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第十六章拾穗

 

【箴十六1「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

         謀事在人,成事在神;AV 曲解了希伯來文,原意是將人與神相對的(在乎人……由於耶和華)。所以和合本、RSV 作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謀算或「預備」(AVRV)這個字所提示的意義是:將事物安排就序,也就是說,擺陣預備作戰(創十四8),或擺放柴火(創二十二9)

這則箴言的意義,可能與第9節的類似,但看重的事實在於:人類一切謀算的自由,都只是在事件中推展神的計畫。參,列王紀上十二24:「這事出於我。」——《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心中會有謀算,但實行的時候,詳細地說出來的時候,便應驗神的計劃。──《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章大部分節數中,上下句均同義,而前面各章的節數多為反義。──《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寫作體裁,大半未用對比,而是直接的訓誨,每句中仍分上下行,但意義相同(<參考資料>“《箴言的寫作體裁”條》。本節指出人可以計畫,但把計畫完成,須靠神的幫助;即“謀事在人,成事的神”。 ──《啟導本箴言註釋》

         ●「謀算」:SH 4633 ,字義是「安排」,舊約聖經中僅出現這一次。

         ●「應對」:SH 4617,字義是「回答」、「回應」。

          16意思是:神才真正掌握一切。想是一回事,實際應對又是另外一回事。與 16意義相近。──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9本段的論題是神以及祂對人類活動最終的控制。──《箴言雷氏研讀本》

         除了第8節之外,每節經文都使用了“耶和華”這一名稱,信仰色彩濃厚,特別強調了聖徒的生命主體是神。生命的誕生與成長,宇宙的起源與維持等,這世界充滿神秘,人的力量實在是不足掛齒。縱觀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知道從出生到死去,有很多事情都是事與願違。因此聖經將聖徒的生活比作管家,而對管家而言,最重要的是順服家主(208;路1242;多17;彼前410) ──《聖經精讀本》

         1節和第9節原文以交錯對稱的「人 אָדָם/ä·däm’」和「心 לֵב/lav」首尾呼應,把1~9節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幾乎每節都提到「耶和華」(除了第8),主題是神的主權和人的行動:

o A. 人的言語受神管理(1)

o  B. 人所行的應當交托神(2~3)

o   C. 神的旨意超越人的意念(4)

o  B1. 人所行的應當順服神(5~8)

o A1. 人的行動受神管理(9)──《聖經綜合解讀》

         19節是一對平行句,闡明本單元的主題是神的主權決定人的行動,也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o 「心中的謀算在乎人」(1a),但神的主權管理人的言語,所以「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1b )。人類的一切謀算,實際上都是在推進神的救贖計畫,正如巴蘭「心中的謀算」是咒詛以色列,但「舌頭的應對」卻是祝福(民二十三11~12)。因此,真智慧是平時熟悉神的話語,但「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可十三11)

     o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9a),但神的主權管理人的行動,所以「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9a)。因此,真智慧是盡責任為將來作打算,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 (雅四15)──《聖經綜合解讀》

         ◎此段描述神掌權,所以心存敬畏、謙卑,把事情交託給神,將是最好的處事原則。──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11論神的主權。──《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六1~33勸勉人要將萬事交托耶和華。 ──《聖經精讀本》

 

【箴十六2「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

         在天平上稱量;二十一2幾乎完全一模一樣,但十二15a有個發人深省的差別。——《丁道爾聖經注釋》

         “心”。即品行或性情。──《箴言雷氏研讀本》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可比對保羅的經歷(林前44)。──《串珠聖經註釋》

         神不看表面,祂衡量人內心的動機。──《啟導本箴言註釋》

         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 對人而言,最危險的陷阱,莫過於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判斷一切事情,就是怎麼也不承認絕對永恆的真理,而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或立場,判斷或決定一切。人類這樣的驕傲意志,起源于亞當與夏娃違背神的命令之時(36)。神不僅察看人的外在生活與行為,並且察看內心的動機與意願,甚至看穿人所不知的隱而未現的罪惡(412)。因此,若有人說自己無罪,實在是自欺,且證明真理不在他的心中(約壹18) ──《聖經精讀本》

         ●「衡量」人心:「評估」、「評量」。

          16可能借用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心將在Re神的天平中被秤以判定公義的概念。但希伯來人認為「秤心(評估是否公義)」是延續性的,生活中不斷進行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32~3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人的行動應當交托給神:

     o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2a),「心中的謀算」都是覺得自己「所行的」是有道理的、有益處的、有必要的。但是,人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許多正義的人只是因為沒有機會作惡,許多謙卑的人只是因為缺乏實力競爭,許多文明的人只是掌握了比暴力更容易達到目的的方法。所以有人說:「他們只有在安全的時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費的時候才是慷慨的,在淺薄的時候才是動情的,在愚蠢的時候才是真誠的」(中國作家刀爾登)。「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2b),只有神才能看清我們真實的動機,瞭解我們真實的需要。因此,真智慧是永遠也不要自以為義,永遠都提醒自己已經全然敗壞。一個人最重要的兩天,第一是出生的那天,第二是認識到自己全然敗壞的那天;因為真正的重生始於承認自己的全然敗壞。

     o 「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華」(3a),並不是交給神來代勞,而是交給神作決定;若是通過了神的「衡量」,「你所謀的,就必成立」(3b),並且能堅立不衰。「交托」原文是「滾到」(書十18;撒上十四33),表示徹底地交出。「成立」原文是「堅立」。真智慧不是用「交托耶和華」來謀求成功,而是用「交托耶和華」來尋求準確。面對任何事情,懦弱會問「安全嗎」?功利會問「有利嗎」?虛榮會問「受歡迎嗎」?惟有敬虔會問「合神心意嗎」?──《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3「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交托是信心的行為。―― 倪柝聲

         神可信靠的手;我們的作為與謀算(AVRV「思想」),若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也是祂的,就只有更加輕省(交託直譯為「輥去」,像詩三十七5一樣62),更能成就。——《丁道爾聖經注釋》

         要把你的重擔交託耶和華;這些重擔或會使你憂慮,對神來說卻沒有什麼大不了。──《箴言雷氏研讀本》

         「交托」:原是描寫滾石輥動。──《串珠聖經註釋》

         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華: “交托”意味著完全依賴。意指要尊神為生命的主人,並與神相交,將一切憂慮與未來之事,均交托給神並信靠祂 (375;彼前57) ──《聖經精讀本》

         ●「交託」耶和華:SH 1556,意義是「滾動」。實際的意義是「滾給」、「交給」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4「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

         「有為尊榮,有為羞辱」 AV(「全都是為了祂自己」)是誤導人的,這句話字面的意義是「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它的答案」,其意思可以是「……為了它的目的」或「……為了它的相對物」。最後一個字──禍患,也就是「患難」(RSV)──大概的意思可能是指惡人所受的苦或他們所造成的苦難:參約伯記三十八23;以賽亞書五十四16

一般的意義是:在神的世界中,至終沒有不正中標的的結局,每一樣東西必定都有某種用處,也切合於它恰當的命運,此處並不意味著神是邪惡的源頭:雅各書一1317——《丁道爾聖經注釋》

         “各適其用”。或譯作:為了它們和祂自己的目標,包括為惡人的審判之日造了惡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下半節指惡人有必然的結局。──《串珠聖經註釋》

         神造的萬物各有其用處,祂是人生也是宇宙的主宰,賞罰分明。祂有時藉惡人彰顯祂的大能(出九16),但惡人難逃刑罰(雅一1517)。──《啟導本箴言註釋》

         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 若不是神的旨意,連一隻鳥都不會落在地上,與此同時,一切被造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1029)。甚至連那些敵擋神的惡人,也為神的萬事互相效力的計畫而存在(828)。但聖經並不認為神製造惡。整個人類歷史可以說是關於救贖的大型電視劇。聖經教導我們,神終極的計畫與關心就是拯救其子民,神為了救贖計畫而忍耐那些被比喻為“稗子”(1329)或“震怒的器皿”(922)的邪惡勢力,直到審判的日子。 ──《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4a),一切被造之物都被用來成就神的旨意(羅八28),「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借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西一16)。「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4b),雖然惡人並不榮耀神,但神卻能在惡人身上得榮耀,完全超越了人的意念。因此,真智慧是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強求「自己眼中看為清潔」的事,凡事都「要交托耶和華」、順服神的主權。──《聖經綜合解讀》

         ●「各適其用」:SH 4617,意義是「回答」、「回應」。

         ◎「各適其用」實際的意義就是「各有答案」、「各有目的」,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神容許這些事物存在的意義為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5「凡心裡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聯手,他必不免受罰。」

         神所恨惡的態度;驕傲的人在箴言中乃是置身於最壞的行列中,在六17之「七樣可憎惡的事」中名列榜首。這種人無疑會為了自己與行淫之人(29)、作假見證之人(十九5),和類似淫婦之罪人不同而感謝神,卻沒有想到自己也必定會和他們一起受審判。也見第1819節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連手”。比較第十一章21節及其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聯手」:聯盟。──《串珠聖經註釋》

         “聯手”:看十一21注。本節下半是說:“可以確定的是:他必不免受罰”。──《啟導本箴言註釋》

         ●雖然「連手」:「手牽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5~85~8節是一組平行句,強調人的行動應當順服神的主權:

     o 「凡心裡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聯手,他必不免受罰」(5)。但驕傲不是驕傲人的專利,而是肉體生命中無法根除的種子,總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萌發,並且讓人習以為常、甘之若飴。事實上,每當我們感覺心中謙卑的時候,認為自己愛主的時候,指責別人掛名的時候,都是在給驕傲的種子預備發芽的條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說:「你無法避免鳥從你的頭頂飛過,但你可以不讓鳥在你的頭髮裡築巢。You cannot keep birds from flying over your head but you can keep them from building a nest in your hair」。同樣,我們無法防止驕傲從心中掠過,但可以拒絕驕傲在心中駐足。因此,真智慧是不必代替神去對付那些「心裡驕傲的」,而是省察自己是否「心裡驕傲」。

     o 「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6),因此,真智慧是不堅持心想事成,只關心自己有沒有「憐憫誠實」、「遠離惡事」,而把結果交托給神。「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原文是「因不變的愛和誠信,罪孽得著遮蓋」(英文ESV譯本)

     o 「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7),事實上,化敵為友是打敗仇敵最好的方法,你若敬畏神,仇敵也必敬畏你。因此,真智慧是不犧牲真理、討好仇敵,只專心「蒙耶和華喜悅」;神會負責對付仇敵、「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o 「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8),因為賺取「財利」在人,能否享受和保存「財利」卻在乎神,罪人只是「為義人積存資財」(十三22)。因此,真智慧是不關心「財利」的多少,只關心是否「行事公義」。──《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6「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

         真誠的宗教;這二行說明憐憫(h]esed[)與誠實(更好是像 RSV 一樣譯作「忠誠與信實」)在這裏乃是人的,而不是神的。參二十28。「得除」(AVRV)= 得贖(和合、RSV)。這並不是否定恩典,而是一個具有特色的要求:「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丁道爾聖經注釋》

         “憐憫”。忠貞的愛。“誠實”。信實。人類的罪得贖,是由於神忠貞的愛和信實。敬畏耶和華能使人在受引誘時遠離罪惡。──《箴言雷氏研讀本》

         「憐憫誠實」:信仰的內涵,是神對選民的基本要求,並非得救之途徑。這是真正悔改的人應有的表現,正如下半節所言,敬畏神的人會遠離罪惡。──《串珠聖經註釋》

         ●「憐憫誠實」:SH 2617+SH 571,意義是「慈愛忠信」、「善良穩固」。

         ●罪孽得「贖」:SH 3722,「被遮蓋」之意。

          16是說慈愛忠信的行為才能遮蓋罪惡,敬畏神才不會犯罪。傳統以色列人認為祭祀是遮蓋罪惡的途徑,此處是說慈愛忠信的行為是祭祀背後的支撐,讓神願意塗抹自己犯過的罪惡。──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神喜悅人能愛人(“憐憫”)又誠實。信神的人若肯認罪,又能遵行神旨,神會赦免其罪,不予責罰(賽一18~19;結十八2330~32)。從這角度說,憐憫、誠實使罪“得贖”,也就是能止息神的忿怒。但不可誤以為靠憐憫、誠實可以得救。得救須靠神的恩典和人的信心(弗二8)。──《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六7「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神若幫助我們……」聖經其他地方(如:約十五18),顯示出這並非一條一成不變的定律,但卻是鼓勵人不要懼怕。「要顧念神的旨意,而不是人的意願;祂能處理你所懼怕的人!」參二十九25——《丁道爾聖經注釋》

         ●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SH 1571,意義是「也」、「甚至」、「確實」。此處翻譯為「甚至」比較妥當。──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8「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

          無論如何,總要諴實;與十五16相近的一個訓誨,以絕對道德化的詞語來陳述後者以福祉來說明之事,見分題研究:「神與人」,原書第27~32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財利”指收入。──《箴言雷氏研讀本》

         少有財利,行事公義: 雖然財利不多較為貧窮,只要行公義,就勝過那些多有財富的人。凡世上的財寶,根本上都是服務於人,惟有將財寶使用在彼此造就或當用之處時,才有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但是,許多人都已淪為錢財的奴隸,把別人視為剝削的物件,最後還沒有享受財富所帶來之喜悅,就黯然死去。這是現代社會主次顛倒的代表性實例,也是人類悲劇的重要因素之一< 緒論,聖徒對金錢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

         ●多有「財利」:SH 8393,「所得」、「收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9「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神合宜的引導;與第1節類似的這節經文用指引這個字來說明它特殊的論點,這個希伯來文(12節「堅立」)暗示出神不僅是最後的決斷者,也是最準確的。見二十24的註釋;參耶利米書十23的告白與詩篇一一九133的禱告。——《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六10「王的嘴中有神語,審判之時,他的口必不差錯。」

          「多給誰」神語(和合、AVRV)直譯為「占卜」,表達出這個人說話時的定奪性。這則箴言因而也是提醒君王所受到的要求(……他的口必不差錯)。舊約聖經從未支持君王不能犯錯的觀念;相反的,他乃是一個在權柄底下的人:申命記十七18~20——《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語”。這是指君王的話語有最終的決定權。因此,他必須十分小心,在判決時不容有誤。──《箴言雷氏研讀本》

         「有神語」:斷案有神的智慧。──《串珠聖經註釋》

         ●嘴中有「神語」:SH 7081,原意是「神諭」、「占卜的結果」。此處是「受神靈感的決定或諭令」之意。

          1610~11 表明這些公平制度都是神所定,如果違反公平正義,就是得罪神。因此如果政治制度是神所建立的,那我們就應該相信一般說來這些制度是可以實現神心意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0 王的嘴中有神諭】由於王說話比一般平民的話更有分量,這就成為了君主的主要責任之一。阿希卡爾形容統治者的說話是「兩刃的劍」。沒有人會對王所說的話提出異議。因此作為國家和神明的代言人,統治者必定不可侵犯平民的權益,或容許不公之事發生。如此,善辯之農夫對法老說:「你是我的主,我最後的指望,我惟一的審判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六10~11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君王應當公正審判:

     o 「王的嘴中有神語」(10a),也就是「公道的天平和秤」(11a)、「囊中一切法碼」(11 b)。這些都是神所定的,所以只要君王根據神的律法作出判斷,「審判之時,他的口必不差錯」(10b)

     o 「公道的天平和秤」和「囊中一切法碼」都比喻神的律法,一切標準都是神所定的,君王只是執行者,並沒有權力修改。如果公義只是根據個別君王或精英的判斷,或某個世代百姓的集體價值取向,詢問十個人公義的定義,可能會得出十一個不同的答案。但神已經建立了公義的標準,願不願執行,是神交給人的選擇,但人必須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10~15君王的責任。──《箴言雷氏研讀本》

         10~15節是一個單元,幾乎每節都提到「王」(除了第11),主題是君王的職責,結構是:

   3.君王應當公正審判(10~11)

   4.君王應當推行公義(12~13)

   5.君王應當果斷執法(14~15)──《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11「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屬耶和華,囊中一切法碼都為他所定。」

         神與交易;有些法碼和天平是由王的權柄而標準化的(參,撒下十四26),因此也是約定俗成的了。它們的權柄在此又更往回追溯一步。有助於公平交易的設計,即使是最微不足道,也都是屬於神的;就像政府所指派之最微小的差役一樣(羅十三6)。即使是將買賣與救恩並列的利未記十九36,也幾乎沒有像這裏一樣顯著。關於消極的一面,見十一1,二十1023——《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關注和反對不公平的商業行為。──《箴言雷氏研讀本》

         ●「都為他所定」:原文是「都是他做的」或「都是他的工作」。──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1 天平和法碼】請參看十一章1節的注釋。按照埃及的《亡經》,靈魂在接受來生神明審判之前,他的「清白誓言」也包括了他沒有使用過虛假天平和法碼的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六12「作惡,為王所憎惡,因國位是靠公義堅立。」

         統治者的第一德性或統治原理就是公義。作為神的代理人,統治者行事應公正無私。惟有以公義治理國家時,國家才會欣欣向榮,統治者也會得到百姓的信賴,國位才會堅立。 ──《聖經精讀本》

 

【箴十六12~13王上好的益虛】這兩則箴言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上:王的心思是正確的──良心既末聾聵(12b),也不昧於實話(13b)。既然大部分人都在某個方面使用權柄,而且企圖將憎惡與喜悅的合適對象互換,這則箴言就不只具有理論上的益處而已,且是十分實用。第12b節重複出現在二十五5,見二十五1~7,十四34——《丁道爾聖經注釋》

         12~13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君王應當推行公義:

     o 「作惡,為王所憎惡,因國位是靠公義堅立」(12),君王若心中不憎惡「作惡」,無論出發點有多好,也一定會倚靠「作惡」來維持國位,國位也將被更大的惡所顛覆。恐懼和貪婪是驅動人類欲望的兩大因素,也是建立地上列國的兩大根基。今天,有些政府的基礎是恐懼,有些政府的基礎是貪婪,這兩者都是「作惡」,都會讓百姓變得愚昧和痛苦。通過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作惡」上臺的君王,是外表最兇惡、也是內心最恐懼、最貪婪的統治者。

     o 「公義的嘴為王所喜悅」(13a),君王若心中不喜悅「公義的嘴」,罪惡就會在國中氾濫。「說正直話的,為王所喜愛」(13b),君王若心中不喜愛「說正直話的」,很快就會被謊言蒙蔽雙眼。一個不喜愛「公義」、「正直」的君王,會從極端的自卑生出極端的驕傲,在歷史上都是曇花一現,被神暫時使用後,就會棄如敝履。──《聖經綜合解讀》

          1612~13 說明一個理想的王政應該是要依賴公平正義與誠實,1614~15 就說明與王相處的哲學與智慧。──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3「公義的嘴為王所喜悅,說正直話的,為王所喜愛。」

  公義的國王自己是誠實的,所以喜歡和尊重臣僕和百姓中誠實正直的人(見箴867)──《SDA聖經注釋》

 

【箴十六14「王的震怒如殺人的使者,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

         使王平靜而不激怒祂,是明智的做法。──《箴言雷氏研讀本》

         ●「殺人的使者」:原文是「死亡的使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十六14~15王的權勢】這一組箴言可能是應用在其他百姓身上,多於王的身上,像第1213節一樣。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擁有幾乎隨意可以造成某些人悲傷或快樂的力量,就像這裏所說的一樣,而且都可能扮演相當暴虐、令人不寒而慄的角色。至於屬下這方面,見十九12,二十2,二十五15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14~15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君王應當果斷執法:

     o 「王的震怒如殺人的使者」(14a),指百姓的「作惡」使君王發怒。歷史證明,戰爭總是在侵略的代價比較小的時候爆發,罪惡也會在犯罪的代價比較小的時候氾濫;所以君王應當雷厲風行、果斷執法。「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14),君王的怒氣是有節制的,只要「智慧人」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君王就不必採取霹靂手段。沒有節制的行動,無論是何種動機、何種形式,最終都將以破產告終,最好的制度推行得過度都會轉化成惡。

     o 「王的臉光使人有生命」(15a),當君王果斷執法的時候,國中就能充滿「公義」和「正直」,令君王的臉上就有喜悅的光芒,給神的國度帶來生命。這時「王的恩典好像春雲時雨」(15b),可以帶來生命的收穫。──《聖經綜合解讀》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羅十三1),因此,君王的真智慧是守住職責、不越過本位,謹記為權柄向神交帳:「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今天,一些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假設一些非常聰明的人——比如他們自己——可以代替比較不聰明的人做出正確的決定,管理他們的生活。但合神心意的權柄卻並非如此,君王的職責是「秉公行義」(代上十八14;代下九8),照著神的心意公正審判(10~11)、推行公義(12~13)、果斷執法(14~15),使百姓「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提前二2),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在神面前作出明智的選擇,並且自己為選擇的後果負責。神的百姓是自由的(出二十2),凡是限制百姓的自由,企圖包辦一切、壟斷他們生活的政權,都是以人為神,因此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凡是可能威脅公共自由的權力,不應該託付給任何罪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15「王的臉光使人有生命,王的恩典好像春雲時雨。」

         “春雲時雨”。即春天的雨,能保證農作物的長成。──《箴言雷氏研讀本》

         「春雲時雨」:春雨之雲。春雨使農作物長成,可以收割。──《串珠聖經註釋》

         王的臉光……好像春雲時雨: 本節與14節相關,七十士譯本譯為“蒙王喜悅者好像春雲時雨”。在古代專制君主國家,處處可見因王不合情理的怒氣,致使許多人橫遭慘禍的事例。故有智慧地輔佐君王並使之施行仁政的人,可使王面帶喜色,施恩于舉國之民。他們可比作秋收時期,使農作物成熟的秋雨(223) ──《聖經精讀本》

         ●「王的臉光使人有生命」:「王臉上的光是生命」。

         ●「春雨」:「晚雨」,陽曆三、四月間下,使巴勒斯坦的農作成熟。以色列是地中海氣候,雨季的開始是秋雨(陽曆十到十一月的「早雨」),並以春雨(陽曆四月初的「晚雨」)結束。

         ●「春雲時雨」:「帶來春雨的雲」。──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6「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

         將智慧: 將智慧比作金子,將聰明比作銀子,暗示若定意要辯出價值的輕重,智慧略勝一籌。若說聰明超越單純的知識(Know~how)而近于理性,智慧則可以說是洞察事物終極真相的能力,尤其是指認識神的知識(17) ──《聖經精讀本》

         誰都不滿足于自己的財富,但誰都滿足于自己的智慧。惟有被神開啟心眼的人,才能看出「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16),懂得智慧比金銀更有價值。──《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16~1916~19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智慧與謙卑。

o A. 智慧比金銀更寶貴(16)

o  B. 智慧使人不偏離正道(17)

o  B1. 謙卑使人在道上不跌倒(18) 

o A1. 謙卑比財物更重要(19) ──《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17「正直人的道,是遠離惡事;謹守己路的,是保全性命。」

         我們可能可以將惡事的意思解釋為「不幸的事」,而「魂」(AVRV)只是指性命(和合、RSV)而已──在這種情形下,這則箴言的論點與十五19是一樣的:純正使一個人的路徑平穩順暢。但遠離惡事(和合、AVRV)這個片語也出現在第6節,那裏的上下文證實這乃是指道德上的邪惡,所以這則箴言的意思是:成功的大道包括避開錯誤的途徑在內,以及持續行走在這條正直的道路上──當一個人這樣做,他就是正護守著自己的全人。參二10起,十一3——《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能使人不偏離神的道,「遠離惡事、謹守己路」(17a),所以能「保全性命」(17b)──《聖經綜合解讀》

  正直人的道超脫世界及其誘惑。這些誘惑會引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導致滅亡。凡努力與保持和諧的人,會仔細考慮自己所走的道路,確認自己的腳步不走錯(見箴4261519;提後219)──《SDA聖經注釋》

 

【箴十六18「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驕傲在敗壞以先: 這句話以隱喻法加添了文學風韻。本書主要是從人與神的關係上,談論了驕傲(1121812)。與驕傲相反的是謙卑,謙卑並不是指盲目低頭,內中包含著因基督而享有的無限自豪與自負(33;雅110)<耶432,謙卑與驕傲>。 ──《聖經精讀本》

         無知則會導致驕傲,驕傲的最終結果是自我毀滅,所以「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18)──《聖經綜合解讀》

         神允許人的驕傲揮之不去,也給了人控制驕傲的智慧;能控制驕傲不是謙卑,而是自知之明。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無法根除驕傲,但卻竭力用自知之明來控制它。天才和狂人之間的區別,是天才知道自己的有限和無知。今天,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很難記住自己的有限和無知。──《聖經綜合解讀》

         ●「狂心」:「高舉的心靈」、「傲慢的心靈」,意義與「驕傲」相近。──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18~19驕傲或謙卑】驕傲之所以特別邪惡,乃在於它與智慧的頭一個原則(敬畏耶和華)和兩大誡命相反。所以驕傲的人與自己(36)、與他的鄰舍(十三10)、與耶和華(十六5)都不搭調。敗壞有可能適當地從任何地方而來。也見十八12——《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六19「心裡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強如將擄物與驕傲人同分。」

         在謙卑與驕傲之間,並在窮乏人與富足人之間引伸出一個對比。富者『同分擄物』。這是指他們分配他們從罪行所獲得的東西(請比較一13~14);而且在字裏行間領會言外之意,意味他們掠奪的就是窮人的東西。雖然這言論既非指謙卑便等於貧窮,亦非指驕傲便等於財富,它卻暗示驕傲人決不會屈尊幫助窮人;謙卑人則會。――《每日研經叢書》

         謙卑地與卑微的人來往,比透過不正當的手段與驕傲人一起致富為好。──《箴言雷氏研讀本》

         對於惡的追求,比對於善的嚮往更能把人們聚在一起,人越多的地方,常常「驕傲人」也越多。因此,真智慧是不與驕傲人交朋友,「心裡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強如將擄物與驕傲人同分」(19)。人若常與「驕傲人」交往,早晚也會成為「驕傲人」,結果就是「敗壞」和「跌倒」。工作環境常常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朋友圈一定會反映我們的內心。──《聖經綜合解讀》

          1619 直譯是「心裡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勝過與驕傲人同分戰利品」。因此此處並非是自己將戰利品拿去分給驕傲的人,而是跟驕傲的人一起取打仗,取得戰利品再一起瓜分。──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0「謹守訓言的,必得好處,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

         「訓言」:神的訓誨。──《串珠聖經註釋》

         ●「謹守訓言」:「留心話語」,意思應該就是「注意聽別人的勸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0~2420~24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智慧言語的利益,分為兩組:

o A. 智慧使人得福氣(20)

o  B. 智慧可以造就別人(21)

o A. 智慧使人得生命(22)

o  B. 智慧可以造就自己(23)

o A. 智慧使人得醫治(24)──《聖經綜合解讀》

         202224節是一組,主題是智慧的好處:

     o 「謹守訓言的,必得好處」(20a),因為「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24)。這甘甜的「良言」不是指甜言蜜語、阿諛奉承,而是指智慧的「訓言」,所以才有醫治全身的功效(十五30)

     o 「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20b),所以「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22);相反,離棄神、也棄絕智慧的「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22)。愚昧人之所以安於愚昧,是因為他們愚昧到不知道愚昧是有後果的,所以需要嘗到苦果才可能變得聰明。──《聖經綜合解讀》

         2123節是一組,主題是智慧造就人:

     o 「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21a),他的話出自心中的智慧,所以「智慧人的心教訓他的口」(23a)

     o 智慧的話語能造就別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21);操練智慧的話語也能造就自己,「又使他的嘴增長學問」(23b),給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學問」原文也可譯為「說服力」(英文ESVNASB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21「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

         “通達人”即有辨別能力的人。“學問”。更可作:說服力。──《箴言雷氏研讀本》

         下半節指出智慧教師的教導有方,使學生明白吸收,學問得以增長。──《串珠聖經註釋》

         加增人的學問: 俗話講“玉不琢,不成器”,縱使擁有卓越的才華,若不能有效地使用就是徒然。耶穌比喻聖徒是照亮世界的燈(515)。保羅將教會比作基督的身體,強調從聖善的知識到物質財富,聖徒都當彼此分享(林前10171212) ──《聖經精讀本》

         ●「嘴中的甜言」:「甜的嘴唇」,意義應該是「動聽的話」。

         ●加增人的「學問」:SH 3948,「教學」、「教導力」、「說服力」。所以「加增人的學問」應該是「增加人的說服力」。 162123 的「學問」都是「說服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2「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

         “生命的泉源”。即屬靈生命力的源頭。“懲治”。借行為來教訓。──《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六23「智慧人的心教訓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長學問。」

         “學問”。更可作:說服力。──《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六24「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

         「蜂房」:蜂蜜(參撒上1429有關約拿單的經歷)。──《串珠聖經註釋》

         ●「良言如同蜂房」:原文是「美好的言語有如蜂巢中的蜂蜜」。──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5「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重複第十四章12節的話。參看那節經文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看十四12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1625 重複 1412 但置於此處正可以指出 1626~30 的惡人自以為是的狀況。──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5~3025~30節是一個單元,幾乎每節都提到「人」(除了第30),主題是愚昧言語的危害。──《聖經綜合解讀》

         25節與30節對應:

     o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25a),也就是周圍那些愚昧人所誘惑的「不善之道」(29b)。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用謊言鋪成的,謊言重複得越多,人們就越以為是真理;一條路上的腳印越密,人們就越以為是正路。但謊言終究是謊言,這條「人以為正」的路還是「至終成為死亡之路」(25b)。前往天國最有效的方法,是熟悉那條通往地獄的道路,並且離它越遠越好。因此,真智慧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想法相同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反思;當我們發現同一條路上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應該想想是否出了問題。

     o 「眼目緊合的,圖謀乖僻;嘴唇緊閉的,成就邪惡」(30),惡人雖然閉目、閉嘴,但他們的「圖謀」在神面前相當於已經「成就」了。因此,真智慧不是等他們用「成就邪惡」來證明自己是惡人,而是儘快遠離,免得自己被誘惑,陷入「死亡之路」。──《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26「勞力人的胃口使他勞力,因為他的口腹催逼他。」

         和合本與 AV 失落了這一節的要點,而 RSV 表達得很好:勞力人的胃口「為他」勞力,他的口腹催逼他。這裡所說為人效力的乃是勞力,所以 Knox 譯作:「苦工再沒有比胃口更好的朋友了,飢餓催逼一個人努力作工。」這是可喜的現實主義(參,帖後三10~12)。然而,論及誘因的話並非到此而已,參以弗所書四28,六7——《丁道爾聖經注釋》

         饑餓催使人作工,但重要的是饑餓不應是工作的動機,所以聖經教導:“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弗四28)。保羅也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以吃飯”(帖後三10)。──《啟導本箴言註釋》

         勞力人的胃口使他勞力:  “胃口”含有“靈魂”、“呼息”、“欲望”等意思。本節譯為“胃口”,其意義深遠。因為欲望可以說是一切行為的原動力。弗羅伊得(1856~1939)曾說,人完全被生物學層次的欲望所支配。但聖經特別強調了,人的原動力應該是對神與聖靈的饑渴(517)。倘若有像饑渴的鹿切慕溪水般思慕神的恩典、渴求屬靈的糧食,生命之糧耶穌必充充滿滿地賜予他(421;約658) ──《聖經精讀本》

          勞力人的「胃口」:SH 5315,原文是「靈魂」、「自我」、「生命」。也可能是指「口腹之慾」。

          1626 也可以譯為「勞力人為自己勞力,因為他的口腹催逼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6~2726~27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內心決定話語:

     o 「勞力人的胃口使他勞力,因為他的口腹催逼他」(26),人的勞力是為了滿足肚腹的需要。

     o 同樣,「匪徒圖謀奸惡」(27a),也是為了滿足內心的需要。他們奸惡的內心催逼他們,因此「嘴上仿佛有燒焦的火」(27b),非說不可。真智慧是知道只要人是奸惡的,就一定會說奸惡的話,所以我們應當遠離奸惡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27「匪徒圖謀奸惡,嘴上仿佛有燒焦的火。」

         「嘴上彷佛有燒焦的火」:匪徒的言語像焚燒的火,叫聽者受害。──《串珠聖經註釋》

         “燒焦的火”亦作“灼熱的火”,喻惡人的言語譭謗傷人如烈焰灼身。──《啟導本箴言註釋》

         ●「匪徒」:「無賴之徒」、「沒有價值的人」。

         ●「圖謀奸惡」:原文是「挖掘邪惡」。──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7~30 1627~30 列出幾種邪惡的人,其中最厲害的是 1630 所描述的,這些人不動聲色就做出惡事,最是難防。

 

【箴十六28「乖僻人播散紛爭;傳舌的離間密友。」

         ●「傳舌的」:SH 5372,「背後中傷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28~2928~29節是一對平行句,列舉了兩種「圖謀奸惡」的人:

     o 口舌是選擇朋友的重要標準,因為「乖僻人播散紛爭;傳舌的,離間密友」(28)

     o 口舌也是選擇鄰居的重要標準,因為「強暴人誘惑鄰舍,領他走不善之道」(29)

     o 給自己選擇鄰居、幫孩子選擇朋友,實在非常重要。真智慧擇鄰和交友的第一個根據,就是他們的話語。敬畏神的人,說話一定要「合聖徒的體統」(弗五3),「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五4)。在網路時代,許多以信仰為名的文章,卻常常利用人性的軟弱,用聳人聽聞、曖昧誇張的標題來吸引流量。網路時代的基本智慧,就是遠離這些「圖謀奸惡」的「標題黨」。──《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29「強暴人誘惑鄰舍,領他走不善之道。」

         ●「強暴」:「暴力」、「錯誤」、「殘酷」。──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30「眼目緊合的,圖謀乖僻;嘴唇緊閉的,成就邪惡。」

         “眼目緊合”。即眨眼,使眼色。“嘴唇緊閉”。即不說一句話便傳達了惡意。許多邪惡與乖僻都是不用說一句話便能傳播。──《箴言雷氏研讀本》

         “嘴唇緊閉”亦作“縮攏嘴”或“噘嘴”,為圖謀邪惡的表示。──《啟導本箴言註釋》

         為了圖謀惡事而緊閉眼目或嘴唇的,無異於行了那惡事。這與耶穌所說,看見婦女動淫念的就等於犯了姦淫的話語,有著密切的聯繫(528)。因此,比起修飾外表,聖徒當努力使內心誠實。 ──《聖經精讀本》

 

【箴十六31「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

         「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公義的人可以長壽。──《串珠聖經註釋》

         老年人頭上閃著美麗的銀絲,是大自然給他的冠冕,為一生行走在公義的道上的獎賞,應得到人的尊敬(參利十九32)(當然也有例外,《約伯記》二十一7就是一例)。──《啟導本箴言註釋》

         ●「白髮」:「灰白的頭髮」。──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31、十七6十六31和十七6用關鍵字「冠冕 עֲטָרָה/at·ä·’」首尾呼應,把十六31~十七6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老年人的智慧。

o A. 老人的冠冕(十六31)

o  B. 老人的智慧心態(十六32~33)

o   C. 老人管理家庭的智慧(十七1~3)

o  B1. 老人的愚昧心態(十七4~5)

o A1. 老人的冠冕(十七6)──《聖經綜合解讀》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31a),代表老年人一生在神面前所學習的功課,應當受到年輕人的尊重和學習。人只要不偏離神的道,「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31b),成為自己和「兒女的榮耀」(十七6)。老年人的智力並不比年輕人強,但卻更有判斷力。因為他們已經犯了年輕人將犯的各種錯誤,承受了年輕人將承受的各種後果;他們良好的判斷力來自經驗,而經驗則來自對過去糟糕的判斷力反省。人一無所知地來到世上,到了二十來歲卻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只有再經過幾十年,我們才有足夠的智慧發現自己懂得太少。因此,老年人的真智慧是越發現自己以前的愚昧,人生的收穫也越大,所以悲劇加上時間就成了喜劇,白髮才可以成為「榮耀的冠冕」。但是,白髮並不總是等於智慧,有些人的悲劇在於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慢,不肯行在「公義的道上」,拒絕反省自己的愚昧,因此越老越固執、越老越自以為是,喜劇加上時間就成了悲劇,以致白髮成了肉體剛硬的標誌。──《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32「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

         不輕易發怒的: 這裡的“怒”不是指義憤,而是指神經質的激動。本書將這種怒氣和愚昧視為同等(2224298113033)。怒氣只會麻痹判斷力,助長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全無益處。治服己心的: 這種人不易受到喜怒哀樂的影響,他的靈魂不會為貪婪與世上的風浪所左右,他的判斷力更不會被世事所混淆,只是心裡平穩安靜。本節教導我們,幸福並不是肉眼所能見的數量問題,乃是肉眼所不能見之靈魂的品質問題,作事不可鼠目寸光,乃要高瞻遠矚,誠實完工才是智舉。──《聖經精讀本》

          1632 意思是能夠克制自己才是真正的勇者與強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32~3332~33節是一對平行句,指出老人的智慧心態:

     o 真智慧是相信「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32a),知道「柔和謙卑」(太十一29)並非因為軟弱,而是因為內心足夠強大,既不傷害別人、也不會被人傷害。「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32b),並不是倚靠一時的得勝,而是需要一生的爭戰。如果老年人「輕易發怒」、不能「治服己心」,表明他只是老了、並沒有成熟,還沒有學到生命的功課,所以不能「六十而耳順」(《論語·為政》),白髮也不能成為「榮耀的冠冕」。

     o 真智慧是相信「簽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33),知道萬事都在神的管理之中。有智慧的老年人雖然還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但卻「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懂得世事都在神的手中,因此看淡個人榮辱,不再強求結果。如果一條船必須駛向某個港口,那麼大部分風向都是逆風;但是方舟不必駛向哪個港口,所以任何風向都是順風。人生即使沒有實現夢想,照樣可以過得充實幸福,因為驚喜會在任何地方留我們;如果我們執著地堅持自己的計畫,就會錯過所有那些不在我們計畫當中的恩典。──《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六33「簽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

         籤在舊約聖經中的用法顯示出:這則箴言(與十八18)並不是說到神控制一切隨便發生的事,而是說祂定奪那些以合宜的方式向祂求問之事。地是「掣籤」(書十四12)分得的,聖殿中的服事也是如此(代上二十五8),或許烏陵和土明就是籤。但意味深長的是,神最後一次使用這個方法,是在五旬節前的最後一件事(徒一26);從此以後,祂不再把祂的教會當作是「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之「僕人」,而用這種方式引導她:參使徒行傳十三2,十五2528。──《丁道爾聖經註釋》

         “定事”。更可作:每一個決定。神有權管轄人類的事務。看似巧合的事,事實上是神之完全計劃的一部分。──《箴言雷氏研讀本》

         「簽放在懷裡」:描寫大祭司用衣服上的烏陵土明求問神的旨意;人儘管抽籤問卜,判斷的卻是耶和華。本節回應首段所強調的教訓。──《串珠聖經註釋》

         此處的“簽”為兜在長袍利的石子,抖到地上來決事(參拿一7;徒一26)。世上萬事在神手中,非決于機會(13)。──《啟導本箴言註釋》

         ●「籤放在懷裡」:原文是「籤拋在胸懷中」。

         ●「定事」由耶和華:SH 4941,「審判」、「斷定」。

          1633 說明大家還是應該努力,但神才是真正的決定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六33 簽】有關決定過程使用拈鬮或抽籤的討論,可參看:撒母耳記上十四40~43的注釋。這是占卜法的一種,背後的假設是神會決定抽籤的結果,而回答所提出的問題(通常非「是」即「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16)

   1 中國人常用「良心」來判斷自己的道德水準。你認為這種判斷會否有偏差的可能?是否符合聖經的看法?參2節; 215 林前44 提前42

   2 有學者認為交托(3)上主隱含著願意放棄自己打算的意思。你是否樂意放棄「自我」,追隨神的心意?

   3 基督徒對國家元首應有怎樣的態度?一個理想的元首應有那些表現呢?參10 12~15節; 131~7

   4 智者的操練是「攻克己身」(32),排除思維中的邪惡和私欲。禁食、祈禱、勞動等都是操練的方法。你對「攻克己身」的功課學會了多少?西220~23的教訓與林前924~27保羅的經歷如何協調?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