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傳道書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敬畏神、謹守神的誡命──傳道書(江守道)

傳道書研究(巴斯德)

傳道書精華(漆立平)

傳道書(大衛鮑森)

傳道書導論與引言(劉承業)

傳道書概論(林獻羔)

傳道書導論(陳惠榮)

傳道書難題(Gleason Archer)

傳道書要義──總論與導言(賈玉銘)

 

 

敬畏神,謹守神的誡命──傳道書(江守道)

 

綱要

 

傳道者的言語

虛空中的虛空

尋求神的國

序言

虛空的描述

虛空被制伏

老年

結尾

 

讀經: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那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過的世代,無人紀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

(傳一:111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傳十二:1314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真感謝讚美你,因為你賜給我們這一卷箴言。你不願意我們成為愚昧和愚妾,但你要我們有智慧。我們實在感謝讚美你,因為你已經賜給我們你的生命。主阿!現在我們求你,借著你的恩典,使我們能在對主的敬畏中操練敬虔,好使我們在地上的生活能真正的榮耀你,好使你的教會得著建立。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傳道者的言語

 

在舊約中有三卷智慧書——約伯記、箴言和傳道書。這一卷傳道書不僅是所有智慧書中最難懂的一卷,並且很可能的,它也是整本聖經中最難明白的一卷;因此之故它是最被誤解的一卷。有一位屬神的聖徒如此說:「當受造的人要領受這位創造者所賜的啟示時,其中的困難是我們可以預料的。」實際上,我們應該為這些困難而歡喜,因為這正是在恩典中長進的機會。它們操練我們的謙卑。它們提醒我們自己的軟弱和無知,而言提醒我們基督的能力與智慧。它們驅策我們就近基督與福音。

 

儘管有困難,然而我們確實在這卷傳道書中看見寶貴的功課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只是我們學得太遲緩了。我們要確切的明白並且堅信,在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虛空的。這一點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將使我們能夠欣賞並享受在基督耶穌裡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傳道書這名稱是希臘文譯者從希伯來文「郭希萊」(Qoheleth)一字直接侈譯而來的。(譯注:英文的Ecclesiastes是由希臘文直接轉借而來)。它的意義是「聚集成為會眾」。換言之,人們被召聚在一起以便向他們說話。這就是為什麼在英文的版本中,它有一個副題名為「傳道者」。

 

這卷傳道書將傳道者的言語給我們。在一章一節中他說:「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在大衛所有的兒子中,只有一個兒子坐在耶路撒冷的寶座上,就是所羅門王。所以從這一點,我們看見很明顯的,這位傳道者不是別人,正是那位有智慧的所羅門王。我們也記得,在他造了聖殿之後,他召聚百姓在一起,就為他們禱告。他為他們祝福並激勵他們要向神忠心。這些我們可以在王上八章中看到。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說,所羅門就是「郭希萊」,就是那傳道者。

 

我們不能確定的知道他何時編寫了這卷傳道書,但是一般都認為是在他晚年回顧這自己一生時所寫成的。他享受了財富、快樂、尊榮和世上許多的事物,是別人沒有經歷過的。他也曾經落進了極大的罪中,就是拜偶像;但是他悔改了。因此,當他回顧以往,並用他敏銳的觀察力來審視自己周遭的事物,他作出自己的結論,而寫下了這卷傳道書。

 

一般認為所羅門在他年輕時寫了歌中的歌,中年時寫了箴言,晚年時寫了傳道書。在他年輕時,是愛的活力;中年時,是累積的智慧;年老時,是成熟的眼光。雖然在聖經中,我們找不到一處清楚的說明或記載,講到他在晚年是從自己的跌倒中悔改,但我認為, 我們可以間接的看到他確實在墮落之後回轉了。例如:王上十一:41中,用一句話就說出他一生其餘的事,而那當然是指著他晚年說的:「凡他所行的,(所作的工作)和他的智慧都寫在所羅門記上。」所以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推論,即便在他年老時,他的智慧並沒有離棄他。換言之,在他年老時,他仍然有智慧。

 

在其它的地方,歷代志下十一:17也可作為推論的依據。原來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登基作王,國分裂為十支派和二支派約兩國。但是北方以色列國的王耶羅波安,製造了金牛犢來攔阻國民到耶路撒冷去敬拜耶和華神。因為他如此行,那些忠心向著神的人,就是利未人和在不同支派中許多的人,仍然到耶路撒冷在聖殿中來敬拜神。這使得羅波安的手和南國都得堅固。那裡說到「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他們既是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我們可以瞭解所羅門必定是在年老時悔改了,因為他也行像大衛所行的道路。

 

這卷傳道書可以和箴言相比。一面來說,二著似乎頗有差異;然而彼此卻得著相同的結論。在箴言中,所羅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在傳道書中他說,「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十二:13)但是二著採取的方式卻是相反的。在箴言中,他告訴我們如何在地上行走得聰明、公義、正直和公平;在傳道書中,他告訴我們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虛空。儘管如此,彼此卻不是矛盾的。事實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其原因乃是:一面,我們在地上行事要公義理智;另一面,我們需要認識這個世界的面貌,好使我們的心不被地上的事物所蒙蔽。在箴言中,生命的開端是敬畏主;在傳道書中,生命結束於敬畏主。敬畏主不僅規範我們在地上的腳步與行事,更且指引我們的心向天而去。

 

虛空中的虛空

 

從第一章的第二節開始,「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似乎是傳道書的主題。這是傳道者的一個宣告。這位傳道者不是一個普通的傳道者,作這個宣告的傳道者是在耶路撒冷作主的,又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他不僅擁有一切的豐富、尊榮和今世的財富,並且他有能享受和經歷這一切的度量。所以這不是一個隨便的宣告,也不是酸葡萄心理,而是從一個曾經如此經歷,如此的擁有,而在他擁有了並經歷了這一切之後,得著了這個智慧的結論,作出宣告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沒有一件事是永久的。每一件事都是短暫的,過渡的,流逝的;沒有事能使人滿意、滿足;沒有事是永久的、真實的;凡事都是虛空。

 

弟兄姊妹們!我們敢面對現實嗎?若我們真敢於面對現實,我們也會得著相同的結論:「在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虛空。」難道神造這個世界就是要使它成為虛空呢?是否神的旨意是要我們一生都虛空呢?神的旨意是否不要我們來享受他所造之物呢?這個世界基本上是悲劇性的。這話真確嗎?若是你回到起初,當神創造天雨地時,晨星因歡樂而歌唱,眾天使為著他的創造而讚美神。神創造天地使它成為一個充滿了喜樂與歡暢的地方,成為一個能享受並讚美神的地方。在其中是毫無悲傷的。可是當你來到創世記一章二節,它說,「地是空虛混沌。」神所創造的一切在起初是非常美好、喜歡、滿意並充實的;但其後發生了一些事,地就變成了空虛混沌,失去了它的意義與目的。它成了沒有目標,飄蕩與荒涼的了。

 

從以賽亞十四章和以西結廿八章,我們看見乃是因為神所造的天使長中的一位,路西弗,背叛神。他要高舉自己與神同等,因此之故,刑罰就臨到他並跟隨他的天使,並且也臨到他權下的環境。地就變為空虛混沌,而路西弗就成了撒但,就是我們今日所知的那敵擋著。但是感謝神!在創世記一:3,神的靈運行(孵育)在淵面上。神的愛來到這廢墟之上,並且在六天之內把地恢復成為可居住的,神還造了人並說:「非常好!」若是神說了很好,那它一定是非常好。不僅他創造的人是很好的,並且他所恢復的地也是很好的。

然後,神將人安置在伊甸園中。伊甸是「快樂」的意思——「快樂的園子」。在裡面樹上的果子都好作食物,並且在園子的當中有生命樹。神恢復了地並創造了人,在那裡有成全神在創造中目的的可能性。荒涼可以變成豐富;空虛可以變成有目的。可是很不幸的,人犯罪背叛了神,因此之故,不僅人受了咒詛,地也受咒詛。那就是為什麼在羅馬書八:2022中,我們看見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受敗壞的轄制。人使得萬物服在轄制和捆綁之中,自那一天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在歎息勞苦,一同等候得釋放,盼望那恢復和神的眾子顯出來。

 

弟兄姊妹們!今天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虛空,這是真的。所有都是虛空、空洞無常、今人厭煩的。在地上沒有什麼是使人滿意、充實、有目的又真實的。今天,我們活在一個虛空的世界中。我們在地上的年口是虛空的平日。生命的本身就是虛空的,並且在世上的所有事物也都是虛空的。「」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是那位曾經享盡今世所有事物的傳道者所作出的結論。從那傳道者的口中,我們聽見神的靈經由他說話。這不僅是一個傳道者在傳講;這也是神的靈藉由那傳道者而說話。而今日向我們說話的神的靈,他的聲音是什麼呢?「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若這就是你所尋求、鑽營、勞碌、辛勤努力的原因,那麼結局就是虛空。

 

尋求神的國

 

為什麼傳道者要那樣向我們說話?難道神要剝奪我們在這世上僅有的一點可享受的快樂麼?難道神真的不要我們過一個快樂的人生了難道神要使我們悲悲慘慘的過生活?神知道我們活在一個大的謊言和一個深的騙局中,如果我們不知覺醒,有一天,必將破滅,什麼都不可能留下;更壞的是將來還有審判。這就是為什麼神的靈要借著傳道者的口來喚醒我們,好使我們不完全的被今世的事物所佔有。如果凡事都是虛空,那麼追求這些事物就像捕風一樣。然而,這卷書的目的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在一開始,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似乎很消極。因此之故,傳道者又有這樣的話,「我恨惡生命;寧可未曾出生。寧可作未出母腹的死胎,強過得見世界經理諸事而歸於虛空。」然而,他在這卷書的結論時說:「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則是積極的。

 

弟兄姊妹們!神的旨意並不是要我們過一個悲慘的人生,雖然人生是很可悲的。神的旨意也非不要我們享受他所創造的。他為著我們的享受而造了萬物;但是如果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那就又是虛空。這個世界和其中的萬物都是虛空;然而我們卻活在這虛空的世界中。我們怎能住在這虛空的世界中卻不在虛空之中呢?我們怎能住在這虛空的世界中還仍然能享受神所創造的而不被審判呢?我們需要一個對的領會和對的態度。我們必須認識這個世界是虛空的。我們必須面對現實而不要欺騙自己。在看見這世界是虛空的之後,我們才會培養出一個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它。換言之,生命的目的不在這世界中也不在今世的事物中,因為這世界和其中的所有都會過去。著你以世界和其中的事物來作為你的生命,那麼你就活在蒙蔽中。你並不知道怎樣在這虛空的世界中來生活。這個虛空的世界使你也變得虛空了。但若你真看見這世界的虛空,你就知道你必須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那麼這一切的事物都要加給你。

為什麼許多人,甚至神的兒女都在尋求那些必要過去的事物呢?我們不能怪世人,就是那些不認識基督的人,因為他們所知的不過如此,所有的也不過如此。但為什麼我們這些認識主耶穌,蒙他的寶血所買贖回來的人,仍然像世人一樣熱切的追求世上的事物呢?我們豈不知道得更多麼?我們豈不該將心轉向上面永遠的事,而不是放在下面短暫的事上麼?讓我們不要把世界放在神的前面;不要把身體放在生命之前;不要把時間(今生)放在永遠(永世)之前。讓我們先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一切都會加給我們了。換言之,若我們敬畏神,那麼我們就能用一個感謝的心來享受神賜給我們的一切,而不會在將來受審判了。否則,今世的事物,在我們一生中所追求的事物,我們認為現在享受過的事物都會起來定我們的罪。但是我們若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我們就能照著神所喜悅的方式來使用神所賞賜給我們的事物,而不會受審判。這是傳道書的目的。

 

奧斯華·張伯斯(Oswald chambers)說:「約伯記告訴我們如何受苦;詩篇說到如何禱告;箴言說到如何行事;傳道書告訴我們如何享受;雅歌說到如何愛。」這說法豈不是奇妙麼?傳道書告訴我們如何享受

 

約翰·衛斯理有一次寫道(我略加以改寫):在我開始解釋傳道書之前,我從未領會其中的意義和優美的意境。出乎意料的,它竟把好幾部分如此美妙的結合在一起,而告訴我們一件事:在神之外就沒有快樂

 

馬丁路德說,傳道書是一卷安慰的書。如果你能在這卷書中找到安慰,那麼你已摸著了這卷書的精意。

 

傳道書的頭十一節為什麼點出了這書的序言和主題:「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卷書的最後六節,十二章914節,是它的跋。它對整卷書作了一個綜覽,並建議我們要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在這之間,一至七章是描述虛空;那是消極的。而八章一節至十二章八節是虛空被管制;那乃是積極的。

 

序言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裡的虛空在希伯來文的意義是「無用的,不滿足的,暫時的,像霧氣或泡沫一樣迅速消散的。」亞當生了第一個兒子,為他起名叫該隱,意思就是「得」。他們認為神所應許那女人的後裔已經來了。但他們是何等的失望!所以生了第二個兒子,他們稱他作亞伯;亞伯的意義是「虛空」,或「氣息」。在今世沒有一件事是滿意或滿足的;它恰如一口氣。當你在冬天呼氣的時候,氣息一出來凝結成霧旋即消失了。世界就是這樣。它似乎給你一點滿足,但是當你剛開始享受它時,它卻消失了。沒有任何東西是能真實存留的。凡事都是虛空。當你逐一看每件事物,或是將萬有都放在一起,那人不過是一大堆的虛空而已。所留給你的是個令人心痛的空洞,永遠填不滿的空白——「虛空的虛空」。

 

在第二節裡,傳道者作了一個陳述;那不僅是個陳述,實際上乃是一個宣告。他對萬有宣告說:「虛空」。無論你能想到什麼事——尊貴、財富、地位、權勢、不論任何事——他向這一切都宣告說:「虛空」。

 

但是在第三節,他提出一個問題;他挑戰道:「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益處這個詞在希伯來文中的意義是「在一個轉換過程完成後所留下的」,或是「剩餘的」。你投注了許多的辛勞在其中,如今它產生了什麼呢?剩下的是什麼呢?可能,在你投注所有的過程中,你是得著了一些的快樂和享受,但是當這個轉換一完成,留下了什麼?有什麼益處呢?

 

「虛空」這個詞在傳道書中被用過許多次。我試過加以數算,但是每次都得看不同的數字。「在日光之下」一語也在這卷書中用過多次。事實上,這整卷書都是說到日光之下的事,並沒有講到日光之上的事。在日光之上有榮耀,有永恆,有生命,有滿足,有愉快和喜樂。但是這卷書只講「在日光之下」。每一件事都在日光之下。

 

只要在日光之下,我們勞苦。人是註定要勞苦的。乃是因為人的墮落。當人墮落之後神就咒詛了地,人要辛苦勞碌,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就連女人生產也多受苦難。換言之,辛苦勞碌乃是生命中註定的。我們生在地上就註定要勞碌辛苦,但有什麼益處呢?有什麼剩下來呢?若你勞碌一生,你得著什麼呢?「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所有你的努力都是愁煩,都是捕風。想抓住風,它卻消逝了。你信不信呢?所羅門接下來會向你證明。

 

然後他作了一個觀察。他說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只不過是代代交替。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明天又升起。風往南台、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水蒸發以後,成為雨水降在山上,匯成河川再流人海裡。眼看,看不飽;耳聽,卻聽不足。似有改變,卻是一成未變。它不是一個快樂的轉輪,而是一個悲傷的轉輪。沒有新事;乃是我們忘記了,所以認為是新事。何等的愁煩!這是你所愛的世界,這就是它的本質。

 

虛空的描述

 

為免你質疑他的問題,自一章至十二章七節他向你描述萬物的虛空。有什麼益處呢?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土。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1214

 

智慧之子,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所羅門,尋索他的心,用他的智慧,想找出在日光之下生命的意義。在日光之下一切事物的意義是什麼?當他如此追尋時,他下結論說:凡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他想要明白智慧、狂妄和愚昧的區別。他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傳一:18

 

若你在日光之下的地上尋求智慧,你能得著什麼呢?你越有智慧,就越多愁煩;增加知識,就增加憂傷。至於愚妄,他說,「愚妄就是瘋狂。」那的確是瘋狂!若比較此二著,可得一結論說,智慧比愚妄好些,正如光明好過黑暗;這也是事實。

 

這卷書中充滿了矛盾。若你不認識主,你會認為這卷書一直在自相矛盾。的確生命是充滿了矛盾。就著一面說,智慧確是較好,它好像在黑暗中愚妄人的亮光;但是另一面,越有智慧,就越多愁煩。然而,一個愚昧的人,他不過較為瘋狂而已。但是儘管如此,人類無論是智是愚,都要走向相同的結局——死亡。

 

所羅門既無法從心理的層面找到答案,所以他想到物質的層面,就是可用感官接觸的事物中尋找。於是專心於地上能讓他享受的事物,他也有能力如此作。他建造房屋、宮室、庭院、林園;他有僕婢如雲,後妃眾多。他飲酒享樂盡情的享受。他說,當他努力於這些事,也似乎帶給他一些的安慰,可是當他回顧時,他說:「虛空的虛空」——一無所有。你晝夜辛勤工作,為什麼呢?然後他說:「我見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也辛苦勞碌,不眠不休,真是所為何來呢?人既自認為聰明,如此力行,可是死後卻留給那從未勞碌的人享用。我就不知這到底是聰明或是愚拙?」這就是心中的一種愁煩。

 

他又繼續說到人無法掌握時間。傷慟有時,喜樂有時,但是人不能掌握自己的時間。我們認為自己能掌握一切,但是這世界卻不在我們的掌握中;神才掌握一切。一面說來,你必須勞碌,你必須去努力;但另一面,還有時間和機會的因素。並不是所有跑得快的人都贏。生命是一個謎。你怎能解釋生命呢?它是沒有邏輯性的。渡過一生的惟一道路就是借著信心。若你有信心你就能活下去;若你沒有信心,你就完了。

 

所羅門不僅親身經歷了,他也對萬物作了觀察。沒有一件事逃過他的審視。他發現神把人造得完全,但人自己卻發明了許多的陰謀與機巧。不要認為壓迫別人的人都是快樂的。被壓迫的,固然是可憐的,但那壓迫人的也同樣的可憐;他們毫無安舒可言。你能說人比獸更好嗎?二者豈不都會死麼?何謂生命?何謂愛與恨?我們認識麼?不認識!我們非但無法掌握自己的環境,反而是環境控制了我們。「「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虛空被制伏

 

自八章一節至十二章八節,則是說明虛空被制伏了。弟兄姊妹們!這是一個虛空的世界,然而神已經把我們放在這世界中。我們要在這虛空的世界中渡過虛空的一生。我們怎能制伏這些虛空呢?有一個方法,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裡的敬畏是愛中的尊敬。如果對神有真摯的愛慕和尊敬,就必須願意在凡事上討神的喜悅;那麼我們會發現,我們可以在這世上作客旅作寄居的,並且可以用世物好像不用世物的。我們就能以不容讓世上的事物佔據我們的心並轄制我們;反而可以制伏一切臨到我們的事物並且用它們來榮耀神。神的旨意不是要我們過一個悲慘的人生。神的旨意也不是要我們作個享樂的人或是克制己身禁欲的人。神要我們愛神並享受神所賜給我們的一切來榮耀他。

 

在這第二部份的講述裡,傳道者所羅門特別向年輕人說話。年輕人是充滿活力的,每件事物對它們而言都是新鮮的;他們凡事都好奇,都要去嘗試一下。所以所羅門說,「少年人!你儘管享受人生,作你想作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但要記住一事件:神會審判你所行的。所以要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當紀念造你的主。」神不要少年人看起來像可憐的守財奴。神要年輕人享受他們的人生,但是不能忘記造他們的主。他造你是為著一個目的,就是要你能榮耀他並享受他。在榮耀並享受他之中,你能享受他為你所造的事物,並且當衰敗的日子來到時,你可以免去審判。

 

老年

 

然後所羅門描繪了一幅極美的老年的景象圖。當年輕的精力減退之後,衰敗的日子就來了。我很喜歡這幅圖畫。你知道,有時聖經把我們的身體當作一座房屋,這是一座土屋。在哥林多後書中,則說這是一個暫時的帳棚;所以傳道者用了這個比喻。

 

「看守房屋的發顫」——這是我們的手和膀臂。

「有力的屈身」——這是我們的腿和股,我們身子彎了。

「推磨的稀少就止息」——牙齒脫落,所以推磨的稀少。

「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你的視力昏花了。

「街門關閉」——你的耳朵現在聽不清楚了,它們閉上了。

「推磨的響聲微小」——你的聲量也小了。

「雀鳥一叫人就起來」——你睡不長了。

「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你不像以前一樣能享受了。

「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你變得緊張、害怕出門。

「杏樹開花」——你的頭髮如霜。

「蚱蜢成為重擔」——你的氣力消失。

「人所願的也都廢掉」——你失去了欲望。

「銀煉折斷」——你的脊椎鬆弛。

「金罐破裂」——腦力退化。

「瓶子在泉旁損壞」——心臟衰退。

「水輪在井口破爛」——肺功能失效。(參看傳十二:37

 

這是描述老年的日子,弔喪的時刻來臨了。這就是人生,自少年到老年。若這就是人生,它的意義是什麼呢?在日光之下盡是虛空,這豈不是真實的情形麼?

 

弟兄姊妹們!我們覺醒了沒有?我們豈不該尋求上面的事麼?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成就、滿足都在神裡面。這才是你能找到的地方。不在這世界,我們只不過是客旅而已。因此,我們不該讓這些事物佔據我們的心。讓我們隨和的過世上的生活,讓地上的事物照它的樣子,我們當尋求上面的事;因為今世的事都是暫時的,惟有上面的事是永存的。

 

結尾

 

在結尾中,他說這些言語都是誠實話,卻又好像趕牛的刺棍一樣是尖利的器具。這些話語比兩刃的劍更快,能以刺入剖開,把魂與靈分開。這些話語也像釘子。有些版本翻成好像帳棚的橛子。換言之,它們能進入你的良心。而這些話語是從一位牧人,我們的主而來;他是我們的牧人。這些話語不僅出自傳道者所羅門,更是出自智能的本身;就是出自於神自己。這整件事的結局是什麼?「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主耶穌說:「若你愛我,就當守我的誡命。」作詩的人說:「若我們愛他,我們就當守他的誡命。」有一天,凡事都要受審判,就連隱秘的事,不論是好是壞,都要受審判。如我們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我們見他面的時候就不至於羞愧。

 

最後,我要引兩個人的話。一個是查理·西面,他說:「一個基督徒只要學兩個功課。一個是在萬有中享受神;另一個是在神裡面享受萬有。」另一個是敬虔的馬田,他說,「哦!神所描寫在日光之下的萬有是何等的虛空!我將敬拜歸給那有永不止息憐憫的神!他使我的快樂不建築在今生不定的事物上,而在於他最可稱頌的自己;那是永不止息的福份。」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仰望倚靠你的聖靈把你的這些話語放在我們的心中,好使這些話能像驅趕的刺棍和釘子一樣作工在我們裡面。我們願你的話語能存留在我們心中,把我們從所生活的虛空中釋放出來,好使我們能制伏它,並使它變成你的榮耀和我們的享受。奉我們主耶穌的名。阿們!── 江守道《神說話了》

 

 

傳道書研究(巴斯德)

 

第六十三課 傳道書 之一

  

題示:先把本書讀一遍,然後留意它幾個漸進式的辯論;再讀第二遍,這次要注意在第二、五,和八章之小結,和十二章之總結。

  

  「傳道書是作者受聖靈感動而寫的,它代表一個人若忘記了神的失敗和悲觀論。他凡事只看見日光之下的勞苦,而不知道日光之上的,才是重要的。你若要知道一個最聰明,最有學問,同時也是最有地位的人可以落到什麼地步,就應看本書作者的自述——一個把神拚諸門外的人的結局。」

                                 ——摩根博士

  

  本書是一篇講章,裡面有一主題、小引、內文,和應用性的結論。本書之主題乃是:何為至善?尋求的人是以一個不認識神的人的立場作出發點,其用意是告訴我們:人若離棄神,只按一般人之經驗、觀察,及演譯來尋求人生,那麼就算是所謂「至善」的東西將會把我們帶到什麼地步去。

 

  本書開頭第一句,作者就以傳道者自居(Koheleth)。但按希伯來文之原意,此字含有「大會之主持人」,或「教師」等含意。而我們和合本之題目,是譯自英文Ecclesiastes一詞,而該詞則是來自拉丁文,拼法也是Ecclesiastes,此拉丁文也是譯自希臘文的,其意就是傳道者。

  

  誰是傳道者?

 

  或是說,誰是傳道書的作者?過去有好多人反對本書是所羅門王作的,但仔細研究他們之論點,我們發現還是以所羅門為本書之作者一說來得可靠。下面我們略為看一下不同之反對論調。

 

  有人說本書是被擄後期的作品(亦即是所羅門死後多年才寫成),但證據都是想當然一類之假設,福克思之傳道書注釋(Charles A. Fox)有很好的綜合討論,此處從略了。另一些人則從語文學(Philology)上入手,說本書所用之詞藻及形式均是相當後期,是在被擄後才出現。但現在不少學者均發現本書出現的許多亞蘭文字,是遠在所羅門登基的時候就在以色列鄰國流行使用;我們都知道所羅門是個十分博學的人,以他當日之好學和權勢,要收集各國之書本文獻,還有什麼困難嗎?不要說他擁有的異邦女子和運用的外交政策了。

 

  也有人說本書所形容之社會風氣及習慣,跟所羅門時代不協調:這個說法就更無力,他們指出的經節是四1356,七2628,八3458,九9111415,十46716181920。你試行研究,看這些經節有什麼地方是不可能出現在所羅門時代的社會或是他鄰近國家的。

 

  另些人則說所羅門寫箴言和雅歌時,均把他自己的名字直截「當地寫出來,為何本書卻沒有。也有人說作者表明「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這就表明他寫書時不是在作王了。然而,這論點極之牽強,譬如說我告訴你「我吃過魚子醬」,這是表示我有過吃魚子醬的經驗呢?還是想告訴你我現在正是吃魚子醬?作者為要表示他尋求智慧,所以,他表明其作王的地位是需要的,因為這可表明他有力量去嘗試每一次每一點的經驗的能力,但卻不是告訴你他現在沒王可作呀!以此點作為反對的理由,真是莫須有之極。

  也有人說,以所羅門之個人經驗及歷史看,本書就不可能是他寫的,我們卻說,正是以他的經驗和歷史看,本書除了他也沒有別人更有資格來寫。且看他超人之智慧,萬人之上的地位,愛肉欲之心,驕人之財富,生花之妙筆,旭日之聲名,還有誰能達到這地位去亨受本書內所寫的各種經驗?

 

  再者,我們、要忘記了本書的自證,一11216,二9,十二9等,十都是說明所羅門才是本書的作者嗎?我們若不存偏見,仔細閱讀上面幾節經文,必能確信本書止是所羅門的手筆,而十是六世紀後某一文士托古喻今之作。

  

   講章何所指?

 

  傳道者的題目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他要問的乃是:「一切的勞碌有什麼益處?」這問題充分表明本書之性質乃是一連串的尋求,讀過一遍的人必可看出來。傳道書就是一個不認識神,或認識而又把他摒諸門外者尋求「何為至善」的一篇記錄。中英文譯本均不易看出本書之分段,我們很容易以為本書只是一篇感想雜記;其實不然,再加研究就看出作者是有佈局的。他是按著一次序來把他的主題推展開去。

 

  前兩章作者是藉著個人經驗來尋找至善。起先他以智慧來專心「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218)。但不久即發現一切的所謂至善,不過只是「極重的勞苦」,都是「捕風」(1517),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18)

 

  之後他便要以喜樂來「試試你」,但發現什麼呢?原來一切所謂喜樂,不管是物質的或美感的,都不外是「虛空」,他靈內仍感空洞。雖然他發現「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13),但有什麼益處呢?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夢,時候到了,死亡就要臨到,那時候智者愚者同樣逃不了,這一點作者是很費筆墨來描寫的,請看二章十五至二十三節這段經文。他的結論是「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24),但他也看出這是「出於神的手」。

 

  從第三到五章,傳道者記述他怎樣藉一般之觀察來尋求世界和人生的至善。這次他發現自己是面對著神的安排了,他發覺萬事均有定時的,勞碌無益,因為神所命定的,人逃不了,也實在沒處躲藏(第三章)。人在這種發現中,很容易便成了一個宗教宿命論者。

 

  他在上既發現這個不可逃脫的「定論」。在下呢?他發現了什麼呢?他發現我們這個社會也同樣是可憐,因為一切都給不義、不法、虛偽,和人生各樣的謎團所扭歪了(第三章),因此他只能說:「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16)他在上既看見這個神的「定論,在下又看見人對權力地位的空虛追求,他就只能勸勉我們(參第八章)要認識神,也不要亟亟于尋求名利(171012)。其結論跟上兩章的差不多——「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18)

 

  從六章到八章,作者再從實際之德行上尋求至善,他的秘訣跟我們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頗近。他要找出行事為人的不過不失之道,或是說所謂權宜之道。第六章指出的乃是,儘管人擁有財富、名譽、地位,神若不准許他,他也是不得享受(2);還有,人為口腹勞碌的,也不能滿足他的心,因此,他歎道:「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12)。退思之餘,他就悟到中庸之道,因此他在第七章一開頭便說:「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1);但,哀哉!他果能找到至善嗎?——他只見「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惡人行惡,倒享長壽」(15)。時常行善的也是罪人,因為世上實在沒有義人(20);最好的人也受譭謗(2122)。此外還有數不清,說不盡的乖悖事(參第八章);傳道者愈來愈發覺人非要歸回神那處不可(131418,八121317)。這段的結論跟上面的沒多大不同——「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因為他在日光之下,神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15)

 

  最後九至十二章是作者的回顧與結論。回顧走過的路,作者說:「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1)。他先一一重新考究,再下結論。首先,他告訴我們:「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2)跟著他說,在享樂中人是找不到至善的,因此不要單為今生勞碌(312)。人的智慧也不能給我們什麼幫助(1318),雖然智慧總比愚昧好的。他跟著說,就是中庸之道也不是至善(1~十一8),因為人生仍是充滿乖悖和不平(57),至終的命運人也是無法逃脫(十一8)

 

  那麼,何為至善?傳道者告訴我們一方面要有智慧地運用一生,也可享受勞碌得來的(十一910),但更重要的,乃是對神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存心等候他和將來的國度。他說:「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所以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十一910)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十二17)

 

  上面引用十一章九節那句「卻要知道,為這一切事,神必審問你」是常被誤解的。我們以為作者一面鼓勵人行樂及時,另一面又恐嚇人說神必要審判這種生活。這樣解法是斷章取義的,因為上下文均沒有這個意思,我們若把「卻」字譯作「而」,意思就較為明朗——「而要知道,為這一切事,神必審問你」。作者這裡提到神公義的審判,其意不在恐嚇,而是安慰。因為叫今生一切成為捉影捕風的,並不是神為百事安排了道路及結局,而是我們社會上一切之不平、不義,和虛偽,這一切只有在神最後公義的審判,人才知道今日人生各謎團之解釋。保羅在羅馬書八章二十節不是說,今日萬事都伏在虛空下,勞苦歎息,等候得贖的日子嗎?

 

  當然,審判之另一面也是叫我們在世為人,不要放肆犯罪;但作者之原意絕不是恐嚇的,因此作者補上一句:「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我們也要注意,傳道者叫我們吃喝快樂,跟這世界的縱欲主義不同,這只是一種象徵說法,表明人在神豐富供給下,可以安享快樂和滿足而已(參耶二十二15)

 

  人在今生若離棄神,那麼他在日光下一切之勞碌,不過是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捉影捕風,因此作者最後的結局,就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十二8) 

    

但人若能轉念及神,知道他必查問,知道今生不過是一過渡,更美的家鄉仍在將來,生命就是充實而有意義。且看他的結論——「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十二1314)

 

   

至善的尋求

導言一111

    Ⅰ 藉個人經驗尋求(一~二)

        智慧的尋求(一1218

        喜樂的尋求(二111

        二者的比較(二1223

        第一個小結(二2426

    Ⅱ 藉一般觀察尋求(三~五)

        自然界的預定(三)

        社會的疾苦與謎團(四)

        前人的忠誥(五117

        第二個小結(五1820

    Ⅲ 藉實際德行尋求(六~八)

        物質不能滿足人心(六)

        中庸不能指出止道(七1~八8 

        人生滿了不平不義(八914

        第三個小結(八1517

      回顧及結論(九~十二)

        邪惡仍在(九16

        善德亦不外如是(九~十一8

        真正至善:善用善享今生(十一910

        堅信神,持守他(十二17

總結十二1314

 

第六十四課 傳道書 之二

  

題示:再把傳道書仔細讀一遍,並特別留意上一課的分析。

  

  「是不是凡研究聖經的,都會發現其統一及重要的真理呢?不一定!歷來基督教內一切的異端邪說,沒有不自稱是有聖經根據的。但這些所謂「根據」也者,若按上下文重新研究,就都瓦解於無形了。我們若斷章取義地來讀聖經,就必會歪曲真理,誤入歧途;能按上下文來作整體研究,我們才會知道神向人啟示的是個怎樣完備的信息。」

                                             ——皮雅遜博士

 

  傳道書常是一本被誤解的書;悲觀論者會振振有詞地說能在本書找到他們理論的根據;懷疑論者則說本書也支持他們「人死如燈滅」的看法;另一些人則說本書認為人死後,他的靈魂是睡著了,直等到將來身體復活才再蘇醒過來。一些較嚴肅也是頗肯用心的基督徒則認為本書不屬靈,與新約整體的教訓衝突,且與聖經之一貫啟示不合。為了種種原故,我們認為有對本書作再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導至上述誤解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們閱讀本書時之態度和方法錯了。我們十分容易把書之某一節或某一段孤立起來看,而以為那就是作者之主張。不知每一節、每一段,甚至每一章都只是傳道書整個信息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換句話說,它們是累積性的。當然,受這種誤解的不單只傳道書為然,只不過因著本書的性質特殊,就最容易受誤解吧了。凡不把本書作整體研究的,就難免犯以一蓋全的謬誤!

 

  悲觀主義?

 

  傳道書的人生觀是悲觀的嗎?要答這個問題,就一定要從一章一節到最後一章最後一節作全盤研究,而不能東抽一節,西抽一節作答。無可否認地,本書之一般語調都是相當低沉的,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它所討論之題目,都是人生最真實也是最誠實的一面;能有膽量面對這些現實,你說是悲觀主義呢?還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二十世紀的實存主義同樣是描寫人類的困境,但二者比較下,我們又豈不能分別其雲泥呢?

 

  我們若隨作者的思路去發展,就會發現他是怎樣堅定地一一面對著人生各種謎團而向前。起先他看見社會上叫人痛心的不平,人生無意義的重複,到他敢於面對現實,用一種大無畏的目光來看萬物,他就發現一切眾生百象後,實在有神的手在管理著(17,九1),為要引到將來最後一切均要賞罰分明的大日子(十二14)。在「日光之下」的事,作者看到日光之上的神,小心的讀者不可能不發現這點(2426,三1014,五19,八17,九1),直到最後,作者從「空虛」而看到最後的「真實」。他看到神既把「永生」(11)放在人的心內,人就永無可能單滿足於「日光之下」今生的事物(1012,六7)。事實上,他看到神是特意讓人生各種謎團不得解釋,為叫人能用心思想,刻意尋求日光之上的事情,免得心為形役,亟亟地浪度一生(25,三10,七14)

 

  在這層次漸進的思索下,作者到達了與悲觀主義相反的結論。那就是人若尊敬神、順服神,他就可以安心地享受神為人今生所預備的一切福樂,且能引頸盼望將來——那使一切邪惡得審判,正義得伸張,沉冤得超雪的大日(17,八512,十一9,十二14)

 

  我們再說,這結論與悲觀主義是剛成極端的。悲觀論者看人生只不過是一度影子,受苦卻沒有盼望,被困卻沒有出路。但本書的作者則看見虛空外的真實,而神之所以讓日光之下存著「虛空」,目的就是叫人去尋找日光之上的真體與本相。這是謎團內透露的一線光明,今生內的喜樂和盼望;在今生的問號外,有神最後答案的驚嘆號!

 

  懷疑論者

 

  有些人說傳道書是懷疑論的先導者,一些惡意的學者更直截了當地,稱本書為「懷疑論的頌贊」到底誰是懷疑論者呢?是那些學者還是本書之傳道者?有些學者真奇怪,他們在聖經中只看見他們要看的,而不是聖經本身要說的,就是傳道者從墳墓走出來親自向他們傳講,他們也不會明白,也不會相信。他們的謬誤在那裡?就如前面所說,他們讀聖經的方法錯了,他們只把一節、一段,或一章聖經孤立起來讀,而不是把全書看作一整體來讀,自然免不了錯誤百出的。我們再強調,本書是一整體,絕不能斷章取義,一定要從頭到尾地作研究。

 

  他們認為傳道者對今生眾事物的生滅盛衰存著懷疑的態度,其理由是在一81218,三9,八1617。我們若仔細研究這幾節聖經,又把它們放在全書之意義架構來看,就會發現其信息與懷疑論者正成強烈的對比。傳道者在眾生相的後面,不是看見那堅定不移的,秉公行事的神在操管著一切嗎?這與懷疑論者的主張豈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宇宙眾生相的矛盾確曾使作者陷入深深的沉思裡。這都是因為他敢於面對現實,不逃避,不理論化,不哲學化它,而是腳踏實地的想要解決它,從而尋求人生的至善。一方面他是承認人生之有涯,智慮之有限,但另一面他從沒否認人可以從神那裡得到肯定、得到建立、抓到實體,因為他根本就不是個不可知論者。當他說「虛空的虛空」,他豈不是說在日光之下沒有永恆的事物,人都應藉著神來抓緊人生最真實的一面嗎?不錯,人智不能參透生之謎,但這卻不能阻止我們去抓緊生之主啊!這種對生命之肯定又豈能與懷疑論同日而語?

 

  也有人說傳道書對死亡之後的生命是有懷疑論之色彩的,他們的根據是在三章十九至二十一節(請翻看)。但這段聖經又豈是說「人死如燈滅」?剛相反,它肯定死亡之後人的靈魂是仍存不滅的。十九、二十節說人的遭遇跟獸的遭遇一樣,死後「都歸一處」,亦即是歸入地土。我們若唯讀到這裡,作者就好像主張「人死如燈滅」一套的理論,人不能越過葬他的墳墓。但作者之前文和後語我們就全不顧嗎?十九節之前說什麼呢?十九節又是以什麼作開頭的?豈不是以一個連接詞——「因為」(直譯應作「因此」)——開始嗎?那就表明十九節是緊接上面一段的。我們試看十七節,它就告訴我們正因作者看見人獸均不能逃過一死,他就看到死後人獸之不同:「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亦即是在死後與神同在之處),各樣事務,一切工作……」好,我們再看十一節怎樣說:「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這個往上升是升到什麼地方?豈不是指到神那裡?靈既能往上升(亦即是有行動者),它就不是「滅」了。

 

  我們再看另一段:九章三到六節,並連著第十節看。傳道者說人必要去到陰間,在那裡「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作者原意是什麼呢?他不是說人若從今生有限之智慧來尋求,來瞭解,那麼今生到了墳墓就完了。但他並不是說這就是生死之本相,因為他在十二章七節所表明的思想,不可能在他寫九章十節時是不知道的。他知道人死後,塵土仍歸塵土,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十二14),不單如此,死後且有審判(17)

 

   我們承認,按著啟示次序來說,傳道書對「來生」談的不多,更重要的啟示是在它之後才出現;但作者明顯地是相信今生之外,還有來世的,硬要把懷疑論拉進本書內是不相干的。

 

  啟示?

 

  如上所說,有些人直覺得本書與聖經一貫啟示的真理不大協調。有此錯覺者純是因為我們不能把本書當作一整體來看。不錯,若把本書所引不同的事例或三個小結(分別指出三個思想層次的段落)孤立起來看,確予人這種幻覺,好像它教導的與新約不同。但我們若留心下面三點,就發現它們是一致的了。此三點對讀其他經文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分列如後:

 

   (1)它們在全書思想中心的位置;

   (2)它們論點的立場;

   (3)啟示的性質。

 

  首先,我們不要孤立每一小結,而應把它們放在全部意義架構內來看,尤其是應就全書之總結來看上面三個小結。舉例來說,三章十九節至廿一節是常引起爭端的,它是論到人獸看來均是同一命運,難逃死亡;但就他全書的總結論來看,我們就知前面所說的,只是部分真理——即人人都有一死——更重要的還在後面。我們或許會問:「作者既在總結論上是如此肯定,說人死後他的靈會回歸到神那裡,為什麼他在三章不如此說呢?」理由很簡單,作者在本書所鋪陳的思想需要如此的程式,我們若要欣賞到本書最後結論的張力,就要一步步的跟著作者的思路漸進。還有,在每一段的開始,作者不是以「我心裡說」作楔子的嗎?這就表明他所說的,是他以前所以為的,卻不是現今所瞭解的。

 

  第二、我們也要瞭解作者在每段立論的據點是什麼,且要全盤地考慮,這書是寫「日光之下」人之觀點,是從人的思想立場來看宇宙人生。作者在聖靈引導之下所要展示的,就是人的思想與原知能引人到什麼地步。撇開我們人類智慮所限,與及環繞著人生各階段的謎團,我們若是忠實於所見之眾生相,就必看見人若單為今生事物勞碌確是「虛空的虛空」。而這發現豈不就驅使我們尋求日光之上生命的本源?叫我們以誠以信來投靠神、謹守他的誡命,並相信死後有審判,叫一切不平的事到那天均能拉直?不錯,最後的結論雖是真確,若拿它與新約相比,仍是差了好一大截;這就是藉著人的思想與引進最後結論的步驟。我們卻千萬不能以為在這階段中任何一小節就是聖靈啟示的最後真理啊!

 

  這就引進了第三點:啟示的性質。我們一定要清楚聖經每段的啟示性質,分辨何為神的宣告,何為旁證。不久前一個思想頗為新派的傳道人對我說:「假如聖經像你所說的,都是神的啟示,那麼我們就可以閉上眼睛,隨手翻開一處,用手一指就說這觀念是神啟示的,我們都要服從。」你可曾聽過比這更荒謬的說話嗎?就是以前最新派的人也不會如此誹謗聖經的。我們知道,聖經很大部分是歷史書,裡面沒有觀念或教義的直接闡述,啟示的意思只是說作者在聖靈啟示下作忠實的報導而已。還有,聖經內不是常記著像瑣法那種理論家的言論,或敗壞如亞哈,甚至撒但本身的言行嗎?這些又豈是叫我們引以為範呢?我們說這些記載是啟示,也只是說它所記載的是真實的,是確曾發生過的,同樣地,傳道書所記載的,也是所羅門接著人的智慧來尋找至善的忠實記錄而已,卻不是叫我們把某一小節或某一段就看作聖靈教導的真理。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好好記著;聖靈的啟示是漸進式的,這就是為什麼傳道書中沒有對「來世」有較積極的,正面的解釋。一方面說,傳道書對來世的肯定及死後的審判都是真確的,但至於那生命的本質和內容細節,傳道書之作者仍然是未得啟示的。或許他對陰間的認識是得自埃及或其他鄰國之神話傳說,但他仍是在聖靈之管制指導下而選擇或撰寫,而不是任讓他自己之幻想驅馳。聖靈怎樣感動他,他就怎樣寫。在他那個階段,神只是向他啟示了來生消極的一面,亦即是今生一切之工作、智識、勞力等均要結束(10),但至於積極一面的認識,還待進一步的啟示才得明朗。

 

  感謝神,他確在稍遲的時候啟示了這方面的真理:(賽十四911;太二十二32;可九4348;路十六1931;約十一26;林後五68;腓一2123;啟六911)。其它當然還有許多重要的,有關來生啟示的經文,只是不能在這裡一一列舉了。

 

  我們若真瞭解傳道書,就知道它與稍後所啟示來生之經文是沒有衝突的。但我們讀聖經時,就一定要記著:啟示是漸進的,前面所缺乏的,必能在後面有所說明。

 

  本書之目的與信息

 

  看過了上面所說的,有些功用主義者或許會問:「倘若最後的啟示要在新約才出現,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傳道書?」這問題就叫我們思想本書之目的和信息了。顯而易見的,本書是教導我們:人若離開了神,一切就都變得虛空。虛空不單是指不得到滿足,也是指到最後的落空,那才是最可怕的。因此它告訴我們:不要愛世界。約翰說: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約壹二1517)

 

   它也告訴我們: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六1921)

 

  不錯,傳道書給每一個基督徒的信息乃是:「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

 

  不要弄錯了,我們的聖經需要像傳道書這一卷書,別聽那些自以為聰明,看本書為不道德的,也不要聽那些自以為屬靈而看本書為不屬靈的人。神本于其智慧與慈愛的旨意把本書納入聖經正典的範圍內,必有其功課可學習的。歷史最可悲的,就是自以為聰明的愚人一直不懂得從先人的覆轍學習功課。到了時候又照樣往陷阱沖下去!我們人類什麼時候才不會重覆上一代的錯誤、愚昧?什麼時候那同一的幻滅和失望不再上演?我們若留心傳道者的言語和見證,還會不斷的捉影捕風?望梅豈能止渴,畫餅豈能充饑?這叫我們想起一首小小的諷刺詩,是說一個滿有同情心的爸爸坐在病塌前,看著他那拗執和不服勸的女兒而寫的。原詩之韻腳頗美,在翻譯時為求傳意而不得不犧牲了。

 

  就是這樣,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自少年到垂老他們才學乖了;

  但誰不暗自歎息,他們實在學得太遲。

 

  年輕一代以俏皮話來逃避老年人在年輕時學到的真理,

  直到這一代年輕人成長後,他就驚懼地記起爹的話:

   「我不早就告訴過你。」

  ——他們昔日的誇大,

  成了今日的悲歎,

  因為現在身為人父的他受同一嘲弄!

  既受同一的嘲弄,

  (因為好像就沒有人能逃脫)

 

  他就更奇怪下一代

  怎能事事那麼肯定!

  他們聽到的是同一的舊調,

  只是披上不同之衣裳——「時代不同了,你明嗎?別管我們好不好?」

  這世界好奇怪,總是,

  以最妙的方法來報償背逆的人。  

 

  就是這樣,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滿了的都是這種可惜的事,

  他們就是不肯從歷史學教訓,

  硬要選擇荊棘之途——

  請讓經驗作我導師,

  它確會教導你——

  但其代價呢,

  到它把愚人變成聰明人,

  你就得看見其代價:

   「呀,不錯,我爸媽說的不錯!」

  每一代很快都會如此過去,

  起頭都是如此確信,

  後來卻是如此悲涼:

  每一代興起時均說:

   「我比其他的都聰明。」

  他們得的知識確比上一代多,

  但行事為人又比上一代愚!

 

  噢!快活的年輕人,

  請聽神的話——

  父仍在,你要聽從他,

  日後你必發現,

  其收穫絕不差。

 

第六十五課 傳道書 之三

  

題示:仔細閱讀第一、二章和十一、十二章,比較二者之別,尤其是前者的懊悔及後者的勸告。

 

     尚未蒙允?你衷心禱告祈求,

     憂傷痛苦,充滿多年心頭:

     信心是否倒退,

     盼望又粉碎,

     多少眼淚是否盡付東流?

     天父並非不垂聽你祈求

     到了時候所望必得成就。

                               ——查蒂曼

  

  除了上述各點外,本書還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是不應忽略的。它能説明我們更深認識人生及啟示的真理。

 

  信心的挑戰

 

  在一切日光之下的事,作者向我們的信心提出挑戰。透過各種的幻滅、疑惑或謎團,作者提出了神信實的、公義的、智慧的,與至善的一面。假如作者以有限之啟示仍能叫人從失望之人生經驗冒出頭來,我們今天這些享有全部啟示的基督徒豈不更應堅定地相信神?無論我們落到什麼地步,千萬別對神的信實失去信心。我們的歷史不是記有伯利恒的馬槽,加略山的十架,與及第一個復活節的空墳墓嗎?這些事實還不足以說明神對人那堅定不變的愛?不錯,我們人生路途上仍是佈滿了難解的、令人痛心的謎團,就是這些加起來,仍是輕過神兒子的道成肉身、釘身十架與及死而復活的事實啊!一個清教徒說得好:「千萬別讓我們的不知來破壞我們已知的。」儘管我們對好多事情之發生是不明白,但這些都不該把我們確知的摧毀。在人生一切苦難、困難與疑惑當中,不變的是基督。他是真確的,他必定再來,叫今日一切的問題都得到解答,不平的得扯直。誠然彼得所說:「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的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彼前四19)

 

  合理的服從

 

  傳道者勸我們對這宇宙之運作要有個合理的服從,這是聰明的。宇宙運作之律千百年前已是如此,千百年後也是一樣,你強自掙扎和抗議等等有什麼用。這無疑是硬把自己的頭撞向磐石一樣堅固的事實,就算你脾氣更暴烈,就可以把它改變過來嗎?西方對自然界有一種童話式的信念,就是要征服它。時至今日,他們真正征服了嗎?向天狂叫除了使你對外界懷有更濃的敵意外,還增加了什麼呢?我們若冷靜地看宇宙人生,你不難看見神的手確是暗暗地掌管著,百物運作的邏輯,彼此奧妙的配搭,你能不頓然開朗,對神產生深深的敬意?儘管大地鬧烘烘的一片混亂,但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儘管社會上各處充滿不安和混亂,但你能想像假如神完全退出這地球不管那種情況嗎?神仍然掌管著,這仍然是神的世界,他沒有對這地球說「任憑它吧」。我們所不知的謎團不能,也不應擊破我們對他已有的認識,這是傳道者給我們的榜樣。起先他看見日光之下盡都是「虛空」,叫人羞愧;跟著他看見這些「虛空」原意就是叫人羞愧。然後他就看見,這些「虛空」不單是叫人羞愧,也叫人因此而想起神,尋找神,他看這一切「也是出於神的手」(24)。跟著,他看見神之所以容讓這些事的發生,因為他已將「永生安置在人心裡」(11),叫人好尋找一個與物質世界正確的態度,一切的一切,你能不說是獨具卓見的智慧嗎?

 

  我們試從本書選出十項「虛空」之事,那些叫生命變得無意義的事,那些使人一切勞碌都成為「捉影捕風」的事。我們若肯思想它們,多少痛心的失望和幻滅可避免了。

 

   十種「虛空」

 

  二1516   智慧的虛空 智與愚均難逃一死。

  二1921   勞碌的虛空 勤勞與懶惰的命運沒有不同。

  二26     目標的虛空 謀事在人,成事在神。

  四4      競爭的虛空 成功只帶來更多的嫉妒。

  四78     貪婪的虛空 物欲無底深淵,填之不滿。

  四16     名譽的虛空 只像過眼雲煙,轉眼即逝。

  五10     金錢的虛空 財富增加,平安減少。

  六9      妄想的虛空 多賺不能多享,徒增煩惱。

  七6      無聊的虛空 只能帶來無可避免的悲慘結局。

  八1014   報償的虛空 行惡得獎,善惡沒有不同。

  

  我們要再強調,本書暗喻我們一個事實:人須要進一步的啟示來看人生,這點不能錯過。傳道者一生的掙扎也只能去到那地步,他不能再前了。他的掙扎就成了一個最好的「實物教材」,告訴我們自然宗教與人為的信仰是不足夠的,人的智慧是不足夠去解決人生各種問題。就算具有很高社會道德價值的摩西律法和十誡,也不足以叫人明白神、尋找神,別說傳道書了。且聽耶穌基督的說話:「人看見了我,就看見父」;他又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作者的特點

 

  我們說過了,本書的作者就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書內許多意思都因為是所羅門王是其作者而加強了。

 

  本書是不是所羅門王晚期的懺悔錄?很多人均如此看。他是不是就自己悲慘的經歷,愚昧的行徑來警告下一代?非常可能。四章十三到十六節說到一個「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是否就是指到自己而說?而那個「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是不是他具有先見之明而暗指將要起來取代他作十支派的王的耶羅波安?還有,在七章二十六至二十九節,所說到「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又說在一千女子中沒找到一個正直人,是否就是指到他後宮三千妃嬪而說?噢,這個比眾人都聰明的所羅門,行事卻是如此愚昧,由他來寫傳道書豈不是最適合?當他試過人一切的夢想而說「虛空的虛空」,不是比一個單憑耳聽目睹的人來說更感人肺腑?人離開了神還能作什麼?說到這裡就叫我們想起拜倫臨死前寫的一首詩。他一生均是全心全意追求物欲的享受、人間的快樂,但在想不到的年輕時期,死神就敲響他的門扉。他只能歎道:

 

  我的年日已暮,愛果情花亦棄我而去;

  只有蛆蟲、潰瘍,與悲愁隨伴著我。

  如火窺伺著我肚腹的是像孤島的寂寥:

  沒有火把燃起——除了火葬堆的烈焰。

 

  希望、恐懼,與嫉妒的關懷,

    強烈的痛楚與及不能再有份的愛,

   我只有帶著的鐵鍊。

 

  悲觀主義的起因與診治

 

  我們已說過,本書的結論並不是悲觀的,但在闡述的當兒,本書確有不少地方予人這種感覺。尤其是作者完全浸淫在自私的罪行和物欲的享受,他的眼光就更狹窄了。到他醒覺自私自利和物欲不能給他滿足時,他就稍為看得遠一點。到底傳道者怎樣解釋悲觀主義的起因和診治呢?

 

  悲觀主義的形成是有三方面的;第一、自私自利的人生觀。這種人活著只是要獲得,而不是給予。結果他所發現的,就跟別人的完全沒有分別,那就是:人愈為自己活,地上的物質就愈難滿足他。他腦子充滿的都是怎樣可以得著更多,結果他得著的就愈少。這真是人生的一個大矛盾,人捨棄的愈多,得著的也愈多:愈肯為別人設想的,別人也愈肯為他設想。從外表看,傳道者真是一個十分投入社會的人,但內心他卻是一個十足的孤立主義者。他被自己的私心重重圍困著,不能自拔;別人在他眼中只是一達到他私心和私欲的工具。不管我們在社會上有什麼地位,這樣子生活只會愈來愈孤立,愈來愈荒涼。結果他就會好像比康斐爾爵士(Lord Beaconsfield)所說的:「年輕時是個錯誤,中年時是一種掙扎,老年時是個後悔。」

 

  第二、傳道者的一生是活在神之外,而不是讓神來管理。全書中只有很少部分是提到神,就算是說及神,也只是輕輕帶過。一切都似乎是操縱在人的手裡(13)。人之所以愈來愈悲觀。原因就是我們這一世紀的工業革命和科技突進把神遠遠的摒諸門外。進化論的口號:「物種起源」、「適者生存」,和「自然律的統治」等等,似乎說人不再需要神了,還有,「神跡之不可能」、「先驗的對超自然之拒絕」等,也似乎說人就是萬物之主宰。這樣的文化能不落在悲觀主義裡,幾稀也。

 

  第三、傳道者生命的終點就是墳墓,而不知墳墓只是永生的起點,也是叫人喪氣的。人與獸同一命運,均不能逃一死,他覺得這真是生命的一大死結:「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於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1920)

 

  人生的掙扎還有什麼用處?有人曾經這樣說過,事實上今天仍不少人是這樣看,就是:人人都應作出一點貢獻,然後死去,人類正一步步邁向完全,那就是叫我們滿意的了。話是這樣說了,但我們果真知道人類是邁向完全的階段嗎?不單如此,科學家告訴我們?在人類還未進化到完全的地步之前,這地球已混亂得不能再居住了!太陽能不斷地消失,或因與地球愈來愈接近而使地球變得灼熱非凡。放眼將來,人不是因為地球太熱而滅亡,就是太冷而僵斃。無怪乎有些科學家說,拯救地球唯一之良方,就是太空中一顆不知名的智慧星突然與地球相撞,落個同歸於盡!

 

  回頭說傳道者的悲調,他看人與獸同不能逃過大限,而以此為一大死結;有人或會這樣問:「我們為什麼老要擔心死呢?今天活著就好好享受今天,那不是更上算?」野獸是可以這樣活著,但人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神已把「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11)。人之組織就是不能單滿足於今生的和物質的層面,他之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都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他有理性和靈性的功能,他又必會想到將來之種種,這一切均叫人不能只滿足於吃喝。傳道者看到人與獸均不免一死時他就歎息了。

 

  那又怎樣呢?事實上傳道者是錯了,人若單為自己而活,他又怎能看見生命真實的一面?當人把一切資料都好好去思想整理,他就發現生命不單在乎吃喝。傳道者並不再以為一種為己而活又離開神的生命是可能的。這就是他寫本書時候的態度了,也是為什麼他一直用過去式來寫的原因。

 

  傳道者的結論是對的,且是完全對的,但卻不是完全的。它之所以不完全,是我們不能以他尋求生命充實的態度作我們尋求的出發點。本書當然有許多地方可作我們的借鏡,但正如前面所說,若要追求與神更完滿的關係,就一定要翻到其他的聖經,好得一個更完全的啟示了。譬如說,先知書所啟示的真理就跟傳道書的完全不同,而新約論到神兒子的啟示,自然就更完備了。

 

  我們若從主耶穌一生去學習,觀點就完全不一樣了。他不認識什麼叫個人主義,他的一生都是舍己榜樣,周遊四方,為的就是替人解除疾苦。在每一圈子內他都不會為自己打算,為了別人,他幫忙得衣不解帶,食無定時,居無定所。他的一生也從沒有一刻不是把神放在首位,他知道父的手在每一處都在引領,因此他並不看萬事萬物都是虛空,也不以為墳墓就是生命的終點。這與傳道者所看的,真是多麼的不同。

 

  在耶穌的眼裡,他從今生看到來世,他不說「虛空的虛空」,因為他本身就是宇宙間最真實的真實。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他看見神的慈愛與計畫,他看見父的旨意;就是面對十字架,他也知道那只是引往寶座的必經之路,這是何等的勇敢,也是何等的積極!我們可以信神,愛神,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套鬧劇。神是愛,我們每一步都在他裡面,他不單只是創造主、君王,與審判者,他也是我們的父!

 

  說到這裡,我們恐怕人誤會了,以為本書沒有什麼價值。錯了,我們一直說的,只是本書對人死後那部分的真理並不充分,要在聖經別處看才成。但這不是本書的中心,因此不足以構成本書不重要的理由。傳道書所寫的,就是人在今生的光景。因此說出來你或會希奇,我若要從舊約中揀一本書作為今時代的人的座右銘,我會揀傳道書。不單如此,就是對基督徒來說也是一樣,傳道書是我們最需要仔細閱讀,好好禱告的一本書。

 

  我們若真是聽到這個嘗盡人生各種享受而至終發現不過是虛空的所羅門的忠誥,我們還會一天到晚營營役役,而不知老之將致?我們若真聽從他的勸告,就不會「思念地上的事」,而真會追隨主的腳步了。

 

  在結束本書之前,讓我們都重新思想葛培理佈道團中一個音樂家的見證吧!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金錢,

  我寧願屬耶穌,勝過財富無邊,

  我寧願有耶穌,勝過地土;

  願主釘痕手,引導我前途。

 

  勝過做君王,

  雖統治萬方,

  卻受罪惡捆綁;

 

  我寧願有耶穌,

  勝於世上榮華、富貴、聲望。      ——舒亞(Beverly Shea)

── 巴斯德《聖經研究》

 

 

傳道書精華(漆立平)

 

第十六講 《傳道書》與《雅歌》

 

《傳道書》

壹、《傳道書》的由來

  《傳道書》是詩卷中的第四卷,在所羅門所撰寫的三卷 書中,是他晚年的作品。是他回顧後半生的作為,暗自懊悔 嘆息的自白。在舊約經典中,是一卷他個人向子民所作的失 敗見證,也是他向世人發出的警惕與呼召。其目的,是勸誡 以色列百姓和世人,不要重踏他的覆轍,也不要效法世人的 追求,免得以後懊惱,嘆息人生只是「虛空的虛空」,了無 任何價值與意義。所以,在舊約中《傳道書》乃像曠野的呼 聲,叫人趁早尋求「記念造你的主」,敬畏「那創造萬有和 審判萬民的 神」。   《傳道書》的希伯來文是 Koheleth,原意乃是「聚會召 集者」或是「召集人」。這個書名似乎意指:這是在一位「召 集人」所召集的聚會中,由「召集人」所作的見證,或講話 的記錄。書中的「傳道者」,就是這位「聚會召集者」,乃 是所羅門王。

  《傳道書》在舊約中,並不是一卷後來加進去的書,而 是在舊約經卷中出現得很早的書,早在所有先知書出現之前 就已有了。所以,在先知但以理整編的經卷中,就已包涵了 《傳道書》。後來,在文士以斯拉頭一次編列的正典時,也 包涵了《傳道書》。在「七十士譯本」當然也包括《傳道書》。 1954 年所發現的「死海古卷」也包含了《傳道書》的殘片。 這都證明《傳道書》在舊約中的歷史地位。   但是,自十六世紀人文主義興起,在經文研究上,歐美 陸續不斷有懷疑主義、高等批判、低等批判、新神學主義出 現,對聖經的各卷經文,採取懷疑不信的態度,他們用各種 理由來批判和否定聖經經文的可靠性。對於《傳道書》的批 判與懷疑尤其多,他們提出各種理論,直指《傳道書》是後 人杜撰之作。經過多年的論戰,時至今日,證明懷疑論的觀 點,並不能站立得住。

 

貳、《傳道書》的作者與寫作時地

  在《傳道書》中,不像所羅門的其他兩卷詩作─《箴言》 與《雅歌》,明確的直接標明了作者是所羅門。《傳道書》 只是間接的「標明」,它說:「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 子,傳道者的言語」。(11)「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 以色列的王。」(112)「我心裏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 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114)「我為自己 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24),「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許多的妃嬪。」(2:8)這許多 對「傳道者」自我的描述,只要稍微知道所羅門王歷史的人, 或是讀過《列王記上》前十章所羅門王歷史的人,就能百分 之百的確定這位「傳道者」就是所羅門王。   若是一個讀者或研經者,不顧這些明確的證據,甚至故 意加以忽視與否定,而要從一些牽強附會的論點,來判定《傳 道書》是另外的人所作,他的存心和目的除了否定《傳道書》 的可信度外,他們並不能得出甚麼明確的結論。他們花精力 在不信的基礎上,所得亦不過是「如捕風,如捉影,是虛空 的虛空。」   許多人之所以認為《傳道書》不是所羅門所作,乃是因 為對「所羅門的迷思」。他們認為一個像所羅門這樣有才華, 有智慧的人,怎會走到像書中所呈現的「悲觀主義」呢。尤 其,是那些自命為有哲學思想的人,他們幾乎視所羅門為最 可羡慕的偶像,完全不能接受所羅門的嘆息與懊悔的感覺。 因為在他們看來,那是「智慧無用論」的明證。另有一些人, 更是認為所羅門是基督的豫表,將所羅門美化猶恐不及,怎 能接受他晚年會落得如此頹喪!   其實,讀者若能放下成見,從心靈中客觀仔細的閱讀《列 王記上》1114-1213,就可知道,晚年的所羅門變得頹 喪懊惱的原因何在了。他回顧後半生,他究竟過了些甚麼生 活?他不僅受到神嚴厲的責備,也自覺愧對他父親為他所取 的名「所羅門」,原意就是「蒙神愛的」。所以,在這卷書 中,他是故意避開明白的提到「所羅門」的名字,這也可說 是一種他懊悔的心意表示。

  當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召集那次聚會,向會眾傳講這卷信 息時,他已近七十歲了。他的目的是一面向子民宣示,不要 效法他後半生的生活方式與追求;一面也是向世人見證,將 神擺開的人生,不論多有「智慧」,在世上多富有滿足,到 後來都是「虛空的虛空,如捉影,如捕風」,他的生命成了 沒有意義與價值的人生。

 

參、《傳道書》的背景與重要性

  所羅門在晚年時發表這卷書,乃是他受到神的責備後, 所作的一種回應。畢竟他是一個認識神的人,他深自懊悔, 他糟踏了神賜給他的智慧與豐富,也辜負了他父親大衛對他 的細心栽培,與所寄的莫大厚望。他本可以為神子民的國 度,立下更良好穩固的基礎,更加增進以色列的國力,更提 昇神子民的信心與水準。   其實,當他繼承父位作王時,大衛已經為他打下了很好 的基礎,也積蓄了非常深厚的豐富。很可惜,所羅門繼位之 後,似乎只在前十年,兢兢業業的治國,並建造了頗具規模 的聖殿。從此之後,他就將他所有的智慧、精力、與國力, 都花費在追求奢華筵樂與情慾娛樂上。後來,他不惜對國民 苛捐重稅,勞民征役,為他個人的享樂消耗。近三十年之久, 叫以色列民疲財盡,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反。他在以色列 國度的歷史上,種下了分裂覆亡的種子,成了最懷的示範。

   他到晚年時,已昏庸自滿的無以復加,他聽不進先知的警誡與規勸,也不重視聖殿的祭禮與聖會,甚至他輕視離棄 耶和華神,而去隨從異教與偶像的荒誕地步。直到耶和華神 親自向他顯現,嚴厲的責備他後;同時以東的叛亂興起,他 的臣子耶羅波安也反叛他時(王上 119-40),他才醒悟 他已釀成了大錯。他開始懊悔,並開始恢復召集聖會,又重 新在會中,擔任他以前曾擔任過的「傳道者」工作。   所以,《傳道書》乃是一個失敗君王的懊悔見證,是留 給後人作警惕的,可以看作是他向子民百姓的「罪己詔」。 在舊約中,是一卷對自以為是「智慧之子」,卻遠離神的話 語,背棄訓誨律法者的警誡書。也是舊約中向世人的「佈道 書」。

 

肆、《傳道書》的主要內容

  在舊約的經卷中,許多聖經學者都認為《傳道書》是一 卷很難解的書,因為該書的文理不甚清楚,很難抓住其思路 的發展,予以明確的分段,標明其段落層次。其實,所羅門 的著作,無論是《箴言》,或《雅歌》都在解經上,引起聖 經學者之間,極大的分歧。當然,其中又以《傳道書》引起 的爭議最多。若是對所羅門著作的歷史背景,缺少認識,不 知道他著作的動機與負擔,一般人若只是望文生意的去理 解,很容易走入誤解,或誤判他寫作的內容。況且所羅門的 確是一個極富智慧的文學奇材,他的作品不僅富有深沉的思 想,他也是一個在靈性上有學習有啟示的人,要想正確理解他的作品,不能單憑世俗的智慧與知識,更需要具備屬靈的 認識、智慧、啟示、與生命經歷。   《傳道書》之所以難,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   1、嚴格的說《傳道書》並非所羅門的著作,而是他的 談話記錄。其他兩卷書都是他的著作,經過了他自己反覆的 思索,作過他認為必需的修改或調整,當然在層次與邏輯 上,更順暢更週延。   2、《傳道書》是他的即席談話,也是即興談話的記錄。 他想到那裏說到那裏,在陳述上,隨他的思緒而變動,是跳 躍的。只有大致上的次序,沒有很嚴謹的次序。   3、這是他年老時的談話,他的心思已不像青年或中年 時那樣清晰。這時他已年近七十,由於他前面三十多年的筵 樂與放縱情慾,他的健康與屬靈情形都很差了。   4、他雖有懊悔罪己之心,但在言語上仍然隱晦。在他 的全卷《傳道書》中,他並沒有明白的認罪,對於他自己是 語多保留。他並不像他父親,向神向人坦白真誠的認罪悔 改,仰望神的赦免與拯救醫治(詩 511-19)。所羅門只 嘆息的承認,他離棄神的追求與任意妄為,其結果是「虛空 的虛空」而已。

 

  《傳道書》總共只有十二章,並不很長,其內容主要可 分為三點:

一、陳述他多年的追求與享樂,都是「虛空 的虛空」沒有意義與價值(1:1-2:26

  在這一的段中,他自白他的嘆息與失敗。他首先以一首 詩承認他在日光之下,也就是在世界上,他所作的一切追 求,都是「虛空的虛空」,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他指出他 雖然是一國之君,尋求智慧,他也尋得了超過眾人的智慧和 知識,他的狂妄叫他徒然,如捕風,多愁煩,多憂傷。   繼而,他追求享樂、美酒、宮殿豪宅、金銀財寶、歌舞 聲色,許多妃嬪,儘情享樂,恨惡勞動,到頭來他發現亦全 是虛空,都是捕風。   他這一段的自白,是見證他離棄神的話語和引導的生 活,是全然沒有意義。

 

二、根據他多年的觀察,世人的生命與生活, 也是「虛空的虛空」 (3:1-10:20

  在這一段他先以一首世人以為是的「宿命詩」起首,說 出世人的無知無奈。他們不知道神造萬物之美好,是叫人存 敬畏的心,尋求永生。人是有靈的人,人的肉身與獸無異, 是出於土的,都將歸於塵土,但人的靈是要往上升的。若人 不懂這一點,他所追求的生活,就與獸無異了。據他觀察, 在罪人的世界,到處都是不公平,到處都有奸惡,只有等神 來審判。欺壓人的、被欺壓的都無安慰;活的不如死的;貧 窮的與富有的、孤獨的與有伴的、有智慧的與愚昧的、行義的與作惡的、在世上的時候,在人看來容或有些不同,但最 後在日光之下的結局,都是一樣。末後他以一首「世事的矛 盾無奈詩」作結束。

 

三、他呼籲人趁早活在神面前,敬畏祂,謹 守遵行祂的話,才是福(11:1-12:14

  這一段是所羅門對子民和世人的勸勉與呼召,要他們照 著神的旨意和引導,活在神面前。他尤其勸勉少年人要趁著 年幼時,快快樂樂的活在神面前,那才是人生生命中的最大 福氣。不要等到一生吃盡各種苦頭,年老體衰,才轉向主, 那已經時不我予,力不從心了。除了嗟嘆「虛空的虛空,凡 事都是虛空」外,已於事無補,於生命無益,只有等待神的 審判了。

 

伍、《傳道書》的分段綱目

一、所羅門王的自白罪己嘆息(1-2 章)

1、 日光之下世事的虛空嘆息歌(1:1-11 2、 所羅門的自白與見證(1:12-2:26

 

二、對世事觀察的剖析與嘆息(3-10 章) 1、 萬事均有定時的宿命歌(3:1-8)

2、 唯認識敬畏神,明白祂旨意才能脫離宿命(3:9-22) 3、 日光之下,世人的各種各樣虛空禍患(4:1-6:12) 4、 世人的智慧是虛空、無益、頹廢的智慧(7:1-10:20)

 

三、所羅門對子民與世人的規勸(11:1-12:14)

1、 順從神引導的智慧才是真智慧(11:1-8 2、 對少年人的勸勉與警誡(11:9-12:1 3、 人到年老體衰時的悲哀嘆息(12:2-8 4、 結論:要敬畏神謹守祂誡命。祂必審判(12:9-14)

── 漆立平《聖典舊約精華》

 

 

傳道書(大衛鮑森)

 

大衛鮑森-32傳道書

很多人想透過追求名利地位或權力來找到人生的意義,結果心裡仍感到空虛,其實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後,就能夠享受這些事,但若把這些事擺在第一位就會感到苦惱。所羅門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因為他的眼光狹隘,他所見到的全是日光之下的事和今生的事。我們的眼光若只看今生今世,就不會明白人生的意義,不明白人生為什麼值得活,我們若從神的眼光來看人生,從永生的角度來看今生,就能夠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傳道書要傳達的其實就是三個重點:記念神、敬畏神和順服神。

 

各位我們開始講這個單元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遊戲,我要讀幾句引述的話,但是我不說是出自於哪裡,如果你同意那句話,就請立刻舉手,好嗎?不同意就不要舉手。請聽第一句,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有人同意嗎?有六個人同意。下一個,人比動物好不到哪裡去,因為人的生命也沒有意義。沒有人同意這句話嗎?接下來請聽下一句,滿於現狀好過貪得無厭。這句話大家都同意。勞碌的人不管吃多吃少,至少睡得香甜,但有錢人卻擔心得整夜失眠。同意嗎?你們都同意啊。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過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再來,我在一千個男子中,找到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但在眾女子中,卻找不到一個。沒有人同意啊。

好,再聽下一句,快跑的人未必能贏,勇敢的人未必得勝。這句你們都同意哦。再來,要在不同的地方,或是好幾個地方投資,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世上會遭遇什麽惡運?這個你們不確定嗎?
 
每一句你們都應該同意才對,因為這些都是聖經的話,剛剛那些都是傳道書中的話,都是直接引述聖經。可是你們有半數都不同意,我剛剛那樣做為的是要證明,斷章取義是很危險的。你可以斷章取義地引用聖經來證明各種論點,我相信你們都聽過這句話,斷章取義的話毫無意義。聖經裏這卷傳道書,真是一卷很奇怪的書,問題不是出在它的意思難懂,而是在於你同不同意。其中有些話很直接,很容易懂,簡單到不太像是神說的話,反而比較像是幸運餅內的小紙條,講一些平凡的格言,聽起來其實好像跟丁尼生的詩句也差不多,去年是丁尼生逝世百年紀念,我隨便讀幾句他的詩句來給你們聽。愛過又失戀,強過未曾愛過。男人的好壞有如天地之別,女人的好壞則有如天堂和地獄之別。王死權傾,知識來了又去,智慧長存。智者擇善固執,義無反顧。丁尼生的詩聽起來好像跟傳道書也差不多,不是嗎?事實上,傳道書讀起來很像現代人的論調,有很多「論」或「主義」,我常會提防冠上「論」或「主義」的東西,只要看到「論」或「主義」我就會有戒心。只有兩種論是我認同的,那就是浸禮論和佈道論。除了這兩個,其他的我都有戒心,那些會讓人走火入魔。
 
我在傳道書中看到的論點有宿命論該來的躲不掉,存在主義活在當下,誰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呢?男性沙文主義,剛剛讀了一兩句,顯然是男性沙文主義,享樂主義活著就是要享樂,不妨吃喝快樂吧。憤世主義,傳道書中有很多憤世主義。聽起來很像是現代人的論調,今天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世代,很難相信世上有好人存在,總覺得別人行善的背後動機不正,別有用心。我們是一群憤世嫉俗的人,而且整體看來有一種悲觀主義,對人生感到悲觀。讀傳道書其實會覺得挺喪氣的,因為作者本身的生命已經走到了尾聲,但他對人生感到絕望、幻滅,我說作者的人生已經走到尾聲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從書的內容看出作者的年紀。
 
我們剛研讀過雅歌,所羅門寫那卷書的時候幾歲你們知道嗎?他頌贊那段愛情故事的時候年紀還很輕,但是你讀箴言的時候看到他說:我兒啊,你要提防女人。你想他當時幾歲呢?這個時候他已經邁入中年了,想阻止兒子重蹈他的覆轍。我聽過有個女孩問她說母親說,你年輕的時候到底有多叛逆,現在才這麼擔心我?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所羅門告誡兒子要提防女人的時候,他已經是中年人。但是他在傳道書則說,你當紀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視茫茫髪蒼蒼、齒牙動搖。他寫傳道書的時候幾歲了?他的人生已經走到尾聲了,他說他已經快要回到永遠的家。他回顧這一生感到失望,心中有許多懊悔,他覺得他這輩子有很多遺憾,傳道書中的領悟是他觀察人生的結果,他在書中一直說「我看」、「我看」、「我看」,他觀察人生、觀察人得出書上的一些結論,這不表示神的人生觀跟所羅門一樣,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你不能夠把傳道書的每一句話,都當成是神說的。但我們要曉得神爲什麽把這卷書放進聖經,所羅門在這裡給自己一個希伯來頭銜叫做Qohelet,這個字是什麽意思?這個字可以翻譯作傳道者、哲學家或是教師,我覺得最接近的翻譯應該是講員,因為我們用這個詞來形容下議院中主持辯論的人,這個老人好像在主持一場辯論,但這場辯論是在他腦中進行,他給正反兩方平等的機會來發表意見,他先聽腦中反方的意見,再聽正方的意見,至於辯論的主題則是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活,他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到底活得有沒有價值,他不斷去聽正反兩方的意見不斷進行辯論,希望能夠做出決定是哪一方贏,到了老年的時候才在辯論這件事,實在很可悲。因為人生只能活一次而已,人只有一輩子,昨天已經過去,一切不能重來,畢竟人生只能活一次,到老了才覺得錯過了今生,實在可悲,難怪很多男人有中年危機,很多男人在四十幾歲的時候,達到年輕時所定的目標,這個時候站在頂端觀看卻看不到什麽,過去那麼辛苦到底為了什麽,因此很多的中年男子到了這個時候想要重新來過,把房車換成跑車,把黃臉婆換成辣妹,做一些瘋狂的舉動,因為覺得錯過了人生想重新來過,再婚個兩三次想重新抓住人生,想在生命結束之前好好過這一生,這個問題非常非常地普遍。
 
各位,所羅門就這樣一直在腦中不停地自我辯論,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生值得活嗎?我們應該怎樣善用人生?我想這大概是所有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畢竟我們都只有一個人生,只能夠活一次,但很多人想都不想這個問題,只是吃飯還有工作,過一天算一天。像這樣虛度人生實在是可悲,勉強過一天算一天,很多人就像這樣只關心怎樣活下去,問題是,如果人生不值得活,爲什麽要活下去呢?我們先來看反方的論點,我有沒有虛度人生?這一生到底有什麽意義?他一開始就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可惜英文翻譯得並不好,把虛空譯作vanity,因為這個字今天已經變成虛榮的意思,大多數的汽車在遮陽板上都裝有化妝鏡,你應該注意到放在哪一邊吧,這是爲了要滿足虛榮的鏡子,今天vanity這個字的意思,已經變成了驕傲、虛榮,但它原本的意思是空虛,是指去做一件徒勞無功的事,白做了。我想最接近這個意思的英文字應該是pointless(沒有意義),這個人已經走到人生的盡頭,卻大嘆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凡事都沒有意義。
 
各位,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結論,另外一個現代譯本譯作沒有用,沒有用,完全沒有用。所羅門曾經處在上位,想要什麽就有什麽,想做什麽,都能隨心所欲,他原本是王,所以他有權利隨心所欲,他也非常有錢,金銀財寶無數,只要是錢買得到的東西他都買得起,另外他也很有名氣,這些是大多數人想要的東西,財富、權利和名氣。藉此找到人生的意義,讓人生活得有價值。所羅門名利雙收,聲名遠播,連示巴女王都大老遠前來朝見,想看看所羅門王的樣子,看了之後也覺得名不虛傳。
 
所羅門說:我什麽都試過了,他列出一堆他有興趣的事,各樣的事都有,他首先嘗試科學,他非常用心地鑽研農業畜牧,研究如何培育牛群,他下了工夫去研究,也培育出上等的牛種,但這無法滿足他。雖然他對這件事有興趣,卻無法感到滿足,接下來他鑽研藝術,嘗試了兩種藝術,先是音樂,當然他從父親那裡遺傳了對音樂的熱愛,他下工夫鑽研音樂和樂器,宮中有管弦樂團演奏,但是他仍然感到不滿足,接下來他對建築產生興趣,打造出偉大的建築物,因此很有成就感,建築物的壽命比人長,所以玩建築很有成就感,只是難免會出錯,接下來他改成收集名畫,他蓋畫廊到各處去收集名畫,花很多錢把這些名畫據為己有,在畫廊中走來走去,這些名畫都是我的,但不久他又失去興趣。

接下來他嘗試娛樂,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所以他找喜劇演員來宮中表演,劇團就定期進宮為他表演喜劇,他常常看得捧腹大笑,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夠大笑一場,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句話?

所羅門試過了,雖然好玩,但不久仍然失去興趣。接下來他投入商業投資,在商場上積聚了大筆財富,貨品買賣他相當擅長,他發現他可以賺很多錢,多到用不完,但他還是覺得不滿足,所以接下來他嘗試享樂,最常見的樂趣就是美食、美酒和美女,所羅門在這三方面都是箇中好手,但是他內心仍然感到空虛,最後他去鑽研哲學,買了一大堆書,想要從書上搜尋智慧,他從埃及買來了大量的書,埃及有很多智慧書,他買了各種智慧書籍,放滿了整個圖書館,他研究書上所有的智慧,研究所有傑出的著作,但最後他說:著書多,沒有窮盡,人讀不完所有的書,這些事都不能夠滿足他。雖然帶給他刺激,卻不能帶給他滿足。要知道,做上面這些事,沒有什麽不對,但是如果把那些事當成人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會失望,那些事不能帶給人生意義,現代人都需要聽聽這些話,不是嗎?他說:我什麽都試過了,全都沒有意義。
 
如果你已經找到人生的意義,就可以享受這些事,但是如果你想從這些事找到人生的意義,你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你會變老,年紀大了就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享受這些事,也可能對那些事失去興趣,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世代,一天到晚想嘗試新東西,書店中最多的書就是食譜,很多人一天到晚想嘗試美食,來刺激我們的味蕾,今天晚上吃泰國菜,明天晚上吃中國菜,後天晚上吃印度菜,好像家裡的菜做得不夠好吃,一定要用嘗試新東西的刺激來滿足我們,非得嚐遍世界各地的美食才行,實在是很悲哀。很多人想用這些方法找到人生的意義,其實只要你找到人生的意義以後,就能夠享受這些事,但是如果把這些事擺在第一位的話,就會感到苦惱和沮喪,你會因為這些事無法滿足你而感到苦惱,我們其實可以看出所羅門,他爲什麽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所羅門的眼光十分狹隘,他觀察得太多,卻明白得太少,他的眼光只局限在整幅畫的一小部份而已,目光狹小,所見甚少,所羅門的眼光狹隘受限於兩方面,第一,他所見到的全是日光之下的事,他總是說:我看日光之下..., 如果你的眼光都只局限在日光之下,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明白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我最近和師母在太陽海岸遇到了最悲哀的一群人,這些人到西班牙去度假了兩周,就決定要退休去住在那裡的豔陽之下,你在那裡也只能曬太陽而已,難怪黃金國度幻滅,因為那樣的生活不真實,我們看到的這群人,他們買下了別墅卻脫不了手,又沒有錢回來,一輩子就這樣困在豔陽下,人的眼光不能放在日光之下,一定要放得更高才行。如果你只看到日光之下,就看不見人生的意義。所羅門的觀察還有第二個限制,就是他只看今生,他完全沒提到來生。如果你的眼光只看今生今世,那麼久永遠不會明白人生的意義,不明白人生爲什麽值得活,你需要從神的眼光來看,要跳脫時空的限制,因為如果受限於時空,人生觀就會非常狹隘,如果你能夠從天上的角度來看人生的話,從來生的角度來看今生的話,就能夠漸漸明白人生的意義,瞭解嗎?由於他眼光狹隘,所以帶出許多負面的想法,因為我們住在科學世代,我們對事情的觀察都受到科學的影響,但是科學只能夠觀察今生在地球上的事,科學時代跟所羅門一樣眼光都非常狹隘,可惜我們都在科學時代長大,所以也都深受其苦,我們的眼光無法超越,你需要跳脫框框,從外往裡看才看得清楚。神是在框框之外,所以祂能看得清楚。

很有意思的是,所羅門在傳道書中,每次談到神就變得正面而且樂觀,每當他受限於人的觀察,不從神的角度來看,只看日光之下還有今生的事,他就會越來越沮喪,但是當他想到神,思想就正面起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人生,傳道書中有兩章,是從神的角度來看事情,這個時候生命就對焦了,第一處在第三章,這一章大家最常聽到,也最常引用,做每件事都有適當的時機。
 
梅爾文布萊格最新的小說拍成電視影集,書名叫作「跳舞有時」就是取自傳道書,有很多人都喜歡引用傳道書第三章,來為小說或是電影取名,這一章很受歡迎,大多數人引述傳道書的時候都是引述這句話,其實第三章整段都很重要,可惜大家沒有完整引用,這是詩的形式,有節奏,是講時機的一首詩,但是重點是詩結束後,又回到了散文體,說這些時機都是神設立的,就像詩篇作者說,我們的年日都在神手中,如果你確信人生掌握在神手中,相信祂知道你什麽時候應該跳舞,什麽時候應該哭泣,相信臨到你身上的事都不是偶然,而是神的計劃,相信祂要在你的生命中編織一幅畫,相信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因為這等於是害了你,如果我們的感覺一成不變,其實等於沒有感覺,你有沒有這樣想過?畢竟情緒有低潮才會有高潮,如果感覺一成不變就等於沒有感覺,感謝主,我們有感覺,有的時候我們想跳舞,有的時候又不想跳舞,有的時候該接吻,有的時候該停下來。

各位,我寫了一首歌,我們來唱唱看,好嗎?我用的曲子大家都很熟悉,應該都會唱。歌詞是在講時機,以傳道書三章做為開始和結束,講到神決定我們什麽時候做什麽事最適合,實在很棒,不管發生什麽事,都是掌握在神手中,所以事情發生的時機都是最合適的,這並不是宿命論,宿命論相信命運已經註定,沒有人能夠改變,但是神會自由選擇,要讓什麼樣的事臨到你,祂會適時調整我們的人生,來成全祂的旨意,我們一起來唱這首歌,好嗎?
 
神掌管一切 凡事都有定期
生有時 死有時
栽種有時 收割有時
殺戮有時 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 建造有時
哭有時 笑有時
哀慟有時 跳舞有時
親吻有時 停止有時
尋找有時 失落有時
保守有時 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 縫補有時
靜默有時 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 恨惡有時
爭戰有時 和好有時
享受你的人生 但要記住
神掌管一切 祂命定一切
 
所以聖經才會說,當你為未來計劃時,一定要加上一句:主若願意。我父親寫的信上,都會出現DV這兩個字母,DV這兩個字母是拉丁文的縮寫,它的意思是說:主若願意。我看他每封信上都會寫上DV,我下禮拜回合你見面[DV],因為他知道我們的年日掌握在神手中,你的計劃也許都不能實現,因為神對你有別的計劃,這是很正面的態度,不是宿命論,也不是聽天由命,因為神能改變祂的計劃,神確實會改變心意,祂會後悔,這是聖經說的,祂的決定會和我們的態度互相影響,如果我們改變,祂也會改變,如果我們悔改,祂也會改變,在聖經上一再看到摩西改變了神的心意,不斷向神懇求,神不是機械化地運作執行寫好的程式,祂是一個人,祂會跟我們互動,祂在這樣的互動中能夠改變時機,當你以為要哭泣的時候,祂讓你跳起舞來,反過來也是一樣,這是神在傳道書中第一次出現的地方,看法變得正面,他發現人生有一個模式,神可以設定這個模式,祂可以確保祂在你身上的旨意實現,我父親還很喜歡說,人生很長,足夠我們活出神的旨意,但人生很短,不容許浪費一分一秒。
 
各位,這正是傳道書三章的意思,我們的年日在神手中,祂會決定怎麼做,不是專制地預定好一切,而是祂會決定接下來,要怎麼做才是對我們最好,有人這樣照顧我們,你看是不是很棒?即使下一段路並不好走,至少我們知道神相信這對我們有益,祂要我們去經歷,也會幫助我們度過,讓苦難塑造我們的品格,成為我們未來的祝福。把眼光放遠去看來生的幸福,會大大影響到今生的態度,這個世界非常短暫,稍縱即逝,怎麼說呢?我有個理論大家聽聽看,我20歲的時候,一年占掉我所有記憶的20分之一,我40歲的時候,一年占掉我所有記憶的40分之一,我60歲的時候,一年占掉我所有記憶的60分之一,我再過一個禮拜就滿63歲,所以一年占我所有記憶的63分之一,人生的記憶就是這樣不斷壓縮,時間好像過得越來越快,感覺上好像昨天才在這裡錄影,但其實這當中,我又已經講過兩場特會,在座有一兩位男士,不久前來參加過特會,真的是時光飛逝,但我們有整個永恆,可以從今生學到的功課受益,我們有整個永恆可以享受祝福,不用像今天這麼辛苦,我們將享受到很多福氣。另外一章可以強烈感受到神同在的,就是第十二章,這一章很值得讀給大家聽,因為是這個老人寫的,我想讀給你們聽,因為這裡把老年人描述得很生動,特別適合給我這種已經一腳踏進棺材的人讀,這一段內容很有意思,是很發人深省的一段話,來聽聽看,我要從第十一章的第9節來讀起,因為這些章節分得很亂,真希望我們的聖經沒有分章節,這樣大家就會更熟悉聖經。
 
我要從十一章7節讀起,
活著真好,活著真好,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
然而也當想到永生更長,
今生的一切跟永生比起來都是空虛,
少年人哪,年輕真好,
你當享受你年輕的日子,
隨心所欲做你想做的事,
但要知道,神必按你的行為審判你,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煩惱和痛苦,
但要記住人在年輕歲月可能犯下大錯,
別讓青春的興奮使你忘記你的創造主,
你當趁著年輕紀念祂,
等衰老臨到就太晚了,
到時候你將無法享受人生,
等你衰老的時候,
太陽、月亮、星辰,
會在你昏花的老眼中失去光輝,
一切都暗淡無光,
到那個時候,你的手臂將會發抖,
強健的腿會變得無力,
你的牙齒只剩幾顆,難以咀嚼,
你的眼睛昏花,視線模糊不清,
當牙齒掉光時,你吃飯必須緊閉嘴唇,
黎明時分麻雀初唱你就醒來,
但你的耳朵已經重聽,說話聲音顫抖,
你會怕高,怕跌倒,
你的頭髮斑白,精力衰敗,
你的性慾斷絕,
站在死亡的門口,
我們都向著最後的歸宿地去,
那時候,街上將有哀號的聲音,
趁現在還年輕,就當紀念你的創造主,
不要等到銀鏈折斷,金罐破裂,
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我們的身體將歸還塵土,
我們的氣息將歸回賜生命的神,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但傳道者因為有智慧,
仍將知識教訓眾人,
他收集箴言,加以分類,
因為傳道者不但有智慧,也是個良師。
他不但傳授自己所知道的,
教法也十分有趣,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
會激勵人拿出行動,
又指出重要的真理。
有智慧的學生,
精通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但年輕人哪,
還有一件事你應該留意,
著作是沒有窮盡的,
讀書過多會使你身體疲乏,
我最後的結論是,
要敬畏神,謹守祂的命令,
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
我們所做的一切,或善或惡,
甚至於連最隱秘的事,
神都要審判。
 
這一篇給年輕人的信息,實在是太精彩了,他的第一個重點是要記念神,記念神。所羅門他承認自己忘了神,這是雅歌這卷書中沒有提到神的原因,當時他很年輕,沉醉在愛河當中,就把神忘得一乾二淨,滿腦子都是這個女孩,他對年輕人說,當趁年輕記念你的主,不要等到來不及。第二個重點是:要敬畏主,不但要記念神,還要敬畏祂,聖經中的智慧書不斷指出,敬畏主是智慧的開端,聖經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但會讓你更有智慧,更聰明可以賺到更多錢,更有智慧可以幫助你善用人生,你寧願聰明還是有智慧?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要先敬畏神。
 
很多人怕很多事,怕愛滋病,怕自己成為累贅等等,但是我告訴你,只要敬畏主,你就什麽都不用怕了,主是最可畏的,只要怕祂就不用怕別的,我們爲什麽要敬畏主?因為祂會要求我們為自己這一生向祂做出交代。如果害怕自己對神交代不過去,這是一種健康的害怕,敬畏神很重要,這種態度最能夠讓人想要行得正,我寫的這本「通往地獄之路」得到很大的迴響,在這個世代甚至連教會內的人都不想聽這個,但是耶穌提醒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說,不要怕那能夠殺你身體的,反要怕能夠把你的身體和靈魂丟進地獄的,如果教會外的人不敬畏神,是因為教會內的人不敬畏神,敬畏的態度有感染力,如果教會內的人不敬畏神,教會外的人就不會敬畏神,他們會以為神是個大好人,連蒼蠅都不會去傷害,這真是大錯特錯。
 
所以要記念神,敬畏神,再來是順服神。有一次我去達拉斯,一個百萬富翁在家裡,那個父親買了一輛豐田汽車,給女兒開去上學用,那輛車她開了18個月,我待在那裡的期間,有一天女兒走路回家,她告訴父親說車子突然壞了,停在路上不動了,於是父親就請了一個技師去看看怎麼回事,技師打電話回來的時候我剛好在場,父親問女兒:你有沒有在車子裡面加機油?女兒問:什麽機油?你沒說我得加機油啊,我只加汽油而已,那輛車她開了18個月了,置物箱裡面有一本汽車使用手冊,她連翻都沒翻過,就這樣上路開了18個月。這個父親很有辦法,打電話給汽車公司,他們答應免費換個新引擎,他到處跟朋友講,這家汽車公司真好,汽車公司得到了免費宣傳也挺划算的,這個女孩對汽車一竅不通,她拿到了一輛全新的車,但是看也不看使用手冊,才18個月車子就報銷了。
 
同樣的,有很多人也笨到,把這本人類使用手冊束之高閣,要記念神,要敬畏祂,要瞭解祂所設計的生活方式。我相信這是傳道書被放進聖經的原因,因為這卷書告訴你,如果不照神的方式而活,下場會很可憐,你如果不從天上和來生的角度,來瞭解人生的意義,最後將感到絕望、幻滅還有沮喪,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我過這一生有什麽意義呢?我一死,大家就把我忘得一乾二淨,我的一生一點都沒有留下什麽,不管我活了五十、六十還是七十歲都一樣,但是基督徒不會有這種感覺,我們在主裡所做的一切都不會徒勞無功,無論善事惡事都會留下永恆的後果,這個週末可能發生一些事造成永恆的影響,因為後果存到永遠。我相信這就是傳道書被放進聖經的原因。
 
很多年以前我在講一些列的傳導書資訊,聽那個系列資訊而信主的人最多,我根本不會想到選擇用傳道書來傳福音,有人在點頭,你們也聽了那個系列對不對?那個系列連猶太人聽了都有人信主,那個系列講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主日下午我接到電話,說查爾斯寇森人正在英國,他就是尼克森水門事件中的關係人,今天晚上我們想請他到教會做見證,可以讓他來你們教會嗎?我說好,但是我心裡很掙扎,我已經準備好要講傳道書五章,我覺得不應該因為有重要人物,老遠來這裡做見證就不講道,所以我決定要照常講道,講完以後再讓他分享,所以我那天就講了傳道書五章,講完後我介紹查爾斯寇森,他是當年尼克森的得力助手,他站起來然後說,我不用講我的見證了,因為你們已經聽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他說:傳道書五章,根本就是在講我當初怎麼虛度人生,他就一節一節的分享,講到他在當尼克森手下的時候怎樣虛度人生,尤其有一句經文說,說話要謹慎,因為你的每句話都被記錄下來。
 
各位,這正是傳道書五章的重點,因為神很清楚你的言語、行為、想法和感受,我永遠忘不了那天晚上,神透過聖經教導我們一生該怎麼過,也警戒我們不該怎麼過,祂舉了許多正面反面的例子來教導我們,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觀念,傳道書大多是負面的例子,要我們別落入那樣的下場,因為如果你不理會神,不敬畏祂,不按祂的指示過你的人生,等你走完人生的道路,會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你想走自己的路嗎?還是選擇照神的方式去做,等你走完人生的道路,你會說:感謝主!
 
有一次我直接從主領受到一個預言,那句預言的最後說,我兒,我希望你能夠用心生活和工作,等你將來見到我的時候,可以對我說,主啊,我們做到了,主啊,我們做到了,那時你會覺得這一生活得很值得,阿們。

 

 

傳道書導論與引言(劉承業)

 

第一講 導論與引言(一1-11

 

  我這次選擇傳道書與大家研討,主要的是有三個原因;第一,這卷書的信息很容易被人誤解,因為若只從消極方面來看人生,在日光之下所過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其實,這卷書是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光之下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第二,我發現近來有不少青年人尋求生命的意義,願意奉獻自己作神的工作;因為明白事奉神,在人生中,是最有意義的。從這卷書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何謂最有意義的人生。聞說有一個德國人,後來被告反而被捕入獄,但他仍然堅持納粹黨的思想是最好的;雖然受盡痛苦,也處之泰然。及後期滿出獄返家,他才發現原來告密者乃是他的兒子。以致令他感覺到做人沒有意義,因為連骨肉也毫無親情,故此自殺而死。起初這人雖然長久坐監也不怕,因他感覺人生有意義這就證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對人的影響是何等的重要。為甚麼有許多人要自殺,可能只為了某些小事情,而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有人自殺是因失戀,也有人是為了他的理想和信仰而死,可見人生的意義,有高級和低級之分。如今我們要從傳道書中找出人生最高尚的意義何在,好叫我們做人更加有力量,更加有勁。第三,近年興起一種查經的方法──是福音性的查經;有不少教會使用這種方法,使多人得救。但可惜查經時經常苦無材料,我個人就認為傳道書是福音性查經的最好材料。雖然內文沒有提及耶穌基督,但它卻提及到我們與神的關係。這本書的信息,可以預備人的心來接受福音。如果弟兄姊妹能夠明白這卷書,這樣也就可以與未信主的親友同事,來考查這卷書,預備他們的心了。

{\Section:TopicID=103}導言:

一、主要信息,作者指出如何過凓有意義的人生,他指出有幾個人生真理體會:

a.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的

b.敬畏神的人,在日光之下能夠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特別是可以享受神所賜予的一切;(三12-13,五18-19,八15,九7)以及有工作和事奉的機會(九10

  簡單而言,有意義的人生,是敬畏神的人生。(十二13)我覺得這信息特別適合現代的人。正如在香港,很多人覺得人生沒有樂趣,要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前途又不明朗,人生找不到出路。傳道書的信息,相信會幫助我們,讓我們看見一個敬畏神的人,在一個動盪,無意義,無出路的世代中,可以過凓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另外是現代人以為人生最好是享清福,不用工作是最舒服的;但按傳道書所講的,這觀念並不正確!這並不是神的心意,因為神的心意是要每一個人都做工,能作工的,才是神所賜的福份。

二、了解傳道書的秘訣

a.認識傳道書是希伯來的智慧文學

  希伯來智慧文學,最少有三個特點:第一,神是智慧的源頭,特別是箴言書常提及的,神統管一切。真正的智慧是從神而來的,認識神的人就是一個智慧的人。第二,智慧文學注重現實的問題。約伯記提及苦難,傳道書也一樣,講求現實的生活。第三,任何人都要知道怎樣去做人。本書對任何膚色的人也適合,因為它的內容普及化。希伯來人不注重理論,而注重現實生活;要在現實生活中探討和體驗,所以有學者稱智慧文學為「神學性的人類學」。本書內容提及人的生活,但這個人是不能脫離神的;表面上是以人為主,其實是以神為主。人不可脫離神而存在,必須有神,才有人生的真正意義。研究方法,是由地到天,由人到神;從現世到永世,從現實到超現實。故此研究智慧文學,是由地上帶領你到天上,由屬世帶你到屬靈。

b.傳道書常提及作者對人生的觀察

  但觀察的結果不全是真理,例如(九11-12),以為作者贊成機會主義;其實在第三章他提及萬事有神的安排,他只不過在這裏指出人生百態之一;甚至有些觀察是代表作者一時的感受,而不能代表神的心意和啟示。

c.我們要認識傳道書作者的人生觀。

  有人以為作者是悲觀者,因為他提及虛空的虛空等論調,也有人以為作者是樂天派,因為他說吃喝快樂。其實作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看清楚人生是怎樣的,而他也知道如何超脫虛空和無意義的人生,藉凓神的啟示和教導,可使我們過有意義和豐盛的人生。

  我們現在看(一1-11),這段經文是傳道書的引言。第一節指出作者是誰,他在耶路撒冷作王,是大却的兒子,因此我個人相信他是所羅門。本書作者所提及的經歷,例如大有智慧、大有財富;財富無人可比,可見這人是所羅門。為何他不用自己的姓名,而說傳道者(3節),在箴言中他有出示自己的名字,這是因為箴言是教導自己的兒女,不必隱名;但現今他寫傳道書,對象是一般大眾,可能他用傳道者的名稱,是更加有份量。因為傳道者是代表神而說話,所羅門看重傳道者過於王的身份。今天我們是否看重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抑或自己社會地位的身份呢?如果我們平時的身份。會影響到基督徒的身份,我們就必須避免。所羅門是看重自己在神面前的身份,過於作工的身份。有一位醫學博士進入神學院受造就,但每次簽名後仍加上醫學博士的銜頭;可見他雖為神學士,仍念念不忘他的過往身份。後來他因對神學院不滿,便退學了;因他仍看重世界的身份,過於在神面前的身份。究竟我們看重世上的身份,還是在基督的身份呢?

  第二節,提及虛空,這名詞在全卷書出現了三十一次;從用字的次數,可見意思是相當重要的。虛空原意是一口氣或霧水,所以雅各書四章十二節的雲霧與虛空是同一個字;這名詞是代表短暫、空洞、徒勞無功、無果效、無實質。虛空的虛空是指人生非常的空虛,為何人生會空虛呢?在引言中他最少提及四個理由。第一,勞碌而無益處(3節),他在日光之下勞碌。有人解經說在日光之上便不勞碌,這種說法是不當的;因為全卷書從未提及過日光之上。作者要指出我們仍然可以在日光之下,過勞碌而有益的人生。第二,第四至六節,人生很短暫,故此人生很虛空,「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人生變幻無窮。在歷史舞台上,看見一個朝代過去,另一個朝代又來。第五節用自然界的變幻來比喻人生的短暫,十二章7節與這裏成為迴響。因為人生會死亡,做成虛空的原因。第三,七至八節,這裏指沒有滿足的情況,人生沒有滿足,并非他沒有財富、地位,俗語說:「知足窮亦樂」。人生的虛空,不是窮苦大眾專利,連大富之人也一樣。人生虛空是人性的問題,以後傳道者提及人莫如吃喝快樂,指出人在簡單的事情,如吃飯是可以滿足,只要他有神在他裏面。第四,九至十一節,這裏指出任何事情都舊調重彈,無過去將來之分,使人厭悶之感。沒有新奇之事,難怪實存主義者提出人生苦悶;但傳道者多次提及「身後」這名詞。這名詞指將來,不一定指死之後,在傳道者的觀念中,不是沒有過去和將來之分;在十一和十二章,他提及少壯和年老之分,他指出後來一切所作的,神必審問,神會記念的。因此傳道者的觀念并非如第一章這樣的消極,他教導我們怎樣超脫虛空的人生,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劉承業《從虛空到有意義的人生──傳道書的研究》

 

 

傳道書概論(林獻羔)

 

傳道書總論

讀經: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傳319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衪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1213

許多人讀傳道書認為是“悲觀主義”或懷疑是否從神而來。其實,這卷書是對信的和不信的人都有很大的幫助。

所羅門悔改之後,回頭再看他的過去全都是虛空的,因為:“為己不為神、為我不為人”。我們雖然看見這許多消極的因素,但更應當追求積極、正確永久的人生觀。

一、詩歌總論

1  舊約四部分

“摩西五經”有5卷;“歷史書”有12卷;“詩歌”(智慧書)有5卷(按形式體裁是詩歌,按意義是智慧書);“預言書”有17卷。舊約合共39卷。

2  舊約詩卷The Megilloth

1      在猶太拉比的傳統中,詩卷有5卷:

路得記、雅歌、傳道書、哀歌和以斯帖記(是希伯來聖經的第3組)。

2)這5卷是在希伯來正典(巴勒斯坦正典)中,與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及但以理書,同列為“著作”類。在希臘譯本(亞力山大正典)裡,除以斯帖記之外,那4卷與約伯記、詩篇、箴言,都歸入詩歌書裡。

3)雅歌書是在逾越節的時候頌唱的;路得記是在五旬節的時候頌唱的,這是表明秋收的時節;哀歌(耶利米哀歌)是在贖罪日的時候頌唱的;以斯帖記是在121415日(普珥日)的時候頌唱的;傳道書卻在住棚節的第二天誦讀。這可能是從以斯拉在水門前宣讀律法書時開始。因此,這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他們在殯葬禮中有時亦選讀傳道書。其實,傳道書可以在任何大會或小組會中宣講、研討。

3.“詩歌”在和合本的排次

1)詩歌所論,有關人的靈性問題。有人稱之為第二“五經”、“靈性嗎哪者”。

2)約伯記:是英雄的詩歌;詩篇:是敬拜的詩歌;箴言、傳道書、雅歌:是智慧與靈交的詩歌。

3)約伯記:論人要受苦。

詩篇:論禱告、感謝和讚美。

箴言:論智慧。

傳道書:論虛空。

雅歌:論良人與新婦。

當我們受苦的時候(約伯記);我們要感謝和讚美(詩篇);當我們曉得感謝和讚美,就有屬靈的智慧(箴言);當我們有了屬天的智慧,我們就能看透萬事皆空(傳道書);當我們感到人生虛空,我們就得著基督,有如新婦得著良人(雅歌)。

二、智慧書

1.舊約三本智慧書

1)約伯記、箴言與傳道書:是舊約的3卷智慧書。

2)箴言與傳道書:是以色列智慧人所搜集撰寫的。

3)傳道書:沒有以色列民族的色彩,也沒有歷史和文化的特殊背景。

2.智慧人

1      侍奉神的人有先知、祭司和智慧人:

許多人認識先知和祭司,而忽略了智慧人。智慧人的職責是按神的話語來勸勉百姓(耶1818,太2334)。

2      智慧人的教導:

不是哲學,而是神要人用心靈和理性接受的,使人過著有道德的生活,解決人生的問題。

3      傳道書所論的智慧與約伯記、詩篇和箴言所論的智慧有點不同。雖然有共同的地方,但傳道書將智慧用於解決日常生活所需要和所遇的各種困難上。

三、傳道書

在我們談論過傳道書在詩歌(智慧書)的地位後,現在,我們要討論傳道書的本身。

傳道書代表一個人的失敗和虛空。他只看見“日光之下”而看不見“日光之上”的事。

本書是一篇講章。

傳道書是一卷難明的經卷,裡面富有哲理,書中的論述是沒有前後連貫的要義。

1.名稱:傳道書

希伯來原文Qoheleth ,這詞在書中出現了7次(頭3次,11212;中間1次,727;末後3次,12810):這詞來源於希伯來文的動詞Qahel,即“召集”;而名詞Qoheleth 指“召集群眾參加聚會的人”,泛指聚會中負責教導或傳道的人,正如所羅門召集大會一樣(王上8125)。傳道書的原名應是“召集聚會的人”,召集者是所羅門。

傳道書或“傳道者”,有譯作“教師”。

2.主題:神的作為(311)與人的本分(1213

傳道書有5個主題:

1      敬畏神(3145781213)。

2      神將要審判世人(1214)。

3      以神為生命的中心。

4      不要沉迷一樣事物而忽略其它人和事。

5      享受神所賜的生命(不是消極悲觀)。

3.作者 :所羅門

1      有人懷疑是否所羅門寫的,他們認為:

    所羅門的名字一直沒有在傳道書出現過:而詩篇72篇、127篇的標題、箴言11、雅歌11就明顯提示是所羅門寫的,但傳道書從沒有提及是所羅門寫的。

    是被擄後的作品:書中有部分的希伯來文是屬於被擄歸回之後的希伯來文。有人說,寫傳道書應是在西元前5世紀;也有說是西元前2世紀。1950年後在昆蘭發現傳道書殘片,記有25章,從手抄本可知是西元前200年前寫的。

現在不少的學者證實傳道書是在西元前930年寫的,所有的文學作品也有亞蘭文出現,這是遠在所羅門登基前在以色列鄰國流行使用的。傳道書是西元前11世紀用希伯來文寫成的,但受迦南語和腓尼基語Canaanite-Phoenician的文法和用詞的影響。

從馬丁路德開始(後來19世紀,也有好些聖經學者)認為“不是所羅門,而是書中收集所羅門晚期材料”的想法,因為用“傳道書”,這是指另一位作者(412589824101617)。

2      應是所羅門寫的:

書中明說:“大衛的兒子”(11)、“以色列的王”(112)、享榮華富貴(28上)、大有智慧(116)、建造房屋(246)、有許多奴僕(27)、有許多妃嬪(28)。

初期教會和中世紀教會都接納所羅門是傳道書的作者。

傳道書與箴言講及敬畏神和智慧方面,這兩卷書與列王記上111章的資料是十分相似的。

他自稱是“傳道者”,表示他自己是平民而不是王(4125898241020)。

4.日期:約西元前930

1      所羅門有5次重要的經歷:

    他年輕時求智慧(王上3章)。

    神賜他的名叫“耶底底亞”(撒下122425),是耶和華愛他的意思。

    他作王鼎盛的時期,不幸被異教的外邦妃嬪引誘他遠離神(王上119)。

    神警告他(王上11910)。

    神興起多股反對勢力來攻擊他,使他降卑(王上111426)。

2      本書是所羅門晚期的作品,是他的“懺悔錄”:約寫於西元前930年。

他後來悔改了,否則他寫不出傳道書來。傳道書不可能在他偏離正道之前寫的,因為書中內容顯明他是個飽經世故的人,他勸勉眾人要遠離迷人的女子,這書又論及老人的情況(1226)。

5.對傳道書的評論

傳道書常常被人誤解,由於有些人斷章取義,因此許多異端由此產生:

1      悲觀主義:本書的語調一般是低沉,使人悲觀。

2      懷疑論:對今生眾事物盛衰存疑心(1812183981617)。

3      這是神的啟示嗎:

人和獸命運的結局都是“一死”,叫人消極。

曾經有人懷疑傳道書是否應列入聖經之內。

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傳道書被人認為作者只是寫了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是後人加上去的。

但同類的主題在整卷傳道書重複出現:全書貫徹“敬畏神”、“神審判人在世時的一切作為”(31572985);人要以感謝的心接受神所賜的恩福(2242651819815979)。

初期教會及中世紀教會都接受傳道書為正典。

6.內容

1      所羅門悔改後述說他的經歷,一切皆空,倒不如51819所說的“為善為美”。

2      本書提到10種虛空:

    智慧的虛空(21516)。

    勞碌的虛空(21921)。

    目標的虛空(226)。

    爭競的虛空(44)。

    貪婪的虛空(478)。

    名譽的虛空(416)。

    金錢的虛空(510)。

    妄想的虛空(69)。

    無聊的虛空(76)。

    報賞的虛空(81014)。

3      把消極化作積極:

先看見人生是無意義、不公平的,然後看見神的手管理一切(31791),最後,引進審判大日子(1214)。

在“日光之下”當看見“日光之上”的神(224263101451981791)。

我們又看見神把永遠放在人的心裡(311),這樣,就不會滿足於今生了(5101267)。最後,叫人享受神所預備今生的福,而且盼望將來正義的伸張(3185121191214)。

這與悲觀主義者的想法正好相反。

4      本書的中心是叫人脫離虛空和沒有必要的痛苦。我們在“日光之下”要作“日光之上”的工作;如果我們把俗務化為聖工,就不虛空了。

7.鑰節(3191213

鑰詞:“日光之下”(共34次)、“虛空”(共33次)。

8.特色

1      結構鬆散,詞句晦澀,其中許多的詞語在舊約是獨特的。有些暗喻是難明的,但當日的讀者不難領悟。

本書採用自傳風格,特別是12章,將人生一切的經驗加上一般的感想,並用智慧的言語寫出。輪流用“我”和“你”,這是智慧文學慣用的體裁,不是不同人的對話。常用第一身,又有問語,流行於悲觀現實主義。

2      沒有用“耶和華”這詞:這是神與人立約之名,但本書不是論神與人立約的事。本書只用“以羅欣”Elohim“神”字,共28次,指創造的神、權能的神。

中東當時最通用的名字是“神”EL . 所羅門盼望當時各國的人都知道他所用的智慧不但適合以色列,也適用於外邦人。盼望他們知道他所說的智慧,信靠神就必得救。

3      傳道書少用讚美和感謝:比較詩篇,充滿讚美和感謝。

9.分段

1      引言(1111):

    作者(11):所羅門。

    主題(12 ):若離開神,一切的勞苦都沒有意義。

    前言:迴圈不息的人生。勤工積財為樂,並無益處(1311)。

2      虛空的事(1126):

    個人經歷(1122):日光之下勞碌虛空。

    定時與永時(什麼是真)(3章)。

    人世間(現實矛盾,4章)

    敬畏神(謹慎腳步勝過愚人獻祭)(5章)。

    順境與逆境(6章)。

3      如何面對人生(7章-128):

    智慧之言勝過財產(7章)。

    君王敬畏神(8章)。

    善惡同活,死後有別(9章)。

    面對各種特殊情況(10章)。

    論勤奮(1116)。

    勸勉(幼年邪惡,老來虛空)(117128)。

4      結語:本書目的與總結(12914):要虔誠信靠神,且要順服衪。

10.靈訓

1)“日光之下”:借著日光之下的事理,提醒在日光之下的人,趁著在日光之下的時候,活出日光之上的超越的生活、作日光之上的工作。

2)“虛空”:許多人雖然在“日光之下”,但未借著日光來看明萬事的真相;未利用日光之下的萬事萬物,來達到成功得勝的人生。

3)“我見”:日光之下都是虛空,都是閉目勞苦(114)。失敗,是因為不用眼來觀察。作者所以有智慧,是不做日光之下的瞎子,而是留意觀察。“我見”二字,出現共有20多次。

4)“我心裡說”:真的看見就會徹底的覺悟,因而就會說是虛空。要把人所看為不虛空的,透視到他的虛空;再把人所看為虛空的,透視到他的不空。

我們當利用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作出真正不朽壞的事業來。

這不是叫人過脫離現實、脫離群眾、避世自修的生活,而是求在物質生活裡度屬靈的生活,過入世而超世的人生。

5      不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既無目的,也無意義,就不滿足;有神就滿足了。

6      所羅門作王,他富貴名利智慧俱全,卻寫了“虛空”的傳道書;保羅坐監,被神使用,大有能力,所以寫了“喜樂”的腓立比書。

── 林獻羔《傳道書概要》

 

 

傳道書導論(陳惠榮)

 

傳道書

  舊約中的智慧文學。內容充滿哲理,為人生的意義和本質發出令人深省的問題。
  「傳道書」是本書的希臘文標題,由七十士譯本(舊約的希臘文譯本)再翻成英文。本書按早期猶太人的習慣,以開首數個字作為書名,希伯來文的傳道書標題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因此也就稱為「傳道者」。
  「傳道者」一詞是作者縱貫全書的自稱(一1- 212,七2728,十二8-10)。它是希伯來的動詞分詞,意思是「聚集」,因此似乎是指到一個人在聚會中發言。此字在英文中常譯為"the preacher"。雖然充滿哲理,標題或許顯示作者在一群智者中作為領袖的職分和地位。

作者
  傳道書的作者是誰,至今仍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聖經學者的看法都難以一致。早期的猶太傳統對於此書究竟該歸於希西家及其學派,還是出自所羅門王筆下,也是眾說紛紜。
  此書的內容常表明所羅門就是傳道書的作者。第一節就標明作者的身分是「大衛的兒子」。其他經文(一16-17,二6-7)也似乎指到作者是繼承大衛作以色列國之王的所羅門。那些不承認所羅門為作者的人,則辯稱這些附述不過是一些文學技巧,那是因為一名晚期不知名的作者,為了宣揚自己關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念,才不惜利用所羅門對智慧的追求,作為本書的背景。
  本書有許多章節曾用以支持非所羅門作品論。一些學者宣稱,如果本書為所羅門所寫,他不會使用過去式來說他「作過以色列的王」(一12)。但他們的對手則指出,希伯來動詞「作過」也可以看作「已成為」,因此其實際意義是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已成為王了。
  有學者又宣稱,一章16節認同那是一位生存年代遠遠晚於所羅門的作者。他們認為所羅門不可能說他的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因為這等於說在他之前有很多位君王登位。可是,作者可能意指聲名顯赫的智者而非諸王(參王上四31)。
  關於所羅門為作者的主要問題是,舊約歷史沒有記載所羅門一生中有一段靈性復興的時期,成為傳道書的內容。不過,這並不具有決定性的爭議,因為本書所記述的思想是具有強烈個性的。舊約歷史書主要針對歷史的進展,關於人類的個人方面,只在他們背負有神的目標、使命,才在民族歷史提及。如果歷史作者引用傳道書中純屬個人的爭戰,那才叫人覺得奇怪。
  作者問題確實難以解決,但仍無確實證據可否定所羅門為傳道書的作者。

寫作年代
  贊成所羅門為作者的大多數學者,認為本書著於他作王的最後幾年間(約主前940)。若是如此,本書必然是在以色列智慧的黃金時代,由提倡智慧教訓的首屈一指的人所寫。
  反對所羅門為作者的人,對於著書年代持不同意見,但大多定為寫於被擄歸回後時期。以馬加比時期為本書寫作日期的論點不強(約主前165),因為本書殘片已在昆蘭的死海遺址發現,年代可追溯至主前二世紀。另外,極受傳道書影響的次經《傳道經》,也可能寫於主前二世紀初。若本書在馬加比時期,其寫作和流傳時間都甚短。
  許多保守派學者如德里慈和楊以德將本書的寫作年日定為主前五世紀。許多其他學者則主張那該是主前三世紀的文獻。
  書中內證有人曾嘗試從假定的歷史性引述斷定傳道書的年代。但從諸如一章211節和三章115節這些經節粗略觀察,除了作者對人生的虛空作結論外,再無其他透露。那些經文並不表示本書寫於國家式微、社會腐敗的年代,因為這樣的時代與所羅門當朝時的情況並不相符。
  學者又宣稱本書含有希臘哲學概念,因此,它是寫於受到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主前356-323)所產生希利尼化的敘利亞腓尼基世界以後某一時期。
  其中一個哲學概念,就是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中庸之道」。
  這「中庸之道」正好反映在七章1418節,當中呼籲人們在追求人生的滿足時,不要過分殷切。在埃及的智慧文學(《阿曼尼摩比的訓言》9.14)和亞蘭智慧文學中,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概念。在亞蘭智慧文學一個最優美的《阿希夸智語》中,有云:「不要(太)甜,免得他們(吞吃你);不要(太)苦,(免得他們把你吐掉)。」然而,中庸的概念不需指出一個特定的思想時期,它可能只在反映各時代各種族背景的人所共有的一種基本智慧。
  語言學的因素為傳道書決定寫作年日的同時,最具爭議的問題是本書的語言性質。傳道書的希伯來文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文體和語言學方面,都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撒迦利亞書這些五世紀舊約各卷迥異。
  有些學者主張,傳道書的語言深受亞蘭文影響,因此,本書應寫於亞蘭文在說希伯來語的世界極有影響力的時期。另外一些學者則辯稱,希伯來文的特色應從它和迦南腓尼基方言之間語言上的密切關係來理解。
  一般學者主張,本書的希伯來文和較晚期的米示拿希伯來語相似,尤以關係代名詞的運用為然。但在措辭方面,兩者並不相似。
  語言學的證據可能為本書的年代定得較晚,但也可以指出所羅門的寫作文體深受腓尼基文學的影響。如此的文體,可能成為傳道書所採取的文學模式的標準。所羅門當政時期,腓尼基和非利士之間的接觸相當頻繁。

寫作目的及神學教導
  傳道書顯示出未能脫離人類經驗之外,將神包含在內的世界觀是多麼無意義。本書欲顯示,在一個除了令人厭煩的生命循環、人們困於無法找尋出路的宇宙,仍可獲得意義和滿足。按照傳道者的說法,人們只要敬畏神,相信祂最後公平審判萬事,那未嘗不能得著釋放。因此,縱然身處歷史演進和思想迥異的物質世界之中,人生依然有著一個目標和意義。
  本書的首要神學教義是,神對人類之事及種種的不平並非漠不關心。祂將判斷人所行的每一件事。因此,人生有其目的,人類的行為具有意義,因為他們將按終極標準,即創造主自己的意思來判斷。
  人們往往譴責傳道者對人生悲觀。正如一章121418節及二章191823節這些經文,人們在閱讀時無法不感受到他在抒發人生空虛時的那種無助感。然而,傳道者的悲觀主義是與離開神的人生有關。對他而言,如此的人生並無意義。
  本書流露一種積極的美善,人們卻往往忽視了。傳道者斷然表示,對於在似乎無意義之世界中生活的人,有著一種絕對的善。這種善就是享有神給人的恩賜。因此,傳道者並不是一個全然的悲觀主義者。當他擴闊世界的眼光,看到神的手在世上作工,他便變成一個樂觀主義者。只有當他看到生命沒有神,他就轉而為悲觀者,因為如此的探求只叫他看到絕望。
  傳道者「滿足的神學」在二章2425節,三章101322節這些經文中清楚可見。在二章24節似乎表達以吃喝為主要目標的享樂主義人生觀。「吃喝」一詞為閃族成語,似乎表示日常慣事(參耶二十二15;路十七27-28)。傳道者運用此詞語旨在指出,人們應該享受神的供應。人生的意義在於享受,並非忍受。
  在三章1013節,傳道者提出人生大謎,就是神將永生的知識放在人心。也就是說,祂使人心可以越出肉體所存在的界限之外。只可惜單憑永生的概念,依然不能參透神一切的目的。因此,人最好接受人的限制,享受神所賜給的任何知識。
  傳道書三章22節是本書的困難部分之一,因為三章1622節似乎表現出一種不可知論的人生觀。傳道者觀察人生的種種不公平後得出結論;神容許這些事發生,是為了要「試驗」人,使他們覺得自己與獸無異。同樣的法則出現於八章11節,傳道者觀察到若惡人沒有得到懲罰,便等於鼓勵他們繼續作惡。他在三章18節宣稱,不公平之事所以出現於世界,是為了要從惡人中間分別義人。這節辯詞的希伯來文應譯為「在於和屬於他們自己」。單就此而言,人若離開神,也莫強如動物。如果一個人的世界觀裏沒有神,就無法知道死亡以外還存在甚麼(三21)。傳道者所觀察的種種不義,將只在審判日才能改正過來。因此,人理當為神所供給的滿足,不要為明天憂慮(三22)。
  要瞭解傳道書,關鍵在於那句不斷出現的「日光之下」。這句話為傳道者的眼光定下界線。他判斷所有的人類經驗並非虛空。他觀察「日光之下」或離開神的人生才是虛空。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八章2023節,對受造之物也作出同樣的判語,但接著寫道,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祂的子民得益處(羅八28)。
  傳道者的觀點同樣充滿盼望。
  有些人常認為傳道者在宣揚享樂主義的人生觀,視吃與喝為福樂。但在二章18節,他「以喜樂試試」後,發現它也是虛空。於是他得出結論,喜樂並不是絕對的福樂。他所說的吃喝,乃是指享受神所賜的福分和生活所需。

內容提要

萬事萬物周而復始盡屬虛空(一1-11
  傳道者觀察人生了無新事,及在自然過程中漫無目標,因而開始感嘆人生虛空。人一切的勞碌,都是徒勞無益(一3),人生萬事循環不息,毫無意義(一4-11)。

傳道者個人經驗的虛空(一12至二26
  在這戲劇性的經文裏,傳道者回顧他虛空的生命,就是別人看來具有極大價值的一生。他追憶自己曾如何追求智慧,卻醒悟人生哲學原屬捕風(一12-18)。他又追尋樂趣(二1-11),結果都是虛空。從這樣的結論觀察,傳道者絲毫無意將享樂視為人生的至善。追尋智慧令人精疲力竭,結果也是捕風(二12-17)。人的勞碌也是虛空(二18-23),是因為他永遠無法確知誰將坐享其成(二21)。傳道者總結說,所謂至善就是悅納神所賜予的(二24-26),在他的話中,譜出一個樂觀的音符。

人離開神的可悲(三1-22
  傳道者為人熟悉的話就是人生萬事均有定時(三1-9),這話常理解為全然的宿命論。但這些經節所提出的,更可能是指無法掌握人生境遇。人類在周而復始的人生中,無路可逃;然而,人們仍可思索超乎物質以外的事物(三11)。這是人類之謎。當人脫離神,人與禽獸無異(三19-20)。

傳道者探求人生所得的結論(四1-16
  作者從人生的陰鬱光景開始(四1-3),繼續為永恆的價值找出結論。例如,他指出面對人生的困難,兩個人勝過獨自一人承擔(四9-12)。

只為自己而活的虛空(五1至六12
  傳道者認為人應該專注神,並強烈譴責自私自利的人生(五124-6)。他對誤用財富的指摘和對窮人的關切(五8至六9),也是其後新約重視的主題。

生活的智慧(七1至八17
  這則優美的舊約智慧文學典範,運用格言模式(七1-13)和本人的體驗(七23-29),為如何尋找真正滿足提出卓見。整章都在提倡屬天智慧的美善。在傳道者的知足神學觀之下,他洞察到逆境和順境皆源於神(七14)。他強調人們應該接受一切順逆都是從神而來。把智慧應用在掌權的來說(八2-9),傳道者也勸人當順服執政掌權者。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十三章也提出同樣的忠告。至此,傳道者終於奏出樂觀的音符(八13),稱崇神的可畏。作者何嘗是完全的悲觀論者,因為他表示,敬畏神使人得著真正的滿足。

觀察人生看似不公之事(九1-18
  離開神來觀看,「在日光之下」,眾人並沒有明顯差異(九1-61112)。行大事的,往往沒有得到注意或厚待(九13-16)。然而,人應該知足常樂,因人生確實得著不少益處(九7-10)。

智慧與愚昧(十1-20
  基本上,在舊約裏,所謂智慧是指認識神,愚昧則指棄絕神。
  傳道者指出智慧如何帶來榮耀和滿足,愚昧則招致虧損。

傳道者的結論──敬畏神(十一1至十二14
  傳道書開始時申論一切受造物皆屬虛空,最後,傳道者終於在陰鬱景象之外看見了神。第十一章最初宣稱人類沒有能力明瞭神的道路。人儘管努力去享受人生,卻要知道,將來神必審判(十一9-10)。傳道者將老年的光景(十二1-8),作了一番動人的描述後,勉勵人要敬畏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隨此之後,傳道者說出結語。人的本分在於敬畏神(十二13-14)。少年的喜樂將如泡沫幻滅,沒有神,人至終一無所有。惟有敬畏神,人方能獲得滿足。沒有神的人生才是終極的虛空。

 

 

傳道書難題(Gleason Archer)

 

傳道書


像傳道書這樣向讀者灌輸懷疑態度的經卷,怎可能被劃入聖經正典呢?

  
  傳道書,原文乃Qohelet,意即「傳道者」,七十士譯本將這詞譯為Ekklesiastes。這書卷通常都被人指為憤世嫉俗的書卷,與一般希伯來信仰不吻合。傳道者——所羅門——被視為不可知論者,因為他宣稱,人死後不知遇到何事:「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傳六12)15-16又指出:「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面對死亡時,傳道者更表達了極度悲觀的態度:九4-5指出:「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的名無人紀念。」

  單單看上述數段經文,傳道者著實懷疑人類生命裡的屬靈層面,亦質疑敬虔度日的價值。更甚者,傳道書內有些經文表達近於享樂主義的態度,例如「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累,他的勞苦成為愁煩……人莫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22-24)然而,傳道書是極具價值的作品,蘊含著深奧的哲理。我們雁視傳道書為一整體,而不可從書內拾取某經段來加以引伸,無視其上文下理;要綜覽全卷傳道書,方能洞悉其豐富的智慧與價值,瞭解神在其中的心意。

  仔細綜覽傳道書,當能瞭解此書的主提及作者的真正目的。所羅門曾盡辦法探求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但到了最後,所羅門說出自己多年尋找的結果——在尋求滿足與喜樂這方面來說,世界所能供給的,都只不過是虛渺而易逝的東西。一切都屬虛空,沒有價值,毫無至終的滿足。「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2)傳道者宣稱他要尋找summum bonum,他嘗試以所有方式來獲得快樂,建功立業以求滿足,甚至他自己的智慧(包括知識及哲理方面)已達無上境界(2-9)。「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後來我察看我手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道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10-11)換句話說,這位傳道者曾面對主耶穌在日後提出的挑戰:「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太十六26)傳道者嘗試攫取這世界能給與他的一切,要冀求生命裡頭的一切享樂與滿足;最後,他竟發覺自己是一無所有。

  綜觀傳道書,全卷的鑰字是「日光之下」(tahat hassemes)沒有認真面對神的人,會落入一個幻像裡——「這世界不外如是」;他們是從世界的角度看事物。於是,傳道者要回答這個挑戰:假如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外如是,沒有新意。那麼,就讓我來查察世界上有那些東西有永恆價值,可使人有真正滿足。傳道者擁有最有利的條件,使他能作出多方嘗試、查察。但他最後也得承認,以世俗眼光來看事物的物質主義者,至終會發覺物質本身是無意義的,他只會面對失望。凡他所意欲的,他都取到手了;凡他所渴求的,也都曾沉醉於其中,但這一切都只會令他厭惡與嘔心。

  其實,傳道書的信息清晰響亮——只有與神建立了良好關係,才能尋獲生命的真正意義。人必須以誠懇的態度來面對神的旨意,熱心於踐行神的目的;否則,人類的生命只會是沒有意義的悲劇。「惡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12)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在人類的肉體消滅之前,有機會侍奉神,為他工作。

  誠然,義者與惡人都面臨死亡的威脅,一切生物都有喪命的一天。死亡後,人類都下到陰間,於是再不知道日光之下的世界有什麼事情發生著,亦不再有機會工作以賺取報酬(5);另一方面,數代之後已無人紀念。但無論如何,在我們離世之前,必須與神取得和好的關係,瞭解他在我們生命裡的旨意。「這些事情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十二13)「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創造你的主。」(十二1)「銀鏈折斷……水輪在井口破爛,塵土(你的身體)仍歸於賜靈的神。」(6-7)否則的話,就真如傳道者所說,「凡事都是虛空」了(8)。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14節,參太十26 ;羅二16)


假如所羅門並非傳道書的真正作者,一章一節怎可能是正確的呢?

  
  傳道書一1肯定地指出:「在耶路撒冷作主,大衛的兒子傳道者」寫成這卷傳道書。然而,某些現代聖經學者卻持另一種意見(例如DelitzschHengstenbergLeupoldYoungZoeckler,等學者均是);例子之一有享德利(GSHendry),他說:「作者並不是真正自承為所羅門,他不過把書中的言語假託為所羅門口說……」(NewBible Commentary,中譯《聖經新釋》,頁二0八,香港證道)

  
  大多數現代學者都承認,傳道書的內容暗示其作者就是所羅門,但他們認為這只不過是作者(現已不知是誰)的一種手法,欲透過所謂所羅王的言論,而指出屬世的物質主義至終只會導至歎息與虛空。假如這種意見與事實相符,那麼,差不多每一卷聖經的作者,其真確性也受到質疑。於是,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和何西阿書,甚至使徒保羅的作品,其作者問題亦會惹起無休止的爭論,被聖經學者指為「表達他的觀點的一種手法。」在一般書籍的情況裡,真正的作者冒他人之名來出版他的作品,那麼,這本書就是膺品,真正的作者會受法律制裁。然而,聖經有著崇高無比的價值,其整全性及真確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主耶穌及使徒均曾明證舊約聖經是神的不能錯誤的話語。因此,指某卷聖經為託名之作,這論點實難以接受。

  指證傳道書的作者並非歷史上的所羅門王,主要論據在於語言學上的資料。學者們認為傳道書的用語字彙,與主前十世紀寫成的希伯來作品大相逕庭,卻相似於某些以亞蘭文寫成的作品(如但以理書及他勒目),或近似晚期甚至舊約成書以後的希伯來文作品(如以斯帖記、尼希米記及米示拿)、德里慈從傳道書找到九十六個字,除卻被擄期間及以後的經卷,諸如以斯拉,尼希米及以斯帖記,歷代志、瑪拉基書及米示拿,上述九十六個字彙不可見於聖經的其他部分。梭克列(Zoeckler)宣稱,差不多每句經文都找到亞蘭文的語調;然而,韓斯坦堡(Hengstenberg)卻認為,整整十一章傳道書,只有十處經文顯示有亞蘭文的語調。因此,從政治及社會狀況看來,傳道書應成書於主前五世紀。然而,持上述論調的學者都忽略了一點:傳道書與主前五世紀的希伯來作品的相似程度,不比與主前十世紀的為高(除卻雅歌及箴言)

   在昆蘭第四洞,找到傳道書於第二世紀中葉時抄本的殘卷,繆林堡(James Muilenbeng,“A Qohelet Scroll from Qumra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35,October1954]:20)對這份殘卷有以下評述:

  在語言學這方面來說,傳道書可算獨一無二。無疑,這經卷的用語異常特別。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於受到後期的希伯來文(MargoliouthGordis有所討論)影響所至;在這方面,米示拿的用語提供了足夠證據(Jewish Encyclopedia,V,33有詳盡的解釋……他指出傳道書與腓尼基碑文的字彙有頗多類同之處,上述刻文例如:EshmunazarTabnith)。長期以來,學者均察覺傳道書內有亞蘭文語調,但時至近代,學者才針對此點作詳細考究討論(例如FZimmermanCCTorreyH·L Ginsburg)……米德侯(Dahood)曾提及迦南及腓尼基字彙對傳道書的影響,以支持一種論調——傳道書乃作者用希伯來文寫成,但後來內中的語文受到腓尼基字彙及文法的影響,因而顯出傳道書本身深受迦南及腓尼基文化的感染(Biblica 331952pp35-52191-221)

  認為傳道書非所羅門之作的學者們,提出大量在語言學方面的證據。在衡量上述證據的分量時,必須在此指出,詳察所有資料後(包括字彙、風格、句法),發覺傳道書在用語及風格上均是獨一無二的,與任何希伯來經卷都不相似,甚至迥異于流傳至今於主前二世紀寫成的希伯來文獻,而昆蘭洞的傳道書殘卷正于此時寫成。至於次經傳道經,其作者為西拉之子耶數,則深受傳道書影響,在風格及入手方法上均欲加以仿效;這卷偽經才顯出有主前二世紀的風格。

  照本書作者自己審斷,密德候所指出的論點才是令人信服的,上文引述繆林堡的話已陳明密氏的觀點。密德候解釋了為什麼傳道書擁有如此殊異的字彙、句法及文風。假如這種殊異的文風首先於腓尼基發展成熟,另一方面,又假設所羅門涉獵了各地區的智慧文學(參王上四30-34)。那麼,我們有絕對理由相信,是所羅門自己選擇用這種獨特的風格與慣用語來寫下他的智慧之言。密德候的論點令人極為信服,他認為傳道書顯示了受腓尼基文字影響的傾向,極明顯的腓尼基文字的變音、代名詞、句法以及字彙,並且有各種類比。被指為出現于傳道書裡的亞蘭文,亦可見於腓尼基的碑文上;由此看來,上幾段所謂語言學方面的證據,實不足以支援傳道書乃後期作品之說。

  至於密德候自己,為了解釋傳道書與腓尼基語文的相似性質,他假設耶路撒冷於五八七年淪陷後,有很多猶大人逃往腓尼基,建立許多猶大人的社區,而傳道書就是由這些猶太難民所編成的。然而,當我們考慮尼布甲尼撒王的作風時,密德候的論點便似乎不能成立了。因為尼布甲尼撒要將猶太難民趕盡殺絕;他甚至進軍埃及,也是為要屠殺那些避戰至此地的猶太人。

  由此看來,傳道書寫成的時代,就只剩下一個可能性。就是當以色列與推羅及西頓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商業、文化及政治上均有所交流或要相互依賴之時,這個時期,無疑是所羅門作王期間了。那時候,智慧文學正發展至蓬勃的階段。(所羅門在位期間,腓尼基的猶太人希蘭負責設計及製造聖殿上的裝飾,大量腓尼基工藝師在他監管下工作。)正當此時期,所羅門寫成了箴言,而且他有可能致力幫助使約伯記普及於民間。從語言學及比較文學的角度,以及所羅門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狀況看來,主前十世紀——所羅門工期間——最可能是傳道書寫成的時代。(請參看本書作者的另一份著作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中譯本《舊約概論》香港種籽,以瞭解贊成晚期成書論的學者所提供的各種論據。)


傳道書三21是否暗指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有靈魂?

  
  傳道書三21記載:「誰知道人的靈魂是往上升,獸的靈是下入地呢。」一般人認為,人類的靈性顯示出人有神的形像,而神的形像正使人類有宗教方面的渴求,使人類思想神和回應神。正因如此,當我們聽到動物死後(和人類一樣,動物的屍體歸於塵土,參20),其「靈」會下入地,就令我們異常驚訝了。NASB希望避免這個困難,將這節經文翻為「誰知道人的氣息往上升,獸的氣息下入地。」然而,困難仍未解決,因為希伯來文ruah(氣息、靈)用以指人及動物兩者。在此,我們需考慮這節經文的真正含義。有學者認為二十一節是一個問題,暗指人及動物死後,其「靈」往何處仍是一個謎。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二十一節是一句令人歎息的問題——「有多少人知道這樁事實,就是人的氣息往上升,而獸的氣息下入地。」我個人較贊同後一種見解。然而,前一種見解亦可能正確,因可表示出作者的懷疑論調。)

  討論希伯來文ruah的用法時,我們面對一個熟悉的情況,就是歷史上差不多所有語言中的超越性名詞的發展過程。據人類觀察,活著的生物(無論人或獸),都會呼氣及吸氣,因此,造出「氣息」這個字是用以代表生命,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在創世記第六章關於洪水的記載裡,ruah hayyim經常出現(意思是「有氣息的」),用以指動物,包括在洪水中淹死的(創六17,七22)和在方舟中得保性命的(15)。創世記七22甚至出現下述片語:nisnatruah hayyim(「有氣息的生靈」)nesamah這個字,差不多只是用以表示呼吸,而沒有其他含意。埃及文t'w'nh(「生命的氣息」),可讀作tchau anekh經常出現於埃及文獻,摩西極有可能熟識這種語句,於是將埃及文的表達方式翻譯為希伯來文,加以應用。

  由此,我們瞭解ruah有一個很普通的意思(非術語的),是形容仍存活的動物。此外,我不能察覺ruah有其他用法是應用於動物身上的。ruah100次是用以指「風」(單數或眾數),其餘有275次是專指人類、天使(在本質上已是ruah,卻沒有真實的形體)、屬魔鬼的靈(撒但被逐出天庭以前,這些靈本是神的天使),又可以指神自己——三位一體神中的第三位,他被稱為ruah 'elohim(神的靈)ruah Yahwah(耶和華的靈)

  某一個名詞原本有概括性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但到了後來,這名詞卻被賦予形而上層面的專門術語的意思。當人類觀察到有生命的生物都呼吸時,就會用「氣息」來表示「有生命」。由那時開始,人類便要決定,究竟是用ruah nesamah,抑或以某個表示空氣流動的詞來指人類的「靈」,而亦是這「靈」,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可以用肺呼吸、有氣息,但較人類次等的生物。ruah之所以被應用為表示人類的靈,並非此詞原本有此含意,卻是後來發展的結果,這詞成為專有名詞,表示在人裡面有神的形像。亦是神的形像使人會思念神及回應他,使人類能辨對錯而下道德判斷,亦令人發展出歸納分析等推理方法,人類上述的表現,都成為與牲畜動物有別的地方。七十士譯本及新約聖經裡,與ruah相配的就是pneuma;於是,在聖經裡pneuma就等如ruah。這兩個詞是異常相配的,因為pneuma此字亦源於動詞pneo(其意謂「吹」)

  形容人類的非肉體部分的,還有另一個字,就是nepes(「魂」)。與ruah的情況相似,nepes亦源於意即呼吸的一個字(亞喀得文的napasu意即「自由地呼吸」,後來,被賦予「變潤及擴大」的意思。到了後來,名詞naqistu的意思就成為「氣息」或「生命」)nepes此字在意思方面的發展,成為專指任何有氣息的生物,包括人類及牲畜(無論nepes或希臘文與之相配的詞psyche可應用以指人及動物)nepes是情感的發源地,包括欲念、取向及情緒,成為人類性格發展的起源之處,及自我省察的憑據。根據Gustay Oehler的定義,nepes乃源自ruah,而前者透過後者得以存在(但這句話不適合用在動物身上。相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nepes,內住於人的「自我」裡面。令人感興趣的是,nepes配以適當的關係代名詞所組成的片語,最常用以在特別情況下表示一個反身代名詞。因此,「他救他自己」便通常被改寫為「他救他的nepes(或「魂」)(引自JIMarais,“Soul"in The International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5 volsedbyJOrrGrand RapidsEerdmans1939],p2838)

  所以,在此要指出「靈」((ruah)與「魂」(nepes)在舊約裡有極大分別,就正如在新約裡,PneumaPsyche是迥然有異的。由此看來,上述代表「魂」的兩個字,與表示「身體」的basar亦有殊異,後者在寓意式的用法來說,除了有字義方面的用法,指血肉之軀,還有心理方面的含意:basar承受了從各種媒介而得的所有感覺,以及收集從五官得來的資料(包括視、聽、觸、味、嗅五種感覺)。然而,在詩篇八十四篇basarnepes平行使用,指前者承載了向永生神所發的屬靈祈求。詩篇六十三1亦出現相同用法:「神啊……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的心](nepes)渴想你,我的「血肉」(basar)切慕你」(譯按:中譯參呂振中譯本)。此外,在詩篇十六9basar與心(leb)及榮耀(kabod,替代ruah;譯按:參中文和合本小字)作平行使用:「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由此看來,在神的慈愛光照之下,人的「肉身」在有保障的情況下亦能感到滿足。


  新約聖經清楚地陳示人的三元組成。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3,保羅為此書信的讀者祈禱:「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的靈(Pneuma=ruah)、與魂(psyche=nepes)、與身子(somabasar),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這節經文毫不含糊地指出,靈與魂是人的不同部分,而人乃由三元構成。假如人果真照著三位一體神的形像而被創造,那麼,人由三元構成其實就是我們所期望的(參創一2627)

  哥林多前書二14-15,無疑是暗示PneumaPsyche是殊異的;這段經文指出,信徒被pneuma指引著(「屬靈的人」,Pneumatikos),迥異於那些沒有重生的人(「屬血氣的人」,受他的自我所箝制,psyche:「然而屬血氣(psychikos)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事惟有屬靈的人(Pneumatikos)才能看透。」(14)

  與此相似的例子有哥林多前書十五4446,這段經文指出血肉之體與屬靈身體的分別。前者是人類死亡與復活這過程之前的肉身,後者指信神的人將會特別吻合于榮耀的靈所有的需求與欲望。經文記載:「所種的是血氣(Psychikon)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pneumatikon)。」第四十六節指出:「但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上述兩節經文清楚地指出,靈與魂是不相同的,否則,這兩句經文只是在重複一些無意義的語句。因此,在下結論時要說明:人並非二分的(dichotomic,這是神學上的專有名詞),卻屬三分(trichotomic)。有關這問題的詳細討論,可參 Franz Deltizsch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reprint ed.[Grand RapidsBaker1966]。

 

 

傳道書要義──總論與導言(賈玉銘)

 

第一章   

 

    傳道書是詩歌中的第四卷,它的地位是在箴言以後。按照信徒靈性的經驗說,大概都是先由約伯記的試煉,而有詩篇的禱告;再由詩的禱告,始得有箴言的智慧;既有箴言的智慧,方可有傳道書勝世的眼光。我們今日得有機會讀傳道書,實是極榮幸的事。因本書是所羅門悔改以後,在聖靈啟示中回頭看他過去的人生面有的體驗與感悟。虛空的虛空,皆是因為是為己不為神,為我不為人;若凡事是為求神的榮耀,並為求群眾的利益去勞動,就不虛空了。我們今日藉著研究消極的人生問題,從而追求積極的、正確的,具有永久價值的人生觀;想這也是智慧的所羅門,於看透萬事萬物以後,著作本書的目的。

   

一、名稱  按“傳道”二字,是從拉丁文引出,表明本書是一種真理的宣傳,或在大會中之講演。按希伯來文為一特別字,是有格位化的,與“智慧”二字相符合。以“智慧”二字聖經常用為格位化的(1:208:1,太11:19,加7:3511:49),其原意即演講會員,或大會召集人,正如所羅門曾召集大會(王上8:125)。此傳道名稱,本書內共用七次:三次在書之開端(1:1212),三次在書之末尾(12:89l0),一次在書之中間(7:27)

   

二、著者  自己明明說到,他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大衛的兒子(1:l),且是作全以色列族的王(l:12)。大概除了少數人以外,少有人疑惑,不是所羅門所寫,因大衛的兒子中,只有所羅門是全以色列族的王。所羅門王曾有一度,被外邦妃嬪誘惑,失腳跌倒,不專心事奉耶和華(王上11:1-8);所幸終蒙神恩,痛悔前非,於其歸正以後,即本其經歷,筆之於書,貢獻於曆世歷代的教會。或有人以為此書不過是一種哲學的討論,是著者憑其哲學眼光所發之言,決不得視為靈感而來的聖經;而且其中所言,亦未免有與科學衝突之點;殊不知所羅門的智慧,是由神所賜(王上3:5-134:29-34),即從上面而來的智慧(3:17)。當他寫此書時,此“智慧仍然存留”(2:9)。其寫此書時,既遠在耶穌千年之前,當然也在耶穌與信徒所承認的聖經之中。(22:29,提後3:16)

   

三、內容  書之內容,深帶哲學家之人生觀的色彩,表明人生的究竟。這是所羅門悔改以後由啟示的眼光,闡述他以往的經過,曆言曰光之下的萬事,無非是虛而又虛空而又空。比較起來說,與其勞碌終身,捕風捉影,倒不如“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份。……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5:18-19)。人能隨時知足,安享福樂,此為較高的人生。在書中極力說明此意,且是說了再說。但本書的中心意義,是叫人脫離虛空的、無謂的勞苦,把虛浮的悲觀的人生,化為積極的、快樂的,對於神有榮耀,對於社會有貢獻的榮美的人生。要用日光之下的時間,作日光之上的事工;日光照得愈亮,萬事萬物看得愈明。若能把日光之下虛空的勞碌,都化為于教會並于群眾有益的勞動;把俗事俗務,皆化為聖事聖工;這樣的人生即有價值,即不虛空了。

   

四、鑰節(12:13)

   

五、鑰字  “虛空”或“日光之下”,二者在全書內各超過25次以上。

  

六、分段

    ()一種分法

    1、引端(1:1)

    2、日光下究無最美之事(1:2-6:9)

    3.日光下何為最美之事(6:10-l2:12) 

    4.結論(12:1314)

    ()二種分法

    1、要題(1:1-11)

    2、證明(1:12-8)

    (1)個人之閱歷(1:12-2)

    (2)萬事之觀察(3-8)

    3、效感(9-11:8)

    (1)智慧之可貴(9:1-l6)   

    (2)智慧之申明(9:17-11:8)

    4、規勸(11:9-12)

    (1)勸勉(119-10)

    (2)激勵(12:1-12)

    (3)總結(12:13-l4)

  ()三種分法

    1、標題——萬事皆空(1:1-3)

    2、萬事虛空之征驗(1:4-3:22)

    3、萬事虛空之顯然(4:1-10:20)

    4、世人愚昧之眼光(11:l-12:12)最美之事已在世人眼前隱藏。

    5、神民最要之觀念(12:13-14)在律法下之人以何事為美。

   

七、要訓  本書內有四個緊要的短句,包括了全書的教訓,即:“日光之下”,“虛空”,“我見”,“我心裡說”

    ()日光之下  “日光之下”一語,是全書內最注重的一種說法。也可說是全書的要義,皆在“日光之下”四字顯出來,以書內所論,無非要藉日光之下的事理,提醒日光之下的人,要趁在日光之下的時間,度超日光之上的生活,作日光之上的工作。

    ()虛空  所論一切,既是日光之下的事,當然凡日光之下的事,皆“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其萬事之所以虛空,莫非是因為在日光之下的緣故。但究其實際,其所以虛空,乃因雖在日光之下,仍未藉著朗照的日光看明萬事的真相。在神所造的美麗世界中,閉著眼睛,未能趁時間乘機會,利用日光之下的萬事萬物,成功勝利的人生。

    ()我見  可怪啊!日光之下的萬事萬物豈皆虛空的虛空麼?無奈日光之下的人,總看不出其中虛空的原因,都是無目的的勞勞苦苦,一生在日光之下,閉著眼睛,費盡了精神力量,去奔波尋求。其最大失敗,就是不肯用他的眼睛去觀察。著者所以有智慧,下作日光之下的瞽者,正是因為他在諸事上專心留意地觀察說:“我看,”“我查考,”“我見,”書內用“我見”二字二十多次。

    ()我心裡說  既是看出萬物的虛空,真看見了就有徹底的覺悟,因而“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我轉念……都是捕風”。“又默想……又陳說許多箴言。”(12:9)我要把人所看為不虛空的,而透視到他的虛空,再把人看為虛空的,透視到他的不虛空;利用這些不盧空而虛空,虛空而不虛空的事物,作成真實不朽的事業。

  這四樣是緊相連的,凡“日光之下”的事,皆是“虛空”;既是虛空的,我不可不用智慧屬靈的眼光,把萬物的虛空看透了;如果已經看透,我心裡有什麼話說呢?

    但我所要說的並非叫人脫離現實,脫離群眾,去避世自修,乃是要覺悟人生的真諦,求在物質生活裡,度靈性生活;作一個超世而入世,入世而超世的人;要把超世的能力,運用在入世的生活中,而為世光世鹽,因我們所事奉的神,是“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的。(4:6)

 

八、提醒  本書要義是為提醒一般人,要度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切勿誤會作者是叫人脫離現實的一種超世的人生觀;可惜多人僅用膚淺的眼光,不清楚的頭腦,在靈道上欠經驗的思想,即把作者的原意偏解了。須知本書是所羅門於飽嘗世味以後,即猛然醒悟,感覺世界之空幻;但他所說的世界,並非指著大自然,乃是如使徒約翰所說,“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6)。所以在聖靈啟示中即藉著他過去的經歷筆之於書,以作會眾的警告;(1)要眼光中有眼光——看萬事萬物,眼光不得模糊;不但要有清楚的眼光,也要有透視的眼光,屬靈的眼光,有望遠鏡的眼光。(2)生活中有生活——不僅在物質生活裡面生活,要在物質生活裡度屬靈生活;在暫時生活裡度永遠生活。(3)工作中有工作——不僅力可見的工作而工作,要在可見的工作裡作不可見的工作,藉著俗事俗務,作聖事聖工;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積極的努力工作,便可在你的人生裡顯出神的榮耀來。(4)目的中有目的——要有雙重的目的,並遠大的目的,決不可作近視眼的人。要藉著濟人之身,而濟人之靈;藉著服事人,而服事神。(5)效果中有效果——萬事萬物之所以虛空,是因為所得成果不過是暫時的、自利的,沒有永久的價值。若能藉著這可見的、暫時的、屬世的事物,得到那不可見的、永存的、屬靈的、真實的,為神而不為己,為人而不為我的成果,即可表現本書的真價值了。

 

第二章  導言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l:1)——

 

    著者于書之第一章第一節,先說明他是誰;說他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是大衛的兒子,是一個傳道者。這是明明地說他就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因大衛沒有別的兒子在耶路撒冷作王。但是他卻將自己的名字所羅門隱而不言,諒以他的名字“所羅門”,乃是平安的意思。他既犯了罪,不但失去了心中的平安,且失去了與神中間的平安,並使國家失掉平安,從此不配再以“所羅門”自稱。他應該如同拿俄米所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按此第一節所表明,令我們當注意的有四樣:

   

一、言語  表明本書所載是他的言語,“傳道者的言語”不是他的理論。

    ()是特別的言語  他用此字在書之開始,正是表明他所講的,不是隨隨便便的話,乃是與摩西(1:1)、耶利米(1:1)、大衛(撒下23:1)、阿摩斯(1:1)等所言,有同等的價值。

    ()是智慧的言語  全書所言,皆是智慧的言語,顯有在舊約律法下的人生哲學的色彩。

    ()是閱歷的言語  凡他所說莫不是有閱歷為背景,並非憑空發言。他所說的是他的閱歷。如言“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知道入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1:l6-l72:1120:7238:17)。書中自始至終多有諸如此類之言,可知所寫皆是閱歷的話。閱歷與理論確不相同,人所講的若不是他的經驗,不過是從幾本書上參考的理論,決無感人的實效。

    ()是心腹的言語  書內所用“我心裡說”,“我心裡議論”,“我轉念”等語,是說了再說,表明他所說的,是他從心中流出來的;在未發言之先,已經在心裡想了再想,念了又念,先在個人心靈中消融以後,方發於言表。

   

二、傳道者  此處發言的是誰呢?是一個“傳道者”,要傳講他靈裡的經驗:

    ()他是一個實行悔改者  所羅門是個實行悔改的人,他曾受外邦嬪妃的誘惑,離棄耶和華,失足跌倒。這是顯明人的軟弱,智慧的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自誇。人皆是軟弱的,若不在神的愛中,少有不失足的。如所羅門也曾享盡了世界一切榮華富貴的快樂,及至享盡以後,便覺一切的一切,皆是虛浮無謂。在他受過杖責鞭打以後,就實行悔改了。神說:“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撒下7:14-l5)是的,他以前是漂流的浪子,現在卻已歸回家中了;他以前遠離神,現在得與神親近,亦正像他父親大衛王,在失足以後,痛悔前非。我們若讀詩篇第五十一篇,不能不覺得他的悔改,真是徹底。“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美哉!神的大恩典,能使一個大罪人,有大覺悟,大悔改,以後就有大能力,為神作見證。

    ()他是一個勸人悔改者  勸人悔改,使罪人歸向神,使在世界漂流之子,回到神家中;若自己不是一個過來人,就沒有什麼勸人悔改的能力。此時所羅門諒來是召集了一個大會,好像當日奉獻聖殿時所行的(王上8:2)。不過那時是奉獻聖殿,此時是奉獻己身;那時是在殿中祈禱(王上8:12),此時在殿中發言,——我們的身子是神的殿(林前6:19)。一個實行悔改的人,必是一個傳道有能力的人,彼得悔改以後,方能堅固他的弟兄(22:32)。所以耶穌在加利利海邊,特特向他顯現,一連三次把牧羊的職分交托他,說:“你牧養我的羊。”“你牧養我的羊。”傳道者貴能用現身說法,若是徒托空言,是無甚效力的。此時所羅門既已從閱歷中經過,既已歸回家來,他所傳的,不但於當時之感力最深,而且於曆世歷代,直至今日,在我們身上還是具了莫大的感力。

    回家吧  回家吧    不要再遊蕩

    慈悲天父伸開雙手  急等你回家

   

三、大衛的兒子  這個傳道者,是“大衛的兒子”。世界最大的傳道者,耶穌基督,也是大衛的兒子。

    ()是他的榮耀  大衛王是他的父親,這是何等榮耀的事啊!

    ()是他的慚愧  他既以大衛為父,從小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父親必常為他代禱,當然他該要名實相副的,在他父親家中作一個無可指摘的人。一個生長在這樣家庭中的人,竟然犯罪跌倒,不能不令他更覺慚愧。

    ()是他的勉勵  他犯罪固然是極大的失敗,但他父親大衛也曾犯罪,因著痛悔蒙了饒恕。這事足以令他心中得著極大的勉勵,不至因為犯罪失了盼望,而且慈愛的神,也曾親口應許大衛的子孫,不能因他們的罪犯,就違背了他的約。如神對大衛說:“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不照我的典章行……我就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只是我必不將我的慈愛全然收回,也必不叫我的信實廢棄。我必不背棄我的約……”(89:30-34)

   

四、耶路撒冷王   這個發言的傳道者,是大衛的兒子,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

    ()更感覺犯罪的影響  他是一個王,神在他身上施行了許多思典,把他高高地舉在王位上。神在他身上有莫大的希望,極願他作眾民的表率。他竟然犯罪跌倒,不但在全國百姓面前,有極惡劣的影響,也實在辜負神的美意;而且他也是在耶路撒冷作王。耶路撒冷是神的聖地,聖城裡有神的聖殿,常有神的僕人,神的先知,在那裡宣告神的旨意。他竟在耶路撒冷離棄耶和華,是何等失敗呢!這不但在當時的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像,也是為曆世歷代神的於民,留下不好的榜樣。

    ()更顯出發言的能力  傳道者所發的言,是一種靈感,原不在發言人的地位如何,但是人的價值,與其所發之言;也不能沒有相當的關係。他是“耶路撒冷作王”的,“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歷來神家所有傳道士,莫不是出自耶路撒冷,且是領人歸回耶路撒冷,去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當然一個在耶路撒冷為王的傳道者,所發之言,是極有效力了。

    總言在此極短的導言中,已把本書的價值表現出來,顯明書中所載,不是他的理論,是他由神靈默感而發的“言語”,是一個“傳道者”的言語,是作“大衛兒子”的傳道者所發的言語,且是在“耶路撒冷為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