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以赛亚书第九章拾穗

 

【赛九1「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 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

         “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受到亚述的束缚和劳役(王下一五29)。但由于基督后来在“加利利”(相同的地理位置)生活和传道,所以那地将要得荣耀。参看马太福音四章1516节。──《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应许劣势必扭转过来,这预言再次带出「审判与救恩」的主题。

          「从前 ...... 被藐视」:主前七三四年,亚述王提革拉以列色首先夺取北国的西布伦与拿弗他利(参王下1529)

          「末后」:指将来。

          「沿海的路」:可指加利利海之西岸,或由大马色往地中海岸亚柯城的通路。

          「约但河外」:在此指河东基列地。。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指受外邦影响的加利利地。──《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至7节是以赛亚预言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因为神应许大卫家的后裔中将有一王带来拯救,秉公义施政,国基巩固,直到永远。

拿弗他利和西布伦都在以色列的北方,为耶稣时代的加利利地。主前734~2年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入侵巴勒斯坦,西布伦和拿弗他利首当其冲,受害甚巨(王下十五29)。亚述王将以色列划分为三行省,与本节所讲的三个地区吻合:1,多尔(“沿海的路”)2,基列(“约但河外”)3,米吉多(“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末后…得着荣耀”:应验在耶稣基督的侍奉上(看太四13~15),祂以迦百农为传道中心,迦百农靠海,在埃及往大马士革的大路旁,这条大路叫做“沿海的路”。福音的光遍照全加利利和约但河两岸,后来福音更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传开,要传到地极(徒一8)──《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神是使人有盼望的神,祂「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二十九11)。因此,「以马内利」(14)不但有管教的痛苦,更有拯救的盼望。当百姓「被赶入乌黑的黑暗中去」(22),在黑暗中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突然宣告:「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1)。神的拯救并非根据人的属灵光景。「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2),完全是因着神不可阻挡的恩典。人的悖逆并不能拦阻神的光照,百姓的失败也不能阻止神的救赎计划。──《圣经综合解读》

         「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1),指主前733~732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执政)发动第二次西征,北国的何细亚杀死比加篡位,然后向亚述投降。以色列北部和东部被亚述吞并为行省,约旦河外和北方加利利地的百姓首先被掳到亚述(王下十五29)。亚述把这些地方划分为三个行省:「沿海的路」(1)是多珥省,「约旦河外」(1)是基列省,「外邦人的加利利地」(1)是米吉多省。──《圣经综合解读》

         「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位于加利利海的西边和西南边,「外邦人的加利利」是拿弗他利向北的延伸,自古就生活着许多外邦人,在以赛亚和新约时代都是被犹太人藐视的地方。但主耶稣却将从这里开始传道,不但让「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照亮世人的真光(约一9),也要使「外邦人必寻求祂」(十一10)──《圣经综合解读》

         「末后…得着荣耀」(1),应验在主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奉上(太四13~15)。主耶稣以迦百农为传道中心,迦百农在加利利海北岸,位于埃及沿地中海平原通往大马士革的国际商道上,这条商道就是「沿海的路」。──《圣经综合解读》

         ●「西布伦」:字义是「高贵的」。

         ●「拿弗他利」:字义是「摔角」。

         ●「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公元前733年,亚述大军入侵以色列,时,此两地区位于以色列北部,首当其冲,受害最深 王下 1529 

         ●「沿海的路」:此处靠近埃及通往大马士革的大路。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原文是「许多民族的加利利地」。

         ●「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当时这三个地区被纳入亚述行政区,在亚述文献里被称为「杜鲁」(沿海的路)、「米吉多」(外邦人的加利利)、「革拉萨」(约旦河外)──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1 西布伦与拿弗他利的遭遇】亚述大军于主前七三三年入侵,西布伦与拿弗他利是受害最深的两个支派(见:王下十五29;提格拉毘列色的铭文也是左证)。他们的领土主要是后来规画为亚述马吉都省(Magiddu)的那些地方(参下一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1 三个地区】亚述于主前七三三年西进,惩罚北国以色列参与反亚述的战争,下场之一就是领土缩减。除了以法莲山区,都纳入亚述版图,规画为三个行政区,在亚述文献里被称为「杜鲁」、「马吉都」、「革拉萨」。以赛亚所提的三个地区,就是这三个行政区。外邦人的加利利是马吉都省(亦作「米吉多」;自耶斯列谷以北到利坦尼河);海的路是杜鲁省(亦作「多珥」;从约帕到海法的海岸平原);沿着约但河是革拉萨省(亦作「基列」;自死海到加利利湖的外约但)。从最近在多珥的考古挖掘来看,当时的亚述色彩极其浓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1~2很多学者认为这段经文预言耶稣并未从富人、知识分子、学者、宗教人士聚集的犹大耶路撒冷开始工作,而是在遭受藐视与虐待的贱民之地加利利开始动工。对这个观点,没有任何异议(416~21;约211454)。以赛亚对北国以色列预言审判之前,首先宣告将来的救恩,颇为值得留意。 ──《圣经精读本》

 

【赛九1~4预言的双重意义。本书内容可分三个部分: ①控诉堕落的以色列与犹大的罪恶,预言神对他们的历史性审判 ;②以色列及犹大亡国存留的余民(remnant)之得救 ;③在永恒根基上建立属灵以色列的弥赛亚的到来。三种思想在整体内容中并未明确区分,而相互渗透。阅读时要好好把握文脉。有些预言针对当时,有些预言则到新约时代以至耶稣再来时才得以成就。例如91~104的内容:91~7预言弥赛亚降临;98~104宣告对以撒玛利亚为中心的北国以色列审判。 ──《圣经精读本》

 

【赛九1~7和平之子使黑暗变为光明:本章首节(希伯来圣经为823)紧接822,他给在黑暗痛苦中的人带来一线希望,本段预言新王降生(714~17),在他公义的统治下,神的子民和平相处,直到永远。显然,这预言应验在耶稣基督及他所建立的国度上。──《串珠圣经注释》 

         1~7节是神赐给黑暗中百姓的弥赛亚盼望。1~3节描述盼望的结果,4~7节解释盼望的原因。──《圣经综合解读》

         ◎大家都同意这一段是很美的文字,但是很多学者都希望把这段话弄成「合理」一点,指向「希西家王」。但是我们经深入的研究,实在是发现难以抹灭这段是指向未来的「弥赛亚王朝」,甚至是「末日以后,弥赛亚永远掌权的王朝」,而弥赛亚,的确是具有「和神一样的称号」(与神性)。会出现这种弥赛亚,的确是只有「神的狂热」才能导致。──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突然了解为什么死海古卷发现前,有些学者要把以赛亚书当成是耶稣之后的作品。因为这里的弥赛亚预言这样叫人难以否认的直指耶稣,要人不认为这不是事后写成的还真困难。问题是死海古卷又证明了这是耶稣前的作品,所以我们只能承认这真是「奇妙」了。──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1~7  弥赛亚都有哪些名称?你能背诵出来吗?】这个成为他们拯救者的孩子就是弥赛亚──耶稣。马太引用了这些经节描述了基督的事工(参太415~16)。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代表了北国是整体。这是耶稣长大和经常宣道的地方,也是为甚么他们会看见“大光”的原因。──《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九2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死荫之地:经文提到的地区及加利利地区,在以赛亚及耶稣时代都是被藐视的地方,居民都是无知、浅薄,在宗教上被排斥的人(412~16) ──《圣经精读本》

         ●「死荫」:「极暗」、「幽暗」、「死亡阴影」。

         ●新约  413~15 引用 91~2 来描述耶稣以「迦百农」为传道据点。──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2 盼望与拯救之光】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作品,光理所当然由太阳神沙马士供给。作品也赞美他制服黑暗,将光明带给人间。汉摩拉比提到,秉公治国的君王,给苏美与亚喀得之地带来光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2~3百姓因偏离神,落在困苦无望中,却获得神的拯救,欢欣快乐。──《串珠圣经注释》 

 

【赛九3「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像收割的欢喜,像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

         收割的……分掳物:例举现实中收割与获取战利品的喜乐,使人更易理解看到救恩大光(2)的属灵喜乐。 ──《圣经精读本》

         虽然管教之后所剩的只是少数余民(9;十20~22),但神却要「使这国民繁多」(3节;二十六15);虽然信靠神的百姓也要「受过痛苦」(1),但神却要「加增他们的喜乐」(3)。「他们在祢面前欢喜」(3),意思是在神的同在中不再惧怕、满有喜乐。以赛亚所领受的使命,是「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9),既没有眼前的成就感、也无法得着人前的荣耀。但神也让他看到奉差遣的劳苦绝不会枉然,因为经过洁净和恢复之后,神必「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我们若急功近利,就很容易传讲「打折的福音」,高举恩典、回避十架,只讲医治、不提悔改,用各种迎合人性的「教会增长术」来吸引会众,让人盲目乐观,却失去了属天永恒的喜乐。只有神自己才能「使这国民繁多」,基督的身体要成长,必须由主自己「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二47)──《圣经综合解读》

 

【赛九4「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

         “米甸的日子”。指基甸得胜米甸人的事迹(士八24~27)──《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米甸的日子”:士师基甸击败米甸人,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辖制,事见《士师记》七22~25。先知预言亚述人的军队要败亡,那加在以色列身上的重轭会除去(看十26~27)。这预言在主前701年应验(看三十七36~38)。那“轭”、“杖”和“棍”都成过去。──《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以色列喜乐的原因。他们从外邦人无法想象的残忍欺压中得到自由,被领进荣耀的自由。“重轭”不是单纯的现实欺压,也指罪的辖制,欺压他们的是黑暗之王。“米甸的日子”指基甸将以色列民救出米甸的日子(719~25) ──《圣经精读本》

         第一个原因是神的拯救。「以马内利」(14)的管教是为了拯救,并非为了加增人「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4),而是为了折断「欺压他们人的棍」(4),叫「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六十一1)。不信者以为远离神就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殊不知罪人从来都不能得着自由,因为「你们不认识神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加四8)。人「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罗六16),并没有第三种选择。──《圣经综合解读》

         ●「重轭」:亚述的文献形容征服土地是将「亚述神的轭」加在人身上,又记载「背叛」是「丢弃轭」。

         ●「米甸」:字义是「争斗」。

         ●「米甸的日子」:  722~25 基甸击败米甸人。该役此两支派的人都有参与 634~36 

          9的预言在公元前701年应验 3736~38 ──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不过以色列北方的领土并没有回归犹大,直到公元前104103年,希律王朝的亚利多布一世才征服加利利,推行犹太教。因此91~5 的预言真正实现,还真的是到耶稣时期才完成(不管是政治或属灵方面)──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4 米甸的溃败】米甸人在士师时代中期的迫害,已经是五百年多前的往事,但仍旧是神能够无视一切艰难,拯救祂子民的最佳例证。这里所提的一定就是米甸在士师时代的惨败,因为十章26节有更具体的指陈。──《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4 轭的意象】先知性的讲论常形容统治的担子为「轭」。在亚马拿信函,迦南城邦的领袖对法老说,他们愿意将自己置于轭下,忠心服事法老。亚喀得智慧文学提到,负神的轭是好事,因为有附带的好处。在《阿特拉哈西斯史诗》,众神因为恩里勒神的担子过重,群起反抗。亚述铭文形容征服土地是将亚述神的轭加在人身上,又形容背叛是丢弃轭。不消说,先知在此使用的是古代近东地区皆熟悉的意象。──《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4~5国家太平,战争永远止息,神的子民不受再奴役之苦,可烧掉战靴血袍。

          「重轭」、「肩头上的杖」、「棍」:指耕牛颈上所套上的重轭及驱赶它们的棍,比喻外邦人加诸以色列百姓的奴役。

          「在米甸的日子」:士师时代,基甸使以色列人脱离米甸的压制(6~8)。──《串珠圣经注释》 

         「米甸的日子」(4),指神使用士师基甸击败米甸人,拯救包括拿弗他利和西布伦在内的北方支派(士六35)。基甸的得胜是神的作为(士七22),余民也将白白享受神的得胜(5)。百姓无论是得荣耀(1)、还是得胜(5),都不是根据人的努力或敬虔,而是神主动的作为和白白的恩典。──《圣经综合解读》

         4~7节解释盼望的两个原因:神的拯救(4~5)和弥赛亚的降生(6~7)──《圣经综合解读》

 

【赛九5「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并那滚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为可烧的,当作火柴。」

         “盔甲”、“滚在血中的衣服”(可能指军人着的制服)都是战争的象征,现在要被烧毁。先知用此句绘出一幅和平的图画。──《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滚在血中的衣服……当作火柴:强烈暗示弥赛亚带来的最终胜利,不再有争战。主再来将得以实现(24) ──《圣经精读本》

         ●「战士」:原文是「踩踏」、「长统靴」。

         ●「乱杀」;原文是「震动」、「摇撼」。──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5 战士的靴子】(和合本:「盔甲」) 译为「靴子」的字,在旧约圣经仅出现于此处,但是与更普遍的亚喀得文里凉鞋或鞋子的用字相等。在亚述军队里,不少步兵打赤脚,但是骑士则穿着及膝的软皮靴,用交叉鞋带系起来。军官也有靴子穿。靴子也是从战亡的人身上最常抢夺的物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5 辊在血中的衣服】在亚述作品中,讲到城市与乡村被敌人的血染红,或是军队穿越敌人的血,是常见的修辞用语。乌加列文学描述女战神亚拿特将膝盖陷入卫士的血中,将裙子置于战士的血里。亚述的巴尔西浦遗址(Til~Barsip)有些绘画上画着亚述人身着红色军装,一些经典文献也形容该时期的军人穿红色或紫色的袍子。亚述作品虽然没有衣服辊在血中的形容,有一处却提到用武器蘸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弥赛亚将要生为婴孩和作为神的礼物,来到统治世人(路一31~33)。祂的完美被描述为:奇妙、策士。更可作:奇妙的策士。“奇妙”通常指“超乎自然、神奇的”(比较士一三18),因此,这词组指弥赛亚是那超自然的策士。祂第一次降临的时候,为世人带来永生之道;第二次来临的时候,将要以完全的智慧统治世人(赛一一2)。“全能的神”。这用语是指申命记十章17节、以赛亚书十章21节和耶利米书三十二章18节当中的耶和华(参看创二4的脚注),并且预言弥赛亚最终要得胜邪恶。“永在的父”。直译作:永恒的父;即弥赛亚永远是祂子民的父亲,引导他们,关怀和供应他们的需要。“和平的君”。祂要带来绝对的和平:完整、繁荣和宁静。现在我们可以个别地认识祂的平安(弗二13~18);有一天,全世界也都要经历这种平安(赛二4)──《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神赐给子民一位新王,他出于大卫家,拥有权能、智慧,且爱护百姓,令国家永远太平。

          「奇妙、策士」:按句子结构应作「奇妙的策士」,与其余三个名称平行。

          「全能的神」:把王喻为神(参诗456),因他代表神在地上统治,有神赋予的能力。

          「永在的父」:这位君王永远不变地爱护百姓。

          「和平」:不独指战事停息,更表示百姓和谐共处,万物欣欣向荣。──《串珠圣经注释》 

         有的学者认为此处所说的婴孩指的是犹大国中兴之王希西家(代下二十九~三十一章),或约西亚(代下三十四章)。但从67两节来看,讲的是未来的拯救,时间比此二王为远。因此所预言的乃弥赛亚的降生,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祂有四个荣衔,每个荣衔中包括两个因素:1,“奇妙”、策士”应作“奇妙的策士”。“策士”有“设计者”的意思。指出这位新生王治理政事、领袖全民的能力,祂有一个永远的大计划要执行(看二,十一章;弥四章)。祂奇妙,因为这个大计划执行时可令全人类大感希奇(参二十五1)。这个计划载在本书十一章和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中。

2,“全能的神”亦作“神的战士”,这位王赋有超乎万人之上指挥作战的力量和谋略,他是神在地上的代表(四十9;约二十28)

3,“永在的父”是说这位王永远存在,厚爱并看顾一切的人。

4,“和平的君”指这位要来的弥赛亚能把平安赐给一切有罪但肯悔改接受祂的人,祂的治理可使社会和个人都乐享幸福和安定。

圣经中,耶稣基督除了这四个称号之外,还有:1,永在的全能者(启一8)2,生命的粮(约六35)3,好牧人(约十14)4,荣耀的主(林前二8)5;大卫的子孙(太九27)6;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启十七14)7;羔羊(启十三8)──《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全地的君王、肩负使命的弥赛亚之名称:①父、神,意味其神性权柄;②奇妙策士,指作为统治者的能力;③和平的君,意味作为统治者的德行与仁爱。 ──《圣经精读本》

         第二个原因是弥赛亚的降生。「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6),百姓「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才能被折断。弥赛亚将实现「以马内利」的拯救,「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二15)──《圣经综合解读》

         古代埃及、亚述和乌加列的君王登基后,常有若干称号。弥赛亚也有四个名号,用以启示祂是完美的国度君王:

   1.「奇妙策士」(6),是宣告弥赛亚治理国度的真智慧;

   2.「全能的神」(6),是宣告弥赛亚的神性和大能(21)

   3.「永在的父」(6),是宣告弥赛亚对百姓永远的看顾和管教;

   4.「和平的君」(6),是宣告弥赛亚将把平安带进国度。──《圣经综合解读》

         ●「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许多人认为这是君王即位的「称号」,还有人认为「政权加增」是第五个名号(埃及王室有五个称号),也因此这「单数的婴孩」就是「希西家王」。这样的解释是可能的,而且希西家王的确是击败亚述。但以犹大的信仰背景与犹大的先知立场,实在不太可能把这种称号加在人身上,我们没有看过圣经中其他地方将「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这样四重「神等级」的称号放在人身上的。

         ●「奇妙策士」:其实原文也可以分开为「奇妙」、「策士」。这样就与  1318 神自称「你何必问我的名,我名是奇妙的」一致。

         ●「全能的神」:用在人身上可能可以翻译成「大有能力的战士」。不过翻成「全能的神」也并无不可。摩西五经中「全能的神」都是用 410+7706表示,总共创世记5次,出埃及记1次。其他三次就是410+1368,除本节外,就是  1021  3218除本节有争议外,其他都是指「神」。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圣经中这个词乃是专用来指神。

         ●「和平的君」:也可以是「平安的君」,这样的称号就更像神了。──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假如基督是三位一体神中的圣子,在以赛亚书九6,他为何被称「永在的父」?】

         以赛亚书九6预言那将要来的救赎主,就是同时拥有神性及人性的耶稣基督。经文指出「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英文用王子)」。一般来说,希伯来原文都被翻译成上述的样子。然而,译文所用的字眼颇需要商确,因为读作'abi'ad的希伯来文,按字义应译作「永恒之父」(意即永恒由他而生)。诚然,在形容性的语句中,'ad'olam常用以代表构成物,但这种用法不合本段经文的上文下理。这节经文的前半部强调基督作为圣子的身份,即暗指他的道成肉身。由此看来,下半截却强调他在三位一体神里头的父性,是于理不合的。基于此,我们需按字面理解这句经文的意义——他就是'ad之父(父意即创始者),而'ad的含意是「永恒」,这个字一般都与'olam)(解作「代」、「永恒」)连在一起,在圣经里最低限度已出现十九次之多。 'ad通常指在时间上持续至无穷尽的将来,因此通常是暗指「永恒」,而这个意思正与'olam相同。换言之,'ad'olam,差不多可被视为同义词,并可互换而无损文意。

         据上文看来,将'bi'ad(意即「永恒之父」)视为「永恒的创始者」,但含意并非无始无终的永恒(若然,这经文就是指父神本身),却是指在时间上始自创世之时,以迄其终结。换句话说,对基督的这个称谓——这世界的创造者,是将世界视为在时间上的连续统一体;至于这称谓的完备含义,则见于约翰福音一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赛6 王位后继有人的预兆】在古代近东地区,王室继承人出生是件大事。埃及神话中的法老诞生就是个例子。哈苏雪的出生被当作亚孟神下达的谕旨,宣告她所要成就的丰功伟业。她的名字由天所赐,受到神的保护与赐福。即使这段神话出自哈苏雪的计谋,藉此宣称自己的王位合法,但是这种宣告用在出生仪式并没有不妥当。──《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6 王位名与古代近东的称号问题】古时国王登基,取一个王位名是很普遍的情况。撒珥根的意思是「合法的王」,恐怕不是当王的人刚好有的原名。其他则是称号,藉此将某些特质或成就归诸于王。埃及的登基仪式,有一悠久庄严的传统,就是赐给法老五个称号,表达埃及人相信法老也是神。不过,乌加列王尼柯梅帕(Niqmepa;主前第二千年纪中叶)的称号更复杂,其中包括了「公义之主」、「皇室主人」、「保护与建造的王」等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6 古代近东的字句名】古代近东的名字通常在叙述某件事,就是说名字本身就是个自立的句子。很多是关乎神祇。譬如从 Ashurbanipal(亚述巴尼帕)Nebuchadnezzar(尼布甲尼撒)Ramese(兰塞),都可发现神的名字在里面(斜体部分)。即使对圣经认识粗浅的人,也会注意到以色列人的名字有很多以 iah 或是 el 收尾,或是以 Jeho  El 起头。这些都代表以色列的神。而这种名字称为「神义名」,肯定神的属性、宣告神的特质,或是祈求神的祝福。有关本节的称号,一种解释是该称号反映出神的重要特质:神圣战士是天外的筹划者,是时间的主宰,是和平的君王(请注意,不是所有的名字都用「是」的这种结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6 古代近东的复合名】八章\cs161节的「玛珥─色拉勒─哈施─罢斯」是个复合名,里面有两句对称的叙述。因为九章6节给孩子的是一个名字,而不是多个名字,令我们不由得认为这也是一个长又复杂的「神义名」。这种复合名在古代近东并不常见,所以以赛亚没有当作平常的情况。亚述使用复合名,可见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替在卡拉(Calah)建造的宫殿与城门起名字。他把城门命名为「正义之门赐给四方统帅正确判断,令群山与海洋称臣,容人类来到他们的主子面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7「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弥赛亚“在大卫的宝座上”作永远的统治,要等到基督再来的时候才能实现。──《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用诗的语言描述坚固神子民国度的基本方法:公平与公义,动机是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耶和华的热心”也可表达为“神的激情”,可以感觉到神的爱何等炽热、强烈。 ──《圣经精读本》

         ●「平安」:指一种健全的状态,而不仅是一种关系或态度。

         ●「热心」:「狂热」、「妒忌」。──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7 未来的王带来理想治权的观念】在称为《玛尔杜克预言》(约主前1100)的作品中,「预言」有个国王会重建神殿与巴比伦。在他治理之下会有改革、稳定、繁荣。因他的蒙神宠爱,天上的门将永远敞开。神借着这位王治理的结果是和平与正义。「玛尔杜克预言」或许是国王的宣传作品,欲将预言内容应用于自己,不过由此看出以赛亚的措词是描述将来的理想国度颇为人熟知的手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8「主使一言入于雅各家,落于以色列家。」

         神的话满有能力,一旦向北国发出,必产生果效。──《串珠圣经注释》 

         此前,以赛亚以高昂的语气宣告伟大的弥赛亚救恩的盼望。这段经文则以愤怒之情痛斥腐朽透顶(14)、骄傲顽梗的北以色列。 ──《圣经精读本》

         ●「使一言入于」:「发言语(单数型态)」。──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8~12骄傲自恃的罪:以法莲显然以富足自夸,受挫于敌人后仍自称要以上乘的材料(石头、香柏树)重建家园。──《串珠圣经注释》 

 

【赛九8~4以色列的北方支派即将受到审判,而且那是罪有应得的(8~12),是突然的(13~17)、残酷的(18~21节;留意北国两个主要的支派“玛拿西”与“以法莲”之间的内战),而且是彻底的(一○1~4;他们或是被掳,或是被杀,4)──《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以法莲使神怒气大发:北国作恶多端,虽被神屡屡责打,仍无悔改之意,故此,神的怒气大大发作,并不缩回他的手,继续施行刑罚。──《串珠圣经注释》 

         神宣告「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7)之后,立刻启示祂将怎样把百姓带进弥赛亚的荣耀盼望里(8~4)。十字架是通往荣耀和得胜的唯一道路,神做工的法则是先管教、再拯救,先拆毁、再恢复;只有彻底显明和追讨百姓的愚昧,才能让人否定自己、拒绝肉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太十六24)。因此,神四次强调「祂的手仍伸不缩」(121721;十4),直到首先被掳的百姓「归向击打他们的主、寻求万军之耶和华」(13)。九8的「落入 נָפַל/naw~fal’」和十4的「仆倒 נָפַל/naw~fal’」原文是同一个词,首尾呼应,把这四段审判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

o A. 神将对付百姓的骄傲(8~12)

o  B. 神将追讨走偏的领袖(13~17)

o A1. 神将任凭百姓的堕落(18~21)

o  B1. 神将对付领袖的不义(1~4)──《圣经综合解读》

         ●此段宣告四个审判,都以「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作为结尾。──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9「这众百姓,就是以法莲和撒玛利亚的居民,都要知道,他们凭骄傲自大的心说:」

         以法莲和撒玛利亚的居民:指北以色列。撒玛利亚是北国的首都,以法莲在10个支派中最突出。通常用“耶路撒冷的居民与犹太人”指南犹大(53) ──《圣经精读本》

         「以法莲」(9)是北方十支派之首,代表北国以色列。「撒马利亚」(9)是北国的首都。北国以色列的势力比南国犹大更强,所以更加「骄傲自大」(9),也更加悖逆、更早被掳。──《圣经综合解读》

 

【赛九10「“砖墙塌了,我们却要凿石头建筑;桑树砍了,我们却要换香柏树。”」

         有学者认为本节是指主前七三三年亚述王提革拉 列色攻下北国,大肆蹂躏,并夺去大块领土。──《串珠圣经注释》 

         砖墙塌了……要凿石头建筑:砖用泥制成,当时,在巴勒斯坦只有穷人才用砖盖房子。富人或有权势的人则用凿出的石头建筑(511)。穷人使用桑木,富人或有权势的人使用香柏木等珍贵材料(代下115)。以色列百姓非但对即将来临的灾难豪无畏惧,还大吹大擂必靠自己经营更富裕的生活。这些恶人毫不羞愧地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认识眼不能见之真理与正义的力量。 ──《圣经精读本》

         「砖墙」(10)是用晒干的泥砖做成的,「凿石头」(10)则坚硬精美。「桑树」(10)是一种普通的无花果树,「香柏树」(10)则是上等木料。「砖墙塌了,我们却要凿石头建筑;桑树砍了,我们却要换香柏树」(10),是比喻北国狂妄地藐视管教,自信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越来越好。今天,许多人岂不也是同样盲目乐观,「凭骄傲自大的心」(9)相信文明可以越来越进步、人类可以建立大同世界、教会可以发明各种增长之术?──《圣经综合解读》

         ●「砖墙」:「砖块」,当时的砖块是用晒干的泥土做的,价格低廉。

         ●「凿石头」:质地坚硬,价格昂贵。

         ●「桑树」:原文是「无花果树」,材质不好,价格低廉。

         ●「香柏树」:质地坚硬,对以色列地来说,是进口的高级建材。──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10 由砖头到凿好的石头、由桑树到香柏树】晒干的泥砖是巴勒斯坦普遍的建材,价廉好用,而且也相当坚固。桑树(NIV:「无花果树」)也是该区常见的一种树,生长快速,但是因为性质近似于灌木,质地又软,因此作梁柱极不理想,然而还是有人用。凿好的石头与质地坚硬的进口香柏木作对照,代表了繁荣与长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11「因此,耶和华要高举利汛的敌人来攻击以色列,并要激动以色列的仇敌。」

         「利汛的敌人」:利汛为亚兰王。若按下句「以色列的仇敌」来看,这里应指「以色列的敌人」(七十士译本作:锡安的敌人);或许指亚述,即亚兰与以色列的敌人。──《串珠圣经注释》 

         「利汛的敌人、以色列的仇敌」(11),都是指亚述。「亚兰人」(12)是北国的宿敌、暂时的盟友。北国的百姓既然盲目自大、偏行己路,神不但要使用他们自恃可以应付的仇敌来「攻击以色列」(11),也要使用他们放心倚赖的盟友来「吞吃以色列」(12)──《圣经综合解读》

         ●「利汛」:意为「稳固」。

         ●「利汛的敌人」:「利汛」是亚兰王,其敌人是指「亚述人」。──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11~1211节亚兰王利汛的仇敌攻打以色列,毫不为怪。12节,以色列的同盟国亚兰与非利士都反戈攻打以色列(王下169173)。恶人表面上似乎 像朋友,但只要有利益冲突,便会立刻倒戈相战。 ──《圣经精读本》

 

【赛九12「东有亚兰人,西有非利士人;他们张口要吞吃以色列。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仍伸不缩」(12节;五25),又被译为「伸出来」(出六6)。「伸出来的膀臂」(出六6;申四34;五15;七19;九29;十一2;二十六8)被用来形容神救赎的大能,但神的话语若被百姓拒绝,「以马内利」(14)大能的拯救就会变成严厉的管教,救赎主就会变成审判者。──《圣经综合解读》

         ●「亚兰」:字义是「高举」。

         ●「非利士」:字义是「移民」。

         ●「仍伸不缩」:原文只有「仍然伸出」没有「不缩」。这应该是翻译者对 1427 的响应,强调神有绝对的主权。 913 之前有个连接词,表明神持续惩罚的原因与 913 有关。

         ◎此时以色列正经历过耶罗波安二世的统治,国力强,经济繁荣。910 似乎有当年日本作者写出:「可以说不的日本」,那种自信的心态。自认仰赖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成事,自认受点小伤无妨,我这富强的国家有能利用更好的建设补回来。但事实上小国以色列那经得起亚述的攻击,以色列人的合纵连横外交策略,却导致自己的地位更危险。

         ◎实在很难想象神会气愤到纵使将以色列人吞吃却仍未消气,还要兴起更大的灾祸来惩罚人民。当神伸出管教的手时,我们会去悔改认罪吗?还是继续惹动神的怒气?

         ◎我们真的认为可以不依靠神,只要依靠外交政策或者是「魄力」、「骨气」一类的东西换得平安?「何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可以了,就开始危险了」。这是圣经告诉我们的。──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12 亚兰人与非利士人】这两个群体也是亚述在主前七三四至七三二年间的主要攻击目标。认为他们与以色列一同被利汛的敌人吞噬,虽然不无可能,但是会很奇怪。因为利汛是亚兰王,我们很难把这两族人看作是利汛的敌人。另一可能是指被捕的非利士人与亚兰人被迫加入亚述军队,攻打以色列。有不少证据显示,提革拉毘列色统治期间常常这么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13「这百姓还没有归向击打他们的主,也没有寻求万军之耶和华。」

         神的管教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拯救。所以百姓若还没有「归向击打他们的主」(13),「祂的手仍伸不缩」(17)。因此,当我们面临神的管教时,首先应当快快认罪悔改、回转寻求神,因为我们若还没学到功课,「祂的手仍伸不缩」。──《圣经综合解读》

         ●「归向」:「转回」、「返回」、「悔改」。

         ◎由 913 可以看出神给的灾祸(击打),其实是为了希望百姓可以「转回」。但显然百姓不能领会。我们所遭遇的苦难,是否帮助自己转向神?还是更远离神?──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13~17神再次击打以法莲,领袖和平民无一幸免,因为他们都多行不义。──《串珠圣经注释》 

 

【赛九14「因此,耶和华一日之间必从以色列中剪除头与尾,棕枝与芦苇。」

         「棕枝」:指领袖。

          「芦苇」:指平民。──《串珠圣经注释》 

         “头”“尾”“棕枝”“芦苇”均指以色列人的领袖。十九15处则指埃及的领袖。──《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棕枝与芦苇:棕枝象征尊贵人,芦苇生长在低湿的草地,象征低贱的庶民 ──《圣经精读本》

         「头与尾」(14)代表从一端到另一端,也是动物控制方向的器官。「棕枝与芦苇」(14)代表从高到低、从上到下。两者合起来,是用对比的方式来表示管教的彻底。──《圣经综合解读》

         ●「棕枝」:指「棕树的树枝」或「棕树的枝叶」。棕树是比较高的植物。

         ●「芦苇」:指「低矮的植物」。

         ◎棕枝与芦苇都是随着风向弯曲的植物,不能自行往哪方向摆动。以赛亚可能暗示以色列的领导者都是随风转舵的人。──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14 棕枝与芦苇】经文不是指棕枝被砍的日期,而是指树干顶头生出来的棕榈叶状的枝子。由于头尾不分,两端皆朝一个方向发展。棕枝与芦苇都是随着风向弯曲的植物,不能自行往哪方向摆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14~16头与尾:是动物控制方向的重要器官。以色列的长老与先知将百姓引到虚妄之路。在任何社会,领袖的堕落都问题重大。因此,领袖的清廉与公正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尺度<221~7,领袖的责任> ──《圣经精读本》

 

【赛九15「长老和尊贵人就是头,以谎言教人的先知就是尾。」

         「以谎言教人的先知就是尾」(15),是讽刺谄媚人的假先知就像摇着尾巴讨好人的狗(王上二十二11~12)。当教会的领袖成为明哲保身的「哑巴狗」(赛五十六10)、或者讨好会众的狗尾巴时,神的拆毁也就不远了。──《圣经综合解读》

         北国的领袖和先知(15)倚靠人的方法引导百姓敬拜偶像,结果「使他们走错了路;被引导的都必败亡」(16)。因此,神首先就要「剪除」(14)他们,「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8)──《圣经综合解读》

         ●「以谎言教人的先知」:原文是「以虚谎教导人的先知」。

         ◎「头」与「尾」都是指「领导者」,只是「尾」是指最差劲的领导者。 914~16 是说神要除去以色列人中的领导者。──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先知」应该是为神发言,但当时的先知以虚谎教导人。以致以赛亚说他们就是「尾」。今日,自称为先知的人是否是「为神发言」呢?看到许多「先知」居然以「谎言」为「无关紧要」,真是令人叹息,无奈,还是很多人要跟随这种「先知」。──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16「因为引导这百姓的,使他们走错了路;被引导的都必败亡。」

         ●「败亡」:原文是「吞噬」、「吞吃」。──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17「所以,主必不喜悦他们的少年人,也不怜恤他们的孤儿寡妇。因为各人是亵渎的、是行恶的,并且各人的口都说愚妄的话。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亵渎:含有“百姓举止放纵无礼”之意,指百姓与领袖一起拜偶像,一同变为污秽无善行之人(143)。一直以来,孤儿寡妇倍受欺压,却一直蒙受神绝对的怜恤(2222;申10181429)。但是他们也转去拜偶像,将要承受神公义的震怒。这意味着不再有配得神怜悯的百姓。如此悖逆的以色列,与连十个义人都没有的受到审判的所多玛及蛾摩拉全然相同(1832) ──《圣经精读本》

         神不但要追讨领袖的责任,也「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二6),甚至连蒙神怜恤的「孤儿寡妇」(17节;出二十二22;申十18)也不例外。因为神的管教并不根据世人廉价的同情,人只要「亵渎、行恶、说愚妄的话」(17),就要为自己的言行接受公义的审判(17)──《圣经综合解读》

 

【赛九18「邪恶像火焚烧,烧灭荆棘和蒺藜,在稠密的树林中着起来,就成为烟柱,旋转上腾。」

         百姓的恶行蔓延,如同星火燎原。──《串珠圣经注释》 

         以赛亚将邪恶比作吞灭荆棘、蒺藜,燃烧整个树林的烈火,以及防碍公义之光照耀世界的烟柱。星星之火气势逐渐加强,凶猛地吞食一切。最终,烈火所发的热气与上腾的烟柱笼罩整个天空。漫延在犹大的恶行,最终也以这种方式覆盖犹大全城,妨碍神圣洁旨意的正确传达。表明犹大百姓骄傲顽梗,并不接受这预言就是神的话语。 ──《圣经精读本》

          918 之前仍有有个连接词,表明神持续惩罚的原因与 918有关。

         ●「烧灭」:「吃」、「吞噬」、「烧毁」。

         ●「旋转上腾」:原文更接近「翻腾上升」。──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18~21以法莲经过上述的战乱后仍不彻悟,继续沈迷于罪恶中,所以,神就让国家内哄,迈向灭亡。──《串珠圣经注释》 

         神不但允许外邦人「吞吃以色列」(12),也任凭百姓彼此「吞吃」(20)、甚至「吃自己膀臂上的肉」(20),显明他们的本相与外邦人毫无分别。罪必让罪人互相「吞吃」,最后「吞吃」自己、无人幸免。──《圣经综合解读》

         北国背离真道,从上到下都偏行己路(13~17),结果不是人性自由释放,而是罪性泛滥成灾。人人追求己利(19),结果却个个欲壑难填(20),从家庭到社会都陷入混乱(19~21)。拒绝神的社会必然会自我毁灭,因为「邪恶像火焚烧,烧灭荆棘和蒺藜」(18)。因此,神的管教不是解决问题、推动进步,而是任凭矛盾激化、人性暴露。古往今来所有的社会崩溃,都是「因万军之耶和华的烈怒,地都烧遍」(19)。世界绝不会越变越好,因为人只有经历了被罪「吞吃」的恶果,才能承认人性的全然败坏、放弃地上乐园的幻想,回转寻求「以马内利」(14)的救赎。──《圣经综合解读》

 

【赛九19「因万军之耶和华的烈怒,地都烧遍;百姓成为火柴,无人怜爱弟兄。」

         「因万军之耶和华 ...... 火柴」:形容神的忿怒如火般燃点在百姓身上。──《串珠圣经注释》 

         18节指恶人的罪行像烟柱一样缭绕在全地。19节描述神的火从天而降,烧尽腐朽、弥漫着浓烟的恶臭之地。 ──《圣经精读本》

         十字架的路是管教之路、也是拯救之路,是得胜之路,也是荣耀之路。百姓自己首先要「成为火柴」(19),被神的「烈怒」(19)对付,将来才能享受得胜、把仇敌的盔甲「当作火柴」(5)焚烧。──《圣经综合解读》

         ●「烧遍」:「烧焦」、「烧光」。

         ●「火柴」:「火的燃料」。

         ●「怜爱」:「留情」、「怜悯」、「怜惜」。──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20「有人右边抢夺,仍受饥饿;左边吞吃,仍不饱足。各人吃自己膀臂上的肉。」

         「各人吃 ...... 的肉」:七十士译本及犹太经典他勒目作:「各人吞吃邻舍的肉」,整节形容以色列内哄的情景。──《串珠圣经注释》 

 

【赛20 吃人肉】我们不确定,这节经文是否指吃人肉。不过,主前七世纪的亚述条约,吃人肉是一定加上去的咒诅。如果发生严重的饥荒(一如《阿特拉哈西斯史诗》所叙述),或是围城(一如亚述巴尼帕在主前650年围困巴比伦),食物短缺之际,会发生这种情急之余的下下策。亚述条约预测的就是这种情况。围城战术在古时很普遍,因此吃人肉可能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九20~21暗示北国的内乱。吞吃己肉的可怕情景暗示,以被比作国家双臂的两大势力——以法莲与玛拿西为中心,分成两派进行自我毁灭。以赛亚预言他们在共同的敌人犹大面前暂时结盟,必不能遂己意。 ──《圣经精读本》

 

【赛九21「玛拿西吞吃(或作“攻击”。下同)以法莲,以法莲吞吃玛拿西,又一同攻击犹大。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玛拿西 ...... 玛拿西」:有人认为是指耶罗波安二世之后,层出不穷的弑君篡位情况,尤指玛拿西人比加弑以色列王比加辖一事(见王下1525)

          「一同攻击犹大」:比加王与亚兰王利汛攻打犹大,强逼他加入抗亚述联盟。──《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发生内战是神的刑罚。以法莲和玛拿西是北国的两个最大的支派。──《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玛拿西」(21)和「以法莲」(21)都是约瑟的儿子、蒙福的榜样,以致「以色列人要指着你们祝福说:『愿神使你如以法莲、玛拿西一样』」(创四十八20)。但现在兄弟之间却将互相「吞吃」(21),又「一同攻击犹大」(21),比喻北国血腥政变、兄弟阋墙。──《圣经综合解读》

         ●玛拿西「吞吃」....以法莲「吞吃」玛拿西:原文没有「吞吃」,只是一个受词记号。但因为 920的动词是「吃」,所以此处应该也 是「吃」的意思。

         ●一同「攻击」犹大:应该也是「吞吃」的意思。

         ◎在饥荒或是围城的时候,由于食物严重缺乏,往往会有所谓「卖儿鬻女、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对我们这种处在太平时代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但公元前七世纪的亚述条约中,一定会加上吃人肉的咒诅。

         ◎以法莲与玛拿西是北国以色列最大的两个支派。以色列人犯罪的猛烈,也是耶和华管理的手段之一,因为他们中间一切的自相残杀、争斗、流血,以及玛拿西、以法莲彼此之间的倾轧、残酷,和他们的连手攻击犹大,都是神审判他们的方法。

         ◎其实「吞吃」、「吞噬」是这一整段出现非常多次的动词。912 916 918 920 921 都出现过。整个画面就是百姓互 相吞吃、邦国互相吞吃,神的烈怒也吞吃全地。

         ◎我们今日的社会好像也是这样,人们贪婪的互相吞吃,却好像永远都不得饱足,甚至连自己的未来都自己吞噬下去了。──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九21  玛拿西、以法莲不是亲兄弟吗?何以互相吞吃?】玛拿西和以法莲是约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后裔是北国的支派。因为自身的自私和软弱,他们打了一场内战(参士124)。──《灵修版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6~10)

 1 6章里以赛亚蒙召的经历曾激励不少基督徒献身事奉主。

  今天,「我在这里,请差遗我」这句话也是你的祷告和心志吗?

 2 69~13把以赛亚的使命描写为一个不成功的使命。

  这对那些注重成功和果效的信徒有何提醒?

 3 以色列人在危难时需要以马内利的信息。

  今天你也需要这信息吗?你能否把这信息也传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4 以赛亚用儿子的名字传信息(81~4),你又用什么方法传福音?

  神能使用你那一方面去传扬 呢?

 5 91~2应许那些活在黑暗和死荫之地的人得见神的光。

  这应许在新约里如何应验?见太414~16

  这对今日社会又有何意义?

 6 9~10两章重复出现「耶和华的怒气 ...... 」这句话,有什么意义?

 7 昔日亚述国成了以色列人的重轭;你又有什么重轭?

  10章里神安慰百姓的信息能帮助你吗?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