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七章拾穗 【箴十七1】「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 參十五17,這裏的最後一個片語(中文聖經的前半),直譯為「爭吵祭」,這是何等尖銳的諷刺。家庭的筵席經常都包括平安祭在內(申十二11、12、21;撒上二十6);但人的過失卻有可能會讓它變成像以利加拿的家一樣沒有和睦(撒上一3~7),變成像飲宴一樣沒有宗教內涵(箴七13、14)。——《丁道爾聖經注釋》 “設筵”。即使用家人從平安祭分得的祭肉來設擺的筵席。參看利未記七章12至17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章所用的對比句子較前面各章為少,有些經節的上下句意思相連。──《串珠聖經註釋》 ●「設筵滿屋,大家相爭」:直譯是「爭吵祭」,對應於「平安祭」。「平安祭」是一種部份祭肉焚燒獻給神,部份祭肉由祭司和獻祭者分享的祭禮。通常會由一家人共享平安祭的祭肉。 ●「乾餅」:「乾麵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3】1~3節是一組平行句,是老人管理家族的智慧: o 「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幹餅,大家相安」(1節),「設筵」原文指全家分享平安祭的祭肉(利七11~18)。真智慧是不堅持「設筵滿屋」、子孫滿堂,而是尋求「大家相安」、家庭和諧。安於簡樸的生活,比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更能帶來家庭的平安;越減少不需要的東西,相爭的機會就會越少。人若「為純金鍍金,替百合塗粉,給紫羅蘭噴香水 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莎士比亞《約翰王》第四幕第二場),不但多餘、而且可笑。 o 「僕人辦事聰明,必管轄貽羞之子,又在眾子中同分產業」(2節),忠心有見識的僕人,也可以與主人的眾子「同分產業」(創十五3;代上二35)。真智慧是看重品德過於血緣關係,「僕人辦事聰明」,就會激勵「貽羞之子」(王上十一28~39)。人若拘泥於血緣關係,「貽羞之子」就會有恃無恐,結果害人害己(申二十一18~21)。 o 「鼎為煉銀,爐為煉金」(3節),指把金銀熔化、去除雜質,以檢驗其純度。「熬煉」(3節)原文的意思是「檢查、試驗」。「耶和華熬煉人心」(3節),意思是神不會被外表的樣子所迷惑,而是直接看透人的內心。真智慧是在管理家庭、分配產業的時候,尤其要透過外表察看內心。──《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1~28】教導我們不可作愚頑之人。──《聖經精讀本》 【箴十七2】「僕人辦事聰明,必管轄貽羞之子,又在眾子中同分產業。」 特權(可能成為障礙,也可能是個支持)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顯得很重要,但在神心目中卻不是那麼重要,包括屬靈的事(摩九7;太八11、12)與世俗的事都是如此。所羅門的箴言很顯著地實行在他僕人與他兒子的事業上(王上十一28起)。——《丁道爾聖經注釋》 “貽羞”。行為可恥。──《箴言雷氏研讀本》 「同分產業」:參以利亞撒(創15:2)和洗巴(撒下16:4)的事例。──《串珠聖經註釋》 僕人忠心,地位雖低微,也可和主人的兒子同得產業(例如撒下十六4),一個人有了兒子的名分可享有若干特權;但人的能幹勝過特權(王上十一28)。神不偏待人(看太八11~12)。──《啟導本箴言註釋》 僕人辦事聰明,必管轄貽羞之子: 按照希伯來原文,意指僕人的用語有“僕人”(民22:22)、“僕役”(賽61:6)、“雇工人”(出12:45)、“奴僕”(本節;創9:25)等,根據名稱的不同,其身份稍有區別<申15:12~18,希伯來的僕婢制度>。總而言之,比起其他民族,以色列人寬待奴隸。這是由他們的信仰、在埃及為奴的生活和出埃及的經歷所決定的。因此,僕人可以有自己的妻,也可嫁給主人當妾,為主人生兒育女,有的甚至通過婚姻成為家庭成員(代上2:35)。正如本節所說,僕人大有可能與主人的眾子同分產業。 ──《聖經精讀本》 ●「辦事聰明」:「謹慎行事」、「智慧行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3】「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 參二十七21。第二行本身只會使神成為一個考驗者;但第一行卻暗示出:祂的熬煉乃是具有建設性的,不是為了要揭發一個人的罪行,而是將他揀選出來。當事物在「烈火的試煉」下顯出它們相關的價值時,我們這一面(因為我們不是沒有活動力的金屬)必須與祂一同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見,耶十五19),因為益處不是憑空自動而來的(耶六29、30)。——《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對人性格的熬煉,在本意上是建設性的(比較彼前一7;雅一2~4)。──《箴言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熬練人心: 我們一旦碰到災難或疾病等試煉,就容易發出怨言,倍感挫折,而並不將之視為得到熬煉的時機。但神甚至數過聖徒的頭髮(太10:30),並時刻鑒察、守護聖徒(詩121:3)。聖徒所面臨的一切試煉,自有其深意。第一,試煉使聖徒認識到人的軟弱,並發現自己的罪惡,以致痛悔(林後7:9)。第二,若要成為剛強的屬靈精兵,就必須經歷試煉(弗6:13)。若要不屈服於邪惡勢力的誘惑與逼迫之下,而爭戰到底,就要克服許多患難(太24:13;來13:38;彼前1:7),需要經過千錘百煉而造的信仰。神藉著試煉來造就聖徒(羅5:3,4)。 ──《聖經精讀本》 ●「熬煉」人心:SH 974,「檢查」、「試驗」、「證明」。 ◎ 17:3 說明事物在烈火的試驗下才顯出他們相應的價值,人心也在苦難中顯出其高貴與尊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3 貴金屬的提煉】金子和銀子可以在石墨製造的坩堝中提煉。金子的熔點是華氏一九四五點八度,標準純銀的熔點則是一六四○度。在此之上又要加上三三八度,金屬倒出來時才不會凝結,同時亦不會高到破壞性的結晶體能夠形成的熱度,合金也不會在冷卻之前析離。熔化過程中盡可能避免氧氣滲透也很重要,這樣,金屬結構才不會變得多孔。熟練的技術,和對所用的工具與金屬有深刻的瞭解,是提煉過程不可或缺的條件。故此,這是神熬煉人心最恰當不過的象喻(參較埃及宗教傳統中,審判靈魂的過程包括「將人心稱在天平之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七4】「行惡的,留心聽奸詐之言;說謊的,側耳聽邪惡之語。」 邪惡的言語若沒人歡迎,自然就會平息下來;而有人歡迎,就會使我們原形畢露(見分題研究:「Ⅱ 言語的弱點」第3點,原書第46~47頁)。聽眾另一面的角色出現在第10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邪惡”。更可作:破壞。──《箴言雷氏研讀本》 作惡的人喜歡聽和他們臭味相同的話語。他們從談論罪惡中得到快樂,也從與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SDA聖經注釋》 【箴十七4~5】4~5節是一對平行句,指出老人的愚昧心態: o 「行惡的,留心聽奸詐之言;說謊的,側耳聽邪惡之語」(4節),老年人很容易被恭維奉承的話欺哄,更應當謹慎分別「奸詐之言、邪惡之語」。人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愛聽什麼樣的話語;而愛聽什麼話語,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真智慧是「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申四9)。 o 「戲笑窮人的,是辱沒造他的主;幸災樂禍的,必不免受罰」(5節),老年人很容易嬌慣孫輩,應當注意不要讓他們被寵壞成「戲笑窮人、幸災樂禍」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5】「戲笑窮人的,是辱沒造他的主,幸災樂禍的,必不免受罰。」 如果一個人長久地被寵壞,他會長成一隻怪物。神對這件事的關切,見十四31與十六5。——《丁道爾聖經注釋》 ●「戲笑」:「嘲笑」、「譏笑」。 ●「幸災樂禍」:原文是「高興」、「災禍」兩字,意義就是「為了災禍高興」。──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6】「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 參十六31。這些佳美的家庭果子需要栽培與保護。受到疏忽的農作物,因著相互的反感而滿身傷痕,可見於以賽亞書三5;彌迦書七6;提摩太後書三2~4。——《丁道爾聖經注釋》 子孫是傳宗接代的記號,又可以說是老年人生命的延續;而父親的經驗及教導對兒女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串珠聖經註釋》 子孫為老人的冠冕: 古代社會視多子為祝福,尤其是希伯來人,他們深知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極為看重子女<提後 緒論,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 「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6節),幾代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意味著代溝。但作父親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兒女為自己爭光,卻不想自己也該成為「兒女的榮耀」。有智慧的子孫,才能成為「老人的冠冕」;而有智慧的父親,才能成為「兒女的榮耀」。作父親的年輕時愚昧不要緊,事後聰明並不晚;但若年輕時不思考,就很難事後變聰明、老了有智慧。正如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所說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思考,你可能永遠也不會學。If you do not learn to think when you are
young, you may never learn. 」──《聖經綜合解讀》 ◎ 17:6 描述長輩與晚輩的和諧關係,兩者應該是互相引以為榮。──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6、十六31】十六31和十七6用關鍵字「冠冕 עֲטָרָה/at·ä·rä’」首尾呼應,把十六31~十七6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老年人的智慧。 o A. 老人的冠冕(十六31); o B. 老人的智慧心態(十六32~33); o C. 老人管理家庭的智慧(十七1~3) o B1. 老人的愚昧心態(十七4~5); o A1. 老人的冠冕(十七6)。──《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7】「愚頑人說美言本不相宜,何況君王說謊話呢?」 「傑出」(AV、RV)或美(和合、RSV):這個字的含義是過量,所以是「說大話」。(LXX「可靠的」,這讀法是用字根 ys%r 取代 yt[r。) 愚頑人是 na{b[a{l(像在十七21b,三十22一樣):蠻橫傲慢、天生就不敬畏神的人,像在詩篇十四1或撒母耳記上二十五25一樣。他與君王(na{d[i^b[,更好譯作「尊貴人」)之間的對比,在以賽亞書三十二5~8闡明瞭,這兩個字都出現在那裏,尊貴人應該要成為我們所追求的一個稱謂。——《丁道爾聖經注釋》 君王應有高貴的人格,不能說謊。──《串珠聖經註釋》 ● 愚頑人說「美」言:「得體的」、「合宜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7~9】7~9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選擇朋友的三大標準:說話誠實、堅持原則、寬容厚道。真智慧是以這三個標準來「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分辨值得結交的朋友;再加上選擇朋友的五大禁忌(十九1~5),避免不可誤交的損友。而我們自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才能和同類的人惺惺相惜。這樣,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得著了三分之一:就是敬畏耶和華(一7)、不交壞朋友(一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十二4;十四1)。 1.說話誠實,是選擇朋友的第一個標準。「愚頑人說美言本不相宜,何況君王說謊話呢」(7節),可譯為「愚頑人說美言並不相宜,君子說謊言也不合宜」(和合本修訂版),因為謊言會玷污高貴者,而誠實卻會尊榮卑微者。人裡面有什麼生命,口裡就會出來什麼話語;「愚頑人」不能「說美言」,而「說謊言」的一定不是「君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一個人縱然能言善道,但若不誠實,早晚也會把人影響成「愚頑人」,所以不可交往。 2.堅持原則,是選擇朋友的第二個標準。「賄賂在饋送的人眼中看為寶玉」(8a),實際上是用原則來交易短暫的利益,雖然可以讓「惡人」(23a)暫時在地上「隨處運動都得順利」(8b),但卻最終通向死亡。「因為賄賂能叫智慧人的眼變瞎了,又能顛倒義人的話」(申十六19),所以「受賄賂害死無辜之人的,必受咒詛」(申二十七25),而「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十五27)。一個人縱然說話誠實,但若不能堅持原則,早晚也會把人帶偏,所以不可交往。 3.寬容厚道,是選擇朋友的第三個標準。「遮掩人過的,尋求人愛;屢次挑錯的,離間密友」(9節),可譯為「包容過錯的,尋求友愛;喋喋不休的,離間密友」(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一個「遮掩人過的」人,並不是對罪惡不聞不問,而是只需「一句責備話」(10節),不必喋喋不休地「屢次挑錯」。只有愚昧人才會揪住別人的過失不放,卻忘記自己的缺點。一個人縱然說話誠實、堅持原則,但若心胸狹窄、得理不饒人,早晚也會製造紛爭,所以不可交往。──《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8】「賄賂在饋送的人眼中看為寶玉,隨處運動都得順利。」 「禮物」(AV、RV)在此應該譯作賄賂(和合、RSV;s%oh]ad[,從未用來指廉潔無私的禮物)。 寶玉(和合;AV、RV「寶石」)直譯為「喜愛的石頭」;所以 RSV 冒險譯作「不可思議的石頭」,是討人喜愛的。這句話的一般含義很清楚:它是描述行賄之人對於他所用之工具的多樣用途充滿信心,「有錢能使鬼推磨」;但第15與23節則說明神的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賄賂或能使人致富,但這種行為肯定要受到譴責(一七23)。──《箴言雷氏研讀本》 聖經責備行賄與受賄(十五27;申十六19;提前六10)。此處指出人性的弱點:賄賂到處,路路暢通!──《啟導本箴言註釋》 賄賂……看為寶玉: “賄賂”(bribe)是貶義詞,與其對應的褒義詞是“禮物”(gift)。整本聖經大都從負面意義上使用了賄賂(出23:8)。但箴言有時又將此詞譯為禮物(6:35)。因此,從智慧文學的角度而言,與其使用賄賂之意,不如選用禮物之意(21:14)。除了致謝的禮物,基督教倫理決不容許任何委託之禮或賄賂<王下5:15,比較賄賂、禮物、朝貢>。 ──《聖經精讀本》 ●「寶玉」:「恩惠寶石」。 ◎ 17:8 主要是強調「賄賂」的效果,但 17:23 就提到神怎樣看賄賂。──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9】「遮掩人過的,尋求人愛;屢次挑錯的,離間密友。」 第一行把十12b顛倒過來(見該處的註解),完成了整個循環。因為愛所尋求的乃是愛,而不是優越感。 關於第二行,參十六28b。屢次可能是指搬弄是非或(像和合、RV 一樣)反覆訴說一件事。密友(和合、RV)在原文是一個字,指知己的夥伴63。關於這個字其他的參考經文,見二17的註解。——《丁道爾聖經注釋》 寬容一次過錯或能維持友誼,但利用這種寬大之心的人,卻會使友誼破裂。──《箴言雷氏研讀本》 ●「尋求人愛」:原文的確是「尋求愛」,意思是說遮掩別人過錯的行為有如對愛的追求行動。 ◎ 17:9 「別人的錯誤」是要遮掩還是要張揚將會左右人際關係的進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9~10】9節強調了饒恕,10節強調了責備,以此來加深了教導的深度。遮掩弟兄的過錯,並不意味著默認他的罪。並且,警戒與武斷的批評也有所不同(來5:11~24)。饒恕與責備是愛的不同層面。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七10】「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 「更多進入」(AV):「更深穿透」(Moffatt),和合本作深入。 參阿希家,XV(DOTT, p.272):「用智慧話擊打一個人,好使它在他心中,有如夏季一樣發熱;……用許多杖擊打愚昧人,他必不領會它。」——《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七10~15】10~15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對待愚昧人的兩大原則:不招惹、不報復。分為兩組: o A. 不作愚昧人老師(10節); o B. 愚昧人自作自受(11節); o A. 不和愚昧人硬頂(12節); o B. 愚昧人惡有惡報(13節); o A. 不同愚昧人爭競(14節); o B. 愚昧人被神憎惡(15節)。──《聖經綜合解讀》 10、12、14節是第一組,主題是不招惹愚昧人: o 「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10節)。因此,真智慧是不指望能教好愚昧人,只能求神親自動工。而人能否聽進「責備話」,是「聰明人」和「愚昧人」的標誌。「愚昧人」的愚昧,並非因為缺乏事實或理性的分析,而是因為他們無知地陶醉於某種優越感,不願承認自己已經被別人當作傻瓜來愚弄。因此,再多的證據也無法說服「愚昧人」,要讓「愚昧人」相信自己被騙了,要比騙他們更難。所以成功的騙子不必為自己尋找證據,因為跟隨他們的「愚昧人」不必需要理由。 o 「寧可遇見丟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見正行愚妄的愚昧人」(12節)。「丟崽子的母熊」會陷入狂暴,應當遠遠避開;同樣,真智慧是不和「正行愚妄的愚昧人」硬頂。因為「愚昧人」可以原諒別人的錯誤,但卻不願原諒別人的正確,免得別人的正確證明他們的錯誤,所以他們會像「丟崽子的母熊」一樣好鬥。 o 「紛爭的起頭如水放開,所以,在爭鬧之先必當止息爭競」(14節),可譯為「紛爭掀起,如同缺口的水;因此,爭端尚未爆發就當制止」(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紛爭」不能止息「紛爭」,肉體不能制伏肉體;「紛爭的起頭如水放開」,不管我們多麼有理、多麼正確,只要開始與人「爭鬧」,一定會被血氣控制,結果越「爭競」、越顯出自己的愚昧,而且如決口之堤、一發不可收拾。因此,真智慧是「在爭鬧之先必當止息爭競」,「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聖經綜合解讀》 11、13、15節是第二組,主題是不報復愚昧人: o 「惡人只尋背叛,所以必有嚴厲的使者奉差攻擊他」(11節)。「責打愚昧人」,愚昧人反而更加反叛,結果必然自作自受、招來管教和懲罰。 o 「以惡報善的,禍患必不離他的家」(13節)。愚昧人不但反叛,而且會「以惡報善」,結果必然會惡有惡報。正如大衛陷害忠心的烏利亞,結果刀劍永不離開他的家(撒下十二10)。 o 「定惡人為義的,定義人為惡的,這都為耶和華所憎惡」(15節)。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沒有悔改的罪人,一種是已經悔改的罪人;「義人」相信自己是罪人,而「惡人」認為自己是義人。把自己喜歡的人誇成盡善盡美的「義人」,把自己討厭的人貶成一無是處的「惡人」,這都是神眼中的愚昧。神並不會按照人怎樣看待自己來對待他,而會「照著各人所行的報應他」(詩六十二12),每個人都要照著神的公義標準來接受審判。──《聖經綜合解讀》 末世的信徒活在一個顛倒黑白的時代,墮落被稱為多元生活方式,真理被稱為一種觀點,真話被當作仇恨言論(Hate Speech),罪惡可以通過修改法律而不再稱為罪。而真智慧就是既不與愚昧人爭鬧(10、12、14節),也不報復愚昧人,而是安靜地等候神所定的自然法則和屬靈法則生效(11、13、15節)。歷史從來都沒有讓我們失望過。──《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11】「惡人只尋背叛,所以必有嚴厲的使者,奉差攻擊他。」 這裏的主詞和受詞應該顛倒過來,就如希伯來文所提示的,所以 Moffatt 簡潔地譯作「背叛念念不忘災禍。」也就是說:既然背叛蔑視中庸,背叛之人根本就別癡心妄想;因我們尋求甚麼,就得到甚麼。也見第17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箴言的背景大概是宮庭。對朝臣的警告是:他們若陰謀背叛王的話,他們無須期望從王得到憐憫。『嚴厲的使者』是指王的行刑者,或者也許是指死亡(見十六14)。――《每日研經叢書》 “惡人只尋背叛”。更可作:背叛的人只尋求邪惡。“嚴厲的使者”。即執行審判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使者」:指禍患。──《串珠聖經註釋》 所羅門寫此句時,心中或記得早年大衛王派約押和亞比篩擊殺叛徒示巴的往事(撒下二十章)。──《啟導本箴言註釋》 ●「有嚴厲的使者奉差攻擊他」:原文是「他必被嚴厲的使者放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2】「寧可遇見丟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見正行愚妄的愚昧人。」 「丟崽子的母熊」:失掉幼子的母熊以殘暴出名(參串)──《串珠聖經註釋》 動物不惜生命護衛剛出生的幼兒,母熊尤甚,遇者很少生還。──《啟導本箴言註釋》 ●「丟崽子的母熊」:「喪子的母熊」,這種熊會特別凶狠。 ──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3】「以惡報善的,禍患必不離他的家。」 這則箴言相當入骨,所羅門的雙親都曾如此回報那忠實的烏利亞,也都充分接受了第二行的判決:見撒母耳記下十二10起。這個原則較令人快樂的推論,可見於彼得前書三9;也參二十22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所羅門的父母因他們陷害烏利亞的惡因而收取惡果——“禍患”(撒下一二10)。──《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七14】「紛爭的起頭如水放開,所以在爭鬧之先,必當止息爭競。」 「在它動亂之前」(AV):更好是作「爆發之前」(RSV)。這個動詞只有再出現在十八1,二十3。這樣的水閘一旦打開,就不是一個人所能預料、控制,或補償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分爭一開始,後果難預卜,更難控馭。“如水放開”可意譯為“如水放開”可意譯為“如水閘崩裂”,一發不可收拾。──《啟導本箴言註釋》 紛爭的起頭如水放開: 巴勒斯坦地區的水很稀貴,因此多處有很多水庫或蓄水池。伯利恒附近有所羅門的三個水池,那裡的水通過水路供給耶路撒冷。若沒有及時發現和堵住堤壩上的小孔,將會一發不可收拾。紛爭亦然,一開始是為了小事,待到最後,小的是是非非會引發大問題。 ──《聖經精讀本》 ●「如水放開」:意義近似「決堤的水」。 ●「爭鬧之先」:「爭鬧顯露之前」。 ◎ 17:14 意思是只要衝突表面化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一定要盡力在衝突表面化之前停止敵對。──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5】「定惡人為義的,定義人為惡的,這都為耶和華所憎惡。」 Moffatt 作:「永恆者厭惡他們的配對」。參律法書與先知書所說的(出二十三7;賽五23)。這就是新約聖經中羅馬書四5與三26那令人雀躍之信息有力的舊約背景:「……好使他為義,而義人……」(AV)。——《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裏以神作為至高的審判者,一切均追溯至神的公義,因此若反其道而行,必為神所不悅。求主使我們有正直之心,是與不是不能逆轉。——《新舊約輔讀》 【箴十七16】「愚昧人既無聰明,為何手拿價銀買智慧呢?」 見分題研究:「Ⅱ 愚昧人」第1點,原書第37~39頁。 「心」(和合本的無聰明,可譯作「無心求智慧」)的意思可以是「意志」(參,AV)或心思(RSV,也見 RV);或者在這裏也可能兼具這兩種含義。Moffatt 譯作「在他無心學習之時」,靈活地保留了這種雙重含義。——《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幅愚昧人嘗試購買智慧的圖畫是諷刺的,因為人無論付上什麼代價也不能買來智慧。智慧也不能透過一些機械化的公式來得,人必須要有正確的態度才能獲得智慧。──《箴言雷氏研讀本》 金錢可買所需物品,但愚昧人沒有頭腦,有金錢也於事無補。──《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不能用金錢購得,愚昧人手捧金錢求智慧,正是他的愚笨處。──《啟導本箴言註釋》 為何手拿價銀買智慧呢: 警告了金錢萬能主義和拜金主義。智慧、生命和愛是無價之寶。在現代社會裡,因沒有金錢,人格遭到踐踏的悲哀例子比比皆是。後來,猶太拉比不收授課費,而只接受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奉獻。這是為了不使教導智慧之事被錢所制約。 ──《聖經精讀本》 ● 17:16 也可能可以譯為「為什麼愚昧人手拿價銀要買智慧而不思想呢」?──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6~20】16、18、20節用關鍵字「心 לֵב/lav」連在一起,17、19節用關鍵字「愛 אָהַב/ä·hav’」連在一起,把16~20節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單元,主題是三種「心」和兩種「愛」: o A. 沒有心的人(16節); o B. 愛朋友的人(17節); o A. 缺心眼的人(18節); o B. 愛自己的人(19節); o A. 心彎曲的人(20節)。──《聖經綜合解讀》 16、18、20節是一組平行句,談論三種「心」。真智慧是不做沒有心的人(16節),也不做缺心眼的人(18節),更不做心彎曲的人(20節): o 「愚昧人既無聰明,為何手拿價銀買智慧呢」(16節),直譯是「愚昧人既然沒心沒肺,為何手拿價銀買智慧呢」。「無聰明」原文是「沒有心」。智慧需要付出代價去尋求(八34),但不是用錢買,因為智慧是神白白賜給敬畏祂的人的禮物(一7、20~23)。而不敬畏神的「愚昧人」不肯付代價、拒絕白白的禮物,卻要耗費「價銀」參加各種培訓、學習,這本身就是沒心沒肺的表現。智慧並不能通過機械的公式和培訓獲得,而是始於對神的真實敬畏、對律法的切實遵行。 o 「在鄰舍面前擊掌作保乃是無知的人」(18節),直譯是「缺心眼的人在鄰舍面前擊掌作保」。「無知」原文是「缺少心」。「在鄰舍面前擊掌作保」,就是在鄰舍的見證下承諾作擔保人,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將來作出承諾;不但要承擔無限的責任,而且受制於別人和許多不可控的事件,等於冒失起誓(太五34)。若借貸者無力償債,就要由擔保者負責承擔,很可能會超出擔保者的能力,使他全家都陷入困境(二十16;二十二27;二十七13)。愛朋友(17節)並不是替他「作保」,若是真心救急濟困,應該直接「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申十五8),「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路六35)。 o 「心存邪僻的,尋不著好處;舌弄是非的,陷在禍患中」(20節),可譯為「心中歪曲的,得不著福樂;舌頭顛倒是非的,陷在禍患中」(和合本修訂版)。「心存邪僻」原文是「彎曲的心」。──《聖經綜合解讀》 17、19節是一組平行句,談論兩種「愛」。真智慧判斷一個人,不但根據他們說什麼,也根據他們愛什麼。 o 「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17節)。朋友和弟兄,就是「彼此相愛」(約十三34)的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災難最能證明友情的真實,患難之時才能看清誰是不離不棄的真朋友、真弟兄。 o 「喜愛爭競的,是喜愛過犯;高立家門的,乃自取敗壞」(19節),可譯為「喜愛爭吵的,是喜愛過犯;門蓋得高的,自取敗壞」(和合本修訂版)。「高立家門」比喻自高自大。「喜愛爭競的、高立家門的」,都是只愛自己的人,不會「愛人如己」(利十九18),所以不能當作真朋友。──《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17】「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 見分題研究:「b 好朋友」與「Ⅲ 弟兄」。 RV 邊註的譯法(「是生為一個弟兄的」)是有可能的,但卻太過牽強附會。其意義毋寧是說:在患難中,你就會看見家人的作用,你也能看出誰是你的朋友。但下一節經文顯示出:一個朋友可以被人對他作出過分的要求。——《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患難之時,你能看到誰是你的朋友,並看見弟兄對你來說是多麼重要。──《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可有兩種解釋:1 「朋友」與「弟兄」意同,指出友情持久不變。2 朋友與兄弟不同,朋友可選擇,性近者便可結交,常聚在一起;至於兄弟,雖未必如朋友經常相聚,但在患難時,因親情維繫而可互相倚靠,彼此幫助。──《串珠聖經註釋》 有些學者將這句話譯為“朋友乃時常親愛,患難時的弟兄”。若有人擁有可與之同甘共苦一生的朋友,可謂擁有了人生至福之一。英國有句格言說“不幸是友情的試金石”,真正的友情會在患難中發出光芒。耶穌曾教導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撒上18章記述了大衛與約拿單之間感人肺腑的友情。 ──《聖經精讀本》 ◎ 17:17 是「患難見真情」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8】「在鄰舍面前擊掌作保,乃是無知的人。」 這與第17節並無矛盾。它並不是反對人幫助有需要的朋友,而是反對人盲目地作保,那是有可能會使受保者流於輕率,使倆人都趨於破產的。進一步見六1~5。——《丁道爾聖經注釋》 “擊掌”。即握手確證合約的生效。“保”。聯署人,借貸者若不履行責任,他便要負責、承擔債務。──《箴言雷氏研讀本》 看六4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許多人討論 17:18 是不是與 17:17 矛盾。不過我們稍稍有點社會經驗就會知道不是任意作保就能夠拯救朋友或兄弟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19】「喜愛爭競的,是喜愛過犯;高立家門的,乃自取敗壞。」 希伯來文的字序稍微偏向 RSV、RV 邊註的譯法,靈活一點地說,就是:「愛罪惡,愛爭競」,這與第二行一致,那裏說到傲慢自大(向著神與向著人都是如此)必受報應。參舍伯那的自負:以賽亞書二十二16起。——《丁道爾聖經注釋》 “高立家門”。比喻人張開口說誇大、傲慢的話。──《箴言雷氏研讀本》 “高立家門”是自高自大、驕傲的表現(參十六18)。──《啟導本箴言註釋》 高立家門: 在巴勒斯坦地區,家門大都低而簡樸,惟有一些富戶人家才高立家門。本節在警戒因虛榮而生活過於奢華的人。有些學者認為“門”是“嘴”的隱喻,因此本節是在警告人不可隨便說話。這種解釋與上半節形成對比。 ──《聖經精讀本》 ●「高立家門的」:原文是「高舉入口」、「使門口高大」。實際的意義頗有爭論,一般認為是「驕傲自大」或「炫富」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0】「心存邪僻的,尋不著好處;舌弄是非的,陷在禍患中。」 十一20所警告的乃是神的憎惡,這則箴言(像第19節一樣)所警告的則是俗世的禍患。可與八8對比。關於邪僻(和合、AV、RV),見二14、15。——《丁道爾聖經注釋》 ●心存「邪僻」:「扭曲」、「乖僻」。──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1】「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頑人的父毫無喜樂。」 參第25節,與十1,十五20,也見分題研究:「Ⅱ 愚昧人」第1點,原書第37~39頁。第二行的愚頑人是 na{b[a{l,見第7節。較廣的應用,見希伯來書十三7;約翰三書4。——《丁道爾聖經注釋》 ●「生」愚昧子的:原文型態是「陽性單數」,所以 17:21 指的都是父親,有不肖子的父親充滿憂愁。──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1~25】21、25節原文用關鍵字「愚昧子」、「父親」和「生」首尾呼應,把21~25節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教養不善的惡果: o A. 愚昧子使父母愁苦(21節); o B. 愚昧子禍害父母(22節); o C. 愚昧子禍害社會(23); o B1. 愚昧子禍害自己(24節); o A1. 愚昧子使父母愁苦(25節)。──《聖經綜合解讀》 21、25節是一對交錯對稱的平行句,主題是愚昧子使父母愁苦: o 「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21a),因為愚昧子「尋不著好處」(20a),所以「使母親憂苦」(25b)。 o 「愚頑人的父毫無喜樂」(21b),因為愚昧子「陷在禍患中」(20b),所以「使父親愁煩」(25節)。 o 愚昧子不但害自己,而且害父母。因此,父母的真智慧是付上代價,從小管教孩子,幫助孩子敬畏神、勿交損友、娶個賢妻,才能避免自己因愚昧子而「愁苦」、「愁煩」。許多父母的教育失敗,不是沒有灌輸孩子學問,而是沒有教會孩子智慧。學問可以同時提高人行善或作惡的能力,惟有智慧才能讓人在行善或作惡之間作出明智的選擇。──《聖經綜合解讀》 22、24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愚昧子禍害父母,也禍害自己: o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22節),指愚昧子的父母「毫無喜樂」(21節),以致「使骨枯乾」,最終抑鬱而亡。 o 「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極」(24節),指愚昧子棄絕眼前的智慧,追逐不切實際的虛空目標,小的事情看不上,大的事情又做不了,結果人生一無所得、害人害己。 o 失敗的教養使兒女成為愚昧之子,不但害了自己,也連累了父母。因此,真智慧的教養必須把智慧放在學問之前,把學問作為德行的輔助。學問可以幫助敬畏神的人變得更好,也可以幫助不敬畏神的人變得更壞。在沒有智慧的人身上,學問會成為迂腐,機智會成為狡詐,樸實會成為粗鄙,厚道會成為懦弱,勇敢會成為粗暴,熱情會成為諂媚。──《聖經綜合解讀》 23節的主題是愚昧子禍害社會。愚昧子長大後成為「惡人」(23節),「惡人暗中受賄賂,為要顛倒判斷」(23節),不但禍害父母、禍害自己,而且禍害社會。因此,真智慧是知道家庭出了問題,社會也會出現問題。人本主義教育的惡果之一,就是用社會代替家庭,結果家庭破碎、父親缺席,使許多人從小淪為缺乏家教的「愚昧子」,長大成為禍害社會的「惡人」,並且制定更多貽害下一代的法律。──《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22】「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心靈與身體密不可分,心理對生理的影響很大。心靈若喜樂,生存的意志旺盛,身體也跟著健康,尤勝良藥。──《啟導本箴言註釋》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良藥”一詞僅出現在本節,意指“醫治”、“救濟”。故本節亦可譯為“喜樂的心可醫治身體”。現代人的疾病,多由精神上的緊張與苦惱引起,憂愁與牽掛既是病因,也是妨礙和治療疾病的要因,究根追底,這是因為人不思念神。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七23】「惡人暗中受賄賂,為要顛倒判斷。」 ●「顛倒判斷」:「顛倒公平的道路」。──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4】「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極。」 智慧「在明哲人眼前是筆直的」,有兩種含義:(a)他「堅定地面向它」(RSV),與愚昧人不同;(b)他不能疏漏它。這兩種含義都見於雅各書一5~8。參分題研究:「Ⅱ 愚昧人」第1點,原書第37~39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明哲人容易得智慧,愚昧人卻不斷尋求別人的利益,而從不尋求智慧。──《箴言雷氏研讀本》 明哲人好學和專心,愚昧人的學習態度散漫,眼睛四處張望,不能專心。──《串珠聖經註釋》 “眼望地極”是說追逐空幻。愚人的眼望住地上之物,件件都要,就是不要智慧。──《啟導本箴言註釋》 ◎「愚昧人眼望地極」:表示愚昧人茫茫不知目標與幫助在何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明哲人專心工作;愚昧人則三心二意。──《SDA聖經注釋》 【箴十七25】「愚昧子使父親愁煩,使母親憂苦。」 愁煩是一個比第21節的「愁苦」(和合、AV、RV)更強烈的字眼;參「惹動」,申命記三十二19;列王紀上十五30等。——《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七26】「刑罰義人為不善;責打君子為不義。」 這則箴言可能是以「也」(AV、RV)字開頭的,這個字可能暗示它一度是與另一則箴言成組的,就如十八5,這則與那則類似,而且超越過它。在十八5,那在對的這一邊的人在訴訟上失敗了;在這裏,他則被處罰金或受責打。 但是「也」的意思同樣也可能是「甚至」(像在28節一樣):「甚至判一無辜的人罰款都是不好的;(尤有甚者)是為了尊貴人的正直而責打他們」;一個有力的對比,也是對政治或宗教逼迫中肯的評論。唯一的問題是:詩歌體的簡潔究竟會不會到這種地步,甚至把中括弧裏的字給省掉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責打君子」:參耶穌受審的經歷(約18:23)。──《串珠聖經註釋》 社會正義不存,無辜和行為正直的人受迫害。都是不義的事。當年先知耶利米因直言而被打(耶二十1~2)便是一例。──《啟導本箴言註釋》 刑罰義人……責打君子: 本文正面反映了神的公義與法規被邪惡統治者所扭曲歪解的現狀。有史以來,越是墮落不義的時代,追求正義與真理的人越是遭受了更大的逼迫與苦難。即便是今天,雖然文明發達,國民的權利得到更多申張,但不義之事到處可見。聖徒既已身處這種時代,就不應該袖手旁觀,不僅要高呼神的公義與真理,更要具體指出並改變社會的不義<太9:1~34,聖徒如何對待社會不義>。 ──《聖經精讀本》 「刑罰義人為不善;責打君子為不義」(26節),神不會讓人無辜受罰,所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愚昧子的父母遭受「愁煩」和「憂苦」(21、25節),並非因為神「不善」或「不義」,而是自己離棄智慧、教養不善的惡果。──《聖經綜合解讀》 ●責打「君子」:「尊貴的」(可能在階級或是在心智上),因此可能是「長官」或「君子」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6~28】26、28節原文用「甚至 גַּם/gam」開頭,首尾呼應,把26~28節組成一個單元,繼續21~25節教養不善的話題,強調善於教養的關鍵在於管住口舌。──《聖經綜合解讀》 27~28節是一對平行句,指出善於教養的關鍵在於管住口舌,真智慧的教養者首先要學會少說話: o 「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27節),可譯為「節制言語的,有見識;性情溫良的人,有聰明」(和合本修訂版)。「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性情溫良」原文是「冷靜的靈」。因此,多嘴多舌是沒有見識的表現,性情暴躁是缺乏智慧的證明;而節制就是不懂的時候不亂說,懂的時候也不多說。 o 「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28節)。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和無知,才能控制口舌和情緒,「靜默不言、閉口不說」。因此,少說並不是無知,多嘴反而會暴露自己的愚昧。 o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雅一26),因此,一個能管住自己口舌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許多父母教養兒女最大的失敗,就是父母不肯節制自己的言語,也沒有訓練兒女管住自己的嘴巴,結果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太十五14)。許多父母明明沒有智慧,卻捨不得「靜默不言」;明明缺乏聰明,卻忍不住「閉口不說」。結果是言語越沒節制,越暴露自己的言行不一和愚昧無知,連那些真理的部分也被兒女一同拒絕。因此,父母說話的內容和方式若不能像「金蘋果在銀網子裡」(二十五11)那樣合宜,不但不能被兒女當作「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二十五11),反而會敗壞他們;這時「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聖經綜合解讀》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誇誇其談的時代,人本主義的學校教導如何高談闊論,卻不教導如何進行條理清晰的辯論;教導如何發洩自己的情緒、質疑別人的動機,作出大膽的斷言,重複煽情的口號,卻不教導基於邏輯和證據的理性分析。這種教育只會使人記住一些流行的觀點,知識可能有一公里寬、但卻只有一公分深,結果倒是沾沾自喜、放縱口舌。真智慧的教養方法,不但要教導兒女「敬畏耶和華」(一7),而且要以身作則、和兒女一同操練「節制言語」。人若能「節制言語」,就能節制全身,因為「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相反,人若不能「節制言語」,「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 舌頭就是火……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雅三5~6)。──《聖經綜合解讀》 許多父母都想「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二十二6),盼望他們「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二十二6),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他們到《箴言》之外四處尋找各種教育秘訣,卻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二十九17~21),也不懂得怎樣用「杖」管教(二十二15)、怎樣正面引導(二十三15~16,22~25);既不理會教養的關鍵在於管住口舌(十七26~28),也不關心教養的方法(十九16~23)和教養的守則(十九24~二十1);更沒有熟讀《箴言》,把整卷《箴言》都當作教養的內容(一8)。結果教養就淪為父母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而同樣的嘮叨,兒女一次又一次地重犯同樣的錯誤。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主前106~43年)說:「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是眾所周知的恥辱 To stumble twice against the same stone, is a proverbial disgrace」,又有人說:「精神錯亂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事,並且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Insanit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這些話都值得作父母的深思。──《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七27】「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 ●「性情溫良」的:「心靈冷靜」、「內心鎮定」。──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7~28言必慎思】AV 接受了一個沒有必要之馬所拉學者的修改而破壞了第27節的第二行。應該採用 RV 的譯法:「靈裏沈著冷靜的是明智人」。參十四17的註釋,與分題研究:「Ⅲ 絕妙之言」及附屬部分,原書第47~48頁。 第28節乏味的忠告並非純粹是諷刺性的。接受這忠告的愚昧人就不再是個徹底愚昧的人,參十八2;傳道書十12~14。──《丁道爾聖經註釋》 “ 寡少” 。抑製、束縛。“ 溫良”。直譯作:冷、冷靜;即沉。──《箴言雷氏研讀本》 ◎ 17:27~28 是一個不錯的指引,冷靜觀察、少說一點話,就是聰明智慧了。──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七28】「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 聽取這忠告的“愚昧人”最少也沒有那麼愚昧了!──《箴言雷氏研讀本》 【思想問題(第17章)】 1 猶太社會十分注重家庭觀念,本章以什麽為家中之寶呢?參1, 6節。中國有那些諺語和這意思相同? 2 真正的知己應該有什麽條件?參9, 14, 17節。耶穌是否信徒的知己? 3 作者所羅門對「賄賂」有什麽看法?「賄賂」會帶來什麽不良後果?參8, 23節。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