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九章拾穗 【箴十九1】「行為純正的貧窮人,勝過乖謬愚妄的富足人。」 藉著靜靜地區分勝過(better)與「更加富有之人」(better~off)、「智慧」與「聰明」(因為乖謬在這裏的意思是「歪曲不正的」),這組對句強烈地暴露出第6與7節所說,行為背後的錯誤價值觀(也見十八23,十九22)的註釋。 第一行重複出現在二十八6,在那裏與之相配的第二行──攻擊性較弱──配合得更為密切。敘利亞譯本與他爾根遂用它來代替這裏的第二行(Moffatt 亦照此作法),這是沒有必要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 19:1 與 28:6 幾乎一樣。 ●行為「純正」:「完全」。 ●「乖謬愚妄的富足人」:原文沒有「富足人」,僅僅是「嘴唇(言語)彎曲的愚昧人」。不過敘利亞譯本與 28:6 都有「富足人」一詞。 ◎ 19:1~2 就是說行為完全、有知識、行事謹慎的生活型態,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5】1~5節是一組平行句,主題是選擇朋友的五大禁忌。「愛人如己」(利十九18),不等於把所有人都當作朋友。我們若以這五大禁忌(十九1~5)「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就能避免不可誤交的損友;若再加上選擇朋友的三個標準(十七7~9),就能分辨值得結交的朋友。而我們自己首先不要作這樣的人,才能避免物以類聚。這樣,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得著了三分之一:就是敬畏耶和華(一7)、不交壞朋友(一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十二4;十四1)。 1.嘴唇歪曲:「行為純正的貧窮人勝過乖謬愚妄的富足人」(1節),可譯為「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嘴唇歪曲的愚昧人」(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一個說話模棱兩可、善於打「擦邊球」的人,千萬不要結交。因為包含部分真理的謬誤比謊言更危險,似是而非的愚昧比無知更會讓人陷入困境。這些人「行為純正」的智慧沒有,「嘴唇歪曲」卻能花樣百出;一般人說出來的愚蠢話,經他們唱出來就截然不同:有時是隱瞞壞消息、只說好消息,有時是淡化好消息、誇大壞消息;有時是該說時不說,有時是不該說時亂說;有時是用貪婪吸引人,有時是用恐懼催促人。但「行為純正」的道路只有一條:「智慧的泉源,好像湧流的河水」(十八4),清清白白、坦坦蕩蕩。 2.沒有見識:「心無知識的,乃為不善;腳步急快的,難免犯罪」(2節),可譯為「熱心而無見識,實為不善;腳步急快的,易入歧途」(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一個徒有熱心、卻不謹慎的人,千萬不要結交。這種人行事莽撞、行動在思想之前,結果往往欲速而不達,很容易把朋友一起帶入歧途。 3.推諉己過:「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華」(3節),可譯為「人因愚昧自毀前途,他的心卻埋怨耶和華」(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一個回避自己的問題,總是怨天尤人的人,千萬不要結交。人從亞當開始就有一個通病,明明是自己「因愚昧自毀前途」,卻總是「埋怨耶和華」,把問題推給神給自己安排的環境、同工、朋友或配偶(創三12)。這一節也是本單元的中心句,表明只有一個敬畏神的人,才有智慧交到摯友、娶到賢妻。 4.看重財富:「財物使朋友增多;但窮人朋友遠離」(4節)。窮人的煩惱在於沒有選擇,富人的煩惱卻是太多選擇,並且常常是假的多、真的少。一個看重財富的人,千萬不要結交。財富的可悲之處是,它既會成為友情的障礙,也會成為愛情的絆腳石。一個人的財富越多,就越難遇到真情;一個人越倚靠財富,就越難付出真情。坎坷的道路才能測試騾子的耐力,患難的生活才能看出友誼的忠誠,而有錢人往往只有酒肉朋友和利益夫妻。 5.口出謊言:「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5節)。一個說話不誠實、習慣說謊的人,千萬不要結交。這樣的人不但自己「終不能逃脫」懲罰,也會帶壞別人,把朋友變成掩蓋謊言、傳播謊言的工具。這些人說真話的勇氣沒有,說假話的技巧卻很多:有的是不說真話,有的是說一半真話;有的是背景虛假、細節真實,有的是背景真實、細節虛假;有的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有的是「見人學鬼話,見鬼學人話」。但說真話的方法卻只有一個:「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八22~十九8】十九8的「尋得好處」與十八22的「得著好處」原文相同,首尾呼應,把十八22~十九8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總結了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敬畏耶和華(一7)、不交壞朋友(一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十二4;十四1)。──《聖經綜合解讀》 o A. 得著賢妻、得著好處(十八22); o B. 財富妨礙友情(十八23~24); o C. 擇友的禁忌(十九1~5); o B1. 財富妨礙友情(十九6~7); o A1. 得著智慧,必得好處(十九8)。──《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29】教導我們溫柔的人所要蒙受的祝福。──《聖經精讀本》 【箴十九2】「心無知識的,乃為不善;腳步急快的,難免犯罪。」 句首的「也」字(和合、RSV 都省略)很重要,因為它將本節與第1節連接起來,將那則箴言的「勝過」與這則的不善相對照。知識(也就是指認識神;就如箴言書經常教導的)是真正的財富;注意那想要得凓具體、快速報償之人的成就是多麼負面的〔犯罪(和合、AV、RV)= 迷失了他的道路(RSV);參士二十16〕。——《丁道爾聖經注釋》 “腳步急快”。即沒有謹慎考慮或定下方向便開始進行。──《箴言雷氏研讀本》 心無知識的,乃為不善: “心”也可譯為“生命”,人人說“無知即惡”,人若不按照切實的計畫,與一貫的原理經營一生,就如同飄搖不定的小船一樣,危險而沒有方向。這句話與下半節緊密相關,即無知的人不經深思熟慮,就魯莽地處理每件事。 ──《聖經精讀本》 ●「心無知識的」:「而且,有熱心而無知識」。原文有個「而且」將 19:1,2 連起來。 ●「難免犯罪」:可能是「會出差錯」或「會犯罪」。──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3】「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華。」 現代譯本將希伯來文所暗示「反對耶和華」的重點表明出來,也就是說:我們自找的苦頭,卻怪罪於神。——《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因自己造成的失敗而埋怨耶和華。──《箴言雷氏研讀本》 可作「人的愚昧使他所作的失敗,但他埋怨並歸咎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他的心也抱怨耶和華」:應該譯為「他的心卻惱怒耶和華」。 ◎ 19:3 講述人怨天尤人的狀況。其實是自己的愚昧害了自己,但是愚昧人還是覺得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的錯。──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4】「財物使朋友增多,但窮人朋友遠離。」 【箴十九5】「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 見十四25。這是用信心所作的宣告,因為作假見證之人可能會逃脫人類的公斷。即使是申命記十九18~21的嚴格律法,都不能對拿伯──或對耶穌──有利。這件事是極為要緊的,值得在第9節重述。——《丁道爾聖經注釋》 ◎ 19:5,9 經文幾乎一樣。──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6】「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愛送禮的,人都為他的朋友。」 “好施散的”。更可作:慷慨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好施散的」:SH 5081,意義是「慷慨的」、「尊貴的」,此處如果做名詞來解釋,就是指「貴族」。 ●「愛送禮的」:原文是「禮物的人」,意義也就是「愛送禮的人」、「常送禮的人」。 ◎ 19:6~7 意思是有權有錢的人,朋友就多。如果是窮人,連兄弟都逃避他了,更不用說朋友。即使窮人用言語(除了言語,也沒什麼其他工具)追求朋友、兄弟,大家也都不理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6~7】6~7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財富妨礙友情: o 「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愛送禮的,人都為他的朋友」(6節),但這些都是沖著利益來的虛假朋友。因為一旦他失去了財富,在這些朋友眼中就失去了價值。所以「貧窮人,弟兄都恨他;何況他的朋友,更遠離他」(7a),當他需要朋友説明的時候,「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7b)。 o 因此,朋友所看重的是你的心,還是你的錢財、能力或背景,決定了這是真朋友還是假朋友。我們在主面前一無所有、一無所是,但主耶穌卻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十五15)。因此,主耶穌是我們最好的真朋友!──《聖經綜合解讀》 「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保守聰明的,必得好處」(8節),與十八22首尾呼應。「得著賢妻的,是得著好處」(十八22),因此,「得著智慧」,也就是「得著賢妻」,結果都是「愛惜生命」(八35)。因為「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十二4),「智慧婦人建立家室」(十四1),能使人一生蒙福;而「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十二4),「愚妄婦人親手拆毀」(十四1)家庭,能毀掉人的一生。──《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7】「貧窮人,弟兄都恨他,何況他的朋友,更遠離他,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 「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他用言語向朋友懇求,但朋友卻不加理會。──《串珠聖經註釋》 上半節就已是完美的對偶句,希伯來原文沒有“追隨……卻走了”,有些學者認為,這句話與省略掉的另一句,形成單獨的一節經文。“有錢才能有弟兄有親戚”,這類話廣傳於人間,無疑是令人悲哀的事情。但耶穌來就是為了那些被離棄的和窮苦的,並且教導跟隨自己的門徒說,甚至要愛仇敵(太5:44;11:19)。事實上,只要世風還是物質先於人情,人間的不幸也就難以減少。 ──《聖經精讀本》 ●「弟兄」都恨他:原文是「所有弟兄」、「任何弟兄」。 ●用言語「追隨」:「追趕」、「迫切希望得到」。 ●「他們卻走了」:「他們不理」。──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8】「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保守聰明的,必得好處。」 這裏的智慧乃是「見識」,與何西阿書七11和箴言十五32b所用的是同一個字(直譯「心」),這則箴言為後者提出了一個極佳的高峰。它在八35、36以更深的層次作類似的敘述。——《丁道爾聖經注釋》 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 “智慧”的希伯來語亦可譯成“心靈”。這句話不僅是指單純的理性因素,而且意味著包括情感意志等因素在內的全人。若有人在神面前擁有智慧而健全的人格,他就是懂得真正愛惜生命的人。 ──《聖經精讀本》 ●「聰明」:「智能」、「理解」、「洞察力」。 ●「必得好處」:「找到好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9】「作假見證的,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也必滅亡。」 【箴十九9~15】9~15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持家之道: o A. 不可說謊(9節); o B. 不被恩典轄制(10節); o C. 不輕易發怒(11節); o D. 以恩典彼此相待(12節); o C1. 不輕易爭吵(13節); o B1. 應當珍惜恩典(14節); o A1. 不可懶惰(15節)。──《聖經綜合解讀》 9節和15節前後對應,主題是不可說謊、不可懶惰: o 「作假見證的,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也必滅亡」(9節)。謊言會傷害別人、傷害社會,也會毀掉自己的家。因此,真智慧是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上就不可說謊。人若以為戲言或藉口可以不算說謊,對孩子的戲言可以不必當真,就會在一切的事情上都習慣性地說謊,這個家早晚要衰敗。 o 「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饑餓」(15節)。懶惰和說謊一樣會敗家,真智慧是在家庭生活的細節中操練殷勤。屬靈的人不但要全人奉獻事奉神,也必須殷勤做工自食其力,「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0】「愚昧人宴樂度日,是不合宜的,何況僕人管轄王子呢?」 「愉悅」(AV)在這裏的意思是宴樂(和合、RSV)。雖然神喜愛用恩典來讓不配之人感到驚奇,卻是要使他們更為尊貴。祂並不喜悅不搭調的事物。論及互相衝突之荒謬情況的其他箴言有十一22,十七7,二十六1,三十21~23。——《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顯示哲人為慧眼所見不相宜的事而發的幾個言論之一(請比較十一22;十七7;廿六1),而且他們極其嫌惡社會上那些暴發戶(請比較三十21~23)。――《每日研經叢書》 舒適和愉快會加強愚昧人愚昧荒唐的行徑。──《箴言雷氏研讀本》 “僕人”亦作“奴僕”。沒有智慧的奴僕,一旦有權在手,不難變成暴君。──《啟導本箴言註釋》 何況僕人管轄王子呢: 在古代社會,國王若為保住以不義手段篡奪的王位,就不能聽信諂媚之言,不可罷黜忠臣而提拔言聽計從的小人。倘若一個國家不施行公義,國中就彌漫著不安與不滿,其未來也不會美好。 ──《聖經精讀本》 ●「僕人」管轄王子:「奴隸」。 ●管轄「王子」:「首領」、「統治者」、「官員」。 ◎ 19:10 指的是可能因為制度或其他原因,居然讓奴隸可以管轄統治者(中國常常有太監專權的事情,就類似這種狀況。現在也常常可以聽見大官旁邊的小侍從居然可以左右決策),這樣的事情是不合宜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0、14】10節和14節前後對應,主題是不被恩典轄制、應當珍惜恩典: o 「愚昧人宴樂度日是不合宜的;何況僕人管轄王子呢」(10節),可譯為「愚昧人奢華度日並不相宜,僕人管轄王子,也不應該」(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真智慧是把恩典當作服事自己的僕人,而不是轄制自己的主人。人若「奢華度日」,相當於「僕人管轄王子」、被恩典所轄制,結果必然在恩典中墮落。 o 「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14節),兩者都是恩典,但兩者都很容易被人當作理所當然、或者當作自誇的本錢。真智慧是「凡事感恩」(帖前五18);只有認識恩典,才有可能珍惜恩典、善用恩典,存著感恩知足的心享用「房屋錢財」、善待「賢慧的妻」。人類社會的種種不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認識恩典、也不珍惜恩典。所以我們總是尋找自己原本就有的,忽略自己真正需要的,結果總是難以如願以償,永遠都會抱怨別人的房子更好、別人的妻子更賢慧。──《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1】「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見識(和合、RSV)與榮耀指的是這個素養實際的與道德的價值;從大衛早年的歷史可以充足地說明這兩點。譯作榮耀的這個字,有時候也譯作「華美」(如:出二十八2):它是暗示出裝飾,所以在這裏是說明美德鮮明的色彩,雖然它實際看起來可能不夠突出,令人覺得單調乏味。神自己宣告祂「全能的力量最主要是在於顯出憐憫與同情」。——《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輕易發怒」:比對雅各的勸勉(雅1:19~20)。──《串珠聖經註釋》 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我們很難真心饒恕別人的過犯,並全然忘記自己所受的污辱與傷害。但聖經教導我們,當盡力以寬容為心,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勇氣,也是生活的智慧(太18:21~35;腓4:5)。 ──《聖經精讀本》 ●人有「見識」:SH 7922,「睿智」、「洞見」。 ◎不輕易生氣,又能寬恕別人的錯誤的,就是有智慧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1、13】11節和13節前後對應,主題是不輕易發怒、不輕易爭吵: o 「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11節)。「輕易發怒」,是人沒有見識的表現;因為怒氣雖然從來都不缺乏理由,但卻很少有好的理由。一個不能控制欲望、容易被情緒戰勝理性的人,只是肉體的奴隸。真智慧是在家中常常「寬恕人的過失」,因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別人(創三16)、而是征服自己。征服自己「便是自己的榮耀」,是所有的勝利中最光榮的勝利。 o 「愚昧的兒子是父親的禍患」(13a),而爭吵的妻子卻是兒子的禍患,因為「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13b)。古代中東的房頂大都是平頂,用泥土覆蓋,下雨時可能會漏水。爭吵不休的妻子就像「連連滴漏」的屋頂,把人賴以得庇護、得溫暖、得安息的地方,變成了一個令人失望、煩惱的地方。「連連滴漏」的屋頂如果無法修補,結果會逼人被迫放棄房子。從婦女地位低下的古代,一直到女權主義高漲的今天,「妻子的爭吵」都是家庭所面對的同樣難處。一個經常爭吵的妻子不管為家庭付出再多,都是「親手拆毀」(十四1)家庭的愚妄婦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2】「王的忿怒好像獅子吼叫,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 見十六14、15,二十2的註釋。下屬可以在此習得機智老練,上司則能習得和藹可親。這則箴言位在第11節之後,或許是要強調,有權之人的恩惠,乃是前一節的素養安靜結出的果子。參大衛對於統治者的理想,撒母耳記下二十三3、4,以及神給以色列人的保證,何西阿書十四5。——《丁道爾聖經注釋》 「草上的甘露」:滋潤青草的甘露。──《串珠聖經註釋》 獅子吼叫,便要噬人;王若發怒,可置人於死地。露水滋潤草地,草上有甘露,草地必茂盛,王的恩典對人也是如此。──《啟導本箴言註釋》 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 巴勒斯坦地區總是很乾燥,只有從西邊吹來的海風,才會帶來露水。尤其是,從五月到十月,幾乎不下雨,若沒有西風所吹來的一點濕氣,植物都可能乾涸至死。因此,自古以來以色列人就認為清晨的甘露是神的祝福(申33:13;詩110:3;何14:5)。 ──《聖經精讀本》 第12節是本單元的中心,主題是以恩典彼此相待。「王的忿怒好像獅子吼叫」(12a),只是叫人戰兢,卻沒有任何造就。但「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12b),可以滋潤人、造就人。真智慧的持家之道,更要用「恩典」代替「忿怒」彼此相待,一個有「河東獅吼」、令人戰兢的家,既不能留人、也不能長久。以色列的夏天是旱季,沒有雨水,植物倚靠地中海的濕氣在夜間凝結成的「草上的甘露」得著滋潤。──《聖經綜合解讀》 ●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SH 7522,意義是「喜愛」、「接納」、「善意」。 ◎ 19:12 的意思是人如果惹惱君王,大概性命堪憂。讓君王喜愛或接納,則有如可以享受神恩典的甘露。現在已經沒有君王了,但是我們也應該要盡量避免敵對政府勢力,取得政府勢力的認同。──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3】「愚昧的兒子是父親的禍患;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 爭吵(和合、AV、RV):Moffatt 的譯法「嘮叨挑剔」較出色。論到滴水的明喻(在二十七15、16較充分地處理),德里慈提及魏次坦(Wetzstein)所告訴他的一則亞拉伯格言,說到(用托伊較緊湊的概述來說):「有三件事會使一棟屋子成為難以忍受的:tak(雨水滲進來的漏洞)、nak(妻子的嘮叨挑剔),與 bak(病蟲害)。」——《丁道爾聖經注釋》 「如雨連連滴漏」:比喻妻子的爭吵持續不斷,叫丈夫受罪。──《串珠聖經註釋》 妻子以順服為美德。《箴言》禁戒女人爭吵(二十一9;二十五24),因爭鬧導致家庭不和。近東有句俗諺:“家裡難忍的有三件事:屋漏、妻子的爭吵和臭蟲”。本節講爭吵比作屋漏,比喻難忍受。──《啟導本箴言註釋》 本節的上、下半句,各自指出了給家庭帶來不幸的兩個重要因素。尤其是下半節的隱喻,來自以色列人的親身體驗。為了解決風的問題,巴勒斯坦地區的房頂大都平坦,且用泥土等覆蓋,下雨時經常會漏水。 ──《聖經精讀本》 ●父親的「禍患」:SH 1942,字義是「毀滅」、「大災害」。 ●「如雨連連滴漏」:原文是「連續滴漏」。 ◎ 19:13 表達出失敗的家庭因為擁有愚昧的下一代,導致家庭的財富無法傳承,擁有愛爭吵的妻子,導致丈夫難以忍受。19:14 表現出成功的家庭,可以穩當的傳遞家庭的財富,又有好妻子可以來管理家庭,真是天差地遠的遭遇。──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4】「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 耶和華是強調用詞,RV 與 RSV,恰當地將「但是」擺在前面(和合:惟有)。它暗示出這種恩賜是無與倫比的,是超過人的安排的。參十八22,至於賢慧的詳細解說,見三十一10~31。——《丁道爾聖經注釋》 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 婚姻中有神特殊的護理(太19:6)。這與東方宿命論思想的天作之合全然不同。因此,聖徒不應無視自己的意願,反而要不斷思考和禱告自己的婚姻是否合乎神旨意,在這樣的過程中準備結婚事。 ──《聖經精讀本》 ◎ 19:14 意思是「賢慧的妻」比「房屋錢財」還寶貴。因為前者來自神,後者來自祖先。 【箴十九15】「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饑餓。」 這裏是說到它內在與外在的進展,因為它並不是像它的受害者那樣是靜態的。見分題研究:「Ⅱ 懶惰人的功課」第2點,原書第42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懶惰使人沉睡: 作者認為睡眠與懶惰緊密相關(6:10)。身體所需的睡眠是神賜的祝福(詩127:2)。但懶惰人認為身心的活動是苦差事,自然是沉睡的時候居多。睡眠過多會使人身心虛弱,不能營造更高層次的生活。聖經尤其警戒了屬靈的睡眠狀態(弗5:14)。聖徒不應在認識基督的事情上閑懶(彼後1:8),當為散發基督的光而警醒不倦(太26:41;可13:33;弗6:18)。懈怠的人必受饑餓: 懈怠的意思是完全停止活動的“沉睡”、“昏睡”狀態(創2:21)。本節的上半節是帶來饑餓的原因,饑餓則是上半節所招致的後果。本書採用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因果表達方式。 ──《聖經精讀本》 【箴十九16】「謹守誡命的,保全生命;輕忽己路的,必致死亡。」 見十三13,並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原書第53~57頁。RV 將「輕蔑」譯作「漠不關心」(參,和合:輕忽),將其含義表達得相當好。必致死亡在希伯來文子音經文有較強烈的表達:「必被置死」,令人驚奇地回想到疏忽之罪的嚴重性,而且也要考慮到有位審判者(不只是個自然的過程)。——《丁道爾聖經注釋》 過早的死亡是那些漠視律法,不理會如何適當地生活的人的結局。──《箴言雷氏研讀本》 「輕忽己路」:沒有按照神的誡命行事為人。──《串珠聖經註釋》 “輕忽己路”指不把誡命和教導放在心裡。這樣便容易犯罪,偏離正路。罪的工價就是死。──《啟導本箴言註釋》 ●「輕忽」:SH 959,「藐視」、「輕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6~23】16節和23節用「生命」首尾呼應,把16~23節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教養的方法: o A. 教養的目的:謹守誡命(16節); o B. 教養的操練:憐憫貧窮(17節); o C. 管教的時機:及時管教(18節); o D. 管教的實質:否定肉體(19~20節); o C1. 管教的時機:求神帶領(21節); o B1. 教養的操練:施行仁慈(22節); o A1. 教養的目的:敬畏耶和華(23節)。──《聖經綜合解讀》 16節和23節前後對應,主題是教養的目的——謹守誡命、敬畏耶和華: o 「謹守誡命」(16a)是生死攸關的「保全生命」(16a)之道,而「輕忽己路的,必致死亡」(16b)。神的百姓教養兒女的目的,不是追求生活,而是尋求生命;不是學習謀生,而是學會做人;不是琢磨如何控制別人,而是省察怎樣控制自己;不是掌握如何背誦,而是懂得怎樣思考;不是變成某個團體或理念的工具,而是恢復神起初造人的目的。因此,真智慧的教養不是灌輸知識、擁有文憑,而是幫助兒女把「謹守誡命」化為思考和生活的習慣,時時事事都可以作出明智的選擇。灌輸的道理就像假肢,啟示和獨立思考的結果才會屬於自己。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學校所學的全都忘記後所剩下的東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o 「謹守誡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因為主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約十四21)。因此,父母要讓兒女「謹守誡命」、「保全生命」,首先就要讓他們效法自己「敬畏耶和華」(23a),這是「得著生命」(23a)的開始。兒女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就很難重新恢復。孩子在家中首先應當學會的不是自信,而是謙卑、順服和敬畏。兒女若敬畏神,「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禍患」(23b),這是父母給兒女一生最好的禮物和祝福。 o 孟德斯鳩(Montesquieu,法國啟蒙思想家,1689~1755年)說:「君主政體的教育只注重提升人心,專制政體的教育只謀求壓抑人心,而共和政體的教育要激發對法律和國家的愛」(IV.3 & 5, The
Spirit of Law )。第一種灌輸的觀念是不擇手段、追逐榮耀,第二種灌輸的觀念是安於愚昧、接受奴役,第三種灌輸的觀念是自作聰明、甘為工具。這三種教育的本質都是洗腦,沒有一樣能讓人思考生命之源:敬畏神。今天,許多學校的教育致力於剷除兒童獨立思考的習慣,已經成為智慧和敬畏最主要的障礙之一,所以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著名作家,1835年~1910年)說:「我從來不讓上學耽誤我的教育。I
have never let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 」。而信徒更有責任不要讓自己孩子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7】「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他所給的」(AV)應該譯作「他的行為」(RSV;和合:他的善行)。這節經文所應許的是信實的回報,未必是得回他的金錢。——《丁道爾聖經注釋》 對於貸款給貧窮人的人,耶和華必因他的善行而給他報償。──《箴言雷氏研讀本》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 本節積極地勸勉人救濟窮人,而不是消極地警告不可壓迫窮乏人(17:5;22:16,22;28:3)。耶穌也曾說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他身上(太25:40)。口裡說愛神,卻不愛弟兄,是一種矛盾(約壹4:20)。我們不應只用頭腦理解耶穌基督的愛,乃當直接與弟兄分享主愛,從而加增我們屬靈的能力。 ──《聖經精讀本》 ●「憐憫」貧窮的:SH 2603,「求恩」、「苦求開恩」。 ◎ 19:17 的意思是為貧窮微弱的人求好處者,神一定會回報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7、22】17節和22節前後對應,主題是教養的操練——憐憫貧窮、信實守約: o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17節),因為《箴言》中的窮人都是指神的百姓,所以「憐憫貧窮的」、就是做在神的身上。主耶穌也說:「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可九41)。 o 「施行仁慈的,令人愛慕;窮人強如說謊言的」(22節),可譯為「人可貴的是不變的愛,窮人強如說謊言的」(英文ESV譯本)。「仁慈」可譯為「不變的愛」,是盟約中的用語,表示忠誠、信實,與「說謊言」相對。一個信實守約的窮人,是出於對神的敬畏,比不守諾言的富人更加可貴、更有底線。 o 「憐憫貧窮」(17a)、信實守約(22節),就是「愛人如己」(太二十三39)。這是敬畏神的具體表現,因為人若「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四20)。因此,真智慧不是空洞地教導兒女「謹守誡命」、「敬畏耶和華」,而是身體力行地和兒女一起具體地操練「憐憫貧窮」、信實守約。兒女一旦離開家庭,在眼界開拓、知識增長的同時,也會動搖沒有根基的敬畏之心。因此,父母在家中應當帶領兒女勤於操練,把敬畏之心切實固化為生活的習慣。──《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8】「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第二行應該像 RV、RSV 一樣譯作「不可心中定意(參,何四8;結二十四25)叫他死亡」。禁止管教既不是禮貌上的致意,也不是仁慈;機會會迅速消逝,參列王紀上一5、6。見分題研究:「Ⅱ 父母與兒女」。——《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即不要忽略孩子的管教,這會導致他的死亡。──《箴言雷氏研讀本》 「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不可放縱他,免致他放任走向滅亡。──《串珠聖經註釋》 有人將本節與23:13,14相聯繫,解釋成“當管教孩子,在其長成愚蠢的惡人,自取滅亡之前”。古代是牢不可破的家長式社會,父母極易操縱子女的生死。但聖經規定,要通過本城的長老決定子女的生死,以防人隨意殺害生命(申21:18~21)。 ──《聖經精讀本》 ●「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不可存你的心讓他死亡」。──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8、21】18節和21節前後對應,主題是管教的時機——求神帶領、及時管教: o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18節),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若不及時管教、驅除愚蒙(二十二15),兒女必然會積習難改、積重難返,最終被罪惡轄制,實際上就是「任他死亡」。「趁有指望」,就是儘早、及時。「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耶十七9),最善於給自己塗脂抹粉,什麼臭味都會很快習慣。一旦時過境遷,孩子就會把錯誤自我合理化,不但不肯認罪、反而感覺委屈,事後的管教就成了懲罰、而不是造就。 o 「管教 יָסַר/yä·sar’」原文又被譯為「懲罰」(利二十六18、28)、「改正」(利二十六23)、「教訓」(申四36;代上十五22)、「指斥」(九7)、「懲治」(申二十一18;二十二18)、「責打」(王上十二11、14),並非一些人所解釋的正面鼓勵。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天生就有「愚蒙迷住孩童的心」(二十二15),從小就會掩飾自己的詭詐(二十11);學問越多,作惡的能力越大。只有先把愚蒙趕除,學到的知識才能用來行善;只有管教的杖才能趕除愚蒙(二十二15),所以「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十三24)。 o 「人心多有計謀」(21a),古往今來發明了許多教育方法,試圖在嚴厲管教和放縱溺愛之間找到平衡。但管教的方式和時機都在神的手中,「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21b)。真智慧是求神教導自己如何管教、賜下合適的管教時機;而不是自己「多有計謀」,一面說倚靠神,一面另找一套世界的方法,自己決定如何管教、何時管教。──《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19】「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 希伯來經文隱晦不明,或許受到毀損(暴字是一個隱晦不明之希伯來字的邊註修正),但 RV、RSV 都與 AV 的詮釋一致,那就是說:無法控制的脾氣必會讓人不斷陷入新的困境。——《丁道爾聖經注釋》 援救暴怒的人是愚蠢的,因為他的脾氣會不斷使他落在新的麻煩當中。──《箴言雷氏研讀本》 下半節可能指幫助脾氣急躁的人實在不容易,且會帶來無止境的麻煩。──《串珠聖經註釋》 人應控制壞脾氣,時時發脾氣的人,不斷招來禍患與麻煩,救不勝救。──《啟導本箴言註釋》 有些學者試圖將本節與18節聯繫起來進行理解。但希伯來原文沒有接續詞,從文脈上來看,似乎也是獨立的經文。沒有節制、暴燥而剛愎自用的人,即使辛苦地忍耐了一會兒,也會隨即發怒。故一一勸告阻止易怒的人,就像往無底洞裡填水一樣艱難。 ──《聖經精讀本》 ●「暴怒的人」:「大怒氣的人」、「盛怒的人」。 ●「必須再救」:意思是「必須不斷的救他」。 ◎ 19:19 提到我們對自己怒氣的控制能力如果不足,將會一再犯錯。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陷入被憤怒控制的狀態中,以致不斷鑄成錯誤,這一節經文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反省自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19~20】19節和20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管教的實質——否定肉體: o 「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19節),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父母和兒女。「暴怒的人」放縱肉體,無論怎樣用道德、知識、修養來掩飾自己的肉體,都無法避免肉體被惹動,所以「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如果父母放縱肉體,用「暴怒」來管教兒女,兒女也會變成「暴怒的人」,無法從所受的「刑罰」中吸取教訓,必須一打再打、一救再救。這樣的管教只是倚靠肉體對付肉體。 o 「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20節),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父母和兒女。只有那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羅八4),才能「聽勸教,受訓誨」。如果父母不肯「聽勸教,受訓誨」,沒有「隨從聖靈」的榜樣,兒女也會「隨從肉體」,不肯「聽勸教,受訓誨」。 o 管教的實質就是否定肉體;人在地上的一生,不是為了征服世界,而是為了征服自己。肉體的方法「在克制肉體的情欲上是毫無功效」(西二23),否定肉體才能拒絕肉體。因此,真智慧是父母首先否定肉體,孩子才能效仿父母拒絕肉體。父母不作「暴怒的人」,兒女才不會成為「暴怒的人」;父母在神面前「聽勸教,受訓誨」,兒女才能在父母面前「聽勸教,受訓誨」,受益一生、「終久有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20】「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 論及具有特色的前瞻性,見五4的註釋。也見分題研究:「Ⅱ 智慧的獲致」。——《丁道爾聖經注釋》 “終久”。即在你人生餘下的時間裏。──《箴言雷氏研讀本》 ●使你「終久」有智慧:原文是「結局」、「末後」。──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21】「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箴十九22】「施行仁慈的,令人愛慕,窮人強如說謊言的。」 「一個人的愛慕」(AV、RV)的一條線索可能在創世記四十九26,同一個詞語在那裏(和合、AV、RV 誤譯作「至極的邊界」)的意思是「可羨慕的事物」(參,申三十三15的平行詞語「寶物」)。這一點支持了 RSV 在這裏的譯法:「令人愛慕的乃是忠貞」,恰當地為第二行作預備。參第1節。「忠貞」(和合、AV:仁慈)這個字乃是 h]esed[,「堅貞的愛」,這是那些真正立約的人之間的約束力。 RV 的譯法較不可能,使愛慕變成意味著「好意」,提供了衡量好行為之價值的觀念。——《丁道爾聖經注釋》 更可作:一個人可取的地方在於他忠貞的愛。──《箴言雷氏研讀本》 「仁慈」:原為「忠愛」。上下半節的關係可能是:就社會而言,施行忠愛對社會有貢獻,而窮人倒比說謊者好,因不會作害群之馬。──《串珠聖經註釋》 “仁慈”具有慈愛,寬容等意,這是神的主要屬性之一(詩116:5;林前7:25;多3:4)。我國戰國時期的孟子,曾以仁政為統治理念。若欲民忠誠就當以“仁慈”治國(賽16:5)。 ──《聖經精讀本》 ●「施行仁慈的,令人愛慕」:另一個可能的翻譯是「人的貪婪是他自己的羞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23】「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禍患。」 參十一19,並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原書第53~57頁第二行的希伯來經文極度突兀,或許受到損壞。——《丁道爾聖經注釋》 下半 更可作:以至他滿足地度過夜晚,不遭禍患。──《箴言雷氏研讀本》 ●「恆久」知足:「住宿」 、「過夜」、「住」。 ●「恆久知足」:「安居滿足」。 ◎ 19:23 提及對神的敬畏是保全生命的基礎,也與 19:16遙相對應。──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24】「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 「胸懷」(AV)應該譯作盤子(和合、RV、RSV);同一個字在列王紀下二十一13的用法令我們對它的意義不容置疑。所以所描述的景象是頓飯局,所舉的例子極端滑稽。見分題研究:「Ⅰ 懶惰人的性格」第2點,原書第41頁。二十六15幾乎完全一樣地重複了這一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懶惰人把手放在“盤子”裏後,就再沒有力量提起食物送進口中。──《箴言雷氏研讀本》 懶惰人連用手把盤子裡的食物放進口裡也不肯。──《串珠聖經註釋》 懶惰人用飯時,手放在飯碗上,懶到不肯把飯送進嘴裡。看二十六15. ──《啟導本箴言註釋》 以色列人吃飯時用手指而不用筷子,本節所描繪的就是極端懶惰的人。這樣的人雖生猶死。因為生命和勞動是不可分割的。 ──《聖經精讀本》 ◎ 19:24 與 26:15 相似。──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25】「鞭打褻慢人,愚蒙人必長見識;責備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識。」 這裏有三種不同的心思:封閉的(褻慢人,和合、AV、RV;參,29節,九7、8)、空洞的(愚蒙人──他要受驚嚇才喚起留意)、與敞開的(明哲人──他甚至接受一個令他痛苦的真理)。 參二十一11,並分題研究:「Ⅰ 愚蒙人」、「Ⅲ 褻慢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需要有實物教材才能學習。他必須明白到,嘲笑者是要受痛苦的。聰明人只需要一句責備的話,便能改正。──《箴言雷氏研讀本》 「必長見識」:頭腦簡單的人看見狂傲人受責也會有所警惕。──《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講到三種人:“褻慢人”(驕傲聽不進忠告)、“愚蒙人”(頭腦簡單,不求智慧,見到人家被打、受罪,才肯學功課)、“明哲人”(心胸開放,肯聽忠告)。──《啟導本箴言註釋》 ●「褻慢人」:「傲慢的人」、「好嘲諷的人」。 ◎ 19:25 有殺雞儆猴的意味。──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25、29】25節和29節前後對應,主題是管教要分物件: o 「鞭打褻慢人,愚蒙人必長見識;責備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識」(25節),可譯為「責打傲慢人,能使無知的人變精明;責備聰明人,他就明白知識」(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真智慧的管教首先要考慮能否在兒女身上達到目的。如果「鞭打、責備」並不能提高兒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結果就不能造就人;口裡說是為孩子好,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 o 「刑罰是為褻慢人預備的;鞭打是為愚昧人的背預備的」(29節)。因此,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適合兒女的屬靈光景。如果兒女並非「褻慢人、愚昧人」,「刑罰、鞭打」就只會敗壞人;口裡說是為孩子好,其實是發洩肉體的情緒。──《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25~二十1】24節和二十1用食物首尾呼應,25和29節用「鞭」和「褻慢人」首尾呼應,把十九24~二十1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教養的守則: o A. 管教要有分寸(十九24); o B. 管教要分對象(十九25); o C. 父母要有見證(十九26); o D. 見證的關鍵是言行一致(十九27); o C1. 父母要有見證(十九28); o B1. 管教要分對象(十九29); o A1. 管教要有分寸(二十1)。──《聖經綜合解讀》 24節和二十1首尾呼應,主題是管教要有分寸: o 「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24節)。食物已經唾手可得,但只差那一步,還是吃不到口,許多管教孩子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懶惰人。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認真執行,既不可半途而廢、更不可功虧一簣。今天,許多父母的管教措施並不是認真禱告的結果,而是隨心所欲、朝令夕改;最後是虎頭蛇尾,被兒女看透自己的無知和虛偽,以致輕忽怠慢所有的管教。 o 「酒能使人褻慢,濃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錯誤的,就無智慧」(二十1)。酒是古代以色列人的重要飲料,在聖經中常常代表喜樂,「酒能悅人心」(詩一百零四15),是神的祝福(申十一14);但若喝過了頭,卻會「使人褻慢」。因此,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點到即止,不可過為己甚。父母若不承認自己的罪性、不肯放下自己的面子,就會為了堅持而堅持,管教就會越過神的界限,成了肉體情緒的發洩。──《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26】「虐待父親、攆出母親的,是貽羞致辱之子。」 第二行乍看之下似乎是令人洩氣的突降法,其實不是,因為「糟蹋」(和合:虐待,AV「使衰弱」)與攆出由於是從兒子而來,更顯得格外痛苦、陰暗。參以賽亞書一2沈痛的強調語句:「我養育兒女,將他們養大……」。見分題研究:「Ⅱ 父母與兒女」。——《丁道爾聖經注釋》 “虐待”。更可作:攻擊。不聽從父母的教導是已經夠壞的了,虐待他們以及把他們趕走的做法有多可恥,就更不用說(提前五8)。──《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九26~28】26節和28節前後對應,主題是父母要有見證: o 「虐待父親、攆出母親的,是貽羞致辱之子」(26節),這樣的「貽羞致辱之子」怎麼指望他的兒女孝敬自己呢?因此,真智慧是父母自己不要有「虐待父親、攆出母親」的壞榜樣,免得阻礙兒女學習「當孝敬父母」(出二十12)。 o 「匪徒作見證戲笑公平;惡人的口吞下罪孽」(28節),可譯為「卑劣的見證嘲笑公平,惡人的口吞下罪孽」(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父母若沒有好見證,一定會自食苦果;因為沒有兒女只會聽自己怎麼說、卻不看自己怎麼做。真智慧是「言傳」和「身教」並行,注意不讓自己的壞見證成為兒女成長的絆腳石。──《聖經綜合解讀》 第27節是本單元的中心,強調見證的關鍵是言行一致。「我兒,不可聽了教訓而又偏離知識的言語」(27節),可譯為「我兒啊,停止聽那叫你偏離知識言語的教導」(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許多信徒教養兒女的最大失敗,不是沒有教導聖經、也不是沒有好的主日學老師,而是父母言行不一致。他們天天教導兒女智慧,自己卻不願實踐智慧;把智慧都送給了兒女,自己卻一點也不剩。真智慧的父母不需要完美,但需要言行一致。說一套、做一套,就是一邊建造、一邊拆毀,最後所有的說教都淪為「偏離知識言語的教導」,越教越被兒女拒絕、越教越逼兒女反叛。──《聖經綜合解讀》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一百二十七3),神的心意是讓作父母的人與神同工:父母的三大責任,是用管教趕除孩子心中的愚蒙(二十二15),用誡命填滿孩子的內心(十九16~17,22~23),同時自己不要妨礙孩子的成長(十七26~28;十九26~28);而聖靈的工作,則是點燃智慧之火。因此,父母所當關注的重點不是學問和能力的增長,而是教養的目的(16、23節)、教養的操練(17、22節)、管教的時機(18、21節)和教養的實質(19~20節),並要掌握管教的分寸(24節;二十1)、區別管教的物件(25、29節)、注意自己的見證(26~28節),剩下的都是聖靈的工作。培養孩子的真智慧,並不是灌輸知識、培養才藝,而是竭力保持他們與神之間的管道通暢,讓聖靈帶領他們認識自己的天賦和興趣,發現自己所需的知識。而作父母最普遍的愚昧,就是以為孩子成材是因為自己教導有方,不知道自己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反面教材。──《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許多人只熟悉「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二十二6),卻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二十九17~21),也不懂得怎樣用「杖」管教(二十二15)、怎樣正面引導(二十三15~16,22~25);既不理會教養的關鍵在於管住口舌(十七26~28),也不關心教養的方法(十九16~23)和教養的守則(十九24~二十1);更沒有熟讀《箴言》,把整卷《箴言》都當作教養的內容(一8)。還有許多人只知道管教兒女,卻不知道教他們怎樣選擇朋友(十七7~9;十九1~5),結果一出家門,就被惡人引誘,遠離教會、與神疏遠。結果「人因愚昧自毀前途,他的心卻埋怨耶和華」(3節和合本修訂版)。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人本主義氾濫的時代,許多教育理念一昧強調正面鼓勵,試圖通過包容妥協來掩蓋問題、改善人性,而否定人已「全然敗壞」的自由神學也推波助瀾,結果卻造成了自私自戀、自大自憐、自以為是的「獎盃一代 The participation trophy generation」,親手把兒女推向滅亡。父母若不肯首先學習《箴言》裡的智慧,又怎麼能指望兒女在人本主義的大潮面前作出明智的選擇呢?──《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九27】「我兒,不可聽了教訓,而又偏離知識的言語。」 AV 包含了兩個未必然的事物:(a)毫無修飾之教訓在箴言書中應該具有不好的含義;(b)「犯錯」應該意味著「造成錯誤」(希伯來文對此有恰當的表達方式);RV、RSV 似乎是正確的,以之為反對人愚弄真理(RV:「停止……(只)為了從……知識而犯錯來聽訓誨」)。參十七16;彼得後書二21。——《丁道爾聖經注釋》 更可作:我兒,若不聽教訓,你便會偏離知識的言語。那停止聆聽和遵從的人不久便會走入歧途。──《箴言雷氏研讀本》 「聽了教訓,而又偏離」:比對太7:26~27;
雅1:22。──《串珠聖經註釋》 “教訓”一詞有不同的解釋:①可解釋為“我兒,你若聽了教訓還行不義,不如不聽”,這裡的教訓指美好訓誡;②亦可解釋為不可聽信那譭謗神真理的虛妄的教訓,這裡的教訓指愚昧之言(太15:9;提前6:20)。 ──《聖經精讀本》 【箴十九28】「匪徒作見證戲笑公平,惡人的口吞下罪孽。」 「不敬虔」(AV,和合:匪)直譯為「彼列的」,見六12註釋,並參列王紀上二十一10。第二行深深挖掘譏誚的底層──就是對於敗壞之事物的切慕。更深入一點,一個人可能會在此看見屬靈的病態,無論何時,一個人若是以惡意曲解一個故事為樂,就洩露出這種病態的存在。——《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惡是惡人所享受的事。──《箴言雷氏研讀本》 ●「匪徒」:「不重要的」、「卑鄙的小人」。 ●「戲笑」:「譏諷」、「嘲笑」。 ◎ 19:28 雖然說明了小人與惡人的惡行, 19:29立刻澄清這些人也不是可以逃離神的公義之外,他們還是要接受必定來臨的刑罰。──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九29】「刑罰是為褻慢人預備的;鞭打是為愚昧人的背預備的。」 【思想問題(第19章)】 1 我們怎樣分辨誰是良朋?誰是損友呢?參6~7節,17:17。狗肉朋友有那些表現是我們的監戒?新約的雅各對這些人作了什麽批評呢?見雅2:1~9。 2 有學者認為對貧窮人慷慨解囊,是信徒的一種屬靈投資(參17)。 你有否向貧窮、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救助弱小呢?主耶穌在此事上有何教訓?參太25:31~46;
路14:12~14。 3 遇到挫折時自怨自艾,或抱怨耶和華(3),是信徒要當心的靈性陷阱。你日常生活中有碰過這類事情嗎?這對人的本性有何提示?奥古斯丁曾說:「誰也不要將過犯歸於神,應當自訴自省地為己罪痛哭」。你同意這番話嗎?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