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觀察人生的虛空(劉承業)
傳道書箋記(四章)(于中旻)
傳道書(四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四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面對欺壓(四1~3)(臺北靈糧堂)
人生的驅動力(四4~6)(臺北靈糧堂)
脫離孤單進入相伴(四7~12)(臺北靈糧堂)
權勢的虛空(四13~16)(臺北靈糧堂)
欺壓與嫉妒(四章1〜6節)(臺北基督之家)
團契的美好(四章7〜12節)(臺北基督之家)
莫忘拯救你的主(四章13〜16節)(臺北基督之家)
神的作為與人的作為(下)(3章16至4章6節)(香港讀經會)
無後無伴無繼無意義(4章7至16節)(香港讀經會)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3章-8章)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13)自一章十二節至二章廿六節,是載著者個人的經歷。他在個人的經歷以外,也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一切所作的事,所以本書三章一節至八章十七節,皆是說到他如何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說明他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為如何?在這數章書內,原無所謂段落,無所謂次序,即本著他所見的,直述如下:
一、定時與永時(3:1-22) 按著者的觀察,可知“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當然人的生死,是在神的手中。栽種有時,不栽種也有時;傳道撒種,皆有神的指引。“殺戮有時,醫治有時”;人得病痊癒,要等待神的時候。“拆毀有時,建設有時”;教會事工之進行,皆有神的安排。”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人的境遇亦在神的掌握中。“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是言個人的動作,亦未嘗不在神的範圍中;“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和平,亦當然有定時了。天下萬事萬物既皆有定時,不論人如何勞碌,皆不能越過所定之時;人何不在神前順時聽命;否則徒然勞苦,有何益處呢?所言萬事有定時,不但是說成敗有定期;也是說萬事成敗的時間有定限;在這有定期,有定限的時間以外,還有一個無限期的時間。因為“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1,14)。在這有限期的時間裡,看善人與惡人,都是一樣;甚至人與獸,也像是一樣:“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但按永存的時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3:21)若僅以現世眼光看:“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3:l9)按耶穌的眼光來看,“人比羊何等貴重呢!(太l2:l2)
二、受欺與自欺(4:1-6) 著者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厭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4:1)我便讚歎人死了比活著好,並且以為那未曾生在世上的,比這兩等人都好(參4:2-3)。我又見人有“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4:4)我又見那“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他所治理的眾人……多得無數……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4:l3-l6)。人被人欺,固然可憐;更可憐的是人多自欺:“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滿了兩把,勞碌捕風。”(4:5-6)這是多麼自欺呢!甚至“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4:8)人所以受欺與自欺,多是因為沒有幫助。“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4:9-12)我們信徒最好的同伴,就是主耶穌。若我們無論作何事,和主同作;無論行何路,和主同行;無論在何地,與主同處,甚至夜晚睡覺時,主亦在我們身邊,那就永不至為惡者所欺了。
三、身富與靈富(5:l-20) 有人靈富,身雖貧亦富,所以人生最緊要是敬畏神,作一個靈富身亦富的人。一則“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即謹慎自己的行事。二則“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上,所以要寡少你的話。“也不可心急發言”,多少人在禱告時,信口發言,不知所求為何,就是褻慢神。三則“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你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因他不喜悅愚昧人,所以你許的願,應當償還。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切不可任你的口,使肉體犯罪。四則不可疑惑神的公義。——“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元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5:8-9)他的審判是公平的。人如果在神前存心敬畏,就是在靈裡富足的人。凡真在靈裡富足的人,莫不是在物質上富足的;縱有時物質缺乏,還是不富而富。因為“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皆已信託——“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5:l9-20)。有人靈貧,身雖富亦貧,最可憐的是世人中,多有身貧靈亦貧的,縱有時物質豐富,亦終不免於貧。因為“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5:lO-l7)如果能在神前存心敬畏,不但靈中富足,身也就不富而富了。
四、短命與長命(6:l-l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6:12)不論長壽與短命,在永遠的時間裡看來,都甚渺小,無甚差別。“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6:6)“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10)人度盡的年歲,不過是一聲歎息,縱然長壽,也沒有什麼可誇呢!“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3-5)。這墜落的胎,是壽命最短的,但他未見世間的風浪,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就一直進入神的安息,這不也是極慶倖的事嗎?按墜落的胎原是有靈魂的(路1:44,15)。在人看來,他的壽命雖是極短,卻已進入神的永生,一直活到無窮盡年;與那在世長壽的人相比,究竟何所謂長,何所謂短呢?
五、智與不智(7:l-8:17) 世人總分兩大派,即智慧與愚拙:
(一)先就智慧人一方面說
1.智慧人的利益 其一、智慧的言語有價值。“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其二、智慧和產業並好。“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7:11)。其三、智慧能保護人的生命。“智慧護庇人,好像銀子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7:12)。其四、智慧比掌權的更有能力,“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有能力”(7:19)。其五、智慧使人逃避罪惡。“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鏈。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7:26)
2.智慧人的狀態 其一、智慧人的臉——“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8:1)。一個真有屬靈智慧的人,不但臉發光,全身也都光明了。其二、智慧人的心——“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8:5-6)。其三、智慧人的眼——“我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作的事。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8:l6-l7)。“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8:l7)。惟有真智慧的眼睛,才可以辨明,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3)。所可惜的是智慧固有莫大利益,無奈世人的真相,適與此相反。芸芸眾生哪有真智慧呢?“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7:27-29),所說“巧計”即失去被造時正直的面目,顯有奸詐愚昧的表相。至所言“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或指耶穌言——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是言女子不正直之比例,比男子尤大。按女子之心,雖較男子更慈愛;男子之心,往往較女子更直率。一千男子中或僅找到一個正直人,一千女子中連一個也找不到,可見人心之彎曲。
(二)再言及愚昧人的樣子 1.愚昧人的心——“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7:4)不知“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7:2-3)。2.愚昧人的歌唱——“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因智慧人的責備,令人獲益;愚昧人的歌唱,使人聒耳。3.愚昧人的喜笑——“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7:6)。4.愚昧人的惱怒——“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7:9)。5.愚昧人的發言——“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7:10)。常見愚昧人所發的問言,足以顯出他的愚昧,不值得令人回答。6.愚昧的人行事——“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7:l6-l7)愚昧人往往不肯以愚味自居,即過於自逞智慧,以致敗亡。7.愚昧人的真相——“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7:25)。是言邪惡狂妄,即愚昧人的真相;因其愚昧,才顯出邪惡狂妄的態度,行出邪惡狂妄的事來。
著者以上是說世界萬事之真相,按其時間言,多有定時與永時。以人的情態言,每有爾詐我虞,自欺欺人。以人的生活言,多是靈貧身亦貧。按人的壽命言,不論長壽與短命,莫不是虛浮無幾,“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以世人存心行事的實際而言,多是愚昧無知,有己無人,有我無神,只顧身而不顧靈。著者特此提醒人當猛然覺悟,除去悲觀的情緒,積極地、快樂地、利用短暫的時光,作成永遠的事業。
觀察人生的虛空(劉承業)
第三講 觀察人生的虛空
(經文:傳三1至五7)
上面我們看見作者所羅門王對人生的體驗和感受,並勸勉讀者如何過討神喜悅的生活。今天我們看看他對人生的觀察是怎樣的,從(三章1節至五章1節)
第一方面的觀察,傳道者指出人生既然事事有定時,我們何必勞碌呢?甚麼事也在神的手中,我們不需要勞苦,使自己得凓許多。耶利米的禱告說:「耶和華阿,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十23)但以理書二章21節也說:「他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有一本著名小說《苦帕》,提及法國一貧苦少女,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宮廷貴婦;不幸漸漸命運改變,墮落成為一個窮困,不受注意的女人。故此你雖然爬得很高,始終也歸回原位。萬物皆有定期,所以毋須用自己的方法來經營勞碌,這是傳道書作者對人生虛空的觀察。
第二方面的觀察,(三章10節至15節),這段經文總意,指出人不能超越神,雖然唯物主義者高唱人定勝天;但並不表示人勝過神!他們把天比作神,其實天是指自然界。傳道書作者在這裏並不把自然界看作神。他說:「神造萬物」,神將永生放在人的心裏;所以人有不滅的靈魂,既然神能將永恒賜給人,祂自己就是永恒。整個宇宙都是神的創造,人是被造物,神是創造主,人怎能勝過神?我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可以在地上盡其努力,但若神不批准,也是徒然。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有下列幾個觀點的觀察,值得我們留意。
1.「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三10)神叫人勞苦,目的叫人在其中受經練。既已經練,就會在人生的勞苦中而感到虛空;然後可以教導別人知道自己是有限的,人不能想得甚麼,便得甚麼。盼望與事實不是一樣的,所以神讓人勞苦,是要教訓人,使人在當中得凓益處。若我們不是勞苦擔重擔,便不需要到神面前得安息。古語云:「勞則忘,逸則淫。」大却犯罪時正是太陽平西方起床。傳道者在這段聖經中,
2.「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三11),人雖然為萬物之靈,仍然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明白神的作為;人雖然是聰明,但在許多事情上仍是無知。例如為何好人會受苦,惡人會興盛;有時候我們實在不會明白。
3.「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三15),這裏是回應,(一9-11)但在這裏加添了一個新的意思;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日光之下無新事。可見神怎樣作,我們人不能改變,也不可以敵對。根據以上的觀察,傳道書作者指出人不能勝過神。
第三方面的觀察,(三章16至22),這段聖經指出人與野獸是沒有分別的,作者指出主持公義的人沒有公義,(三16-18)好像野獸一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誰好勝詭詐,便可生存。所以主持公義的,卻沒有公道;簡直是衣冠禽獸,在歷史上可以看見有許多的鞽獄。今天報載,日本有一男子坐了三十四年監後,才發現他是清白的,這是何等鞽枉。舍弟在法庭做事,他說:「打官司是屬於有錢人家的,窮人多是敗訴的。」在世界上最講公義的地方,可能是最無公義的地方,難怪作者說人生是空虛的。作者也在(三19-22)指出人與野獸一樣,也會死亡。他觀察看見,人與野獸差不多,人有獸性,也會死亡。
另外,在第四章作者觀察,人許多不愉快的經驗,是沒有公平的。
1.(四1-3)上文看見在審判的地方沒有公義,現在指出在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公平的。有人生經驗的就會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講求利益,卻沒有公平;人受欺壓,得不到安慰;奇怪的是那樣欺壓人的,自己也得不到安慰。故此作者指出,不如不做人更好,連傳道者也有這樣的感受。
2.(四4-6)人另外在處處都有嫉𤒼,當別人看見你比他好的時候,便眼紅起來。嫉𤒼會令人殺人,該隱殺亞伯,因為他嫉𤒼神悅納兄弟之祭品。掃羅王追殺大却,嫉𤒼他的英勇又為百姓所愛戴。我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考取第一名,讀六年級時來了一個插班生;當我取書本閱讀時,他總是騷擾我;其實他比我聰明得多,但卻嫉𤒼我。可見小小年紀,也會嫉𤒼人。
第四方面的觀察,(四7-12),有人用這段聖經來支持結婚的好處;其實這段經文不是指結婚,乃是指出人有孤單的時日,孤單是很難忍受的。俗語說:「獨食難肥」從這話亦可以意味到孤單的滋味。一次在報章報導美國有一個富翁,家財有三十億美元之多;但這人悲嘆自己孤單寂寞,到五十五歲時,仍然獨身。有許多女人可能因他有錢,才會喜歡他,故此他不信任女人。他有許多別墅和勞斯萊斯名貴汽車,但沒有人與他共享,他向記者說:「雖然我很富有,但仍是形單影隻」,他非常孤寂憂傷。
(四13-16),這裏指出名望是短暫的,當你離開世界後,別人便會忘記你。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可以讓我們看見世上有許多歷史的偉人,但仍然有許多有名望的人因凓他們的過去,竟然被人遺忘了。
第五方面的觀察,虛有其表的宗教生活。(五1-7)當一些宗教人士有宗教外表而無實質的時候;不單令人厭煩,連神也厭煩。有些時候,那些心口不一的人,會成為別人信主的攔阻。有一間教會的一位執事,擔任許多事務,崇拜時擔任招待;講道時卻坐在最後一排,與別人談話。講員請會眾打開聖經,他因老花眼,把聖經倒轉來看;我坐在他旁邊,不勝其擾,實在令人厭煩。所以五章1節提醒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行為,先知撒母耳對違命的掃羅說:「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過羔羊的脂油。」虛偽的宗教生活,在這裏指出特別在言語方面顯露出來,言語最容易顯出自己的愚昧。箴言用許多篇幅,教導我們怎樣表達言語;雅各書的作者也指出,假如我們在言語上沒有過失,我們便是完全人。多言多語,容易得失,令人厭煩。
我們也要小心對神的言語。比如許願,作者指出許願不還願,不如不許,因為會令神發怒,祂會敗壞你手所作的。故此,我們若在神面前許願,要儘快償還。我的神學院有一位同學,他撞車昏迷,醒來時向神禱告許願奉獻給神。痊癒後,便進入神學院讀書;可惜他神學畢業後,卻不作傳道。我為這同學很擔心。一個許願而不還願的人,一生必不亨通。
我們看見傳道者對人生多方面的觀察,得出結論,看見人生不甚美好可愛。神藉使徒約翰教導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今天盼望我們思想,究竟世界對我們有甚麼的吸引?讓傳道書的內容對我們說話。他智慧的觀察,因這世界真正不可靠,也不可以長存,這樣多的麻煩和痛苦,我們何必費盡力去爭取這個世界。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失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生命是最寶貴的。其實傳道者對人生不是完全悲觀,在(三12-14,22),讓我們看見一線曙光,特別(五章7節)「你只要敬畏神」,(三章14節),「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所以作者為我們提出一個對策,既然我們活在這個虛空的世界裏,難道過虛空的人生,只要我們敬畏神。敬畏神就是很尊重神,每件事讓神居首位,以神的意思和旨意為依歸。歸榮耀給神!在神面前謙卑,讓神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走人生的道路,這樣就是敬畏神。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疑問,自己知道神是好的,但怎能產生一個敬畏神的心?傳道書作者教我們一個方法。(三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這裏指出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宰,創造人類的神,祂統管我們的生命。當我們有這種思想時,自然可以產生敬畏神的心。當我們面對神的偉大,便會看見自己的微小。人不能參透,這裏不是指神是神秘的,無論我們如何尋求?人也是不知的,其實聖經是神的啟示,神願意我們認識祂。作者乃是指出神是偉大無比,儘管我們說認識神,也只是多少而已,已足夠我們去敬拜祂。當我們認識祂的偉大,也會在祂面前屈膝敬拜。(三章14節):「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神是永存的,人卻很短暫,神的作為是完全的,人的作為卻是有瑕疵的,假如我們認識神的安排最好,祂是完全的,我們便會在祂面前屈膝敬拜。幾年前我在宣道會一份刊物中,看見南越一信徒,他的家園被北越炸毀,但他卻站在瓦爍前,低頭稱頌神。我相信他認識神是位不會做錯事的神,神既是完全的、偉大的;我們便會產生敬拜和景仰的心。今天在神的教會中,我們不單衹相信神,還要過敬畏神的生活,認識神的偉大;以致我們在生活中,過神要我們過的生活。
傳道者繼續提醒我們,除了敬畏神外,我們可以在今生享福喜樂。我們所享受的,是高級的福樂,與普通人的不同,所以基督徒應該是最快樂的人。(三章12節):「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原來是行善最樂,幫助人是最快樂。另外,(三章22節):「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這就是「樂業」,基督徒在自己崗位上樂業,因為這是神的帶領,走在神的旨意中,一定很快樂;見證很自然會流露出來,使人看見基督的美麗。最影響馬丁路得是一個德國修士,叫徒勒爾,他說:「假如我不是修士,而是做鞋匠,我會做出最好和最平的鞋。」今日我們不論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做得最好,顯出我們高尚的見證。最後,(三章13節):「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我們可以求神,使我們在吃喝中得到快樂。每次我們食東西時,都覺得很享受,這是何等快樂,這是勞碌中享福的一個實例,我們可以每次在吃喝時,有很好的胃口,很快樂的吃喝;每一天,我們便充滿喜樂。──
劉承業《從虛空到有意義的人生──傳道書的研究》
傳道書箋記(四章)(于中旻)
聯合的功效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傳四:12)
孤僻的人,要作第一,永遠是第一;但遇到戰爭的時候,就很容易成為第二了。
神的兒子主基督耶穌在世的時候,很注重聯合的力量。在訓練門徒的時候,總是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工作(可六:7;路一○:1)。在需要騎驢進耶路撒冷的時候,祂差兩個門徒去牽驢使用(路一九:29)。在預備逾越節最後晚餐的時候,祂也是打發彼得,約翰二人同去(路二二:8)。
律法禁止憑一個人的見證定人的罪:至少要有兩個人作見證,才可定案(約八:17;申一七:6,一九:15)。在“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的環境,主耶穌不是派一人兼顧兩三個教區,卻是差遣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路一○:1-3)。五旬節後的教會,仍然是繼續這個原則(徒一一:25-26,一三:2-3)這表示初期教會信得過主耶穌沒有搞錯了算術和戰術。這樣不會使工人荒更加嚴重,而是提高效果,間接是解決工人荒的良策。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
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9-12)
合成的力量,大過分開的力量。需要負擔大重量的繩子,用分為三股的微弱細繩,必然不能維繫,折斷使物件墜落在地上;合成一條大繩子,就粗壯得多。聖經又說:“一人追趕千人,二人使萬人逃跑”(申三二:30)。人數加一倍,合在一起的效果竟大了十倍。所以不要以分布廣為誇口,伸展得遠而單薄;屬靈戰爭不是為了意氣,是以得勝榮耀主為目的。
無論怎樣健全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候,有時灰心,有時患病,甚至怠惰起來,或在情緒低沉的時候,受了試探,有時為過犯所勝;有兩個人在一起,就可以扶持相顧,而不會孤單無助。在天國路上,爭戰需要有人同心相助,衛道也必須合作。只有興趣建立一言堂的人,免不了垮下去。為了主的事工,要忠心,有智慧,同心合作,抵擋仇敵,打美好勝仗。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但問題是誰願作第二人。華人教會特以缺乏合作知名。願聖靈感動我們,肯為主犧牲己見,學習互相勉勵,彼此建立,同心若金,攻錯若石,完成主的使命。
傳道書(四章)(康來昌)
第四章
日光之下有許多虛空的事
「欺壓、嫉妒」是虛空(1-6節)
四1-3 1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2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3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
人常會錯用神給的勢力去欺壓人
這所羅門講的,他看到一切的欺壓。我們在聖經裡從創世紀就看到亞伯被該隱欺壓、法老欺壓以色列人,更不幸的就是所羅門自己也欺壓過他的老百姓;他叫好多人做了太多的苦工,後來國家的分裂其實就是因為這樣。我們人真是很糟糕也很偉大:就是我們就在犯那自己也很厭惡的錯誤。如果聽廣播劇或看人家演戲,把我們自己的生活演出來但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那我們也會討厭那個人。我想這些壞人在看電影時,看到壞人也會很討厭。就是我們知道,但我們繼續在做這些壞事。「欺壓他們的有勢力」神給人勢力、力量,本來都是希望去幫助人的,但不管是金錢、政治、知識的力量,常常就變成欺壓的:我比你好,就更欺壓你。
所羅門覺得這樣世界,生不如死
「也無人安慰那些被欺壓的」如果這樣的世界,所羅門這樣說,他讚嘆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還活的活人。這話當然是文學的寫法:「已死的死人」,還有沒有死的死人?「還活著的活人」還有死去的活人?不過從一個角度來講也有,「已死的死人」就是想去死的、甚至被這世界遺忘的;「還活著的活人」就是你還不知道你死在罪惡過犯中、還活得很生龍活虎的。你真的覺得已經死的人(像約伯記講到的:沒有見過日光的嬰孩)比這兩種人更強?注意:這不是約伯在災難中講的,這是所羅門;也就是他並不是有很多的災難而覺得生不如死,他是享受了,覺得生不如死。這些都是我們基督徒需要去提醒人,包括提醒我們自己的。
誰說死是最壞的事情?
就是我常常講的:誰說死是最壞的事情?當然人如果不認識上帝,死真是好恐怖;但如果真是認識上帝了,我們知道認識上帝的真是到主那裡,息了很多的勞苦。就算罪人他不認識上帝,他死了、息了很多作惡,也對他永遠的刑罰是好一點的事。活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上好痛苦,不如早死;當然我們又不能死、神又要我們活下去,沒有信靠主的人就真的在這種矛盾中越來越辛苦、越來越可怕。我們信靠主的也許肉身還是有這些艱難,心靈也可以有信心的活下去。
四4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人間是虛空,在神那裡不虛空
這「虛空、捕風」,如果我們講的是:你在世上做的一切美好被人家嫉妒、或嫉妒也許就傷害;你自己的好如果被人家破壞了,這是虛空。鄰舍的嫉妒當然是邪惡,但邪惡也是虛空。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更要看到不虛空的部分,就是:在人間你找不到公義、公平,但這些事神都會審判。
四5-6 5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6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
世上有人是雙倍的虛空
「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這話不太懂,就是愚昧人所做的事,而且是吃自己的肉。「滿了一把」就是有一點飽足,可以安靜下來,「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我想意思就是在世界上的虛空和愚昧都是虛空、愚昧,但有人是雙倍的愚昧、虛空。如果愚昧人在那裡做事很辛苦,甚至辛苦到好像在吃自己的肉,但他還比較不會瘋狂的繼續在吃自己的肉;就是比「自己在吃自己的肉時,還以為自己在享受」的,那還比較好一點。所以我們真的也說在園區、在這世界上拼命賺錢的那些大老闆(人為他出傳記的、賺了幾十億的),他真的比他員工更幸福?他吃肉吃得比別人更多,如果他吃的是自己的肉,這還是虛空。我們不是鼓勵懶惰,也不是說這些大老闆如果辛勤工作不好,只是在說這個世界上的空虛。而且我們總是一再強調:在主裡就不是空虛,如果我們信靠神的話。
「勞碌為誰?」也是虛空(7-8節)
四7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
各位,所有的都是虛空;不認識主、離棄主都是虛空,信靠主就不虛空。其實這樣說「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的話,就是他看到哪一件事,那一件事就是虛空。
四8 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為誰積存?」也是虛空
這前面就看過,(詩篇有說的、路加福音十二章那無知的財主也有做的),就是我們工作、勞碌,這一切是為什麼?為誰辛苦為誰忙?或為誰積存、為誰儲藏?你每天為著自己要的,其實我們真的是可以知足常樂。你什麼人都沒有,留下來要給誰?我們也把這就擴大一點:假如你有兒女,賺了很多錢給兒女,那就不虛空?我想一樣是虛空;如果你沒有把好的信仰給兒女,而給了他們很多的錢,讓他們在爭名奪利、在爭財產、在亂用財產中,我看是更多的虛空。這裡只是在講自己工作到最後,錢都給了別人,那很可憐、可惜的事。
若非叫人認識上帝,所留一切盡是虛空
我在這裡也是覺得(希望不是消極悲觀)就算你是億萬富翁,你的錢沒有給兒女、也沒有拿去吃喝嫖賭掉,而是捐給文化事業,蓋了個博物館、大學,各位,你再看看偉大的台大製造出來的學生;在美國新英格蘭區,(每次想到這些曾經都是很敬畏主的地方,現都墮落了!)像美國的女同性戀大本營,都在當年清教徒的這些大學裡面;德國也是這樣。你真的是留了一大筆錢給人家蓋音樂廳、博物館、大學,真的就有益嗎?人不認識上帝,這些文化的事業我覺得就是比較炫麗的虛空而已;真的還是虛空,我們一定要讓人認識主。雖然我們也承認在世界上有不同的虛空,你去蓋大學、遊樂場應該是比賭場要好一點;但如果結局都是到地獄裡去,我們實在是不以蓋一個大學為滿足。
下面我想是講到婚姻和家庭,這也要小心一點來看,不要只是看到正面的字句;看到負面的時候要想到正面的、看到正面的時候要想到負面的。
二人勞碌同得美好果效(9-12節)
四9-11 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10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11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
沒有同伴彼此扶持,就有禍了
這我想恐怕也是所羅門「夫子自道」(他說的是自己的經驗)。像這種太有錢、太窮的人真的沒有朋友,因為人家不是為了他而跟他在一起,都是為了他的權勢。有錢有勢的(甚至美女)常有的麻煩就是人不會真的稀罕你這個人和你的靈魂,只是因為其他的東西。我們要想到別的經文,「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是底下的情形:他們是「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不管是配偶或同工,他們是願意彼此扶持的,在走天路時是這樣。我忘記哪個國家有這樣一句話:「在旅途上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走得遠,就要結伴的走。」這當然也不一定,像哥林多前書第七章就講到說:結婚是會受苦的,保羅希望人免去這肉體的痛苦。兩個人不一定比一個人好,如果兩個人是仇恨的;我們看到太多這樣的婚姻、公司了。兩個人好,我覺得真的是只有在主裡面(或甚至可不可以講到教會的生活),可以彼此的扶持、享受。如果沒有這種彼此扶持、享受,就真的是像這裡說的:「有禍了」。還不是說艱難而已,是說有禍了;一個人的空虛和害怕,有禍了。
四12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有人講這「二人」如果是夫妻,「三人」就是有小孩,不過我覺得這裡恐怕不是這個。我想就是大家(最起碼在教會裡,世界上也是,只不過世界不能有真實的合一)越同心,兩個、三個、四個,越多人同心越能得勝、工作越有果效,這是積極的;消極的,別人在攻擊的時候,越不容易勝過我們。
一個模式:貧窮—敬畏神—成功、自滿—忘記神(13-16節)
四13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這「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是誰?「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又是誰?這我想也不一定有一定的人。不過少年的時候,常常我們看到聖經裡真是後來成為很好的神的器皿,像撒母耳、大衛;後面講從監獄出來,所以也可以像約瑟。他們敬畏上帝所以有智慧;貧窮,是牧羊的、是奴隸、是一個被媽媽送到會幕裡的(沒有什麼東西、父母都不在身邊,我是說撒母耳)。撒母耳是當他開始說預言的時候,一句都不落空;當上帝與大衛同在的時候,他做事真是精明能幹;約瑟更是非常有智慧。我們當然希望在每個神兒女的生活中,我們是越來越長進,但也不能否認我們這取死的肉體,實在也會在很多事上會讓我們很不舒服、會讓我們墮落;就是常常到了年老的時候,隨著年紀長進,沒有進步反而退步。大衛晚年也是比較退步;以利早年不知道,晚年也是老糊塗了;耶羅波安年輕時在所羅門底下(甚至作王的時候)也是很有智慧,但後來為了保王位就墮落了。當然也有早年就是糊塗的,像羅波安早年,一就位就很糊塗,讓國家分裂了。我們真的不希望一個人成功、討神的喜悅是他年輕的時候而已,希望能夠繼續不斷。年輕時如果真的是貧窮、不是少年得志,而能夠敬畏上帝,這真是很有福;因為得了志又忘記了上帝,那我們就真不知道要不要得志了。後來又「不肯納諫」可能就是因為曾經有智慧、做事做得很好,就不肯納諫;然後就自滿、愚昧。這模式我們都看到:原來是貧窮,謙卑的尋求神、被神使用,然後又在成功中作惡。
四14 這人是從監牢中出來作王,在他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
這一節的「這人」,其實就文法來講,可以指那少年人、也可以指那老年王。就是說可能每個人都有過少年貧窮、敬畏神而有智慧的時候,後來又變成老年不能納諫的愚昧王。可能原來是在監獄裡很辛苦出來,後來就不行了。
四15 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這真的就很像耶羅波安,雖然羅波安不是個老王(像所羅門老年是個老王),可以說耶羅波安替了他。
四16 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
不過後來你看:他所治理的百姓多得無數。因為有民怨,然後你又因為敬畏上帝而治理得好,人家都來。但來了以後、人多了;後來你又慢慢自大,人就不喜歡你了。這結果就是虛空、就是捕風。就是:神給你的,到最後沒有持守在神裡面就是虛空、捕風。每一個少年人到最後變成那老年王,那不是虛空和捕風?
傳道書第四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第05講
人間不平
讀經:傳4章
內容:
一、生不如死
4:1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
4:2 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
4:3 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
本書前三章所說的話思路還算清晰,但從本章到10章,行文如同《箴言》,所讀到的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警世之言,廣泛觸及人生每一個方面。這些警世之言處處含有前三章已經提出的日光之下人生空虛的立論;同時不斷曉諭讀者:相信神的生活,才是充實而有希望的人生。因此4-10章可以看作是在世上度日的指導。人在世上遇到不少大問題,諸如生活環境的艱苦、孤單、貧窮、強者的欺壓、智能不足應付惱人的世事等。作者從人的觀點,也從信心的立場來一一分析,指出一條可以樂享人生的道路。
開頭這裡,作者提到所看到的不公平的畫面:恃強淩弱,且弱者無人同情,強者無人制止。因此他認為生不如死,因為已經死去的或者還未出生的,都不再或者未曾經歷這樣的事情。
二、適可而止
4:4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4:5 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
4:6 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
作者又提到兩種工作態度:一種是辛勤勞碌,並且很有能力和智慧;一種是遊手好閒。前者遭致他人的嫉妒,甚至因著嫉妒而處處刁難、設卡;後者走向消極(“抱著手”),結果等於自我毀滅(“吃自己的肉”)。兩種態度都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作者的建議是盡力而為,但也注意適可而止(“滿了一把”)。無論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還是做過了頭(“滿了兩把”),都是不明智的,只能自尋煩惱(“勞碌捕風”)。
三、孤單無助
4:7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
4:8 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4:9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4:10 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4:11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
4:12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作者又提到一種可憐的狀況:有一種人極其孤單,沒有親友、子女,但竟然不住的勞作,並且心裡空虛,不知道為誰勞苦!顯然,這種人是不信靠神的。這樣的人活著也是虛空,毫無價值(7-8節)。
作者又對比了兩人與一人的優劣:前者可以共同享受勞動所得(9節),跌倒了有人攙扶(10節),同睡更容易暖和(11節),力量更大(12節);後者顯然處於劣勢(10-12節)。
四、智與愚
4:13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4:14 這人是從監牢中出來作王;在他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
4:15 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4:16 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
本章最後,作者又提到新陳代謝的社會現象。本來,人上了年紀,經驗豐富,會受人敬重(利19:32)。但若不肯虛心,智慧就可能比不上年輕人。作者講到一個王,年紀老邁,孤獨無伴,過分自信,以致不聽勸諫。最終被國人所棄,權力落入新王之手。新王雖然出身卑微卻有智慧,取得國人擁戴。可是有一天他也會老去,為人所棄,像老王一樣孤獨,被人遺忘。可見只求上進卻不要神,也只能是春夢一場!
五、反省反思
1、 本章作了哪些教導?
2、 你從本章得到哪些啟發或教訓?
面對欺壓(四1~3)(臺北靈糧堂)
v.2「勝過」,英譯「比…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羅門是一位智慧的王,也是位仁慈愛民的王。他在前段表達出對不公義官長的憤慨,在此則顯露出與哀哭的人同哭的情懷,他的心深切的憐憫著那些被欺壓的人。「欺壓」一詞於舊約多指對人錢財、物品、產業的勒索侵佔與搶取毫奪。
傳道者看見人生的陰暗面。在那,人運用權勢作為圖利的工具,強權勝過了正義;弱者在其下,任由宰割而無力抵抗。不單如此,旁觀者因畏懼權勢,非但不敢挺身而出,甚至無力安慰那些受欺壓的人,任由他們在絕望中哀哭。這種墮落人性所導致的人間慘像,深深的觸動著傳道者的心。他為那些活在絕望無力中的人歎息,因他們活在痛不欲生之中。而已死的人或尚未出生的人,倒比他們幸福多了 (v.2〜3)。已死的人不必再經歷痛苦的人生,尚未出生的人,不會行惡,也不會經歷惡事。
傳道者所描繪的黑暗人生現象,究竟顯示了人性那些問題?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又是什麼?我們會發現,是物欲對人的捆索,以及人類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欺壓者運用強權以圖利,不外因貪婪;旁觀者不伸張正義的明哲保身,也不外是恐懼對己有損;至於被欺壓者的悲傷絕望,則常是因生活的無依。
主耶穌警告人「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當財富成為人的偶像,人心就受其轄制奴役,不能逃脫,有了還要貪。「金錢背後有一股不能控制的力量,是誘惑人的、欺騙人的,這個力量要求我們作出完全的委身。」(注6)它使人失去理性,泯滅良心,阻礙與神的關係。基督徒最需要克服的,是對缺乏的恐懼,及生活的不安全感,而醫治之道乃在「信心」。
面對此種看似無望與無解的人間普遍事實,神期望祂的兒女如何回應?當代福音派代言人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在「當代基督教與社會」一書中說:「我們福音派人士過去大半是不負責任的逃避者;在教會中彼此團契相交,比到外面冷酷無情,甚至帶仇恨的環境中服事要舒服得多」,「社會行動是傳福音的結果,也是其橋樑…因為我們的神不僅關心『聖事』,也關心『俗事』,關心祂的子民,也關心萬民…祂關心的程度是願意付上道成肉身與十字架的代價,所以我們必須委身,在逼迫處去行神的公義,在濫用權力處表現服務精神,在自私面前流露愛…」(v.7)。因為「祂為受屈的伸冤,賜食物與饑餓的,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寡婦…」(詩一四六7〜9)。面對四圍被欺壓之事,我們是視而不見呢?或是感歎無行動?亦或是願委身作個好撒瑪利亞人,去減少這世界的傷痛,以行動彰顯神的公義與慈愛。
默想
1.我們的社會那些人是在經濟上被欺壓的人?我們應當如何關懷他們?
2.當我自己受到欺壓之時,當如何面對以表現我的信仰?
回應
親愛的主,幫助我作個好撒瑪利亞人,能盡我的力量,去安慰幫助弱勢族群及周圍有需要的人。使我不以無能為力作藉口,推卸己任;也使我不因看不見改善,而冷漠絕望。幫助我「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的盼望,在傷痛之處播下你的寬恕,在幽暗之處播下你的光明。」
人生的驅動力(四4~6)(臺北靈糧堂)
v.4 「各樣靈巧的工作」,意各樣的才幹、技巧、工作成就。
「被鄰舍嫉妒」,英譯「出自與鄰舍的爭競、嫉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社會推崇有「企圖心」之人,企圖心成為強大的驅動力,促使人力求表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成就動機」。傳道者在這段經文提出另一人生虛空的現象:他發現人類的成就動機來自「嫉妒」,也就是爭競。
「嫉妒」,或又稱「好勝心」,成為人生不斷向上攀爬的原動力。許多人所以努力工作,是為爭競。掌聲與獎牌,成為選手參賽的激勵力量,企業也以競爭來刺激員工的好勝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主導著人類的活動,傳道者指出這是虛空!
人生的意義等於人生的目標及動機。人想從人生得著什麼,就追求什麼,而他因此所獲得的,就成為他人生的意義。同樣的奮力工作,卻可能因不同的動機,而獲得不同的人生意義與生命果實。
若嫉妒、爭競成為主要的成就動機,那人所得的不過是「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除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外並無永恆的意義。基督徒的人生目的是榮耀神;努力工作,投入我們才幹的唯一目的,是為討神的喜悅,彰顯神的榮耀。人若為此動機而生活,所得的就有永存的價值和意義。
人行事是因神聖的動機,或為世俗欲望,將成就截然不同的人生,因動機影響人生每一抉擇。「當神與其他一切在人心中競勝時,人所選擇的乃是他品格最清楚的考驗。」(注8)愛慕神的人,神不但是他的目標,也是動機及方法。
出於嫉妒的雄心固然錯誤,另一種的極端也同樣的錯誤,就是毫無企圖心的愚味人(v.5)。懶惰的人似乎一無所求,但也一無所成,其結果是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一無所獲。惰性是不長進的原因之一,也是聖經所責備的罪。
傳道者的勸誡是,既不要淹沒於野心之中,也不要毫無野心,而是以平安喜樂為準則。「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所以當我們忙碌的結果,卻感到失去平安喜樂,可能就是我們已為野心所奴役,神已悄悄的被「我」所代替,「自我」已成了我們心中的偶像了。當心中充滿競爭的焦慮、敵意、怒氣、沮喪、豪無平安時,那就是檢查我們動機的時候了。「嫉妒」導致不平與失去喜樂,不僅會發生在世俗的工作中,也會在所謂的「服事」中。只要人「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十六4)
默想
1.檢查促使我努力工作以求表現的真正動機是什麼?當我看到別人的成就、財富比我高時,我的感受是什麼﹖
2.我選擇工作機會的主要考量是什麼?當一個工作能給我「兩把」,而另一個工作只能給「一把」時,我如何選擇?
回應
親愛的主,我寧願有耶穌勝於稱揚,我寧願忠於主、滿足主心意,我寧願有耶穌勝於美名。我寧願有主,跟隨主前行。當我的心羡慕你以外的事物時,懇求主開我眼,並奪我心,願我一生別無所求,只求主的旨意成就。
脫離孤單進入相伴(四7~12)(臺北靈糧堂)
v.12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指有人來攻擊那落單的人。
v.8 「他說…」,英譯「他從不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的另一種虛空,是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傳道者看見有一種人,像個孤鳥,不為任何人活。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可以愛、可以關心的物件。奇怪的是這人卻依舊勞碌不息,不停的賺取,從不覺夠。更奇怪的是,他「刻苦自己不享福樂」,省吃儉用,不眠不休的堆積財富,卻沒有時間享受,也不願享受。他既不為人、也不為己,所積攢的到底有何用處?他投下全部的人生,而所得的不過是不能帶走的財富,這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人下焉者,只為自己的幸福忙;中焉者,為家人的生活忙;上焉者,還為別人的需要忙。最糟的是不知為何忙?為誰忙?最好的是為神勞碌為神忙,這是最值得的忙碌,也是最喜樂的,因為「你們的勞苦,在主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為主忙的人,不期望人的感激、領情,只求討主的喜悅。而為己或為人忙,期望常會落空。我們要常自問「我到底是為誰忙?為何忙?」常自省我忙的是否有意義?以免到頭來一場虛空。
神造人原為與人相交,使神與人都得無比的滿足。愛的需要是神所賜的基本人性,這需要必須得著滿足,心靈才覺充實。雖然世上任何人的愛,都不能完全滿足人的心靈,但愛仍是不可或缺。沒有愛與被愛的對象,不僅孤單,人生更是貧乏的。
傳道者開給孤單的藥方是,「二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可以團隊合作,同享加倍的工作成果(v.9)。二人可以彼此扶持,在試煉患難來臨時不易跌倒(v.10)。二人可以彼此激勵、互相安慰,以免軟弱退後與冷淡(v.11)。二人可以同心抵擋,互相支援,而一人落單就易為敵人所勝(v.12)。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人生夥伴?夫妻是否同心?親子是否相愛?肢體是否彼此關懷?朋友是否相助?人生若缺乏委身的物件,生命的存在就缺乏意義。「我勞勞碌碌…到底是為誰呢?」這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一個人是否值得活下去。
比二人更堅強的團隊是三人或更多人。在基督徒的一切關係中,不論是夫妻,或是弟兄姊妹,不可少的另一位就是耶穌基督。這樣,這「三股合成的繩子」,就成為非常強韌、不會折斷的繩子了。因為「住在愛面的,就是住在神面,神也住在他面」(約壹四16),「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十八19)。
人類墮落後,罪性導致冷漠、孤立、拒絕、排斥、分裂、敵對、嫉妒等行為,破壞了人與人的合作關係。這是日光之下虛空人生的實質,而神的救恩與耶穌基督的愛,可以恢復並醫治一切被隔斷的人際關係,使孤獨的人不再孤單。傳道者在此告訴我們,若有同行的夥伴,人生的重擔將較為輕省些。
默想
1.我知道在為誰而忙嗎?為何為主而活是最有意義的?如何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2.我有愛我、關心我,能陪我同行天路的屬靈同伴嗎?我是別人的同伴嗎?我需要這樣的關係嗎?如何能建立這樣的關係?我該採取什麼行動?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你「使孤獨的有家」。你說:「那人獨居不好」,你創造了關係,你的愛使一切的關係有意義且堅強。懇求聖靈天天將基督的愛澆灌在我心中,使我能忠心委身於你所賜給我的人生夥伴;使我能將你的愛分享給周圍孤單的人。願你的愛溫暖所有孤單的心靈,使他們的人生不再灰暗。
權勢的虛空(四13~16)(臺北靈糧堂)
傳道者從孤單無二的人,想到人生另一種形式的孤單,就是當光環消失,權力鬥爭失敗的時候。他藉一位少年人取代了年老昏庸的君王,而自己也失去民心的例子來說明權力欲的虛空。因為,權勢很難維持,終究會失去。跟隨者是冷酷無情的,他們隨時都會背棄所擁戴的人。
權勢難以持久的第一項原因是,賴以獲得權力的優勢難以長久維持。老王所以會讓那位貧窮的年青人取而代之,是因他年老了,智慧及群眾魅力都不如年青人(v.13〜15)。管理學上的「彼得氏定律」曾言,「一個人將在組織中晉升至他不能勝任為止」。在現實人生中,職位的高低與人的才幹及貢獻成正比。人一但到達瓶頸無法突破的時候,後起之秀便超前了。而權力那令人垂涎的滋味,誘惑著多少人參與競爭角逐。有人倒下、有人起來這是追逐世俗權力的人需認清的虛空事實。
權勢難以持久的第二種原因是,驕傲所帶來的腐敗,至終將導致愚眛。「年老不肯納諫」,是長久擁有權力者需儆醒防範的。「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注9),「當我們深信我們所作的如同神時,任何反對我們的人必然是錯的」。「權力使我們把自以為是的看法勉強他人接受,驕傲與權力聯盟,把我們帶至鬼魔的邊緣」(注10)。權力!權力!多少人在其中淹沒!驕傲使人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真理,至終帶來自我毀滅。
追逐權力是虛空的另一原因,是跟隨者的冷酷無情。這位推翻老王的年青人後來也為跟隨者所厭棄。「民意可載舟,亦可覆舟」。管理學上,稱領袖的權力基礎之一,來自跟隨者的認同。今天許多政治人物,獲得民意認同的方法,是取悅民眾。其危險是,人貪得無厭,永難取悅;但更危險的是,人以放棄公義為代價,來討好給他權力的人。這種建立在「取悅」基礎上的權力,是隨時會失去的。
世俗的權力建構是毀滅性的,將人推至高處不勝寒,然後再推下深谷。所有參與權力爭奪的動機,都是出自私欲的貪婪。私欲這條兇惡的繩索,將使每一個渴求權力的人,受其纏繞,直到窒息而死,方肯甘休。
神的救恩要將人從一切權力欲的捆綁釋放。聖經所啟示的權力基礎,是捨己的愛與服事(可十43〜45)。擁有權力的目的是去創造別人的幸福、分享神的恩典。而權力的來源是神,人既不為己求什麼,也就不怕失去了。基督徒要以服事的精神來對抗駕馭性的權勢,以捨己來對抗奪取佔有,以順服來對抗支配、以僕人的角色來代替主人。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我們找到了這種創造性而非毀滅性的權力模範,也唯有如此的運用權力,才能脫離權力欲望捆索,可保不在權力欲海中滅頂。
默想
1.權力在我心中是何地位?我真的認為或體驗到追逐權力是虛空嗎?對那些失去權勢的人,我如何安慰他們?
2.我如何防止自己成為「年老不肯納諫的愚眛王」?在我服事、家庭、工作的角色上,應當注意什麼?
回應
親愛的主,懇求你光照並煉淨我心中的欲望,使我心靈深處的權力渴望,在你寶血中得蒙潔淨、也得釋放。我願再次把自己放在你十字架上。我願效法你去服事人。因為你已將愛與服事的生命賜給我。幫助我向這世界見證你那截然不同的權力觀,使人認識你的榮耀。
欺壓與嫉妒(四章1〜6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傳道書講了許多在這個世界上既真實又令人無奈的現象。這一段講兩個現象,即欺壓(1〜3節)和嫉妒(4〜6節)。首先,作者感歎在日光之下,也就是人世間有很不公平的欺壓行為。很多人不會好好地使用所擁有的權柄和勢力,往往濫用權力,直接或間接地欺負他人。至於被欺壓的,不但被欺壓的事實令人難過,更可憐的是,被欺負了也沒有人在乎。作者特別用了兩次「無人安慰」來強調被欺壓的無助感。這種無奈的現象使得作者認為,死了的人不用再經歷欺壓的壞事真好,甚至人不要來到世間更好,這樣根本就不會碰到惡事。
其次,作者也提到世上的「嫉妒」現象。人勤勞工作本來是好事,但是做越好越惹人嫉妒,大家彼此嫉妒就產生了惡性競爭。這樣的結果令人感到勤勞工作也是虛空,比那些愚昧、懶惰,好像笨到在吃自己的手的人還不如。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驗過欺壓與嫉妒。有時候我們是欺壓與嫉妒他人的,有時候我們是被欺壓與嫉妒的,有時候更複雜,我們先是被害者,但受傷後轉為加害者。不公不義的現象,常常叫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感到無奈。然而,日光之下令人絕望的實況卻是叫人仰望日光之上的神。我們所信的神是位公義、良善的神,祂不喜悅欺壓與嫉妒、爭競,如果我們是被害者,求神給我們信心,知道祂在掌管,祂會按照祂的時間對這樣的情況進行審判。如果我們是有意或無意欺壓與嫉妒他人的,求神赦免我們,也同樣給我們信心,知道我們的價值不需要靠著把別人比下去來突顯。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拯救已經擁有「兒子」的身分了(羅八16),換句話說,我們是天國的王子與公主,這麼尊貴的身分使我們不再驕傲而欺壓他人,也不再自卑而嫉妒他人。求神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包括自己身上許多欺壓與嫉妒的現象,可以更加渴望神的美善彰顯出來。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都是罪人,需要禰的憐憫。我們常常是被欺壓、嫉妒的,也常常是欺壓、嫉妒他人的。求禰讓我們看到世上這麼多不公義的事情時,叫我們更期盼禰更新的大能臨到,先從我們自己開始,叫我們聖潔像禰、公義像禰,慈愛也像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四章4節
4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團契的美好(四章7〜12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在這一段經文中,作者首先提到孤獨的人生問題(7〜8節),然後論到團契生活的好處。在前面幾章中我們曾談到「勞碌」的虛空,很多時候,辛苦了半天,成果留給後人,他們會善用或是敗壞,我們無法控制,反而自己一點都沒有享受到勞碌所得的成果。第7〜8節提到的情況和前面類似,講到一個人勞碌後的空虛,不過這裡比較著重在孤單。一個人很努力工作賺錢,不管他有沒有配偶、兄弟或子孫,當他沒辦法與他人分享時,賺這麼多也是虛空。過去這類消息時有所聞:一個獨居老人沒有親人,生活看似窮乏。當他死後,別人卻發現他不是這麼窮,他在床墊下藏了不少錢。這樣孤單一人,沒有人和他分擔憂愁,也沒有人和他分享快樂是很空虛的。所以在生活中有同伴是很好的,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在主裡面,否則自私、虛假,甚至是互相包庇做壞事的友伴關係並沒有益處。
神造人時就希望人能夠有同伴,能夠有團契的生活,所以祂為獨居的亞當造一個夏娃可以扶持、幫助他(創二18)。「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9節);這話不是指人一定要結婚,而是當一個人的時候不覺孤單,有同伴的時候感覺更美好,因為彼此可以互相扶持,也可以互相分享,一同享受辛苦後的成果。
在主裡的團契生活,消極地可以一起抵抗惡事。例如,不討神喜悅的事情可以互相提醒、督促,使人較不容易犯罪;大家可以幫助某人勝過壞習慣;或是陪伴、安慰憂傷的人、幫助經濟困難的人…等等。除了在消極方面解決問題外,團契生活更在積極面使我們得到好的幫助:作工可以因著多人而更有果效,最重要的是透過友伴彼此的相愛,不管是在夫妻關係、手足或是教會肢體關係中,可以更加享受神對我們的愛,而且也彼此激勵更加愛神。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都是軟弱的人,因此需要同伴説明我們。求禰讓我們願意敞開與弟兄姊妹一起分享快樂、分擔憂愁,也一起同奔天路服事主。然而,主啊!有時候我們實在覺得很孤單,同伴們似乎也幫不了忙,求禰在這樣的時候讓我們看見,禰是最好的朋友,禰不僅永不離開我們,也能在我們面臨的各樣狀況中,給我們開又新又活的路。求禰憐憫。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四章12節
12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莫忘拯救你的主(四章13〜16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我們讀這段經文時,可能很好奇文中的「少年人」及「老年人」到底是誰?作者也許並沒有特指某人,不過在歷史上,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相似的情況。聖經中的約瑟、撒母耳、大衛,都是年輕的時候敬畏神而得神所給的智慧,神把他們從卑微中提拔出來;內地會的創辦人戴德生(Hudson Taylor)曾是體弱多病、沒有財富的青年,神卻重用他在中國傳揚福音,也借著他呼召許多宣教士投入中國內地的福音工作。另外,聖經中也讓我們看見,有些人一開始因著敬畏神而有智慧,但是後來退步,甚至墮落了。大衛經過諸多的征戰,打敗了鄰國敵人,統一北方以色列與南方猶大各支派後,勝利與成功使他忘了神,以致屈服於試探,他就犯罪了(撒下十一章)。還有,耶羅波安原本也是有智慧的人(王上十一28),但是後來為了保住王位而墮落(王上十二25〜33)。
人很容易落入這種可悲的模式當中,即年輕、貧窮、遭遇艱難困苦如同下在監牢裡的時候,謙卑地尋求神,被神使用,但是得志、成功的時候卻驕傲自滿以致墮落。作者感歎這種虛空的情況,因為這種情況似乎發生在所有的人身上(15節)。我們不是國王,我們這一生也不見得經歷從窮途潦倒到飛黃騰達的天壤之別,但是我們的生命卻不斷地在經歷平順與挫敗的起伏。當我們在低谷的時候,比較容易謙卑倚靠神,知道自己很軟弱,很需要主。然而,當困難過去之後,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那位拯救我們的主,不像之前這麼謙卑,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需要神,也不想聽神說的話。求主幫助我們總是信靠祂、願意聽從祂的話,不論我們是在順境或是逆境,我們都做經文中那位「有智慧的少年人」,而不是「年老不納諫的愚昧王」。
回應:
親愛的天父,求禰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叫我們總是謙卑主前。當我們在艱難困苦中,求禰保守我們不灰心,繼續依靠禰。當禰提升我們,給我們聰明、智慧、權柄的時候,保守我們仍舊敬畏、依靠、歸榮耀給禰。求禰憐憫我們,讓我們活在禰的光中,知道怎麼處豐盛,也知道怎麼處卑賤。謝謝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四章13節
13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神的作為與人的作為(下)(3章16至4章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教我認定今天你已把最好的賜給了我。
傳道者在前文(參3:1~15)講述他的論證時,在第10節用了「我見」這個片語引出了結論及對讀者的忠告。如今在這個段落的下半段,他再以「我見」帶出三段人生中的觀察(3:16~22,4:1~3,4:4),4章4節的「捕風」一詞指示了這個段落在此結束,只是傳道者在結束時,再以兩節的話來作為本段的結論(5~6),因此「捕風」一詞在4章6節再度出現,作為標記。
1. 第一個觀察(3:16~22):傳道者從「不公義的事無處不在(16)、前文講述的萬事皆有定時(17下)、致使神必審判」這個觀點作開始(17上),加上配合之前說及智者與愚人的終局相同(參2:16)之論調,人與牲畜最終都要歸回塵土,兩者並無分別(19~21),所以人「最好是在自己所作的事上自得其樂,因為這是他的分。」(新譯本,22;比較2:24及3:13)
2. 第二個觀察(4:1~3):承接不公義遍存的觀點(3:16~17),傳道者指出人往往有生不如死的慨歎,甚至有人會希望自己從沒有出生;這是人對於受欺壓所產生的無奈感受。
3. 第三個觀察(4:4):人各樣的勞碌和各種挖空心思的工作,原來只是為了爭競,為了要滿足自己的心,這真是空虛!
4. 無所有卻無所缺的喜樂(4:5~6):所以,愚昧人(指不認識神的賜予及神是掌管萬有的人)手中所緊緊把持的一切,其實只是虛空,豈不知他們只是在吃自己的肉──燃燒自己的生命(5)!人若能明白原來今天所有的一切原是神的賜予,即使所擁有的只是一掌之份(6上,新譯本譯作「一掌盛滿安寧」),但那種安寧,那份喜樂,又豈是那些雙手擁有了自己勞碌所得的空虛之人所能及的呢(6)!
今天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平安喜樂,如果我們只著眼於此,那麼人與那些沒有神的靈、出生只為著覓食和繁殖的牲畜又有何不同呢?當我們認定神已經賜予我們最好的一份,然後就在這一份上努力為神而活的話,縱使那一份在人看來只是那麼微小,但足可以讓人在其中有平安喜樂。
無後無伴無繼無意義(4章7至1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教導我真正明白,人生在世若離開了你,無論我擁有甚麼都是沒有意義的。
在指出了「神的作為無限」及「人的作為叫人無奈」之後,傳道者在接下來的段落中,向他的聽眾(讀者)闡述三種「沒有」(7~16)的無奈。
1. 無後的無奈(7~8):一個無兒子無兄弟的人,儘管他終生勞碌已賺取財富無數,但他卻從不以自己所擁有的為滿足,終有一日他會捫心自問:「我終日勞勞碌碌,刻薄自己不去享受是為誰呢?」他終有一天感到生命是何等荒謬。
2. 無伴的無奈(9~12):二人勝過一人,那是不爭的事實,兩人勞碌所得當然比一人所得的為多;要是其中一人遇到意外,另一人也可即時給他救助;如果遇上了襲擊,一個人也許抵擋不住,但二人合力就能「擋得住」了,這就有如一條由三股合成的繩子般,不容易折斷。
3. 無人繼續追隨的無奈(13~16):一個貧窮但有智慧的年輕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儘管他出身寒微,但當他起來作王的時候,國中的人都願意「隨從那取代老王的年輕人」,擁戴他為王。然而當那一代的人過去了,後來的人卻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不喜歡他(像約瑟;創37~50章)。這種事情真是何等荒謬絕倫,他過去的艱苦經營與努力,竟都成了泡影。
人生是否有後裔、有同伴及有人繼續追隨便是有意義呢?
從一開始,傳道者便一再向讀者講述在「日光之下」生命的「虛空」,以及「勞碌」的徒然(參1:2~2:23),但當在2:24~26談及生命是神所賜後,這悲觀的處境就有了出路。在3:1~4:16,傳道者先強調了神在萬事萬物中擁有的主權(神的作為),然後借著不同例證,領讀者看見人作為的有限及無奈(參3:16~4:6),接著是指出「無後無伴無繼」的無意義景況。
人生真的是沒有出路嗎?在下一個段落──全書上半的最後一段中,傳道者要向讀者指出人生是有出路的,那就是親近神(參5:1~7),然後借著反省人生中所「擁有」的,指出了惟有認定神所賜的分,人生才有喜樂(參5:8~6:9)──豐盛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