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第二十八章拾穗

 

【箴二十八1「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

    「膽壯」「有確信」是比較接近的意思。正直的人就像獅子一樣,不需要細查他的背後,緊跟在他後面的不是他的過去(民三十二23),而是他的後衛:就是神的良善與憐憫(詩二十三6)——《丁道爾聖經注釋》

         “膽壯”。直譯作:大膽,有信心。──《箴言雷氏研讀本》

         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 戲劇性地表現了惡人在驚恐中度日的光景(2636;伯1521),他因自己所犯的罪過,受到良心的譴責,也因害怕被害者的報復,而陷入恐懼。懼怕源於墮落之人的罪性(310),使徒約翰認為懼怕是因為缺乏愛,勸勉眾人當以完全的愛除去懼怕(約壹418) ──《聖經精讀本》

         「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1a),形容惡人不敬畏神,自己又靠不住,所以總是缺乏安全感,害怕一切,也打擊一切。因此,「惡人」都是自由的仇敵。

         「義人卻膽壯像獅子」(1b),形容義人敬畏神,可以信靠祂,所以既不會懼怕人的反對,也不會限制人的反對,心裡總能有平安。因此,「義人」都是自由的捍衛者。──《聖經綜合解讀》

         ●「膽壯」像獅子:SH 9822,「信靠」、「有信心」。

         ●「義人卻膽壯像獅子」:「義人像獅子一樣有信心」。──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28本章使用對比法,對比了惡人與義人的性格與行為,以及行為所帶來的不同結果,講授了多種教訓。本章還直接聯繫義人遵守律法與救濟窮人的慈悲,教導我們義人的義,當通過具體行為表現出來。──《聖經精讀本》

 

【箴二十八1~二十九27二十八1~二十九27是猶大王希西家派人編撰的「所羅門的箴言」(二十五1)第二集的第二部分:

   1.二十五2~二十七27是第一部分,大都是同義平行句和綜合平行句。

   2.二十八1~二十九27是第二部分,大都是反義平行句,兩行詩句一正一反。──《聖經綜合解讀》

         在第二部分中,用6句平行句以交錯的方式同時提到「惡人 רָשָׁע/rä·shä’」和「義人 צַדִּיק/tsad·dek’」(複數),作為分割單元、首尾呼應的標誌。這些箴言的中心主題是「人屢次受責罰,仍然硬著頸項;他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

o A. 惡人和義人 (二十八1)

o  B. 第一單元(二十八2~11)

o A. 義人和惡人(二十八12)

o  B. 第二單元(二十八13~27)

o A. 惡人和義人(二十八28)

o  B. 中心主題(二十九1)

o A. 義人和惡人(二十九2)

o  B. 第三單元(二十九3~15)

o A. 惡人和義人(二十九16)

o  B. 第四單元(二十九17~26)

o A. 義人和惡人(二十九27)──《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邦國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國必長存。」

         在剛滿兩百年的歷史中,北方的以色列國由於它的罪惡而更換了九個王朝,每一個都像第一個一樣,都是以謀殺而篡位的(見神在何西阿書七7,八4,十三11的評論)。由於大衛的緣故,猶大國雖歷經了三個半世紀,卻只有一個王朝。國(和合、AVRSV),更好是譯作「安定」(RSV)——《丁道爾聖經注釋》

         國家的罪帶來大變動,聰明的君主卻能為國家帶來穩定。──《箴言雷氏研讀本》

         一旦國家的體制性矛盾日益尖銳,必有一些人興風作浪,試圖以迷惑眾人的藉口篡奪王位。上半節是導言,以此強調下半節。當時,君王的力量可以決定一個國家是得享和平還是陷進混亂。以色列王國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王上1629~2240) ──《聖經精讀本》

         ●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原文是單數型態,所以指的是「統治者」而非謀士一類的參謀。──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272節和7節是一對平行句,聯結兩句的關鍵字「聰明 בִּין/bene(2)和「智慧 בִּין/bene(7)原文是同一個詞,意思是「明白、分辨、洞察力」。真智慧是相信國家和家庭都需要洞察力,人若不趕快尋求真智慧,「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

     o 「邦國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2a),當一個國家頻繁更換領袖的時候,表明這個國家缺乏屬靈的洞察力、以人為神。百姓若對神無知,就會失去自由,以致「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西遊記》第七回)。這正是北國以色列的歷史,並非百姓之福,而是神的審判。相反,「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國必長存」(2b)。一個國家不管歷史上曾經多麼蒙福、多麼富強,若是領袖不能分辨是非,就必然會衰敗下去。「有聰明知識的人」原文是單數,特指能分辨是非的統治者。

     o 「謹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7a),因為「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7),律法能帶來洞察力;而「與貪食人作伴的」(7b),是因為「頑梗悖逆」(申二十一20)、家教失敗,所以是「羞辱其父」(7b)。只有家裡教出「智慧之子」,國家才會有「聰明知識的人」;有了能持守真理的百姓,才能有分辨是非的君王。因此,國家有英明的領袖,不如家中有智慧的父親;而人本主義教育摧毀了家庭,所以也敗壞了社會。──《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112~11節是第一個單元,整體是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o A. 國家需要洞察力(2)

o  B. 無知者聰明反被聰明誤(3)

o   C. 違棄律法失去智慧(4)

o    D. 尋找就尋見(5)

o     E. 智慧勝過財富(6)

o A1. 家庭需要洞察力(7)

o  B1. 無知者聰明反被聰明誤(8)

o   C1. 違棄律法失去智慧(9)

o    D1. 尋找就尋見(10)

o     E1. 智慧勝過財富(11)──《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3「窮人欺壓貧民,好像暴雨沖沒糧食。」

         有些人傾向於與七十士譯本一起讀作「惡人」(希伯來文 ra{s%a{`;參,呂譯),就像第15節一樣,而不是讀作窮人(ra{s%),理由是說暴君的處境是不相干的;但這種暴虐具有(被應該具有同感之人)出賣與骯髒卑鄙這兩種痛苦(因為在約雅敬式的君王底下受苦,比在所羅門式的君王之下受苦更糟,因在前者底下一切都在傾圮之中)。這在此很恰當地比擬為帶來大破壞,而不是帶來祝福之怪雨所造成的災難。這則箴言具有非常實際的適切性,因為只有這種死氣沈沈的壓力是它大多數聽眾能力範圍內能夠運用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窮人受到微賤之人的欺壓是一個荒謬的不幸,就象雨把農作物沖走而不是灌溉它們一樣。──《箴言雷氏研讀本》

         「暴雨沖沒糧食」:雨水本來滋潤農作物,使之生長,但暴雨卻沖毀五穀、菜蔬,就如窮人不但不幫助比他更淒慘的貧民,反而加以迫害,藉此謀利。──《串珠聖經註釋》

         雖有人認為“窮人”應作“惡人”,但在本節解作“窮人”更恰當,因為窮人本應同情貧民,卻欺壓他們,其殘暴甚于惡人;就象雨水本為受歡迎之物,變成暴雨,反造成災害。──《啟導本箴言註釋》

         ●「窮人」欺壓貧民:SH 7326,「窮人」。

         ●窮人欺壓「貧民」:SH 1800,「低下的」、「貧窮的」、「軟弱的」。

         ●「暴雨沖沒糧食」:「暴雨掃過,不留下任何糧食」。

         ◎照說雨水應該是滋潤大地,讓植物生長的,卻成為毀滅農作物的因素。窮人應該最了解貧窮的痛苦,但是卻欺壓比他更窮的人。真是令人嘆息。──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383節和8節是一對平行句,聯結兩句的關鍵字「貧民 דַּל/dal(3)和「窮人 דַּל/dal(8)原文是同一個詞。真智慧是相信無知者必然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不趕快放棄小聰明,「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

     o 「窮人」本來最能理解「貧民」的痛苦,結果卻出人意料,反而是「窮人欺壓貧民」(3a);就像乞丐不會嫉妒財主,卻會嫉妒飯討得更多的同伴;又像雨水本來應該滋潤莊稼,結果卻事與願違,反而成了「暴雨沖沒糧食」(3b)。無知者倚靠改朝換代來解決社會問題(2),但卻聰明反被聰明誤,更換君王的結果卻是「窮人欺壓貧民」,用一部分人的暴政代替另一部分人的暴政,用權力的不平等來糾正經濟的不平等,用一部分人的自由來交換另一部分人的自由,這都是用新的愚昧接續舊的愚昧。

     o 神的百姓借貸給弟兄,目的是幫補缺乏,所以「不可向他取利,也不可向他多要」(利二十五36)。「人以厚利加增財物」(8a),就是公然違背律法。無知者倚靠向人收取「厚利」賺錢,但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加增財物」的結果卻是「給那憐憫窮人者積蓄」(8b),自己無福享受。──《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4「違棄律法的,誇獎惡人,遵守律法的,卻與惡人相爭。」

         若是沒有啟示,一切很快就都變成相對的;若是抱著道德的相對論態度,就沒有什麼事是十分值得去抨擊的。所以舉個例來說,暴君之所以能被人接受,是因為他使諸事得以推行;而背道者之所以被人接受,是因為他的處境令人關注。整個結果充分地出現在羅馬書一18~32——《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對待律法的態度反映他對待惡人的態度。──《箴言雷氏研讀本》

         違棄律法的,誇獎惡人: 本節的“律法”應指體現在摩西五經等律例中的“神的旨意”。違背神旨意的人,反而誇獎專事惡行之輩,將自己合理化,甚至喜行惡事(132)。若有人迷失了生活方向,就會越走越偏,最終很有可能招致滅亡(713) ──《聖經精讀本》

         ●「律法」 2847SH 8451,「律法」、「指引」、「教誨」。

         ●惡人「相爭」:SH 1624,「激發自己與....對抗」,「作戰」。──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494節和9節是一對平行句,用關鍵字「律法 תּוֹרָה/to·’」聯結。真智慧是相信違棄律法必然會失去智慧,人若不趕快遵行律法,「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

     o 「違棄律法的」(4a)人,不敬畏神、卻害怕人,所以會為了利益而取悅人,是非不分地「誇獎惡人」(4a)。「遵守律法的」(4b)人,只敬畏神、不害怕人,所以單單討神喜悅,為了持守真理,必然會「與惡人相爭」(4b)。今天,許多企業擔心利潤、政客擔心選票、明星擔心粉絲,所以只要大眾喜歡什麼,他們就會「違棄律法」、一面倒地「誇獎」什麼;過去只能在黑暗裡隱藏的事物,現在紛紛粉墨登場、備受吹捧。這些面對邦國滅亡的先兆而無動於衷的人,其實毫無智慧。

     o 「轉耳不聽律法的」(9a),一心討好人、卻不敬畏神,因此,「他的祈禱也為可憎」(9b)。無論他們用自由、平等和博愛把自己打扮得多麼漂亮,都與公義、良善和愛的真正源頭毫無關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這些面對靈性死亡的先兆而無動於衷的人,其實毫無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5「壞人不明白公義,惟有尋求耶和華的,無不明白。」

         羅馬書一2128揭示了第一行,就如羅馬書一18~32揭示了前一則箴言一樣。至於第二行,參詩篇一一九100;約翰福音七17;與 RV 邊註所列舉的其他參考經文。——《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指出人須先願意尋求耶和華,才可曉得公平的真義,就如耶穌所說:「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717)。──《串珠聖經註釋》

         ●「無不明白」:原文是「完全明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5105節和10節是一對平行句,聯結兩句的關鍵字「壞 רַע/rah(5)和「惡 רַע/rah(10)原文是同一個詞。真智慧是人尋找什麼,就會找到什麼;人若不趕快選對目標,「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

     o 尋找邪惡的「壞人不明白公義」(5a);「惟有尋求耶和華的」(5b),「尋找,就尋見」(太七7),才能具備屬靈的分辨能力、「無不明白」(5b)。今天,許多人離開公義的絕對標誌去追求「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結果必然是緣木求魚,一無所獲。

     o 人尋找什麼,就會找到什麼,因為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二6)。惡人既然一心尋找罪惡,所以「誘惑正直人行惡道的,必掉在自己的坑裡」(10a);而「凡恒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二7),所以「惟有完全人必承受福分」(10b)──《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6「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乖僻的富足人。」

         見十九1。這裏與第18節的「道路」(AV)是雙數字,強化了已經呈現在乖僻(或更好是譯作「邪曲」)中之言行不符的觀念。——《丁道爾聖經注釋》

         「乖僻」:用詭詐手段以求達到目的。──《串珠聖經註釋》

         ●「行為純正」:原文是「行為完全」。

         ●「行事乖僻」:原文是「行為彎曲」。──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6116節和11節是一對平行句,用關鍵字「富足 עָשִׁיר/ä·sher’」聯結。真智慧是相信智慧勝過財富,智慧能帶來財富,財富卻不能帶來智慧;若不趕快選對重點,「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

     o 「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乖僻的富足人」(6),因為「行為純正」可以造就別人,「窮乏」可以讓人學會謙卑、操練仰望神;而「富足」只能滿足自己,「行事乖僻」還會禍害社會。人不能把財富帶進棺材,但財富卻可能把人帶進棺材;人不會把貧窮帶進天國,但貧窮卻可能讓人得著天國(太五3)

     o 「富足人自以為有智慧」(11a),驕傲自大。「但聰明的貧窮人能將他查透」(11b),能透過富人眼前的興旺,看到等待他們的結局。今天,許多人著迷于某些理念美麗的遠景,以致看不到這些理念在現實中製造的醜陋。這些人「自以為有智慧」,卻不明白理念經過現實的檢驗才能知道對錯。實際上,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理念都是錯的,而今天大部分的理念在歷史上早已試過。因此,「你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二十六12)──《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7「謹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與貪食人作伴的,卻羞辱其父。」

         與貪食人作伴的: 字面意思是“與貪吃的人一起吃喝的人”。七十士譯本則譯為“喜愛放蕩的人”,新約聖經多次使用了類似的詞彙(518;多16)。因沉溺于飲酒作樂,而把家產揮霍淨盡的人,必會給家庭帶來不幸與傷害。 ──《聖經精讀本》

         ●謹守「律法」的:SH 8451,「律法」、「指引」、「教誨」。

         ●「貪食人」作伴的:SH 2151,「沒有價值」、「不重要」、「浪費」、「濫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8「人以厚利加增財物,是給那憐憫窮人者積蓄的。」

         這過程即使經常是極緩慢的,卻是像「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這應許一樣確定。參考,再過一些時候,迦南人所造「又大又美」的城邑,註定是要給以色列人享用的。

厚利或「利息」(RSV):摩西的律法指出其合法性得視其處境而定;根據經濟學的角度看來十分合適的(申二十三20),卻從家庭關顧的角度被宣告為不恰當(申二十三19)──就如醫生替自己的孩子看病卻收費。——《丁道爾聖經注釋》

         “憐憫”。即恩待。強索者的利益會失去,而落在善待窮人的正直人手中。──《箴言雷氏研讀本》

         那些透過高利貸致富的人,所擁有的財富終必流入那憐憫窮人者的手中(參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借錢給人而索取不合理的利息,就是違背摩西律法(參利2536)。──《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可譯為“人以高利聚斂財富,最後必歸給那憐憫貧窮者的手中”。律法禁止借錢取利(利二十五35~37;申二十三19~20)。積蓄財物者常常自己無福享受(十三22)。──《啟導本箴言註釋》

         ●「厚利」加增:原文是SH 5392+SH 8636,這兩個字雖不相同,但意義都是「高利貸」。

          28放高利貸的人就是不憐憫窮人,利用窮人的需要來獲利,箴言說這樣的財富一定會流到憐憫窮人的人身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8 厚利】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在借貸金錢或物資時,向同胞收取利息(見:出二十二25的注釋),向外國人放債圖利卻是可以的(申二十三20)

  漢摩拉比法典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利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二十(見:出二十二25的注釋)。藉高利貸來增添財富,被視作以色列人不當行之事。因為貸款的目的是説明有需要的同胞,不是占他財政困難的便宜(見:尼五7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二十八9「轉耳不聽律法的,他的祈禱也為可憎。」

         這樣的偽善是神所不能接受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他的祈禱也為可憎: 禱告是指在隱密之處與神相交,因此,若不遵行神的要求,就不能獻上真正的禱告。除了本節的內容之外,使禱告不蒙應允的因素,還有心裡注重罪孽(6618)、與神隔絕的心(592)、假冒為善(65)、不信(16)、情欲(43)<111~13,正確的禱告生活> ──《聖經精讀本》

 

【箴二十八10「誘惑正直人行惡道的,必掉在自己的坑裡,惟有完全人,必承受福分。」

         這引出了基督某些最強烈的言語:見馬太福音五19,十八6,二十三15。它的動機各不相同,如:恨惡崇高的標準(摩二12);以自己的見解為傲(西二18);渴想支配人(提後三6)。一貫不變的乃是:隨時準備利用其他人達成自己的目的(參,彼後二1518)——《丁道爾聖經注釋》

         ●「誘惑正直人行惡道的」:原文並沒有「誘惑」一詞,而是「使正直人迷失在惡道中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1「富足人自以為有智慧,但聰明的貧窮人能將他查透。」

         就如詩篇一三九23所禱告的,神搜尋的目光可能必須以不被人歡迎的形式來接觸一個人──以評鑑(或輕蔑?──見二十五27)的眼光凝視他所認為是拙劣的一個人。這句話裏面暗示了三件事:(a)智慧是不分階級的;(b)驕矜自滿不是智慧的徵狀;(c)一個人的同輩未必總是他最佳的評審員。——《丁道爾聖經注釋》

         “查透”。即調查他,並對他的自負作出準確的評估。──《箴言雷氏研讀本》

         富足人自以為有智慧: 富人在安逸的環境中,越來越認為錢財可以輕易地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很難具有尖銳的批判精神。況且,財富常常招來一批阿諛奉承之輩,這些人使他更加愚昧。耶穌主要將福音傳給窮乏人,而警告了富人,我們應重視這些事實,而不可把它視為偶然現象(1151923) ──《聖經精讀本》

         ●將他「查透」:SH 2713,「查明」、「調查」的意思。

          2811 智慧、明智與富裕並無直接關係,富有的人可能會以為自己比其他人聰明,所以才會富有,但事實上明智的窮人還是可以掌握富人的作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2「義人得志,有大榮耀;惡人興起,人就躲藏。」

         這主題重複出現在第28節與二十九2。見十一10的註釋。

「歡欣」(AV):即有理由高興;所以和合本作得志,RVRSV 作「凱旋」。躲藏(和合、AV):直譯為「願意(即必須?)被搜查」。參阿摩司五13——《丁道爾聖經注釋》

         義人會躲避邪惡昏庸的君主。──《箴言雷氏研讀本》

         28節和二十九2。舊約中記有不少事例,說明“惡人興起,人便躲藏”(王上十八13;王下十一2~3)。──《啟導本箴言註釋》

         這裡的「義人」(12a)和「惡人」(12b),都是指掌權者。──《聖經綜合解讀》

         百姓的命運,取決於掌權者是「義人」、還是「惡人」。但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百姓,就會有什麼樣的掌權者;君王的暴政始于百姓的敗壞,離棄神的百姓自己會去尋找一個主子。因為世人只有兩種選擇:或者接受神的管理,或者接受暴君的轄制。歷史的迴圈常常是這樣的:當百姓持守真理的時候,就會使掌權者中的「義人得志」,然後國家蒙福、「有大榮耀」(12a);但他們蒙福的後代很快就會在恩典中墮落,變得悖逆無知,結果「惡人興起」(12b)、「人就躲藏」(12b);當百姓敗壞到沒有能力建立其它形式的政府以後,就會歡呼專制強人的登場。──《聖經綜合解讀》

         但是,「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羅十三1),「義人得志」和「惡人興起」都在神的管理之下,一面讓人承擔後果、學到教訓,一面把歷史推向神所預定的終點。──《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得志」:SH 5970,「欣喜」、「歡騰」。

         ●「躲藏」:SH 2264,「被搜索」、「被找出」。

         ◎一般學者把 2812 當成是這一段的引言,因為 2813~18 是討論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箴言,這個統治者如果是義人,那就好了,否則只好躲起來。──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2~2812~28節是第二個單元,結構是:

   1.從義人得志到惡人興起(12)

   2.對比神的管理和人的統治(13~18)

   3.對比誠實工作和急速發財(19~24)

   4.對比倚靠神和倚靠自己(25~27)

   5.從惡人興起到惡人敗亡(28)──《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13「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

         “遮掩”。即拒絕承認罪過(比較詩三二5)──《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強調了承認罪惡的必要性和神的慈愛。在聖經中,承認(Confession)不僅標誌著悔改,也是罪得赦免的條件。神要求個人與國家都承認自己的罪(511621)。犯罪的人,不僅要向神承認自己的罪(612),還要對受傷害的人直接承認自己的過錯,並請求原諒(52324)。神喜悅萬人得救(提前24),樂意洗淨真心悔改之人的一切不義(約壹189)<路131~9,關於悔改>。 ──《聖經精讀本》

         ●「必蒙憐恤」:原文是「被施以憐憫」。──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遮掩罪過的人,靈性不可能興旺。為自己的罪開脫,就是抵制聖靈的感動(168~11),使自己心地剛硬,直至不再有追求公義和悔改的願望。

 

【箴二十八13~1413~14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神的管理:

     o 「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13a),這是神公義的管理法則。人若為罪過辯解,往往使罪過越發顯大;就像給一個小破孔打補丁,反而是欲蓋彌彰。所以,「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裡」(14b)。人若文過飾非、為罪開脫,就是在神面前撒謊,人生的道路就不可能順利;人若拒絕認罪,就是抵擋神、否認神的公義,使自己心地剛硬、自取滅亡。

     o 「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13b),這是神憐憫的管理法則。因此,「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14a),「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被人揭穿罪惡是失敗,自己承認錯誤卻是得勝。──《聖經綜合解讀》

          2813~14 說明被統治的人如果能夠承認罪過、離棄罪過,又敬畏統治的權力(不管是來自神或者是統治者),就能夠蒙憐恤享福氣。反之就會遭遇禍患。──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3~1813~18節是一組平行句,對比神的管理和人的統治。人若不趕快接受神的管理,就會受到人的轄制,「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

o A. 神的管理(13~14)

o  B. 人的轄制(15~16)

o A1. 神的管理(17~18)──《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14「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裡。」

          敬畏」希伯來文使用一個強烈字眼的強化形式來表達,即「在極大的敬畏中」;與第二行的剛硬恰成對比。腓立比書二12~18為從如此無望的枝幹綻放出來的快樂作了見證。——《丁道爾聖經注釋》

         “常存敬畏”。即懼怕罪及其後果。──《箴言雷氏研讀本》

         「敬畏」:希臘文舊約聖經譯作「虔誠」;基督的禱告蒙神應允,乃因祂的虔誠(57)

         敬畏的: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敬畏神的人”,或“懼怕罪惡的人”,無論採用哪種解釋都可以。因為敬畏神的人,必懼怕罪惡而遠離。懼怕罪惡,並不是指對罪感到恐懼,因為聖徒已獲得了耶穌基督的救贖,因此不再有定罪(81)。只是,聖徒不可濫用所領受的無限自由(312~14;彼前216),當恐懼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212) ──《聖經精讀本》

 

【箴二十八15「暴虐的君王轄制貧民,好像吼叫的獅子、覓食的熊。」

         「吼叫的獅子」:饑餓的獅子(參彼前58)。──《串珠聖經註釋》

         ●「暴虐的」君王:SH 7563,「邪惡的」。

         ●暴虐的「君王」:SH 4910,「統治者」、「掌權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要不是應許看顧仰望祂的人,一般百姓對於強大壓迫者的無奈,定會導致絕望(9113~16)──《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八15~16無知的暴君】以野獸比擬所暗示的申斥,在第16節明確指出。在神眼中,暴君是不配稱作人的(或衣冠禽獸)(15)、愚蠢的(16a)與短命的(16b)。參但以理書七1~8中直言無諱的興亡史,與我們的主在路加福音二十二2425所作之暗諷。——《丁道爾聖經注釋》

         15~16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人的轄制:

     o 一個國家的百姓若拒絕神的管理,一定會讓「惡人興起」(12b)。「暴虐的君王轄制貧民」(15a),目中無神,所以「無知的君多行暴虐」(16a);神卻任憑他「好像吼叫的獅子、覓食的熊」(15b)掠奪百姓,讓百姓自食其果。但世人卻始終不能學到教訓,一代一代地重蹈覆轍:「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o 一個國家的百姓若接受神的管理,就能讓「義人得志」(12a),神就會借著這些明辨是非的掌權者祝福有智慧的百姓,讓那些「以貪財為可恨的,必年長日久」(16b)。但百姓若心中頑梗,連敬虔的約西亞王也無力回天(代下三十五24),不一定能「年長日久」。──《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15~27 2815~27 是鼓勵人不要貪婪、倚靠神,並且慷慨賙濟貧窮。──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6「無知的君多行暴虐,以貪財為可恨的,必年長日久。」

         “貪財”。更可作:不義的錢財。──《箴言雷氏研讀本》

         ●「無知的」君:「缺乏聰明」、「缺乏悟性」。

         ●無知的「君」:SH 5057,「領袖」、「統治者」、「王子」。

         ●多行「暴虐」:SH 4642,「勒索的行為」、「壓榨」。

         ●「以貪財為可恨的」:「恨惡不義之財的」。

          2816 意思是「缺乏聰明的統治者多行壓榨,恨惡不義之財的,日子拉長」。這2700年以前的文字,何等精確的說出現今我們遭遇的事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7「背負流人血之罪的,必往坑裡奔跑,誰也不可攔阻他。」

         頭一個片語不能是主動語態(如:AV)。這個動詞的意思是「受欺壓」,所以 RVRSV 作「負著」,「載著」,然而它在其他地方總是指客觀的壓迫。這則箴言敘述了犯罪之人自己的良心一旦覺醒,就急速奔向他的刑罰(就像受擊打的亞撒利雅一樣,代下二十六20)。二十四1112必須與這則箴言連在一起來解釋(就如德里慈所指出的);前者所禁止的是對於苦難漠不關心;後者所禁止的則是與司法的過程有所衝突。參民數記三十五31——《丁道爾聖經注釋》

         標準修訂本可能已循凓正確的路線了解這一節是警告人不可協助在逃的兇手,但希伯來經文幾乎是無意義的。新英文譯本冒險譯作,『一個被控流人血的人會跳井避免被捕』。――《每日研經叢書》

         殺人者不能逃避,直到他死去。──《箴言雷氏研讀本》

         指出殺人者須受罰。──《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可譯為“犯殺人之罪的,必一生到處逃亡,誰也不要幫助他”。──《啟導本箴言註釋》

         背負流人血之罪的,必往坑裡奔跑: 這裡的“坑”是指“墳墓”,本節是指殺人犯必受到死刑 的審判。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若犯了殺人罪,就必受最重的刑罰(96;出2112)。舊約時代的以色列律法規定,誤殺人的可以進入逃城,並要住在那裡,受到當代大祭司的保護,直到大祭司死了(3522~35)。但故意殺人的必被治死(3531)<書201~9,逃城制度的社會意義>。 ──《聖經精讀本》

          2817 直譯是「一個人背負流人血之罪,他必逃到坑()裡,願無人支持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7~1817~18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神的管理:

     o 「坑」(17a)代表死亡。「誰也不可攔阻他」(17b)可譯為「願無人幫助他」(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背負流人血之罪的,必往坑裡奔跑」(17a),意思是謀殺者必要自食其果。這是神公義的管理法則,「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創九6)。因此他不但「必往坑裡奔跑」,而且「行事彎曲的,立時跌倒」(18b)

     o 「行事彎曲的」(18b)剛愎自用、不肯聽勸,定意奔向滅亡,所以「誰也不可攔阻他」,「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但「行動正直的」(18a),卻是謙卑受教,所以「必蒙拯救」(18a)。一個人最在意的地方,往往是他最自卑的;一個人最反感的話,往往是他最需要聽的。掌權者若禁止人說自己不愛聽的話,就是定意奔向滅亡,「誰也不可攔阻他」。──《聖經綜合解讀》

          2817~18 就是要人不犯罪,行為完全就可以趨吉避凶,犯罪的難免受懲罰。──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8「行動正直的,必蒙拯救;行事彎曲的,立時跌倒。」

         見類似的箴言,十9。立時(和合、AVRV)直譯為「在一個之中」;也就是說:或是在一次的擊打中,或是在他所試著要結合的那「兩條路」中的一條(見第6節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事彎曲的: 字面意思是“追求兩條路的”。真理只有一個,正像水和油不能相溶一般,神與撒但也不能相和(林後61415)。當然,我們沒有能力在這世上完全遵照真理。生命的真正意義就是將真理作為生命的最終目的,並且不斷地去追求真理。聖經警告了那些心懷二意和牆頭草一般的人(代上1233;詩122) ──《聖經精讀本》

         ●「行動正直」:原文是「行為完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9「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足受窮乏。」

         RSV(「滿了糧食……滿了貧窮」)帶出了被 AVRV 所隱蔽起來的對稱片語。一個比較不對稱的版本出現在十二11——《丁道爾聖經注釋》

          2819  1211 相似。──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19~2019~20節是一對平行句:

     o 「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19a),因為他滿足於神所賜的恩典,踏實工作、知足感恩,滿有神所賜的「日用的飲食」(太六1)和平安喜樂,所以「誠實人必多得福」(20a)。「自己田地」代表神所賜的那份恩典。「誠實人」原文是「忠誠、堅定不移」,指信守與神所立的聖約,所以必能蒙神賜福。

     o 「追隨虛浮的,足受窮乏」(19b),是不滿足於神所賜的恩典,不肯踏實工作、卻走歪門邪道,不切實際地追求快速發財;結果卻成為金錢的奴隸。「急速發財」(20b)有許多窮親戚,人一旦把「急速發財」引進心裡,它所有的窮親戚都會接踵而來,把人榨幹。因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在物質和靈命上都會陷入「窮乏」。所以「想要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20b),必然會「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前六9)──《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19~24 2819~24 教導人怎樣腳踏實地獲得財富,避免急於致富導致的危險。──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19~24節是一組平行句。人若不趕快踏實工作、追求「急速發財」(20b),「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0「誠實人必多得福,想要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

         神對這個問題所作的答覆,不是照著人類的見識;而祂的答覆卻是最終的定論。參第22節,與二十21所列的參考經文。——《丁道爾聖經注釋》

         迅速獲得的財富通常來自不誠實的交易。──《箴言雷氏研讀本》

         ●「誠實人」必多得福:「忠誠的人」、「忠實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20~22討論急於發橫財的問題。──《串珠聖經註釋》

 

【箴二十八21「看人的情面,乃為不好,人因一塊餅枉法,也為不好。」

         十八5的重點是在於對別人不公平;這裏卻是著重在審判者自貶身分的舉動。參 Moffatt 較自由的譯法:「──去犯罪,被一塊餅給賄賂了!」賄賂的代價可能還要更低,比如只是想像受到強者的贊許;而傳道人(結十三19)也與法官一樣容易受誘惑。——《丁道爾聖經注釋》

         即使是最輕微的賄賂,也違背絕對的公正。──《箴言雷氏研讀本》

         「一塊餅」:賄賂。──《串珠聖經註釋》

          2821 的意思是「收賄賂看人情面不好,但是有人竟然為了一點食物犯法」。或者說,實際的意思意義就是作者訝異「有人居然被一點食物賄賂成功」。──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21~2221~22節是一對平行句:

     o 「看人的情面乃為不好;人因一塊餅枉法也為不好」(21b),可譯為「看人情面是不好的;卻有人因一塊餅而犯法」(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人一旦肉體中起了欲望,做什麼困難都不會太大;人一旦「想要急速發財」,道德底線很快就會失守,有點空子就想鑽、有點權柄就想用來交換利益。但賄賂不管多少,都「能叫智慧人的眼變瞎了,又能顛倒義人的話」(申十六19);即使貪了「一塊餅」,神的審判就已經在路上了。

     o 「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22a),可譯為「守財奴想要急速發財」(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想要急速發財」的人,必然會淪為錢財的奴隸,一心想牢牢抓住錢財,「卻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22b)。因為財富乃是神所賜的恩典,不是靠著吝嗇省出來的。恩典是越分享越豐盛,就像水渠越流越通暢;我們若慷慨大方地「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恩典的主必會說:「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太二十五21)──《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2「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卻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

         吝嗇或貪婪的靈(惡眼,和合、AVRV:參,二十三6;太二十15)確保了內在的貧窮(2527),即使外在的財寶仍然持續。也見第20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惡眼”。自私的動機。──《箴言雷氏研讀本》

         惡眼人: 指充滿自私動機和邪情私欲的人。他們淪為錢財的奴隸,急於聚斂錢財,卻招來相反的結果。因為惡人的錢財終必成為義人的囊中之物。 ──《聖經精讀本》

         ●「人有惡眼」:這是一句成語指「吝嗇人」。

          2822 就是「吝嗇的人想要急速發財,卻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23「責備人的,後來蒙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

參二十七56,二十九5。後來的希伯來文(ah]@ray)令人困惑。(a)它看起來好像是「在我之後」(即:「就如我所指示的」);但是卻突然迸出個人的語氣來。(b)它可能是個罕見的副詞形式(參,ma{t[ay)(c)德萊弗以之為巴比倫文 ahurru(「普通人」)的一個同源形容詞,即:「身為責備人的普通人必蒙……」92。這是獨特的創見,但普通人似乎不可能與此有關。其他的提議都涉及經文的修正。——《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二十八23~2423~24節是一對平行句:

     o 「責備人的,後來蒙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23),原文是「責備人的,後來將尋得比那用舌頭諂媚人的更多的恩惠」(英文ESV譯本)。一旦人「想要急速發財」,就會放棄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為了利益而「用舌頭諂媚人」(23b),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用慈愛和誠實「責備人的」,「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4)

     o 「偷竊父母的,說:這不是罪,此人就是與強盜同類」(24),可譯為「搶奪父母竟說『這不是罪過』,此人與毀滅者同類」(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一旦人「想要急速發財」,不但對外人詭詐不義,更會心安理得地把父母的財產據為己有。今天那些不肯自立的「啃老族」,就是「搶奪父母」的人。他們實際上是自尋死路,「因耶和華必為他辨屈;搶奪他的,耶和華必奪取那人的命」(二十二3)──《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4「偷竊父母的,說:“這不是罪”,此人就是與強盜同類。」

         Knox 譯作:「那搶劫父親或母親的豈能輕看這件事呢?他幾乎就是個殺人犯。」耶穌指出有人以高明的手法來犯這個罪(可七11);參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五48所說的有力話語。——《丁道爾聖經注釋》

         關於偷竊父母的罪,參看第十九章26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強盜」:膽大包天,明知故犯(比較太154~6)。──《串珠聖經註釋》

         ●「偷竊」父母的:SH 1497,「掠奪」、「搶劫」。

         ●「強盜」同類:SH 7843+SH 3766,「腐敗的人」、「走上邪路的人」、「敗壞的人」。

          2824 看起來當年也有「啃老族」,聖經對這樣的人給予非常負面的評價。──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25「心中貪婪的,挑起爭端;倚靠耶和華的,必得豐裕。」

         關於第一行(讀作貪婪,和合、RVRSV),見第22節。第二行提出了積極的一面,在馬太福音六19~34又加以發揮。——《丁道爾聖經注釋》

         “貪婪”。或譯作:自大。──《箴言雷氏研讀本》

         「心中貪婪」(25a)的人不會知足、不懂感恩,所以會不斷越過界限、「挑起爭端」(25a)。而「倚靠耶和華的」(25b)人知足感恩,所以「必得豐裕」(25b)。真智慧是知道,人的「豐裕」與知足的程度成正比;富足並不是根據人的外面有多豐富,而是根據人的內心有多滿足。──《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5~2725~27節是一組平行句,對比倚靠神和倚靠自己。人若不趕快倚靠值得倚靠的對象,「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二十九1b)──《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6「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憑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

         「自是」:原指倚靠自己,心裡自恃,一意孤行。──《串珠聖經註釋》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 聖經明確指出,墮落之後的所有人,生來就有罪,從小所謀的盡是惡(65821)。聖徒當隨時省察自己,注意傾聽客觀真理的教導(61) ──《聖經精讀本》

         「心中自是的」(26a),原文是「信靠自己」(英文ESV譯本),是把虛假的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所有上;但人的所有永遠都會捉襟見肘,所以「便是愚昧人」(26a)。而「憑智慧行事」(26b)的人單單信靠神,是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所無上;神的供應和保障是無限量的,所以無論什麼情況都「必蒙拯救」(26b)。真智慧是知道,人內心的安穩與自我的大小成反比:人擔心失去的越少,安全感就越強;人擔心失去的越多,受到的捆綁就越大。正如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所說的:「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What worries you masters you.──《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八27「周濟貧窮的,不至缺乏;佯為不見的,必多受咒詛。」

         「周濟貧窮」(27a)的人信靠神,相信是神供應恩典,所以甘心作神恩典的好管家,結果恩典的管道越來越通暢、「不至缺乏」(27a)。而「佯為不見」(27b)的人是信靠自己,認為財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不肯分享神的恩典,結果自己堵塞了恩典的管道、「必多受咒詛」(27b)。真智慧是知道,人捨棄得越多、擁有得也越多,活水流出得越快、流入得也越快。不流動的恩典就像一潭死水,不會增加,卻會蒸發腐臭、滋生蚊蟲;流動的恩典卻像活水,不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而且加上了自己的憐憫和溫暖,澆灌了存在天上的生命果子(太十九21)。因此,給財富以生命,勝過給生命以財富。──《聖經綜合解讀》

         ●「佯為不見的」:原文是「隱藏眼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八28「惡人興起,人就躲藏;惡人敗亡,義人增多。」

         「人就躲藏」:原是「人就掩目不看」,可指鄙視或故意不理會(比較賽115神的「掩目」)。──《串珠聖經註釋》

         12節注。“義人增多”:看十一10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這裡的「惡人」(28a)和「義人」(28b),都是指掌權者。──《聖經綜合解讀》

         本節是第二單元的結尾,與12節交錯對稱:

     o 12節是從「義人得志,有大榮耀」(12a)開始,但百姓蒙福之後,後代很快就會在恩典中墮落,所以「惡人興起,人就躲藏」(12b)。比起暴力和突然的篡奪,人們的自由更容易喪失於自己的墮落和掌權者漸進無聲的侵蝕。

     o 28節是從「惡人興起,人就躲藏」(28a)開始,當百姓嘗到苦果,照著11~27節的智慧行事以後,情況就變為「惡人敗亡,義人增多」(28b)。人是最奇怪的受造物:鞭打總是比訓誨更能讓人銘記在心,反面教材總是比正面教導更容易讓人深刻領會。

     o 在日光之下,百姓和掌權者遲早都會敗壞的,因此,一個國家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哪種政策或制度更理想,而在於哪種政策或制度在沒有理想人選的情況下可以更有效。──《聖經綜合解讀》

         無論是「惡人興起」,還是「惡人敗亡」,都在神的管理之下。「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羅十三1),但百姓卻可以「躲藏」。人若倚靠肉體、以暴易暴,自己也會變成「窮人欺壓貧民」(3a)的惡人,所以「邦國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2a)。人若在惡人的轄制下學到功課,回轉接受神的管理,神就會讓「惡人敗亡,義人增多」,這才是政權更替的真智慧,如此就會「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國必長存」(2b)。所以說:「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聖經綜合解讀》

          2828 也說明比較好的環境(惡人敗亡),可以培養出比較多義人,環境差的狀況下,人都必須躲藏了,也就很難有好人出現。──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28)

   1 試從以色列的歷史中舉例說明2節的真理。

   2 在位的君王對國民應作什麽貢獻呢?參1610 11。按本章的教訓,君王應以什麽作依歸才可保障國家免入迷途呢?另參申1718

   3 智者在本章如何提醒後輩不可欺壓貧窮人(3 8 15 27)?由此看來,耶和華對貧窮人有何看法?

   4 本章如何鼓勵人腳踏實地生活?參19~20 22 25節。你是否追隨「虛浮之事」?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