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二十篇拾穗

 

【詩一百二十篇題註】「上行(或作登階。下同)之詩。」

         詩人在這首哀歌裏懇求得拯救(12)、報應(34)和平安(5~7)。“上行之詩”。詩篇第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是一本聖詩集,是朝聖者每年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時使用的。――《詩篇雷氏研讀本》

         自本篇至一三四片每篇的題注都有“上行之詩”四字。一般認為這些詩是被擄的猶太人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時在路上所唱的(拉二1;七9)。也有人解釋,這四個字的原文指登上聖殿的臺階,故又作“登階之詩”,供聖殿儀式用。不過大多數學者都相信,指的是一年三次往耶路撒冷朝聖之行(看出二十三14~17;申十六16;彌四2)途中唱的歌(看八十四5~7)

這十五篇詩大都以祈禱開始,追憶當年離家在異邦的經歷,然後以在聖殿中讚美神結束,而且各詩都表達對神殿宇的濃厚渴慕。

本篇為一首感恩詩,感謝神垂聽了禱告(1),然後追述未獲拯救前所遭遇的苦況(5~7)。詩人求神幫助他(2~4)。詩中未提朝聖的事,但感恩應是上聖殿還願的原因。――《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感恩詩:「上行之詩」:傳統的解釋是猶太人往聖殿朝聖時所唱的詩,或是利未人離開聖殿的婦女院,登上通到以色列院的臺階時所唱誦的詩。

           引言:詩人多謝神曾經聽了他的祈禱。――《串珠聖經註釋》

         仰望救恩的祈禱: 120134篇是‘登階之詩’,關於其含意有以下幾種見解,但無從確定究竟哪一種正確。①歌唱從巴比倫被擄歸回的以色列得以上耶路撒冷;②朝拜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所唱的詩歌;③唱這首詩歌時當高聲吟頌。這首詩的作者亦不甚清楚,只是因其內容與氣氛與52篇相似,可以視大衛為作者,在這裡,詩人為惡人的圖謀而發出歎息,懇求神施恩助他。這首詩可根據韻律和內容分成三個詩段:①對救恩的懇求(12);②對惡人的審判(34);③為好爭戰的鄰舍而歎息(5~7) ――《聖經精讀本》

         詩篇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四篇,是被稱為「上行之詩 Song of Ascents」的一組詩歌,也是詩篇中最美的一組詩歌。對於這十五篇詩,傳統有三種解釋:

1.從聖殿的婦女院(Court of the Women)上到以色列院(Court of Israel)的尼卡諾門(Nicanor Gate),一共有十四級臺階。這十五篇是利未人站在地面和每級臺階上所唱的詩,所以也被稱為「登階之詩 Gradual Psalms Songs of Degrees Songs of Steps」;

2.以色列人一年三次登山前往耶路撒冷守節的時候,一路吟唱這些詩,所以也被稱為「朝聖之詩 Pilgrim Songs」;

3.以色列人從遠方回國、從被擄之地歸回的時候,在途中可能也吟唱這些上行之詩。

         無論哪種解釋,都是說神的百姓從遠離神的地方,一步步上行到耶路撒冷,最後住在神的殿裡、稱頌神的名。「上行之詩」所描繪的,正是主耶穌所說的:「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3)。信徒屬靈生命的成長經歷,就是在各種環境和際遇裡,一點一點地拒絕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行,以致「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弗四15),在基督裡與神聯合。

         這十五篇「上行之詩」的作者不同、年代不同,其中一百二十二、一百二十四、一百三十一、一百三十三篇被稱為大衛上行之詩,一百二十七篇被稱為所羅門上行之詩。解經者常常根據不同的視角,把「上行之詩」分作幾組,幫助讀者靈修。本綜合解讀把「上行之詩」分為三組,每組五篇:

1.第一組:從一百二十到一百二十四篇,讓我們看見一個屬神的人怎樣從遠離神的光景裡蘇醒過來,離開世界,在神的保護下一步一步地上行到耶路撒冷、來到聖殿,仰望坐在天上的主。

2.第二組:從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二十九篇,讓我們看見這個上行之人進入聖所,進入聖靈的亮光裡面,在神面前認識了肉體的敗壞,不但能脫離世界的捆綁,也能脫離肉體的轄制。

3.第三組:從一百三十到一百三十四篇,讓我們看到上行的最高階段,就是破碎自己,完全停止「己」的活動,進入至聖所,與神聯合。── 詩篇綜合解讀

         「上行」(1),原文是「階梯、向上」。一百二十篇到一百三十四篇被稱為「上行之詩 Song of Ascents」。── 詩篇綜合解讀

                   120  134 是「上行之詩」或「登階之詩」。傳統上認為是猶太人往聖殿朝聖時所唱的詩歌。耶路撒冷是在一個山丘上,聖殿更是在山丘上,因此要去聖殿朝聖,都是要「上行」。

                  ●「上行」:SH 4609,「階梯」、「樓梯」、「向上」。──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序言——大衛是在撒母耳逝世以後不久創作了詩120121篇。這位敬虔者的離去,對於大衛個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他意識到撒母耳的束縛力既已消除,掃羅必變本加厲地追逐他。

  第2節裡的誹謗者(第2節)很有可能是指掃羅,但也有人認為是指以東人多益(撒上2222;見撒上2619注釋)。

  “上行之詩”的含義不明。除了本詩之外還有詩121~134篇。這些詩歌最有可能是朝聖之歌,是以色列人每年在前往耶路撒冷過節的路上唱的。──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1「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

                  ●「急難」:SH 6869,「困境」、「危難」、「困難」。──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神不僅垂聽祈禱,而且按照祂無窮的智慧予以回答。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1~2人的話語可以令一個人痛苦(和合:急難),或譯:逼他到「困境」中,這與一百十九篇所發現,神的話可以給人自由,或「寬闊」(如:一百十九4596),是何等強烈的對比。

  這個人沒有回嘴。他在此處記下,當他望向一個更美的方向,便從那裡得著了轟然的回應。──《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1~5此時,這位上行之人可能身體並沒有離開迦南,但「急難」(1)卻驚醒了他,叫他發覺自己靈裡並沒有安息在流奶與蜜之地,而是寄居在「米設」和「基達」之中了。 多少時候,我們自以為住在神面前,自以為已經捨己跟隨主;但是,只要神興起一點點環境和難處,我們就會在聖靈的光照中發現,自己早已滑落到基督之外,流落在「米設」和「基達」了。主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十六24),但卻沒有一個天然人願意拒絕自己,總以為肉體裡面還有一點優點、還有一點善良。因此,聖靈就會借著「急難」,讓我們不得不發現,不肯拒絕自己、離開世界的人「有禍了」(5);然後,我們才能像浪子一樣(路十五20),心裡醒轉過來,說:「我要起來,到我的神那裡去!」── 詩篇綜合解讀

 

【詩一百二十2「耶和華阿,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

         “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都屬於他的仇敵。――《詩篇雷氏研讀本》

         「嘴唇 ...... 舌頭」:代表說謊詭詐的惡人。――《串珠聖經註釋》

         說謊的嘴唇與詭詐的舌頭: 言語可如實地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有時遭來殺戮,有時則帶來撫慰。這一節詩揭露了欲用舌頭喬裝打扮的虛偽面孔。聖經多處強調了舌頭的重要性(3413;箴1332123;雅12636;彼前21310) ――《聖經精讀本》

         「撒謊的嘴唇」(2),在大衛的經歷裡,可能指掃羅或以東人多益(撒上二十二22)。── 詩篇綜合解讀

         「詭詐的舌頭」(2),原文是單數,可以指自己的舌頭,也可以指某一個人的舌頭。── 詩篇綜合解讀

         口舌是一個人屬靈光景的標誌,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一個住在基督裡面的人,他的口舌是在聖靈的管理之下,「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而一個管不住口舌的人,不管說話有多麼屬靈,他也是住在肉體裡面,因為「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雅一26)。── 詩篇綜合解讀

         凡是真正得救的人,聖靈一定會讓我們認清肉體的醜惡,引導我們拒絕自己;聖靈也一定會讓我們遭受到世界的逼迫,逼著我們離開埃及。因此,神允許我們被「撒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對付,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已經落在世界裡、已經被肉體所捆綁。── 詩篇綜合解讀

                   1202 說明詩人遭遇到的是「謊言」。「謊話」不需要成本,但能造成對手嚴重的傷害,這常常是最難防禦的攻擊手段。──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第2節裡的誹謗者(2)很有可能是指掃羅,但也有人認為是指以東人多益(撒上2222;見撒上2619注釋)

  說謊的嘴唇。見詩120篇介紹。關於舌頭的作用,見雅356。當一個人受到誹謗時,可以從耶穌的話中得到安慰(510~12)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3「詭詐的舌頭阿,要給你甚麼呢?要拿甚麼加給你呢?」

         「要給你甚麽」:即「神要怎樣對付你」。――《串珠聖經註釋》

         本篇可能是回憶大衛剛開始躲避掃羅追殺時的遭遇。人的譭謗(3),使大衛落在「急難」(1)之中,但他卻沒有回嘴,而是轉身「求告耶和華」(1),讓神的話語領他「行在寬闊之地」(一百一十九45英文ESV譯本)。── 詩篇綜合解讀

         這樣的經歷,也是許多信徒上行的開始。我們剛剛重生得救的時候,裡面的感覺常常很敏銳,一點點罪惡、一點點肉體,都會讓我們靈裡很不舒服。但人是最容易適應環境的,如果沒有馬上對付罪惡、對付肉體,靈裡的感覺就會逐漸麻木,與世界分別的意識就會逐漸遲鈍,尋求神的心也就漸漸冷淡了。許多信徒雖然還沒有完全落在世界裡,但卻與神若離若即,自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此「也不冷也不熱」(啟三15)。若我們真是神所揀選的,祂必會讓我們經歷一點「急難」,「使我的靈魂蘇醒」(二十三3),看見自己已經落在遠離神的光景裡,因此拒絕自己(太十六24)、浪子回頭。── 詩篇綜合解讀

                   1203 詩人是詢問「詭詐的舌頭」,問它:「神要給它什麼」?答案就是 1204 ,也就是用火與箭來毀滅之。──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誹謗會使說鄰居壞話的人心裡更加卑鄙和墮落,並給社會帶來誤解和紛爭。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3~4簡言之,那答覆為:說謊之人的武器雖會傷人,但將被比謊言更有能力的箭所毀,即神真理的利箭和審判的炭火。──《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

         神的審判要象“羅騰木的炭火”那樣熾熱而持久地燒。――《詩篇雷氏研讀本》

         “勇士的利箭”:謊言象刀劍傷人(五十七4;六十四3),所以也以利箭來刑罰他們。

“羅騰木的炭火”:羅騰木是一種耐燒木材,用以製成的木炭,易燃耐燒。詭詐的舌頭象火(箴十六27),所以刑罰也是火。――《啟導本詩篇註釋》

         「羅騰木的炭火」:羅騰木是易燃燒的松木,常用以制炭,比喻惡人要受灼熱炭火的懲罰。――《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的肉體與靈魂亦會被灼熱的火所消滅(林前6910;約三19~11) ――《聖經精讀本》

         描述了口吐惡言者將要受到的可怕刑罰,他們所要受的痛苦,如利箭射中在身體,              「羅騰木」(4)是南地曠野常見的灌木,製成的木炭易燃、耐燒。── 詩篇綜合解讀

         人的話就像「勇士的利箭」(4),會一箭穿心,一旦射出就收不回來;又像「羅騰木的炭火」(4),並不需要多少代價,一旦點燃卻不易熄滅。一個管不住口舌的人,一定會用口舌傷人;一個管不住口舌的人,也一定容易被別人的口舌傷害。因為神的管教也是「利箭」和「炭火」,好讓我們在口舌上受對付,體會到口舌的可怕,因此不敢再放縱口舌。── 詩篇綜合解讀

                  ◎「羅騰木的炭火」:羅騰木是一種耐燒的木材,製成的木炭,易燃且耐燒。──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利箭。4節回答了第3節的問題。利箭顯然指神給誹謗者的報應。

  羅騰木(小樹名,松類)。原文是rethamim。據認為指金雀花樹,是多枝少葉的灌木(見伯304注釋)。阿拉伯人現在用它來生產優質木炭,可以燒出很旺的火。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5「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

         詩人提到“米設”(參看結三八2的腳註)和“基達”(參看賽二一16的腳註),目的是指出他正住在充滿敵意的環境裏。――《詩篇雷氏研讀本》

         米設施中東北部的一個民族(創十2),基達為以實瑪利的後裔(創二十五13),都是強悍難馴的民。詩人生活其中,痛苦非言可喻。――《啟導本詩篇註釋》

         「米設」、「基達」:代表強悍野蠻的外邦人;詩人在他們當中居住,痛苦萬分。――《串珠聖經註釋》

         米設,基達: 指挪亞的孫子和以實瑪利的次子。事實上,以色列未曾住在他們所居住的迦士比海或阿拉伯附近,因此,這一節所談論的兩個民族是好戰的象徵。歸根結底,詩人的苦難似乎源自與戰者同居一處,詩人為此而歎息。從此處,我們可以學會聖徒當如何與人相交,即聖徒當熱愛耶和華也樂於與人和睦(59) ――《聖經精讀本》

         「米設」(5)是住在應許之地北方、安納托利亞半島中部的雅弗後裔(創十2),離耶路撒冷非常遙遠。「基達」(5)是住在應許之地東南、阿拉伯半島的以實瑪利後裔(創二十五13),雖然與以色列人血緣相親、位置相鄰,卻難以和平相處。這兩個民族代表遠離神、難以相處的人。── 詩篇綜合解讀

                  ●「米設」:  102 ,是以色列遠處北方黑海沿岸大平原的居民。

                  ●「基達」:  2513 為以實瑪利的後裔,阿拉伯人。

                  ◎「米設」、「基達」:可能用來泛指「難以相處的外族」。──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米設。見創102注釋。

  基達。見創2513注釋。米設和基達顯然喻指大衛流亡之地。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5 米設和基達】米設是安那托利亞中部的王國,被亞述王撒珥根二世所征服,又曾經被俄羅斯南部的辛梅裡人侵略。學者相信在辛梅裡戰爭之後,它被裡底亞所併吞。亞述人稱他們為穆什庫(Mushku),希羅多德則稱之為莫斯希(Moschi)。主前八世紀末的穆什庫王名叫米塔(Mita),在希臘文獻中就是能夠點物成金的米達斯(Midas)王。他位於戈爾迪昂的陵墓已經被學者確認挖掘。基達是以實瑪利的次子(創二十五13),也是全盛時期在主前八至四世紀的一個部落的名字。亞述和後期巴比倫的文獻稱之為卡達爾(Qadar)。基達的人名似乎與閃族語的南支有關。這些以阿拉伯半島南部為根據地的部落,亦不時在黎凡特和西乃半島出沒。至少到希臘時代為止,他們是以養殖羊只和行商為業。由於這兩個地方是在以色列的不同方向,在本節中以對偶形式出現大概是代表遙遠的蠻荒地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二十5~6  米設與基達在甚麼地方?詩人為何視住在此處為有禍?】“米設”是在以色列最北部的一個民族;“基達”是最南部的民族。兩者都以好戰和魯莽聞名。詩人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他是在為自己遠離家鄉,被外邦人包圍而傷心。――《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5~7這裡顯明詩人的特殊處境:他住在外邦人中;由此亦可看出這些譭謗者的動機,因他們看不順眼他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這短短的經文,可作「不能同負一軛」的典型說明,光與暗無法相容,不論存多少好意,若是不能改變對方,或令他們降服,就無法解決問題。新約以此來勸誡基督徒,切勿落入兩種相反的錯誤:其一,不可妥協(林後六14以下:約壹二15以下);另一則為,不可敵視(羅十二14~21)。──《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6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

         「恨惡和睦的人」(6),在大衛的經歷裡可能指掃羅。屬神的人若與屬世的人「許久同住」(6),不是同流合污,就是被排斥逼迫,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林後六14)。正如大衛努力與掃羅和平相處,得到的卻是仇恨和追趕。愛主的人住在世界,不管怎樣委曲求全,早晚都會遭到世界的反對,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十五18~19)。── 詩篇綜合解讀

                  ●「和睦」:SH 7965,「平安」、「和平」。──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可能指掃羅王(見詩120篇序言)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二十7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

                  ◎這一段的意思是詩人的敵人有如外國蠻族,詩人一發言,他們就要戰爭。

                  ◎這一篇似乎是強調詩人自己認清自己所處的艱惡環境,所以他希望去朝見神,獲得生命的提昇與改變。──詩篇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大衛儘量要與掃羅和他邪惡的謀士們和平相處,所得到的卻是仇恨和敵意。――《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120~121)

 1 信徒在世上當持什麽態度?參120篇; 1715 613。新約有否鼓勵避世主義?

 2 希臘以彼古羅學派認為神對世間事件不聞不問,這神觀和朝聖者的有何不同?參1212 4~5 8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