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十五篇拾穗

 

【詩一百十五篇題註】

         本詩篇包含一個對比(至高無上的神與軟弱無力的偶像;1~8),一個呼召(要信靠神;9~11),一個信心(相信神的祝福;12~16)和一個合唱(讚美神;1718)。――《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讚美神施慈愛和信實的詩。可能是以民被擄回歸後重建聖殿時所寫(看拉六16)。受到異族的壓迫(29~1117),需要激勵,恢復對神的信靠。詩中有會眾(1~812~1316~18)與詩班(9~1114~15)的對唱。――《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團體的祈禱詩。

           祈求的內容:詩人求神拯救國家,藉此使人把榮耀歸給神。――《串珠聖經註釋》

         將榮耀歸給神。本詩作者不詳,是以色列三大節期逾越節、住棚節、五旬節的讚美詩篇(113~118)之一。本詩採用對唱形式,祭司等聖殿事奉人員先唱,百姓和唱。詩人將一切榮耀歸給神,勸勉百姓信靠掌管天地萬物的神,將神的榮耀與無能的偶像對比(4~8)。內容如下:①鼓勵人將所有榮耀歸給神(1~3);②描繪偶像的無能(4~8);③勸勉依靠耶和華(9~13);④為以色列獻上禱告,許願讚美神(14~18)

         詩人似乎因以色列面臨國家的危機,呼求神施恩救拔。他懇求神因自己的名及慈愛施行拯救,而不是因以色列的義。任何人都不能靠自義到神面前,我們能依靠的惟有神的憐憫(310~18) ――《聖經精讀本》

         一百一十三篇至一百一十八篇被稱為「哈利路詩篇」(Hallel Psalms),也稱為「埃及讚美詩 Egyptian Hallel」。新約時代的猶太人在吃逾越節筵席時要唱頌「哈利路詩篇」。主耶穌和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可十四26;太二十六30),所唱的就是這些詩篇。──《聖經綜合解讀》

                  ◎七十士譯本與武加大譯本中, 114  115 合成一篇。不過大部份學者認為這是不同的兩篇詩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耶和華啊,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

         開頭一節非常美好,帶出大蒙拯救的氣氛(或是指當時,或是指未來),在歷史上成為名言。例如,克巴確克引述何林師德(Holinshed)的記載,在艾金科特(Agincourt)之役以後,全軍奉命要唱第一百十四、一百十五篇,並在唱到Non nobis Domine(不要歸於我們,耶和華阿)時,必須下跪。另外還有一次,韋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因默想這節聖經,而通過廢除奴隸買賣的法令;類似的例子尚有許多。──《丁道爾聖經註釋》

         「慈愛」(1)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聖經綜合解讀》

         「誠實」(1),意思是「堅固、確實、可靠」。──《聖經綜合解讀》

         人的本性都想將榮耀歸給自己,甚至連信徒也常常是口頭感謝神,心中卻暗自得意,在神面前邀功、在人面前求賞。但本篇一開頭就急促地說:「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1),用重複的加強語氣,表達詩人從內心承認在神面前實在不配承受榮耀。無論是過去被擄的百姓回歸,還是今天軟弱的教會復興,我們都要反復提醒自己:「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因為無論是回歸還是復興,都不是因為人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因為神信實守約的「慈愛和誠實」(1)──《聖經綜合解讀》

         一個與主同死、重生得救的罪人,不會再求自己的榮耀,因為他已看清自己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所以在神、在人面前都沒有半點可誇之處(林前九16)。有了這樣的心,有了成績才不會驕傲,因為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遇到挫折也不會灰心,因為知道自己不過是無用的罪人。──《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SH 2617,「履約的忠誠」、「慈愛」。

                  ●「誠實」:SH 5711,「堅固」、「確實」、「可靠」。

                   1151 詩人要求「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用重複的加強語氣拒絕獲得榮耀,因為人在神面前實在不足以承受榮耀。這跟今日教會中許多領袖爭相爭取榮耀的狀況正好相反。──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2「為何容外邦人說:“他們的神在哪裡呢?”」

         詩人同胞的苦況:他們受外邦人欺壓,信仰遭受嘲笑。――《串珠聖經註釋》

         詩人擔憂,若神沒有成就救恩,外邦人會譭謗神的榮耀。突出地體現詩人的民族意識及耶和華信仰。詩人深知,神揀選以色列作自己百姓的計畫,最終彰顯自己的榮耀。 ――《聖經精讀本》

         不過外邦人的嘲笑可能意指,本詩的背景並非勝利。除非本節意為:「他們現在還能說……」(即,既然神已經拯救我們),否則以色列當時便顯然處於逆境中。若是如此,第1節便應視為求助的呼聲,不過是充滿信心的懇求:神必定會拯救他的百姓,不是因為他們,乃是為了祂自己的緣故(參,結三十六2122)。這樣一來,第2節就具有挑釁的色彩,成為第3~8節淩厲的回嘴之序曲。──《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篇可能寫於被擄回歸、重建聖殿之後(拉六16),當時應許之地已經淪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周圍的外邦人以自己的偶像誇口,恥笑「他們的神在哪裡呢」(2)?但百姓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神缺少能力,乃是因他們悖逆、離棄了神。當信徒在世上不能活出基督樣式的時候,世人也會恥笑我們說:「他們的神在哪裡呢」?──《聖經綜合解讀》

         外邦人恥笑「他們的神在哪裡呢」(2),因為他們把看得見的偶像當作神;不是把人手所造的當作神,就是把人腦臆想的當作神。但偶像是這樣一種怪物:人能製造它,卻無法控制它;它沒有生命和能力,卻能轄制和殺害製造它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1152 說明了 1151 急促要求神獲得自己的榮耀之背後原因:外邦人質疑神的存在。 1153 起是頌讚神的高超、偉大,所以作者難以忍受外邦人對神存在的質疑。

 

【詩一百十五2~8以色列和猶大都為異族侵入,聖殿被毀,列邦嘲笑他們所信的神不知去了哪裡!詩人說:這都是出乎神,並非偶像的作為;現在民族重獲生機,也是出乎神,誰也阻止不了。――《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十五3「然而我們的神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

         世人看不到神在哪裡,信徒卻知道。即使在百姓被擄、信徒失敗的時候,聖靈也不住地提醒我們:「我們的神在天上」(3),祂不是人臆想出來的,也不以是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祂「隨自己的意旨行事」(3),不受人的操縱、賄賂,歷史是以祂為中心;祂超越了地上一切的榮辱得失,也不容自己的榮耀受損。所以,「你們若轉向祂,祂必不轉臉不顧你們」(代下三十9)──《聖經綜合解讀》

                  ●「隨自己的意旨行事」:SH 2654+SH 6213,「樂意做什麼就做」。表示神有絕對的能力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1153 用「我們的神」對比 1154 「他們的偶像」。 1154~8用重複的內容說明偶像沒有行為能力,製造和依靠偶像的都要變成沒有行為能力的狀態。──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3~7這段回嘴將大勢扳回,可再度採取主動。異教徒以所能見的為傲,瞧不起所不能見的(現代人和古代人同樣有這心態),這裡將矛頭擲回。不連於任何偶像,甚至不連於大地的神,不受環境牽制,反而掌管大局的神,才是最偉大的,惟獨祂配得榮耀。而這是我們的神──不像異教徒以他們的偶像為神,那種關係太微不足道,因為偶像原是他們做出來的!神與我們卻關係親密,因繫於祂的「慈愛和誠實」(參,1)

  第4~7節是一系列尖酸的形容,就像以賽亞書四十四12以下對偶像製作的探討,或以賽亞書四十六章對神像搬遷的描述,這些都不需要說明,只看事實就可豁然理解了。聖經有些地方,好像國王的新衣故事中那個孩子,以率真冷靜的眼睛,看穿世人所不願意承認的真相,本詩即其中之一,是針對假神發言,而傳道書則徹底暴露人及其野心的本相;本詩的下一節也稍含此意。──《丁道爾聖經註釋》

         過去,百姓始終不能杜絕敬拜偶像的惡習,神就任憑外邦人把他們擄到遍地偶像的巴比倫,讓他們認識偶像的虛幻,體會到「我們的神」(3)與「他們的偶像」(4)的區別。真神雖然看不見,但卻始終「隨自己的意旨行事」(3);偶像雖然有形有體,但卻虛有其表、毫無能力(5~7)──《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十五3~8祈求的基礎:選民所信奉的耶和華隨已意行事,不像外邦的偶像只是死物,任人擺布。――《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十五4「他們的偶像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

 

【詩一一五4~7 偶像的觀念】古代近東偶像的形狀和尺寸各有不同。但通常都是用木雕成,包以錘平的金箔銀箔。其外貌基本上是人形(埃及除外,當地偶像混合人、獸特徵),但有獨特,甚至規格化的姿勢、衣著、髮式。古代近東的神祇以特殊方式在偶像中臨在,(在神祇向崇拜者施恩時)可以到達使祭儀偶像成為神明的地步;然而這也不是神祇惟一的顯現方式。但執行儀式卻可以使神祇在偶像中活過來。有了這相連之處,他們就可以向偶像施符念咒,或行其他法術,以求威逼、脅制,或驅使神明行事。此外,又有別的禮儀可以向偶像施行,對神祇提供幫助或關顧。換言之,偶像所代表的世界觀和對神明的概念,是與耶和華的自我啟示不相符合的。他們不視偶像為神明,但相信神祇居於偶像之內,並且透過偶像彰顯其臨在和意旨。文獻所描述真人大小的偶像,考古學家發現的數量極少。然而書畫的描繪卻足以提供可靠的細節。美索不達米亞的偶像需要每日喂飼、更衣,甚至沐浴。食物的祭每日要獻給神明(食用的無疑是廟宇的工作人員)。為偶像穿衣脫衣要需要其他的工人,此外,又需要人負責洗濯,和在慶典時搬運偶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十五4~7不可被偶像欺騙。本段尖銳指出偶像的無能。因為人的有限,本能地想要依靠其他的存在,結果就造出各種偶像。然而,惟有神才有生命與能力(王上1423)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十五4~8參看以賽亞書四十四章920(及其腳註),可見另一個給偶像的辛辣諷刺。――《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一百十五5「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

 

【詩一百十五6「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

 

【詩一百十五7「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

 

【詩一百十五8「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宣告崇拜偶像者的結局。他們不僅拜偶像,也犯與其相關的諸罪,如不道德(251~9)、姦淫(王下237)、占星術(201~6)、褻瀆神(54)、驕傲(王下1828~35)、逼迫神的僕人(王上191~3)、將兒女獻為祭(729~34)等。因此,神最終審判他們是理所應當(44911) ――《聖經精讀本》

          這句話可能是預言,也可能是禱告:或譯為「造他們的將和他們一樣……」(JB,參,RVNEB),或譯為「但願造他們的像他們一樣……」(參,TEV);無論那一種正確,都是指死亡。這正是「他們的結局」,如:七十三17所言;義人的情形卻截然不同,他們將擁有神,「直到永遠」(七十三26)。亦請參,1718節,及十七15所提,見到神、分享祂形像的盼望。──《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若敬拜神,就會漸漸「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因此得以自由(林後三17);人若敬拜偶像,也會漸漸變成偶像的樣子,並且成為偶像的奴僕,結果「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8),和偶像一樣污穢、愚昧、無能、虛幻,最終同歸滅亡。──《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十五9「以色列啊,你要倚靠耶和華,他是你的幫助和你的盾牌。」

         遠至亞伯拉罕時期,“盾牌”已經是神之保護的象徵(創一五1)。――《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一百十五9~11詩人要大家倚靠神,反復勸勉。一般認為這裡用的“以色列”人,指普通百姓;“亞倫家”指祭司;“敬畏耶和華的”指歸信了神的外邦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信靠神的人。信靠神的人擴大為以色列、亞倫家、敬畏耶和華的人。“以色列”意指相信耶穌基督的聖徒,“亞倫家”原是祭司家族(81~36 ;代上650),這裡意味靠耶穌基督加入得救之列的所有聖徒(彼前259) ――《聖經精讀本》

         這裡的疊句暗示出唱此詩篇的方式(啟應式?分組式?參出十五l2021;賽六3),也指出動詞倚靠應怎樣理解。古譯本視其為直述句,就如 NEB所譯:「但以色列倚靠耶和華……」,這與疊句中不斷重複的「他們的幫助」和「他們的盾牌」相配;又與第3節偉大的肯定句相符,並與8b節誤導的倚靠,形成強烈的對比。

  此處可約略看見會眾的結構,有以色列人、祭司(亞倫家),及一班敬畏耶和華的人──這個名字可能用來形容前兩種人,也可能是指非以色列人的轉教者,其實從一開始,以色列當中就有這類人同行(參,創十五2;出十二4849;得一16)。究竟這名詞在何時成了專指外邦同情者的專用語,我們不得而知;像這樣的用法究竟是否普及,我們也不知道。──《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色列」(9)指神的百姓,「亞倫家」(10)指神的祭司(出二十九9),「敬畏耶和華的」(11)包括所有敬畏神的外邦人。──《聖經綜合解讀》

         聖靈三次呼籲人「倚靠耶和華」(9~11),三次宣告神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9~11)。因為我們的神不但高高在天,「隨自己的意旨行事」(3),祂也是值得人倚靠的神,我們在祂的「幫助」和「盾牌」中能找到穩妥和平安。──《聖經綜合解讀》

                   1159~11 用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呼籲眾人依靠神,也重複三次保證神是幫助與保護。用「重複」來「強調其重要性」。──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9~18結語:詩人勉勵同胞倚靠耶和華,惟有祂才可以幫助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十五10「亞倫家啊,你們要倚靠耶和華,他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

                  ●「倚靠」:SH 9822,「信靠」。──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1「你們敬畏耶和華的,要倚靠耶和華,他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

 

【詩一百十五12「耶和華向來眷念我們,他還要賜福給我們;要賜福給以色列的家,賜福給亞倫的家。」

         「眷念」(12),原文是「記得」。──《聖經綜合解讀》

                  ●「向來眷念」:SH 2142,「記得」。──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2~15這裡的敬拜者,與第9~11節相同。作者的思緒從神拯救之能(9~11節的幫助、盾牌等字可看出),轉到他的賞賜之能。賜福一字,在這短短一段中出現五次,而引進此字的話:耶和華眷顧了(和合:向來眷顧)我們,指出這是由貧瘠變美好的轉捩點。這種轉變可能是悔改的結果(如:該一8~11,二19),或只是神的時候到了(如:創八1;出二24)。不過,此處「賜福」一字既不斷重複,就似乎不是指那一類特殊的情況,而是強調所有的人──無論屬於哪一個團體(1213a),無論是怎樣的人(13b),無論哪一代(14)──倘若要興旺(14節,及林前三67),都需要神的笑臉相助及祂創生的觸摸。對這個題目作最詳盡探討的,為申命記二十八章,那裡首先談正面的情形,再提出警告。──《丁道爾聖經註釋》

         聖靈宣告神要「賜福」(12~13)給三種人:神的百姓「以色列的家」(12)、神的祭司「亞倫的家」(12)、「凡敬畏耶和華的」(13)的外邦人。雖然「我們的神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3),但祂不但是值得人倚靠的神(9~11),更是定意賜福人的神(12~15)──《聖經綜合解讀》

                   11512~15 說明神記得祂的盟約,廣賜福氣給與祂有盟約的百姓。敬畏神的人是不斷蒙受神賜福的一個群體。──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3「凡敬畏耶和華的,無論大小,主必賜福給他。」

 

【詩一百十五13~16敬畏耶和華所蒙的福分。論及對子孫的祝福(14)、得地為產業的祝福(16節;創121~9)。神應許要給的地不僅指迦南(178),還包括將來要居住的新天新地(6517;彼後313),即永恆的天國。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十五14「願耶和華叫你們和你們的子孫日見加增。」

                  ●「日見加增」:SH 3254,「使增加」、「增進」。──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5「你們蒙了造天地之耶和華的福。」

         神是信實守約的神,所以祂的百姓是永遠蒙福的群體,即使在被擄的失敗和羞辱中,神仍然「眷念」他們、「要賜福」給他們。今天的信徒同樣也「蒙了造天地之耶和華的福」(15),歷史證明這盼望永不落空;因為神不是人造的主義、理念、夢想或其它偶像,而是「造天地之耶和華」,祂必能成就自己的意旨和應許(3)──《聖經綜合解讀》

           ●「蒙了....的福」:SH 1288,「被....賜福」。原文時態是「被動分詞」。──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6「天,是耶和華的天;地,他卻給了世人。」

         詩人指出天是神的居所,地是神賜給人生活的所在。――《啟導本詩篇註釋》

         「天,是耶和華的天」:天是耶和華的居所。

          「地,祂卻給了世人」:地和地上的產品是耶和華賜人的禮物,故人應該感謝和讚美祂。――《串珠聖經註釋》

         神在起初創造的時候,把地「給了世人」(16)。但第一個亞當墮落之後,就失去了對地的管理能力(創三18),以致撒但自稱「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路四6)。當第二個亞當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祂必要收回這地(啟十一15),然後「把國交與父神」(林前十五24)──《聖經綜合解讀》

                   11516 說明神在天上掌權,又慷慨把地賞賜給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6~17這裏提到三個境界:“天”,神的住所;“地”,人的住所;和“寂靜”,死人的住所。――《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一百十五16~18此處將第15節「造天地……」一語,挑出來加以發揮,並以我們為對象。一切全是神的,但我們實際上是祂的承繼者、信託人。「地,祂卻給了……」一語,含有慷慨意味;其中也包括責任在內,因為我們不是創造者,而大地也不是徒然「存在」,毫無意義,任人剝削利用。在這份禮物背後,有一位賜予者,本詩對祂積極回應:此時此地,就在祂所量給我們的時間和地點內,要讚美祂;此外(我們可以引伸),要透過我們處理產業的方式來讚美,不僅只是口舌的頌揚。

  因此,死亡與寂靜(17)──那陌生之地──與我們無幹,只能刺激我們歸榮耀給神,因為死人不能再稱頌。本詩大可只停在此,以把握現今的實際教訓為滿足,這已是很重要、很寶貴的一課;參約翰福音九4。但是它卻繼續前瞻,望向無窮的讚美(18);這裡的意思或許只指以色列將長存不朽,不斷頌讚,但亦同樣可指,凡事奉永活之神的人,本身便能繼續存活,其結局不像那些敬拜無氣息之物的人(8節註釋)。若是如此,本段就成為來生的見證,正如七十三23以下,及列在十一7註釋中各段經文的見證;因此,它便有充分的理由以「哈利路亞」作結束,正如前後的幾篇詩一樣。──《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十五17「死人不能讚美耶和華,下到寂靜中的也都不能。」

         雖然舊約信徒得到有關來世的啟示極少,但我們也不應把這段理解為在世上消失(不再存在),或死後無知覺和不活躍的狀態。要點在於死人已經離開地上的活動範疇,而地上至高的活動,就是讚美耶和華。參看第六篇45節和三十篇9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死人: 隨肉體的死亡,其靈性也與神隔絕。寂靜中: 具有陰間之意,指靈性與神隔絕的狀態。詩人論及如此悲劇的場面,是為匯出18節的結論——凡有氣息的,都當讚美神。 ――《聖經精讀本》

         「死人」(17),指那些製造、敬拜偶像,也與偶像一同滅亡的人(8)──《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十五17~18死人既不再住在地上,下到地下寂靜的陰間,已享受不到神的祝福,他們的讚美也歸於沉寂。因此人應趁有生之年,不斷讚美稱頌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11517~18 可能暗示 1154~8 那些製作、敬拜偶像的外邦人終將進入死亡,而敬拜神的人將活著頌讚神。當然人會死亡,但此處的「從今時直到永遠」,也暗指 11514 神將賜福讓信靠祂的人的子孫永遠延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十五18「但我們要稱頌耶和華,從今時直到永遠。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18),原文就是「哈利路亞」。「哈利 הָלַל/hä·lal’」的意思是「讚美」,「路」是祈使語氣,「亞 יָהּ/yä」是「耶和華」的簡稱。──《聖經綜合解讀》

         人的身體都會死亡,但敬畏神的人卻要「稱頌耶和華,從今時直到永遠」(18)。不但是因為神應許他們的「子孫日見加增」(14),更是因為「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借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一3~4)。因此,無論在什麼樣的難處中,我們都能發自內心地讚美神、「哈利路亞」!──《聖經綜合解讀》

  但我們。就是活著的人,而不是死人(見第17)

  直到永遠。就是在生之年,因為死人就不能稱頌神(見第17)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115)

 1 詩人盼望國家得拯救,但他求神不要將榮耀歸與國家,而是將榮耀完全歸給神(1)。我們是否願意神在所成就的事上得著榮耀?

 2 世人所拜的偶像與我們所信奉的神有何分別?參3節。世人認為偶像有求必應便是靈驗,我們對神的信仰是否也是如此?

 3 倚靠耶和華與倚靠偶像有什麽不同的果效?參8~12節。倚靠有形或無形偶像的人有什麽損失?參13節。

 4 死人既然不能再在世上稱頌神(17),你有否把握有生之日多贊美稱頌 呢?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