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第十四章拾穗

 

【箴十四1「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

     智慧與建立(和合、呂譯、AVRV)的希伯來文子音與九1開頭兩個字完全相同,所以我們或許應該讀作「像女人的智慧建立」(直譯為「婦人的智慧」);尤其因為這裏的愚妄婦人乃是抽象的字眼「愚妄」(呂譯、RSV),但其義大致上仍與和合、AVRV 的相同,只是比較著重在家庭幸福所繫之質素,而不只是抉擇方面的智慧與愚妄而已(RSV、呂譯自由地將希伯來文的「婦人」刪去)。亦見分題研究:「家庭」及附屬部分,原書第49~52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的婦人勤儉持家,丈夫無內顧之憂。子女有慈母的愛護,闔家歡樂。愚昧婦人可令家道敗落。──《啟導本箴言註釋》

         作者的訓誨對象,從兒子轉到妻子身上(101131)。本節指出,為了使一個家庭堅固起來,妻子也需要擁有智慧。本節的婦人也可以說是基督的新娘——眾聖徒,智慧的聖徒能夠造就基督的身體——教會,愚妄的聖徒則有損於教會。 ──《聖經精讀本》

 

【箴十四1~7◎這一段以得到智慧的妻子、敬畏耶和華為開始,以遠離愚昧人、褻慢人為結束。──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1~7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字「智慧」(1 חָכְמוֹת/khok·moth’、6 חָכְמָה/khok·)、「愚昧」(1 אִוֶּלֶת/iv·veh’·leth7 כְּסִיל/kes·el)、「行動 הָלַךְ/hä·lak’」(2)和「到 הָלַךְ/hä·lak’」(7)首尾呼應,主題是智慧的行動(4),集中了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是敬畏耶和華(2a;一7)、不交壞朋友(7節;一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1b;十二4)

o A. 遠離愚妄婦人(1~2)

o  B. 言語影響自己(3節)

o   C. 凡事都要付代價(4)

o  B1. 內心決定言語(5)

o A1. 遠離愚昧人(6~7)──《聖經綜合解讀》

         1~2節是一對平行句。家庭是人類文明的避風港、「是非之心」(羅二15)的最後堡壘,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東西都在家庭中被培養、持守和傳承。而一個家庭的穩固,妻子乃是關鍵:

     o 「智慧婦人建立家室」(1a),因為她「行動正直」(2a)、「敬畏耶和華」(2a),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必為她建立家室(詩一百二十七1)。智慧婦人「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因為古時仰賴神的聖潔婦人正是以此為妝飾,順服自己的丈夫」(彼前三4~5),結果神就使「她丈夫心裡倚靠她」(三十一11),使她在家中和社區被高舉(三十一28~31)。《箴言》譴責倚靠神以外的人、事、物,只有倚靠妻子是唯一的例外。一位敬畏神的出色妻子,能與丈夫「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專心成為丈夫一生穩固可靠的幫手,所以在丈夫心中的可信賴程度僅次於神。這才是神所設計的婚姻,作妻子的真智慧是「尊榮以前,必有謙卑」(十五33)

     o 「愚妄婦人親手拆毀」(1b),因為她「行事乖僻」(2b),敢於「藐視」(2b)神,所以與丈夫互相轄制、互相傷害(創三16),「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十二4)。「愚妄婦人」的悲劇,是自己覺得非常努力,一心都是為家人好,結果卻得不到家人的認可;表面上是「建立家室」,實際上不但「親手拆毀」,而且遺害後代(王下十一1);表面上稱丈夫為頭,實際上藐視丈夫。結果就落到神的管教之中,「高傲的眼目,禰必使他降卑」(詩十八27)。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的天性是「愚妄婦人」,然後才能「領受責備」(十五5),逐漸成為「智慧婦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1~35前章主要談論個人,本章則將焦點集中在家庭與國家的問題上。家庭或國家的興旺,決定于其成員的義與不義。專行不義而敵對神的路,充滿了敗壞與神的震怒,但敬畏耶和華而行義施善之處,則充滿平安、喜樂與真生命。由此可知,蒙神眷愛與呼召的聖徒,對社會的責任之大< 緒論,信徒的社會參與>。──《聖經精讀本》

 

【箴十四2「行動正直的,敬畏耶和華,行事乖僻的,卻藐視他。」

         這裏的「藐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真實的程度絲毫不減。每一次背離神的道路之行動,都是一個人的意志落入陷阱中,也是一個人的判斷力違逆祂的判斷;但是它所導致的輕蔑,卻是太過不合理而無法承認。——《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動正直的」:原文是「走正直路的」。

         ●「行事乖僻的」:原文是「偏離正路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3「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

         杖這個字或作「嫩枝」(參,思高、呂譯註),在其他地方就只有出現在以賽亞書十一1;所以它可能是說明把隱藏之根部的生命力顯明出來的事物,以致愚妄人會使自己原形畢露。但是,如果要與第二行形成一個較佳的對比,這個字的意思也可以是指刑罰的杖(如:呂譯「笞條」;這是無法確定的);也就是說,刑罰他的驕傲的杖。〔呂譯、RSV 之修正,「他背上的杖(笞條)」──參十13,二十六3──是頗吸引人的,雖然只涉及子音與母音的細微改變,但卻是沒有證據支持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如杖責打己身」:也可指如杖叫人受創。──《串珠聖經註釋》

         「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3a),目的是要打擊別人,結果卻是傷害自己。「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3b),造就別人的言語也會造就自己。言語可以成為保守內心的盾牌,也可以成為敗壞思想的捷徑。真智慧以口舌作為自我評估的標準,人越能管住自己的口舌,靈命就越發成熟(雅一26)──《聖經綜合解讀》

         ●「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原文是「愚妄人的口中長出驕傲的枝子」。

          智慧人的「嘴」:「嘴唇」、「言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4「家裡無牛,槽頭乾淨,土產加多乃憑牛力。」

         這言論準確的意義被希伯來原文第一行末了那句費解的話而變得模糊了,晚近的英文譯本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它的意義。那句希伯來文的意思大概是『那裏有一個盛穀物的槽』。雖然如此,那一般要點似乎是夠清楚的。智慧的農夫知道投資於牛隻的價值。購買牠們所花的錢和照顧牠們所費的時間都是用得適當的時間和金錢。作為論及生產事的一個教訓,其中含有的智慧之言,並非只是為了農夫而已。――《每日研經叢書》

         牛生產牛奶,但也必生糞肥。某些擾亂不安是成長和成就的代價。──《箴言雷氏研讀本》

         雖然養牛須喂飼料,並常要清潔槽頭,但牛幫助農耕,使土地有出產。──《串珠聖經註釋》

         凡事都須付代價,養牛雖然要用飼料,但可以增加生產,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啟導本箴言註釋》

         家裡無牛……加多: 這句話最好理解為“勞動是辛苦的,但其成果卻極為寶貴”。西方有句俗語,說“忍耐雖苦,果子卻甜”。若有人因勞動艱辛而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就等於自己放棄了生命的重要部分。人都嚮往安穩的生活,尤其是生活在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的人,易以方便為主的態度對待每件事,也容易懷疑沒有什麼事情值得付出刻苦努力。但觀望周圍,就會發現當作的事情已堆積如山,即使會使分身術也做不完。當遵行神旨意並傳神話語的聖徒,則要面對更多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適合自己去作的領域,竭盡全力去作。若有人以自己氣力不足為藉口,不去作任何事,主再來的日子他必受責罰(2524~30) ──《聖經精讀本》

         「家裡無牛,槽頭乾淨」(4a),可能省去很多預備飼料、清潔槽頭的麻煩;但「土產加多乃憑牛力」(4b),沒有牛家中倒是整潔,但卻無法增加出產。凡事都要付出代價,不可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人成長,又不允許人犯錯誤。真智慧不會因怕犯錯誤而什麼都不做,也不會不付代價、只會批評,陶醉於自己的抱怨能力和道德優越感。正如黑格爾(德國哲學家G. W. F. Hegel1770~1831)所說的:「只有一個永遠躺在泥坑裡的人,才不會再次掉進坑裡」。──《聖經綜合解讀》

         ●「槽頭」乾淨:「食槽」、「餵牛或馬用的飼料槽」。

         ●「土產」加多:「產物」、「產品」。

          14意思是「凡事都必須付出代價」。如果要節省清潔牲畜食槽的時間,直接不養牛即可,但是代價就是農業生產無法增加。所以還是乖乖的去養牛,並清理骯髒的牲畜食槽吧!──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5「誠實見證人,不說謊話;假見證人,吐出謊言。」

     見十二17,與該處的註釋\cf0。論及這個題目的其他箴言,可以在六19,十四25,十九59,二十一28,二十四28,二十五18找到。——《丁道爾聖經注釋》

         假見證人: 古代沒有特殊的搜查方法,因此證人對審判起很大作用,證人的陳述將決定審判的方向。因此,以色列的律法嚴禁作假見證(2016),耶穌也親自教導不可作假見證(1918)。控告是撒但的主要屬性之一(1210),這與假見證有密切關聯。愛弟兄是基督徒的生活指南,作假見證卻是與此相反的罪惡。聖徒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相反,要寬恕人並積極地關愛人,以顯明按神的形象所造之新人的樣子(西38~10) ──《聖經精讀本》

         「誠實見證人不說謊話;假見證人吐出謊言」(5),並不是「不說謊話」才是「誠實見證人」,而是「誠實見證人」才會「不說謊話」。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言語、生命決定了行為:「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發出善來,惡人從他所存的惡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六45)。真智慧可以從人話語是誠實還是虛謊,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交朋友。──《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6「褻慢人尋智慧,卻尋不著,聰明人易得知識。」

         從這一節開始所出現的褻慢人,不再單單是沒有禮貌的人,他可能是個敏銳的思想家:他之所以得到褻慢人這個名字,只是因為他拒絕神,但這卻是他的致命傷。本書的座右銘(7)解釋了他的失敗,以及他的對手的成功(參,伯二十八28;約壹二27)——《丁道爾聖經注釋》

         ●「褻慢人」:「傲慢的人」、「嘲笑的人」、「譏諷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6~76~7節是本單元的結論:

     o 「褻慢人尋智慧,卻尋不著;聰明人易得知識」(6),因此,人若離開聖經,從世界上那些拒絕神的「褻慢人」的哲學、道德或學說裡尋找智慧,就不是真智慧。

     o 「到愚昧人面前,不見他嘴中有知識」(7),可譯為「不要到愚昧人面前,你無法從他嘴唇裡知道知識」(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年輕人的成長是否順利,交友是關鍵。對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一個愚昧的壞朋友可以抵消十個好老師;因為他們自以為無所不知,但「你無法從他嘴唇裡知道知識」,反而會被他帶壞。真智慧不是抵擋壞朋友的誘惑,而是不交壞朋友。──《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7「到愚昧人面前,不見他嘴中有知識。」

         這節的希伯來文是難以捉摸的;它可能是假設語氣(「你如果到……」),像 RV 的譯法一樣(然而 RV 的「進入」不大可能是對的);或者,比較有可能的是把它看作一個命令:「離開……吧,因為……」(呂譯、思高、現中)Moffatt 有力地把結論表達出來:「你在他身上找不到一句有意義的話。」見分題研究:「Ⅱ 愚昧人」第1點,原書第37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 與其說是指無知或沒有教養的人,不如說是指因缺乏智慧、心存驕傲而無視神、敵對神的人(141) ──《聖經精讀本》

         ●「到」愚昧人面前:原文應該是「要離開」、「當離開」。

         ●「不見他嘴中有知識」:應該是「你不會從他的嘴裡知道知識」。──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8「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詭詐(或作“自歎”)

         道在箴言書中的意思乃是「為人」,而不是「事業」,所以這句話乃是針對通達的精義所作的道德反思;但我們卻很容易將通達衰減為只有業務的含義。同樣的,精明人小心地考慮他的行為和習慣,愚昧人卻回避有關其輕浮之生活方式的問題。──《箴言雷氏研讀本》

         愚昧的精義乃是內心的不誠實,不是只有欠缺真實(我們一定會以為只有這樣而已),而是逃避真實。下一則箴言不憚其煩地說明這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詭詐」:自欺欺人。──《串珠聖經註釋》

         ●「通達人」:「精明的人」、「明智的人」。

         ●「在乎明白己道」:原文是「使他明白自己的道路」。

         ●「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詭詐」:「愚頑人的愚昧卻欺騙自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愚昧的人欺騙別人,以為會有利益。他沒有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通達人的智慧在於他審慎考慮自己的每一個計畫和行動。他所追求的道路是以通向永生為目標的。他知道自己的內心有一種力量在運作。否則他就會迷路(見耶179;弗515)──《SDA聖經注釋》

 

【箴十四8~158~15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字「通達人 בִּין/bene(815)、「愚昧人 כְּסִיל/kes·el’」(8)和「愚蒙人פְּתִי/peth·e’」(15)首尾呼應,主題是「不憑眼見」(賽十一3)

o A. 通達人和愚昧人(8)

o  B. 認罪和赦免(9)

o   C. 外表不能看出內心(10)

o    D. 惡人表面的成功必然傾倒(11)

o    D1. 人以為正的路是死亡之路(12)

o   C1. 外表不能看出內心(13)

o  B1. 報應和報答(14)

o A1. 愚蒙人和通達人(15)──《聖經綜合解讀》

         「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詭詐」(8),可譯為「通達人的智慧使他認清自己的道路;愚昧人的愚昧卻是自欺」(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815節是一對平行句:

     o 「通達人的智慧使他認清自己的道路」(8a),所以「通達人步步謹慎」(15b)。真智慧是三思而後行,不敢太自信,免得偏離神的道路。

     o 「愚昧人的愚昧卻是自欺」(8b),因為他們「狂傲自恃」(16b),所以「是話都信」(15a),尤其一聽到體貼肉體的恭維話,就會偏離真理。所謂的「行動主義 Activism」,就是誘使愚昧人感覺自己很重要,因此甘願充當炮灰的一種方式。真智慧是內心一飄飄然,就立刻給自己敲警鐘。──《聖經綜合解讀》

         「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正直人互相喜悅」(9),可譯為「愚妄人嘲笑贖愆祭;但正直人蒙悅納」(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914節是一對平行句:

     o 「愚妄人嘲笑贖愆祭」(9a),他們因為罪沒有受到懲罰而沾沾自喜,以為可以不必認罪悔改,反而把犯罪原因推給家庭、別人或社會。真智慧是知道「心中背道的,必滿得自己的結果」(14a),早晚要受到報應,所以不要竭盡全力地掩飾錯誤。

     o 「正直人」(9b)如果犯了罪,一定會認罪並作補償,所以必「蒙悅納」(9b)。真智慧是勇於承認錯誤,因為知道神必賜下赦免和恩典,「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14b)。所以馬克·吐溫(美國作家Mark Twain1835~1910)幽默地說:「務必坦率地承認錯誤,這將使你的上司猝不及防,結果給你一個機會去犯更多的錯誤。Always acknowledge a fault frankly. This will throw those in authority off their guard and give you an opportunity to commit more. ──《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9「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或作“贖愆祭愚弄愚妄人”),正直人互相喜悅。」

         本節有兩種可能的譯法:(a)動詞既是單數的,它所提示的譯法是:「()()愚弄愚妄人」(和合本小字)──也就是說,漫不經心之人獻祭也是沒有果效的(參,二十一27)。第二行的喜悅(和合、呂譯、AVRV)若用在獻祭的上下文中,就是指神的悅納,多少支持了這個譯法;但這樣的意象似乎有點牽強,第二行乃是說到人跟人「之間」(呂譯)具體的關係,而不是對人的關係。RSV 採用了這個一般的含義,但卻將希伯來文經文作了激烈的「修正」。(b)單數動詞在希伯來文中也可以用來接複數的主詞,表達「他們當中每一個人」的含義;這形成了比較出色的意義:「每一個愚昧都嘲笑罪愆」(參,AVRV)。與第二行結合起來,整則箴言乃是將愚昧人對於他們所造成之傷害──向著神的與向著人的61──毫不關切,與正直人對於維持善意的關切作個對比。——《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作「罪惡愚弄愚昧人,正直人卻蒙恩寵」:恩寵乃從神而來。──《串珠聖經註釋》

         愚妄人犯罪貽害社會,反引為樂;正直人做事,對神、對人負責,相處融洽。──《啟導本箴言註釋》

         ●「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愚妄人輕看贖愆祭」。

         ●「正直人互相喜悅」:「在正直人中有恩典」。

          14意義是愚昧人以為贖愆祭  54~6 515~19 是沒有意義的,不需要為發錯的誓言和干犯聖物付出代價。但是正直的人一定乖乖的付出代價,因而獲得神的「恩寵」、「接納」。──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0「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

         我們在第14節與九12可以看見,每一個人之孤立的其他方面。外人這個字可能是暗示這條行不通的路可能可以向著朋友打開;但它比較有可能只是意味著「另一個人」(參,呂譯、現中「別人」;思高「他人」),像在約伯記十九27b一樣(引發我們注意這一點的,乃是歐特裡(Oesterley)——《丁道爾聖經注釋》

         “無”。不分享。──《箴言雷氏研讀本》

         這裡指出人的最苦與最樂,只有自己知道。──《串珠聖經註釋》

         心中的……無干: 本節告訴我們,人當獨自站在神面前。雖然有親朋好友,但有些問題我們只能自己面對,而這些終極問題的解決只在於神,因為神比我們自己還詳細清楚地知道問題之所在(1030) ──《聖經精讀本》

         ●無「干」:「與....有交流」、「共享」。──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0131013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人並不能從外表看到內心。真智慧是不輕易根據外表的喜怒哀樂來論斷人,因為人的心情就像一雙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而愚昧人不但自己胸無城府,以為別人也是喜形於色:

     o 「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10),可譯為「心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陌生人無法分享」(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o 「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13),可譯為「即使在笑聲中,心也可能會痛;快樂的終點可能是愁苦」(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11「奸惡人的房屋必傾倒;正直人的帳棚必興盛。」

         關於這個主題,見十23的註釋。興盛在希伯來文中是個有力的字眼,提示的是一棵正在萌芽的樹。——《丁道爾聖經注釋》

          1411 「帳棚」與「房屋」指的應該都是「家庭」。──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1~121112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人並不能根據表面看到結局。真智慧是與神同工,所以「盡人事以聽天命」(李汝珍《鏡花緣》),相信「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胡適1932年致畢業生)。而愚昧人卻以一時的成敗興衰論英雄,無論是工作還是傳福音,凡事一定要看到眼前的果效才能滿足:

     o 「奸惡人的房屋」(11a)雖然表面上比「正直人的帳棚」(11b)堅固,但卻「必傾倒」(11a)。「正直人的帳棚」雖然表面上比「奸惡人的房屋」寒酸,但卻「必興盛」(11b)。真智慧是相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權,所以在環境似乎相反的時候,仍然堅信這個屬靈法則永遠不會改變。

     o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12a),所有通往地獄的道路,原先都被以為是通往成功和天堂的捷徑。但即使所有的人都選擇了這條路,也不等於這條路是正路;只要這條路離棄了生命的源頭,一定「至終成為死亡之路」(12b)。「死亡之路」原文是複數,表明這條路看起來有許多選擇,但終點都是通向死亡。這條死亡之路並不是人無意踏入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人天生害怕痛苦,但卻不害怕死亡,所以沒被神揀選的人都以為死亡是理所當然的,一起赴死就會覺得人多壯膽,所以「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一32)。真智慧是熟悉那條通往地獄的道路,並且離它越遠越好,這是前往天國最有效的方法。而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走同一條路的時候,就要趕快停下來反思。──《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12「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正的意思是「筆直的」或「平坦的」,它經常是個道德詞語,像在前一節中一樣(「正直人」),但它在這裏乃是一條外表看來似乎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是那些不耐於勸誡(參,十二15)、或辛勞工作(參,十五19)、或道德顧忌(參,十三14)之人所走的。這則箴言一字不改地重複出現在十六25——《丁道爾聖經注釋》

         成功的捷徑可能是引向滅亡的錯路。──《箴言雷氏研讀本》

         不接受勸善又不肯努力工作的人,喜歡走捷徑,視之為正路,結果自取滅亡。──《啟導本箴言註釋》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 人的眼光不能成為絕對的尺度。即使是追求客觀價值的人也各有極限,故當察看自己並將自己的道路交托給神(林後19)。因為連撒但都會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1114),若沒有源於神的深遂智慧,常有被欺騙的危險。 ──《聖經精讀本》

          1412  1625 又出現一次,而且「死亡之路」的「路」,原文是複數型態,似乎表示這一條人以為正確的路,只是眾多死亡之路之一。許多人都會自認自己「行得正、坐得穩」,事實上那些行為只會帶人走向滅亡。──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3「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

         AV 插入了「那」(那快樂的盡頭),給第二行作了不恰當的限制。下面這兩種意義大概有一個是正確的:(a)在生命當中有些悲劇,是歡樂所無法彌補的,或是至終無法逃脫的(參,路六2125;約十六20~22)(b)我們的心情很少不帶有它們的相對物之味道的,也沒有一種心情是持久不變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雖然歡笑能減輕受苦之人的壓力,但那只是暫時逃避現實的悲劇。──《箴言雷氏研讀本》

         這是很悲觀的論調,或許指出人的哀樂情緒沒有絕對的分界。──《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有二解:1,人生本一悲劇,追求快樂難逃此命運;2,哀與樂均非永久,樂極可以生悲。──《啟導本箴言註釋》

         本節就像傳道書一樣,揭示了人生的虛無與悲劇,但並沒有將純潔明亮的笑顏視為罪惡。本節只是在教導我們,銘記人生的光明背後隱藏著眼淚,懂得珍惜快樂時光,即使憂愁的日子來到也不要喪膽。事實上,人可以說是為承受苦難而存在的(57)。教會史告訴我們,有許多虔誠的基督徒為了福音的緣故,受了無數苦難<81,初期教會所遭受的逼迫>。這也成就了女人的後裔將要被撒但傷腳跟的話語(315)。耶穌基督的人生充滿了苦難,最終他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以聖徒也當參與他的苦難(1725)。聖徒若在世界上身處患難,不可輕易喪膽,乃要靠著思想神來忍耐到底(彼前219),盼望隱藏在背後的真祝福並喜樂(51112)<伯27,關於苦難>。 ──《聖經精讀本》

         ●心也「憂愁」:「疼痛」、「痛苦」。

         ●快樂「至極」:「結局」、「盡頭」。

         ●「快樂至極就生愁苦」:原文是「快樂的盡頭就是憂愁」。

          1413 提醒人世間沒有長久的快樂,早晚會遇到悲苦的環境。因此在歡樂中,也必須隨時提醒自己憂愁隨時可能來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4「心中背道的,必滿得自己的結果,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

         令人驚奇的是,兩個掃羅(撒上二十六21b;提後四7)分別對這則箴言的前後兩半作了相對的見證。RSV、呂譯的修正是沒有必要的,也削弱了結論的力量。我們在第1013節,與九12,也可以瞥見人類的孤立。——《丁道爾聖經注釋》

         ●「必滿得自己的結果」:「飽嚐自己行為的後果」。

         ●「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到回報」。

          1414 基本上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5「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

         精明人三思而後行。──《箴言雷氏研讀本》

         是話都信: 沒有確定的目標,輕率地聽從任何人的人,就像被風吹來吹去的雲一樣軟弱,這些人與其說是有包容力,不如說他像孩童一樣無知和優柔寡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多姿多彩,不能千篇一律地對待這一切。極度強調人相對的一面、對一切都必存懷疑,固然是不可信的態度,但不經深思熟慮而聽憑別人帶領,也是危險無比的事情。聖徒當系好真理的腰帶(614),在相信耶穌基督的信心中,確定各樣生活原則,進行真實的爭戰(林前926) ──《聖經精讀本》

         ●「步步謹慎」:「謹慎自己的腳步」。──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5~17愚昧人與通達人的實例】作個愚昧人,有不同的方式,我們可以作個(a)容易受騙的人(15),道聽途說的事本該親自查證,卻隨便採信;(b)過度自信(16),像是客西馬尼之前的彼得,或是與約阿施同時的亞瑪謝(代下二十五17及下)一樣做危險的事;(c)脾氣暴躁(17a),憑著我們的感覺而行事,而不顧到事實真相,參第29節,那裏強調的是:平靜地衡量一個處境,才能看清當時的情勢。〔第17b節的希伯來經文(和合、AVRV)顯出:一個「有謀算之人」冷靜的詭計,甚至可能比與脾氣暴烈之人一起生活還要更糟。呂譯、思高、現中、RSV 在此採用七十士譯本的讀法,以一個比較受人喜歡的動詞(「能忍耐」)來結束,所以是將「謀算」(呂譯)解釋為好意的──如果上下文有必要的話,這的確是有可能的。但在這裏卻沒必要,而且 RSV 那太過簡短的附註暗示,希伯來經文是荒唐而沒有意義的,這種作法是全無根據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四16「智慧人懼怕,就遠離惡事,愚妄人卻狂傲自恃。」

         ●「懼怕」,就遠離惡事:「害怕」、「敬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6~1725~2716~17節和25~27節以關鍵字「懼怕 יָרֵא/yä·ra’」(16)和「敬畏 יִרְאָה/yir·ä (2627)、「詭計 מְזִמָּה/mez·im·’」(17)和「詭詐 מִרְמָה/mer·’」(25)前後呼應:

     o 「智慧人」(16a)因為「敬畏耶和華」(2627)、「懼怕」(16a)罪的後果,所以「就遠離惡事」(16a),結果會「大有倚靠」(26a),並且得以「離開死亡的網羅」(27b)。「愚妄人卻狂傲自恃」(16b),自以為安穩,其實是無知者無畏,在審判和災難面前並沒有「避難所」(26b;啟六16),最終無法脫離「死亡的網羅」。因此,真智慧是看出人在歡呼自己勝過人、神和大自然的時候,也就是遭受懲罰的開始。勝利往往都會為勝利者帶來殺身之禍,過去如此,將來也一定如此。

     o 有兩種無知無畏、「狂傲自恃」的愚妄人:一種衝動魯莽,是「輕易發怒的」(17a);另一種卻冷靜自律,是「設立詭計的」(17b)。「輕易發怒的」人雖然可以逞一時之快,但卻要承擔惡果。憤怒從來都不缺乏理由,但卻很少有好的理由,所以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其實是「行事愚妄」(17a)。「設立詭計的」人雖然可能暫時得逞,但終必敗露、「被人恨惡」(17b)。而對他們最大的懲罰,並不是沒人再相信他們,而是他們不敢相信任何人,孤獨終身。真智慧是敬畏神,所以既不「輕易發怒」、也不「設立詭計」。

     o 「懼怕」神的智慧人,在法庭上必須克服自己的膽怯,因為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作真見證的,救人性命」(25b),成了真正的勇士、給人帶來祝福。而不懼怕神的愚妄人,卻在法庭上害怕自己受損失,所以「吐出謊言的,施行詭詐」(25b),成了真正的懦夫、給人帶來傷害。真智慧是做「作真見證的」人,也遠離「施行詭詐」的人;詭詐的人今天「吐出謊言」陷害別人,明天也會扭曲事實攻擊你。──《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16~2716~27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字「遠離 סוּר/sür(16a)和「離開 סוּר/sür(27b)首尾呼應,主題是以智慧對待鄰舍:

o A. 敬畏神的智慧人和不怕神的愚妄人(16~17)

o  B. 冠冕(18)

o   C. 善人與惡人的結局(19)

o    D. 不可藐視鄰舍(20~21)

o   C1. 謀惡與謀善的結局(22~23)

o  B1. 冠冕(24)

o A1. 敬畏神的智慧人和不怕神的愚妄人(25~27)──《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17「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設立詭計的,被人恨惡。」

         「設立詭計的,被人恨惡」:或作「有謀算的人鎮定自在」。──《串珠聖經註釋》

         ●「輕易發怒的」:原文是「鼻子短小」,這是一個成語,意義就是「容易生氣」。

          1417 提及憤怒與詭計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8「愚蒙人得愚昧為產業;通達人得知識為冠冕。」

         這是一則前瞻性的箴言。RSV 的「得著」與現中的「自食……的惡果」比和合、AVRV 的得……為產業更清楚,因為這則箴言不是因著一個人的遺傳而譴責他的愚昧,而是警告他:積習成癖,他正為自己積存的,只是愈來愈多的愚昧,直到愚昧成為他所擁有的唯一事物,像在第24節一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通達人得知識為冠冕」:「明智人被知識環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18241824節是一對交錯對稱的平行句,以關鍵字「冠冕」(18 כָּתַר/kä·thar’、24 עֲטָרָה/at·ä·)前後呼應:

     o 「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24a),可譯為「智慧人的冠冕是富有智慧」(和合本修訂版)或「智慧人的冠冕是他們的財富」(英文ESV譯本)

     o 「愚蒙人得愚昧為產業」(18a),意思是「愚昧」是愚蒙人不得不承受的「產業」,並且會收穫更多的「愚昧」。真智慧不指望補貼那些不負責任的人,期望他們能變得更加負責;因為「愚妄人的愚昧終是愚昧」(24b),愚昧的唯一產出是更多的愚昧,忍受瘋狂的唯一報答是更多的瘋狂。

     o 「通達人得知識為冠冕」(18b),這洞察力會給他帶來誠實的財富,正當的財富也是人的榮耀,所以「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24a)。真智慧不是把貧窮當作屬靈的標誌,而是把貧窮當作省察自己是否藐視智慧和知識的警鐘。──《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19「壞人俯伏在善人面前;惡人俯伏在義人門口。」

          良善的利潤不管多麼微薄,普遍都會贏得別人心甘情願的,或不知不覺間的尊崇(參,罪惡對美德所表的敬意──假冒為善──之定義)。舊約聖經以它的術語,新約聖經也以更詳盡的細節應許徹底的辯白;希伯來文的完成時態,所表達的乃是它的確實性,像在先知的神諭中常用的一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俯伏”或指乞求恩惠。──《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四19 俯伏在門口】「門」字在此所指的是義人的家門,不是城門(見:斯三2,王的臣僕在朝門跪拜的情形)。因此本節對句的意思,就是惡人將要被逼屈從義人,成為他們的僕人。如今以正確的態度,尊重先前所輕視之「新主人」的另一例證,可見於出埃及記十一8。摩西在此預言埃及的大臣都會「俯伏來見我」。──《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四1922~2319節和22~23節以關鍵字「善 טוֹב/tove」、「惡 רַע/rah」前後呼應:

     o 「壞人俯伏在善人面前;惡人俯伏在義人門口」(19),這是一個吊詭的真理。雖然壞人和惡人可能會在教會中暫時得勢,但絕不可能長久。真智慧是相信神始終在管理祂的百姓,「謀惡的,豈非走入迷途嗎?謀善的,必得慈愛和誠實」(22),所以「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將來,神要「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腓二10)

     o 「謀善的」(22b),包括那些誠實工作的人,他們「必得慈愛和誠實」(22b),所以「諸般勤勞都有益處」(23a);「謀惡的」(22a),包括那些只會空談的人,他們已經「走入迷途」(22a),所以「嘴上多言乃致窮乏」(23b)。真智慧不會讓自己的思想超前於工作,也不會讓對不完美的不滿阻擋腳踏實地的改進。──《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20「貧窮人連鄰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

         見分題研究:「朋友」及附屬部分,原書第42~45頁,有類似與平衡的陳述。也見下一節所作之道德性判斷。——《丁道爾聖經注釋》

         ●連「鄰舍」也恨他:「朋友」、「密友」。

         ●「富足人朋友最多」:原文是「愛有錢人的很多」。──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20~21在本書中,貧窮與懶惰緊密相關(104)。但不能說所有貧窮皆由懶惰所致。我們周圍有很多人,雖然辛勤勞動,卻長期處在貧窮之中。耶穌也曾說過,我們在世上總會碰到窮人(2611)。教會要動員一切方法,去幫助有所缺乏的聖徒,也要以同樣的態度,去幫助教會外的貧乏人。尤其為了使枯乾的靈魂,在信心上得到富足而竭盡全力(25) ──《聖經精讀本》

         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

     o 「貧窮人連鄰舍也恨他」(20a),因為怕被他拖累;「富足人朋友最多」(20b),因為想從他沾光。但「貧窮」未必是神的懲罰,「富足」未必是神的祝福,我們若「以貌取人」(申十17),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內心,結果陷入罪中,因為「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21a)

     o 「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21b),因為他並不追求自己的好處,也不期待人的回報,而是仰望神的恩典。真智慧並不論斷別人為什麼「貧窮」,只管盡上「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本分。──《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21「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

         箴言從許多角度來觀察一件事,從它對無憐憫所作的論述即可見一斑。在第20節只是就事論事地報導它──事情就是這樣子的。在十一12,則是將它視為通達人的反面。這裏比較深入,指出它乃是拒絕神的旨意與(第二行)祝福。關於富足與貧窮,見第31節所列的參考經文。——《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四22「謀惡的,豈非走入迷途嗎?謀善的,必得慈愛和誠實。」

          走入迷途,或「走迷了路」(呂譯),乃是論及他們被人誤導的計謀(參,第二行);他們的道德無需置評。Moffatt 末句的譯法令人激賞:「好心腸的人發現人都是仁慈而真實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謀」惡、「謀」善:SH 2790,「設計」、「籌劃」。──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23「諸般勤勞都有益處,嘴上多言乃致窮乏。」

         見分題研究:「言語」及附屬部分,原書第45~48頁。

譯作益處(呂譯「贏餘」)與窮乏(RSV「缺乏」)的希伯來文,同樣也出現在二十一5——《丁道爾聖經注釋》

         ●「諸般勤勞」都有益處:「所有的勞苦、辛苦」。

         ●「嘴上多言」:原文是「嘴上的話語」。

          1423 的意思是「各種的勞動(無論勞心或勞力)多少都有益處」,「光說不練將導致貧窮」。簡單的說就是:「少說話多做事」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嘴上多言,乃致窮乏」:描寫只說而不做的人,結局可憐。──《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四24「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愚妄人的愚昧,終是愚昧。」

         呂譯、思高、現中、RSV 都假設原文有兩個相當小的誤抄,故讀作「智慧人的精明是他們的冠冕;愚頑人的愚妄是他們的華冠」,這讀法有一些證據的支持。但希伯來文的經文(和合、AVRV)仍是深具意義的:第一行與()18一致,第二行則以完全相同之字眼的反覆來強調愚昧的人一無是處;愚昧就是愚昧本身的恥辱,也是它本身的收成(見第18節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能帶來財富,愚昧人卻不能成就什麼好事。──《箴言雷氏研讀本》

         智慧人善於理財,財富對他們來說是錦上添花,增加其地位和影響力。──《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人循正途得來的財富是他們的榮耀。愚昧人種下的是愚昧,收割的也是愚昧。──《啟導本箴言註釋》

         有俗語說,刀若在醫生的手中就會挽救人生命,若在強盜手中則會危害人生命。錢財亦然,擁有錢財的人決定其用途。智慧人會付出辛勤勞作的代價來獲取錢財的,並將它用在公義而有價值的地方,使之越發榮耀。愚妄人則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而蕩盡家產。物質本身是善的,重要的是通過何種方法得到並使用物質。辛苦勞作多少,就會獲得多少,由懶惰與愚蒙帶來的貧窮決不能成為德行。雖說如此,貧乏者總是我們的説明物件。倘若地球村的每一個人,均拿出自己全部的財產,讓大家共用,貧困問題就會立即得到解決。換言之,在絕對意義上,多人遭受貧困之苦,並不是因資源枯竭,而是因財富的過度集中<4212,聖經與財富> ──《聖經精讀本》

          1424 意思是「智慧人會產生財富作為自己的收益」,愚昧人能夠產出的,就只是愚昧。──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25「作真見證的,救人性命;吐出謊言的,施行詭詐。」

         和合、AVRV 的第一行具有特殊之基督教的弦外之音,事實上是不該有的,其背景乃是法庭(與十一30不同)。「魂」(AV)是「人」或性命(RSV、和合、呂譯、思高、現中)。第二行較正確的譯法是:「噴吐謊言的,乃是詭詐」(呂譯註)。一個人若是願意為了你而修改事實,他也會同樣輕易地修改它們來攻擊你;而人的事業與一生也可能繫於隻字片語。見十二17的註釋,以及十四5所列的參考經文。——《丁道爾聖經注釋》

         見證人能救人一命,也能因說詭詐的話而害死無辜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施行詭詐」:傷害他人。──《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四26「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

 

【箴十四26~27敬虔──山寨與泉源】敬虔藉著它的堅固(26)與它的生命力(27)來保護人。這兩方面都是必須的,因為邪惡不僅攻擊我們,也誘惑我們;所以屬神的人必須認識某個更強壯、更好的事物(亦參,十三14),並且教導他的家人(26b)。他的兒女,也可能是指「神的」(參,申十四1),但這個詞語在舊約聖經中極為罕見,大部分的釋經學者都將它與第26a節所指之敬虔的人連在一起(「他的」在 RSV 是美國人指「一個人的」之慣用語)——《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四27「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生命的泉源”。參看第十章11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比較1314。──《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四28「帝王榮耀在乎民多;君王衰敗在乎民少。」

         這是提醒我們:孤立的光彩是會自己熄滅的。真實的領袖乃是以跟從他之人的活力為他的榮耀。——《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言論說到一個王的威望,是與他管轄臣民的人數有關的。第二行暗示所要引伸的教訓──用更加概括的言辭來說──一個領袖必須獲得他領導的那些人的拟忠,否則後來他就根本不會是領袖了。――《每日研經叢書》

         本節有兩個可能的解釋:1 愈擁有忠心的人民,帝王的地位愈鞏固;2 一國人口愈多,其國勢愈強。──《串珠聖經註釋》

         “民多”指人口多。人多國勢強盛。一國的領袖只圖一己利益而無人民的支持,勢必敗亡。──《啟導本箴言註釋》

         帝王榮耀在乎民多: 在古代社會,百姓的數量決定了國家的富強,人口眾多是一種財富(王上420),但是人口問題卻是現代社會的嚴重問題。聖經告訴我們,人的繁衍是神的祝福,而非罪惡。由此可知,人口問題並非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多,而是各種社會、經濟問題而引發和深化的結果。 ──《聖經精讀本》

         ●「君王衰敗在乎民少」:原文是「沒有百姓,君王就衰敗」。──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283528節和35節以關鍵字「王 מֶלֶךְ/meh’·lek」前後呼應,談論國度管理者的智慧:

     o 「帝王榮耀在乎民多;君王衰敗在乎民少」(28),因為「生養眾多」(創九1;二十八3)是神的祝福,人口的多少是君王智慧的標誌。因此,有智慧的君王應當讓百姓遵行律法、休養生息,神自己會讓百姓生養眾多、安居樂業。真智慧只需要保障百姓能自由地作出明智的選擇、自己向神交帳,所以君王能不管的,就不要去管。管得最少的政府,往往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健康,不是看多少人倚賴政府,而是看多少人不倚賴政府。今天,人口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原因並不是人的數量,而是人的罪性;不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少,而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多。

     o 「智慧的臣子蒙王恩惠;貽羞的僕人遭其震怒」(35),國度的官員都是與神同工的,最重要的智慧就是敬畏神。「智慧的臣子」敬畏神,所以不必討好人;「貽羞的僕人」不敬畏神,所以必會諂媚人。真智慧是選用敢於直言的「智慧的臣子」,遠離諂媚奉承的「貽羞的僕人」。君王周圍溜鬚拍馬、山呼萬歲的人越多,只會越發烘托自己的愚昧和狂妄,結果是自設網羅、自掘墳墓(二十九5)──《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28~3528~35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字「王 מֶלֶךְ/meh’·lek」首尾呼應,主題是以智慧治理國度:

o A. 智慧的君王(28)

o  B. 不輕易發怒(29)

o   C. 心中有安靜(30)

o    D. 憐憫窮乏(31)

o    D1. 賞善罰惡(32)

o   C1. 心中存智慧(33)

o  B1. 秉公行義(34)

o A1. 智慧的臣子(35)──《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29「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

         它的智慧;第一行的對句是第17a節,見該處的註釋。「高抬」(呂譯;和合、思高:大顯)的意思是「展現在公眾眼前」(參,現中「暴露」)或「促進」。參三35,但那裏乃是以人為受詞。——《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的語序暗示自製會帶來大徹大悟。這是真的。人越聰明就越自製,這也是真的。據說諒解一切就會饒恕一切。人的遺傳和環境會對他的性情產生很大的影響。當我們瞭解了造成別人不信任或生氣的原因時,我們的怒氣就減弱了。這並不是說人的品格是由環境決定的,從而給人犯罪提供了藉口。但遺傳和環境往往大大妨礙了成功品格的形成。

  性情暴躁的人在眾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愚妄。他暴露出自己缺乏悟性和自製。這是愚昧人的主要特徵。最聰明的人一旦發了脾氣,也會失去了他的智慧,變成愚昧人。他行事智慧的習慣本來可以防止他像愚昧人那樣發脾氣的。但他頭腦發熱,約束不住自己的言行(見民207~13)──《SDA聖經注釋》

 

【箴十四293429節和34節前後呼應,談論國度管理者的行為:

     o 「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29a),與神同工的國度官員和教會同工都要有智慧控制自己的情緒,。真智慧是懂得自己只是「神的用人」(羅十三4),既不敢妄稱父母官、也不敢自封群羊的主人。「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29b),他們以為大權在握,就可以為所欲為,孰不知這是「行事愚妄」(17a)。真智慧卻是懂得「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羅十三1),所以也要為神所託付的權柄交帳。

     o 「公義使邦國高舉」(34a),而不是政治、軍事或經濟的實力。真智慧是認識到「使邦國興旺而又毀滅」(伯十二23)的是神,所以「秉公行義」(創十八19;撒下八15;王上十9)、討神喜悅,才能使國家持續蒙福。但人本主義卻認為是「人使邦國高舉」,所以諂媚大眾。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以道德、平權(Affirmative)的名義,使人不敢為「公義」發聲。所謂的少數服從多數,並非因為多數更有「公義」,只是因為多數更有勢力。

     o 「罪惡是人民的羞辱」(34b),君王若選用了「貽羞的僕人」,會使罪惡氾濫、招惹神的管教。而有什麼樣的百姓,就會有什麼樣的君王;在君主制的國家如此,在民主體制的國家也是如此。因此,真智慧不會一昧抱怨罪惡,而會認識到罪惡都是人民選擇的結果,所以是「人民的羞辱」、百姓的墮落。──《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30「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

         它的益處;和合、RSV、呂譯皆以安靜或「寧靜」來取代 AV 的「健全的」,與第二行的嫉妒(和合、現中、思高、AVRV)或「激情」(RSV)形成極佳的對偶。但這個希伯來詞語乃是一般性的。心是比喻用法(RSV「心思」);這則箴言所教導的是,懷恨在心對於身體與心靈都是不好的,當我們棄絕憤恨時,一點也不吃虧。參十七22——《丁道爾聖經注釋》

         「心中安靜」:或作「健全的心靈」。這使身體的軀殼有生命力,可過有意義的人生。──《串珠聖經註釋》

         “安靜”是敬畏神和行在智慧中的結果(7~18),可得生命。“骨”指整個人。──《啟導本箴言註釋》

         我們可以試著分別思考心靈和肉體,但決不能分離它們。因為人本身是有機體,心靈和肉體缺一不可。很多時候,保羅書信中的“靈”,是指重生之人的聖潔“生命的樣式”,而不是指離開身體的靈魂(林前21415)。健康的身體會使心靈更加健康,而健康的心靈也會使身體生機勃勃(帖前523) ──《聖經精讀本》

         ●「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原文是「健康的心」。

          1430 意思是不嫉妒的人,有健康的心,可以讓肉體健康。嫉妒將敗壞整個身體狀況。──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303330節和33節以關鍵字「心 לֵב/lav」前後呼應,談論國度管理者的資格:

     o 「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30a),代表與神、與人和與己的正常關係;一個心裡平安冷靜的人,頭腦才會變得正常。「嫉妒是骨中的朽爛」(30b),代表與神、與人和與己的關係都不正常。真智慧是認識到嫉妒對別人是煩惱,對自己卻是折磨,會自己毀掉自己的生命。但「嫉妒」獲得了「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的新稱號以後,卻成了讓人陶醉的美德,使人陷入怨恨和倚賴的盲區,無視其他可走的途徑。人本主義教育正在使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嫉妒」的死胡同,使他們不但因自己的失敗和挫折而痛苦,還被別人的成功和順利所折磨。

     o 行使國度和教會權力的最佳人選,不是那些有雄心壯志的人,而是那些心中「安靜」、沒有「嫉妒」的人;他們厭惡權力,只是為了職責而不得不暫時執行公職。真智慧是認識到只有「心中安靜」,才有可能「秉公行義」,公義並不能倚靠抗爭實現。有人主張「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 No justice no peace」,但人類社會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真正的公義,卻不能證明暴力的合理。

     o 「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愚昧人心裡所存的,顯而易見」(33b),可譯為「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甚至讓愚昧人裡面也知道」(英文ESVNASBKJV譯本)。「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但「愚昧人」也能知道一些皮毛。所以,真智慧不能只看表像、也不可拘泥於考試成績,應當聽其言、觀其行,讓時間來檢驗人內心的真實光景,才能合宜地舉賢薦能。──《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31「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

         最佳的詮釋是約伯記三十一15,那裏也同樣是根據神是創造主的身分來論述的。還可以加上其他的理由:神的揀選(雅二5)、基督為人時的狀態(太二十五40)、基督徒的誠實(約壹三1718)。也見本章2021節,十七5,十九17,二十二2,二十八8,二十九13——《丁道爾聖經注釋》

         “憐憫”。恩待。──《箴言雷氏研讀本》

         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欺壓貧寒就是輕看造他的神。──《啟導本箴言註釋》

         ●「欺壓」貧寒的:「壓迫」。

         ●「辱沒」造他的主:SH 2778,「責備」、「蔑視」、「譏誚」。

          1431 對我們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個警告。很多企業的獲利,是奠基於廉價的工資,而這如果已經造成了「壓迫」就是對神的蔑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31~3231~32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國度管理者的責任:

     o 「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 (31)。神「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 (創一27),所以「人人受造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美國《獨立宣言》)。平等是尊重每個人的人格,以同樣的公義和憐憫標準來對待所有的人。但神也允許祂的百姓中存在貧窮,甚至還沒進入應許之地,就定下了賣地(利二十五25)和賣身(利二十五39)償債的律法,好讓百姓在短暫的今生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22~33)、顯明罪的後果(申三十二1524),也讓人不再留戀所寄居的世界(來十一13),並且認識自己真實的屬靈光景(雅二514~16)。因此,權利平等(Equality of rights)並非結果平等(Equality of results),待遇平等(Equality of treatment)並非成績平等(Equality of performance)。神給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善用一天;每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權利和待遇都完全平等,但並不是每個人的結果和成績都相同。許多人所追求的平等,只是想讓殷勤人和自己一樣懶惰,而不是讓自己和殷勤人一樣勤奮;只是想讓冠軍和自己一樣平庸,而不是讓自己和冠軍一樣傑出。所以,「憐憫窮乏」最好的辦法,並不是讓他們在窮乏中活得輕鬆,而是引導他們遠離窮乏。窮人的自立能力越差,就會變得更窮。君王的職責不是把恩典分給百姓,而是保障百姓有同樣的機會承受恩典。在人本主義氾濫的時代,許多人認為「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一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喬治·奧威爾《動物莊園》),結果那些習慣於比別人更平等的人,就會把失去特殊待遇看作歧視。

     o 「惡人在所行的惡上必被推倒;義人臨死,有所投靠」(32),讓惡人受報應、義人有盼望,這是神交托給君王的職責,「因為他不是空空地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羅十三3~4)

     o 真智慧是認清權柄的界限:制止人「欺壓貧寒的」,乃是君王的職責,不可任由私人「替天行道」;但「憐憫窮乏的」,卻是百姓在神面前的本分(21),並不需要假借政府之手來施捨。君王的職責是秉公行義、維持社會秩序(32),而不是代替神包辦一切。百姓私人僭越君王的職責,或者君王代替百姓私人的本分,兩者都背離了神的安排。如果我們認為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就要建立一個政府機構,那麼最終的結局就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因為任何一個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制度,都是在公開邀請別人濫用;任何一個有權力建立「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的制度,也有足夠的權力建立「專制主義 Despotism」;任何一個大到能給人提供一切的制度,也大到了可以奪走人的一切。在歷史上,許多人都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結果白白喪命;而有一些人則是故意無視這一事實,以便讓人更加倚賴他們、而不是倚靠神,這些人的最終目的都是建立地上的巴別塔。──《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四32「惡人在所行的惡上必被推倒,義人臨死,有所投靠。」

         呂譯、(RSV)、思高、現中根據七十士譯本與敘利亞譯本修正死,分別譯成「純全」、「正義」、「誠實」,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改變,形成比較接近的平行句,與比較淺顯易懂的含義。這修正是假設有個抄寫者將希伯來文的兩個子音對調了。然而,我們一定不可以只是因著它含有發展得較先進之死亡教義,就把希伯來文的經文(和合、AVRV)給廢棄了:約伯記與詩篇偶爾也會一閃即逝地說到超出他們正常視野之外的事物,像這裏一樣。無論如何(就如德里慈所指出的),義人在臨終的時候將自己交託給神(詩三十一5),無論他的知識是多或少。無論我們採用哪一個讀法,「而得避難」(呂譯、RSV)應該作「尋求避難」;參和合有所投靠;思高「有所憑藉」;AVRV「有盼望」。——《丁道爾聖經注釋》

         義人對神有信心,相信死亡是一個受庇護和不永死的地方。──《箴言雷氏研讀本》

         「有所投靠」:有盼望(參詩7324)。──《串珠聖經註釋》

         義人臨死,有所投靠: 聖經將死亡界定為罪所帶來的咒詛(319 ;羅623),認為死亡不是原本就有的。聖經也明確記錄了勝過死亡的唯一道路,就是得著耶穌復活的權能(提後110)<林後 緒論,信徒對死亡的態度>。基督教的核心,可以說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42;林前123)。聖徒可以常常藉著復活的盼望,學會自足並且更加充滿活力地(dynamic)生活。因此,背負十字架,就是參與復活的權能。對復活的信心,會使我們更加委身於神。 ──《聖經精讀本》

  惡人面臨著災難,沒有維護的保證,因為他在平安和興旺的時候沒有忠實地侍奉祂。義人面臨死亡時會保持著一生陪伴他的平靜信靠。──《SDA聖經注釋》

 

【箴十四33「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愚昧人心裡所存的,顯而易見。」

    希伯來經文有兩種可能的意義:(a)智慧人不誇耀他的知識,愚昧人卻會(參,十二23)(b)雖然智慧真正的居處是與智慧人同在,但即使是在愚昧人當中,也並非完全不能辨認它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人不會炫耀自己的知識,愚昧人知識雖然有限,卻誇誇其詞。──《箴言雷氏研讀本》

         「心裡所存的」:指愚昧人心裡的愚頑。──《串珠聖經註釋》

          1433 原文是「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 在愚頑人中,她(智慧)也讓自己被認識」。──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34「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

         這乃是政策與成就最嚴格的試驗,參十六12b。它如何是毫不妥協的,也同樣是完全現實的,參阿摩司書一與二章,以及歷史的演進。在這裏,高舉不是一個物質的詞語,乃是道德的,就如它的對句所顯明的一樣。羞辱或「惡名」,是一個強烈的字眼,在其他地方就只有出現在利未記二十17(和合:可恥的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道德而不一定在經濟上被“高舉”(正如下半節那相對理論所顯明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一國或一民族若能遵守神的法度,必享興盛(申二十八1~14);如果偏離正道,犯罪作惡,難逃羞辱的刑罰(申二十八15~68)。──《啟導本箴言註釋》

         公義使邦國高舉: 天國是公義、和平和聖靈中的喜樂(1417)。在基督裡面稱義的聖徒,聚集在一起就是天國,那裡必充滿平安與喜樂。主禱文祈求神的國度降臨在這世界(610)。雖然聖徒永遠的居所在天上,但也當努力使自己所屬的群體更接近天國。雖然罪惡漫延在這世界,聖徒也不應隨從世界或逃避世界,乃要努力藉著福音解決終極問題,也要懷有解決現存各樣問題的熱忱< 緒論,信徒的社會參與> ──《聖經精讀本》

          1434 目前國家已經不是唯一的重要組織,公義也會讓公司、、學校、教會高舉,罪惡則讓其中的成員覺得羞辱,最近陸續發生的地溝油、假奶粉事件,應該讓我們很清楚看到這個箴言的應驗。──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四35「智慧的臣子蒙王恩惠;貽羞的僕人遭其震怒。」

         這則令人振奮的箴言,所提醒我們的是:一個人若是不受人賞識,不要歸咎於運氣或他人偏袒,該怪的是自己的缺點。Moffatt 將它的含義表達得相當好:「君王寵愛能幹的臣僕,無能的臣僕,遭其震怒。」參二十二29。──《丁道爾聖經註釋》

         “貽羞”。行為帶來羞恥。──《箴言雷氏研讀本》

          1435 沒有提到領導人是不是有智慧,但是下屬如果有智慧,通常就會被接納、喜愛、肯定,反之則會招惹其憤怒。這在各樣的組織中都是不斷發生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14)

   1 一個有智慧的婦人(1)應有什麽表現呢?參91~6 13~18節。她對丈夫及子女能作出什麽貢獻呢?參18 519 124

   2 自己心中的感受他人是否難以捉摸呢?參10節。在實際生活中「知音人」是否難覓?你如何打破與他人溝通的隔膜?

   3 世上有沒有完全令人滿足的快樂呢?參13節。奥古斯丁曾說:「主,我們的心為你所造,除非你在我心裡,否則我不會找到安息」。這是否世人生活的貼切寫照?

   4 為什麽藐視鄰舍會算是一種罪行(21)呢?由此看來,耶和華是怎樣的一位神呢?你認為照顧貧苦大眾是對神的一種事奉嗎?參31節; 126

   5 從30節看來,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境況息息相關。這與今日醫學界的發現是否吻合?你的經驗可否印證這真理?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