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二十一章拾穗 【赛二十一1】「论海旁旷野的默示:有仇敌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好像南方的旋风,猛然扫过。」 “海旁旷野”。即巴比伦所在的平原。──《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海旁旷野」:巴比伦的边界南伸至亚拉伯旷野(沙漠),境内散布湖沼,另有幼发拉底河流过,地势平坦,国土犹如海旁的浅滩(耶51:42~43)。下半节大抵指玛代军队(2)汹涌而至,如巴勒斯坦南部的沙漠地带有烈风吹过一般。──《串珠圣经注释》 “海旁旷野“:把巴比伦城所在的大平原。──《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海旁旷野: 指巴比伦帝国。米所波大米(现今伊拉克)的古代都城巴比伦,如同要塞,被山峦、沙漠重重围绕,被两条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许多水沟环绕,好比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因地理特点,巴比伦人生活奢侈淫逸,拜偶像之风尤为严重。他们服侍的主要神明有太阳神、月神等。巴比伦纠集周边势力逐渐强大,在中近东地区政治、文化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3章)。他们对以色列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南犹大被掳至巴比伦(B.C.586~516)。圣经描绘巴比伦为宗教、道德性罪恶及骄傲的仇敌的象征(但7:4)。考虑到犹太人的宗教信念及巴比伦统治者对犹太人的残酷惩罚,这点很容易理解。初期教会也继承了对巴比伦的此番评价,认为巴比伦象征魔鬼的领域,充满诸多亵渎神和崇拜偶像的行为(启17:5)。 ──《圣经精读本》 「海旁旷野」(1节),可能指巴比伦向东南延伸到波斯湾的平原(耶五十一42~43)。──《圣经综合解读》 「有仇敌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好像南方的旋风,猛然扫过」(1节),原文是「它像南地的旋风扫过,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英文ESV译本,和合本修订版),可能指「令人凄惨的异象」(2a)临到时,就「像南地的旋风扫过」。──《圣经综合解读》 ●「海旁旷野」:指的是波斯湾附近的沼泽地,也是迦勒底人的家乡。此处应该是指古巴比伦国,有别于新巴比伦帝国。 ●「有仇敌」:原文没有这一词,仅是用「第三人称单数的『来』」,表示「他」,但是这个「他」到底是谁,就无法确定了。 ●「可怕」:字义是「令人震惊畏怯」、「被镇摄」。──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 海旁的沙漠】(NIV)此处的希伯来文像和合本译作「海旁的旷野」,或是「沼泽地」都更恰当,因为这两种译法都符合美索不达米亚的南方状况,因为靠近波斯湾的地区,都是湿地与泥泞地。这里的重点在于主前七○三年亚述攻占巴比伦,并驱逐其领袖默罗达巴拉但。希西家宫廷里的反亚述阵营指望巴比伦能够反抗亚述成功,让外围的省分如犹大有机会独立。但是亚述在西拿基立手下重振雄风,这股盼望就破灭了。祸哉神谕正反应出这种失望之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 仇敌来自旷野,那里是──】“海旁的旷野”是指靠波斯湾的巴比伦。有些学者说,这个预言是在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灭亡的时候应验的(参但5章)。但其他人则说,这是预言巴比伦将约于公元前700年反叛亚述。──《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十一1~10】将受审判的三个民族──
巴比伦(1~10)、以东(11~12)、亚拉伯(13~17)。──巴比伦的灭亡原因。第八个对外邦的预言,对象是巴比伦。与第一个对外邦的预言(13:1~14,23)相同。神为责备犹大背弃所立之约,使用巴比伦作为工具。此时,它却成为被审判的对象。由此可以领悟深刻教训。圣经明确指出,巴比伦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废弃公义(47:5~8)。这第八个预言前半部论及巴比伦灭亡时的可怕情形(1~5节)及侵略军的威容(6~9节);后半部记录对犹太人的安慰(10节)。 ──《圣经精读本》 1~10节是论海旁旷野的默示,与论巴比伦的默示(十三1~十四27)前后呼应,原文是一首交错对称的诗: o A. 宣告神的话(1~2a); o B. 巴比伦的游说(2b~d); o C. 先知和宫中的反应(3~5节); o B1. 巴比伦的倾倒(6~9节); o A1. 宣告神的话(10节)。──《圣经综合解读》 ◎公元前722~710与705~702年巴比伦王米罗达巴但背叛亚述,公元前703年亚述攻占巴比伦。公元前689年亚述彻底击败巴比伦,大军屠城,摧毁防御系统、神殿、民房,并引幼发拉底河的水来冲毁城内的地基与建筑。此时应该是希西家时期有巴比伦的使节来希望与犹大人同盟箝制亚述。 ◎ 13:1~23:18 包含了对列国的审判。──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17】将受审判的三个民族──
巴比伦(1~10)、以东(11~12)、亚拉伯(13~17)。──《串珠圣经注释》 【赛二十一2】「令人凄惨的异象已默示于我。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以拦哪,你要上去!玛代啊,你要围困!主说:“我使一切叹息止住。”」 “以拦”。波斯。──《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诡诈的 ...... 行毁灭」:意指行诡诈、好毁灭的巴比伦遭受敌人同样对待。 「以拦」:当时为波斯的属地,在此大抵代表波斯与玛代联盟取替巴比伦,成为一大帝国。 「使一切叹息止住」:巴比伦灭亡,先前受她辖制的国家得免奴役之苦。──《串珠圣经注释》 “以拦“:在底格里斯河流城下游东北。以拦人为亚述、巴比伦的世仇,后来与波斯连手征服巴比伦(主前539年),解除各国所受压迫(“叹息止住”)。──《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位于巴比伦东南部,是挪亚之子闪的长子以拦后裔所建立的国家,曾统辖过庞大领土,北到玛代底峦地带,南疆包括波斯湾附近。波斯王古列远征巴比伦,此地沦为波斯附属国。所以,此处以赛亚提及的以拦代表波斯。对希伯来人而言,波斯是生疏的名字,以拦却耳熟能详(创14:1),如同用首都之名指称国家。玛代位于以拦东北部、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波斯王古列自即位(B.C.558)就与玛代争霸,终于在B.C.550统一玛代。玛代与以拦一样代表波斯(Persia)。这两国被波斯吞噬是必然的,因以拦与玛代是波斯攻占巴比伦的前沿阵地,是重要的战略地带。可以用“波斯啊”概括以赛亚的呼声“以拦哪……玛代啊”。古代近东帝国史与整个圣经时代,从旧约以色列王朝至主后约翰记录启示录的时期,都有深切关联。圣经一直在证明神在掌管、展开一切的历史。 ──《圣经精读本》 「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2b),可能是巴比伦使者的话:亚述永远不会改变,但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本书另一处同时用「诡诈的、毁灭的」来描述的对象就是亚述(三十三1)。──《圣经综合解读》 「主说:我使一切叹息止住」(2d),原文是「我使它一切的叹息停止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可能是巴比伦的使者夸口以拦与玛代已经与他们结盟,只要巴比伦一发号令,就能一举结束亚述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圣经综合解读》 在亚述帝国众多的藩属国中,巴比伦最不顺服。在以赛亚的时代,迦勒底人「米罗达·巴拉但」(三十九1)在「以拦」(2节)的支持下,两次夺得了巴比伦的王位(主前721~710年,主前705~702年),并且拉拢希西家反抗亚述(三十九1),成为亚述的重大威胁。1~10节的预言,是警告犹大不要与巴比伦结盟。神的百姓不但不应该与脆弱的埃及结盟(十九1~二十6),也不应当与即将毁灭的巴比伦联合。──《圣经综合解读》 ●「令人凄惨」:「艰难」、「严苛」,没有「令人」。 ●「令人凄惨的异象」:「凄惨的异象」。 ●「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原文是「诡诈 诡诈,毁灭 毁灭」。 ●「主说:」:原文没有「主说」一词。此处比较可能是「巴比伦王说」。 ●「以拦」:字义是「永生」。 ●「以拦....玛代」:这两国为伊朗高原的强国。 ◎ 21:2 似乎是描述巴比伦的使节强调他们已经获得强国以拦和玛代的支持,巴比伦王要使毁灭亚述,让全地的叹息止住。 先知的眼前出现一幅凄惨的画面:一股强盗势力正在从事诡诈,暴力和破坏。这就是巴比伦(见赛14:4,6),“诡诈的行诡诈”。本节呼吁以拦和玛代去阻止它,结束它所造成的悲伤和叹息。── SDA圣经注释 【赛二十一2 以拦与玛代的角色】第9节虽然清楚说到受攻击的城市是巴比伦,但以拦与玛代在这些事件所扮演的角色则不甚明确。主前七二○年默罗达巴拉但在巴比伦建立自己的地位之际,这两个来自底格里斯河东边的伊朗民族都曾出过力。撒珥根二世推翻了默罗达巴拉但,他在主前七一○年逃到以拦。先知在此有可能呼吁以拦与玛代再次帮助默罗达巴拉但抵抗他们的共同敌人亚述。然而当时局势混乱,抢劫背叛不绝,早期的联盟势力很可能因而有所变动。无论如何,主前六八○年以后,以拦在东区政治舞台已经不是要角,这可能是因为玛代坐大,或是亚述施压所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2~5】◎ 21:2~5 穿插着以赛亚看到的异象的恐怖反应与使者的自信宣告,与政治宴席的融洽和乐,真是相当讽刺。──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3】「所以我满腰疼痛,痛苦将我抓住,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我疼痛甚至不能听,我惊惶甚至不能看。」 「所以」(3节),表明以赛亚的反应是因为听到了第2节巴比伦使者的夸口。他的身体(3节)和情绪(4节)都产生了剧烈的反应,痛苦惊恐,因为一听就知道,犹大与巴比伦结盟、神的百姓与世界联合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十一3~4】再次留意以赛亚对战争之可怕的敏感(比较一五5~7)。──《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先知只是看见异象,但已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巴比伦灭亡之苦。──《串珠圣经注释》 以赛亚有同身受地感到战争来临时的痛苦与恐怖。──《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3~5节是先知和宫中的反应。──《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十一4】「我心慌张,惊恐威吓我。我所羡慕的黄昏变为我的战兢。」 「我所羡慕的 ...... 战兢」:连宁静清爽的黄昏也变为可怕的时刻,因巴比伦沦亡的异象使先知无法安静默想。──《串珠圣经注释》 ●我所羡慕的「黄昏」:可能指「黄昏」或「黎明」。 ●我所「羡慕的黄昏」:「渴望的黎明」。或者根本就是以赛亚的「一语双关」,他们希望等到黎明,结果等到黄昏(两者原文相同)。 【赛二十一5】「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领啊,你们起来,用油抹盾牌。」 但以理书第五章详述巴比伦末后的日子。“用油抹盾牌”。用油抹皮质的盾牌以防它干裂,这是为战争做准备。──《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巴比伦正在安逸无虑时突然被敌人毁灭(参但5章)。 「首领阿 ...... 抹盾牌」:这是守望者的呼号,叫人速起备战迎敌。 「用油抹盾牌」:见撒下1:21注。──《串珠圣经注释》 此即《但以理书》五章所记巴比伦亡国时的情形。──《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相反,希西家却欣然接受了巴比伦使者的奉承(三十九1~2)、与他们结盟。「摆设筵席、又吃又喝(5节)是古代立约的仪式(创三十一54;出二十四11)。「用油抹盾牌」(5节),可能指犹大开始备战。──《圣经综合解读》 ●「派人守望」:原意是「铺开地毯」。 ●「用油抹盾牌」:这可能是为了要让盾牌外覆皮革更有弹性,不易破碎。这种举动是「积极备战」的意思。──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5 摆设筵席,铺张地毡】(「铺张地毡」一词,和合本译作「派人守望」)这里明显描述宴会情景,其实暗指巴比伦毫无警觉,他们将要沦陷。这句话也有可能指为战争准备(一如乌加列史诗中的亚拿特,备好座椅与桌子,让她的战士可以坐下,观赏她如何屠杀敌人),或是描绘巴比伦的抵抗,或是被围攻前各地的情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5 用油抹盾牌】这种准备打仗的行动可能是要让皮革更有弹性,不易破碎(撒下一21)。古典文学(阿里斯多芬尼斯的《阿查尼安》[Archarnians] 与弗吉尔的《伊尼亚德》[Aeneid])则主张涂了油的盾牌更有弹性,能回挡敌人的袭击。擦得油亮的盾牌也可以扰乱敌军的视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5 众先知的预言互相关联,你看──】如果这个预言是指公元前539年巴比伦覆灭的话,但以理书5章中的筵席便有了解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十一6】「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 「你去设立守望的」:先知以第三人称(「他」)叙述自己守望的工作(见7~8)。──《串珠圣经注释》 设立守望的: 不是让以赛亚为巴比伦设立守望者,乃是假设将要发生的事已展现在眼前。 ──《圣经精读本》 【赛二十一6~10】神属咐先知以守望者的身分留意异象,然后述说出来。──《串珠圣经注释》 6~9节是预言巴比伦的倾倒。──《圣经综合解读》 「军队」(7节)、「军兵」(9节),原文都是「战车」。战车是亚述的重要武器。「一对一对地来」(7、9节),可能指亚述的战车用两匹马拉车。──《圣经综合解读》 ◎政治人物积极运筹结盟,先知却尽责的日夜守候异象,进而看到巴比伦的惨痛下场,忠实地转告百姓。我们是否尽上「忠实转达神话语」的工作?──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7】「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的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 神预告异象的内容。 「骑马的一对一对的来」:玛代的军队以整齐的步伐向着巴比伦(参9)进发。 「驴队,骆驼队」:以驴、骆驼代步的军队,或载运食粮等物资的队伍。也可能是假冒商队,使敌人毫无防备的军队。──《串珠圣经注释》 「骑马的」(7节)、「骑着马」(7节),原文都是「马兵」(二十二7)。在人类发明马镫之间,骑马作战需要极高的技巧,「马兵」大都是驾驶战车。──《圣经综合解读》 ●「驴队」:「驴拉的车辆」。 ●「骆驼队」;「骆驼拉的战车」。 ●「一对一对」:「一双」。──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7 第八世纪的马车队】亚述把马车队分成五十个中队,是他们出征的作战主力。每一车队有二至四人:一人驾车、其他的人则为射手或持盾牌。早期(亚述纳瑟帕)则在车旁附加一匹马,以备有马受伤,或是马车出问题的时候,队员可以骑马逃走。从亚述浮雕中的马车可以看出,一开始亚述的马车是中型车轮,有六条轮辐,车前有一根车辕拉着两匹马。后来撒缦以色三世统治时期,车型变得更重,车轮变成八条轮辐。西拿基立又加了一个马队,用来拉这些重型马车。──《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7 主前第八世纪的骑兵】我们对于主前第八世纪如何利用骑兵的信息主要得自亚述浮雕,上面刻画着在马车不能发挥功用的山区或树林地区,古代近东军队派遣骑兵出动。有些骑兵拿着弓,有些拿着长矛。这些军力作为震撼部队,与马车队一起攻击敌方大军,分散对方的军力,让亚述的步兵可以乘虚而入(见:王上二十21)。骑兵也会在战场上传讯,向就近的堡垒或城市报告战况(见:王上二十20,便哈达在骑兵掩护下逃脱)。马骑射手常常是成双出战,一人拉弓,一人持盾保护战友(见:王下九25)。──《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8】「他像狮子吼叫,说:“主啊,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异象迟迟不出现,先知等得不耐烦,如狮子吼叫般向神投诉。──《串珠圣经注释》 ●「狮子吼叫」:七十士译本与死海古卷作「先见」、「先知」,这种说法比较可能。 ●「望楼」:「瞭望台」。──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9】「看哪,有一队军兵骑着马一对一对地来。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巴比伦倾倒了”。虽然巴比伦帝国在主前539年被击败,但作为敌对神之代表的巴比伦,要到大灾难时期结束时才最终被毁灭(启一四8;一八2)。──《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异象的出现及其意义。 「他就说」的「他」可能是指主或异象中的这队军兵。──《串珠圣经注释》 巴比伦帝国终于在主前539年亡于波斯玛代人之手。──《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巴比伦倾倒了: 巴比伦帝国于B.C.612攻破亚述之都尼尼微,迎来全盛期。B.C.539被波斯王古列及玛代王大利乌的联军毁灭。 ──《圣经精读本》 「巴比伦倾倒了」(9节),可能是预言主前689年亚述王西拿基立摧毁巴比伦。巴比伦在历史上曾经几次倾倒,西拿基立碑文的记载最符合这个「令人凄惨的异象」(2a):他使全城充满尸首,焚烧建筑物,用大量的水浇在废墟之上,又将「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9节)。而主前539年玛代波斯联军攻陷巴比伦时,既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四十五1),也没有摧毁城市和偶像。那时,「以拦」(2节)也已经从国际舞台上淡出。──《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世上的各种势力也在你争我斗,各方都高举自由、平等和博爱,想拉拢信徒和教会站在他们那一边。而在历史上,许多信徒和教会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也像犹大一样与世界联合,最终都是事与愿违、被世界利用。神必会摧毁人所建造的世界体系,也就是「巴比伦大城」(启十六19)。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信徒都应当「谨慎安静」(七4)、「诚实倚靠耶和华」(十20),等候基督成就祂的国度;而不是在世界的各种势力之间站队,把希望放在地上的某些领袖身上,幻想推动社会进步、推迟基督再来。──《圣经综合解读》 ◎守望的先知看到的是一队两匹马拉的战车,亚述的战车就是由两匹或四匹马拉的。──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有一队」军兵:原文是「战车」。 ●有一队「军兵」:原文是「人」。 ●「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西拿基立的年表记载公元前689年攻入巴比伦后,亚述军队将巴比伦的神像捶成碎片。──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9 巴比伦倾倒】撒珥根二世于主前七○五年驾崩,默罗达巴拉但又自封为巴比伦领袖,意味着亚述帝国又面临一连串的叛变(安那托利亚省分的奎 [Que]、塔堡 [Tabal]、希喇库 [Hilakku])。西拿基立的年表讲到他是如何有计划地制服了所有的叛乱地区。他先对付巴比伦与以拦,因为他们就在亚述帝国核心地带。战争首先在基什爆发,后来因默罗达巴拉但逃离巴比伦而蔓延到美索不达米亚南方的湿地。不过这位巴比伦领袖还是掌控了南方部分领土,让西拿基立在安抚迦勒底人时,碰到不少麻烦。不过巴比伦终于在主前六八九年沦陷,城墙被攻破,亚述大军屠城,彻底摧毁了防御系统、神殿、民房。他们甚至挖运河,把幼发拉底河的水引来,冲走城内的地基或是砖头建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9 粉碎的神像】西拿基立的年表里面一五一十描述了主前六八九年如何取下巴比伦。在毁灭的疯狂行动中,亚述军人根本无视于敌人的神祇,将巴比伦的神像捶成碎片。不过他们抢救了两尊亚述神明阿达德与色拉(Shala)的雕像,那是早在四百八十年前被巴比伦王玛尔杜克─拿丁─阿合(Marduk~Nadin~Ahe)掠夺来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0】「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啊,我从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那里所听见的,都告诉你们了。」 先知对同胞述说异象。 「我被打的禾稼 ...... 谷」:称呼长期被外邦(包括巴比伦)压逼、备受羞辱的以色列民。──《串珠圣经注释》 对以赛亚时代的犹太人而言,巴比伦曾攻陷强大的亚述,统治南米所波大米,却在倾刻间遭到毁灭,简直像是毫无根据的谣言。以赛亚告诫犹大百姓,巴比伦的倾倒是神的计划,犹大要转向神。“被打的禾稼”、“场上的谷”皆指选民,他们是“场上的麦子”,将进神的谷仓(太3:12)。 ──《圣经精读本》 「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啊」(10节),是指面临危机的犹大百姓。──《圣经综合解读》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10节)这个庄严的称号,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过三次(二十一10;三十七16;四十八2),既宣告神是天下万国的主,也宣告神是以色列的倚靠。虽然百姓此时一点也听不进去,但「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十一29),祂挽回百姓的方法,是任凭犹大自食其果、陷入绝境,那时,希西家王将呼求「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三十七16),承认「祢——惟有祢是天下万国的神,祢曾创造天地」(三十七16)。──《圣经综合解读》 「告诉 נָגַד/naw~gad’」(10节)原文与第2节的「默示 נָגַד/naw~gad’」是同一个词,首尾呼应,作为1~10节这首诗的结尾。先知把神的话语都告诉了百姓,好让百姓自己作出选择。──《圣经综合解读》 亚述是神「怒气的棍」(十5),神既用它刑罚「亵渎的国民」(十6),也用它管教神「所恼怒的百姓」(十6)。因此,被管教的犹大不应该与被刑罚的巴比伦联合,而应当回转仰望自己的神。今天,神仍然是历史的掌管者,当祂「怒气的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会与世介面临同样的危机和压力,但却不可选择世界的方法、随从世界的道路,就「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四13)。我们若把自己的未来与巴比伦绑在一起,结局也将「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十八4)。当知道神是「庄稼的主」(太九38),我们是祂「被打的禾稼」、「场上的谷」;信徒生命中一切的打击和压力都是来自神,为要把稗子和糠秕扬净,「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太十三30)。──《圣经综合解读》 ●「被打的禾稼」:「被打去壳的谷物」。 ●「场上的谷」:原文是「打谷场的儿子」、「打谷场的后裔」。 ◎「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啊」:指的是已经受尽欺压的犹大人。他们幻想能够透过跟巴比伦结盟摆脱亚述,但巴比伦都自身难保了....。虽然这种话很难听,但是先知还是忠实地说出来。──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1】「论度玛的默示:有人声从西珥呼问我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啊,夜里如何?”」 “度玛”。以东。“西珥”。以东地。──《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提及以东境内的西珥山,所以「度玛」(意思是寂静)显然指以东。 「夜里如何」:询问者逼切而重复地问黑夜还有多长。 「夜」象征灾难、痛苦;以东人显然落在困境中,希望早日脱离。──《串珠圣经注释》 “度玛”:义为“沉默”,是亚拉伯沙漠上的一块绿洲,指以东而说(创二十五14)。“西珥”:也是指以东。──《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守望的啊,夜里如何: 可解释为“神的仆人啊,这漆黑阴暗的时代何时结束,希望之晨何时来到?”以赛亚重复两遍,听起来更加凄惨哀伤。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失丧的灵魂向天发出同样呼求,神的仆人应该听到这个呻吟。 ──《圣经精读本》 「度玛 דּוּמָה/doo~maw’」(11节)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之一(创二十五14),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寂静 דּוּמָה/doo~maw’」(诗九十四17;一百一十五17)。因此,这里用「度玛」来代指以东,是双关语,表示神将以沉默来回答以东。──《圣经综合解读》 「西珥」(11节)指以东(创三十六8)。──《圣经综合解读》 询问者重复两次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11节),可能是以东人已经落在亚述的威胁之下,所以迫切希望知道何时能脱离黑暗。──《圣经综合解读》 ●「度玛」:原文是「沉默」。其希伯来文的发音与「以东」相近,此处应该就是指「以东」。现今是沙特阿拉伯中北部的绿洲城镇。 ●「西珥」:原文是「多毛的」,也是指「以东」。 ●「呼问」:字义是「呼唤」、「大声喊叫」。 ◎公元前732年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让以东成为藩属国,公元前第 八世纪以东一直臣服于亚述,很少参与或援助绝少援助其他巴勒斯坦国家对亚述的 叛乱。 ◎阿拉伯是几个不同的贝督音部族所组成,名义上臣属于亚述帝国,事实上亚述从来没有直接管辖到此地区。公元前732年亚述开始攻击阿 拉伯人,公元前703年西拿基立击溃阿拉伯和巴比伦联军。 ◎ 21:11 指的可能是有人由以东来,问以赛亚关于以东的预言。──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1 度玛】这是沙特阿拉伯中北部的绿洲城镇,靠近西尔翰干河(Wadi Sirhan)的南端。他们与该区贝督因族的基达联邦有渊源(创二十五13),所以名字与以东相关。或是该希伯来字 duma 与「沉默」一字音似,因此这里以双关语的方式表达与以东的关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1 西珥】以东的这部分领土从外约但高原的林区一直延及亚拉巴干河(Wadi al~'Arabah),或许也包括了彼特拉(见:士五4)。这个名称出现于十四世纪的埃及文献,其中列出了「西珥游牧民族」的人民与城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1 主前第八世纪的以东】在主前第八世纪,以东一直为着独立奋争。犹大有心往以东扩张,因此削弱了以东的国力:在主前第八世纪初,亚玛谢(主前801~787)发动攻击(王下十四7),继承人乌西雅则重建了位于亚喀巴海湾的以拉他(王下十四22)。以东的弱势更见于对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主前809~782)进贡一事。叙利亚─以法莲战争在主前七三○年代使得犹大动荡不安,以东则趁机重新夺下以拉他(王下十六6)。但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主前七三二年逼使以东成为藩属国,作为亚述帝国从大马色到亚喀巴湾的贸易路线「王道」的连接点。从亚述的贡品清单可以看出,主前第八世纪以东一直臣服于亚述,绝少援助其他巴勒斯坦叛乱的藩属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1 度玛、西珥山和以东的关系甚密……】度玛或以东是神百姓的宿敌。以色列人落入亚述手中时他们高兴,这便注定了以东的毁灭(34:8~17;63:4)。西珥山是神赐给以扫和他的后裔的,所以西珥是以东的别名(参书24:4)。先知俄巴底亚很详细的预告了以东的毁灭。──《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十一11~12】以东遭难:本段预言以东处于艰难的日子,不过未到尽头,仍存生机。──《串珠圣经注释》 督促以东悔改。第九个对外邦的预言,对象是以扫的后裔以东。以东位于死海南部,与犹大邻邦。警告方式为以东地西珥有人声呼唤以赛亚,内容如同谜语般难解。对此预言,有两种解释:①以东也像当年的犹大,一直受亚述、巴比伦逼迫,以东人问以赛亚自己将来如何,以赛亚预言“早晨将到,黑夜也必再来”,即虽有短暂平安,但必再受煎熬;②寻找先知的声音是万人的呻吟,他们的灵性因罪恶世界倍受痛苦,以赛亚对此预言“完全悔改罪恶之前,如同昼夜周而复始,黑暗时代始终盘踞在那里”。 ──《圣经精读本》 11~12节是论度玛的默示,与论非利士的默示(十四28~32)前后呼应。非利士人错误地估计了前途,以东人则前途黑暗。──《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十一12】「守望的说:“早晨将到,黑夜也来。你们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 以色列之祝福的“早晨”将要来到,而以东之审判的“黑夜”也要降临(比较俄1~9节)。──《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可有两个解释:1 即使早晨来到,很快便会有黑夜,同样以东人只是短期内脱离困境;2 虽然是早晨,四周仍是黑夜一般,以东人也要继续在困境中度日。 「可以回头再来」:似乎暗示以东的遭遇或会有转机,要看他的人民是否悔改。 以东日后的下场可参34:5~17及俄巴底亚书。有人认为以东遭难一事,是因亚述攻打亚拉伯而殃及池鱼(参16:13~14注)。──《串珠圣经注释》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指外族压迫者一个过去,一个又起来。──《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回头再来: 出去闯荡的人重新回到出发点,回到真正的生命之道、真理之道(何6:1~3)。 ──《圣经精读本》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12节),这个回答含蓄而不祥,意思可能是「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但结局却是「黑夜」。以东的前途黑暗、结局并不乐观(三十四5~17;俄一)。──《圣经综合解读》 「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12节),意思是以东若诚心寻求神,可以再来求问。但这个邀请却没了下文,表明以东并没有「情词迫切地直求」(路十一8)。他们把神当作可以求问的偶像之一,只关心自己的前途、不关心神的旨意。因此,先知若不能立刻提供答案,他们就马上转向其他偶像,再也没有回来。今天,许多人的祷告也只是「从西珥呼问」(11节),把神当作为自己提供建议或方法的偶像之一,祷告若不能立刻蒙应允,就马上转向心理咨询、市场营销、谋略权术、星相算卦……同样,神也会把这种祷告当作「度玛」,用沉默来回答他们。──《圣经综合解读》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意思应该是亚述的压迫快要过去,但是没多久另外的压迫(巴比伦)就来到。──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3】「论阿拉伯的默示:底但结伴的客旅啊,你们必在阿拉伯的树林中住宿。」 “底但”。一个亚拉伯人的部落(结二七15)。──《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底但」:与14节的「提玛」都是绿洲。 「结伴的客旅」:指主要与推罗贸易的商队。他们出外经商时遇上敌人,不能走平常的路线,要逃经树林地区,在那里露宿。──《串珠圣经注释》 “底但”:指当地一些以经商为业的民族(结二十七15)。──《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底但结伴的客旅啊: 底但人是阿拉伯半岛上从事贸易行业的代表,他们利用陆路与远在西北的推罗也建立了贸易关系。主要出口产品有象牙、乌木、高贵的毯子(结27:15,20)。阿拉伯通过贸易积累财富,开始心存骄傲,沦为审判对象,亚述被神选择作为审判的工具。其实,亚述自B.C.700,为了确保通向阿拉伯的贸易通道,开始攻打阿拉伯。横跨沙漠的商队为了躲避亚述的袭击,常隐藏在树林中。 ──《圣经精读本》 「底但」(13)是从事贸易的阿拉伯部落(结二十七15、20),与以色列有贸易关系(代下九14)。──《圣经综合解读》 ●「底但」:字义是「低地」。是个沙漠中的绿洲,位于以库瑞巴(Khuraybah,现今的乌拉)附近。──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3 亚拉伯】亚拉伯是不同的贝督因部族据为己有的领土所组成,虽然名义上属于亚述帝国,其实亚述从来没有管到这个地区。阿拉伯各部族居住在南地(Negev)的南部与阿拉伯半岛中北部之间。据此,我们可以把本节的亚拉伯译为「荒地」,与二十一章1节的「沼泽地」相呼应。有些阿拉伯族群从事商旅贸易,把乳香与没药,奴隶与染料运送到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献记载了一些袭击事件,可见他们在贸易路线有时作强盗。阿拉伯人出现于撒缦以色三世对付主前八三五年夸夸之役,与他对抗的联盟这些记载里,并且持续出现于亚述文献中,一直到主前第七世纪末,亚述巴尼帕在位期间。撒珥根二世的年表也记道,有些阿拉伯人在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灭亡以后,被迫重新立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3 底但】底但各部族以库瑞巴(Khuraybah,现今的乌拉)为活动基地。考古学家在附近的库拉干河谷地挖掘出一个相当周密的卫星村镇地区,扮演商旅角色,与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来往。主前第七世纪当中,他们可能受以东影响,并且受制于亚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3~16 灾难向阿拉伯各地蔓延……】在此列出的地方都在阿拉伯的境内,它们是控制陆上商路的边境城巿。这是以赛亚预言的一个灾难。──《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十一13~17】本段大概与11~12节一样,以亚述的攻击为背景。──《串珠圣经注释》 对阿拉伯的预言。第十个对外邦的预言,对象是以实马里的后裔阿拉伯。并非指整个阿拉伯半岛,乃指西北阿拉伯,位于以东与巴比伦之间的沙漠地带。在所罗门统治之前,以色列几乎与他们没有缔结任何关系,自所罗门统治起,在商业方面与他们缔结了非常紧密的关系(王上10:14,15)。而且,他们成了阻挡好战的东方民族入侵以色列的保护墙,以色列也依靠他们。从这个角度,犹大与阿拉伯的关系好比埃及与犹大的关系(19:1~20:6)。因此,预言强烈暗示惟有耶和华值得信靠(诗33:21;52:8;119:42;约14:1)。 ──《圣经精读本》 13~17节是论阿拉伯的默示,与论摩押的默示(十五~十六章)前后呼应,两处原文都使用了相同的「逃避的」(14;十六2、3)、「照雇工的年数」(16节;十六14)、「荣耀」(16节;十六14)和「余剩的」(17节;十六14)。面对亚述的危机,摩押倚靠祈求偶像,所以拒绝投靠神。阿拉伯倚靠互助互保,所以完全忽略神。──《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十一14】「提玛地的居民拿水来,送给口渴的,拿饼来迎接逃避的。」 “提玛”。亚拉伯西北部的绿洲。──《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呼吁提玛人给逃难的底但人救援。──《串珠圣经注释》 “提玛”:也是亚拉伯旷野上的绿洲。──《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提玛」(14节)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代上一30),「提玛地」(14节)位于红海东面的阿拉伯沙漠(Tayma),是从南阿拉伯到亚兰、美索不达米亚和东阿拉伯三条「香料之路」(Incense
road)的交汇口。──《圣经综合解读》 从主前一千年开始,提玛的财富一直就被美索不达米亚兴起的帝国所觊觎。主前715年,亚述王撒珥根二世进攻住在提玛和亚喀巴湾之间的阿拉伯各族。主前703年,阿拉伯加入巴比伦的反叛,但被西拿基立击溃。13~15节可能是预言底但难民逃离战场、请求提玛支持。──《圣经综合解读》 ●「提玛地」:字义是「沙漠地」。是南阿拉伯到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东阿拉伯的三个主要「香料之路」(incense road)的交会点,也是个绿洲。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把该城列于公元前七三四年进贡的城市名单中。提玛为以实玛利第九个儿子 创 25:13~15 。 ●「饼」:尚有「食物」、「面包」的意思。 ●「逃避的」:「难民」。──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4 提玛】根据亚述与亚兰碑文,提玛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绿洲城市泰玛(Tayma),位于北阿拉伯沙漠的西疆,是从南阿拉伯到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东阿拉伯的三个主要商业路线「香料之路」(incense road)的交会口。在主前第一千年纪当中,提玛的财富一直为窜起的美索不达米亚帝国所觊觎。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把该城列在主前七三四年进贡的城市名单里。提玛与底但在主前第六、七世纪都是该区的都会中心。迦勒底国王拿波尼度把提玛作为他的行政中心有十年之久(主前553~543年),企图掌控香料贸易。──《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5】「因为他们逃避刀剑和出了鞘的刀,并上了弦的弓与刀兵的重灾。」 ●「重灾」:原文是「猛烈的战争」。──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6】「主对我这样说:“一年之内,照雇工的年数,基达的一切荣耀必归于无有;」 “基达”。一个强大的亚拉伯部落。──《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基达」:在圣经中是亚拉伯部族的统称。基达的浩劫已定,他们的一切繁荣必烟消云散。 「一年」:有死海古卷作「三年」。 「照雇工的年数」:参16:13~14注。──《串珠圣经注释》 “基达”:一个亚拉伯民族。“一年之内”:强调亚拉伯人受审判的时候迫于眉睫。──《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基达的一切荣耀: “基达”是以实玛利十二子中的第二子(创25:13;代上1:29)。与从事贸易的底但人不同,基达人在阿拉伯本土从事游牧业,拥有强大的势力(耶2:10)。以赛亚预言基达人所拥有的一切荣耀必在一年之内归于无有。圣经并未记载此后发生的事。据西拿基立年代记,此预言得以成就。远征埃及的西拿基立自称(B.C.701)为“阿拉伯人与亚述人的王”,声称自己的军队由阿拉伯人与亚述人组成。 ──《圣经精读本》 「照雇工的年数」(16节),意思是雇工对时间特别注意,所以「一年之内」(16节)的期限一到、绝不耽延。──《圣经综合解读》 ●「基达」:原文是「黑暗」。此城以畜牧业著称。不过这个地名也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泛称。为以实玛利第二个儿子创 25:13~15 。 ●「一年之内」:比较可能是指巴比伦遭到攻击后的一年之内。──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十一16 基达】亚述与新巴比伦文献都提到这个阿拉伯部族,称之为 Qidr 或是 Qadr。基达在创世记二十五13与以实玛利有关联,他们的职业是牧羊或是商旅,直到希罗时代。本节提到他们与提玛,可能是指拿波尼度于主前五五三年征服该地区。在巴比伦的经济文献里,基达与提玛的关联很明显。──《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7】「弓箭手所余剩的,就是基达人的勇士,必然稀少,因为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说的。”」 「弓箭手」:显然基达人善于用弓箭。──《串珠圣经注释》 「基达」(17节)是以实玛利的后裔(创二十五13),是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善用弓箭。──《圣经综合解读》 「基达的一切荣耀必归于无有」(17节),可能是预言基达将被亚述击败。在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年表中记载,基达女王亚帖(Yatie)派遣她的兄弟(Baasqanu)支持巴比伦,但在主前703年的一场战役中,被西拿基立俘获。──《圣经综合解读》 「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的」(17节),这句话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过两次(十七6;二十一17)。第一次是提醒神的百姓,他们的悲剧是因为与自己神的关系出了问题:「因你忘记救你的神,不纪念你能力的盘石」(十七10)。第二次是提醒外邦人:他们的悲剧是因为忽略了神的存在,却不知自己的前途完全在神的掌管之下。──《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当神举起「怒气的棍」(十5)来击打列国的时候,有的人像摩押,虽然知道神,但却更信赖偶像,结果因骄傲而错失救恩;有的人像阿拉伯,完全倚靠自己解决问题,好像生活与神无关。这两种人都是倚靠人的荣耀,结局都是「荣耀」(十六14;十七16)灰飞烟灭,自我拯救的希望全然落空。──《圣经综合解读》 ◎此处应该也是论及阿拉伯被亚述攻击的状况。──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11~25章)】 1 试根据11~12章,为你自己写一篇救恩之歌来歌颂神的拯救。 2 试将13~14章里巴比伦的情形与你身处的社会作一比较。 如果你是先知,你会怎样以神的眼光论你的社会。 3 15~23章里,先知论到列国的遭遇;试代入今天的国际新闻(特 别是中东一带的消息),看能否帮助你更体会这几章的信息。 4 24~25章在描绘审判的荒凉中加插了歌颂赞美神的信息。 这两者如何协调? 面对现今世界的罪恶和苦难,你怎样才能歌颂赞美神?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