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零七篇拾穗 【詩一百零七篇題註】 在聖歌的架構裏,詩人以呼籲人來讚美作開始(1~3節),以描述神的看顧作結束(33~43節),當中用了四幅文字圖畫來描畫出以色列民從被擄得釋放的情景(4~32節):處於困境的旅行者被引導到一個城市(4~9節);在牢獄中的囚犯得釋放(10~16節);患病的人恢復健康(17~22節);以及航海者被安全地送往目的地(23~32節)。當中每一幅圖畫都包含一個困難(4,5,10,12,17,18,23,27節)、一個禱告(6上,13上,19上,28上)、神的看顧(6下,7,13下,14,19下,20,28下~30)和讚美(8,9,15,16,21,22,31,32節)。留意在1、8、15、21、31、43節多次提到神的“慈愛”(堅定的、約中的愛;參看何二19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感恩的讚美詩,勸勉人頌贊神永不改變的慈愛,祂聽人在患難中的禱告,並且拯救他們。寫作的背景為以色列人獲釋回歸故國(3節),親灸到神的仁慈和憐憫,救他們脫離了生命中遭遇到的各種危險,包括沙漠和曠野中的迷失(4~9節),身陷黑暗的冤獄中(10~16節),罹重病臨近死亡(17~22節),和漂流茫茫大海上(23~32節)。詩人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先是感謝,接著發為讚美。全詩結構謹嚴:1,引言,邀請會眾稱謝神(1~3節),然後有四段(4~32節)每段都以兩句隔開的副歌作結(6,8節;13,15節;19,21節;28,31節),由前述四種獲得拯救的“贖民”講述所遇的患難,如何因禱告,得慶生還,因此獻上感謝。接上以兩段近乎智慧詩的訓誨,述說神如何化災禍為祝福(33~38節),使困苦窮乏的人得到保護和眷顧(39~42節)。最後勗勉會眾,紀念神的慈愛,和引言相呼應。――《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團體的感恩詩:本篇記述四類人向神發出的感恩,感恩的格式包括:受痛苦、祈求神、蒙拯救、獻感謝四方面的描述。――《串珠聖經註釋》 讚美神的根據。以讚美謝恩詩占主流的卷五與以悲歎為主的卷一、二不同,充滿歡喜。本詩背景是以色列從被擄之地巴比倫歸回的重大歷史事件。詩人再次回顧神拯救百姓的慈愛,呼召百姓讚美神。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①序論,督促人讚美神(1~3節);②正文,讚美神的具體原因(4~32節);③結論,正直、智慧人當讚美神的正義、主權(33~43節)。 ――《聖經精讀本》 詩篇第五卷從一百零七篇開始,一直到一百五十篇,與摩西五經第五卷申命記相對應,述說神的律法,大多數是不署名的。包含兩組大衛的詩(一百零八至一百一十篇;一百三十八至一百四十五篇),六篇「哈利路詩篇」(Hallel Psalms,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十五篇「上行之詩」(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和五篇「哈利路亞詩篇」(Hallelujah
Psalms,一百四十六至一百五十篇)。──《聖經綜合解讀》 本篇是一首感恩的讚美詩,背景是以色列人獲釋回歸故國。以色列人被亞述、巴比倫擄走,分散四方,現在回歸故國(2~3節)。今天,每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也是被神救贖的「贖民」(2節),從全地被神招聚來。──《聖經綜合解讀》 4~32節是用四個畫面來描繪「贖民」的光景,從四個角度來描述神的救贖,每一段的模式都是受苦、哀求(6、13、19、29節)、拯救(6、13、19、29節)和讚美(8、15、21、31節): 1.迷途中蒙神引導(4~9節); 2.被囚中蒙神釋放(10~16節); 3.重病中蒙神醫治(17~22節); 4.風浪中蒙神搭救(23~32節)。──《聖經綜合解讀》 ◎第五卷包含兩組大衛詩歌 108 到 110 與 138 到 145 ,十五篇上行之詩120 到 134 ,最後五篇 146 到 150 是哈利路亞詩。另外猶太傳統也將113 到 118 視為一組逾越節時使用的「埃及讚美詩」。 ◎這一首詩雖然被當成是第五卷的開頭,但與 105 106 的題材類似,都是由歷史中看到神的作為,因此感謝神。 ◎「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是每一段重複出現的副歌 107:6,13,19,28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善」(1節)可譯為「好的」(創一4),指完全、光明、可喜的。神的創造是「好的」(創一),神向著人的旨意也是「好的」。──《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1節)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本篇六次提到神的「慈愛」(1、8、15、21、31、43節),強調被擄回歸的百姓之所以能蒙神的憐憫和恩惠,並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或品德,而是因為神在西奈山所宣告的: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民十四18)。──《聖經綜合解讀》 ●「善」:SH 2896,「好的」、「令人愉悅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3】引言:詩人邀請選民讚頌和感謝神。――《串珠聖經註釋》 這個起頭的呼召,言明本詩的背景是:以色列從被擄的狀況中釋放出來;此一主題在全詩中不斷出現,且有變化。贖民一字回應了一個習俗,即一個人的近親有義務將他從債務或奴僕的身分中釋放出來。這正是神所做的,而招聚一字亦正回答了一百零六47的禱告。有些註釋家認為,祈求與應允既如此相配,就當不理會第四、五卷的傳統分隔方式,而視一百零五~一百零七篇為三重組曲,陳明神的恩惠,即對以色列的揀選與教養(一百零五篇)、忍耐與管教(一百零六篇),以及最後再度得著她(一百零七篇)。克巴確克指出,三首詩皆以地一字相連,將神的應許(一百零五44)、刑罰(一百零六27)與拯救(一百零七3),具體呈現出來。──《丁道爾聖經註釋》 ◎這一段被放在第五卷的開頭,似乎就是要回應第四卷結尾的懇求106:47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願耶和華的贖民說這話,就是他從敵人手中所救贖的,」 「贖民」:特指下文提到的四類人。――《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贖民: 指從巴比倫俘虜生活獲得解放的人(賽51:11;耶31:11),屬靈意義指從罪惡世界得到救拔的人。 ――《聖經精讀本》 ●「贖民」:SH 1350,「贖回」、「做近親當做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3】“贖民”、“救贖”都指遭患難獲拯救。“從各地”:以民被亞述、巴比倫諸王擄走,四散各方(看王下二十四,二十五章;尼一章;斯八章),現在回歸故園。――《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一百零七3】「從各地、從東、從西、從南、從北所招聚來的。」 從東、從西、從南、從北: 以色列百姓被強制從故鄉擄到各地,他們相隔何等遙遠。神將他們召聚在一起,回到故鄉。 ――《聖經精讀本》 ●從「南」從北:SH 3220,「海」。──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4】「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 「可住的城邑」:就是有人居住、可讓旅客覓得飲食的市鎮。――《串珠聖經註釋》 曝曬的太陽、折磨人的乾渴、一望無際的曠野荒地,可以說是背負罪之重軛之人共同面臨的障礙。然而,較之更令人焦急、難過的是,沒有盼望和平安。相反,盼望新耶路撒冷的永恆安寧與福樂,卻能勝過現實中的所有苦難(彼前1:3)。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的南方就是曠野,以色列人出埃及也經過曠野的環境。因此以色列人非常熟悉在曠野迷路、飢渴交迫的狀況。此處用曠野的環境來描述困境,用找到城市、解決飢渴來描述神的恩典。──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4~9】迷路的旅客:他們在曠野迷路,山窮水盡十分危險;他們祈求,耶和華就俯聽,搭救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在大部分現代譯本中,以下四段的開頭都類似(「有些人漂流……」,「有些人坐在黑暗中……」等),如此,就似乎在談四種不同之人的遭遇。但這並不正確,其實這四幕景象,可能是以四種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件事,即以色列蒙拯救所脫離的可悲光景,但這種譯法使人看不出此種可能性。事實上,所有罪人的光景都與此類似,所以本篇可直接拿來應用,不必透過以色列的眼睛。 迷失、飢餓、乾渴、疲乏,都是比喻的話,主耶穌亦曾提到,並且提供祂自己作道路、靈糧、活水,與賜安息者。本段的這一幕,把救恩的這幾方面結合在一起,又以可居住的城邑為其冠冕:若沒有這個高潮,無論就那一種含義而言,拯救便比急救好不了多少。新約常論到這點:參,如:以弗所書二22以下:希伯來書十二22以下;啟示錄二十一,二十二章。──《丁道爾聖經註釋》 當人偏行己路的時候,神就任憑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4節),等到他們「又饑又渴,心裡發昏」(5節)的時候,才會向神求告,順服神帶領的道路(7節),體會「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聖經綜合解讀》 4~9節是第一幅畫面:迷途中蒙神帶領。──《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七4~32】四類蒙恩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七5】「又饑又渴,心裡發昏。」 心裡: 表明痛苦已滲入內心深處。 ――《聖經精讀本》 ●「心裡」 107:5,9 :SH 5315,「生命」、「自我」。 ●「發昏」:SH 5848,「昏厥」、「暈倒」。──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6】「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 ●「苦難」:SH 6862,「困境」、「困苦」。 ●「禍患」:SH 4691,「困境」、「困苦」、「壓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6~8】每一類人述說完神恩後都用這副歌。――《啟導本詩篇註釋》 第6、8節是本詩重複四次的副歌。神使用「苦難」(6節)來教導人,讓人透過「禍患」(6節)來學習敬畏和順服神的話語。神領我們進入「苦難」,也領我們出離「禍患」(28節),在這一進一出之間,我們的生命被更新了,與神的關係也被改變了,轉而因著神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慈愛」而讚美祂。──《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七7】「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 “行走直路”指途中平安無風險,無攔阻,走在康莊大道上。“可居住的城邑”指有人煙可以安置的地方(參拉二70及注)。――《啟導本詩篇註釋》 「直路」:通到有人居住之城邑的捷徑。――《串珠聖經註釋》 直路: 亦可稱為“不認識的道”(賽42:16)、“當行的路”(賽48:17)、“平安的路”(路1:79)。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七8】「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 耶和華的慈愛: 具有永遠(108:4;賽54:8)、豐盛 (尼9:17;珥2:13;拿4:2)、公正(路6:35;來5:2)等屬性。神的慈愛還能延續生命(哀3:22,23)、督促悔改(珥2:13)、赦免罪過(彌7:18),帶著使人得救(多3:5)的驚人能力與祝福。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七9】「因他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 神不僅領我們進入他的國度,而且在旅途中不斷提供身體之糧(創1:29;伯36:31)及靈魂之糧(賽55:2;結34:14;約6:51;林前10:3,4)。 ――《聖經精讀本》 ●心裡「渴慕」:SH 8264,「來回走動」、「渴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0】「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被困苦和鐵鍊捆鎖,」 坐在黑暗: 坐在陰暗封閉的監牢,象徵人的心靈孤獨、陰鬱,失去陽光般燦爛的喜樂。 ――《聖經精讀本》 ●「鐵鍊」:SH 1270,「鐵」、「鐵製工具」。 ●「捆鎖」:SH 6155,「囚犯」。──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七10 被擄者遭囚禁】被擄到巴比倫的人雖然絕大部分不會身陷囹圄,依然有些會是政治犯。古代近東大多以坑穴為囚室。要獄中囚犯改過自新,成為良好公民的現代想法,對初民來說是陌生的。欠債者、待審犯人,和政治犯,都被囚於各種各樣的監獄裡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七10~14】這些人被判刑入獄乃因未遵循神的話,以至犯法、犯罪,受囚禁之災;在苦難中謙卑下來,向神呼求。――《啟導本詩篇註釋》 當人不肯順服的時候(11節),神就任憑他們「坐在黑暗中、死蔭裡」(10節),因為「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5);人擺脫神、自以為得自由,結果卻「被困苦和鐵鍊捆鎖」(10節),「用勞苦治服他們的心」(12節)。等到「他們僕倒,無人扶助」(12節)的時候,才會向神求告,順服神大能的釋放(14節),體會「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七10~16】被囚禁的人:他們因犯罪而入獄,飽嘗坐牢的痛苦;當他們向耶和華呼求時, 就使他們重獲自由。――《串珠聖經註釋》 罪愆(參,11節)、黑暗、重役及捆鎖、銅門、鐵閂的限制,是另一種痛苦,與第一幕不同;不過作為比喻而言,不論是指被擄或人類墮落的光景,這段與第一幕都十分相配。在蒙拯救之前,人不單只迷失於廣大的世界,好像第4節以下所描述的客旅,也不單只侷限於一小塊地方,好像這些被囚者;他兩者皆是! 撒迦利亞的祝頌詞,最後一節(路一79)將這兩個比喻連在一起,並引用了第10節,其中幽暗(和合:死蔭)直譯為「死蔭」(見詩二十三4的註釋)。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四18、19的宣告,若從本段的背景來看,就更加生動,因這裡講到被囚者不能動彈(10節)、筋疲力竭,甚至昏倒(12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10~16節是第二幅畫面:被囚中蒙神釋放。──《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是說明神用勞苦、苦難來教導人,讓人透過受苦學習順服且尊重神的話語。 107:13~16 說明當人願意尋求神時,祂就會施行奇妙的救贖,打破強有力的禁錮。──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1】「是因他們違背神的話語,藐視至高者的旨意。」 “藐視”。摒棄。參看第十篇13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至高者的「旨意」:SH 6098,「商議」、「勸告」、「提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2】「所以他用勞苦治服他們的心,他們撲倒,無人扶助。」 制服他們的心: 驕傲人被動地抱愧蒙羞,與謙卑人自已卑微,卻被神高舉形成鮮明對比(彼前5:6)。 ――《聖經精讀本》 ●「治服」:SH 3665,「謙卑」、「制服」。──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3】「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 哀求: 表露熱切盼望得到耶和華恩典的心情,並不是大聲懇求(6,19,28節)。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七14】「他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他們出來,折斷他們的綁索。」 【詩一百零七15】「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 【詩一百零七16】「因為他打破了銅門,砍斷了鐵閂。」 有的學者認為本節為《以賽亞書》四十五2的引用和應驗,也可能引自當時的一句俗話:“人豈能將銅與鐵折斷”(看耶十五12)。詩人所寫的決非普通囚犯,而是被擄之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用詩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描繪神的拯救行動(賽45:2)。神願意使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他也有能力如此行(賽61:1;路4:18)。 ――《聖經精讀本》 【詩一○七16 銅門鐵閂】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形容巴比倫「環城有城門一百,全部用青銅製造,並且設有銅柱銅楣。」亞述時代的遺址巴拉瓦特(Balawat)挖掘到巨大的銅制城門,使人能略窺巴比倫的城牆是何模樣。滑動門閂是關鎖城門的常用方法。鐵閂當然是最難打斷的一種(見:申三十三25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七17】「愚妄人因自己的過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 「因自己的過犯 ...... 便受苦楚」:希伯來人認為一個人患病是因為犯罪,招致神的懲罰。――《串珠聖經註釋》 ◎ 107:17 顯出這些疾病並非僅僅是天然災害,而是由過犯與罪惡引起的。 ●「愚妄人」:SH 1911,「愚昧人」。 ●「過犯」:SH 1870+SH 6588,「犯罪的行徑」。 ●「受苦楚」:SH 6031,「虛己」、「受痛苦」。──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17~21】這裡的困難當然是疾病,但卻不是與罪無關的病。第17節的開頭並不像 RSV、TEV所譯,有些人生病,卻明言:「愚妄人,因他們的過犯……」;而在聖經中,愚妄人是指背叛,不是蠢笨。另外,此處的動詞及其形容的片語都指出,他們的問題是自己招來的。由此看來,第18節大可令人想到現代的吸毒者,這只不過是人類長期以來定意要自我傷害的一例。 因此在這幅圖畫中,必須加上罪的工價,或至少加上其過渡期的工價。這裡與前一段同樣強調罪,即人最根本的罪──藐視神的話語,第11節清楚講明這點,「愚妄人」一詞(17節,見上段)也隱含這點。然而罪更顯出,神的拯救是恩典:不僅是幫忙不幸的人(如:4~9或23~32節,拯救迷路者或受驚者),更是「向不可愛的人施慈愛」。──《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七17~22】患重病的人:他們病重垂危,向耶和華呼求,祂就醫治。――《串珠聖經註釋》 17~22節是第三幅畫面:重病中蒙神醫治。──《聖經綜合解讀》 當人沉溺罪孽的時候(17節),神就任憑他們「臨近死門」(18節),「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等到他們認識自己病重的時候,才會向神求告,順服神話語的醫治(20節),體會「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九12)。──《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七18】「他們心裡厭惡各樣的食物,就臨近死門。」 詩人相信疾病為犯罪之果。人背離神的道,染上重病,飲食不思,奄奄一息;因轉回而求告神,終獲醫治(20節)。19與21節為本段副歌。――《啟導本詩篇註釋》 厭惡各樣的食物: 竟然失去維持生命的基本食欲,可知身心的痛苦何等巨大。臨近死門: 復活概念尚未完全啟示前,死亡意味著一切的結束。這種狀態令今天的門徒聯想到屬靈的死亡,與神永遠的隔絕及帶來的永恆刑罰。 ――《聖經精讀本》 ●「心裡」 107:18 :SH 5315,「生命」、「自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七18 死門】陰間在他們心目中好像世上的城市,有房屋,甚至也有城牆(主要是將其中居民關鎖于此)。《伊施他爾下陰間》中冥界的城門建築,更有七道城門,每道城門都有守衛管制出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七19】「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 【詩一百零七20】「他發命醫治他們,救他們脫離死亡。」 他發命: 神的話語不僅是傳達心意的手段,也蘊含著超越字面意義的內容。神的話語是創造和維持萬物的權能,一旦宣告就必得成就。 ――《聖經精讀本》 ●發「命」:SH 1697,「話語」、「言論」。 ●脫離「死亡」:SH 7825,「坑」,實際的意義也是「死亡」。 ◎此處說明有些疾病是神用以教導人的一種方式,人在痛苦中轉向神,神就將其拯救出來,脫離死亡。──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1】「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 但願人……都稱讚他: 與“於是……耶和華”形成對偶句(6,13,19,28節),重複了四次(8,15,21,31節)。詩人比較神的無限慈愛與聖徒的屢屢失敗,起到極好的強調效果。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七22】「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他,歡呼述說他的作為。」 “以感謝為祭獻給他”。參看利未記七章12至17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他: 蘊含凡事謝恩、讚美神的意思。沒有比感恩、讚美已在心中枯竭的人更為不幸,停止讚美神就意味著失去所蒙恩典。 ――《聖經精讀本》 詩篇四十與一一六篇是兩則樂歌(和合:歡呼)的最佳例子,伴隨著感謝祭,並表達出最深的反思。──《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七23】「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 “在海上坐船”。原文作:下到海上,即從以色列的群山“下”到海洋。――《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段描寫越洋經商的人(“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遇到海難,因求神得拯救,平安到達目的地。28與31節為副歌。――《啟導本詩篇註釋》 「在大水中經理事務」:在海上謀生,到各處經商。――《串珠聖經註釋》 在海上……經理事務的: 指從事海上貿易的船員、打魚的漁夫。大水: 指地中海。――《聖經精讀本》 「在大水中經理事務」(23節),指航海經商,比喻謀求世界的好處。古代以色列人並不擅長航海,航海是推羅人的專利。所羅門曾與推羅王合作,在紅海航海經商,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王上十22)。而約沙法也想在紅海航海經商,結果被神阻止(王上二十二48)。──《聖經綜合解讀》 ●「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原文是「在大水中做工作的」。意思也就是指「水手」或「靠海經商的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七23~30 海上的風暴】巴比倫的沙馬士讚美詩也有一個段落,描述沙馬士在海上風暴中拯救商船(及其貨物)。但它並沒有提到沙馬士驅動大浪或使暴風止息,只是說他看顧乘客,救他性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七23~32】航海遇難的人:他們遇著狂風,波濤翻騰,船幾乎要沉沒,只有禱告耶和華, 使風暴停止,讓他們脫離險境。 ――《串珠聖經註釋》 神永不更改的保護。古往今來,海一直是人們畏懼的物件。尤其在造船、航海技術、地理學不大發展的古代,以色列亦不例外。如聖經所記,人們視出海為冒險。加利利海因獨特的地理特徵,氣象變幻萬千,此地的人尤為懼怕出海(太14:22~32;可4:37~39)。詩人將海比作艱難、佈滿危機的生命旅途,教訓聖徒頌贊惟一的保護者——神。 ――《聖經精讀本》 講述以色列從前困境(亦可延伸指人類的光景)的這第四個比喻,不是論人的罪,而是論人的渺小。在颶風的震撼下,我們方看清,這世界中有各種巨大的勢力,我們的存活不是靠管理得當,乃是靠神的許可。第27節將這點表達得很清楚,智慧可譯為「航海技能」(NEB),參 TEV,「他們一切技術都無用」。神的奇事既可令人謙卑,又可拯救人(24、3l節,為同一個字)。 倘若本段的初衷為比喻以色列的被擄與得釋──如:本篇的模式所暗示(見上文),「海難者」一詞也可支援這解釋(如 Kissane所指出),因以賽亞書五十四11用這詞來形容耶路撒冷,其背景正是如此。不過,主耶穌平靜風浪,是為門徒行的神蹟,因此我們讀這段時,可以放心將其應用於以色列和水手之外的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23~32節是第四幅畫面:風浪中蒙神搭救。──《聖經綜合解讀》 當人追求世界的時候(23節),神就任憑他們經過狂風巨浪(25~26節)。等到「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27節)的時候,才會向神求告,順服神權能的搭救(29~30節),體會「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段就跟人的罪惡無關,純粹是航海的人遭遇無可抗拒的天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4】「他們看見耶和華的作為,並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詩一百零七24~25】在莊嚴肅穆的大海面前,詩人強烈地感受到耶和華的臨在。整個宇宙充滿對耶和華的權能與威嚴的啟示(羅1:20)。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七25】「因他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 【詩一百零七26】「他們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 「他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船被波良擊打,一時高升,一時下沉,船上的人驚惶失措,魂不附體。――《串珠聖經註釋》 ●「消化」:SH 4127,「溶解」、「融化」。──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6~27】描繪咆哮的狂風怒濤與心驚膽顫、無計可施的渺小人類。人尚不能駕馭大海,卻癡心妄想地試圖悖逆神,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聖經精讀本》 ◎ 107:25~27 傳神的描述船在大風暴之中的無助,再高超的航海技術也無濟於事。 107:29~30 說明了神的拯救怎樣超越人的能力,在航海這件事上,可以深深體會。──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7】「他們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 “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他們的航海技術和駕駛術都沒有用。――《詩篇雷氏研讀本》 ●「無法可施」:SH 1104,「到了終結」。──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28】「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領出他們來。」 【詩一百零七29】「他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 【詩一○七29 使狂風止息】在初民的眼中,海洋是不受控制之混沌最有力的形象。在神話和舊約與混沌作戰的主題中,海洋是宇宙性混沌勢力最常見的代表。創世有時是從克服這些勢力,為宇宙帶來秩序和控制的角度描述。然而本段所討論的卻不是原始時代的過去,而是耶和華能夠(再次)控制大海,為這些海上商船恢復秩序。將宇宙性的作為,轉化到歷史領域的觀念,亦可見於以色列人渡過紅海等事件之中。耶和華在此也是駕馭控制大海,使之順服祂的指示。此外不應忽略的,就 是這一點也是耶穌平靜風和海極之重要的一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七29~30】使狂風止息……所願去的海口: 神的拯救行動以壯闊的大海為背景,帶給我們神必幫助的確信,及在安祥的港口得以平安休憩的盼望。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七30】「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他就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 【詩一百零七31】「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 【詩一百零七32】「願他們在民的會中尊崇他,在長老的位上讚美他。」 「長老的位上」:長老的議會中。――《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七33】「他使江河變為曠野,叫水泉變為乾渴之地,」 詩人寫本節至42節時,心裡一定記得以色列人苦難的經歷和終獲拯救的往事,以智慧詩歌的形式來表達:33、34節描寫神如何困乏其民,使能回轉。35至37節述說神如何再次恩待祂的百姓,重享生活的富實;可是百姓生活豐裕,又隨國中領袖背叛厚賜百福的神,因此患難重臨(“君王蒙羞被辱”、“漂流”,看王下二十四章)。但敬畏祂求告祂的人(“饑餓的人”、“窮乏人”)必得到神賜恩惠與保護,並且子孫眾多如羊群(41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乾渴之地」:SH 6774,「旱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33~34】與對巴比倫帝國的警告相似,當時,巴比倫的富繞傲居世界第一位(賽50:2;耶51:43)。 ――《聖經精讀本》 ◎ 107:33~34 是說神會因為居民的罪惡,改變肥美的土地成為貧瘠。也就是說神不再慷慨養育罪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七33~35 世界顛倒】在「世界顛倒」的主題中,一切人以為不變而可靠的事物都受到了危害。被顛倒的可能是宇宙(日頭變黑)、自然界(大山變為平地)、政治狀況(帝國衰亡)、社會秩序(窮人變為富足),或動物界(獅子與羊羔同臥)。先知書把它與耶和華的日子和將臨之審判相提並論。巴比倫的《伊拉史詩》(Irra Epic)亦有類似的想法。它形容瑪爾杜克從原始的混沌之中創造世界,帶來秩序,逆轉世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七33~38】神控制大自然力量的主權,給人類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段話令人想起第4~9節的曠野景象,不過此處不是講人的迷失與尋回,而是講他的住處,或會致他於死地,或會帶給他豐足──因此,他絕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第34節的重要,從所多瑪的滅亡,及律法的警告可以看出:「免得你們玷污那地的時候,地就把你們吐出」(利十八28)。第35~38節呼應了以賽亞書三十五6、7簡潔優美的預言,及申命記二十八1~5的祝福;這裡清楚陳明:只要有神,再貧瘠之地也會變成沃土,帶來豐盛。 我們大可假設,這些經文不只是講沙漠與農場,更涵蓋其他各種貧窮與豐富,包括心靈與思想在內。參,如:啟示錄二9,三17,將外在與內在的貧窮作成對比。──《丁道爾聖經註釋》 33~38節表明,神是恨惡罪惡、樂意施恩的神,並非喜怒無常。──《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七33~43】結語:這分為兩部: 1 33~35接續上文歌頌神掌管大自然; 2 36~43讚美神顧念饑餓和窮苦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稱頌的必然性。耶和華擁有主權和大能,可按自己的心意使江河變為曠野、曠野變成水潭。他也是正義之神,滅除奸詐、暴虐的屬世權貴,拯救軟弱的百姓。作為結論,詩人提示兩個事實,勸勉眾人始終如一地追隨真理。 ――《聖經精讀本》 33~42節表明,人的降卑升高都在神的管理之下,正如神自己所宣告的:「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賽四十五6~7)。但神的作為並非毫無規律,而必讓「正直人看見就歡喜;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42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七34】「使肥地變為鹼地,這都因其間居民的罪惡。」 ●「肥地」:SH 776+SH 6529,「果實的地」。 ●「鹼地」:SH 4420,「鹹性」、「貧瘠」。──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35】「他使曠野變為水潭,叫旱地變為水泉。」 【詩一百零七35~38】真正的祝福。神的賜福使無人居住的荒地變為流奶與蜜的佳美之地,與上段截然不同(賽35:7)。看來,惟有神的接納與慈愛才是真正的祝福。只要與神同在,任何苦難都會變成末世的祝福。 ――《聖經精讀本》 ◎ 107:35~38 卻不是說神讓好人豐富,而是說神讓「飢餓的人」享受神的慷慨與福氣。亦即神賜福是基於人的需要,而非人的行為。當然,至少這些飢餓的人不能是「犯罪、敵對神」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36】「他使饑餓的人住在那裡,好建造可住的城邑,」 好建造可住的城邑: 使人想起耶穌基督的話語,他應許為聖徒預備永遠的安息之地(約14:2)。 ――《聖經精讀本》 ●「飢餓的人」:SH 7457,「飢餓」、「飢餓的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37】「又種田地,栽葡萄園,得享所出的土產。」 【詩一百零七38】「他又賜福給他們,叫他們生養眾多,也不叫他們的牲畜減少。」 【詩一百零七39】「他們又因暴虐、患難、愁苦,就減少且卑下。」 ◎ 107:39 是說神的子民因為遭遇「暴虐、患難、愁苦」,就人口減少,地位降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39~40】這些饑餓的人可能是被掌權者欺淩(39),但神會刑罰欺壓他們的人(40)。――《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七39~42】會因命運大翻轉而歌頌的人,多半是剛剛歸回或得昇遷的人,這並不足為奇。此處是歸回的以色列人在詠唱此主題,別處則以哈拿與馬利亞的頌詞最令人難忘。但其實,這些詩歌都當為所有贖民之歌。──《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七40】「他使君王蒙羞被辱,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 「君王」:原文作「王子」。 「他們」:指這些欺壓人的掌權者。――《串珠聖經註釋》 ●「君王」:SH 5081,「貴族」、「尊貴者」。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直譯是「祂傾倒藐視在貴族身上」。 ●「漂流」:SH 8582,「使之漫遊」、「使犯錯誤」、「誤導」。 ◎ 107:40~41 是說神並不被人的地位影響,尊貴人也會被降卑,貧乏人也會升高享福。──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41】「他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脫離苦難,使他的家屬多如羊群。」 【詩一百零七42】「正直人看見就歡喜,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 行正路的必興旺。過去看見正直人受苦曾幸災樂禍、譭謗過神的人,現在啞口無言(看伯五16)。――《啟導本詩篇註釋》 歡喜……塞口無言: 雖然目前惡人暫時得勢,但在耶穌再臨的那日,惡人只能在羞愧、恐懼中保持沉默。 ――《聖經精讀本》 ◎ 107:42~43 是說神的作為奇妙,讓有智慧的人可以理解何謂「神的慈愛」、「神履約的忠誠」。──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七43】「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 詩人要人從這些歷史經驗中學教訓,明白公義的神對敬畏祂的人永遠慈愛。――《啟導本詩篇註釋》 何西阿書的結尾也像這節一樣:嚴肅地提醒人,不可被花言巧語勾引,不可對神的大作為馬虎回應,面對史實亦不可只作空想。讀者必須設身處地,在四幅論患難與拯救的圖畫中看見自己的光景,而以新的亮光來頌讚神的慈愛。──《丁道爾聖經註釋》 因此,有智慧的人「必在這些事上留心」(43節),認識自己的屬靈光景,看清人生起伏的屬靈真相。因為神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治服他們的心」(12節),讓人認識祂的主權、思想祂的慈愛,「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31節)。 ●「思想」:SH 9955,「理解」、「考慮」。 ●「慈愛」:SH 2617,「履約的忠誠」、「慈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07篇)】 1 從本篇看來,神的慈愛是否只施予祂的選民呢?參2節。是否所有在患難中求告神的人都蒙神拯救呢?參6, 13, 19, 28節; 羅10:14~15給我們什麽勉勵和提醒? 2 詩人就神拯救四類人的作為發出什麽邀請呢?參8, 15, 21, 31節。你若看見受苦的人回轉歸向神,會有什麽反應? 3 有人認為人生變幻無常,人的際遇為命運所操縱。本篇指出神怎樣對人的遭遇密切注視,遭不幸者若仰望祂,祂便扭轉他們的厄運?你可否從身處的環境看到神慈愛的眷顧呢?參羅8:31~39。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