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五章拾穗 【箴十五1】「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回答柔和……言語暴戾: 本章多次強調了言談的重要性(2,4,7,14,23節)。當爭吵與憤怒使氣氛非常緊張時,不易說出柔和的話。只要陷進感情的漩窩,任何人都難以脫身。為了擔負“使人和睦的”使命,需要忍耐、節制、親善、睿智等聖經中的諸般美德。 ──《聖經精讀本》 ●言語「暴戾」:SH 6089,「痛苦」、「傷害」。 ●「言語暴戾」:原文是單數所以應該翻譯為「一句傷人的言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4】1~4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回答柔和」(1a): 1.「回答柔和」,就是不以肉體回應肉體,讓肉體無處發揮,所以可以「使怒消退」(1a)——不但別人的「怒」消退,自己的「怒」也消退;不但外面的「怒」消退,裡面的「怒」也消退。而「言語暴戾」(1b),則是放縱肉體,用血氣對付血氣、把真理當作攻擊別人的武器,一句話就能火上澆油、「觸動怒氣」(1b),給彼此都造成傷害。有時在教會的會議中,許多人也常常任憑肉體作主,不是「回答柔和」,而是「言語暴戾」;因為只要是肉體偽裝出來的修養,就無法經受肉體的碰撞。 2.「回答柔和」,並非倚靠人的自我克制,而是「柔和謙卑」(太十一29)的生命所結的果子,「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有什麼樣的口舌,「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路六43),所以「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2節)。「知識」(2a)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 3.「回答柔和」,是因為堅信「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祂都鑒察」(3節),所以不可憑血氣講理。堅持為自己討個說法的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肉體,結果越說越「使人心碎」(4b)。 4.「回答柔和」,還可以醫治「愚昧人的口」所造成的心靈傷害。「溫良的舌」(4a)原文是「醫治的舌」,有安慰的功效。而「乖謬的嘴」(4b)則扭曲了真理,會使人靈裡痛苦。──《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1~33】本章繼續比較了義人與惡人。惡人說愚昧的話,厭棄訓誨,貪不義之財。相反,義人則傳揚知識,行事謙卑,在貧乏中也會敬畏耶和華。所以惡人要遭到排斥,義人要蒙受美意與眷愛。本章強有力地督促人敬畏耶和華。──《聖經精讀本》 【箴十五2】「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 “善發知識”,或有技巧地運用知識,使之令人滿意。──《箴言雷氏研讀本》 ●「善發」知識:「使事情美好,正確」,「善發知識」意義應該是「正確地使用知識」。──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3】「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鑒察。」 「鑒察」:這詞多描寫哨兵站在高臺上偵察敵軍的一舉一動。──《串珠聖經註釋》 ●「鑒察」:SH 6822,「看守」、「監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刻畫了耶和華無所不在與無所不知的屬性。所有人的行為與意念在神面前是一覽無遺的,這實際上是對惡的可怕警告和對義人的撫慰之言(太10:26)。 耶和華: 特指立約之神(The
Covenant of God )。 ──《聖經精讀本》 【箴十五4】「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 「健全」(AV、RV)比和合、呂譯、RSV 之溫良更為可取,後者過度將字根的觀念局限在「醫治」的範圍內(參,六15「可治」;並且要注意該處相對的「破碎」(呂譯),就如下一行一樣)。乖謬(selep{)是十一3之乖僻的一個特質,暗示出被扭曲的或虛假的事物。使人「靈」(呂譯註、RV)碎,幾乎完全相同的詞語出現在以賽亞書六十五14,暗示出言論對「士氣」(參,十三12)的影響,在這裏主要是在心思上,雖然還可以更進一步。——《丁道爾聖經注釋》 “溫良的”。直譯作:醫治的。“生命樹”。參看第三章18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生命樹」:即賜人生命。溫和的言語可以醫治傷心的人。(提前6:3; 提後1:13)「乖謬的嘴」:詭詐歪曲的口舌。──《串珠聖經註釋》 溫良的舌“亦作”使人得醫治的言語“。這種言語是生命樹,令人活潑有力。──《啟導本箴言註釋》 通常人都是因為不會講理、才會吵架,所以任何一個愚昧人都可以「言語暴戾」:激化矛盾並不需要智力,平息爭端才會需要智慧,因為爭端可以應人所邀而來,但卻很難遂人所願而止。因此,真智慧是認識到「回答柔和」並非軟弱無能,「溫良柔順」(雅三17)乃是從神而來的智慧(撒上二十五32~33)。──《聖經綜合解讀》 ●「溫良的」舌:「健康」、「醫治」。「溫良的舌」意義應該是「安慰人的舌頭」。 ●「乖謬的」嘴:「彎曲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體會到言語的重要性,只是我們並不一定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語。多加小心言語,真是智慧的表現。──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5】「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 參十三1、18,並分題研究:「Ⅱ 智慧的獲致」第2點,原書第35~36頁。在第二行,最後的動詞意思可以是「乃是精明」(呂譯、AV、RSV)或「變作精明」(思高,參,和合:得著見識\cs8,並參,RV)。撒母耳記上二十三22的希伯來文證實前者是正確的,這與愚昧人的故裝內行形成尖銳的對句;但箴言十九25顯示出:後一個譯法同樣是可取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得著見識」:「這人精明」。──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5~12】5~12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領受責備」(5b)。──《聖經綜合解讀》 5節和12節交錯對稱,以關鍵字「責備 תּוֹכֵחָה/to·ka·khä’」前後呼應: o 「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5a),也同樣討厭諍友,所以「他也不就近智慧人」(12b)。而當周圍的損友總能為他的不成熟找到藉口時,他就永遠也長不大。他既然不肯在「父親的管教」中成熟,只好從自己的不幸中學習了。 o 「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5b),相反,狂妄自大的「褻慢人不愛受責備」(12a),只愛聽奉承、找理由。今天,那些想讓愚昧人永遠愚昧、貧窮人永遠貧窮的惡人,總是用同情來代替要求,把標準降得足夠低,為他們的問題找到合適的藉口;這既是惡人的詭詐,也是「褻慢人」自食其果。他們既然不肯在別人的「責備」中反省,只好從自己的不幸中領受了。──《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6】「義人家中多有財寶;惡人得利反受擾害。」 擾害這個字根,最常用於一個人給許多人帶來災害的處境中。亞幹的名字就與此相似,而且在歷代志上二7使之與此一致。他在約書亞記第七章的故事為這則箴言的第二行立了一個極佳的背景,而創世記十四22~十五1則可作為第一行的背景。亦參第27節,並十一17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得利”指收入。──《箴言雷氏研讀本》 義人慷慨又不貪戀,所以蒙神賜福(看創十四23)。惡人貪財為利所害(看書七章亞干的事)。──《啟導本箴言註釋》 ●惡人「得利」:SH 8393,「所得」、「收益」。 ●反受「擾害」:「擾亂」、「災難」。──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6~7】6~7節是一對平行句,是第一組「責備」: o 「義人家中多有財寶」(6a),這財寶就是智慧。因此,「智慧人的嘴播揚知識」(7a),以智慧和洞察力使他人受益,自己卻不會減少。 o 「惡人得利反受擾害」(6b),他們所得的無論是物質還是知識,結果只是傷害自己和別人。因為「愚昧人的心」(7b)充滿詭計,所傳播的只是愚昧。──《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7】「智慧人的嘴播揚知識,愚昧人的心並不如此。」 注意這裏出乎意料之外將心(RSV「心思」)與嘴(呂譯「嘴唇」)並列,以說明你若顧好你的觀點,你的影響力自然會顧好它自己。參四23。——《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的心,並不如此」:即並不明理。(參民27:7的「有理」)──《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五8】「惡人獻祭,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為他所喜悅。」 比起外在形式,聖經更強調內在真實。在人類社會,不能無視形式或儀式,但形式不能成為目的,它只能是工具。耶和華大大責備了以色列形式上的祭祀、節期和禱告等(士1:12)。耶穌也警告了當時陷進假冒為善與形式主義的文士與法利賽人<可7:1~23,關於假冒為善>,並現身說法地教導了安息日的真正意義(出31:12~17;太5:20;23:13;路6:1~10)。本節對照了惡人所獻昂貴的祭和義人所獻真實的禱告。就禱告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神面前坦誠地敞開自己的誠實無偽之心(路18:11~14)。當我們敞開自己,並使自己的生活更合乎神心意的時候,所獻上的禱告必不會落空。 ──《聖經精讀本》 ●「惡人獻祭」:「惡人的祭物」。 ◎「祭物」和「禱告」都是敬拜的方式,但是「祭物」比禱告要更正式一點,因此 15:8 就說明了惡人的正式獻祭,還比不上正直人的禱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8~9神的憎惡與神的喜悅】這對箴言顯示出我們日常的行為對神有何等重要(參3節)。在第8節中,獻祭與祈禱可能是有意要用來作為平行的舉動,但事實上,獻祭是比較「正式」的方式,使用這個詞語可加強這則箴言的要點。參第29節。二十一3、27,二十八9,以及從撒母耳(撒上十五22)以降的先知。在第9節中,追求這個字是用動詞的強化語氣,暗示出一個強烈的決心是神特別喜愛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8~9節是一對平行句,是第二組「責備」: o 「惡人獻祭,為耶和華所憎惡」(8a),並非因為他們的祭物不好,而是因為「惡人的道路,為耶和華所憎惡」(9a),他們的獻祭只是為了賄賂神、操縱神。雖然敬拜的形式很重要,但沒有內心的形式卻是神所「憎惡」的。 o 「正直人祈禱,為祂所喜悅」(8b),並非因為他們有禱告秘訣,而是因為「追求公義的,為祂所喜愛」(9b),他們的禱告是為了尋求和遵行神的旨意。──《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8~11】◎
15:8~11 意思就是神清楚知道人的內在,所以他會照人內在的真實狀況回報之。人在他面前無所遁形。 【箴十五9】「惡人的道路,為耶和華所憎惡;追求公義的,為他所喜愛。」 【箴十五10】「捨棄正路的,必受嚴刑;恨惡責備的,必致死亡。」 大部分的現代譯本在這一節都採逐字翻譯,像 RV 一樣:「有難以忍受的管教……」,暗示出某種每況愈下的發展:「剛愎任性是自討訓誡;不肯受教是自找死路。」AV 同樣有可能,而且或許是比較可取的(「管教是令人痛苦的……」);它暗示第一句話的立場到第二句話時有轉趨強硬之勢,因為那些最需要批評的人卻是對於批評最感不耐的,也是最危險。參第5、12節,與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原書第53~57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必受「嚴刑」:「嚴厲的管教」、「嚴厲的懲戒」。──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0~11】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是第三組「責備」: o 「捨棄正路的,必受嚴刑」(10a),也就是遭遇神的管教。「恨惡責備的,必致死亡」(10b),也就是失去神的同在。 o 「陰間和滅亡尚在耶和華眼前」(11a),指神是全能、全知的,祂鑒察和管理一切,「何況世人的心呢」(11b)。──《聖經綜合解讀》 人必須「領受責備」,才能「得著見識」,因為這是屬靈的規律。真智慧是「領受責備」、使自己適應規律,愚昧人卻是「恨惡責備的」、想讓規律適應自己。藐視管教的人和無視地心引力的人一樣愚蠢,又像一隻驕傲的公雞,以為太陽升起是為了聆聽它的打鳴。不管人願不願意,規律絕不會因人而變,因為神始終鑒察和管理一切:「陰間和滅亡尚在耶和華眼前,何況世人的心呢」(11節)。──《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11】「陰間和滅亡尚在耶和華眼前,何況世人的心呢?」 在某些情愫下,舊約聖經的作者會認為陰間(死者的境域;AV 的譯法「地獄」是會誤導人的)是在神所見所想的範圍之外的(如:詩八十八),他們可能會在他們自己當代的景況中使用類似的詞語(如:詩四十四24)。但即使那就是他們對陰間的態度,他們所知道的應該不止於此;這節經文有其類似之處,就如:約伯記二十六6;詩篇一三九8;阿摩司書九2。「亞巴頓」(呂譯註;和合、AV:滅亡)是陰間的同義詞,強調狀態,而不是地點,或是用來說明它的「最深之處」(賽十四15,RV)的一個詞語,是為著最惡之人保留的。陰間與亞巴頓在二十七20;約伯記二十六6又再同時出現;而且巴頓在啟示錄九11則是魔鬼的一個名字。——《丁道爾聖經注釋》 “ 陰間和滅亡” ( 希伯來文是Sheol和Abaddon)。這兩個同義詞都指死人的地方——墳墓。本節指出神的無所不知(比較詩一三九7~12)。──《箴言雷氏研讀本》 陰間和滅亡: 這是舊約聖經所指“死亡”或“死人所居住的地方”<伯 緒論,希伯來人的陰間概念>,相應的新約用語是“地獄”或“無底坑”(路8:31;啟9:2)。何況世人的心呢: 對人而言,死亡是不可抗拒的。除了聖經所啟示的內容,身後世界仍是一個神秘領域。神既然對神秘世界都瞭若指掌,何況人心。(11:31;19:7 )等也使用了與本節相同的表現手法。 ──《聖經精讀本》 ●「陰間」:SH 7585,「死人所在之處」。 ●「滅亡」:SH 11,「毀滅之地」、「地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2】「褻慢人不愛受責備,他也不就近智慧人。」 受責備(和合、思高、RV、RSV)是正確的,不是「責備他的人」(新譯、呂譯,參,AV)。褻慢人其實並不是像他表面所裝出的那麼毫不懼怕。參亞哈與米該雅,列王紀上二十二8。——《丁道爾聖經注釋》 “褻慢人”逃避智慧人,因為他討厭智慧人的責備。──《箴言雷氏研讀本》 「他也不就近智慧人」:因不願受智慧人的教導或責備。──《串珠聖經註釋》 ●「不愛受責備」:原文是「不愛受責備」,不是「不喜愛責備他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3】「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裡憂愁,靈被損傷。」 心是代表思想與態度,具有決定性的乃是這些,而不是環境。Knox:「快活的心,快活的外貌;悲傷的思想把靈壓碎。」參第15節,十七22,十八14。——《丁道爾聖經注釋》 憂傷的思想能壓碎人的心靈。──《箴言雷氏研讀本》 「靈被損傷」:心靈頹喪。──《串珠聖經註釋》 ●「面帶笑容」:原文是「臉面美好」,可以解釋成「容光煥發」。 ●「靈被損傷」:「心靈痛苦」、「心靈傷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3~14】13節是序言。一個人的內心影響情緒,情緒反映內心:「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裡憂愁,靈被損傷」(14節)。因此,真智慧不是倚靠人的自我克制來控制情緒,而是保守自己的內心。──《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13~19】13~19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保守自己的心。──《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14】「聰明人心求知識;愚昧人口吃愚昧。」 不相配的動詞加強了這個對比:尋求的決心,與隨便亂咬的吃(這個希伯來動詞指牛浛的放牧);成對的名詞也值得研讀。關於這則箴言的應用,見十二11的註釋\cf0。——《丁道爾聖經注釋》 ●「口吃愚昧」:「口吞吃愚昧」,「口以愚妄為糧」。 ◎ 15:14 意思是聰明人追求知識,愚昧人只追求愚昧。──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4~15】14~15節這對平行句,是保守內心的第一個要點:用智慧充滿內心。 o 「聰明人心求知識」(14a),也就是用屬靈的洞察力來充滿內心,在各種環境裡都存感恩的心仰望神。這樣,每當有一個理由能讓自己傷心的時候,也可以發現一個理由能讓自己「心中歡暢」(15b),所以總是覺得生活中「常享豐筵」(15b)。 o 相反,「愚昧人口吃愚昧」(14a),卻是用愚昧填滿自己的心,所以眼中看到的都是消極和困苦。人若內心成了「困苦人」(15a),就會覺得「日子都是愁苦」(15a)。對於沉溺於「愁苦」的人來說,永遠都有用不完的「愁苦」使自己的骨頭朽爛,除了家庭、事業、經濟、膚色、性別,還可以找到更多其它可以用來抱怨的原因。許多人之所以不幸,只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只要你能找一個理由讓他「歡暢」,他就能找一個理由讓自己繼續留在「愁苦」裡。──《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15】「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歡暢的,常享豐筵。」 如果第13節指出我們一般的態度賦予我們整個人格特色,箴言十五16~20那麼這則箴言就指出:它也賦予我們整個經歷特色。參創世記四十七9與提摩太後書四6~8,或路得記一20、21與哈巴谷書三17、18。——《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個人的性情對他的環境有重要的影響。──《箴言雷氏研讀本》 困苦人: 從後半句的“心中歡暢的”來看,這是指因邪惡思想與作為而惶恐不安的人。這些人總是害怕自己會遭到所作惡事的報應,懷著“無人追趕,也要逃跑”(利26:7)的心情生活。 ──《聖經精讀本》 ●都是「愁苦」:「不愉快的」、「悲慘的」。 ◎ 15:15 意思是悲觀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生命充滿悲慘,樂觀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豐盛的筵席。──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6】「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 煩亂不安這個字不如十五6的「擾害」那麼災害慘重;Moffatt 的譯法「財富加上憂慮」是十全十美的(與提前六6的「敬虔加上知足的心」成為對比)。進一步見十六8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錢財得來不義,夜睡難安枕(十2)。──《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五16~17】16~17節這對平行句,是保守內心的第二個要點:敬畏該敬畏的,減少不需要的。 o 「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16節)。因為人若不敬畏神,就不會感恩;不會感恩,也不會知足;而不會知足的人,永遠也不會覺得幸福。人若不能因少量物質而滿足,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們滿足;所以「多有財寶」只是轉換和放大了煩惱,使人更加「煩亂不安」,內心更沒安全感。因此,真智慧是敬畏神以求知足,而不是徒勞地用更多的物質來填滿無底欲壑。 o 「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17節)。因為人若「彼此相愛」,物質再缺乏,內心也有溫暖;人若「彼此相恨」,筵席再豐盛,也沒有心情享用。反過來也是如此,人在物質缺乏的時候,比較容易「彼此相愛」;物質豐富的時候,反而容易「彼此相恨」。因此,真智慧是減少那些並不需要的東西,讓生活儘量簡單而不缺乏。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比古代的財主富有得多,但家庭和社會的問題卻一點也不少。因為平安和喜樂並不與物質一起增長,而是與敬畏、知足和感恩成正比。──《聖經綜合解讀》 ◎ 15:16~17 的意思是與神和與人的關係良好,勝過擁有財富。──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7】「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肥牛”。象徵珍饈百味。──《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的文學韻味很濃。我們周圍有很多家庭雖然在物質上很富裕,卻因缺乏愛而陷入不幸與困境。愛可以使人忍受一切困苦(彼前4:8)。錢財不會給人帶來幸福,反而加增憂慮。耶穌甚至說,財主進天國近乎不可能(太19:23)。當人擁有錢財的時候,容易試圖用錢來解決一切難題,並且為了解決更大問題追求更多幸福,會更加貪戀錢財,以致於崇拜瑪門(太6:24)。因此,聖徒當將盼望存在天上,以錢財為手段,去愛神和鄰舍(提前6:7)。 ──《聖經精讀本》 【箴十五18】「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 這裡的論點是:爭端的形成,人的因素遠比事物的因素強得多;與第二行一起,可參阿戚巴德(R. T. Archibald)論八福中「使人和睦的人」之特色時所說的:「……那人隨身帶著一種氛圍,爭端在其中自然就消逝無蹤。」(爭瑞……紛爭:希伯來文不像 AV 一樣犯了重複的毛病,把兩個都譯作「爭端」,和合本與 RSV 的譯法是比較好的。)也見第1節,與二十九22。——《丁道爾聖經注釋》 “暴怒的人”。直譯作:憎恨的人,即脾氣暴躁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忍怒的」:「不輕易發怒的」。 出 34:6 提及「不輕易發怒」也是神的屬性之一。 ◎ 15:18 主要的意思是「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控制怒氣」是解決衝突的重要因素。──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18~19】18~19節這對平行句,是保守內心的第三個要點:不被肉體轄制。 o 「暴怒的人挑啟爭端」(18a),他們強調感覺,不但自己的內心受情緒支配,更想利用嫉妒和紛爭來控制別人,「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欲的,屬鬼魔的」(雅三15)。凡是順從自己肉體、利用別人肉體的人,都是投機取巧的懶惰人;「懶惰人的道像荊棘的籬笆」(19a),總是欲速而不達。真智慧是否定肉體,所以知道怒氣並不能解決問題,越生氣問題會越多,情緒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反駁事實。 o 「忍怒的人止息紛爭」(18b),是因為承認肉體的敗壞,才能脫離肉體的轄制,內心有「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雅三17)。這樣的人不肯順從自己的肉體抄捷徑,也不利用別人的肉體走邪路,但卻反而順利,因為「正直人的路是平坦的大道」(19b),他們的前路都在神的管理之下。真智慧是知道紛爭是被肉體轄制的結果,所以持久的爭論意味著雙方都有問題。──《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19】「懶惰人的道,像荊棘的籬笆;正直人的路,是平坦的大道。」 稍微出乎意料之外的,懶惰人竟與正直人或率直人成為對比──使我們想起(a)懶惰中有著不誠實的成分(試著要逃避事實以及一個人所分配到的工作量);(b)直路終究還是最容易的。參四25、26,也見分題研究:「懶惰人」及附屬部分,原書第40~42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懶惰人要走捷徑,偏偏困難重重,而正直人的路卻是暢通無阻。──《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五20】「智慧子使父親喜樂,愚昧人藐視母親。」 見與此相似之十1的註釋。第二行描寫的手法很新鮮,它沒有直接提及母親的憂傷,卻講到一個人十分愚昧地(直譯「一個人的愚昧」)以無情來對待母親。——《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子使父親喜樂: 兒女無微不至地關懷,奉養失去生活能力的或已年邁的父母,自然是盡孝,但更好的孝道是,兒女健康地成長並正直、誠實地面對人生,這樣的人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喜樂,這也是報答親恩的基礎。聖經把盡孝規定為信仰的具體德性和必須實踐的義務(出20:12)。嘴裡說信神卻不盡孝的人,可以說是自欺欺人。 ──《聖經精讀本》 【箴十五20~21】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 o 「智慧子使父親喜樂」(20節),因為他樂意受教。「愚昧人藐視母親」(20b),覺得自己比父母更懂,其實已經無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父母最重要的智慧,是認識到自己年輕時的愚昧,所以可以幫助兒女少走許多彎路。父母若不敬畏神,年紀雖然不小,行為卻像兒童,怎麼能讓兒女從自己身上學到什麼呢? o 「無知的人以愚妄為樂」(21a),無知中的快樂無法長久,也無法「使父親喜樂」。真智慧是「按正直而行」(21b),「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來十二2)堅持行走「生命的道」(24a),也能「使父親喜樂」。──《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20~29】20~29節是一個單元。20節與十1首尾對應,使本單元成為「所羅門的箴言」第一部分(十1~十五29)的總結。──《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21】「無知的人以愚妄為樂;聰明的人按正直而行。」 這句話帶出了抉擇在愚昧的經歷中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個不負責任的人(這個字也用在十二11;參,何西阿書七11)隨其所好行事;慎思明辨之人介懷於立定一條直路(按正直而行\cs8與四25的「你的眼睛當向前直觀」類似);參第19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聰明”。直譯作:“心”,意即悟性。──《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五22】「不先商議,所謀無效;謀士眾多,所謀乃成。」 謀士眾多,所謀乃成: 不管是企業還是國家或團契,它擁有多少有才華的人,就決定著其興衰浮沉。具備熱情與實力的人,做恰如其分的工作,使那團契發展迅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由眾人組成的群體,會發生很多問題。倘若謀士能夠恰當地處理這一切事情,群體就會熔為一體
;若不然,就會發生內部紛爭與混亂。聖徒當在最為奇妙的策士——基督的引領之下,致力於建立教會的工作(賽9:6;弗4:12)。 ──《聖經精讀本》 ●不先「商議」:SH 5475,「會議」、「建言」。 ●「所謀」無效:「計畫」、「目標」。 ◎ 15:22 提及「共同討論」的重要,凡事多一點人一起討論,就比較容易成功。──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參箴11:14。──《SDA聖經注釋》 【箴十五22~23】22~23節是一對平行句: o 成年以後,「謀士」(22節)的意見代替了父母,22~23節適用於任何開會的場合。 o 驕傲是無知的產物,也會導致更多的無知。人若驕傲地拒絕意見,一定會陷入誤區,所以「不先商議,所謀無效」(22a)。人若謙卑地思考別人的建議,有助於彌補盲點,所以「謀士眾多,所謀乃成」(22b)。 o 人多並不確保安全,重複並不帶來真理,資料並不等於事實,相關也不蘊涵因果(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所以「謀士」若無真智慧,「所謀」也是枉然。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大膽假設、不必求證」的時代,許多人聘請專家,並不是為了給決策提供事實根據或公正分析,只是為了給既定的決策打掩護。所以詭詐的「謀士」只要收集足夠多的資料,忽略掉其中一部分,總會得出支持某種想法的統計結果。因此,真智慧是知道「謀士」若不「敬畏耶和華」(33a),就不可能「所謀乃成」。 o 人的直覺通常以為相關證明因果(Correlation Proves Causation),其實根據同一組統計資料,不同立場的「謀士」也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因此,真智慧是「謀士眾多」,而不是倚靠個別權威,因為我們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人若禁止不同的意見,只愛聽一面倒的諂媚話,乃是滅亡的徵兆。 o 在開會時,「口善應對,自覺喜樂;話合其時,何等美好」(23節)。人若裡面有柔和謙卑的心,就會「回答柔和」(1節),不會把開會變成吵架。真智慧是順服聖靈的掌管,自然能「口善應對」、「話合其時」,說出榮耀神、造就人的話,靈裡滿有因真理得自由的喜樂。人若倚靠自己的機智和修養,努力克制自己,在人前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地應對,心裡卻一點也沒有喜樂,這樣累的活法也談不上美好。──《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23】「口善應對,自覺喜樂,話合其時,何等美好。」 話合其時: 生活可以說是由言語來組成的。合時宜的言語會更加滋潤生活(1節)。在信仰生活中,聖徒藉著神的話語,和對神話語的信心來彼此相交,使靈性逐漸成熟。根據不同的情況,這樣的相交體現在撫慰、勸勉和訓誨等形式上。 ──《聖經精讀本》 ●「話合其時」:「言語合時」、「話語在適當的時候說出」。 ◎ 15:23 頌讚「應對得當」、「言語合時」的美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24】「智慧人從生命的道上升,使他遠離在下的陰間。」 呂譯與 RSV 在此譯得最好:「明智人的路徑是上升,到真生命的,故此他能躲避通往底下的陰間之路」。關於這兩條路在箴言中較充分的論述,見第二章,尤其是第10~22節;也見四18、19。AV 的「地獄」= 陰間;見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原書第53~57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上升的生命之道與在下的陰間: 這是擺在眾人面前的道路。人們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卻都在隱約地體驗天國或地獄。胸懷屬天的盼望,並以客旅的心情生活的人,不僅充足地享受天國的安慰與喜樂,在現實中,也活得充實而自足(太6:33;腓3:20)。沒有屬天盼望的人,則執迷于眼前的現實,不願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縱使他願意真摯地面對生活,也必會因環境的險惡與自身的軟弱而倍受挫折。 ──《聖經精讀本》 ● 15:24 直譯是「生命的道使智慧人上升;使他不致往下沉入陰間」。意義就是「智慧人會走生命之路,使他遠避死亡」。──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24~27】24~27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o A. 「智慧人從生命的道上升,使他遠離在下的陰間」(24節); o B. 「耶和華必拆毀驕傲人的家,卻要立定寡婦的地界」(25節); o C. 「惡謀為耶和華所憎惡;良言乃為純淨」(26節); o B1. 「貪戀財利的,擾害己家」(27a); o A1. 「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 (27b)。 o 24節與27b對應。智慧人之所以能「從生命的道上升」,因為他照著神的心意遠離惡、「恨惡賄賂」。 o 25節與27a對應。「貪戀財利的」,原文是「暴力斂財的」(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他們是倚靠錢財的「驕傲人」,神必拆毀他們建立的家,讓他們「擾害己家」。而「寡婦」代表軟弱無助的人,她們只能專心倚靠神,所以神「要立定寡婦的地界」,保守神應許給她們的土地不被奪走。 o 26節是這個對稱結構的中心節。「良言乃為純淨」,可譯為「良言是純淨的」(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真智慧是愛神所愛、惡神所惡。神是良善誠實的神,祂憎惡驕傲、欺詐和賄賂等一切「惡謀」;而「良言」卻是「純淨」的,合乎神的性情。──《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25】「耶和華必拆毀驕傲人的家,卻要立定寡婦的地界。」 驕傲人這個字也出現在十六19,暗示出這些乃是高壓橫暴之人,寡婦就成了他們最自然的犧牲品。家與地界(RSV「邊界」)是極有力的對比。拿伯的故事(王上二十一)是這則箴言最佳的闡釋,但它也適用於所有種類的剝削。——《丁道爾聖經注釋》 「寡婦」:象徵軟弱無助的人(參詩68:5; 彼前5:5)。──《串珠聖經註釋》 古時以石為記,標誌土地主權。擅移碑石改變地界,等同偷盜(申十九14)。神看顧孤獨無依的人,保守寡婦不為人所害。──《啟導本箴言註釋》 立定寡婦的地界: 希伯來人相信未老先死,是罪所帶來的災禍,此災禍會牽累妻子。寡婦常常受到蔑視。因此,聖經多處嚴厲責備虐待寡婦的行為(伯22:9;賽1:23等)。聖經把寡婦視為保護的對象,規定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申24:17),收割莊稼時也要留些給寡婦(申24:19~21)<詩10:14;救濟的物件與方法>。耶穌也指責了侵吞寡婦家產的人,再一次證明了聖經對寡婦的關懷(路20:47)。 ──《聖經精讀本》 ●「地界」:「邊界」、「界線」。當時常以石頭為地界,挪移界石就等於是侵佔他人的土地。此處的意思是神將保守孤苦無依的寡婦之權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25 寡婦的地界】挪移界石(地界的標誌)被視作違犯盟約,因為地是百姓所承受之產業的一部分(見:申十九14)。巴比倫的儀式文獻將一個疾病解釋為設立假界石的結果。埃及的《亡經》亦包括了一句祈求者否認曾經挪移鄰舍地界的聲明。寡婦沒有丈夫提供法律上的保護,很容易就能成為被欺壓的對象,這罪行因此更加嚴重。箴言因此譴責侵犯她權利的行為。《阿曼尼摩比的教誨》亦記載了一個對應的禁令:「不可侵犯寡婦的田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五26】「惡謀為耶和華所憎惡,良言乃為純淨。」 呂譯、思高、RSV 將第二行的意思表明出來:「純潔的真言,神所喜悅」。第一行之「思想」(新譯、AV)的意思是「計謀」(呂譯;和合:惡謀),第二行相對的語句強調這樣的計謀是神所恨惡的,即使還沒有表諸於言語或行為都是如此。——《丁道爾聖經注釋》 「良言乃為純淨」:純潔的言語為神所悅納。──《串珠聖經註釋》 “良言乃為純淨“是說神喜悅純淨的言語。──《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五27】「貪戀財利的,擾害己家;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 「饋贈」(思高、AV;和合:賄賂;matta{no{t[:見十八16註釋),就像財利一樣,可能是無罪的,但卻具有極大的危險。擾亂一個人的價值尺度(傳七7),威脅他的家庭(關於擾害,見第6節註釋)與他自己的性命(與必得存活相反,見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第53~57頁),而且推翻他的神的權柄(弗五5)。——《丁道爾聖經注釋》 “貪戀財利”。更可作:用暴力取得不義之財。──《箴言雷氏研讀本》 貪戀財利的,擾害己家: 這句話令我們想起亞幹。亞幹因貪婪的緣故,私自隱藏了一些在耶利哥戰役中得到的戰利品,最終全家人與他一起死亡(書7:1~25)。貪婪的人不會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知足(賽56:11)。為了滿足自己肉體的情欲,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行出各樣不義與惡事(弗5:3)。貪婪所誘發的動機與結果,與聖靈的帶領完全相反。聖徒應當首先聽從聖靈的帶領,借著聖靈的幫助,克服肉身的欲望(加5:16,17)。 ──《聖經精讀本》 ●「貪戀財利的」:原文是「靠暴力取利的」。指:黑道或土匪這一類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28】「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惡人的口,吐出惡言。」 這節與第2節相近,顯明瞭智慧與公義一致,其關係何等密切。思量有沈思、默想的觀念在內(詩六十三6),故思高作「默思」,但在二十四2以同樣不辭勞苦的心態來描述惡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五28~29】28~29節是一對交錯對稱的平行句: o A. 「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28a); o B. 「惡人的口吐出惡言」(28b); o B1. 「耶和華遠離惡人」(29a); o A1. 「卻聽義人的禱告」(29b)。 o 28a與29b對應。「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求神引導自己「口善應對、話合其時」(23節),所以神「聽義人的禱告」。28b與29a對應。「惡人的口吐出惡言」,充滿血氣,只求自己所要的,卻不求神所喜悅的,所以「耶和華遠離惡人」。因此,真智慧不是搖動神的手,而是求神改變自己的心,這樣的禱告必定蒙神垂聽。──《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29】「耶和華遠離惡人,卻聽義人的禱告。」 耶和華離人並不很遠,除非他們拒絕尋求祂。那些把自己的欲望放在順從之前的人,會發現自己的罪使他們與分離(見箴15:8;賽59:1~4)。──《SDA聖經注釋》 【箴十五30】「眼有光,使心喜樂;好信息,使骨滋潤。」 眼有光或許可能是指朋友的臉上容光煥發(參,十六15);若是如此,這則箴言的前後兩行必定是分別說到,人與事所能帶出的溫馨果效,參第13節,十七22,二十五25,也見創世記四十五27、28;以賽亞書五十二7、8。——《丁道爾聖經注釋》 “眼有光”。即聽見好消息時眼睛所發出的光亮。“使骨滋潤”。就是使身體健壯。──《箴言雷氏研讀本》 「眼有光」:可指一切叫人開心的慈祥目光或其他友善的態度。──《串珠聖經註釋》 “眼有光“:令人喜悅鼓舞的眼神,見到心裡喜樂。──《啟導本箴言註釋》 這一節經文非常出色地運用了對偶句。看(眼)和聽(好消息),心和身(骨)各自形成對偶句。眼睛是最寶貴的肢體之一(7:2)。倘若不曾擁有辯明真理的屬靈眼光,就是屬靈的盲人(太6:22)。好消息: 對聖徒來說,沒有比福音更好的信息(可1:1)。耶穌親自見證了天國的福音(太4:23),復活之後也顯現給門徒,囑託他們要為福音勞苦(太28:18~20)。保羅也曾告白,為了福音他將不惜生命(林後12:15)。文明的發展使生活更加方便,但這有可能削弱人們對福音的迫切之心。腐敗往往在安逸和懶惰中發芽。因此聖徒當時刻警醒,時常紀念自己守望者的使命(可13:33)。 ──《聖經精讀本》 ◎ 15:30 的重點就是後面的「好信息(消息),使骨滋潤」。──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五30~33】30~33節是十五30~二十二16「所羅門的箴言」(十1)第一集第二部分的序言。「所羅門的箴言」第一集的第一部分(十1~十五29)大都是反義平行句,第二部分(十五30~二十二16)大都是同義平行句和綜合平行句。──《聖經綜合解讀》 30~33節是一個單元,彼此關聯、環環相扣,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o 「眼有光,使心喜樂」(30a ),是形容智慧可以讓人內心喜樂。「好信息,使骨滋潤」(30b),是形容「智慧的訓誨」(33a)能讓全身精力旺盛。所以人應當「聽從生命責備」(31a),好得著生命的喜樂和精力。 o 「生命責備」,也就是「智慧的訓誨」,可以讓人「從生命的道上升」(24a)。赫拉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主前540~480)說:「上坡和下坡本是同一條路,上坡路反過來就是下坡路。」每個人都要走過人生之路,但生命是上升還是下降,卻取決於人所選擇的方向。人若「棄絕管教」(32a),就是「輕看自己的生命」(32a),選擇了一個直奔陰間的生命。 o 「聽從責備的,卻得智慧」(32b),指「智慧的訓誨」能使人成為智慧人,所以「必常在智慧人中」(31a)。而這「智慧的訓誨」,就是「敬畏耶和華」(33a)。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在神面前謙卑受教的人,才能「常在智慧人中」、「從生命的道上升」。因此,「尊榮以前,必有謙卑」(33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五31】「聽從生命責備的,必常在智慧人中。」 “生命責備”。即若留心去聽,就能延長生命的責備。──《箴言雷氏研讀本》 聽從生命責備的: 這句經文指出了本書所收錄的智慧之言,均與生命有關。 ──《聖經精讀本》 【箴十五31~33論受教的三則箴言】智慧所規定的一切嚴格要求都是值得的:因為它的譴責如眾所周知乃是不會諂媚人的〔責備(AV、RV),31、32b節〕,而且是艱辛的(管教,32a節)。這裏以不同的方式說明這一點:第31a節將這個過程推崇為叫人得生命的;第31b節則說它是切合於智慧之夥伴的;第32節則是使人無法驕矜自滿,指明那棄絕管教之人所輕看的乃是自己,這是何等矛盾啊!而第33節則很均衡地從另外一個角度敘述本書的座右銘(參,一7),指出敬畏耶和華不只是智慧的開端,更是智慧這一條路本身(訓誨=「在……中訓練」)。──《丁道爾聖經註釋》 【箴十五32】「棄絕管教的,輕看自己的生命,聽從責備的,卻得智慧。」 【箴十五33】「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訓誨,尊榮以前,必有謙卑。」 滿招損,謙受益。人若能謙卑才會受人尊敬(太二十三12),才可得智慧(十一2)。──《啟導本箴言註釋》 ●「尊榮」:SH 3519,「榮耀」、「富足」、「光榮」。 ◎ 15:33 對神的敬畏(畏懼)一定讓人知道自己只是被造物,至少在神面前會謙卑。這樣的人不久會獲得尊貴、榮耀。──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5章)】 1 所羅門教訓人要柔和地回答別人的質疑,這是否在提倡姑息主義呢?參23節。若適當的言語能使人和睦,能結合團體力量,你有否使用這工具,使你四周的人得到和平? 2 奥古斯丁說:「神聆聽人祈禱時,不看人的手,乃看人的心」。這句話與本章8節有何類似之處?先知以賽亞對當代百姓的獻祭提出了什麽控訴呢?參賽1:11~15; 66:3。 3 所羅門認為財寶和內心平安兩者中那一樣比較寶貴呢?參16~17節。你在勞碌的工作中是否享有這種上好的福分呢?這平安在那裡可得到呢?參太12:28~30。 4 基督徒面對世界的不平和剝削時,可從本章3及11節得到什麽安慰呢?新約聖經又給了我們什麽保證?參太28:20; 來13:5。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