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三章拾穗 【箴十三1】「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褻慢人不聽責備。」 本節將受訓的兒子與列在愚昧人最末階段(參,二十六12)的褻慢人並列,暗示出:如果你不能在家中從自己的父親接受真理,你就已經是在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途中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褻慢人”指嘲笑者。──《箴言雷氏研讀本》 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 希伯來原文省略了動詞,是“智慧子,父之訓誨”,可解釋成“智慧子是父親的訓誨物件,順服會使他愈發智慧”。與此相反,我們可從大祭司以利兒子們的事件,看到悖逆父親而滅亡的例子(撒上2:25)。 ──《聖經精讀本》 一個人是「智慧子」(1a)、還是「褻慢人」(1b),首先就看他們的耳和口。「智慧子」開通耳朵(1a)而「謹守口」(3a),「褻慢人」關閉耳朵(1b)、卻「大張嘴」(3b)。一個人如果在家中就不肯受教,在社會上也將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褻慢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1~25】教導我們當遠離罪惡,走正直之道。──《聖經精讀本》 【箴十三2】「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詐人必遭強暴。」 「言語過去,它們的果子卻留下」或許人 'soul'(2b節,和合、呂譯、現中、AV、RV)在這裡的意思是食欲(見十3的註釋\cf0),所以思高、RSV 譯作:「惡人的欲望只有飽食強暴」。但和合、呂譯、AV、RV 的譯法,卻與第一行的陳述有比較直接的對偶;言語會帶來實質的回報。第二行之「惡人」(思高、AV;和合:奸詐人)應該譯作「背信的人」(呂譯、RV、RSV)。——《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的言語會帶來確實的回報。──《箴言雷氏研讀本》 ●「必享美福」:「必得嘗美物」。 ●「奸詐人」:原文是「奸詐人的願望」或「奸詐人的欲望」。 ●「奸詐人必遭強暴」:原文是「奸詐人的願望乃是強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2~3】2~3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口舌的運用: o 「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詐人必遭強暴」(2節),可譯為「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吃美物;奸詐人卻意圖強暴」(英文ESV譯本)。 言語雖然隨風而散,但「所結的果子」卻會留下,一定會帶來實際的影響。 o 真智慧是口出良言,又「謹守口」(3a)制止惡言。「大張嘴」(3b)是散播惡言的愚昧人。「謹守口」,是隨身攜帶盾牌,結果是「必享美福」(2a),最終「得保生命」(3a);「大張嘴」,卻是把刀劍遞給別人,結果是「意圖強暴」(2b),最終「必致敗亡」(3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3】「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 「供應彈藥給你的敵人」這種冒失莽撞的情形可能會表現在承諾、主見、開誠佈公的言談上,敗亡可能是在經濟上、社會上、身體上,與靈性上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大張嘴」:信口開河。──《串珠聖經註釋》 “大張嘴”指說話沒有分寸。人應慎言,管住舌頭不亂說話需要智慧。──《啟導本箴言註釋》 大張嘴的,必致敗亡: 若有人毫無顧慮地說出不負責任的話或中傷別人的話,他不僅得不到他人的信賴,也等於給自己製造了大的障礙。好喧嚷的人只是說得響,卻不願付諸實踐。故詩篇作者也祈求神把守自己的嘴唇(詩141:3)。 ──《聖經精讀本》 ◎ 13:3 「沉默是金」的意思,我們聽了不少這些警告,但自己尊行了多少呢?──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4】「懶惰人羡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 這裡所強調的,是以行動辨識懶惰與殷勤。人的思想、心意若不外露,無人可知;只有付諸行動,方能使人認識。若從信仰的角度而言,我們應該做一個屬靈的殷勤人,讓信仰與行為彼此並行,顯露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之中。——《新舊約輔讀》 第4節談論口舌的操練。兩處「人」(4a、4b)與第2節的「意圖」、第3節的「生命」原文是同一個詞「נֶפֶשׁ/neh’·fesh」,意思是「欲望、生命、人」。這個雙關語串起了2~4節,把第4節的「懶惰」和「殷勤」應用在口舌的操練上。人人都盼望自己能有合宜的話語,但「懶惰人羡慕,卻無所得」(4a);因為合宜的話語需要殷勤的操練,惟有「殷勤人必得豐裕」(4b)。因此,真智慧是「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書傳》),即使還很難節制口舌,在操練上也要「殷勤,不可懶惰」(羅十二11),正如馬克·吐溫(美國作家Mark Twain,1835~1910年)所說的:「持續的改進,勝過延遲的完美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better than
delayed perfection」。──《聖經綜合解讀》 ●懶惰人「羨慕」: 「渴望」、「渴求」。──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5】「義人恨惡謊言,惡人有臭名,且致慚愧。」 “有臭名,且致慚愧”。義人憎恨虛假,惡人卻引來羞恥。──《箴言雷氏研讀本》 下半節可有兩種解釋:1 惡人的行徑是聲名狼藉和羞辱的;2 惡人所作的果效是遺臭和貽羞的。──《串珠聖經註釋》 惡人既懶又不誠實,所得到的是狼藉的聲名。──《啟導本箴言註釋》 ●「有臭名,且致慚愧」:原文就是「發臭蒙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5~6】5~6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操練口舌的影響: o 勤于操練的殷勤人,「恨惡謊言」(5a)、能夠合宜地使用口舌;他們的言語給自己會帶來影響,結局是「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6a)。 o 懶於操練的懶惰人,不能合宜地使用口舌,因此在社會上「有臭名,且致慚愧」(5b);他們的言語也會給自己帶來影響,結局是「犯罪的,被邪惡傾覆」(6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6】「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犯罪的,被邪惡傾覆。」 “傾覆”。毀滅。──《箴言雷氏研讀本》 「保守」:護衛。──《串珠聖經註釋》 ●「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正義護衛行為完全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7】「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待人勿輕信其自我估價」這乃是一則立埸超然之觀察的箴言,留待讀者去引出自己的結論。它與下一節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提醒:就著主客觀兩方面而言,金錢只不過是富足或貧窮的一小部分因素而已。這個動詞在十二9b是在類似的狀態中,根據該處來判斷,我們或許應該(像大多數現代譯本一樣)將它譯作:假作富足……裝作窮乏……。另一方面,「使自己富足,……使自己窮乏」(AV、RV)也是可能的意思,其類似的含義也出現在路加福音十二21,哥林多後書六10;參箴言十一24。〔這個動詞模棱兩可的發音在撒母耳記下十三章得到很好的證明,暗嫩在那裡使自己生病(2節),並且裝病(5、6節),用的是相同的詞語。〕——《丁道爾聖經註釋》 這言論不但確定觀察所得外表可能是騙人的,但也表明人行事的方式是無法解釋的。新英文譯本的注腳譯出可供選擇的另一種譯法,這種譯法使人注意到一種更深刻的註解:『有人雖然一無所有,卻漸漸變為富有;有人雖然很富有,卻可能漸漸變成貧窮』(見路十二15)。――《每日研經叢書》 兩種假裝都是愚蠢的。假裝窮乏的人可能為了防範債主。──《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指責揮霍者與守財奴。──《串珠聖經註釋》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 關於這句話,有兩種解釋:①實際上是一無所有,卻虛張聲勢地裝作富足;②雖然擁有許多財寶,卻不為神使用(路12:21),而只是囤積在倉房裡。 ──《聖經精讀本》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7a),是假裝成功、騙取尊重。「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7b),是否認恩典、害怕施捨。兩種假裝,都是神所憎惡的體貼肉體、自作聰明,與人的貧富程度無關。──《聖經綜合解讀》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與「懶惰人羡慕,卻無所得」(4a)對應,「富足」和「羡慕」都使用了加強反身字幹(Hithpael),原文都與「無 אִין/ah’·yin」字相連,表明「假作富足的」,實際上就是「懶惰人」。──《聖經綜合解讀》 ◎ 13:7 意思是每個人的自我評價未必是真實的,聽到的人必須慎思明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7~11】「廣有財物」(7b)和「必見加增」(11b)首尾呼應,把7~11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財富的捨棄和積累。──《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8】「人的資財,是他生命的贖價,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 貧窮有其補償,和合、思高、現中、RV 都以威嚇(參,賽三十17)來取代 AV 的「責備」(參,呂譯:「威嚇的叱責」,注意「威嚇的」字旁的小點),Moffatt 靈活地譯作:「有錢人花錢贖命,窮苦人卻可無視于強盜的威脅」(參,現中,RSV 在第二行作了沒有證據支持的「修正」)。事實上,這兩種極端有可能會匯合在一起,不僅是碰到強盜集團而已。有錢人可能會把他的財產花費在應付承諾上(參,傳五11)以免於恐懼,而貧窮人就不太可能會成為需索的對象。——《丁道爾聖經註釋》 有錢的人可能需要贖回自己的性命,窮人卻不必理會恐嚇。──《箴言雷氏研讀本》 富人會受人威嚇,須用金錢以保安全,而窮人則沒有這種危險。──《串珠聖經註釋》 錢財可以招禍,強盜打富人的主意,富人犧牲金錢來免災。窮人沒有錢,不是綁票或搶劫的對象。──《啟導本箴言註釋》 警告人不要過於相信錢財。生活需要資財,本書也並不標榜貧窮<傳 緒論,聖徒對金錢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 ●「威嚇的話」:SH 1606,原文是「責備」。實際的意義可能是「威嚇的叱責」。 ◎ 13:8 是說有錢人靠錢買命,沒錢人卻根本不會受威脅。 ◎ 13:8~9 此處「光」與「燈」代表人的成功與幸福,或暗指「後裔」。 王上 11:36 有類似的用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8~9】8~9節是一對平行句,原文開頭的兩個詞「贖價 כֹּפֶר/ko’·fer」(8a)和「光 אוֹר/ore」(9a)諧音,談論財富的舍去: o 「人的資財是他生命的贖價」(8a),因為「資財」可以用來補償自己的過錯(出二十二1~15;民五5~10)。「至於他的罪,祭司要為他贖了」(利五6),所以「義人的光明亮」(9a),心中滿有喜樂。 o 「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8b),因為他們無法補償過失,所以對後果不承擔責任、對責備充耳不聞。但虧負人的,就是「干犯耶和華」(民五6),所以一昧耍賴的「惡人的燈要熄滅」(9b),毫無盼望。「窮乏人 רוּשׁ/rüsh」與「惡人 רָשָׁע/rä·shä’」諧音;「聽不見威嚇的話」原文就是「不聽責備」(1b),表明一無所有的「窮乏人」,實際上就是不肯受教的「褻慢人」(1b),也是沒有盼望的「惡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9】「義人的光明亮(“明亮”原文作“歡喜”),惡人的燈要熄滅。」 歡喜(和合本小字)儘管受到批判,又有七十士譯本的異讀(「乃是永遠的」),卻仍是個自然而生動的明喻;比較我們常說的「歡喜得像是在燃燒一樣」(參,呂譯:「義人的光喜氣洋溢」)。這則箴言是論到兩種人的生命與希望(參,詩十八28;伯十八5、6,二十一17);二十27與馬太福音六22、23的觀念有著不同的用法。「被熄滅」(AV)這個詞語毋寧是應該譯作要熄滅。德里慈在太陽光與燈心草蠟燭的火光之間作了生動的對比;這兩個希伯來字雖然可以有這樣的分別,但未必需要這麼做(耶二十五10,希伯來文),這兩個字在約伯記十八6都用來指惡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光……燈”。即喜樂和繁榮(比較斯八16)。──《箴言雷氏研讀本》 「光」:指福樂。「燈」:形容惡人短暫的福氣。──《串珠聖經註釋》 “光”和“燈”都指生命。──《啟導本箴言註釋》 猶太人家庭每天晚上必要點燈,並要小心不讓它熄滅,若燈火滅了,就視其為災禍的預兆。本節似乎是以此為背景。義人就像照亮全家人的燈一樣,給眾人帶來益處(太5:15)。相反,惡人的燈或許會發出一陣光芒,但未過多久,必會暗淡下來,顯出其欺騙的性質。 ──《聖經精讀本》 ●光「明亮」:SH 8055,「歡喜」、「快樂」。實際的意義應該是指「熱烈燃燒」、「明亮」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10】「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 關於這裡譯作驕傲(和合、AV、RV;呂譯、思高、現中皆作「傲慢」)的這個字,見十一2的註釋。它所說的,乃是在每次的爭吵中都有的成分;也就是說,不是在每一次見解有所不同時,而是在爭競與不服之人格的衝突中。相反地,聽勸言的(和合,參,呂譯、現中、思高、RSV)卻使封閉的心思顯露出來,後者乃是驕傲的另一個症狀。——《丁道爾聖經註釋》 “驕傲”。專橫。“聽勸言的”。那些接受勸告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聽勸言的,卻有智慧」:原文是「和聽勸言的在一起,卻有智慧」。「和聽勸言的在一起」,實際上也就是「聽勸告」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10~11】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原文開頭的兩個詞「驕傲 זָדוֹן/zä·don’」(10a)和「財 הוֹן/hon」(11a)押尾韻,談論財富的積累: o 「驕傲只啟爭競」(10a),在這裡是指炫耀財富、不聽勸告。熱衷於炫富的人,大都是「不勞而得之財」(11a),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必然消耗」(11a)減少。 o 「聽勸言的,卻有智慧」(10b),在這裡是指運用財富。真智慧是「勤勞積蓄」(11b),「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所以神託付的財富「必見加增」(11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11】「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 呂譯、RSV,與 Moffatt 採用了七十士譯本與武加大譯本(由二十21來加強)的讀法「迅速」,以代替不勞,這是把希伯來文的兩個字母對調的結果;但所暗示的含義仍是相同的。這則箴言是論到根深蒂固的人性,這從賭徒身上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加增(和合、呂譯、思高、AV、RV)應該是「增加它(即財富)」(RSV,參,現中)。見二十21的註釋。——《丁道爾聖經註釋》 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 “不勞而得”的字面意思是“一下子,輕而易舉地”。人輕看不勞而獲的資財,故很有可能胡亂耗費它。 ──《聖經精讀本》 真智慧不是根據財富的多少來判斷人的屬靈光景,而是根據人怎樣舍去和積累財富。聖經並沒有說窮人會比富人更敬畏神,而是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因此,神「不以貌取人」(申十17),我們「也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出二十三3)。──《聖經綜合解讀》 ●「不勞而得之財」:原文是SH 1952+SH 1892、「蒸氣財富」實際的意義就是「不勞而獲的財富」。 ◎ 13:11 跟英文「easy come easy go」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經驗。──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12】「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遲延未得並非暗示所應許之事的改變(參,現中「希望幻滅」),它字面的意義乃是指某件事「拖得很長久」。得知(並因而防止自然的反應)神的農作物也是成長得極為緩慢(雅五7)是有所幫助的。第二行帶有另一個分詞,直譯為「願望來到」,所以 RSV 譯作「實現了的願望」,如此就使第二行與第一行配合得比和合本、AV、RV 更為密切。關於生命樹,參三18,十一30;並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原書第53~57頁。它在這裡純粹是用在心理學上,指頹喪的心靈得著復蘇。——《丁道爾聖經註釋》 “所盼望的遲延未得”(直譯作:盼望拖得很長)帶來失望,因此要警惕。“所願意的臨到”。即當盼望實現了。“生命樹”。參看第三章18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 所盼望的遲延未得,易使人感到軟弱無力或絕望。縱使這樣,若所盼望的值得去忍耐等候,就當忍耐到底。尤其是,聖徒懷藏的是屬天的盼望,故在終極意義上決不致絕望(來11:13~16)。 ──《聖經精讀本》 ●「心憂」:原文是「內心生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12~13】12~13節是一對平行句,與11節一起成為兩個單元之間的過渡: o 不敬畏神、「藐視訓言的」(13a)惡人「所盼望的遲延未得」(12a),對應于「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11a);他們的結局是「令人心憂」(12a)、「自取滅亡」(13a)。 o 敬畏神、也「敬畏誡命的」(13b)義人「所願意的臨到」(12b),對應於「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11b);他們的結局是「生命樹」(12b)、「必得善報」(13b)。 o 因此,惡人和義人的盼望能否成就,就像財富的消耗和積累一樣(11節),需要耐心等待:愚昧的惡人等待重蹈覆轍,智慧的義人等候神的護理,兩者都將是歷史的重演。──《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12~19】「所願意的臨到」(12b)和「所欲的成就」(19a)、「藐視訓言」(13a)和「領受責備」(18b)首尾呼應,把12~19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願望的實現和破滅。──《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13】「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 “訓言”。即神的訓言。“自取滅亡”。直譯作:有誓言要他遵守,他有責任去遵從律法,惟恐他食言。──《箴言雷氏研讀本》 「訓言」:神的教訓(即律法)。──《串珠聖經註釋》 自取滅亡: 亦可解釋成“因其受捆綁”,即抵擋神話語的人所得到的並不是自由,相反他們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太5:25)。在神面前犯罪的人,無處可逃(詩139:7),只能依靠耶穌基督的贖罪之愛。 ──《聖經精讀本》 ●「訓言」:原文是「言論」、「言語」,應該就是指後面的「誡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14】「智慧人的法則(或作“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如果這裡所用之混合的隱喻令我們覺得刺耳,其含義仍是相當清楚的,最適合的觀念乃是更新與安全引導。智慧人的法則(和合、AV、RV)說明法則(to^ra^)在此是用在它原來的含義上:「指引」或「指教」(呂譯;見三1的註釋);與其說是神的誡命,還不如說是屬靈經歷的呼聲,然而它必定是與 the Torah(律法書)一致的,就如它在鄰近的第13節所強調的一樣。——《丁道爾聖經註釋》 “ 法則” 。指引。“ 生命的泉源”。參看第十章11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智慧不是單純的工具性知識,乃是關乎生死的知識。故,拒斥智慧的人,必會有死亡尾隨其後。這不僅包括肉身的死亡,更是與神隔絕的屬靈死亡。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三14~18】「生命的泉源」(14a)是單數,「死亡的網羅」(14b)是複數;「生命的泉源」只有一個,「死亡的網羅」卻有很多。「智慧人的法則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14節),與「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十四27)對應,表明「智慧人的法則」就是「敬畏耶和華」,能使人願望成就、得著所盼望的「生命樹」。15~18節是4條指導實現願望的真智慧: 4.仰望神的恩典:「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15節),原文是「美好的見識使人得寵;奸詐人的道路恒久奸詐」(和合本修訂版)。智慧人承受了神的恩惠,所以願望才能成就;而愚昧人離棄了神的道路,所以願望也走進死胡同。 5.遵循智慧行事:「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16節),他們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懂得審時度勢(約二24~25;林前五11;林後二11),「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所以能實現願望。而「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16節),他們堅持自己的意見,表面上是忠心事奉、竭力傳道,其實是炫耀肉體、偏行己路,所以缺乏良好的判斷力,結果事與願違。「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 6.選擇忠信人選:「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裡;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17節),可譯為「邪惡的使者必陷入禍患;忠信的使臣帶來醫治」(和合本修訂版)。我們的願望再好,如果所托非人,最終也難以實現;如果人選合適,「忠信的使臣」能醫治「奸惡的使者」所造成的破壞。選人的智慧不是看能力的高低,而是「奸惡」還是「忠信」。主耶穌的大使命絕不會託付給「奸惡的使者」,教會的事奉必須揀選「忠信的使臣」。但是,在把責任和權柄交給一個人之前,我們並不能真正認清這個人的本相。有些人講授道理時誇誇其談,動起手來卻是紙上談兵;有些人指導別人時揮斥方遒,自己來做卻是一竅不通;而有些人則韜光養晦時奢談公義,一旦掌握了權力,就會竭盡所能地不公不義。因此,人只有先「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太二十五21),才能被安排更多的事。 7.虛心反省改進:我們的願望再好、安排得再合適,百密總有一疏,所以需要經常檢討。「棄絕管教的」(18a),成功無須解釋,失敗卻有許多託辭,結果不能及時糾正,「必致貧受辱」(18a)。「領受責備的」(18b),能夠持續改進,失敗是成功之母,挫折是偽裝的祝福,結果「必得尊榮」(18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15】「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 關於美好的聰明(se*kel
t]o^b[;呂譯「恰好的練達」),見分題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3點。AV 的第二行已經成了一句名言,但卻需要修正;「惡人」應該譯作「無信義的人」(現中、RV;和合、呂譯:奸詐人),而崎嶇難行不易證明是正確的。這個希伯來字(~e^t[a{n)通常的意義是「長久」(呂譯注),主要是用來指河流的流水,但也用來指──舉例來說──磐石的永存(民二十四21),崎嶇難行究竟是不是這一點的正確延伸,是非常令人懷疑的;它僅有的支持是來自于 AV 之申命記二十一4「未曾耕種的山谷」),但完全相同的詞語在阿摩司書五24的意思顯然是「長流不息的水流」。——《丁道爾聖經註釋》 “崎嶇難行”。更可作:不持久。──《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三16】「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 這兩種類型在十二23與十五2都有比較,但卻是在不同的層面上;那裡的對比是相反的,就是不張揚;這裡,一個人的特性(無論他自己是否隱藏它)顯然是顯示在他的一言一行中。(RSV 以「通達人凡事都……」來代替凡通達人都……,並且有一些古譯本的支持;這是有可能的,只需要改變一個母音就可以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箴十三17】「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裡;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 根據第二行的類比,我們可能應該把這則箴言第一個動詞解釋為使役動詞(原封不動地保留希伯來文子音),像呂譯、思高、現中、RSV 一樣:「……使人陷於禍患裡」。也見二十五13,二十六6。——《丁道爾聖經註釋》 「必陷在禍患裡」:必帶來禍患。下半節指忠信的傳訊人所傳遞的信息可靠,使社會受益。──《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誡人勿按外貌判斷人。為人傳遞信息,必須正確;傳達錯誤,對人對己都不利。忠於所托的,雙方都蒙福。──《啟導本箴言註釋》 聖徒皆為神的使者,每一個使者都肩負國家的重大任務而被派遣。因此使者當明白自己所擔負的任務,也要為祖國的名譽誠實地完成任務。與此相同,聖徒也要時刻警醒,竭力見證福音。 ──《聖經精讀本》 ●「醫人的良藥」:SH 4832,「醫治」、「健康」的意思。 ◎當時代的遠距外交與商業,都必須靠中間人來達成,使者是否有足夠的素養與機智可以完成使命,則是這些事情的成敗關鍵。──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18】「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 “管教”納人入正軌,“責備”使人知錯失。愚昧人不受管教,藐視責備,終必落入邪惡和滅亡中(參五12~14)。──《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三19】「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 這則箴言的教訓是:將你的心專注在一件事物上,就會削弱你評估他的能力;之所以必須不計代價地得著它,如今已經不是因為它的價值,而是因為你立意要得著它。第一行只能應用在很有價值的目標上,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原則;比較以賽亞書五十三11與詩篇一○六15;傳道書二10、11。——《丁道爾聖經註釋》 沒有東西比願望得以成就更甘甜,但愚昧的人不會離開他們的惡道去取得願望的成就。──《箴言雷氏研讀本》 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 心願與盼望是使人行動的原動力。根據種類的不同,由成就而來的滿足亦會有所不同。追隨肉體之情欲的人(加5:17),或許會享受一時的快樂,但最終必會敗壞。因此聖徒當銘記我們終極的盼望物件是神。 ──《聖經精讀本》 19節與12節首尾呼應、交錯對稱: o 「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19a),因為「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12b)。生命的果子使人「心覺甘甜」,會讓智慧人越來越喜愛智慧。操練智慧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讓人愛上智慧的過程。 o 「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19b),所以惡人「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12a)。但愚昧人卻不肯離開死亡的道路,他們寧願死、也不願思考,結果他們至死都沒有思考。難怪愛因斯坦說:「只有兩種東西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Only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o 「甘甜 עָרַב/ä·rav’」和「憎惡 תּוֹעֵבָה/to·a·vä’」原文諧音,生動地對比了智慧人和愚昧人的不同品味。──《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20】「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第二行漏掉了預料中的高潮(Knox 把武加大譯本譯出,突然說出:「指望愚昧人幫助的,這人是愚昧的。」),跳入與愚昧人無關的災禍中。關於這一點,希伯來文原來的狀態容許我們在「必變為惡人」與(像十一15一樣)「必遭受禍患」之間作個選擇60。——《丁道爾聖經註釋》 「必得智慧」(20a)和「吃得飽足」(25a)、「必受虧損」(20a)和「肚腹缺糧」(25b)首尾呼應,把20~25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永恆的產業和傳承。──《聖經綜合解讀》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20節),也就是中國古人所雲「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但兩者的智慧和愚昧標準卻不同。朋友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一個壞朋友可以抵消十個好老師。比起因為相同的「義」而惺惺相惜,人更容易因著共同的「惡」而臭味相投;因此,父母有責任幫助未成年的兒女辨別損友。人在年輕時若不肯「與智慧人同行」,成年後還會繼續「和愚昧人作伴」。──《聖經綜合解讀》 ●「作伴」:SH 7462,原文本來是「牧養」的意思,另有「與....來往」、「作朋友」的意思。 ●「受虧損」:SH 7321,原文字根是「喊叫」、「悲鳴」之意。此處的動詞型態下,可解釋「遭毀壞」。 ◎ 13:20 的「同行」與「作伴」,指的都是比較深入的交往、合作。亦即要讀者慎選合作夥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21】「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必得善報。」 善惡都得公平的報償是一個通則,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如約伯的遭遇。──《箴言雷氏研讀本》 ●「善報」:「美好的回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21~22報應】注意善的一般性含義(21節)與倫理性含義(22節)並列。就像箴言其他地方一樣,所應許的報應意味著構成好人或壞人之不同質素的完成,但並不是與神無關的。箴言所關切的,乃是一般性的律則,約伯記(如:二十一章)則是關切例外的事。——《丁道爾聖經註釋》 21~22節是一個交錯結構: o 「禍患追趕罪人」(21a),這是神的公義。但罪人未必立刻受罰,因為神有時會讓他們積蓄財富、滿足貪婪之心。但「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22b),他們只是過過眼癮、無福享用,暫時替神所揀選的義人和所預定的目的收集和保管財富。 o 「義人必得善報」(21b),這是神的恩典。但義人未必在物質上發達,因為「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22a),屬天的智慧才是誰也奪不走的永恆產業。──《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22】「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 善人把財富留給子孫,惡人的財富則失落在較公義的人手上。──《箴言雷氏研讀本》 罪人積存財富,自己常常無福消受(看伯二十七16~17)。──《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三23】「窮人耕種多得糧食,但因不義,有消滅的。」 這則非常簡潔之箴言的重點似乎是:你的資源有多少,還不如你用來處理它們的判斷力來得重要。AV 將最後一句譯作「但有因缺少判斷力而消滅的」,是照著以賽亞書二十八26的含義來使用「判斷力」這個字(AV 在該處作「鑒別力」),該處的上下文與這裡相似,都是指善於耕作。〔根據這種讀法看來,這則箴言中窮人的「休耕地」(呂譯、現中;而非和合、思高、AV、RV 之耕種),與所敘述的豐富之間的不調和就消失了,它所關切的乃是土地的潛質。)——《丁道爾聖經註釋》 貧窮人的土地雖多有出產,但因不公平受剝削,或因乏善經營,招致損失。──《串珠聖經註釋》 “不義”可指有錢有勢者對窮人的壓迫。貧苦農家勤耕得來糧食,也為強者剝削殆盡。──《啟導本箴言註釋》 ●窮人「耕種」:SH 5215,原文是「可耕種的土地」、「未開墾的土地」、「閒置的土地」。 ◎ 13:23 說明一種社會現象,窮人不是沒有機會,但是缺乏公義的環境會讓這個機會消滅。我們的社會是否也縱容不義去剝削窮人的機會?──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23~24】23~24節是一對平行句: o 一個人不怕貧窮,就怕「不義」。因為「窮人耕種多得糧食」(23a),勤勞可以使財富積少成多。「但因不義,有消滅的」(23b),敗家比創業容易得多。因此,一個人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公義之心和明智的判斷力更加重要。「不義」也可譯為「缺乏判斷力」(英文KJV譯本),是雙關語。 o 同樣,孩子不怕犯錯,就怕缺管教。管教的根是苦的,但果實卻是甜的。「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24節),這個法則永遠不會過時(來十二5~11)。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愚蒙深藏於心(二十11;二十二15),所以上坡越走越慢,下坡卻是越滑越快;十年苦心建造,可以輕易毀於一旦。鼓勵很容易被孩子當作理所當然,安慰很容易讓孩子習以為常;一旦鬆懈了管教和紀律,再想恢復節制和自律就難上加難。父母若一昧強調正面鼓勵、悉心呵護,不肯責備管教、趕除愚昧,孩子必然會被罪惡轄制。今天,歐美的「獎盃一代 The participation trophy generation」自私脆弱,背道的西方文明瀕臨崩潰邊緣,就是因為「不忍用杖打兒子」。但「隨時管教」的前提,是父母以身作則地活出智慧,把孩子當作神所賜的禮物來珍惜(四3;三十一2;詩一百二十七3);動機是出於愛,而不是血氣的責駡嘮叨、發洩虐待,所以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o 「杖」代表紀律和懲罰,是管教的措施(十三24;二十二15;二十三13、14;二十九15)。有些人根據「禰的杖,禰的竿,都安慰我」(詩二十三4)使用了同一個「杖」字,認為「杖」是用來安慰羊、引導羊的,所以把「用杖打兒子」解釋成用安慰和鼓勵的話語來正面管教孩子。但是,「杖 שֵׁבֶט/sha’·vet」的原文泛指各種棍子,除了牧羊人的「杖」(利二十七32),還包括打破列國的鐵「杖」(詩二9)、打人的「棍子」(出二十一20;撒下二十三21;代下十一23;賽十24)、神責罰人的「杖」(伯九34;詩八十九32)、代表怒氣的「杖」(詩一百二十五3;賽十5)。「亞述人必因耶和華的聲音驚惶;耶和華必用杖擊打他」(賽三十31),並不是用安慰的話語對亞述進行正面管教(賽三十32)。在《箴言》中,「刑杖」(十13;二十六3)和「逞怒的杖」(二十二8)也是同一個詞,「用杖打兒子」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管教必須採取紀律和懲罰措施。──《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三24】「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這並非是一個純粹舊約式的態度,希伯來書十二5~11更充分地詳細說明它。後一段經文提醒我們注意人間的父不完全的動機,而以弗所書六4則針對不恰當的嚴厲提出警告;但責任仍在。箴言的本身也推崇溫和、建設性與榜樣在父子關係上的地位,如:四3、4、11(隨時,和合、思高、AV、RV;這句話直譯作「他早早(或熱切地)以管教來尋找他」,見一28的註釋)。也見分題研究:「家庭」及附屬部分,原書第49~52頁。——《丁道爾聖經註釋》 第二十九章15節也有用“杖”來管教的囑咐。“隨時管教”。這裏的管教指用言語(一五5;二四32)或行為(二三13)來教導。──《箴言雷氏研讀本》 勸諭父母管教子女。縱容兒女愚行,以致走上毀滅之途,與恨他們何異!──《啟導本箴言註釋》 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真正愛兒女的人,不會任由兒女走上不法之路。因為以這種方式教導的孩子,即使是在長大成人之後,也不會正確判斷善惡,可能會淪為沒有絲毫罪意識的浪子。真正關愛兒女的父母,必會懲戒兒女所犯的罪,並與兒子一同承受痛苦(來12:6~9)。 隨時: 字面意思是“清晨”,意味著父母當在孩子尚未變得頑梗之前,從小教導孩子學會正確的生活態度<提後 緒論,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 ●「不忍」用杖:原文是「抑制」、「阻止」。實際上就是「沒有」、「不」的意思。 ●「隨時」管教:SH 7836,意義是「及早地尋找」、「熱切地尋找」。──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三24 古代管教孩童的方法】教導子女孝敬順服父母,是古代法律(見:蘇美法典;出二十12)和智慧著作十分重視的問題。例如人所共知的:「愛惜棍子,壞了孩子」,就是亞述哲人阿希卡爾所說的。他又表示「不尊重父母之名」的人,「因這惡被正義之神沙馬士所咒詛」。他們也很關注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埃及《安肖桑基的教誨》清楚指出:「愚昧人的子女在街頭閒蕩,但智慧人的子女則在他們身旁。」(參較:申二十一18~21有關逆子的法令。)──《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箴十三25】「義人吃得飽足,惡人肚腹缺糧。」 這則箴言所論及的不是節制(參,呂譯:「義人吃得心滿意足;惡人腹中總覺得缺乏」),而是論到報應,見第21、22節的註釋。AV、RV 之「魂」(參,呂譯之「心……意」;和合本沒有譯出)在此的意思是「食欲」(RSV);參十3,並該處的註釋。──《丁道爾聖經註釋》 「義人吃得飽足;惡人肚腹缺糧」(25節),可譯為「義人吃喝食欲滿足;惡人肚腹卻是缺乏」(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食欲」和第4節的「人」、第2節的「意圖」、第3、8節的「生命」、第19節的「心」原文是同一個詞「נֶפֶשׁ/neh’·fesh」,意思是「欲望、生命、人」,這個雙關語把本章的四個單元串到了一起。──《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吃得飽足」(25a),與「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20a)首尾呼應。當百姓遵守聖約的時候,神就會「降下時雨,叫地生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利二十六4),讓人「吃得飽足,在你們的地上安然居住」(利二十六5)。「惡人肚腹缺糧」(25b),與「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20a)首尾呼應。當百姓違背聖約的時候,神就會「斷絕你們的糧」(利二十六26)。原文的雙關語「נֶפֶשׁ/neh’·fesh」表明,這既是指身體的飽足、也是指屬靈的飽足。以色列人的肚腹是否缺糧,取決於百姓整體與神的關係是否正常。因此,真智慧留給兒女的最好財富既非錢財、也非糧食,而是智慧。兒女若有敬畏神的心,並且具備明智選擇的洞察力,神自己會在今後的道路上把該有的福分都賜給他們。──《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13章)】 1 4節的訓誨對信徒的成聖生活是否適切? 2 有些人在人面前(參7)是富貴奢華的大財主,在神面前卻是一貧如洗。你在神面前是富足,還是貧窮呢?你珍貴在人面前的富足,抑或在神面前的豐富呢?新約中有類似的比喻嗎?參路16:15, 19~31;
林後6:10。 3 西班牙格言有雲:「只須知道你與什麽人來往,便可斷定你是怎樣的人。」我國則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這些與本章20節對交友提出了什麽教訓? 4 你認為用「體罰」方法教育子女,是否可行呢?現代教育不提倡「體罰」,原因何在?本章對此提出什麽立場?見24節。 5 本章提出了多種獲得智慧的途徑,試逐一找出。參1, 13~14, 20節。你是否已用盡一切獲得智慧的方法?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