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四十一篇拾穗

 

【詩一百四十一篇題註】「大衛的詩。」

         在這首哀歌裏,大衛懇求耶和華垂聽他的禱告(12),阻止他作出不妥當的言語和行動(3~7),並拯救他脫離仇敵(8~10)。――《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個人求告詩,求神拯救他不誤入惡人的歧路,全詩用了不少身體的器官來比喻整個人,例如手、口、心、頭、骨頭、眼目等。――《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個人的祈禱詩。1~7  祈求的內容:詩人求神保守他,免得他誤入歧途與惡人同流合污。8  祈求的基礎:詩人舉目仰望神,因只有神才可幫助他。9~10  結語:詩人求神使他不要陷入惡人的網羅中。――《串珠聖經註釋》

         為靈魂的清潔而獻的禱告: 本詩亦是大衛的悲歎詩,自始至終都是詩人對神的熱切懇求。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期,有人認為是大衛在隱基底洞穴饒過欲殺害自己的掃羅後,回憶此事而寫的,然而沒有有力的內證。在詩中,大衛為兩件事而懇求神,即求神把守他不至犯罪(1~6)和使他脫離惡人的逼迫(7~10)。這首詩所突出的是大衛面對危機的態度。在危難面前,大衛並沒有急於抱怨惡人,乃是先採取了反省己過的謹慎態度。――《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四十一1「耶和華啊,我曾求告你,求你快快臨到我這裡。我求告你的時候,願你留心聽我的聲音。」

         求你快快臨到我這裡: 大衛面對迫在眉睫的患難,呼求神速速應允他的禱告。雖然神尚未應允他,但詩人卻堅持不懈地繼續懇求。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四十一1~2這是晚禱的詩篇,與五3所提的晨禱相呼應,也同樣由每日獻祭的榜樣(2節;出二十九38以下)得到靈感。大衛明白這樣有紀律敬拜的真義,並應用於自己的禱告。參啟示錄五8:「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及希伯來書十三15,那裡以嘴唇的「頌讚為祭」。

  但第1節顯示,這樣的敬虔受到了考驗,接下去的經文更加以發揮。他的處境絕不像在修道院,第五篇亦是如此。──《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四十一2「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

         每天早晨與黃昏祭司都要在聖所的壇上燒香(3078),同時,百姓在外面獻上祈禱(1910)。尤其是獻晚祭時,若獻完犧牲後焚燒其祭物,此時馨香之氣未曾散在空中而充滿整個聖所的話,就意味著神悅納了那祭物(821;利2631)。大衛盼望自己的禱告如那焚燒的祭牲一樣蒙神悅納。 ――《聖經精讀本》

         「香」(2),指每天燒在聖所金香壇上的聖香(出三十36),可以上升到神面前,是整個會幕中唯一讓神享用的東西。人必須按照神的指示調和製作聖香(出三十34~35),「不可按這調和之法為自己做香」(出三十37)──《聖經綜合解讀》

         「晚祭」(2),指大祭司每天晚上獻祭(民二十八8),並在聖所金香壇上燒香(出三十8)。本篇可能是一篇晚禱的詩。──《聖經綜合解讀》

         「舉手」(2)是古代以色列人禱告的姿勢。大衛的禱告「如香陳列、如獻晚祭」(2),表明他每天的禱告就像獻晚祭一樣,是持之以恆的習慣。──《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的「禱告如香陳列」(2),也要象聖香一樣按著神的定規調和;我們的禱告「如獻晚祭」(2),也要象獻祭一樣潔淨自己、付上代價。只有謙卑自省、恒心尋求的禱告,才能「如香陳列」在神面前、「如獻晚祭」蒙神悅納。禱告不是向人講道,也不是向神表演,更不是操縱偶像,有口無心、以自我為中心的禱告,神必不垂聽。──《聖經綜合解讀》

                  ●禱告如「香」:SH 7004,「香」,參考  3034~35 

                  ●「獻晚祭」:SH 4503+SH 6153,「傍晚獻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一百四十一3「耶和華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

         大衛在苦難中越加警戒罪惡。他之所以要節制,是因為越是困苦就越易以口犯罪(29)。遭遇困頓時抱怨,不滿的態度反會加重勢態卻毫無幫助。 ――《聖經精讀本》

         同一張口不可以既頌讚又咒詛(3節與雅三910);如果神的殿需要守衛和看門者,屬神的人更是需要!──《丁道爾聖經註釋》

                  ●「禁止」我的口:SH 8108,「保守」、「留心注意」,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把守」我的嘴:SH 5341,「看顧」、「保守」、「看守」。──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一百四十一3~4大衛求神讓他遠離不敬神的言語、思想、行為和友誼(“不叫我吃他們的美食”) ――《詩篇雷氏研讀本》

         在難處和危機面前,大衛不是急於抱怨惡人、求神拯救,也沒有陷在自憐之中,而是首先求神「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3)、「不叫我的心偏向邪惡」(4),對自己的肉體更加警惕。因為人越是困苦的時候,就越容易「以口犯罪」(伯二10),越容易暴露裡面的自義和苦毒。──《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四十一4「求你不叫我的心偏向邪惡,以致我和作孽的人同行惡事;也不叫我吃他們的美食。」

         詩人求神不讓他學惡人的壞榜樣,同流合污。“美食”:惡人循不正當途徑得來的東西,詩人求神保守他的心,不受其誘惑。――《啟導本詩篇註釋》

         「不叫我吃他們的美食」:即「不使我接受他們的款待」。――《串珠聖經註釋》

         這一詩節表現了大衛立志不與惡妥協的決心。亦即,即使是佳餚美味,若是出自惡人必拒之不受。 ――《聖經精讀本》

         這節的禱告愈發深入而廣泛,從嘴論到其後的心思與意志(我的心),再從那裡擴及行為,而更重要的,是從一個人的內心所流露出的態度,及所選擇的同伴。

  不叫我的心偏向邪惡,這個祈求與「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說法可能使神對罪的態度顯得模棱兩可(雅一13則回答了這問題),然而卻讓人可以在「心思意志有任何風吹草動」時,便立刻將其交託給神,以謙卑來祈求,並以決心來拒絕──因為若自滿自足,或還有保留,就無法如此禱告。

  吃他們的美食,在當時意謂著親密友情,在今日則不一定。新約記載了這類事件導致的問題,因為傳統主義者和外表主義者不能接受這樣的事,但福音卻帶來了新的做法(如:可二1617)。不過大衛在此是擔心自己的忠誠,這是很實在的威脅。魯益師也講到這點,他以他慣有的透視力寫道:「人可以藉表情、音調、笑法,巧妙地裝出一幅模樣,表示他與談話的對方站在同一邊。……他會假定各種嘲諷、懷疑的態度,並不是真正的他;起初他只是態度上這樣表現,不久更會用言語這樣說。可是……他的偽裝會變成他自己。所有人後來都會變為他們所裝出來的模樣」。──《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最難管住自己的「口」和「心」,不受約束的「口」和「心」是神最憎惡的。大衛認識自己肉體的本相,所以沒有倚靠自己的敬虔和努力來自我約束,而是求神看住自己的「口」和「心」,既不讓裡面的怨言出來、也不讓外面的邪惡進去。這是既認識自己、又認識神的禱告。──《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在仇敵的攻擊面前,若沒有求神看住自己的心「口」和「心」,必然會「偏向邪惡」,以惡行報復惡行、以惡言回敬惡言,結果成了「和作孽的人同行惡事」(4)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不叫我的心偏向邪惡」,也就是「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太六13)。「不叫我吃他們的美食」(4),意思是不和惡人密切來往、甚至同流合污。──《聖經綜合解讀》

                  ●「美食」:SH 4516,「精美可口的點心」,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1414 是希望神保守自己不要與作惡的人一同作惡事,甚至不要與做惡的人一同有「密切的交流」、「深入的交往」(一起享受美食)。通常共享美食就容易被拉入或被視為是屬於對方陣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四十一5「任憑義人擊打我,這算為仁慈;任憑他責備我,這算為頭上的膏油,我的頭不要躲閃。正在他們行惡的時候,我仍要祈禱。」

         大衛歡迎敬神之人的責備,惟恐他自己受引誘與邪惡妥協。――《詩篇雷氏研讀本》

         在這一詩節中大衛告白到,為了遠離罪惡,即使是痛苦,也甘願受義人的責備。大衛與拔示巴犯姦淫之後,受到先知拿單的斥責就痛悔(撒下121~15),有力地證明了大衛謙卑接受義人之責備。在51篇,他以訴說不盡的歎息與悲愁痛悔承認了自己的罪,大衛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可以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過失,並謙卑地領受他人的責備,具有屬靈成長的無限可能,也是神所視為寶貴的人。 ――《聖經精讀本》

         本節的意思是說,他寧可給義人打,被義人責駡;他把這責打當作香膏,決不拒絕。因為義人的管教乃出乎真正的慈愛。他所反對的是惡人的惡行。“仍要祈禱”指仍求神懲罰惡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RSV與其他近代譯本,第二行採用七十士譯本,算相當合理,讓本節更清楚,且與箴言相符:「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箴二十七6),也與第4節的禱告相稱,並將它更往前帶一步。──《丁道爾聖經註釋》

         大衛在被神追趕的經歷中,學會了把義人的「擊打」和「責備」(5)「算為頭上的膏油」(5),凡事都能接受神的造就、看出神的美意(撒下十二1~13),因為「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箴二十七6)。「我的頭不要躲閃」(5),意味著否定和拒絕自己的肉體。因為人的本相是自義、自傲、自戀、自憐,常常是一點就炸、一碰就碎,別人說話或輕或重,都有可能使自己感到受傷、委屈,更不用說義人的「擊打、責備」了。──《聖經綜合解讀》

                  ●算為「仁慈」:SH 2617,「慈愛」、「立約的忠誠」。

                   1415 是說出於義人的責備,作者欣然接受,當成是一種祝福。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認知,知道義人的責備是一種慈愛與恩典?

                   1415 「正在他們行惡的時候,我仍要祈禱」似乎是連於下一段,而非上一段。──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四十一5~7可意譯作「我寧被義人責打,也不接受惡人的香膏;願我一生在禱告中反對他們的邪惡。當他們的首領被扔在岩石下面之時,他們就知道我的話真實無訛。願他們的骨頭被丟棄在墳墓旁,好像人耕田掘地把泥土任意拋放」(部分譯法乃按照古譯本的意思)――《串珠聖經註釋》

         大衛在被神追趕的經歷中,也學會了怎樣應對惡人的譭謗和中傷(一百四十2~3),所以說「正在他們行惡的時候,我仍要祈禱」(5)。禱告是神的百姓唯一應該使用的武器,「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十二19)。人若倚靠肉體對付肉體,有理也會變成沒理,越過界線的義人也會變成惡人。信徒所當禱告的,是求神自己來刑罰罪惡(6),也求神拯救罪人的靈魂(太五44)──《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四十一6「他們的審判官被扔在岩下。眾人要聽我的話,因為這話甘甜。」

         RSV將第6a節重寫,與原文和其他譯本均不相同,令人意外。它對第6b節與第7節亦稍作變動。

  希伯來文的直譯,如 RV:「他們的審判官被扔下去,掉在嚴石旁;他們將聽我的話,因為這話甘甜」。希伯來片語容許這句話有時間性,而最後的「因為」也可解作「以」;故此句亦可譯為,「當他們的審判官被扔下去時,……他們將聽我的聲音,以這話為甘甜」。總而言之,大衛肯定他仇敵之首領(「審判官」)必會遭審判,最後他們的手下則會情願聽他說話。

  本節用詞雖然費解,然而卻將前面的思想帶入高潮,再強化不與罪惡討價還價的決心,並展望未來,確信終有一日,這立場將獲證實是正確的,並將大得人心。──《丁道爾聖經註釋》

                  ●「審判官」:SH 8199,「頒布律法者」、「法官」或「官長」。

                   1416 的意義不明,可能是指 1414 作惡者的首領被神懲罰後,惡人就願意聽作者的話。──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四十一6~7直到不敬神之人的領袖(審判官)受審判,他們的“骨頭散在墓旁”,他們才聽大衛的話。――《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裡描寫惡人的下場,他們的頭目被摔到岩下時,惡人會明白詩人站在正義一邊是對的。惡人的骨頭要象耕地掘出來四散的泥土,拋散在墳墓旁。――《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四十一7「我們的骨頭散在墓旁,好像人耕田、刨地的土塊。」

         7節可譯為「我們的骨頭散落在陰間的口,就像人耕田刨地一樣」(和合本修訂版),可能是比喻大衛陷入極大的苦難之中(結三十七1~14)──《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的骨頭」:馬所拉經文作「我們的骨頭」,七十士譯本作「他們

的骨頭」。

                  ●「墓旁」:SH 6310+SH 7585,「陰間口」、「墳墓口」。

                  ●「好像人耕田、刨地的土塊」:直譯是「就像人耕田刨地」。原文並無「土塊」。

                   1417 的意思可能是表達人類生命的短暫脆弱,死亡以後枯骨散落。因此 1418~10 表達自己仰望神,並懇求神搭救作者逃離惡人的陷阱。──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四一7 骨頭散在墓旁】古代近東有些文化有二階段安葬的習俗。遺體首先(在墓穴等地)攤開安放,直至化為白骨為止;這時再將遺骨埋葬在最後安息之處。即使身體被野獸所食,若能收集骨頭,這人仍可得到正當的葬禮。因此,亞述巴尼帕說他懲罰敵人的方法,是將他們的骨頭拿出巴比倫,四散於城外。他又誇口說要掘開敵國先王的陵墓,丟散其遺骨,「使他們的鬼魂受害不得安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四十一7~10這一段既包括第7節在內,就不能將其更動,當正視這裡是講我們的苦難,而非敵人的災情。NEB的意譯採取這看法,譯為:「我們的骨頭散在陰間的門口,好像木頭、石頭的碎片散在地上」。七十九篇是述這光景的實際情形(七十九1~3);以西結看出它可成為比喻,也成為神將會如何行事的異象(結三十七1~14)。此處沒有異象,只有信心的禱告;從第8節的強調語開始,其順序可看出以神居首位,這是正確的:「但朝向𣿫……我的眼目;在你裡面我尋找庇護」。

  本詩以個人窘迫的情況作結束,正如其開頭一樣。仇敵的諂媚沒有奏效,他們的惡毒仍存,大衛深知他們的詭詐。但最後一行(然而,就我而言──我卻得脫離!)略帶輕快,因他已經在神的幫助下溜出層層網羅,他的旅程絕不會就此終止。──《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四十一8「主耶和華啊,我的眼目仰望你,我投靠你,求你不要將我撇得孤苦。」

         求你不要將我撇得孤苦: 靈性越是成熟,其靈魂的貧乏相對就越深。主曾從此角度教訓道“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3) ――《聖經精讀本》

         「求禰不要將我撇得孤苦」(8),可譯為「求禰不要使我的性命陷入危險」(和合本修訂版)。愛世界的人,總是用世界的忙碌和享樂來麻醉自己,讓自己在熱鬧中覺得很充實、很穩妥安全。但愛神的人卻無法離開神的同在,所以靈裡一刻感覺不到神,就會覺得自己被神「撇得孤苦」、沒有安全感,轉而尋求神。──《聖經綜合解讀》

                  ●「撇得孤苦」:SH 6168+SH 5315,「倒出生命」、「倒空生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四十一9「求你保護我脫離惡人為我設的網羅和作孽之人的圈套。」

 

【詩一百四十一9~10義人不怕面對敵人,他所怕的是惡人的網羅和圈套,落在這種危檢中,不單是需要勇敢,更必須靠主的智慧、仰望他的慈愛。在靈性作戰中。當知道惡人所作的惡,其中包含著報應。他們暗設網羅,就自己落在其中(參詩篇卅五篇八節)。惡人拿刀殺害別人的時候,“他們的刀,必刺入自己的心”(詩篇卅七篇十五節)。他們口吐惡言,要害別人,但是他們必“被自己的舌頭所害”(詩篇六十四篇八節)。但義人必要得以逃脫。義人若明白這定律,就當平安無慮的仰望神。── 包忠傑《詩篇註解》

         惡人是可惡的,更可惡的是惡人為義人所設的「網羅」和「圈套」(9),讓神的百姓不知不覺被困於其中。但神允許惡人為我們「暗設網羅和繩索」(一百四十5)、「在路旁鋪下網,設下圈套」(一百四十5),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本相,也提醒我們自己不是神,所以隨時都需要求神保護我們遠離試探、逃脫陷阱。祂也會借著惡人自食其果、「落在自己的網裡」(10),向世人顯明祂公義審判的法則:「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滾石頭的,石頭必反滾在他身上」(箴二十六27)──《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四十一10「願惡人落在自己的網裡,我卻得以逃脫。」

 

【思想問題(141)

 1 詩人祈禱的態度(1~2)對你有何提醒?

 2 詩人求神保守他的口和心(3~4 另參詩1914);你是否願意作同樣的禱告?

 3 詩人大衛不肯吃作孽的人之「美食」(4)。你是否同樣謹慎,為免行惡,連一些本來正當的東西也願放棄?參太188~9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