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零六篇拾穗 【詩一百零六篇題註】 在讚美的呼籲(1~3節)和簡短的禱告(4,5節)之後,詩人哀嘆並承認以色列人的罪:他們在紅海的不信與埋怨(6~12節),他們為了沒有肉吃而埋怨(13~15節),他們妒忌摩西和亞倫的權力(16~18節),他們膜拜金牛犢(19~23節),他們在探子匯報時所表現的不信(24~27節),他們參與摩押人的膜拜(28~31節),在米利巴發怨言(32,33節),以及進入迦南之後仍然不順服(34~46節)。他以祈求和讚美來結束這首詩篇(47,48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團體的求告詩,向神承認不斷悖逆的罪,求神再次施恩拯救。本篇與前篇雖都為敘事詩,但講的是以色列人背逆神的歷史。學者相信作于被擄之後(27,47節),為回歸後前期的作品。 全詩包括:1,引言(1~5節);2,以民出埃及的歷史(6~12節);3,曠野流浪時期的背逆(13~33節);4,在迦南偏離正道,隨從外邦神(34~39節);5,神的嚴厲責罰和慈愛的憐恤(40~43節);6,結語(44~47節)。48節為結束卷四的榮耀頌。――《啟導本詩篇註釋》 本詩透過選民的悖逆去讚美神的忠信。――《串珠聖經註釋》 人類悖逆的典型——以色列。與105篇一樣,回顧以色列的歷史,結構也相仿。只是,105篇是謝恩詩,感謝稱頌信實守約的神之慈悲。而本篇是懺悔詩,痛斥不紀念神的豐盛恩慈,屢屢試探、悖逆神的以色列。本詩的結尾部分(47,48節),與代上16:34~36大衛寫給亞薩的詩相似,有學者主張這是大衛之作。但本詩40~46節描繪被擄的經歷,證明上述學說不屬實。據47節看,似乎是被擄時代的作品。可分為五個詩段:①勸告人感謝神,懇求神施恩典(1~5節);②在紅海,以色列雖悖逆神,神卻施恩挽救他們(6~12節);③在曠野,懲戒犯罪的以色列(13~33節);④在迦南地,以色列再次不順服神,神先懲罰,後又重新施憐憫(34~36節);⑤救恩的禱告與讚美(47~48節)。 ――《聖經精讀本》 本篇細數以色列人在歷史上的種種罪孽,向神認罪。一想到如此頑梗悖逆的百姓,竟然還能蒙神奇妙的恩惠救贖、忍耐管教,詩人不能不讚美神、稱謝神。因此,本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1、48節),即「哈利路亞」。「哈利 הָלַל/hä·lal’」的意思是「讚美」,「路」是祈使語氣,「亞 יָהּ/yä」是「耶和華」的簡稱。──《聖經綜合解讀》 一百零五篇與一百零六篇都是詠史詩,題材相似、前後呼應,共同組成了詩篇第四卷的結尾。一百零五篇強調神在歷史中慈愛和信實的作為,而一百零六篇則強調人在歷史中頑梗和悖逆的本相,兩者正好代表了救恩歷史上纏在一起的兩股主線:一股是神的恩典與主權,另一股是人的頑梗與敗壞。──《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篇是 105 的姊妹詩篇,兩篇作為詩篇卷四的結尾。105 強調神在歷史中的奇妙作為, 106 強調人的悖逆頑梗。 ◎ 詩 106 是一首團體的求告詩,作者透過選民的悖逆去讚美神的忠信,詩人回想以色列人長遠不斷的背叛神之歷史,但神仍為他們多次施行大能的救贖,因而求神再次施恩拯救。 ◎ 詩 106 詩人透過複述由出埃及至進入迦南的歷史,表明選民雖然一次又一次的背逆神,但神仍然堅守祂的慈愛,寬恕他們,不斷地賜福給他們,用來激勵以色列民應該要讚美神。 ◎ 詩 106 分為幾部分: 1. 106:1~5 引言: ~讚美的呼籲 ( 106:1~3 ) ~簡短的禱告 ( 106:4~5 ) 2. 106:6~12 敘述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歷史: ~在紅海的不信與埋怨 ( 106:6~12 ) 八大罪狀之一「不信」 對應 出 14:11~12 3. 106:13~33 曠野流浪時期的背逆 ~為了沒有肉吃而埋怨 ( 106:13~15 ) 八大罪狀之二「不滿」 對應 民 11 ~嫉妒摩西和亞倫的權力 ( 106:16~18 ) 八大罪狀之三「嫉妒」 對應 民 16 ~膜拜金牛犢 ( 106:19~23 ) 八大罪狀之四「拜偶像」 對 應 出 32 ~在探子匯報時所表現的不信 ( 106:24~27 ) 八大罪狀之五「放棄 退後」 對應 民 13 民 14 ~參與摩押人的膜拜( 106:28~31 ) 八大罪狀之六「背道」 對 應 民 25 ~在米利巴發怨言( 106:32~33 ) 八大罪狀之七「激怒」 對 應 民 20:1~13 4. 106:34~43 在迦南仍然背逆 ~進入迦南之後仍然不順服,偏離正道,隨從外邦神( 106:34~39 ) 八大罪狀之八「學像異教」 對應 出 23:32,33 ~神的嚴厲責罰和慈愛的憐恤 ( 106:40~43 ) 5. 106:44~48 結語: ~以祈求和讚美來結束這首詩篇 ( 106:44~48 )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篇106篇 相對應之歷史記載經文】 106:9 出 14:21~22 106:11 出 14:27~30 ; 出 15:5 106:12 出 14:31 (信了祂); 出 15:1~21 (歌唱讚美祂) 106:14 民 11:4~6 106:15 民 11:33~34 (疾病,心靈軟弱) 106:16~18 民 16:1~40 106:18 民 16:2,26,35 106:19~23 出 32 ; 申 9:8~12 106:23 出 32:10~14,32~34 106:24~27 民 13 民 14 106:24 民 13:25~29 106:28~30 民 25 106:29 民 25:8,9,18 106:30 民 25:7,8 106:31 民 25:10~13 106:32~33 民 20:1~13 106:36 出 23:33 34:12 ; 申 7:16 106:37 王下 16:3 23:10 ; 耶 19:4,5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亦是哈利路亞詩,首尾皆用“哈利路亞”(當讚美神)(105篇)。神的良善與仁慈不是一紙空談,乃是藉著直接介入歷史,具體體現出來的真實慈愛。――《聖經精讀本》 在開頭的哈利路亞之後,第1節與下一篇及一三六篇的第1節完全相同。也許這一節乃是種子,以後的詩篇都由此而生。──《丁道爾聖經註釋》 「善」(1節)可譯為「好的」(創一4),指完全、光明、可喜的。神的創造是「好的」(創一),祂向著人的旨意也是「好的」。──《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1節)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本篇三次提到神的「慈愛」(1、7、45節),強調立約的百姓之所以能蒙神的憐憫和恩惠,並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或品德,而是因為神在西奈山所宣告的: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民十四18)。──《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SH 2617,「慈愛」、「立約的忠誠」。 ◎ 106:1 在開頭的「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之後的整句「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與下一篇 107:1及 136:1 完全相同。這節也出現在 代上 16:34 大衛為慶祝約櫃進入耶路撒冷而寫的詩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5】引言:詩人邀請選民同來稱謝耶和華的慈愛,也求神再次像過往一樣恩待選民。――《串珠聖經註釋》 1~3節是公禱,4~5節是私禱,把個人的見證完美地連結到團體的見證中。──《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2】「誰能傳說耶和華的大能?誰能表明他一切的美德?」 「美德」:原指「稱讚」,就是神一切值得人稱讚的作為。――《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偉大及對百姓的至高之愛,無法用語言述盡(92:5;伯11:7~9)。 ――《聖經精讀本》 第2節是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能「傳說耶和華的大能」(2節)、「表明祂一切的美德」(2節)。──《聖經綜合解讀》 ●「傳說」:SH 4448,「說」、「說出」。 ●「表明」:SH 8085,「使聽見」、「發出宣告」。 ●「美德」:SH 8416,「讚美」、「讚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3】這節是詩篇所宣告的諸福之一,它似乎一方面回顧第2節的問題,一方面展望即將陳述的長串失敗。換言之,要「表明祂的讚美(和合:美德)」(2節),不僅需要嘴唇,更需要生活;另一方面,本詩下文將陳明,雖然我們的罪能突顯神恩的浩瀚,但我們原有行善的義務,本當盡心竭力、無所間斷。常行公義一語,若與保羅的「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四2)相比,似乎還略遜一籌。──《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3】「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有福。」 順服神、秉公而活必會蒙福。原因:①神是祝福的源頭;②正義與真理終必得勝。――《聖經精讀本》 「公平、公義」(3節)是神的性情,「遵行公平、常行公義」(3節),並不是按照自己的標準,而是跟從神、順服神的誡命,這樣的人必然蒙神賜福。──《聖經綜合解讀》 ●「遵守」:SH 8104,「謹守」、「持守」。 ● 106:3 一開始是SH 8355,「幸福」、「福氣」的感嘆語。 ◎ 106:3 隱含的意思是「身體力行公平、公義」等神屬性的人,就是能夠彰顯神的能力與應該承受的稱讚。──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耶和華啊,你用恩惠待你的百姓,求你也用這恩惠紀念我,開你的救恩眷顧我,」 從本節用“我”,可知全詩本為一篇個人的祈禱。在編輯時,增加篇首第1節和篇末最後二節(可能采自較早的詩集,使本詩成為一篇供團體頌唱的詩)。――《啟導本詩篇註釋》 「恩惠」(4節),特指神無條件的揀選(5節)。以色列人如此頑梗悖逆,卻仍然能蒙神恩待,完全是出於神的信實和揀選。新約的信徒和舊約的以色列人同樣頑梗悖逆,同樣不配蒙恩,但也可以憑信心求神同樣地用無條件的恩惠和救恩來「眷顧」(4節)我們。──《聖經綜合解讀》 ●「眷顧」我:SH 6485,,「訪問」、「參與」,神訪問,就會帶來福氣或審判,此處是「帶來福氣」的意思。 ●「記念我」、「眷顧我」:原文都是第二人稱單數型態,「記念我」、「眷顧我」。不過不少學者認為這是用單數型態來代表整個信仰群體,而非僅指著作者個人。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文學手法,為要引出106:5 所說「全體選民的福樂」是奠基於神的恩惠與救恩。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代求者」的禱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5】雖然是詩人的個人性禱告,但祈禱內容卻強烈表露出屬靈團契意識。詩人祈求神施恩典:①看見神百姓的亨通;②得享天國的喜樂;③誇耀神的產業。 ――《聖經精讀本》 這則簡短的禱告,將個人與群眾作了優美的連結,一方面拒絕在群眾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卻又不退縮至自娛的角落。這令我們再度想到保羅,他的喜樂與冠冕,就是神的選民能夠興旺(如:腓四1;帖前二19,三8),他每日所擔負的,乃是「為眾教會掛心的事」(林後十一28)。──《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5】「使我見你選民的福,樂你國民的樂,與你的產業一同誇耀。」 詩人祈求神讓他也可得到神的憐恤,享受祂子民的福樂,一同讚美祂。“產業”指以色列民。――《啟導本詩篇註釋》 「見你選民的福」:即有分於選民所蒙的福。――《串珠聖經註釋》 「見禰選民的福」(5節),即有分于選民所蒙的福。──《聖經綜合解讀》 ●「見」:SH 7200,「看見」、「看顧」、「察覺」。 ●見你選民的「福」:SH 2896,「良善」、「美好」、「福樂」。原文作「益處」。 ●「國民」:SH 972,「揀選的」,在此作名詞解,指「選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6】「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我們作了孽,行了惡。」 詩人先承認全民都犯了罪,偏離正路;他與以民站在一道向神認罪;然後敘述這個民族背逆的歷史(6~46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 他們的罪就是整個以色列的罪。雖然是蒙揀選的子民,整個以色列百姓仍未能棄絕對罪的迷戀。 ――《聖經精讀本》 責怪前一代的人是一回事,而看出他們是自己的鏡子,甚至自己也牽涉在其中,則又是另一回事。第6節是關鍵語,將第7~39節常出現的「他們」,與這裏的「我們」連在一起,使控告變成了認罪。凡讀此篇的現代人,也應當如此。以色列人乃是現今教會的前身;他們的罪不過是我們過犯的放大。──《丁道爾聖經註釋》 ◎ 106:6 的主詞用「我們」而不是「他們」,表示詩人是先承認全民都犯了罪,偏離正路;詩人選擇與以色列民站在一道向神認罪而不是控告前人,接著才敘述以色列民族背逆的歷史。──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6~12】出埃及的歷史:本段強調選民雖親眼見過神如何施行神跡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但他們來到紅海(蘆葦海)岸邊就立刻懷疑和埋怨神(出14)。――《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6~46】讚美的原因:詩人複述歷史(由出埃及至進入迦南),表明選民雖然一次又一次的背逆神,但神仍然堅守 的慈愛,寬恕他們,不斷地賜福給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犯罪、懲戒、拯救的迴圈鏈。是本詩的主題,詩人回顧以色列的歷史,以懺悔的心情記錄以色列所犯的罪及後果。詩人歸納以色列所行的惡為以下八種
:①在紅海邊抱怨摩西與神(6~12節);②在曠野貪戀飲食(13~15節);③向摩西與亞倫的權威挑戰(16~18節);④拜偶像(19~23節);⑤惡言評價應許之地與不信(24~27節);⑥一起祭外邦神(28~31節);⑦在米利巴因饑渴抱怨(32,33節);⑧進入迦南後的不順服(34~46節)。 ――《聖經精讀本》 6~39節回顧了以色列歷史上所犯的八宗罪,中心是百姓「不信祂的話」(24節)、「不聽耶和華的聲音」(25節)。這八宗罪包括:在紅海邊發怨言(7~12節),在曠野抱怨沒肉吃(13~15節),跟隨可拉一黨反叛(16~18節),在西奈山用金牛犢代替神(19~23節),沒有信心進迦南(24~27節),隨從摩押人敬拜巴力·毗珥(28~31節),在米利巴水發怨言(32~33節),進迦南後隨從外邦人拜偶像(34~39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人不是置身事外、自以為義地控訴別人,而是以史為鑒,將自己與犯罪的祖宗並列,一同向神認罪。因為前人所犯的罪,我們也照樣會犯。──《聖經綜合解讀》 認罪並不是蒙「恩惠」(4節)的條件,而是神無條件的「恩惠」的一部分,也是對神「恩惠」的正常回應。若不是神使人的靈魂蘇醒,沒有人肯主動向神認罪悔改。──《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7】「我們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你的奇事,不紀念你豐盛的慈愛,反倒在紅海行了悖逆。」 此處和22節的“奇事”包括神在埃及所降的十災。――《啟導本詩篇註釋》 「奇事」:指埃及人所遭受的十災。 「在紅海行了悖逆」:原文可作「在紅海悖逆了至高者」。――《串珠聖經註釋》 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來到紅海邊,幾乎被追擊的埃及軍隊殲滅(出14:1~14)。令人痛恨的是,以色列才經歷過神的奇事與大能,轉眼就悖逆神。 ――《聖經精讀本》 「奇事」(7節)指埃及人所遭受的十災。我們也常常與以色列人一樣「不明白」(7節)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只知道要外面的福氣,卻不願意接受神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工作。──《聖經綜合解讀》 ●不「明白」你的奇事: SH 7919 「有見識、成功」。這個原文字常用來指「有洞察力、教導、成功、順利」。這個字在 創 3:6指「能使人有智慧」。 ●你的「奇事」:SH 7919,「奇妙的」、「特出的」。 ●「不明白你的奇事」:「不能體悟你是超凡的」。 ◎ 106:7 提到「不明白你的奇事,不記念你豐盛的慈愛」,這是人很常犯的錯誤,我們很容易和以色列人一樣,心安理得地接受神的福氣,卻沒有讓這些慈愛的證據長期留在我們心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7~12】以色列人過紅海時的悖逆(出一四11,12)。――《詩篇雷氏研讀本》 不信——此處藉著對比法,用不信的因素襯托出信的因素。起點是思想,其推論毫不考慮神已啟示的作為(7a節)與性情(7b節),而其宣洩的出口則是意志。悖逆(7c節)似乎是很極端的說法,然而對神的呼召其實只有兩種反應,這乃是其中之一,雖然其中會有程度的差異。本段顯示,他們最後的信心(來十一29)完全歸功於神,與他們最初的反應毫無關聯──從出埃及記十四10~12可讀到當時的情景。──《丁道爾聖經註釋》 7~12節是回顧以色列人在紅海邊發怨言(出十四11~12),他們的罪是不信神的大能(12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8】「然而他因自己的名拯救他們,為要彰顯他的大能,」 【詩一百零六9】「並且斥責紅海,海便乾了。他帶領他們經過深處,如同經過曠野。」 “深處”指海底,神使海水分開,海床變成如曠野的乾地。――《啟導本詩篇註釋》 「如同經過曠野」:如同走過乾地。――《串珠聖經註釋》 斥責紅海: 聖經作者為了更加生動描繪神,常使用擬人手法(104:7;賽50:2)。如同經過曠野: 聖徒一生必要經歷許多類似紅海的障礙。關鍵在於如何克服逆境,而不是如何回避。 ――《聖經精讀本》 「如同經過曠野」(9節),指過紅海如行幹地(出十四21~22)。──《聖經綜合解讀》 ●「紅海」:原文是「海,就是蘆葦海」。 ●「深處」:SH 8415,「深淵」、「深處」、「海」。──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0】「他拯救他們脫離恨他們人的手,從仇敵手中救贖他們。」 ●恨他們人的「手」:SH 3027,「力量」、「權勢」。──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1】「水淹沒他們的敵人,沒有一個存留。」 以色列的得救,是其仇敵的滅亡(出14:21~31)。沒有一個存留: 神的最後審判將完全滅絕邪惡勢力(啟20:11~15)。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12】「那時,他們才信了他的話,歌唱讚美祂。」 那時他們才信了他的話: 被拯救之後,以色列才相信神的話語。然而眼見為實的信仰必不長久(約20:29)。 ――《聖經精讀本》 「那時,他們才信了祂的話」(12節),表明百姓是看見了紅海分開之後,才相信神的話語,這並不是得救的信心;所以百姓「歌唱讚美祂」(12節)也是暫時的,「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祂的作為,不仰望祂的指教」(13節)。因此,神「拯救他們」(8節),完全是因為神無條件的揀選和守約的慈愛,「為要彰顯祂的大能」(8節),而不是百姓用信心交換來的。而希伯來書說「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幹地」(來十一9),是指信心的果效:縱然是神賜下這樣短暫的信心,也能讓他們「過紅海如行幹地」。──《聖經綜合解讀》 ●「信」了他的話:SH 539,「相信」、「確信」。 ●「歌唱讚美他」:SH 7891+SH 8416,「歌唱他的讚美」。──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3】「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他的作為,不仰望他的指教,」 他們就忘了他的作為: 悲劇始於遺忘神的引領與慈愛。 ――《聖經精讀本》 ●「仰望」:SH 2442,「等待」、「渴望」。 ●「指教」:SH 6098,「商議」、「勸告」、「提議」。 ●「不仰望他的指教」:整句可直譯為「不仰望祂的指引」。──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3~15】不滿——以色列人曾多次提出要求,盼望在曠野旅途能過得更舒適;這個事件取自民數記第十一章,最能披露這類經歷。以色列人在兩點上完全失敗,而主耶穌後來在曠野中卻全然勝利;一是身體的需求(她的大起慾心,民數記十一34記錄成地名以作記念,相形之下,主耶穌的自製無懈可擊),一是與神的關係,主不像他們一樣,因祂拒絕愚蠢的挑釁,不肯試探神。──《丁道爾聖經註釋》 13~15節是回顧以色列人在曠野抱怨沒肉吃(民十一),他們的罪是不知足。──《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13~33】以色列人向迦南進發時所犯的罪。――《詩篇雷氏研讀本》 曠野飄流的歷史:這裡記述選民在曠野多次的背逆,包括:埋怨無肉可食(14)、背叛摩西及亞倫(16)、拜金牛(19)、發怨言不信神(25),以及敬拜巴力毗珥(28)。――《串珠聖經註釋》 發生在曠野的事。以色列所經歷的40年曠野生活,表明人的愚昧本性及神的堅固之愛。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14】「反倒在曠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試探神。」 「大起欲心」:大起貪欲,要求有肉吃(民11:4)。――《串珠聖經註釋》 「大起欲心」(14節),指以色列人在曠野抱怨沒有肉吃(民十一4)。──《聖經綜合解讀》 ●「大起慾心」:SH 1833+SH 8378,兩字雖不同,但都是「渴望」、「欲望」的意思,連續兩個意義相同的字,用來加強語氣。 ●「試探」:SH 5254 「測驗」、「試驗」。 ●「荒地」:SH 3452,「荒野」、「曠野」。──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4~15】民11:4~9記載的事件。以色列不再為神所賜的嗎哪知足,反而羡慕在埃及的佳餚。聖徒忘記感恩,貪戀世俗的享樂,可畏的試煉就會臨到。以色列雖然如願以償地吃到肉,卻招來滅頂之災。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15】「祂將他們所求的賜給他們,卻使他們的心靈軟弱。」 “使他們的心靈軟弱”,或使他們罹患消蝕性的疾病。――《詩篇雷氏研讀本》 “使他們的心靈軟弱”亦作“按需要給他們食物”,與上半節所說的相對應。食物可指嗎哪與鵪鶉,傳統亦譯作“消瘦病”,為神降下的一種災禍,例如毒瘡(看民十一4)。――《啟導本詩篇註釋》 「卻使他們的心靈軟弱」:指他們遭受神降下的災殃,(民11:33)可能是生毒瘤。――《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一句名言,陳明人若堅持到底,神會讓步,但是卻不會有好結果;此處所指最初的事件,是民數記十一18~20,及第32節所記的警告與大難。不過這句話也顯示出一種模式,AV的譯文表達得很好:「祂賜下他們所求的,卻打發貧瘠到他們的心中。」浪子就是一例,羅得的生平更為其寫照。反之,主耶穌隨時仰望(神的)指教(13節),便帶來美好的結果,即從曠野回來時「滿有聖靈的能力」。──《丁道爾聖經註釋》 「卻使他們的心靈軟弱」(15節),原文是「卻使消瘦的病臨到他們」。──《聖經綜合解讀》 ●「使他們的心靈軟弱」:SH 7971+SH 7332+SH
5315,「降下使人瘦弱的疾病在他們當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6】「他們又在營中嫉妒摩西和耶和華的聖者亞倫。」 這些人「嫉妒摩西和耶和華的聖者亞倫」(16節),表面上是嫉妒人,實際上是不肯順服神所設立的權柄,也就是不順服神。──《聖經綜合解讀》 ●「聖者」:SH 6918,指「聖潔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6~18】有關歷史可看《民數記》十六1~35. ――《啟導本詩篇註釋》 大坍不順服的後果(民16:1~3)。可拉與大坍向摩西的領袖地位及亞倫的大祭司職分挑戰,神視他們的舉動為對自己的叛逆,命令地將他們活活吞滅(民16:31~35)。悖逆神而建立的權威,是敵對神的勢力(羅13:1~4)。 ――《聖經精讀本》 嫉妒——民數記十六3、13記載,一批自以為義的人起來攻擊摩西,以為他擅自擔任屬靈與屬世之事的領袖,而此處以簡單的嫉妒一詞,一語道破其動機。人的特色是自吹自擂的自義,而聖經的特色則是直話直說。馬太福音二十七18為另一個類似的簡潔聲明:「是因為嫉妒……。」──《丁道爾聖經註釋》 16~18節是回顧以色列人跟隨可拉一黨反叛(民十六),他們的罪是不順服。──《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17】「地裂開吞下大坍,掩蓋亞比蘭一黨的人。」 “大坍”和“亞比蘭”。參看民數記十六章12至14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大坍 ...... 亞比蘭」:流便的後代,隨從可拉反對亞倫享有獨特地位(民16)。――《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18】「有火在他們的黨中發起,有火焰燒毀了惡人。」 這裏提到被火燒死(參,民十六35),顯然指可拉叛黨也包括在作者的思想中,雖然其領袖的名字未予列出。──《丁道爾聖經註釋》 ●「黨」中:SH 5712,「會眾」、「群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19】「他們在何烈山造了牛犢,叩拜鑄成的像。」 “牛犢”。參看出埃及記三十二章4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牛犢」:指亞倫所鑄的金牛(出32)。――《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19~23】以色列的不信。持續的災禍及試煉未能杜絕以色列的不順服,這回他們開始拜偶像(出32:1~6)。神看到他們的罪孽極其震怒,想要滅絕整個以色列。只因摩西迫切的中保禱告,才得以倖免(出32:11~14)。 ――《聖經精讀本》 拜偶像——保羅在羅馬書一23,陳述外邦人的罪狀,引用了本詩第20節的七十士譯本:他們將……榮耀換成……。無論是保羅、是本詩,或是神與摩西發怒的記載(出三十二10、19),都不容許我們認為,偶像不過是讓人對準一個焦點來敬拜真神。那明明是替換!這句中的形容詞,吃草,為令其羞慚的輕蔑語氣:而在這樣的選擇中,他們乃是丟棄了他們的榮耀(直譯,參 RV、NEB;又見耶二11),這是何等大的諷刺,因為他們沒有別的榮耀,惟獨他們所事奉的神是他們的榮耀。──《丁道爾聖經註釋》 19~23節是回顧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用金牛犢來代替神(出三十二),他們的罪是以錯誤的方式敬拜神。──《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20】「如此將他們榮耀的主換為吃草之牛的像。」 不是只有以色列人記性差,「忘了神——他們的救主」(21節);今天的信徒也常常如此,不知不覺地用各種人、事、物來代替神,以致「將他們榮耀的主換為吃草之牛的像」(20節),招惹神的「忿怒」(23節)。──《聖經綜合解讀》 ●「榮耀的主」:SH 3519,原文僅是「榮耀」。──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1】「忘了神他們的救主,他曾在埃及行大事,」 ◎ 106:21 說明以色列人的主要錯誤就是「忘記」,忘記神的作為,以致神要滅絕他們 106:23 。我們是否想過「忘記」會帶來大災難? 【詩一百零六22】「在含地行奇事,在紅海行可畏的事。」 「含地」(22節),指埃及。──《聖經綜合解讀》 ●「含」地:SH 2526,「熱」。就是指「埃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3】「所以他說要滅絕他們,若非有他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使他的忿怒轉消,恐怕他就滅絕他們。」 摩西在神面前,為被神隔絕的以色列,獻上代禱,預表親自作挽回祭的基督(提前2:5)。 ――《聖經精讀本》 摩西……到祂面前站在破口(見和合本小字),這是句大膽的話,冒著我們可能誤解神的角色之危險,目的在使我們不致輕忽代禱的重要性。當時歷史的記載也是如此(出三十二7~14)。然而其他經文指出,神渴望見到像摩西這樣的關切之心。以西結書二十二30、31尤其明顯,那裏的用詞與此處相同,不過卻將這看似矛盾的事,兩面的情形都寫了出來,同時強調,這樣的禱告絕非裝模作樣。整件事的關鍵在於:雖有「所以」,卻也有「不肯罷休的若非」(23節,參結二十二31)。──《丁道爾聖經註釋》 「若非有祂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23節),原文是「若非有他所揀選的摩西在他面前站在破口」(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他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應該譯為「若非有祂所揀選的摩西在祂面前站在破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3 摩西站在當中,作甚麼?】“摩西站在當中”意思是作百姓的代禱者。這是指神要毀滅拜金牛犢的人的時候(參出32:7~14)。――《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24】「他們又渺視那美地,不信他的話,」 “美地”指迦南(看耶三19)。探子回報,誇大當地居民強盛情景,以民輕信人的報告,反失去對神的信心,打算回埃及(看民十三25~29)。――《啟導本詩篇註釋》 「不信他的話」:十二探子從迦南地回來後,大都形容該地人民身軀高大,驍勇善戰,認為選民絕無機會戰勝敵人,奪得迦南地。選民因此抱怨神把他們帶出埃及,陷入進退兩難的絕境;他們不相信神可以按著 的應許把迦南地賜給他們。(民13~14)――《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人輕信探子所報的惡信,卻不信神的應許,甚至打算回埃及(民十四1~4),這是他們在曠野犯罪的頂峰。百姓「不信祂的話」(24節)、「不聽耶和華的聲音」(25節),是一切失敗的根源。──《聖經綜合解讀》 ●「藐視」:SH 3988,「棄絕」、「鄙視」、「拒絕」。──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4~27】在曠野結束生命。以色列百姓拒絕進入神所應許的美地,最終不得進入迦南(民13:4~14:25)。同樣,拒絕進入天國的人,最終與神的國及祝福無緣。 ――《聖經精讀本》 退後——這是「真相顯露的時刻」,因他們公然拒絕進軍迦南(「我們回埃及去」),而少數不同意者幾乎遭人用石頭打(民十四4、10)。以色列人所藐視、不信的,不只是「那美地」與神的應許(24節),而正如神所說,是祂自己(民十四11)。神起誓的譬喻說法(26節,參,民十四28:「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顯示這是當代人命運的轉捩點,從此以後,他們將在曠野漂流、倒斃。──《丁道爾聖經註釋》 24~27節是回顧以色列人沒有信心進迦南(民十四),他們的罪是不信神的應許。──《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25】「在自己帳棚內發怨言,不聽耶和華的聲音。」 【詩一百零六26】「所以他對他們起誓,必叫他們倒在曠野,」 ●「所以他對他們起誓」:原文作「他舉起他的手」,「舉手」代表起誓。(參考 結 20:5~6,15 ) 這是用人的語言辭描寫神,說祂舉手發誓。──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7】「叫他們的後裔倒在列國之中,分散在各地。」 “叫他們的後裔倒在列國之中”。即分散在列國之中。――《詩篇雷氏研讀本》 分散的威脅,在相當早期已經出現(利二十六33以下),摩西的臨別贈言也予以肯定(申二十八64以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28】「他們又與巴力毗珥連合,且吃了祭死神的物。」 「巴力毗珥」:摩押人在毗珥所拜的巴力神(民23:28)。――《串珠聖經註釋》 “巴力毗珥” 。參看民數記二十五章3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巴力毗珥”:摩押人所拜的神。28至30節所說的事可看《民數記》二十五章。――《啟導本詩篇註釋》 「祭死神」(28節),原文是「祭死亡」,可能指每年在旱季死亡的外邦偶像巴力。──《聖經綜合解讀》 ●「巴力毘珥」:「裂口之主」。 ●「連合」:SH 6675,「綁在一起」、「聯合」。 ●祭「死神」:SH 4191,「死」,原文型態是「Qal 主動分詞複陽」,這種分詞在此處應該解釋為「死人」。 ◎ 106:28 「吃了祭死人的物」,究竟是指怎樣的活動,聖經中並無記載,學者間也無共識,只知道是一種宗教活動。──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28~31】姦淫的以色列。以色列百姓陷進巴蘭的奸計,與摩押女人淫亂,參加祭拜外邦神巴力田比珥的儀式(民25:1~9)。巴蘭起到敗壞以色列的作用。 ――《聖經精讀本》 背道——民數記二十五1記載,以色列人「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而危害最大的,則是這事帶來的屬靈淫亂:「以色列人與巴力毘珥連合」(二十五3)。本詩也同樣指出這點,並加上一個細節:祭死人,民數記沒有寫這件事(除非死人是對偶像的諷刺)。不過聖經屢次提及禁止向死人膜拜,顯然這是以色列人很大的誘惑,她的鄰國亦必不免。請特別參考申命記二十六14。 非尼哈快速的插手,「為以色列民贖罪」,因他滿足了神審判的要求(民二十五13),而這亦是贖罪的要素之一(參羅八3下)。在另一次危機中,亞倫「為百零姓贖罪」,以大祭司身分,站在活人與死人中間,拿著象徵獻祭與代禱的香(民十六46以下;參,利十六11~13),這又是贖罪的另一要素,在希伯來書中有詳盡闡述。神對非尼哈的贊賞摘錄於第31節,細節則記在民數記二十五11~13。算為他的義一語,令人想起亞伯拉罕的稱義,及我們的稱義(創十五6;羅四3、23~25);幸好我們所要效法的,是亞伯拉罕的信心,而不是非尼哈的熱心!不過我們能如此,是因審判已經執行(在義者身上,代替不義者),贖罪已經完成──不是象徵,而是完全實現!──《丁道爾聖經註釋》 28~31節回顧以色列人隨從摩押人敬拜巴力·毗珥(民二十五),他們的罪是敬拜假神。──《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29】「他們這樣行,惹耶和華發怒,便有瘟疫流行在他們中間。」 【詩一百零六30】「那時非尼哈站起,刑罰惡人,瘟疫這才止息。」 「非尼哈」:亞倫的男孫;他看見一個以色列男人和一個米甸女子行淫,就把他們兩個殺死(民25:7)。――《串珠聖經註釋》 非尼哈的義憤使神停止懲罰。真正的聖徒恐怕神的名字遭到褻瀆。 ――《聖經精讀本》 因為非尼哈為神有忌邪的心(30~31節),所以因信稱義,蒙神應許讓他的後裔永遠擔任祭司的職分(民二十五10~13)。──《聖經綜合解讀》 ●「站起」:「站立」、「站出來」、「出面」。 ●「刑罰惡人」:SH 6419,「調解」、「裁決」。 ●「非尼哈站起,刑罰惡人」:直譯是「非尼哈起而調停」。──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31】「那就算為他的義,世世代代直到永遠。」 ●那就「算為他的義」:SH 2803「被視為」、「被算作」、「被認定」和SH
6666「公平」、「公義」。這兩個原文字一起用只見於本處和 創 15:6(該處是神以地業報答亞伯拉罕的信,「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32】「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 「在米利巴水 ...... 發怒」:指選民在米利巴因缺水而向神大發怨言一事(民20:2~13)。――《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32~33】可看《民數記》二十2~13的記載。――《啟導本詩篇註釋》 以色列百姓在米利巴因缺水攻擊摩西與亞倫(民20:2~5)。長久忍耐的摩西,終於動怒犯罪(33節),遭致不能進入應許之地的後果(民20:12)。使人得到教訓 :即使成熟的領袖,有時也很難駕馭自己的感情。 ――《聖經精讀本》 激怒——這是記在民數記二十1~13的事件,當時摩西在怒中擊打磐石。此處很公平地敘述了各人的責任,那時摩西首當其衝,因這是身為領袖必須付出的代價;不過,神絕不會是非不分。──《丁道爾聖經註釋》 32~33節回顧以色列人在米利巴水發怨言(民二十),他們的罪是試探神。──《聖經綜合解讀》 米利巴水的事件發生在巴力·毗珥事件之前,但詩人卻放在最後,可能因為摩西因此受連累無法進入迦南,所以放在這裡作為曠野歷史的結束。──《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33】「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 ●「急躁的話」:SH 9811,「匆促地說」、「欠思慮地說」。這個字聖經僅出現三次。(本處, 利 5:4 ; 箴 12:18 )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34】「他們不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滅絕外邦人,」 以色列雖在征服迦南時取得赫赫戰功,但並未殲滅所有迦南人(士1:21,27~35)。他們對神話語的不順服,留下後患,使後代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35~42節)。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34~36】詩人述說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悖逆,他們不但沒有把外邦人滅絕,反和異族人通婚。拜他們的偶像,並讓兒女作火祭,深陷罪惡中。――《啟導本詩篇註釋》 習慣性的罪。進入迦南之後,以色列雖然進入應許之地,不順服的習慣卻依然如故。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34~39】在迦南地所犯的罪,包括沒有把當地的居民(34節)和偶像(36~39節)滅絕。――《詩篇雷氏研讀本》 學像異教——這一段與申命記三十二15~18立場相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19~22中引用該段,討論基督徒如何面對異教文化。這三段經文都同意,雖然偶像是虛假的(本詩甚至沒有稱之為神明),然而其背後卻有魔鬼;因此它們不只是欺騙的工具,更是網羅(36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34~39節是回顧以色列人進迦南後隨從外邦人拜偶像,他們的罪是離棄神。──《聖經綜合解讀》 ◎ 106:34~39 說明了以色列人墮落的高潮就是殺害自己的兒女拿來獻祭給偶像,導致迦南地被污穢。──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34~46】定居迦南的歷史:選民進入迦南地定居後,沒有按神的命令把外邦人殺滅,反而和他們通婚,隨從他們敬拜各種偶像,甚至把兒女作祭物獻給鬼神。(41~43)士師時代選民屢次因犯罪被神刑罰 , 受盡外人侵害;雖然神一次又一次搭救,他們仍然叛逆,更深地陷入罪惡中。――《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35】「反與他們混雜相合,學習他們的行為,」 ●「混雜相合」:SH 6148,「與....有交流」、「共享」、「與....相交」。──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35~39】以色列追隨外邦習俗。以色列不僅沒有滅絕外邦人,反而與他們結交,追隨他們的習俗。聖徒要盡可能遠離惡習、罪過,不可向其妥協(帖前5:22)。罪會麻痹靈性與良心,使人逐漸陷進入更深的罪孽。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36】「侍奉他們的偶像,這就成了自己的網羅,」 【詩一百零六37】「把自己的兒女祭祀鬼魔,」 這是神嚴禁的事(見利十八21)。但以色列人卻照樣把兒女獻給外邦神(王下十六3;二十一6)。――《啟導本詩篇註釋》 「把自己的兒女祭祀鬼魔」:殺死兒女當作祭物(參利18:21;王下16:3; 21:6; 23:10)。――《串珠聖經註釋》 摩西的律法中明文警告,不可向摩洛獻人為祭(如:利十八21);但是此處則記有此行動,而無辜人的血一語,是王國衰敗中的徵兆(如:王下十六3,二十一16;耶十九4、5),因此本篇似乎是晚期的作品。但是也沒有理由可認定,在黑暗的士師時代,不會發生這類事情,甚至我們還知道,有一次他們向耶和華獻這種祭(士十一31)。──《丁道爾聖經註釋》 ●「祭祀」鬼魔,把他們「祭祀」:SH 2076,「為獻祭宰殺」。 ●「鬼魔」:SH 7700,原文 shedim 這個字在舊約只用在本處及申 32:17 ,可能是指次等的神袛。 ◎關於 106:37 提到「把自己的兒女祭祀鬼魔」: 1.摩西的律法中 ( 利 18:21 ) 明文警告,不可向摩洛崇拜,獻人為祭,這是最可憎的異教儀式之一,但是此處( 106:37 )就記有此行動。 2.在 王下 16:3 21:6 23:10 發生殺死兒女當作祭物的事情。 3. 耶 19:4,5 則是提到獻兒子給巴力的事情。 ◎但獻人(孩童)為祭這種事,在 創 22 亞伯拉罕打算獻以撒,還有黑暗的士師時代( 士 11:31 )就已經發生,他們向耶和華獻人為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六37 祭祀鬼魔】用來描述邪靈的字眼,在全本舊約之中,除本節以外只在申命記三十二17出現。但在美索不達米亞卻是廣為人知的一種靈/鬼,稱為「謝杜」。這是一種保佑性的護衛者,主管個人的健康和福利。此非神明的名稱,而是一個類別的靈體(與舊約的基路伯相似)。由於謝杜能夠保護人的健康,也同樣能輕易地把它毀滅,不斷獻祭撫慰他,是明智的作法。他們雖被描繪為有翼的活物(類似基路伯,見:創三24;出二十五18~20注釋),卻(不像神明)沒有供人膜拜的偶像(有關如何崇拜偶像,見:申四注釋)。有關以孩童為祭的資料,可參看:創世記二十二1;利未記十八21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零六37~38】一旦沾染罪孽,極易發展到極端。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38】「流無辜人的血,就是自己兒女的血,把他們祭祀迦南的偶像,那地就被血污穢了。」 ●被血「污穢」:SH 2610 「被褻瀆」、「被污染」。 ●被自己所作的「污穢」了:SH 2930「成為不潔的」。(和106:38 不是同一個字)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39】「這樣,他們被自己所作的污穢了,在行為上犯了邪淫。」 “犯了邪淫”。玩弄妓女。屬靈上的不忠是從摩西時代直到被擄至巴比倫的時期一直出現的問題。。――《詩篇雷氏研讀本》 “邪淫”指背棄神去敬拜假神,有若不貞潔的女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邪淫」:指拜偶像,離棄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在行為上犯了邪淫: 指以色列離棄神、拜偶像的罪。 ――《聖經精讀本》 「邪淫」(39節),指拜偶像。百姓進入應許之地、飽享神的恩典之後,不但沒有分別為聖,反而與外邦人「混雜相合」(34節),惡行與外邦人毫無分別(37~38節)。結果他們「被自己所做的污穢了」(39節),與選民的身分完全不相稱。──《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40】「所以,耶和華的怒氣向他的百零姓發作,憎惡他的產業;」 ◎ 106:40 說明神因為以色列人的行為,雖然以色列人被神當成是「產業」,但神還是感到「憎惡」。以致祂要讓以色列人被外邦人欺負。──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0~42】在行為上犯了邪淫: 指以色列離棄神、拜偶像的罪。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40~43】神嚴厲對待這些背逆之民,包括士師時代受異族的迫害,以迄被擄巴比倫的悲慘命運。――《啟導本詩篇註釋》 40~43節是回顧神對百姓的管教。百姓從士師時代受異族欺壓,一直到被擄巴比倫,完全是咎由自取,「因自己的罪孽降為卑下」(43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40~46】這段似乎特別描述士師統治的時期,敘述外來壓迫與神之拯救的歷史迴圈。――《詩篇雷氏研讀本》 約書亞死後,過了一個世代,審判就必須開始,以後則以可悲的規律不斷重現。第40~45節的故事,在士師記中例子眾多,背道、呼求、釋放、再度背道,循環不已。但第46節很難放入那段早年的歷史。這類蒙恩的例子(所羅門在獻殿時,曾為此禱告,王上八50),只在後期的記錄中才有(如:王下二十五27~30;拉一2~4)。──《丁道爾聖經註釋》 ◎ 106:40~46 說明神的怒氣發作,讓以色列人被欺壓,以色列人又回頭呼求神,神拯救他們之後,以色列人又背叛,如此週而復始,神卻一次一次記念與他們的約定。──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1】「將他們交在外邦人的手裡,恨他們的人就轄制他們。」 「外邦人」:選民在士師時代的仇敵,包括南人、米甸人、非利士人、亞捫人。――《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零六42】「他們的仇敵也欺壓他們,他們就伏在敵人手下。」 因神離開他們,以色列只能飽嘗戰敗的屈辱(士3:8,13;4:3;6:2~6;10:7,8)。更加致命的是,這些屈辱得不到安慰與恢復。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43】「他屢次搭救他們,他們卻設謀背逆,因自己的罪孽降為卑下。」 因自己的罪孽降為卑下: 耶穌承受的苦難是榮耀的,因自己的罪過遭受苦難則是毫無意義。若有聖徒陷於此,當速速悔改,蒙神憐憫(雅5:13~16)。 ――《聖經精讀本》 每次百姓被神管教,他們就會回頭呼求神。但神施行拯救之後,他們又會再次「設謀背逆」(43節),如此周而復始、惡習不改。神卻「屢次搭救他們」(43節),仍然單方面紀念聖約,仍然把這些悖逆的以色列人當作自己的「百姓」和「產業」(40節)。──《聖經綜合解讀》 ●「降為卑下」:SH 4355「低下、卑賤」。這個字聖經僅出現三次( 106:43 ; 伯 24:24 ; 傳 10:18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4】「然而,他聽見他們哀告的時候,就眷顧他們的急難。」 ●「哀告」:SH 7440,「響亮的呼喊」、「懇求」、「祈求」。 ●「眷顧」:SH 7200,「看見」、「看顧」、「察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4~46】但神仍舊紀念祂與以民立的約。“後悔”是說生憐憫之心。以民曾數次被擄,但要到巴比倫王攻陷耶京,擄去其民後。經過近70年,才得到釋放返國的機會。可見此處所記包括以民被擄巴比倫的事在內。――《啟導本詩篇註釋》 聖徒所受的懲戒。神施行懲罰後,會因著慈愛再次擁抱他們。神會懲戒自己的兒女,卻不會永遠丟棄他們(來12:5~9)。 ――《聖經精讀本》 44~46節是感謝神豐盛的慈愛。──《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45】「為他們紀念他的約,照他豐盛的慈愛後悔。」 「後悔」:在此指「生憐憫之心」(參王上8:50)。――《串珠聖經註釋》 「後悔」(45節)原文是「憐憫、後悔」,是用擬人的方式來表達神的憐憫:祂「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結三十三11),所以用恩典的赦免遮蓋了公義的刑罰:「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一百零三10)。──《聖經綜合解讀》 ●「後悔」:SH 5162,「遺憾」、「安慰自己」、「懊悔」、「惋惜」的意思。此處譯為「心生憐憫」非常貼切。 可以參考 王上 8:50 。 指神轉消(反悔)已在進行中的刑罰。 ●「慈愛」:SH 2617,「慈愛」、「立約的忠誠」。──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6】「他也使他們在凡擄掠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 神的「慈愛」(1節)是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雖然百姓自作自受,完全不配領受神的恩惠,但神仍然向選民施行憐憫,甚至讓他們「在凡擄掠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46節)。這並不是因為百姓的行為或品德,而是「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零六47】「耶和華我們的神啊,求你拯救我們,從外邦中招聚我們,我們好稱讚你的聖名,以讚美你為誇勝。」 以色列人被打散,流亡列國。這兩節為團體的祈禱,求神拯救分散的人民可以重聚,殘破的民族可以復興。――《啟導本詩篇註釋》 是本篇詩的結語,詩人求神像過往一樣拯救選民。 「從外邦中招聚」:可能指從巴比倫召選民回歸本土。――《串珠聖經註釋》 這節的禱告,一方面是基於承認了全國的罪,一方面又抓住神的恒久忍耐,這便是全詩的要旨。這種禱告神最樂意回答。歷代志在記載大衛迎接約櫃時(代上十六35、36),將本節與下節也記在吟詠的詩中,如此便強調了一個事實:悔改在讚美中總有一席之地,而讚美在悔改中也有份。──《丁道爾聖經註釋》 「從外邦中招聚」(47節),不一定是指被擄巴比倫的百姓回歸,因為大衛迎接約櫃進耶路撒冷時,也曾引用過47~48節(代上十六35~36)。──《聖經綜合解讀》 ◎ 106:47 如果本篇是早期的作品,那「從外邦中招聚我們」就是指以色列早期被外國擄走人民的狀況。如果是後期的作品,則是指被巴比倫擄去的狀況。──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零六47~48】詩人回顧以色列的犯罪及神的恩典,再一次懇求神賜下救恩,以充滿信心的讚美結束。47節似乎指神拯救以色列出巴比倫被擄之地。 ――《聖經精讀本》 【詩一百零六48】「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願眾民都說,“阿們!”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這是全卷書的榮耀頌。(看<參考資料>“編輯成書的過程”條。)
――《啟導本詩篇註釋》 本節是詩篇卷四的結語。――《串珠聖經註釋》 這節成為很合適的結尾高潮,因本詩的主題為:神的恒久忍耐勝過人的反覆無常。它也成為結束詩篇第四卷的美好頌榮。 一部分困難是,不同的誘惑測探出不同的軟弱。惟有主耶穌才能看出,殺害先知的一代與為他們修墓的一代,其實完全相同;這種態度不久就顯明瞭出來。──《丁道爾聖經註釋》 「阿們」(48節)的意思是「真正地、確實地」。在詩篇中出現七次,都是在第一至四卷的末尾(四十一13;七十二19;八十九52;一百零六48)。──《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本篇細數以色列人的頑梗悖逆,但卻並沒有指望我們能避免重蹈覆轍,因為我們和以色列人同為亞當後裔、並無分別。雖然以色列人的失敗歷史作了我們的警戒,但本篇真正的主題卻是稱謝神不離不棄的奇妙揀選(5節),讚美「祂的慈愛永遠長存」(1節),所以開頭和結尾都是「哈利路亞」(1、48節)。因為「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加三22),神的信實和慈愛必要勝過人的失敗,使律法成為「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三24)。這實在是一個真正的好消息,因此,我們不能不為這福音而讚美神,「以讚美禰為誇勝」(47節),並且「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六14)。──《聖經綜合解讀》 ●「阿們」:SH 543,「真正地」、「確實地」。個字舊約出現30次,其中詩篇出現的七次正好是各卷的結尾。 41:13 ;72:18~19 ; 89:52 ; 106:48 各為 卷1 至 卷4 的結尾。 ◎ 106:48 這節成為很合適的結尾高潮,因本詩的主題為:神的恆久忍耐勝過人的反覆無常。 ◎ 106:48 最後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結尾,可見敘述了以色列人的頑梗、悖逆和犯罪,詩人在結束時仍高聲感謝神的慈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06篇)】 1 試從本篇所記載有關以色列的叛逆找出他們問題的所在?他們的問題可否作為我們的監戒?參7, 13~14, 21, 24~25, 34節。神在那方面恰與祂子民的表現相反?參45節。神的忠信與我們有什麽關係?參來2:17~18; 10:22~23; 約一1:9。 2 詩人祈求神開恩眷顧他和他的國家(4~5),因他與同胞們都在神的約之下(45),神祝福他的國家,他便同得祝福。你有否為你所屬的團體(如家庭、社區、民族、國家等)祈禱,叫他們早日歸主?你有否求神興旺你的教會,使眾肢體蒙福? 3 以色列人禱告蒙神應允,得到祂的賜予,為何他們同時受到災殃的刑罰(15)呢?由此看來,向神妄求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麽? 4 以色列民將神貶為動物的形像,褻瀆了神的榮耀(20)。人若對神的能力和慈愛產生懷疑,是否也是褻瀆藐視神呢?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