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第十一章拾穗

 

【箴十一1「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公平的法碼為他所喜悅。」

     律法書(利十九3536)、先知書(彌六1011)與智慧作品(亦見二十1023)一致定罪不誠實的行為,主要都是為了神的緣故。因著相同的理由,聖經鼓勵我們不僅要給得足數,更要給得超過標準以上(路六35~38)。亦見十六11,並該處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律法要求人使用“公平的法碼”,但他們卻往往不遵從(摩八6;彌六11)──《箴言雷氏研讀本》

         「公平的法碼」:足重的法碼。──《串珠聖經註釋》

         用短秤來欺騙人為神所厭惡,所以為律法所禁止(利十九35)、為先知所指責(彌六11)。“公平的法碼”指足秤。──《啟導本箴言註釋》

         詭詐的天平: 公平的商業往來,是人們所當遵守的基本且重要的社會倫理。聖經多處記載了關於這一點的責備與勸告(193536;申2513~16;結4510)。當時,可能處處氾濫著不公正的商業行為,並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6112010)。──《聖經精讀本》

         「公平的法碼」(1b),指重量合格的法碼石,古代的度量衡工具的誤差最高可達6%,很少有重量完全相同的法碼石。交易是否公平,往往取決於人的誠實。──《聖經綜合解讀》

          11提及的是「交易的公平性」。  1935  611 都提及類似的舞弊。我們是否願意為了信仰放棄習以為常、佔人便宜的陋習?──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1 在市場中作弊】「詭詐的天平」對於商店或銀行的東主來說是個誘惑。漢摩拉比的巴比倫法典在政府的司法權力範圍之內,以將不誠實之銀行家的資產充公為刑罰,試圖杜絕這種非法行徑。智慧勸誡則鼓勵人力求行為端正。如此,埃及智慧文學中「善辯之農夫」告訴君王和大臣說,「有權給足分量的人卻虧欠百姓」是個危險的狀況。背後的假定是王會認為消除這種有害作法是明智之舉。有關主前八世紀奸商習慣的討論,可參看:阿摩司書八5~6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一1~2「喜悅」(1b)一詞把本節與十32相連。義人的言語能得著神的「喜悅」(32),交易中的誠實也是如此。「喜悅 רָצוֹן/rä·tson’」與「驕傲 זָדוֹן/zä·don’」(2)、「羞恥 קָלוֹן/kä·lon’」(2)原文的母音韻相連,把1~2節組成意義相關的一對平行句。1~2節和十31~32節在結構和意義上都前後對稱,應當作為一個單元來理解:

   1.「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1a),對應「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32b)

   2.「公平的法碼為祂所喜悅」(1b),對應「義人的嘴能令人喜悅」(32a)

   3.「驕傲來,羞恥也來」(2a),對應「乖謬的舌必被割斷」(31b)

   4.「謙遜人卻有智慧」(2b),對應「義人的口滋生智慧」(31a)──《聖經綜合解讀》

         31~十一2是一個單元,主題是神的喜悅與恨惡。──《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31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勸勉人在與鄰舍的關係上行公義,比較了暴行與惡行,也特意談到了智謀(4)、作保(15)、女子的貞德(1622)等問題。關於救恩的問題,本章清楚地指出了神為義人預備了永生的賞賜,而惡人的指望則必被死亡所敗壞(491415) ──《聖經精讀本》

         公平的交易(1)和慷慨的施捨(24~25),都是神所喜悅的。今天,許多人卻想取代神的法則,用「均貧富」來代替公平交易,醉心於公平地分配財富,而不是公平地創造和交易財富。二十世紀有許多國家始于重新分配財富,卻終於重新分配貧窮;摧毀了一個自由市場,卻創造了一個黑市。這個社會實驗到二十一世紀還在許多福利國家繼續,用剝奪富人的自由來使窮人進入自由,用一種不平等來推翻另一種不平等。真智慧是相信真正的平等是富人不占窮人的便宜,窮人也不占富人的便宜。只有智慧才可以與人分享,卻不會造成新的不平等(十六23);只有真理才能叫人得以自由(約八32),而不會傷害別人的自由(加五13)──《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2「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譯作驕傲的這個字,字根暗示著沸騰,用來指那些凡事都要自行其是、不肯接受評論之傲慢自大的人,如:法老(尼九10)、以色列人(尼九1629)、社會上悖逆的人(申十七1213)、假先知(申十八20)與謀殺人的(出二十一14)。謙遜人(和合、呂譯、思高、現中、AVRV)是個罕見的字眼,只有出現在這裏與(動詞)彌迦書六8(「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該處所提示的是順從的靈,與我們剛剛討論過的不降服正好相反。——《丁道爾聖經注釋》

         “謙遜”。謙卑,順從神和人(比較彌六8)──《箴言雷氏研讀本》

         謙遜人順服神,待人謙沖。──《串珠聖經註釋》

         在交易上欺詐的,就是拒絕神的權柄,在神面前「驕傲」(2a)。「驕傲」是受惡人歡迎的客人,「羞恥」不受歡迎,但卻不請自來;因為驕傲的人不肯降服在神面前,必要被神管教,所以「驕傲來,羞恥也來」(2)。真智慧知道「驕傲」只是無知的假面具,所以人的「驕傲」與「羞恥」如影隨形,優越感與自卑感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聖經綜合解讀》

         在交易上誠實的,就是順服神的權柄,在神面前作「謙遜人」(2b)。真智慧是承認「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22),所以不會用詭詐的方法致富;相反,「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鬥,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六38)──《聖經綜合解讀》

          11意思是「謙虛的重要性」。──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3「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

         “奸詐人”。直譯作:行事詭詐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奸詐人」:指背約、悖逆神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一3~43~4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正」,從1~2節過渡到3~8節的主題:

o 「正直人的純正」(3a)必能 「引導自己」(3a)進入拯救、免受審判,而「奸詐人的乖僻」(3b)必在審判的日子「毀滅自己」(3b)

o 「發怒的日子」(4a),原文是單數,指神審判的日子。到那時,倚靠錢財的人將事與願違,因為審判的時候「資財無益;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4節;十2)──《聖經綜合解讀》

         3~8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義人和惡人的保障。──《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4「發怒的日子,資財無益,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

         “發怒的日子”:神刑罰的時刻。錢財救不了人。──《啟導本箴言註釋》

         ●「發怒的日子」:原文是單數,指的應該是「神審判的時候」。

         ●「資財」:「財富」。──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5「完全人的義必指引他的路,但惡人必因自己的惡跌倒。」

          「完全人」是表示他願意追求成為一個聖潔的人。「正直人」是表示他願意對準神的道德標準,不偏不倚地走在神的道路上。——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完全人”。即道德上正直的人。“指引他的路”。使他的路筆直、順暢、沒有障礙物。──《箴言雷氏研讀本》

         “指引他的路”:可以達到目標。──《啟導本箴言註釋》

         完全人: 並非字面上的完美、全然無瑕之意。因為,亞當裡的所有人,均是當受審判的罪人(515~17)。故此,完全人只是指在生活中順服神話語的人(69)。唯有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聖徒才能達到完美(西128)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一5~65~6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

o 「完全人的義必指引他的路;但惡人必因自己的惡跌倒」(5),可譯為「完全人的義修平自己的路;但惡人必因自己的惡跌倒」(和合本修訂版)。完全人的義和惡人的惡,都會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後果:一個使道路平坦,一個成為路上的絆腳石。

o 「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6),人若正直而無知,只是軟弱無力;人若博學卻奸詐,則是危險可怕。「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6b),可譯為「奸詐人必被自己的欲望纏住」(和合本修訂版)。奸詐人的貪婪將成為捕獲自己的陷阱,而正直人的義可以拯救自己逃離貪婪的陷阱。──《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6「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

         「變節者」(RSV)或「叛徒」比 AV 的「罪人」更為準確(和合、呂譯、思高、現中皆作「奸詐人」);而最後一句話可能應該譯作「陷落在自己的貪婪裏」(現中、呂譯、RSV)——《丁道爾聖經注釋》

           「奸詐人」原文的意思是無價值的人,他利用小聰明掩飾貪念,最終必蒙損失。——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奸詐人”。比較第十一章3節及其腳註。“罪孽”。直譯作:貪婪。──《箴言雷氏研讀本》

         ●「奸詐人」:「行事詭詐」、「待人處事不忠實」。

         ●「陷在」自己的罪孽中:「捕捉」、「抓住」。

         ●陷在自己的「罪孽」中:「渴望」、「欲望」。

          11也提及這世間常見的狀況,有原則的正直人可以逃離陷阱,隨便改變原則的「奸詐人」就被自己的欲望捕獲。──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7「惡人一死,他的指望必滅絕,罪人的盼望,也必滅沒。」

         “罪人”。直譯作:力量;即強人。無論惡人在世的時候多麼有力,死後他的盼望卻都消滅了。──《箴言雷氏研讀本》

         ●「罪人的盼望也必滅沒」:原文是「壞人的盼望早已經滅沒」。──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7~87~8節是兩個告誡:

o 「惡人一死,他的指望必滅絕;罪人的盼望也必滅沒」(7),意思是人的肉身一死,所有的能力和資源都歸於無有,一切承諾和盼望也終成泡影。

o 「義人得脫離患難,有惡人來代替他」(8),指惡人將落進自己為義人設置的陷阱裡,而義人只是暫時受苦。正如埃及軍兵代替以色列人被淹沒在紅海之中(出十四26~31),哈曼代替末底改被掛在木架上(斯七10),控告但以理的人代替但以理被丟在獅子坑中(但六24)──《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8「義人得脫離患難,有惡人來代替他。」

          這節經文的意義可能是:惡人被自己所設的陷阱所捕獲,就像法老的軍兵或但以理的仇敵一樣(參,二十八10),但它可能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見二十一18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斯帖記》五章所記哈曼掛在自己作的木架上,替代了末底改,是本節好說明。──《啟導本箴言註釋》

         聖經有幾處記載了原想謀害義人的惡人,最終卻掉進自己所挖的陷井的戲劇性場面(710;但624)。以色列百姓認為,義人必在地上蒙福,而陷入困境的人,是在償付自己的罪價。這些過分簡化的賞善懲惡思想,到了約伯這裡就成為嚴重的問題。約伯說,有很多時候,惡人享通而義人卻遭難,自己就是一例(126)。但神責備了約伯,之後卻為他辯護說,約伯的患難並不單單來自罪惡,乃是出自神的護理(4238)。這種思想到了新約時代就得到了深遠的發展,耶穌也曾說天生的瞎子是為了顯出“神的作為”(91~3)<伯 緒論,認識神義論>。 ──《聖經精讀本》

         真智慧是認識到,財富、勢力和謀算都不能成為人的保障,惟有神才是自己最終的保障。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當照著神所喜悅的「公義」去行;不要以為可以一面行惡、一面指望神能拯救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9「不虔敬的人用口敗壞鄰舍,義人卻因知識得救。」

         不虔敬的人(和合、現中、RVRSV;呂譯「不拜神的人」)、或「背道的人」,應該取代思高、AV 之「假善人」。Moffatt 認為這人的言論乃是公然毀謗;但第二行卻暗示出:它毋寧是指破壞性的言論,在不知不覺中損害真實的價值。最佳的防衛乃是第一手的知識,可讓你迴避他的曲解。——《丁道爾聖經注釋》

         「知識」:指有知識的言語。「得救」:指叫別人獲救助。──《串珠聖經註釋》

         義人的知識使他能洞濁惡人之奸,早作防範。──《啟導本箴言註釋》

         「義人卻因知識得救」(9),指屬靈的智慧和洞察力能使義人逃脫惡人的言語,成為他的保障。「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裡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聖經綜合解讀》

         9節的「得救」原文與第8節的「得脫離」是同一個詞,兩句交錯對稱。第9節是承上啟下,用「得救」承接3~8節,用「口」(911)、「鄰舍」(912)開啟10~15節,從3~8節的「保障」過渡到10~15節的主題。──《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0「義人享福,合城喜樂;惡人滅亡,人都歡呼。」

  多數人看見到義人成功會高興。因為他們知道他願意用自己的財富和能力來幫助別人,所以不怕他興旺。但是惡人發財是以犧牲別人為代價的,並要利用自己越來越大的能力來壓迫他人。怪不得一看見他遭難,全城的人都歡欣。──《SDA聖經注釋》

 

【箴十一10~11居民的福樂】無論世人把美德說成多麼單調乏味,他們仍然在公眾生活中感受到美德的益處:參十四34,二十八12。祝福(11)可能是他們所懇求的福分(參,第二行),或他們所在意的成功(參,創三十27,三十九5)——《丁道爾聖經注釋》

         義人的生活(傳播道德)和惡人的死亡(排除某些罪)對全“城”的人都有好的影響。──《箴言雷氏研讀本》

         義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四周的人,他的正直、善行和慷慨,能使居民得福。惡人剛好相反。──《啟導本箴言註釋》

         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描述義人和惡人的言語對周圍的影響。

o 「義人享福,合城喜樂」(10a),是因為「城因正直人祝福便高舉」(11a)

o 「惡人滅亡,人都歡呼」(10b),是因為城「因邪惡人的口就傾覆」(11b)

o 「高舉」原文是「建造」,「傾覆」原文是「拆毀」。真智慧是認識到,明智的言語可以建造教會,無知的言語卻會拆毀教會。──《聖經綜合解讀》

         10~15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明智的言語和沉默。──《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1「城因正直人祝福便高舉,卻因邪惡人的口就傾覆。」

  本節說明上一節歡樂的理由。義人的行為贏來了其他城市和民族的友誼,把的福氣帶給社會,使這座城市得到了高舉。惡人自私的惡行會造成城市的混亂,招惹和世人的懲罰。如果羅得能再找到九個義人,罪惡的所多瑪就會得到倖免(1820~32)。尼尼微人的悔改使這座城市得到了寬恕(35~10411)──《SDA聖經注釋》

 

【箴十一12「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明哲人卻靜默不言。」

         感受智慧,最容易誤導人的方式乃是自以為優越(十四21更往前一步:它乃是罪),因為這樣的人是在否認,神才是唯一有資格斷定人的價值之審判官。和合、呂譯、RSV,恰當地譯作藐視……的,像第二行一樣暗示著:說出這樣的判斷是更為愚昧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藐視”。輕視或貶低別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一12~1312~13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具體描述義人和惡人的言語特徵。

o 惡人「藐視鄰舍」(12a),說話容易傷人;但面對侮辱,「明哲人卻靜默不言」(12b),用愛心約束自己。

o 惡人「往來傳舌」(13a),在背後譭謗別人、製造紛爭;義人卻是「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13b),值得信賴。

o 信徒普遍的難處,就是「舌頭沒有人能制伏」(雅三8),有意無意地以各種屬靈的藉口「往來傳舌」。真智慧是認識到,信徒若要「彼此切實相愛」(彼前四8),首先就要對付自己的口舌、學會保守秘密,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3「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

         舊約聖經中提到往來傳舌的人之其他經文(除了難以確定的箴言二十19以外),與其說是將他描繪成輕率的,倒不如說是描繪成有惡意的。他是通風報信之人,目的是要造成傷害,如:利未記十九16;以西結書二十二9。這給第一行加上了一點,也就是說:他必定刻意出賣你。密事(so{d[)這個字有時帶有「會議」的含義(七十士譯本在這裏就是這樣),有時則是非正式的含義,指親近圈子裏的朋友(32;詩二十五14),或者是這兩個範圍中所討論之其他的事(摩三7;詩五十五14)——《丁道爾聖經注釋》

         “往來傳舌的”。一個不懷好意的誹謗者,而不只是一個言語輕率的人。另參看第十六章28節、十八章8節和第二十六章2022節。“心中誠實的”。可靠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往來傳舌: 指搬弄是非的人(1916),七十士譯本譯成“有兩個舌頭的人”。好誹謗人並不守秘密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也不能與人深交。即使知道別人的缺點,我們也當儘量用愛心遮掩它。但這類人卻憑空捏造謊言,散佈謠言。傳話的時候,最容易以訛傳訛,且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聖經精讀本》

         ●「往來傳舌的」:「行走毀謗」、「到處造謠」。

         ●「心中誠實的」:「靈裡忠實」、「內在可信任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14「無智謀,民就敗落;謀士多,人便安居。」

         「領導」(思高、現中、RSV)妙極地等同於來自船的索具之希伯來字,所以也指索具的掌握或操縱,參一5,與分題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4點。一個人雖然可能會接受太多的意見(參,西底家王,耶三十八);但輕易地將令人不安的聲音排拒在外,卻是極為致命的。這個主題也重複出現在十五22,二十18,二十四6——《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謀”。直譯作:掌舵,在人生旅程中有智慧地航行。“安居”。直譯作:拯救。──《箴言雷氏研讀本》

         智謀於治國是很重要的。──《串珠聖經註釋》

         看十五22;二十四6. ──《啟導本箴言註釋》

         智謀: 也指“掌舵的技術”,“操航技術”,這裡則指治理一個國家所需的智慧。 謀士多: 一個人的知識或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地處理諸事。治理國家的時候,尤需明確分工。真正健全的社會,會使各樣人才在各個領域得到認可並發揮其才華,出色的領袖是那些使每個人各盡其才,並且傾聽他們的人。 ──《聖經精讀本》

         ●無「智謀」:「建議」、「好的的或有智慧的勸告」。

         ●「人便安居」:「他們便得救」。

          1114 指的應該是對於政治或統治問題的建議或言論。這一段廣泛的說明各項言論對整個社會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14~1514~15節是一對平行句,形成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o A. 責備不明智的沉默:「無智謀,民就敗落」(14a)

o  B. 稱讚明智的言語:「謀士多,人便安居」(14b)

o A1. 責備不明智的言語:「為外人作保的,必受虧損」(15a)

o  B1. 稱讚明智的沉默:「恨惡擊掌的,卻得安穩」(15b)

o 「無智謀」,可譯為「沒有指導」(英文ESV譯本)。「謀士多」,意味著獨立思考、不崇拜權威,因為我們總能找到相反意見的權威、不同觀點的「謀士」。真智慧是為了個人的原因,就應當約束口舌、保守秘密(121315);而為了鄰舍和教會的利益,則應當積極發聲、提出忠告(14)。毀壞一個國家的通常不是那些作惡多端的人,而是那些作壁上觀、明哲保身的人。

o 聖經不贊成為人作保(1),但第15節的重點不是作保的行為,而是明智的言語。真智慧是該拒絕時就要拒絕、該沉默時就要沉默;不懂拒絕的就是濫用愛心的愚昧人,不懂沉默的就是熱心過度的愚妄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5「為外人作保的,必受虧損;恨惡擊掌的,卻得安穩。」

    見六1~5,該處詳細地論述這一點;參十七18。安穩(和合、AVRV,第二行),較好是譯作「安心無慮」(呂譯)AVRV 中所使用的雙關語,在希伯來文中是沒有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看六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恨惡擊掌的」:應該是「恨惡作保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15~16比較第六章1節。安靜的婦女能贏得榮譽,而行使殘暴的武力只會得物質上的財產。──《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十一16「恩德的婦女得尊榮,強暴的男子得資財。」

          殘忍無情並非通往頂峰的唯一道路,這是本則箴言所說明的一點;其中所論之兩種收穫或許還暗示出另外一點。Moffatt 插入瞭解釋性的「只有」,把潛在的對比突顯了出來:「迷人的婦女贏得尊崇,專橫的男人所贏得的卻只有財富」。至於這裏所討論的是哪一種的魅力?第22節指出:它必定是比美貌更深一層的(和合:恩德的,呂譯「溫雅的」,現中「端莊的」,思高「淑德的」;參,三十一30)

動詞(兩行一樣)的意義是抓住或獲得,「保有」(AVRV)並非首要的意義。——《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整卷箴言中,惟有本節拿男女作對比。本節所強調的可能是尊榮與貲財,後者純粹是物質,比不上前者;或指恩德和強暴有必然不同的效果。──《串珠聖經註釋》

         人若有好名聲,強過得金銀。婦女要是心地仁慈賢德,所受的尊敬大過有錢財卻強橫霸道的男人。──《啟導本箴言註釋》

         ●「恩德」:「恩寵」、「恩惠」。

         ●「強暴的男子」:「使人心生敬畏的人」、「蠻橫的人」。

         ◎仁慈的女性與強而有力的男性都是社會喜歡的人,也會因此得好處。也有學者認為此處的意思是「仁慈的女性比強有力的男性還獲得更恆久寶貴的回報」。由於這一段是大部分是「反義平行句」,所以後者比較可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16~1716~17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

o 「恩德的婦女」(16a)表面上軟弱,但所得的「尊榮」(16a)卻比「強暴的男子」(16b)的「資財」(16b)更有恆久的價值。

o 對別人「仁慈」(17a),表面上吃虧,實際上是「善待自己」(17a),提升了內在的價值;對別人「殘忍」(17b),表面上贏了,實際上是「擾害己身」(17b),損害了內在的價值。因為神審判的法則是:「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聖經綜合解讀》

         16~22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7「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殘忍的人擾害己身。」

         行為影響行事之人最大(參十一29,十二20)。這個原則本身表現在人際關係(路六38)、性格(賽五十八1011),與命運(雅二13)的領域中。這裏所說的仁慈乃是 h]esed[(堅貞的愛),像神的愛一樣;而擾害有亞幹的故事(書七2526)與以利亞所回敬給亞哈的罪名(王上十八1718)為不吉利的前例;見十五6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殘暴。慈善的舉動也會贏得對方的友誼(見太577212)

         耶穌曾說過,多蒙赦免的人的愛多(747)。聖徒蒙受耶穌的大愛,因此必須以仁慈待人。與此相反,殘忍的人會自已暴露內心的空虛。歷史告訴我們,以殘忍的方法達到預期目標的人,往往遭到殘忍的報應。縱使巧妙地躲避了報應,他的邪惡靈魂也必會遭受沉重的痛苦。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一18「惡人經營,得虛浮的工價;撒義種的,得實在的果效。」

    「惟獨誠實能令人滿意」AV 譯作「工作」的這個希伯來字,也有工價(和合、呂譯、現中、思高、RVRSV)之意;這裏的第二行指出應該是後一個意思。Moffatt 生動地譯作:「惡人所得的,不實在。」——《丁道爾聖經注釋》

         “得虛浮的工價”。直譯作:獲得欺騙的報償。惡人的勞力得不祝福,也不能帶來永久的得益,義人卻相反,他會賺得恆久的賞賜。──《箴言雷氏研讀本》

         「虛浮的工價」:有作「虛假的工價」。──《串珠聖經註釋》

         “虛浮的工價”靠欺騙得來,不會長久。──《啟導本箴言註釋》

         ●惡人「經營」:「做事」。

         ●「撒義種的」:「栽種公義」、「播種公義」。──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18~1918~19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反」:

o 「惡人經營,得虛浮的工價」(18a),價值並不實在,結果「必致死亡」(19b)

o 「撒義種的,得實在的果效」(18b),價值是實在而確定的,「必得生命」(19a);但並不會立竿見影,而需要帶著信心「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五7)

o 「恒心為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19),可譯為「真正行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和合本修訂版),這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結局。──《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19「恒心為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

         「結局是生命或死亡」譯作「如」(AV)與恆心(和合、呂譯、思高、RVRSV)的希伯來字在形式上相同(ke{n)。無論採用哪一種讀法,希伯來文的結構都突然中斷;七十士譯本(有額外的支持)讀作希伯來文的 ben,也就是「兒子」,使得開頭較為通順:「公義之子……」(參,呂譯註)。這些的譯法,每一個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主要的對比。——《丁道爾聖經注釋》

         ●「恆心為義的」:「真心行義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20「心中乖僻的,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完全的,為他所喜悅。」

         乖僻(和合、呂譯、AV)或「邪惡」(現中、思高、RVRSV)基本的意義是「扭曲」,而它與第二行之「正直」(現中;和合:完全,呂譯「純全」,思高「無瑕」)的對比,偏向了 Knox 的譯法「虛假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一20~21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正」:

o 人的心思和行為,決定了自己是神「所喜悅」(20b),還是被神「所憎惡」(20a)的。神「所喜悅」的,在神眼中看為寶貴;神「所憎惡」的,在神眼中毫無價值。

o 「惡人雖然聯手,必不免受罰;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21),也可譯為「可以確定,惡人必不免受罰;但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英文ESV譯本)。因為神必拯救祂看為寶貴的,丟棄祂眼中的垃圾。──《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21「惡人雖然聯手,必不免受罰,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

         開頭的詞語直譯作「手接手」(參,和合:連手),可能是暗示在許諾時握手,所以意思是「倚靠它」(參,RSV)。「種子」(AVRV)在第二行中的意義不只是後裔(和合、思高),說得恰當一點,乃是指那些證實自己是屬於這一種類的人(參,呂譯「族類」;參,約八39;加三7)——《丁道爾聖經注釋》

         “連手”。暗指握手達成協議。──《箴言雷氏研讀本》

         「聯手」,指惡人一代一代要受罰。──《串珠聖經註釋》

         “聯手”有彼此握手為盟之意,衍生為“靠得住”、“信得過”等義。本節上半可譯為:“靠得住的是,惡人必不免受罰”。──《啟導本箴言註釋》

         ●惡人雖然「連手」:「手牽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22「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

         這則箴言表達得比我們所能想像的更為激烈。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乃是外在的部分)會說這個女人有點令人失望,聖經卻將她看作是個怪物。反過來說,見第16節,那裏的魅力不是膚淺的,以及撒母耳記上二十五33,亞比該在那裏得到讚美,是為了辨別力,或正確的判斷,這則箴言也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見識”。直譯作:品味;即道德上的認知力。──《箴言雷氏研讀本》

         「無見識」:指無思想和道德判斷力。──《串珠聖經註釋》

         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聖經將豬視為愚蠢的牲畜(117;賽654;太76;彼後 22節無見識的婦女與16節「恩德的婦女」前後呼應,使16~22節成為一個完整的單元。「婦女美貌而無見識」(22),原文是「婦女美貌而無判斷力」。女人若沒有明智的判斷力(撒上二十五33),她的美貌只不過是豬所戴的金鼻環,戴著金鼻環的豬也還是豬。因為「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三十一30),外表的美只能暫時取悅人的眼目,在神眼中與泥土無異;而靈魂的美不但能感染人的心靈,也能蒙神的喜悅。因此,女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裡面有了恩德和判斷力,外面就能長久地活出美麗和尊榮,這才是女人活出了自己的價值。──《聖經綜合解讀》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說:「儘量不要成為成功的人,而要成為有價值的人。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195552日《生活》雜誌)。世人的難處是不知道什麼才是人生的價值,真智慧是認識人生的價值在於活出品行,也就是恢復神起初造人時所賦予的形象(創一26),「恒心為義」、「行事完全」。因此,用真智慧來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脫離了「自我」,「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聖經綜合解讀》

         ●「見識」:「判斷」、「辨識」。

          1122 的意思是「如果沒見識,女性的美貌只是豬鼻上的金環」,戴了金環本質上還是豬,不適合當配偶。──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22)。本節通過這種直喻法,強調了女性的內在美(16)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一23「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干忿怒。」

         第一行(以強烈的簡潔筆法)是與什麼有關呢?第二行給了我們一條線索,也就是說:那是論到我們所嚮往之事在神的審判底下的結局(參,RSV)。見十24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1123 直譯是「義人的心願盡是好的;惡人的期待卻帶來憤怒」。──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忿怒(`ebrah)。義人所希望的都是善事。使萬事互相效力,讓義人獲得益處(828)。但惡人所想望的都是必定招惹天譴人怨的事。不論是今生,還是在的憤怒日子,自私總是要收穫苦難的(見啟14101619)──《SDA聖經注釋》

 

【箴十一23~2423~24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正~~~反」。

o 「盡 אַךְ/ak(23)和「反致 אַךְ/ak(24)原文是同一個詞,強調一種意想不到、並且毫無例外的結果。

o 「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幹忿怒」(23),可譯為「義人的心願盡是好的;惡人的指望卻帶來憤怒」(和合本修訂版),加強了十28的語氣。

o 這兩句都是雙關語:「義人的心願」都是為了別人的好處,結果卻自己得了好處;「惡人的指望」是損人利己,結果卻給自己招來神的忿怒。這個吊詭法則的具體例子,就是「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24)──《聖經綜合解讀》

         23~27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提升人生價值的途徑。──《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24「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這節經文所強調的,乃是你有時候必須失去才能獲得的這種矛盾。這是引自商業世界,而未必是取自農業世界〔施散(和合、AVRV)是個相當一般性的詞語〕,其應用有相當廣闊的範圍。但樂善好施是個明顯的例子(詩一一二9;林後九6~9),而更深一層的,乃是捨己(約十二2425)。在第二行,RSV 之「應該給的,卻緊握不放」,比和合、呂譯、思高、現中、AVRV 的譯法都更為妥當。——《丁道爾聖經注釋》

         聖經教導我們,施比受更為有福(542712)。但是,沉淪在罪惡的人,在一切問題上均會以自己為中心,不肯幫助不幸的鄰舍。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於服事他人。耶穌親自作了我們的榜樣(1223~25),他教訓跟隨自己的眾人說,當過施予的生活(542;路1426)。聖徒既以耶穌基督為主,就當虛懷若谷,以致能夠丟棄萬事,看作糞土(38) ──《聖經精讀本》

 

【箴十一24~25慷慨助人為蒙福的道路。多種的多收(林後九6),越肯給人便越有(路六38)。吝嗇的人只為自己積儲,不願助人,也會孤獨無助。──《啟導本箴言註釋》

          1124~25 是說明為他人著想,最後自己也會獲得回饋。太過單顧自己,下場反到會匱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24~26財富並非囤積而得,相反地是因好施而來。「屯糧不賣」:等到人最需要時才以高價賣出。──《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一25「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這是比較不那麼矛盾的,沿著第17節的路線來探討這件事(見該處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好施捨的」:「祝福的人」。

         ●「必得豐裕」:「必得祝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25~2625~26節都是農業方面的比喻。25節是具體說明「有施散的,卻更增添」,26節是具體說明「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o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25a),可譯為「祝福別人的,必得豐裕」(英文ESV譯本),意思是祝福別人的,神也讓他的牲畜肥壯。

o 「滋潤人的,必得滋潤」(25b),可譯為「給別人澆水的,必得澆灌」(英文ESV譯本),意思是用自己的水泉幫人澆灌田地的,神也使他的田地得著澆灌。我們幫助別人,實際上就是幫助自己,這也是「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屬靈法則。

o 「屯糧不賣的」(26a),指在缺糧的時候囤積居奇、待價而沽。

o 「情願出賣的」(26b),指在饑荒的時候糴糧給人(創四十一56)──《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26「屯糧不賣的,民必咒詛他,情願出賣的,人必為他祝福。」

         這一節經文藉著所激發的禱告或詛咒而特別引入屬天的層次。這裏的屯積(AV 還是譯作「緊握不放」,但原文與第24節的那個字不同)是有計畫地哄抬物價──不只是第24節的吝嗇。——《丁道爾聖經注釋》

         “屯糧不賣”。他囤積糧食,為的是提高價格。──《箴言雷氏研讀本》

         屯糧不賣的: 指囤積居奇,待價而沽的行為。當時,一些認錢不認人的財主們,似乎大量購進糧食等生活用品,待出現缺貨現象時,才拿出去賣。阿摩司也曾辛辣地批評這種腐敗現象(84) ──《聖經精讀本》

          1126 意義應該是指「囤積居奇的人將會被咒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27「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

         構成懇切求的只有一個字,所提示的意義是守夜等候黎明來到;見一28的註釋。關於這則箴言一般的要旨,參第17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27節的「善」(27)23節的「好」原文是同一個詞,這個關鍵字把27節和23節聯繫到一起,前後呼應。「求善的」(27a),是為別人求好處;「求惡的」(27b),是咒詛別人。我們為別人求什麼,最終卻是自己得到什麼,這也是一個屬靈的法則,「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找到」(太七8)──《聖經綜合解讀》

         用真智慧來提升人生價值的途徑只有一個:不是增加多少,而是減少多少;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舍去多少(約十二23~25)。無論是屬靈還是物質,施比受都更為有福(徒二十35)。因為施捨就是舍去不能保留的,得著不會失去的;減少屬肉體的,增加屬靈的。所以捨棄比獲取更能提升人生的價值,這就是「積攢財寶在天上」(太六20)的屬靈法則。──《聖經綜合解讀》

         公平的交易(1)和慷慨的施捨(24~25),都是神所喜悅的。今天,許多人卻想取代神的法則,用所謂的經濟正義(Economic Justice)代替慷慨的施捨:不是鼓勵人「好施捨」,而是先取走百姓的錢,然後替他們「施散」給更有可能投票給自己的人,讓他們更加倚賴政府、繼續擁護自己,越來越習慣於貪戀別人的錢財(出二十17)。這樣的施捨是減少別人、增加自己,並不是「義人的心願」,而是「惡人的指望」。凡是倚賴人的「均貧富」夢想,無不始于「均富」、終於「均貧」;凡是不能使人更加仰望神、只會使人更加倚賴人的「施捨」,都不是「求善」,而是「求惡」。──《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28「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義人必發旺如青葉。」

         第一個人有突然被提升的危險,第二個人則有生命與成長的韌力。

RSV 將跌倒(yippo{l)改成「凋落」(yibbo{l,參,現中),這是一個迷人的筆觸,但卻沒有經文的支持,事實上也沒有必要。——《丁道爾聖經注釋》

         財物會朽壞,不可倚靠。惡人仗財淩人必受罰(詩四十九6;六十二10;參提前六17~19)。──《啟導本箴言註釋》

         倚仗錢財的背後隱藏著放蕩與安逸等邪惡態度,這些人就像衰敗的樹葉。相反,以神為主的人,就像一棵樹栽在溪水邊,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139213;賽6614) ──《聖經精讀本》

         ●「發旺」:「發芽」。

         ●「青葉」:「綠葉」、「樹葉」。──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28~3128~31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比較倚仗財富和智慧的結果。──《聖經綜合解讀》

         「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28a),是把倚仗財富的惡人比作根基不穩的房屋,結果必然倒塌。29節繼續了房屋的比喻:「擾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風」(29a),因為倚仗財富等於破壞自己的家庭,就像亞幹(書七24~26),最終落得一場空;「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僕人」(29b),指倚仗財富的愚昧人必會家道敗落、賣身給有智慧的人作奴僕。──《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必發旺,如青葉」(28b),是把有智慧的義人比作一棵樹。30節繼續了樹的比喻:「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30a),供應人生命、救人脫離死亡,就像亞比該(撒上二十五33);「有智慧的,必能得人」(30b),這棵樹的果子可以吸引人歸向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一29「擾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風,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僕人。」

          這是第17節所引入之要旨的一個變通的說法;亦見該處對擾害這個字所作的解釋,它在這裏可以譯作「使……不安定」。——《丁道爾聖經注釋》

         「承受清風」:一無所有。──《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可作17節的解釋。殘忍對待他人,自己也受害。《創世記》三十四25~30和四十九7所記利未和西緬因兇殘對付示劍,以致影響後代子孫在地業上的分配,可為殷鑒。亞幹不顧一族安危,私藏當滅的擄物,招來殺身之禍,也是顯例(書七22~25)

“清風”指毫無所獲,有若一陣風。──《啟導本箴言註釋》

         ●「擾害」己家的:「打擾」、「找麻煩」。

         ●「承受」清風:「繼承」。

         ●「慧心人」:「智慧的心」。

          1129 擾亂自己家庭,將導致無法繼承到任何財物。──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30「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希伯來文(和合、思高、AVRV)的含義是:義人具有賜生命的影響力,而智慧人則贏取別人歸向智慧。然而,在上下文有必要的時候(如,王上十九4),得人(思高「奪取人心」)這個片語的意思也可以是「奪取性命」;七十士譯本以「強暴」(h]a{ma{s)代替「智慧人」(h]a{ka{m),提供了這樣的上文,呂譯、現中、RSV 的譯文即根據於此。但舊約聖經對於以觀念或影響力來贏取人的這種隱喻非常熟悉(參,不好的含義,六25;撒下十五6);而「你必得人」的這個應許,如果是要喚醒人想起這則箴言,無疑也是很適當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生命樹”。即生命的源頭。“得人”。並非指叫人得救恩,而是吸引別人,將智慧傳授給他們。──《箴言雷氏研讀本》

         有智慧者吸引人,使人亦得著智慧。──《串珠聖經註釋》

         “生命樹”是恢復心靈力量的源頭。“得人”指人心歸向智慧之道,義人有此影響力。比較三18。──《啟導本箴言註釋》

         ●「生命樹」:  29 32224 ,可能指「延續生命的方式」。實際上指的,應該就是家族命脈的持久延續。──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一31「看哪,義人在世尚且受報,何況惡人和罪人呢?」

         受報(和合、RSV)可以有令人安心(參,呂譯「得賞報」)或威脅(參,現中、思高「遭受報復」)的意味,七十士譯本支持後者,彼得前書四18全部引用(「若是義人僅僅得救……」)更是支持這個含義。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人是犯罪而不受刑罰的,即使是像摩西或大衛那樣的人也不例外,硬心背逆之人當然更不會免受刑罰(參,耶二十五29;結十八24)。值得注意的是:在彼得前書四12~19,甚至連義人在逼迫底下所遭受的苦難,有部分也被視為(像這則箴言中一樣)是個審判,無論它還帶有其他的什麼層面。──《丁道爾聖經註釋》

         「受報」:得著應得的賞報。──《串珠聖經註釋》

         義人若有過失,神尚且懲罰(民二十11~12;撒下十二10),何況罪人(參彼前四18)?世上沒有一人犯罪可免神的刑罰。──《啟導本箴言註釋》

         “尚且受報”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指“得賞賜”,倘若如此,本節就是指義人與惡人將要受到截然相反的報應。第二,是指“受審判”,倘若如此,本節則指“義人尚且根據其所行受報,何況是惡人呢?”。本書採用後一種解釋。即世上的所有人皆會因自己所犯的罪而受罰,在神的絕對公義面前,所有人都必受到審判。只有藉著耶穌基督代贖的恩典,才能免受懲罰(623)。──《聖經精讀本》

         「義人在世尚且受報」(31a),原文是「義人在地上尚且受報」(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使徒彼得引用了本節(彼前四17~18)。神樂意賜福給祂的百姓,但財富未必都是祝福。人若離棄智慧、倚仗財富,錢財反而會帶來災禍(28)。相反,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並且能給人帶來生命和智慧。這個屬靈法則對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連有智慧的「義人」,尚且承擔選擇的後果(31),何況那些不能做出明智選擇的「惡人和罪人」(31b)呢?因此,凡有頭腦的人,都應當按照智慧、而不是順從自己的肉體行事。──《聖經綜合解讀》

         ●尚且「受報」:「賠還」、「回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11)

1 先知阿摩司(85)曾指斥商人欺騙顧客,如本章1節一樣。究竟誠實是否智者的必然特性?

2 作者似乎常把「智慧」(2)和「靜默不言」(12)拉上關係。究竟「智者」為何毋須多言也可成事呢?西諺謂:「沈默是金」與這教訓是否符合?

3 有學者認為作者提及「鄰舍」(9)是要表明惡人的言詞有摧毀社會的能力。你的言語有否引起你四周朋友彼此間的不協調,甚至造成分裂呢?

4 為什麽作者說「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21),而不是「義人得拯救」?俗語有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與這裡的思想有何異同?

5 基督徒的施濟應否只限於金錢上呢?參林後81~5 96~13 410~19 帖前28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