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第十章拾穗

 

【箴十1「所羅門的箴言: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

         “智慧之子”。敬畏神和順服神的人,他能把知識正確地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愚昧之子”。對道德真理冷淡和感覺遲鈍的人,他行事不理會道德,招致自己的滅亡。“擔憂”。憂愁。――《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言從家庭開始論及,這就使我們看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在神面前,聖徒的家庭與教會具有同樣的概念。我們須銘記,本節所收錄箴言的第一物件是一個家庭的子女。此訓誨與十誡中關於人際關係的第一誡命——孝敬父母相通。父親與母親均是指父母,用此文法避免了重複。智慧之子: 之所以成為父母的喜樂,是因為智慧蘊含著生命、良善與卓越的道德,這樣的美德可榮耀父母。 ――《聖經精讀本》

          這是九12的真理的另一面。你可以單獨作出抉擇,但那不可能是私人的抉擇。這個事實使我們更清楚明白不應得之苦難的問題,提醒我們:人們所賴以維繫彼此之關係的因素(最大的乃是愛)若失去了,生活可能會少一點痛苦,但卻是無法估量的貧乏。(參十五20,二十七11,二十八17,二十九3)——《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方面,人應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你若有智慧,是與自己有益;你若褻慢,就必獨自擔當」(12)。但另一方面,人的大部分選擇都不可能是私人的,必然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影響到那些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人(十五20;二十七11;二十九3),所以說:「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1)──《聖經綜合解讀》

         ●「擔憂」:「憂愁」。──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31本文是本書的第三個部分,上文主要敘述了一般原則和結果,而本文則使用對偶句指出了關於智慧和愚蒙的具體例證。本文並不是按照某一特殊邏輯或主題來編排的,故不易嚴謹地分段。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作者,分為:①所羅門的箴言(101~2927);②亞古珥的箴言(301~33);③利慕伊勒的箴言(311~31)。所羅門的箴言又根據編緝年代,分為所羅門時代的人所編緝的部分(101~2434)和所羅門之後的人所編造的部分(251~2927)。――《聖經精讀本》

         1節的「智慧之子」、「愚昧之子」與第5節的「智慧之子」、「貽羞之子」前後呼應,把1~5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工作與財富。勤奮的是「智慧之子」,懶惰的是「貽羞之子」。──《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1~32智慧人與愚蒙人的結果: 本章與上文內容有所不同,主要是對比了義人與惡人,智慧人與愚蒙人,從不同角度談到了這兩類人的不同結果。古代社會,對惡人和義人,均有鮮明的界定,但是在多元化的當今社會中這些概念卻並不清晰,或者是常常很難明確界定何為善、何為惡。縱使這樣,當今聖徒也應單單以基督為標杆,在這樣的現實中,我們應分辨何為神所喜悅的事情,堅持不懈地走義路。 ――《聖經精讀本》

 

【箴十1~十五29◎這一段主要將道德與公義和智慧連接在一起。

 

【箴十1~二十二161到二十二16是「所羅門的箴言」(1)第一集,記錄了375句平行句,與「所羅門 שְׁלֹמֹה」的希伯來字母數值相同(ש=300ל=30מ=40ה=5)。這些箴言彼此獨立、又互相關聯。原文都是每節一句,每句兩行。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1.第一部分:十1~十五29180句,大都是反義平行句,兩行詩句一正一反。

   2.第二部分:十五30~二十二16195句,大都是同義平行句和綜合平行句。──《聖經綜合解讀》

         ◎這部份涵蓋了雙行格言和誡命,共計三百七十五則,而所羅門的希臘文字母子音所代表得數值總和正好是375。此處前半段大部分是「反義平行句」,後半段則比較不是「反義平行句」。──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2「不義之財毫無益處,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

         “不義之財”。即用不道德手段得到的財富。――《箴言雷氏研讀本》

         不義之財容易來容易去,如吹來吹去的浮雲(二十一6)。――《啟導本箴言註釋》

         「公義」:指正直生活。――《串珠聖經註釋》

         不義之財: 指用不義的方法獲取的財寶。若有人依靠世上的財寶,必會經歷失去錢財所帶來的絕望,不義之財自然更甚。耶穌曾教導說,當以悔改的心將不義之財用於交友,以此來預備滅亡之日(169) ――《聖經精讀本》

 

【箴十2~3公義是最安全】這些言論在四個層面上顯為真實──邏輯上、神意上、屬靈上、永恆上──雖然第四個層面是越過了箴言正常的範圍(但見十一7,十四32AVRV)。那就是說:(a)罪就跟愚昧一樣,會使生活的結構變形,至終只能以崩潰結束;(b)無論神如何任憑我們,祂仍然掌管著一切;(c)義人在世上的光景無論如何,他們才是真正富足的人(20~22)(d)在來世中,公義必然是完全的。也見十三21的註釋,以及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原書第53~57頁。

  參蒲他(見導論:「Ⅱ 在古代世界中的智慧」第四段,原書第13):「惡行永遠不能使它的保證具有任何意義,得著財富的(可能)是騙子,()能以持久的卻是公義的力量」56

  根據上下文看來,「魂」(nep{es%3節,AVRV;中文聖經皆未譯出)不是與身體相對的,乃是指生命,人,甚至食慾(二十三2)。所欲的(和合、RV),應該譯作「切求」(RSV)AV 卻譯成「資產」。——《丁道爾聖經注釋》

         「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3a),但神並沒有應許滿足人對豪宅、名車和度假等奢侈生活的欲望。相反,「惡人所欲的,祂必推開」(3b)。這也是摩西在百姓進入應許之地之前的吩咐:「你們要謹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申十一16~17)。人總是盼望得到幸福,但並不總能看出什麼才是幸福。百姓事奉敬拜別神,無非是得著更多的身外之物,但這樣得到的「不義之財毫無益處」(2a),既不能阻止死亡、也不能帶下陰間。外面的財富並不能減輕人的煩惱,只是改變了煩惱的形式。而一個人裡面的財富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就越少,也就越容易得到幸福和滿足。真智慧是分清裡面和外面的財富,「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2b),是裡面永恆的財富。──《聖經綜合解讀》

          102~3 大致上的意思是強調公義才是真正的財富。──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3「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惡人所欲的,他必推開。」

         不使義人受饑餓: 詩篇的作者曾說“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3725)。耶穌也曾應許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633)。我們不能過於簡化這些話語,因為有很多例子表明,義人的生活反而會經歷更多的艱辛。若有人在這一切艱難中,依然珍藏生命的深遠意義,其生命就比在罪惡中安穩度日的人,更加豐盛  ――《聖經精讀本》

 

【箴十4「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

         手懶的: 指“鬆弛的手”;手勤的: 指“忙碌、緊張的手”。各種環境因素自然也是導致貧窮的原因,但放蕩與懶惰是更主要的原因。懷著虔誠而質樸的心,努力誠實地勞作,必不會面對貧乏。 ――《聖經精讀本》

         神的百姓「富足」(4b)的基礎並不是人的勤勞,而是神的恩典。百姓進入應許之地之前,神就已經應許,百姓若順服神(申十一13),「祂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得飽足,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申十一14~15)。但是,神既賜下恩典的應許,也要求人勤奮工作,就是嗎哪也要人早起收取(出十六14~16)。因此,真智慧是更加有信心、更加盡本分地伸手接受恩典,而不是坐等天上掉餡餅。所以「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4),物質的財富如此,屬靈的財富更是如此。──《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4~5勤勞工作──它的物質與道德層面】這兩句話巧妙地成對出現。它們結合在一起,平衡了第3節的寂靜主義,而第5節更強化了第4節的力量。你可能反駁第4節說你對致富不感興趣,但第5節卻回答你說:如果貧窮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偷懶卻是羞辱。除了你自己的名字之外,你還必須考慮到別人的美名()

  智慧(5節,和合、AVRV),或「明智」(呂譯、思高、RSV) mas*ki^l(見分題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3點,原書第33~34)。勤勞的基本意思是敏銳,所以,「敏捷」是比較適切。——《丁道爾聖經注釋》

          104~5 則是強調勤勞是財富的基礎。──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5「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之子。」

         「貽羞之子」:叫父母感到羞辱的子女。――《串珠聖經註釋》

         「手勤的」並非一心致富,而是順服神,按時「聚斂」(5a),成為伸手領受神恩典的「智慧之子」(5a);「手懶的」也不是淡泊名利,而是體貼肉體,不肯按時「收割」,成了袖手錯過神恩典的「貽羞之子」(5b)。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顛倒的世代,人們妖魔化辛勤勞作的「智慧之子」,補貼不事生產的「貽羞之子」,推崇只會抱怨的「愚昧之子」(1b);爭取公平的享受,卻不關心公平的付出。真智慧就是不管世道變得怎樣眼花繚亂,都堅信「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聖經綜合解讀》

         在以色列,農夫在陽曆三、四月間的逾越節開始收割大麥,陽曆五、六月間的五旬節收割完小麥。「收割時」(5b),就是從逾越節到五旬節,也就是「夏天」(5a)。「收割時沉睡的」(5b),就不能享受豐收;懶惰人天天休息,卻無法享用安息。真智慧是在該工作的時候強迫自己工作,免得讓工作或饑餓來強迫人。──《聖經綜合解讀》

         ●「貽羞」之子:「行事羞恥」、「羞愧」。

         ●「收割時」:巴勒斯坦陽曆四月底收割大麥,小麥收割結束是陽曆六月初,因此收割時也就是「夏天(春末夏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6「福祉臨到義人的頭,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強暴的計劃和語言封住惡人的口。――《箴言雷氏研讀本》

         神給義人的恩典豐富無比(申三十三16)。惡人說話強橫終必招來滅身之禍(詩一四〇9)。――《啟導本箴言註釋》

         惡人口裡充滿惡毒言語和計謀。――《串珠聖經註釋》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若考慮與上半節的對應關係,亦可譯為“強暴遮蓋惡人的口”。麻瘋病人會遮掩口(1345),而且弔喪的時候也會蒙臉(2417),蒙哈曼的臉正是表示死亡已臨到了他(78)。本節強調的是,惡人用以謀害他人的一切詭計,最終將臨到他自己(678) ――《聖經精讀本》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6b),可譯為「惡人的口藏匿殘暴」(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福祉」:「祝福」、「興旺」。

         ●「蒙蔽」:「遮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6 報應原則】智慧人和愚昧人的對比是古代近東智慧文學的共同題材。智慧的職責之一是向人保證邪惡或愚昧的行為是不會使人得益的。如此,埃及哲人蒲他霍特普(約主前二十五世紀)在其《教訓》中,表達了對於工作的正確態度:「智慧人早起開始工作,愚昧人早起煩惱事務過多。」埃及哲人阿曼尼摩比(約主前十一世紀)形容在社會中取得成就,而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痛苦的能力說:「愚昧人的話比外海上的暴風更危險。」另一位埃及教師安肖桑基(約主前八世紀)指出:「智慧人尋求朋友,愚昧人尋求敵人。」在上述每一句話中,智慧的傳統都清楚表示有一個報應原則在宇宙之中運行,以智慧人和義人醫治性的言行,平衡輕率言行所造成的傷害。有關報應原則的概括性討論,可參看:約伯記四章的附論、詩篇中「常見的概念」的附論,以及詩歌和智慧文學的導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6~7良善帶來持久的福分】強暴蒙蔽惡人的口……(和合、AVRV),這譯法比現中、RSV 的好,後者將主詞與受詞顛倒過來:見第11節的討論。蒙蔽的口可能會使人想起長大痲瘋的人(利十三45),或是舉哀之人(結二十四17),然而在這兩處經文中的動詞是「遮住」。哈曼被人蒙上臉(斯七8)是死到臨頭的象徵。但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將它解釋為(就像我們的俗話所說的):人的邪惡寫在他的臉上。相反的,福祉也同樣是明顯可見的,可能被認為是由感激之鄰舍所祈求而得的(參,十一26),或是直接由神所賜下的(22)。福祉與羞恥同樣都是會繼續存留的(7)——《丁道爾聖經注釋》

         6~9節的主題是口舌對自己的影響。──《聖經綜合解讀》

         6節借著人身上的部位,從「手」(4)所代表的「福祉」(6),自然地過渡到「口」(6)所代表的言語。6~14節幾乎每句都有「口」或「嘴」(除了7912),把6~14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口舌對個人的影響:

   1.口舌對自己的影響(6~9)

   2.口舌對人對己都有影響(10)

   3.口舌對別人的影響(11~14)──《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7「義人的紀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

         本節指義人與惡人死後留下的果效:義人生前的貢獻永垂青史,惡人則被人永遠忘記或為人咒詛。――《串珠聖經註釋》

         上節描述了義人與惡人的現世生活,本節則描繪了過世之後的事。生前行惡的人,會使活人毛骨悚然,他們要麼會遺臭萬年,要麼就永遠不被人所紀念。與此相反,“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123) ――《聖經精讀本》

         「義人的紀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7),在這個單元中是說口舌的智慧和愚昧會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影響。──《聖經綜合解讀》

         ●「被稱讚」:「祝福」、「對神的讚美」。

         ●「朽爛」:「腐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8「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

         “口裏愚妄的”。直譯作:嘴唇的愚昧;即胡言亂語的愚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即使是在人類的學習領域中,那些傾向於「高談闊論的人」都是第二流的人物。傾倒(和合、AVRV)太過中性了,毋寧譯作「被推落、被踐踏」。(第二行重現在第10節的希伯來文經文中,見該處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8),可譯為「智慧的心,領受誡命;愚妄的嘴唇,必致傾倒」(和合本修訂版)。「口裡愚妄」(8b10b),指說話沒有智慧。真智慧是認識自己的有限、謙卑受教,而沒智慧的愚妄人則是自命不凡、無可救藥。承認自己的罪,是邁向得救的第一步;承認自己的無知,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但人若在某個領域有點專業知識,常常不容易看到自己知識的邊界,就像一個視線被擋住的人,自信滿滿地沖往懸崖。他們不但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而且常常越過自己的已知,把自己當作另一個領域的專家,結果口裡的「愚妄」只能證明自己有三倍的無知。──《聖經綜合解讀》

         ●「受命令」:「領受誡命」。

         ●「口裡」愚妄的:「嘴唇」。

          10810 的「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原文完全一致。但七十士譯本 1010 作「坦白勸責人的締造和平」,可能比較正確。如果照七十士譯本,意思就是「不直接當面勸戒,反倒在背後搬弄是非的人會造成傷害,當面勸戒的,反而帶來和平」。──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9「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走彎曲道的,必致敗露。」

         行正直路的: 七十士譯本譯為“為人純樸”,不隱藏或不忌諱什麼。耶穌也稱讚孩童般純潔的心靈(181~4)。但是單靠純潔的心靈,是不能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故耶穌也對門徒說當靈巧像蛇(1016)。沒有智慧的純潔不過是白癡,而沒有純潔的智慧是邪惡。 ――《聖經精讀本》

          本節的兄弟──二十八18──指出建立在欺騙之上的事業必忽然瓦解。「安穩」(和合、呂譯;思高、現中「穩妥」,AVRV「安全」)的希伯來字所提示的,乃是心思的狀態:「有把握地」、「逍遙自在地」。「被人知道」(呂譯註、AVRV):湯瑪斯教授堅稱這個字經常都應該是譯作「蒙羞」(參,呂譯「必受虧損」),這也適合此處的上下文,但和合、思高、現中、RSV 之敗露恰恰吻合。——《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走彎曲道的,必致敗露」(9),在這個單元中指口舌方面的「正直」和「彎曲」。說話「正直」、誠實的,有時貌似愚拙,但卻「步步安穩」;而說話「彎曲」、圓滑的,雖然看起來精明,但卻「必致敗露」。真智慧是永遠說誠實話,就不必刻意記住自己曾經說過什麼。──《聖經綜合解讀》

         ●「行正直路的」:「行為完全的」、「行為純全的」。

         ●「必致敗露」:「被發現」、「被知道」。──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0「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

         “以眼傳神”指用眼打暗號,製造紛爭(13);“口裡愚妄”指瞎談妄語的人。智慧人慎思明辨,所行順利(14)。――《啟導本箴言註釋》

         「以眼傳神」:參613注。――《串珠聖經註釋》

         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 七十士譯本譯成“坦率責備人的必帶來和平”。這句話似乎不應該出現在此處,可能是沿用了8節的下半句。――《聖經精讀本》

    照著現有的經文(和合、呂譯註、AVRVRSV 邊註),本節的意思乃是說:小動作能夠造成大傷害,而喋喋不休的愚昧人則成了難以忍受的。但第二行似乎是受第8b節影響而來的,七十士譯本可能保存了真正的原文,而且形成令人驚奇的對句:「坦白勸責人將締造和平」(呂譯、Moffatt),思高、現中、RSV 都接受此一譯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10),可譯為「擠眉弄眼的,使人憂患;愚妄的嘴唇,必致傾倒」(和合本修訂版),形容搬弄是非、不光明正大地說話(13)──《聖經綜合解讀》

         「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是口舌對別人的影響,「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是口舌對自己的影響。真智慧是隨時提醒自己:口舌既能敗壞別人,也能敗壞自己。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褻瀆的時代,言語成了敗壞思想的捷徑;信徒應當特別注意口舌的分別為聖,「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五3~4)──《聖經綜合解讀》

         本節把6~9節和11~14節的主題前後顛倒,成為6~14節的轉折句。──《聖經綜合解讀》

         ●「憂患」:「痛苦」、「傷痛」、「傷害」。──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10 以眼傳神】新國際本「惡意地眨單眼」(和合本:「以眼傳神」)中的「惡意地」三字是基於詮釋,而這話在其他經文之中包括雙目,因此眨單眼也是不太可能的。亞喀得的觀兆智慧文獻,提供了另一個解釋。這文獻記載了一系列有關眼睛的兆頭,其中一個堅稱人若閉著眼睛,他所講的便是謊言。但這是指頻頻眨眼,還是說話時瞇著眼睛,卻不能確定。十六章30節表達了同樣的概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11「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生命的泉源”。即屬靈生命力的源頭。――《箴言雷氏研讀本》

         生命的泉源: 詩369稱“主”為“生命的源頭”。結471~12描繪了神聖的水從聖所流出,賜萬物以生機的場面。耶穌也將聖靈比喻成“賜人永生的泉水”。與神相交並順服其話語的人等於是從生命之泉汲水供給眾人。 ――《聖經精讀本》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11a),指有智慧的話語能夠幫助人敬畏神、接上生命的源頭(十三14;十四27;十六22)──《聖經綜合解讀》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11b),可譯為「惡人的口藏匿殘暴」(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11~14節的主題是口舌對別人的影響。──《聖經綜合解讀》

 

【箴11 生命的泉源】埃及哲人阿曼尼摩比說得好:豐盛生命在於言行有智慧,但「在廟中公然說話的愚昧人,卻好像樹種在室內」,因為沒有光而枯萎死亡,被人當作垃圾焚燒或丟棄。但另一方面,「沉默寡言的智慧人就像樹栽在園子之中」,結甜美的果子,好作樹蔭,並「永遠在園中」繁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十12「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愛能遮掩一切過錯」:參彼前48。――《串珠聖經註釋》

         恨,能挑啟爭端: 一切爭端都起源於心中的憎恨。若這樣的恨惡之情發展到極點,就會毫不猶豫地殺人。血腥的復仇會使人付上血的代價,這就導致了罪的惡性循環。因此,當該隱殺害亞伯時,神也禁止人直接復仇(415)。耶穌曾宣告了當愛仇敵的驚人之語(544),使徒保羅也曾說過善待仇敵,好比將炭火堆在其頭上(1220)。歸根結底,這句話意味著,我們尚在作仇敵之時耶穌為我們而死,我們既然在耶穌裡面,有時就當為所有人接受逼迫與犧牲。這也意味著最後的審判權還是在神那裡。但是,盲目的服從邪惡勢力卻不是美德。相反,正確的信仰態度,是勇敢地對抗惡勢力。只是我們須察看展開爭戰的內在動機與對抗方式是否合乎神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

         遮掩的意思並不是「補償」(像許多人經常引用這節經文時所暗示的),它的意義顯然是從它的對偶──挑啟(這裏)、「洩露密事」(十一13)、「把一件事反覆重述」(十七9,見呂譯、RV)──而來。這裏所著重的是復和,但必須由向我們提出警告的其他經文來平衡,就如遮掩自己的罪(二十八13),或逃避接受責備(如:二十七56)。這節經文引用於彼得前書四8;或許在哥林多前書十三7(該處之「包容」的意思是「遮蓋」)與雅各書五20也都隱約提及。——《丁道爾聖經注釋》

         「恨能挑啟爭端」(12a),在這個單元中指煽動「恨」的言語。「愛能遮掩一切過錯」(12b),在這個單元中指發表「愛」的言語。使徒彼得引用了本節(彼前四8)。真智慧是用愛的言語「遮掩一切過錯」,而不是用恨的言語「挑啟爭端」。今天,許多政客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公式:只要讓人們感到恐懼、怨恨和嫉妒,他們就會逐漸交出財產和自由的控制權。真智慧是看出,那些總是設法「挑啟爭端」,而不是用愛「遮掩一切過錯」的人,所關心的只是人手中的選票。真智慧也能看出,這些人看上去巧舌如簧,實際並沒有多少智力。因為用謊言煽動仇恨,比用誠實激發友愛簡單得多;蠱惑群眾並不需要邏輯和證據,只需要危言聳聽、誇大其詞,重複百遍即可。──《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13「明哲人嘴裡有智慧,無知人背上受刑杖。」

         第一行並非同義字之重複:參「出於內心之豐富……」──那就是說:如果你的心思蒙了光照,智慧就必洋溢在你的話語中,也因而流進別人的生活裏面(11)。如果你的心思是關閉的,神仍然不會棄你於不顧,但卻是用強制力來對付你:參詩篇三十二89——《丁道爾聖經注釋》

         「明哲人嘴裡有智慧;無知人背上受刑杖」(13),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會成為神話語的出口,用「智慧」來供應人,成為「生命的泉源」。而神的百姓中缺乏智慧的人,神也不會棄之不顧,但卻會用「刑杖」來「馴服」(詩三十二9)他們。愚昧是「無知人」自招的不幸,因為對於「無知人」來說,一次痛苦的管教,勝過一百次言語的勸誡。真智慧是承認無知、「領受責備」(十五5);而不是「恨惡責備」(十五10),結果「背上受刑杖」。──《聖經綜合解讀》

          1013 直譯是「聰明人的嘴找到智慧;無知人的背找到的卻是刑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4「智慧人積存知識,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

         “速致敗壞”。可能危害他自己和別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智者肯受教,將知識存放心裡。――《串珠聖經註釋》

         積存: 指等候適當的時機而保存下來。有時最有智慧的作法就是保持沉默。沉默與慎重、慎思明辯息息相關。相反愚蠢的人因為不經思考就胡說一通,就陷入自己所設的網羅(913) ――《聖經精讀本》

          積存(呂譯「含蓄著」;現中「吸收」;思高「隱諱」)在這裏的意思是:「儲存起來,留待適宜的時機」,也就是說:它是論及慎思明辨,而不是論及博學。第二行末尾字面的意思是:「是迫在眉睫的毀滅」;所以和合本作速致敗壞(參,呂譯「催促著敗落」;思高、RSV「招致逼近喪亡」)——《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人積存知識」(14a),原文的意思是智慧人懂得慎思明辨,把話語「積存」起來,留待合適的時機;而愚妄人卻口無遮擋,結果是顯露自己的無知、「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14b)。因此,真智慧不是自詡「心直口快」,而是「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一19)──《聖經綜合解讀》

         「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裡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聖經綜合解讀》

          1014 意思是智慧人會把知識儲存、珍藏著,不會隨便說出來。但是愚昧人想到什麼就說出甚麼,反而導致敗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5「富戶的財物是他的堅城,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

         財富有時候能保護人免受煩擾,而貧窮必使人面對不幸。――《箴言雷氏研讀本》

         有錢財若能善用,可結交朋友(十四20)。又有影響力,地位穩固。不顧財富不可倚仗,神才是真保障(詩五十二7)。貧窮人無友(十九4)、無勢(十八23),沒有保障。《箴言》鼓勵勤勞,重視勞力的所獲,責備懶惰。指出手懶為饑餓和貧窮之因(6~11;十二1124;十四23)。本節須從此精神來瞭解。――《啟導本箴言註釋》

         財富常給人保障,不過,整卷箴言論到財富不可倚仗,而不義之財會帶來災禍;人不可貪得無厭地 財,相反地應慷慨施予。――《串珠聖經註釋》

         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 本節不單單是指物質上的窮乏者會敗壞,也是指出靈性上窮乏的人所要遭遇的結果。 ――《聖經精讀本》

    將本節與第2節,和第16節平衡起來。可能有人會告訴你沒有錢就算了;你當然必須評估金錢低於誠實,但別受這些話影響而輕看財富;別因著懶惰或浪漫主義而擁抱貧窮(關於必須面對之更進一步的冷酷的事實,見十四20,十八23,十九7,二十二7)——《丁道爾聖經注釋》

         15~16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談論財富和安全感。──《聖經綜合解讀》

         「富戶的財物是他的堅城」(15a),在這裡的上下文中並不是說倚仗財富(十八11),而是說勤勞致富(16)使人生活有保障。當以色列的屬靈光景正常時,「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22),「富戶的財物」(15)是因為「手勤」(4b)。而在以色列的屬靈光景正常時,「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15b),因為「窮人的貧乏」都是「手懶」(4a)的後果。真智慧不是故意拒絕財富,而是勤勞致富。──《聖經綜合解讀》

          1015 是提及財富的力量,擁有財富就擁有力量,財富不足導致失敗,這種事情現實社會常見。

 

【箴十16「義人的勤勞致生;惡人的進項致死(“死”原文作“罪”)。」

         “勤勞”。即勤勞的回報。義人的收入確立他的生活,而惡人透過犯罪所獲得的,卻產生罪,最終導致死亡。――《箴言雷氏研讀本》

         “致生”的不是15節所說的財物,而是勤勞得來的正當報酬。惡人所得的報酬是罪,而罪的工價就是死(羅六23)。――《啟導本箴言註釋》

         「進項」:指工作報酬。――《串珠聖經註釋》

          注意生與罪之間的對比,加強了前者的屬靈含義,這是在箴言中經常可以看到的(見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這裏所教導我們的功課是:一個人不應該把自己生活的素質歸咎於貧窮或富有;一個人使用他的財產,乃是照著他的性格,將財產用作善或惡的工具。〔勤勞(和合、AVRV),而不是「工價」(呂譯、思高、RSV),在希伯來文中是一個單數字,經常都代表一件事與其後果;它在第2行的平行字眼直譯是進項。〕——《丁道爾聖經注釋》

         「義人的勤勞致生;惡人的進項致死」(16),可譯為「義人的報酬帶來生命;惡人的所得用來犯罪」(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真智慧看待一個人的屬靈光景,並不是根據他的所有,而是根據他是「義人」還是「惡人」;並不在於貧窮或是富足,而在於「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腓四11)。「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一21),「賞賜」和「收取」都可以顯明人的本相。被財富蒙住的心眼需要被貧窮打開,用貧窮建立的屬靈泡沫需要用財富來戳破;窮人突然擁有了產業,富人忽然失去了錢財,都可以讓人認識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人不可依仗財富(216),也不可誇口貧窮(15)。在一個人還不懂得如何與錢財相處之前,窮人和富人都不值得稱讚。故意擁抱貧窮、輕看神所賜的財富,既不屬靈、也不浪漫(十四20;十八23;十九7;二十二7),只不過是矯情懶惰的「貽羞之子」(5b)。聖經並沒有說窮人會更屬靈、富人會更愛財,而是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因此,神「不以貌取人」(申十17),真智慧就是「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利十九15)──《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的「勤勞」:原文是「工作」、「薪資」、「報酬」。

         ●「進項」:「生產」、「產品」、「收益」。

          1016 意思是「義人的工作報酬帶來生命,惡人的生產導致犯罪」。這一節等於平衡 1015 對財富的肯定。──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7「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

         「走向生命之路」(希伯來文,思高、RSV),是本節與前一節所共有的詞句,強調的事實是:生命不只是生存而已,而是要去達到的質素。注意在謹守與違棄之間的對比,也就是說:不僅必須聆聽訓誨,還必須長期地、堅定地持守這訓誨。——《丁道爾聖經注釋》

         「謹守訓誨」(17a),指謹守父母的訓誨(1),「違棄責備」(17b),指違背父母的責備(1)──《聖經綜合解讀》

         真智慧首先要承認無知,才能有受教的心,並且「謹守訓誨」,「在生命的道上」(17a)持續長進。本節作為一句過渡句,與第1節呼應,開始了一個新的部分(18~30)──《聖經綜合解讀》

         ●「違棄」:「撇下」、「離去」。──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8「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口出讒謗的,是愚妄的人。」

         說謊的人嘴裡滿口友善,心裡懷著怨恨。――《啟導本箴言註釋》

         本節告訴我們,不能憑著人的外表或外在的行動來判斷善惡。判斷善惡的根據在於內在的動機與狀態。我們不能說口蜜腹劍的人是良善的,應視之為偽善。耶穌也強調罪的根源乃是心靈(5812341518) ――《聖經精讀本》

  隱藏怨恨的人往往撒謊和裝假。

         愚妄人散佈「讒謗」(18b)的話,用「說謊的嘴」(18a)來掩蓋自己所隱藏的「怨恨」(18a),而隱藏的仇恨比公開的仇恨更加危險。真智慧是不憑言辭作判斷。謊言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歷史,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輕易、直接地影響那麼多的人。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謊言氾濫的網路時代,許多人都以言辭而不是結果來作判斷,所以「說謊的嘴」和「讒謗」越來越容易引發群眾的興奮、恐慌或仇恨,並且讓人深信不疑,甘心成為傳播的工具。──《聖經綜合解讀》

          1018 意思是「如果憎恨在心裡,就會導致說謊,怨恨說出來,就會導致愚妄」。因此意思是:「最好不要有憎恨」。

         ●「讒謗」:「誹謗」、「中傷」。──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18~21論及言語。――《串珠聖經註釋》

         18~21節每句都有「口」、「舌」,把18~21節組成一個單元,主題是言語的價值。──《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19「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19),這也是傳道人和作父母的最需要學習的真智慧。因為人的「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所以言多必失。很多蠢話都是出自那些想說聰明話人的口,常常是從聖經的教導說起,以人的血氣結束(31);動機是造就人,結局是敗壞人(32)。智慧人說話是因為該說,愚昧人說話是因為想說。真智慧是在言語上有節制,懂得什麼話是該說、什麼話只是自己想說;寧可不說,也不要亂說;寧可少說,也不要多說。──《聖經綜合解讀》

          1019 意思是「沉默是金」。

 

【箴十20「義人的舌乃似高銀;惡人的心所值無幾。」

         “高銀”指純銀。義人說的話有真價值。“惡人的心”指惡人的思慮和計謀。――《啟導本箴言註釋》

         「高銀」:純銀。――《串珠聖經註釋》

         「高銀」(20)指經過挑選的純銀。「義人的舌乃似高銀;惡人的心所值無幾」(20),是說「舌」的價值,在於「心」的價值;言語的價值,取決於人的價值。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的「心」不完全,所以「多言多語難免有過」,再屬靈的人也應當學會「禁止嘴唇」。──《聖經綜合解讀》

         ●「高銀」:「挑出來的銀子」、「上選的銀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21「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

         「教養」:有牧養的意思。――《串珠聖經註釋》

         「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21),原文是「義人的口餵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英文ESV譯本)。義人的口中滿有智慧,「是生命的泉源」(11),幾句話就可以餵養別人;而愚昧人的「多言多語」都是毫無營養的嘮叨,連喂飽自己都不夠。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無知,不可好為人師,「教養多人」的果效是從柔和謙卑的生命泉源中流出來的。──《聖經綜合解讀》

         ●「教養」:「牧養」、「餵養」。

         ●「無知」:「無心」、「無理解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22「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真正的繁榮是神所賜的福,不會伴隨憂慮或煩惱。――《箴言雷氏研讀本》

         財富是神給人的賞賜,不是人自己努力的成果,沒有不義之財(2)的後患。――《啟導本箴言註釋》

         並不加上憂慮: 不義所帶來的歡樂背後,總會尾隨著不安與恐懼,但神所賜下來的祝福,卻令人常常喜樂(44)。這句經文可譯為“勿須人再辛苦”,因為神的應許是信實的,要毫無憂慮地憑著信心接受(627) ――《聖經精讀本》

         人靠自己的努力所得來的短暫快樂,總會尾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後患。但「耶和華所賜的福」(22a),卻能使人「靠主常常喜樂」(腓四4),沒有後患,「並不加上憂慮」(22b)。富足的人若沒有神的祝福,「他雖積蓄銀子如塵沙,預備衣服如泥土;他只管預備,義人卻要穿上;他的銀子,無辜的人要分取」(伯二十七16~17)。因此,真智慧是「以神為樂」(羅五11),否則財富只是轉移和放大煩惱的方式。──《聖經綜合解讀》

          1022 意思是「看看富裕的人是否憂慮,就知道他的財富是不是來自神的賜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22~2522~25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人的喜樂與安穩。──《聖經綜合解讀》

         22~25節和27~30節在結構、用詞和內容上都是對稱的,26節是一個分割和過渡,使22~30節成為一個完整的對稱結構:

o A. 人的喜樂與安穩(22~25)

o  B. 人所盼望的喜樂落空(26)

o A1. 人的盼望與未來(27~30)──《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23「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

         “愚妄”。邪惡。“明哲人”。更可作:聰明且通情達理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AV(= RV 邊註)的譯法太過將第二行從第一行孤立出來了(包括在句法上與含義上),而且使之成為只是同義字的重複而已。RSV 的譯法是從 RV 衍生而來的:「但智慧的行徑為……所樂」,世人嘲弄「掃興的人」,但這一行卻給了他們答覆(第一行則是說明瞭他們的理由)

〔有些釋經學者以行惡(和合、呂譯、思高、現中、AV)為全句的主詞,將智慧修正為「憎惡」或「毒害」,所以 Moffatt 譯作:「但它對通情達理的人而言,卻是非常厭煩的」;但這一點並沒有原文的支持。〕——《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23a),指人的肉體所追求的快樂就是犯罪,所以常常是明知後果,也很難克制自己犯罪的欲望。「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23b),也就是「以神為樂」(羅五11)。真智慧判斷一個人是智慧還是愚妄,不是單憑人的言語,更要觀察人所喜愛的事物。──《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24「惡人所怕的必臨到他,義人所願的必蒙應允。」

         所怕的: 懼怕是罪所帶來的結果(310),必伴隨著刑罰(281)。現代人最為普遍的情緒,是不安和懼怕。不跟隨真理的人正在重複亞當當年的作為,他沒有承認自己的罪,也沒有求恕,反而因懼怕而躲藏了起來。相反,與神有正確關係的人,即使是在患難之中也能剛強如獅子(1633) ――《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22),但人若不敬畏神,就會什麼都怕,總是缺乏安全感(24);最有錢、最有權的惡人,往往也是最害怕遭人暗算的人。「惡人所怕的」(24a)實際上是神的審判,所以他們的「懼怕裡含著懲罰」(約壹四18),而這刑罰「必臨到他」(24a)。他的一切都建立在短暫的事物上(太七26~27),「暴風一過,惡人歸於無有」(25a;詩一4~6)。因此,真智慧是認識到,充滿懼怕的往往都是惡人,因為不斷製造地獄的人,更會擔心自己深陷其中。──《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所願的」(24b)乃是神的同在,所以「必蒙應允」(24b)。真智慧是把安穩建立在永恆的事物上(太七24~25),所以「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25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24~25惡人的不安全】「懼怕」(24節、AVRV)乃是指所怕的事物(28),而不是懼怕的情緒,所以和合、呂譯、RSV 皆作惡人所怕的。在今世,這懼怕經常是持續不止的;在終極的含義上,這是無可逃避的,因為惡人所畏怯的,至終乃是神;而他卻必定要站立在祂的面前。就著終極的含義而言,義人所願的也是神;而「他們將要見祂的面」。「在末日,宇宙所喜愛或懼怕的那榮面,必定會轉過來面對我們每一個人,或是以某種表情,或是以另一種表情;或是賜下無可言喻之榮耀,或是使人承擔永遠不能補救或掩飾的羞辱。」57——《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25「暴風一過,惡人歸於無有,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

         惡人好比將房子建在沙上的人。神的刑罰如暴風,惡人歸於無有(詩三十七10)。義人好比把屋建在磐石上,根基穩固,不能動搖(十二3;參太七24~27)。――《啟導本箴言註釋》

         神用自然界(如暴風)去懲罰惡人。――《串珠聖經註釋》

         暴風: 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惡人必迅速滅亡。醉心於短暫快樂的人,絲毫不預備將來的災難,就必忽然感到驚恐(325)。智慧人則預先預備災難,其生命基石就是堅定的信仰,在患難中依然屹立不動(724~27) ――《聖經精讀本》

          「怎樣……照樣」(AV):說得更恰當一點,「當……的時候,那時……」(參,RVRSV)。這一節經文與第25節在一27是結合起來的。惡人把一切都建立在短暫的事物上,他知道短暫的事物若過去,他也就完了。參詩篇第一篇;馬太福音七24~27——《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26「懶惰人叫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煙薰目。」

         對聘用他的人來說,“懶惰人”就象酸的“醋”和刺激眼睛的“煙 ”一樣。――《箴言雷氏研讀本》

         懶惰人不想工作,差他作事只有受氣,象醋倒在牙裡、煙薰在眼裡那樣不好受。――《啟導本箴言註釋》

         「如醋倒牙」(26a),指人期待用甜酒來加添喜樂,結果葡萄酒被發酵過度,成了倒牙的酸醋。「如煙薰目」(26b),指人期待用火來預備食物,結果卻得到了熏人的煙霧。這兩個比喻都是形容「懶惰人叫差他的人」(26a)所盼望的喜樂落空。──《聖經綜合解讀》

         神百姓中的「懶惰人」不想工作,還能找出許多貌似屬靈的理由。因此,「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真智慧,不是為了幫助弟兄、或者出於憐憫,就毫無原則地聘請「懶惰人」,以致「如醋倒牙,如煙薰目」,使喜樂的盼望落空;而是「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利十九17)──《聖經綜合解讀》

         ●「如醋倒牙,如煙薰目」:原文是「醋牙,煙眼睛」,意義就是「痛苦不堪」。──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十27「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

         看一7及三1~10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十27~3027~30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人的盼望與未來。──《聖經綜合解讀》

         「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27),「義人永不挪移;惡人不得住在地上」(30),都是指人在應許之地的生活。敬畏神的「義人」將永遠安息在神的應許裡,最終「盼望必得喜樂」(28a);而不敬畏神的「惡人」則無法長久活在神的應許裡,最終「指望必致滅沒」(28b)。真智慧享用應許的秘訣不是倚靠自己的努力,而是敬畏神。──《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28「義人的盼望必得喜樂;惡人的指望必致滅沒。」

 

【箴十29「耶和華的道是正直人的保障,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

         「保障」:或堡壘。――《串珠聖經註釋》

         神與彼列無法相和(林後615),因此神的真理對聖徒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房角石,對不順服神的人而言則是使人跌倒的絆腳石(220 ;彼前26)。若有人聽到真理——基督的福音,而沒有接受基督為主,更是無法推諉自己的責任。路209~18是與本節相關的比喻。邪惡的園戶們自始至終想要遮掩自己所作的惡,為了佔據主人的地,甚至殺害了絆倒人的磐石——主人之子。然而,“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2017)。換言之,抵擋耶穌的人以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就是他們的勝利。但是,耶穌卻復活了,他戰勝所有仇敵而作了自己的身體就是教會的元首(41516) ――《聖經精讀本》

         最好是將本節看作是只有一個主詞,所以,對義人而言是保障(勝於 AV 之「力量」)的,卻是惡人的敗壞(和合、Moffatt;或「驚慌」,二十一15RSV)。希伯來的子音,使得主詞可以是道(和合、RV)或「耶和華」(RSV;呂譯「永恆主」);後者比前者更切合保障,因此是比較可取的。關於這種兩面的果效,參何西阿書十四9;約翰福音十五22;彼得後書二21——《丁道爾聖經注釋》

         ●作孽人的「敗壞」:「毀壞」、「驚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神的道路是「正直人的保障」(29a),但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29b)。不敬畏神的人可以自由地選擇道路,但卻沒有不受屬靈法則管理的自由,所以最終都要受到神的鑒察和審判(30)。真智慧鑒察自己「正直」還是「作孽」的方法,是反省自己是否擔心遵行神的道會帶來虧損。──《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30「義人永不挪移,惡人不得住在地上。」

         “挪移”指動搖。――《箴言雷氏研讀本》

         惡人不得住在地上: “地”是生活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但自從墮落之後,地就受了詛咒(317),混亂與仇視充斥著這地。因此“客旅”這一詞最為貼切地形容了那些懷著對於新地的盼望(彼後313)而生活在這地上的聖徒。亦即,永遠的家既是在天上(林後52),就可以懷著寄居者的心態生活在這世界上。與此相反,惡人將這土地視為自己可賺取的全部機會,為了滿足一己的欲望而傾注心血,最終卻得不到寸草之地。 ――《聖經精讀本》

 

【箴十31「義人的口滋生智慧,乖謬的舌必被割斷。」

         「滋生」:有如樹木結出果子。

         「乖謬的舌」:惡人那不能駕馭的舌頭。――《串珠聖經註釋》

         Moffatt 譯作「發出智慧的芽苞」,將第一個動詞的意義表明出來。這裏與第32節之乖謬的(和合、AVRV)是來自字根「轉變、扭曲」,以乖僻為它主要的觀念,同時也有歪曲不正的含義。——《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十31~3231~32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言語和人的品格。──《聖經綜合解讀》

         「滋生智慧」(31a),是把智慧比喻成果實,可以令吃的人「喜悅」(32a)。口舌的果子是生命的反映,「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路六43)。真智慧用「滋生智慧」和「令人喜悅」兩個標準來鑒察自己的口舌價值。如果我們自己覺得說話很有「智慧」,卻不能「令人喜悅」,反而讓人厭煩,說明話說得不合宜,不是「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二十五11)。如果我們的話說得「令人喜悅」,卻不能讓人得著「智慧」,反而讓人安於愚昧,說明扭曲了真理,「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羅絆他的腳」(二十九5)──《聖經綜合解讀》

         本章從各個方面比較了「義人」(32a)和「惡人」(32b)。而一個人在神的眼中是「義人」還是「惡人」,可以從他嘴唇的果子看出來。人的言語是生命的果子,「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六45)。「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自己的舌頭,反欺騙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徒然的」(雅一26)。因此,真智慧不是只顧一吐為快,而是經常反省自己:我們的口是「滋生智慧」,還是違背真理的「乖謬的舌」(31b)?我們的話是滿有恩典、「令人喜悅」(32a),還是扭曲真理的「乖謬的話」(32b)呢?──《聖經綜合解讀》

         31~十一2是一個單元,主題是神的喜悅與恨惡。──《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32「義人的嘴能令人喜悅,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

         這裏的言論同時兼具恩典與真理,而乖僻不只被認為是與智慧相反(31),也與能令人喜悅之事相反。──《丁道爾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10)

   1 智慧和愚昧不單會對個人構成影響(912),而且會影響整個群體。智者對這方面有什麽看法?參10~12節。

   2 有學者認為「口裡愚妄」(8)是「口中多廢話」的意思。多言是個人缺乏紀律的表現。你的言語是否已受約束?參13~14 19節。

──《串珠聖經註釋》

 

箴十1~二十二16關乎智慧與愚昧的言論(~)構成全書主要部分的前言,而全書的中心包含三百七十五個所羅門的箴言。這些箴言都是總體的原則和指引,當中或許會有例外。任何的例外都不影響聖經的無謬誤,那只關乎箴言的性質。作為一些通則,箴言是正確而可靠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開始到二十二16共記有所羅門的箴言375句,每節一句,上半與下半對仗。這些智言慧語選自許多箴言中,收為第一集。――《啟導本箴言註釋》

         所羅門箴言第一集:這裡的箴言每節自成一個獨立單元,而上半句與下半句互為對偶,透過鮮明的對比反映出真理,從生活體驗中看出智慧與愚昧所帶來的不同果效,也論到善與惡的不同。――《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