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零九篇拾穗 【詩一百零九篇題註】「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在這首詛咒詩篇裏,大衛呼求神審判那些向他作出虛假指控的人(1~5節),尤其求神審判他強烈咒詛的人(6~20節);其後他求神拯救(21~25節)和審判(26~29節),最後以誓言讚美神來結束(30,31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個人求告詩,詩人遭誣陷,求神伸冤。全詩以向神呼求開始(1~5節),繼之以咒詛(6~20節),然後是祈禱(21~29節)和結束時的讚美(30~31節)。 詩人在6~19節用“他”稱他的敵人,但在25~29等節則用“他們”。有人認為用“他”的一段是(1)詩人引述敵人對他的咒詛,也可能是(2)詩人對為首的仇敵說的話。一般同意(2)說。詩中求神照仇敵所行的重重的報應他們。所用咒詛從現代眼光看似乎過分嚴苛,須知詩人所處時代,善惡賞罰的觀念極其強烈,在他們心中,善惡的標準分明(5節):惡有惡報,無寬恕餘地。12~14節且要求將刑罰延及子孫,反映當時社會數代同堂、禍患同擔的背景(參出二十5),不同於今天的法律觀念,一人犯罪一人擔,不影響家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個人的祈禱詩。――《串珠聖經註釋》 懇切求神懲罰惡人。大衛在受仇逼迫時所寫,帶有個人悲歎及對仇敵的咒詛。大衛並未具體說明仇敵是誰,僅以複數稱呼他們。根據當時的背景,仇敵可能是掃羅、多益、亞希多弗、示每等人。本詩有悲歎、咒詛、稱頌等多種主題,但核心主題是詩人不屈服于敵人惡行的剛強信心,向許多苦難中的聖徒顯明克服危機的得勝信仰。可分為以下四個詩段:①向神控訴仇敵的罪孽(1~5節);②咒詛仇敵、祈求神毀滅他們(16~20節);③向神告白自己的軟弱,求神幫助(21~29節);④確信神必應允,向神獻上感恩、頌贊(30~31節)。 ――《聖經精讀本》 ◎ 109:6~20 包含了長篇的咒詛,因此本詩也被理解為「咒詛詩」。不過這長段的咒詛,究竟是誰的發言,則是本篇主要的爭議。答案可能是詩人或是詩人的對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我所讚美的神啊,求你不要閉口不言;」 我所讚美的神啊: 大衛在最痛苦的日子,依然稱頌允許苦難臨到的神,告白神是自己讚美的物件,相信神必能使他戰勝困境。此節再次啟示我們,信心可以超越環境。得勝告白清楚表明,本詩不僅是悲歎詩。求你不要閉口不言: 呼求神紀念自己遭遇的試煉。即使大衛明知神的掌管與帶領,面對痛苦的現實,也感到神似乎緘默不語。 ――《聖經精讀本》 我所讚美的神阿,是本詩最開頭的幾個字(參 NEB等):這是在讓煩擾的思潮澎湃之前,所站穩的堅定立場。本詩逐漸會摸索回到這個觀點,但一直到最後兩節才能持定。──《丁道爾聖經註釋》 ●「閉口不言」:SH 2790,「安靜」、「沉默」。──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5】詩人的苦況:他遭受敵人迫害,被誣誹譭謗。――《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九2】「因為惡人的嘴和詭詐人的口,已經張開攻擊我,他們用撒謊的舌頭對我說話。」 用撒謊的舌頭對我說話: 似乎指大衛被掃羅、押沙龍、示每等人誹謗和中傷。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九2~3】大衛的人格受到四面圍攻,使他低微到像日影偏斜(23節)。這些攻擊並不是竊竊私語,而是厚顏無恥、公然挑釁:「對著我的臉(說)」(2a節,NEB)。他覺得自己被團團圍住(「受包圍……被仇恨的話圍繞」,NEB)──《丁道爾聖經註釋》 2~5節所描述的,既是大衛面臨惡人的攻擊,也是主耶穌所受世人的對待;既是歷代先知的遭遇(耶十八19~23),也是今天每個門徒的經歷。因為主耶穌說:「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十五18~1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3】「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 「攻打我」攻擊我。――《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九4】「他們與我為敵以報我愛,但我專心祈禱。」 仇敵以恨報愛,但詩人是一位祈禱的人,反為敵人禱告。――《啟導本詩篇註釋》 「但我專心祈禱」:指為敵人禱告。――《串珠聖經註釋》 但我專心祈禱: 表明當事情超出能力範圍,聖徒當採取的態度。大衛原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對抗他們,甚至可以與他們爭戰。但他只選擇依靠全能神的道路。這是危難中的聖徒的偉大選擇。神決不離棄專心向他祈禱的人。 ――《聖經精讀本》 ●「我專心祈禱」:SH 5899+SH 8605,「我禱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4~5】這個傷害之深,可從報我的愛一語的重複(4a、5b節完全相同),及哽住的話看出──RSV將其擴展(似乎合於其意),譯為甚至我還為他們禱告(4b節)。這種背叛幾乎類同加略人猶大。事實上,新約曾將第8節用在他身上(見該節註釋),藉此對本詩所引起的問題提供了亮光。一方面,主耶穌向背叛祂的人仍存不變的愛,可見我們應當拒絕個人的報復──大衛可能仍有此動機;但另一方面,猶大可怕的結局顯示,這些咒詛中至少有一條是神所允許的──即在此個案中。──《丁道爾聖經註釋》 大衛以善報惡(撒上二十四17),仇敵卻「以惡報善,以恨報愛」(5節);但大衛並沒有報復,而是「專心祈禱」(4節),本詩就是他向神的傾訴,也是他對神的交托。──《聖經綜合解讀》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5),主耶穌的門徒必然是被世界拒絕的一幫人,不可能受到世界歡迎;相反,「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路六26)。因此,教會不必擔心被世界拒絕而影響傳福音,因為「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一16),只要教會真正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活出「彼此相愛」(約十三35)的見證,主自己會負責「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7)。──《聖經綜合解讀》 ◎ 109:4~5 說明了作者的痛苦,因為敵人是以惡報善,以敵對回報愛。此處也說明作者遇到無故的敵對,採取的態度就是「禱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5】「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 「為義受逼迫的人」(太五10)是有福的,因為主說:「人若因我辱駡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太五11)。但我們更應當求主鑒察,自己到底是為主受逼迫、還是自找苦吃?我們的傾訴到底是恨主所恨,還是發洩內心的苦毒?我們若不明白神的話語,就談不上遵行神的話語,更沒有資格自誇是「為義受逼迫」。──《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6】「願你派一個惡人轄制他,派一個對頭站在他右邊。」 “惡人”和“對頭”原文有“那惡者”和“撒但”的意思。仇敵誣告他,想把他打倒,詩人求神讓一位象魔鬼那樣的惡人來反控他們。“右邊”是當日主控官在法庭中站的位置(參亞三1)。――《啟導本詩篇註釋》 「對頭」:原文可作「撒但」。 「對頭站在他右邊」:主控官站在被告的右邊(亞3:1)。――《串珠聖經註釋》 對頭(s*a{t]a{n)一字,在本詩中很重要,再度出現於第20、29節,而與其相關的動詞,在第4節已經使用。在那幾節中,他乃是敵方的人;因此這個禱告是希望仇敵嘗嘗他自己毒藥的滋味。順便一提,撒但就是從這個字得其頭銜與名字,因為牠大告義人的狀,不僅覺得津津有味,還不斷加油添醋(參伯一6以下,二1以下;啟十二10)。撒迦利亞書三1描述,牠站在受審之人的右邊,就像這裡的對頭一樣(見 RSV小字);這顯然是當時法庭中的位置。──《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常常讓惡人飽嘗惡的可怕,「派一個惡人轄制他」(6節)、對付他。「站在他右邊」(6節),指法庭上站在被告右邊的控告者。每個「忘記神的外邦人」都是「惡人」(九17),在神面前都會晝夜面臨撒但的控告(啟十二10),「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但信徒既有主耶穌作中保,就不必再懼怕,「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羅八33)。──《聖經綜合解讀》 「對頭 שָׂטָן/sä·tän’」(6、20、29節)原文是「撒但」(代上二十一1;伯一7;亞三1),撒但站在約書亞右邊,就像法庭上的「對頭」一樣「與他作對」(亞三1)。「對頭」的動詞形式就是「為敵 שָׂטַן/sä·tan’」(4節)。大衛是神的受膏者,他的咒詛,實際上是求神讓與受膏者「為敵」的人自作自受、嘗到「對頭」的滋味。──《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由「他們」變成「他」,這可能只是一種希伯來文的表達方法。另有一說是 109:5 最後省略了一個「說」,亦即原文變成「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說:」,然後 109:6~20 就是敵人咒詛大衛,而非大衛咒詛敵人,此時用單數的「他」就非常合理了。 ●「對頭」:SH 7854,「敵人」、「對抗者」。這個字也用來指「撒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九6~15 求災和咒語的關係】這種詩篇稱為「求災詩歌」,因為它求神把災禍降給敵人。古代近東還有儀式或咒語,可以增強這一類的咒詛,或使之生效。這種作法在聖經的信仰系統中是不可接受的。求災詩歌最好是從報應原則(見:詩篇中「常見的概念」附論的注釋)的角度理解。神是否正義是基於刑罰是否與罪行的嚴重程度相稱,因此詩人所求的咒詛就是按照維持正義的需要。這些咒詛的等級與神對其仇敵所宣告的咒詛相同(見:賽十三15~16)。本段的激烈言語與東閃族咒詛程式的某些方面相符,這種程式將向敵國復仇的責任付託給神明。亞述王以撒哈頓的藩屬條約召請一系列的神明傷害叛盟者,就是這一類間接咒詛的例子。亞蘭語的塞菲雷碑文用的也是這種咒詛,還加上一套詛咒儀式:「這些弓箭如何折斷,願因努他和哈達神亦同樣打斷瑪蒂勒和他貴冑的弓。」詩人也是用求災的方法間接作出咒詛,呼籲神「笑話他們」,因為他們試圖用微不足道的手段威脅以色列。詩人沒有念咒施法或執行咒詛儀式,只是仰賴神打碎這些人的權勢和毀滅性武器,使之轉強為弱(見:耶四十九35,五十一56;結三十九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6~8節是對惡人個人的咒詛,9~15節是對惡人家庭的咒詛。父母犯罪,必然殃及兒女(9~10節;出二十5;路十九44);罪人受審判,也會連累全家(9~11節;撒上二31;箴三33)。這是屬靈的規律,但真正讓全家陷入咒詛的是惡人自己:「因他自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上二十一25)。──《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6~20】有些人認為這是大衛的仇敵向他所發的咒詛。然而,我們看這是大衛咒詛他在第12至14節所提到的仇敵,似乎簡單一些。發生在猶大身上的事,是這些咒詛的應驗(比較徒一16~20)。――《詩篇雷氏研讀本》 符合聖經的咒詛禱告。大衛懷著強烈的憎恨咒詛仇敵。仇敵是折磨神所揀選百姓的惡徒,進而譭謗和挑戰神的榮耀及良善旨意。如此看,大衛徹底殲滅仇敵的祈禱是可嘉許的。但咒詛禱告若基於個人的憤怒或利害,就違背聖經的精神(太5:43~48)。 ――《聖經精讀本》 6~19節用「他」代替了「他們」(2~5節),有人因此認為這段是詩人引述惡人對他的咒詛,因為這些咒詛太厲害了。但更合理的是,這是詩人對為首之惡人的咒詛,這些咒詛既是詩人在神面前的傾訴,也是聖靈宣告惡人將「從耶和華那裡所受的報應」(20節)。我們不必回避本篇的咒詛,雖然這些咒詛很可怕,但比《申命記》裡的咒詛差遠了(申二十八15~68)。神的咒詛是可怕的,只有愛、沒有審判的神,只是人臆想出來的偶像;「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來十31),所以我們「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十二1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6~29】祈求的內容:本段分為兩部分: 1 詩人求神對付敵人,使他們遭受利害的刑罰(6~20); 2 詩人以自己的痛苦和神的慈愛作為祈求的基礎,求神搭救。――《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九7】「他受審判的時候,願他出來擔當罪名,願他的祈禱反成為罪。」 仇敵受審,願他被判有罪;願仇敵的辯護詞(“祈禱”)都成為他的罪狀。――《啟導本詩篇註釋》 「願他出來擔當罪名」:即被判有罪。――《串珠聖經註釋》 願他的祈禱反成為罪: 為邪惡目的獻上的祈禱決不會蒙應允(66:18;賽1:15;59:2;彌3:4)。 ――《聖經精讀本》 他的祈禱,從審判的場景來看,或許是指「他向法庭的申訴」;但克巴確克指出,這個字在各處均指向神的祈禱。神斷然拒絕這類禱告的例子,並不少見,如:箴言二十八9;以賽亞書一15。──《丁道爾聖經註釋》 「願他的祈禱反成為罪」(7節),因為惡人的祈禱並不是真心悔改,而是「臨時抱佛腳」,把神當作偶像。這樣的禱告必然會被神拒絕(賽一15),因為「轉耳不聽律法的,他的祈禱也為可憎」(箴二十八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九7 祈禱反成為罪】按照上文下理可以作出的結論是,這話描述法庭中的請願性祈禱。這種祈禱可以包括自表清白的誓言(例如:伯三十一章中的約伯)。若果不是當真清白,這種誓言就會成為神明處罰的根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九8】「願他的年日短少,願別人得他的職分。」 “職分”亦作“財富”。學者大都同意《和合本》譯法,因11節已提到財富。攻擊詩人的人大概有相當高的管職,與群小聯合陰謀叛亂。新約將本節下半適用在賣主的猶大身上(徒一20),別人取代了他榮耀的使徒的地位。――《啟導本詩篇註釋》 「願他的年日短少」:這是惡人應得的懲罰(參37:36; 55:23)――《串珠聖經註釋》 願別人得他的職分: 未能擔當自己的職分而被趕離其位,是巨大的悲劇。耶穌的門徒加略人猶大,背叛耶穌基督不配使徒職分,眾使徒在選補使徒時,引用本節(徒1:15~26)。 ――《聖經精讀本》 他的財寶(和合:職分)是可能的譯法,但卻不正確,因為這字也可以指「他的職位」,而使徒行傳一20引用時,是指這個意思。第11節針對他財寶的話,已經足夠。至於本節中猶大的影子,見上文第4、5節的註釋。──《丁道爾聖經註釋》 「願別人得他的職分」(8節),這節經文是彼得提議另選一位使徒取代猶大職分的根據(徒一20)。──《聖經綜合解讀》 ●他的「職分」:SH 6486,「職務」、「官員階級」、「儲存」。 ◎ 徒 1:20 引用 109:8 來用在賣耶穌的猶大身上,就是要讓別人得到猶大使徒的職務。──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9】「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 【詩一百零九9~10】父親所犯的罪確實會影響兒女(比較出二○5;路一九41~44)。――《詩篇雷氏研讀本》 惡人因罪滅亡是理所當然,但他的兒女和妻子也因此承受痛苦。可知罪的代價何等可怖(代上10:13;羅6:23)。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九9~16】這裡盼望這個人的兒女、妻子也遭患難,重點似乎在讓他留下臭名,就是在人還記得他的時候(參13~16節,各種關於紀念的說法)。這並不減低咒詛的殘酷,不過所強調的乃是記憶。這些話讓人想起,撒母耳記下三29,大衛向約押家所發的咒詛。同時,這並不是空想而已;其他經文顯示,這類審判為人類全體的黑暗面。而大衛的咒詛,不論其動機如何醜陋,仍然可能成為神審判的工具,就像約坦的咒詛一樣(士九57)。律法、先知與福音都曾以良藥苦口的態度警告說,父親的罪可能延及兒女(出二十5;撒上二3l以下;路十九4l以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九10】「願他的兒女漂流討飯,從他們荒涼之處出來求食。」 【詩一百零九11】「願強暴的債主牢籠他一切所有的,願外人搶他勞碌得來的。」 願強暴的債主……所有的: 生動表明敵對者的罪何等大,被聖經視為罪的高利貸者(結18:8,13,17),掠奪他們的財產。 ――《聖經精讀本》 ●外人「搶」:SH 9622,「搶奪」、「奪取」。──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2】「願無人向他延綿施恩,願無人可憐他的孤兒。」 願無人可憐他的孤兒: 神一直特別憐恤、照看孤兒(10:14),並且懲罰那些虐待孤兒者(出22:22~24;申27:19;箴23:10,11;賽10:2;瑪3:5)。但仇敵的兒女卻遭到徹底的離棄,表明惡人的罪孽要遭受何等可怕的報應。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九13】「願他的後人斷絕,名字被塗抹,不傳於下代。」 與神對亞伯拉罕兒女祝福的應許形成鮮明對比。 ――《聖經精讀本》 ●「名字被塗抹,不傳於下代」:直譯是「到下一代他們的名字就被塗消」。──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4】「願他祖宗的罪孽被耶和華紀念,願他母親的罪過不被塗抹。」 詩人願仇敵的父母犯的罪都納入他們的控罪之中(看本篇題解)。――《啟導本詩篇註釋》 願他祖宗的罪孽被耶和華紀念: 沒有比神紀念人的罪更可怕的事,因為神恨惡罪。神根據基督的救贖,不再紀念我們的罪,我們才得以進到他面前(103:12)。大衛強烈要求神不要忘記他們的罪孽,要降下與他們罪對等的報應。使人聯想罪人要受的懲罰。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九15】「願這些罪常在耶和華面前,使他的名號斷絕於世;」 “名號斷絕於世”:即絕後之意。――《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零九16】「因為他不想施恩,卻逼迫困苦窮乏的和傷心的人,要把他們治死。」 ●「他不想施恩」:「他從未想過要施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6~20】大衛的仇敵當受他在第6至15節所禱求之原因的懲罰。――《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人述說仇敵的劣行,願他們受到應得的報應。敵人不只誣陷,還作各樣的咒詛。詩人願這些咒詛回到仇敵身上,作他們的衣服,當他們的食物(“水”和“油”),生活在咒詛裡頭。――《啟導本詩篇註釋》 報應惡人所行的罪孽。暴露仇敵所犯的罪行:毫無憐恤地逼迫窮苦者(16節)、好咒詛別人(17~19節)、對詩人以惡相待(20節)。神絕不會對他們袖手旁觀,必照他們的行為報應他們(31:23;撒下3:39)。 ――《聖經精讀本》 16~20節列出惡人被咒詛的原因。他們不是與大衛有個人恩怨,而是要作神受膏者的「對頭」(20節)。「惡言議論」(20節)神的受膏者,就是「惡言議論」神,所以必將面臨「從耶和華那裡所受的報應」(20節)。今天,基督的「對頭」、「惡言議論」基督的人,將從神那裡受到更嚴厲的報應。──《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17】「他愛咒駡,咒駡就臨到他;他不喜愛福樂,福樂就與他遠離。」 17上 可作「他愛咒詛,願咒詛臨到他」。――《串珠聖經註釋》 他受咒駡: 似乎指押沙龍謀反時,大衛受示每的污辱與咒駡(撒下16:5~13)。 ――《聖經精讀本》 ●不喜愛「福樂」:SH 1293,「祝福」。──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7~20】審判有可怕的邏輯:自食其果;一個人不但會完全得著他所選擇的,還會盡然吸收、被其包圍:再沒有其他經文能像此段,把這點表達得如此生動。準確來說,希伯來經文將第17~19節寫成𥱥述文(「他愛咒詛,咒詛就臨到……」),而將第20節寫成聲明(「這就是……報應……」),如 RV的譯法。翻譯的差異是因母音而來,而原文並未寫出母音;不過似乎沒有必要修改經文,使本篇的咒詛顯得更多,因經文本身似以聲明為滿足。七十士譯本肯定了馬所拉經文(是聲明而非咒詛),並認為這是先知的宣告。──《丁道爾聖經註釋》 「咒駡」(17、18節),原文就是「咒詛」(申十一26)。「他愛咒駡,咒駡就臨到他」(17節),原文是「他愛咒詛,就讓咒詛臨到他」(英文ESV譯本)。惡人之所以被「咒詛」,是因為他喜歡「咒詛」別人;惡人之所以遭報應,是因為他「自招咒詛」(撒上三13)。這「咒詛」就像「水」和「油」(18節)一樣滲入人心,像「衣服」和「腰帶」(19節)一樣如影隨形,成為惡人傷害自己的致命毒素。因此,雖然大衛可以被聖靈感動寫咒詛詩,但我們卻不可妄稱聖靈的名咒詛人,而要小心咒詛反過來臨到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18】「他拿咒駡當衣服穿上,這咒駡就如水進他裡面,像油入他的骨頭。」 「如水進他裡面,像油入他的骨頭」:願這些咒詛像水一樣滲透他的內臟,像油滲入他的骨頭。――《串珠聖經註釋》 這咒駡就如水……入他的骨頭: 描繪無故詛咒、謾駡義人的惡人,因自己所發的咒駡惹禍上身。如水滲進深深地層一樣,人所發的咒詛亦會成為致命的毒素損壞自己。無故咒詛別人等於自取災禍。 ――《聖經精讀本》 ●「咒罵」:SH 7045,「咒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19】「願這咒駡當他遮身的衣服,當他常束的腰帶。」 神「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彼前一17),每個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己行為的後果。神早已「將祝福與咒詛的話都陳明在你們面前」(申十一26),讓人選擇祝福、遠離「咒詛」。人若明知故犯,就是自食其果,自己「成了被咒詛的」(書七12)。──《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20】「這就是我對頭和用惡言議論我的人,從耶和華那裡所受的報應。」 【詩一百零九21】「主耶和華啊,求你為你的名恩待我,因你的慈愛美好,求你搭救我!」 「因你的慈愛美好」:有古譯本作「按你美好的慈愛」。――《串珠聖經註釋》 為你的名: 大衛的祈禱並非靠自己的義,乃是根據神的榮耀。 ――《聖經精讀本》 就像詩篇中常見的情形一樣,但你……(21節開頭,和合本無)一語帶來轉寰,將全詩的情緒改變過來(參,尤其詩二十二3、9、19)。這個懇求立在非常穩固的基礎上:為你的名。NEB的翻譯甚完美:「求你按能榮耀你名的方式待我」(21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21節原文的開頭是「但你,……」,這是本詩的轉折,因著思想神的「名」和「慈愛」,詩人的情緒完全改變過來。──《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21節)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大衛之所以能放膽求神施恩拯救,不是因為人有配得的功德或品行,而是因為神有信實守約的慈愛。──《聖經綜合解讀》 ●你的「名」:在希伯來文化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和人格,而且按照我們對他的認識或他向我們啟示的程度而定。「他的名」等同於「他」。──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21~29】詩人在祈禱中細訴所受的痛苦,求神拯救。他的生命日薄崦嵫,如影子迅即消逝;象蝗蟲一樣可憎,被人抖掉(23節)。有的學者認為23節下半可譯為“又如被蝗蟲逐漸啃食乾淨”,與上半更密切對應。――《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零九22】「因為我困苦窮乏,內心受傷。」 ◎ 109:22~25 說明作者被逼迫的苦況。 109:26~31 則是求神翻轉作者目前的苦況,可以讓對手知道這是神的作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23】「我如日影漸漸偏斜而去,我如蝗蟲被抖出來。」 「我如蝗蟲被抖出來」:像一隻可憎的蝗蟲被人厭棄驅除。――《串珠聖經註釋》 如日影: 黃昏的微光會伴著日落而消失。暗示詩人面對逼近的危險,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有所不安。 ――《聖經精讀本》 抖出來似乎是正確的意思(而非「拋上拋下」,AV、RV),就像把一隻不受歡迎的昆蟲,從衣服上抖下去(參 BDB)。詩人覺得自己備受羞辱,像一隻討人厭的小蟲──輕蔑的力量何等大,令人萎縮頹喪。難怪主耶穌認為,這種態度與殺人無異(太五21、22)。──《丁道爾聖經註釋》 「如蝗蟲被抖出來」(23節),表示大衛就像一隻被厭棄的蝗蟲一樣,備受惡人的羞辱(25節)。「搖頭」(25節)表示鄙視。──《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24】「我因禁食,膝骨軟弱,我身上的肉也漸漸瘦了。」 【詩一○九24 禁食】在聖經以外,古代近東沒有什麼禁食的例證。禁食通常是在哀悼之時進行。舊約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與向神懇求有關。其原則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個地步,懇求者集中精神於屬靈景況上,肉身需要則退居幕後。如此,禁食是為使人淨化,在神面前謙卑而設的(詩六十九10)。──《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九25】「我受他們的羞辱,他們看見我便搖頭。」 「搖頭」:表示鄙視;他們認為詩人如此悲慘乃因受神懲罰。――《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九26】「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幫助我,照你的慈愛拯救我,」 【詩一百零九27】「使他們知道這是你的手,是你耶和華所行的事。」 使他們知道這是你的手: 當事情超出人的能力範圍,神才開始顯明自己的大能。因此,人的終點就是神的始點。聖徒當忘記什麼是絕望,銘記除自己的能力外,還有神的大能。 ――《聖經精讀本》 這是你的手,意即,「我的恢復並非偶然」。──《丁道爾聖經註釋》 「使他們知道這是禰的手」(27節),表明這難處並非人力能夠解決。但大衛的軟弱和無能,卻能見證神手所做的工。同樣,信徒的軟弱,也能見證基督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28】「任憑他們咒駡,惟願你賜福。他們幾時起來就必蒙羞,你的僕人卻要歡喜。」 「起來」:指攻擊。 「他們幾時起來,就必蒙羞」:古譯本作「願那些攻擊我的人蒙羞」。――《串珠聖經註釋》 第一行聽起來像以祝福報咒詛,但其實是一個懇求,即當仇敵召喚最惡劣的事臨到大衛,神卻反其道而行,將最好的如甘霖降於他;以下幾行便顯明這點。這是很好的禱告,能將攻擊的矛頭轉過來:參羅馬書八31以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苦難之後是榮耀(來二9),十字架道路的終點是「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5)。雖然仇敵「咒詛」(28節「咒駡」原文),但神卻反其道而行之,把「咒詛」變為「賜福」(28節)。「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八31),因此,我們應當「任憑他們咒駡」(28節),因為「他們幾時起來就必蒙羞」(28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九28~29】“起來”指辱駡和其他口頭攻擊。神的祝福強過人的咒詛。仇敵咒駡時,看見詩人所得福氣,必羞愧而退。――《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零九29】「願我的對頭披戴羞辱,願他們以自己的羞愧為外袍遮身。」 ●「披戴」羞辱:SH 3847,「穿上」、「穿戴」。──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九30】「我要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我要在眾人中間讚美他;」 【詩一百零九30~31】結語:詩人向神歌頌讚美,因他深信神必會為他伸冤。――《串珠聖經註釋》 即使遭受仇敵的逼迫、詛咒,大衛依然確信神必應允自己的懇求,開始感謝、頌贊即將施行拯救的神。這樣的確信完全來自信靠神。 ――《聖經精讀本》 詩篇常強調,義人應當為自己所承受的祝福公開獻上讚美,這其實是他的責任:參,尤其四十10。 最後一節將整件事作了扼要說明。它從第6節選用一個詞(RSV將其放入小字),而把對頭的角色,就是站在被害者右邊的那位,換成了神,祂站在窮乏人的右邊,意義截然不同。這是最圓滿的答案。──《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九31】「因為他必站在窮乏人的右邊,要救他脫離審判他靈魂的人。」 站在“右邊”的不再是控告他的人,而是拯救“窮乏人”(看三十五10注)的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必站在窮乏人的右邊」:站在右邊的不再是控告詩人的仇敵,而是保護他的耶和華。 「審判他靈魂的人」:定他死罪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神「站在窮乏人的右邊」(31節),但卻不是控告他、作他的「對頭」(6節),而是保護那些只能仰望神拯救的「窮乏人」。──《聖經綜合解讀》 「脫離審判他靈魂的人」(31節),原文是「脫離定他死罪的人」(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五十八6~9;六十三9~11;六十九22~28;一百零九6~20;撒上二十六19)、先知(王下二24;耶十八21~23)、尼希米(尼十三25)和其他的詩篇作者(一百三十七8~9)都發出過咒詛,主耶穌自己也發出過咒詛(太二十三35~36、38;路十13~15),這都是出於聖靈的義怒。但我們的「義怒」卻很容易東施效顰、放縱肉體,所以保羅雖然也發咒詛(加一8~9),但卻勸勉我們:「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十二14),應當「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十二20),這樣才能「以善勝惡」(羅十二21)。──《聖經綜合解讀》 ●「審判他靈魂的人」:七十士譯本作「追逼我靈魂的人」。所以許多譯本譯為「定他死罪的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09篇)】 1 詩人以前怎樣對待他現在的仇敵呢?參4~5節。他的仇敵又怎樣待他?參2節。這仇敵除了攻擊詩人外,還有什麽惡行?參16~17節。 2 本篇有關惡人下場的描述是否顯示詩人的愛心不夠(太5:44),以致他祈求神將咒詛賜給他的仇敵呢?參申19:16~21。惡人得惡報、受咒詛,這現象與神的作為有什麽關係?參26~27, 31節。 3 本篇是否暗示我們可以求神咒詛與我們敵對的人?詩人那方面的信心可以作我們的模範呢?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