犹大时所经过的道路,也预表那引向永生之路,这路只有神所洁净、救赎的人才可行走。──《串珠圣经注释》

         「大道」(8)指被修高、容易辨别的路(十一16;十九23;四十九11;六十二10),这是一条神的百姓回归「圣城」(四十八2;五十二1)锡安敬拜神的「圣路」(8),也就是那条永生之路。这路只有蒙神救赎、被神洁净的人才可行走,「污秽人不得经过,必专为赎民行走」(8)──《圣经综合解读》

         「污秽 טָמֵא/taw~may’」原文就是「不洁」(10;利十10),除去污秽的方法就是祭坛上的火(6)。因此,没有资格走在「圣路」上的人,就是拒绝救恩、「亵渎圣灵」(可三29)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行路的人虽愚昧,也不至失迷」(8),指神将确保他们到达目的地,与人的能力或才干无关。最后得救的把握,乃是因着神白白的「拯救」(4)和圣灵对生命的改变(5~6a)──《圣经综合解读》

         「赎民 גָּאַל/gaw~al’」(8)原文与「赎回」(利二十五25)、「报血仇的」(民三十五19)、「至近的亲属」(利二十五25;得二20)和「救赎主」(四十一14)都是同一个词。这个词在一~三十九章只出现了这一次,而在四十~六十六章却出现了二十三次。律法规定,「至近的亲属」包括「兄弟,或伯叔、伯叔的儿子,本家的近支」(利二十五48~49)(利二十五48~49),他们有责任赎回弟兄的产业(利二十五25),也有责任赎回弟兄的自由(利二十五48)──《圣经综合解读》

         ●「一条大道,称为....」:原文应该是「一条大道,道路称为....」。

         ●「必专为赎民行走」:应该译为「它是专为那行走道路的人预备的」。

         ●「失迷」:原文是「走迷路」、「走错路」、「漫游」。看前后文与 文法,应该是指「漫游」的意义。

         ●「不」:此字与动词合用,表示「绝对禁止」。

         ●「行路的人虽愚昧,也不致失迷」:应该译为「愚昧人不得在其上漫 游」,而非「愚昧人不会迷路」。

         ◎万民都要归向锡安城(  22~3 ),唯一不欢迎的就是愚昧的人和污秽的人,我们能行走这条神圣的大道吗? ──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8~10「在那里必有一条大道,称为圣路,污秽人不得经过,必专为赎民行走,行路的人虽“赎民”将要安全地行走在“圣路”上,前往耶路撒冷敬拜神。──《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对救赎感恩。具有双重意义,指靠着真理从罪中得释放的人(832),以喜乐欢愉之情踏上生命之道;也指被掳的百姓将回到应许之地迦南。35章是称谢救恩之歌。──《圣经精读本》

 

【赛三十五9「在那里必没有狮子,猛兽也不登这路,在那里都遇不见,只有赎民在那里行走。」

         「在那里必没有狮子,猛兽也不登这路」(9),比喻神将除去外在的威胁,保证「耶和华救赎的民」能一路无阻地走到终点、「歌唱来到锡安」(10)──《圣经综合解读》

         ●不「登」这路:「上去」,当时的「大道」是一条高于两旁的公路。──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三十五10「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

         「救赎 פָּדָה/paw~daw’」(10节;一27;二十九22)的意思,就是由「至近的亲属」支付代价、赎买被卖的弟兄(出十三13)。「耶和华救赎的民」(10)不但包括以色列人,也包括全地接受救恩的人。弥赛亚就是他们「至近的亲属」,「祂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来二11),信徒都是祂用自己的宝血「重价买来的」(林前六20;启五9),「祂自己作万人的赎价」(提前二6)。凡是接受祂在十字架上所付出赎价的人,都可以来到锡安朝圣,「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10节;五十一11)──《圣经综合解读》

         ●「永乐」:「永远的快乐」。

         ●「叹息」:原文是「叹气」、「呻吟」。

         ●「逃避」:原文是「逃离、逃跑」、「消失」。──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35~37)

 1 351~2 10所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这跟今日充满苦难的世界如何拉得上关系?

 2 耶稣在世时曾引述355~6的经文,祂是在什么情形下引述的?参路721~22这有何意义?

 3 你有何软弱、缺乏需要神的拯救(353~7)?你信神能帮助你吗?

 4 试从364~20拉伯沙基对希西家所说的狂语中,找出他用以动摇犹大人信心的论据(参注);你认为这番话的说服力强吗?你会怎样予以反驳?

 5 亚述最大的错误是什么?见3618~20。今日世界强国是否也犯上了同样的错误?

 6 百姓与宫廷大臣并希西家面对国难时,有何反应?见3622 371~5。他们给你什么榜样?希西家的话如何显示以赛亚与神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你的写照吗?先知以赛亚的回答(6~7)能否安慰百姓的心?

 7 从希西家的祷词看来,他心目中的耶和华是怎样的?这位君王的祷告给你什么提醒?

 8 希西家的祷告为何蒙应允?他和亚述王最大的分别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什么?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