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七十三篇拾穗 【詩七十三篇題註】「亞薩的詩。」 亞薩(參看詩五○的腳註)從惡人與義人不同的終局(15~28節),找到惡人為何昌盛(1~14節)這個令人不解之問題的答案。――《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詩人從一個幾乎使他失去信心的試驗(2節)中得到的結論。――《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教導的詩,主題與《約伯記》相似,講義人與惡人的命運,何以惡人興旺而義人反受苦。卷三以本篇為首,和以第一篇為全本《詩篇》之首,用意大概相同,二者同屬“智慧文獻”,教導年輕一代怎樣生活和思想。 成詩時期難確定,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在被擄回歸後。全詩分兩部分:1~14節講義人的信心在苦難中受到考驗,因為只見到惡人得勢,幾乎喪失信心;15~28節描寫詩人在聖所中看見惡人的歸宿,信心恢復。――《啟導本詩篇註釋》 信心在罪惡世界更加成長。73~83篇由亞薩所寫。亞薩與大衛同時代,是聖殿頌贊神的首席樂師(代上25:1)。亞薩詩中,將神稱為“伊羅欣”,表明神對世界的主權,與詩的內容一致。本詩極其鮮明地指出兩種價值觀。一是以神為中心的思想
;另一是以欲望為中心的世俗主義。亞薩夾在兩種價值觀間倍受煎熬,終於在聖所領悟到追逐世界的惡人結局如此悲慘,開始懇切祈求神律法的引領。詩人闡明,不認識神,人即使亨通也必歸於徒然;相反,親近神的人,假使遭到苦難,也是蒙福之人。根據內容分為三個部分:①追求世界的惡人亨通(1~12節);②被世俗主義迷惑的詩人恍然大悟(13~17節);③比起以前,詩人更加親近神(18~28節)。 ――《聖經精讀本》 我們看世界若只憑眼見、不憑信心,在生命成長的道路上難免都會「幾乎失閃」、「險些滑跌」,也會像約伯一樣發出疑問:為什麼惡人沒遭惡報,好人沒有好報?神的公義在哪裡呢?詩篇三十七、四十九與七十三篇都問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心中也有此困惑,可以在這三篇裡找到亮光。──《聖經綜合解讀》 詩篇第三卷從七十三篇開始,一直到八十九篇,與摩西五經第三卷利未記相對應,非常強調神的聖潔,進入神的聖所。第三卷總共十七篇,其中十一篇(詩七十三~八十三)都是「亞薩的詩」(1節)。──《聖經綜合解讀》 「亞薩」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收集」,他是利未人(代上六39)、大衛的三位詩班領袖之一(代上十六5),也是一位先見(代下二十九30)。──《聖經綜合解讀》 ●「亞薩」:字義是「收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神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 “清心的人”:看13節,指在思想和行為上向神盡忠、得享福祉的人(二十四3~4)。――《啟導本詩篇註釋》 神實在……清心的人: 用信心之眼瞻望,神以良善預備最終的正義、慈愛。 ――《聖經精讀本》 本節相當獨立,也是闡釋全詩之鑰,不但指明神能為人成就什麼,也道出神對人的意義。清心一語,乍看之下似乎不起眼,其實非常要緊,因本詩將陳明,環境遠不及態度來得重要,而態度可以因求一己之利而變得尖酸(3、13節),也可以因愛而坦然釋懷(25節)。清當然包括思想清潔(不潔念頭的破壞力,見多一15:彼後二14),但尚不止於此,基本上它是指完全委身於神。至於心,本詩中此字出現六次,它所強調的,正如布伯馬丁(Martin Buber)的話:「心的情況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活在真理中,若是如此,他就必體驗到神的美善;倘若他活在似是而非的道理中,則必常遭不順遂,而他會誤以為是神對他不好」。 正直的人(和合:以色列)是將原文稍作改動(見小字),把「以色列」(ys*r~l)變成兩個字,ys%r~l(後者是「神」的同義字,但 RSV與 NEB將其省略)。這個譯法沒有什麼根據,也毫無必要,因為「以色列」在解釋上很有意義,而且放在開頭,成為極佳的提醒,讓人思想神的恩典與約,這些理當置於個人的反應之前。──《丁道爾聖經註釋》 「清心的人」(1節)原文是「心思純淨的人」,就是那些專心注目神的人,他們一心「思念上面的事」(西三2)、心無旁騖,所以不容易被地上眼見的環境所迷惑、困擾。因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聖經綜合解讀》 ●「以色列」:馬索拉經文就是「以色列」,有些學者認為這應該是「正直」(透過改動經文),不過這沒有抄本證據。 ●「清」心:SH 1249,「純淨」、「潔淨」。 ●清「心」:SH 3824,「內在的自我」、「心思」、「意志」。本字在本詩中出現六次 73:1,7,13,21,26 。 ◎許多人認為 73:1 是整篇的關鍵。作者是嫉妒之後又回來,如果是內心純粹的人,就省去那種內在的煎熬痛苦,但獲得的卻是一樣的結論。──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16】這是一篇智慧詩。詩人的疑團:他不明白為甚麽那些殘暴的惡人事事如意,飛黃騰達,有錢有勢,年富力強,享盡人間最好的福樂;反觀敬畏神的人(包括他自己)卻是處處碰壁,時時遇難。這樣,神的公平在那裡呢?公義的神去了那裡?為何神不按祂的話恩待忠於祂的人呢?――《串珠聖經註釋》 詩人見到惡人不但沒遭惡報,反而大「享平安」(3節),不免「心懷不平」,信心「幾乎失閃」、「險些滑跌」(2節)。經過了苦苦思索和禱告之後,才明白過來(16~17節)。但那些「清心的人」(1節),既不會抱怨神對自己不公,也不會被嫉妒所攪擾,早就明白了同樣的結論。所以詩人一開篇就感歎:「神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1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三2】「至於我,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腳險些滑跌。」 “失閃”、“滑跌”指在真理的正直道路上失足,詩人看見惡人情景(3節),幾乎信心盡失。――《啟導本詩篇註釋》 「心懷不平」(2節)原文是「嫉妒」。──《聖經綜合解讀》 ●「失閃」:SH 5186,「折彎」、「傾斜」。 ●「滑跌」:SH 8210+SH 8388,「步伐流出」、「步伐倒出」。實際的意義應該就是「跌倒」。──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3】“我的腳幾乎失閃”。由於嫉妒“惡人……享平安”,他對耶和華的信心幾乎失去。――《詩篇雷氏研讀本》 我的腳幾乎失閃: 聖徒不再仰望神,只注視惡人的亨通,自然會跌倒。那時,聖徒會將屬世的暫時祝福視為最高價值。應當留意,這樣的祈福信仰在現今教會反而占上風。 ――《聖經精讀本》 難解的困惑。NEB對此險境的刻劃,比RSV更佳:「我的腳幾乎滑跌,我的立足點即將喪盡。」詩人坦述這次信仰危機的原因,令人耳目一新。他大可擺出一副義正詞嚴的姿態,要求公平公正,但他卻承認自己有嫉妒的心,並且只憑所見來下判斷(與賽十一3成對比)。──《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3】「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 「惡人」(3節)指離棄神的人(27節)。──《聖經綜合解讀》 ●「心懷不平」:SH 7065,「嫉妒」、「激起嫉妒的怒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4】「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 本節RSV的翻譯十分精采,不過它將一個希伯來字分為兩個字。在第1節中,若這樣處理便不恰當(見對正直人的註釋),然而此處倘採用另一譯法,會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這樣處理的確有充分的理由。──《丁道爾聖經註釋》 ●沒有「疼痛」:SH 2784,「劇痛」。 ●「力氣卻也壯實」:SH 1933+SH 1277,「身體肥胖」、「身體肥壯」。──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4~12】本節至12節是詩人眼中所見惡人的發達情況,以及那種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的態度。筆法誇張,勾繪出詩人心中的強烈水準(參伯二十一章)。――《啟導本詩篇註釋》 惡人的亨通。詩人羅列惡人的亨通,觀其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屬世界(4,5,12節);第二,屬情欲(6,7~9節);第三,屬魔鬼(11節);第四,暫時性(19,20節)。 ――《聖經精讀本》 4~9節描繪了詩人所嫉妒的惡人。他們雖然驕傲強暴(6節)、狂妄自大(8節),毫無敬畏之心(9節),但卻無病無災,「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7節)。──《聖經綜合解讀》 ◎ 73:4~9 描述了作者嫉妒的惡人,他們居然行惡卻享福。 【詩七十三5】「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 ●「別人」: 73:5 兩個「別人」分別是SH 5822,SH 1200,兩個字的意思都是「一般人」、「普通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6】「所以,驕傲如鏈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 “驕傲”如項飾,“強暴”如衣裳,二者成了惡人的商標。――《啟導本詩篇註釋》 「強暴像衣裳」:惡人對施用暴力習以為常,就像每天穿衣服一樣。――《串珠聖經註釋》 鏈子: 表示榮華。惡人以驕傲為自己的項鍊,是理所當然的。因掌權者或富豪,身邊自然會有阿諛諂媚之輩。像衣裳遮住: 指惡人施行殘暴極其自然,如同穿慣的衣裳。 ――《聖經精讀本》 ●「衣裳」遮住:SH 7897,「外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7】「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 “眼睛…凸出”指惡人有錢有勢變得飛揚跋扈,罪行隨之。下半節是說他們心裡甚麼壞事都想得出,有的譯文作:“他們心思的惡念毫無止境”>――《啟導本詩篇註釋》 7上 原指他們並不滿足於自己已得的財富,仍隨時準備行惡以獲利。 7下 可意譯為「他們的心滿了惡念,永無止境」。――《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的眼睛……凸出: 諷刺惡人因富有日漸肥胖。 ――《聖經精讀本》 這段話展現出天之驕子的畫像:胖嘟嘟,自信滿滿;雖模樣令人發笑,但他們待人苛薄無情,所以無人敢笑;在自負的慫恿下,他們甚至恐嚇全宇宙。詩篇第十二篇、十四篇,也有這類人的素描;而他們對上天和全地的態度(9節),在本篇第25節有一強烈的對比。──《丁道爾聖經註釋》 「體胖」(7節)在古代是令人羡慕的身材,代表豐衣足食,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樣從事體力勞動。──《聖經綜合解讀》 ●「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七十士譯本與敘利亞文譯本作「他們的罪孽,出自肥胖的心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8】「他們譏笑人,憑惡意說欺壓人的話,他們說話自高。」 原是「他們譏笑人,說惡毒的話;他們自大,圖謀欺壓人」。――《串珠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9】「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的舌譭謗全地。」 惡人嘲笑神,並在其它人面前逞威風。――《詩篇雷氏研讀本》 他們的口褻瀆上天: 指惡人自以為是的驕傲;他們的舌譭謗全地: 惡人滿口惡言。聖徒不可羡慕惡人的亨通。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三10】「所以神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 即使是神的子民,也會受引誘去做出不正當的行為。――《詩篇雷氏研讀本》 此節的意思難確定,一般認為是說:惡人說的話與做的事十分吸引人,連“神的民”也不認為有甚麼不對,信以為真。――《啟導本詩篇註釋》 連神的子民也歸順這些惡人,接受他們所說的話。――《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民: 指以色列中心志不堅強的人。滿杯的苦水: 使惡人墮落的世界。 ――《聖經精讀本》 這節經文在抄寫時似乎有失誤。第一句直譯或為「……祂將帶領祂的子民回到這裏」,或為「……祂的子民將回到這裏」;第二句(參 RV)為「他們將喝盡滿(杯)的水」。由於與上下文看來缺乏關聯,RSV等譯本便嘗試推測原來的經文為何。他們對希伯來文的改動很小,而大部分現代譯本都認為,這裏是講對成功的崇拜。──《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10節),意思可能是「神的民轉過來被惡人所吸引,崇拜他們的成功」。──《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民」:原文是「他(單數)的百姓」,指的應該是「上帝的百姓」,因為前面的惡人是複數型態。 ●「歸到這裡」:SH 7725+SH 1988,「轉回這裡」,指的可能是「轉過來注意惡人」、「轉過來被惡人影響」。 ●「喝盡了滿杯的苦水」:「喝盡了大量的水」。──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1】「他們說:“神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 神怎能曉得: 神不會即刻審判罪人,到末日才施行審判,故惡人產生錯覺(箴30:9;路22:34)。我們當常常紀念神的威嚴,他以“如同火焰”的眼睛鑒察我們(啟1:14)。 ――《聖經精讀本》 惡人最喜歡宣揚「神怎能曉得」(11節),因為這樣人就可以自己當神,為所欲為、弱肉強食。結果越是「強暴」(7節),越能「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12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三12】「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 惡人……財寶: 惡人有可能在世上暫得福樂,但這種祝福既不真實也不永久。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三13】「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 「潔淨」:回應第一節的「清心」;詩人是清心的人,神卻沒有恩待他。――《串珠聖經註釋》 洗手表明無辜一語,在二十六6是表敬虔的決心,這裏則為其痛苦的回音。將這個熱誠的舉動看為浪費時間,是非常自我中心的自憐想法──我這樣做,又得到什麼?──不過,當作者發現自己居然會如此想,不禁大吃一驚,心生警惕,反而激發出較佳的思想架構,如以下所述。──《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13~14】行公義的人得不到可見的賞賜,這使惡人終身的興旺令人更感困惑。――《詩篇雷氏研讀本》 此時,詩人還沒有進入「神的聖所」(17節),還沒有看到神的慈愛和憐憫「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哀三23),神「每早晨顯明祂的公義」(番三25)。因此,詩人每天都被眼見的現實所攪擾,不平之心耿耿於懷,以致覺得自己一切的虔誠都是「徒然」(13節),感到「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14節)。的確,「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三13~17】信仰在世界中的意義。詩人在令人窒息的苦悶中,懷疑自己的信仰。在神面前欲行正直、持守敬虔的努力到底有何意義?如今不是仍有災禍、懲戒伴隨嗎?詩人終於在聖所領悟神的旨意,解決自己的苦惱。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三14】「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 懲治: 與永遠的審判不同,標誌神對聖徒的關愛。 ――《聖經精讀本》 ●遭「災難」:SH 5060,「擊打」、「傷害」。 ●「懲治」:SH 8433,「指責」、「責罵」。──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5】「我若說,“我要這樣講”,這就是以奸詐待你的眾子。」 「以奸詐待你的眾子」:即摒棄盟約,不再是神選民的一分子。 全節意思是:如果詩人像惡人一樣說出狂言(11),他就不再是神的子民。――《串珠聖經註釋》 ●「以奸詐待你的眾子」:直譯是「對你這一代的眾子不忠實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5~16】詩人知道如果接受惡人的想法{“我要這樣講”},等於自絕於神的子民,毀棄與神立的約(“以奸詐待你的眾子”),後果不堪設想。但他親眼看見、親身體驗的事,的確與神賞善罰惡的原則不符(”怎能明白這事“),十分不容易協調(“眼看實系為難”)。――《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就是以奸詐待禰的眾子」(15節)原文是「這就對禰這一代的眾子不忠實了」(15節),「禰的眾子」指神的百姓。聖靈提醒詩人,這樣的抱怨是以舌頭犯罪,一定會誤導神的百姓;但他又無法理解為什麼,所以「眼看實系為難」(16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三15~17】若不考慮神的觀點和祂最後的審判——保證惡人必被毀滅(18~20,27節)——人就會被第3至14節所描述的情況所誤導。――《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七十三15~20】真理的黎明。踏入光明的第一步,不是出於理性,而是出於道德反省:從第3、13節的自我中心、自憐自艾,轉念去思想一些基本的責任與效忠問題(15節)。作者仍然毫無頭緒(16節),但是此一注意力的轉向,至少使心情略為放鬆,不再鑽牛角尖,只顧定睛看世界的一面。他以推崇的語氣稱其他信徒為「神家中的人」(NEB),直譯為「𣿫的眾子」(15節),這又帶出前面遭疏忽的一點,其實這層關係本身就是另一種財富。──《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16】「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系為難,」 怎能明白: 與9節惡人的驕傲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義人即使置身試煉,也安靜努力尋求神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 ●「眼看實係為難」:直譯是「在我眼中看來,它很難」。 ◎如果作者說「好人沒有好報」、「敬虔無用」,就會讓那一代的「神子民」跌倒。但事實上看到的又是「敬虔無用」,該怎樣才好?還真是難以處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7】「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 詩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節是整篇詩的轉捩點;他解決疑難的方法,就是進入聖殿,面對面把他的困惑向神傾訴,透過與神交通,得著新的亮光,對問題有新的理解。――《串珠聖經註釋》 聖所: 詩人比較自己的思索與神的聖所,兩者的區別在於結果。人的思考帶來甚多困擾(16節),而神的聖所卻賜人醒悟(17節)、確信(28節)。聖所象徵神的臨在,也珍藏神的話語。 ――《聖經精讀本》 當他轉向神自己,不再以祂為推敲的對象,只是來敬拜祂,就開始得到亮光了。這些有限的人與神的永恆、全權、自有一比較,就原形畢露了。他們的結局直譯為「他們的後來」,他們未來的遭遇,將使過去一切的努力全歸徒然。第24節亦用了一個與這裏「以後」相近的字,對照起來,那裏則引介出非常不同、且充滿榮耀的一面。──《丁道爾聖經註釋》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進入「神的聖所」(17節),專心敬拜神、親近神,「思念上面的事」(西三2),在神面前尋求啟示、光照。人若只是站在地上「思索」、「眼看」(16節),只會越來越困惑。──《聖經綜合解讀》 ◎ 73:17 是一個轉捩點,如果定睛在世間的遭遇,一定無法看到人生的答案,回到造物者那裡,立刻就獲得解答。 ●「思想」:SH 9955,「洞察」、「識別」、「了解」。 ●「結局」:SH 3199,「最後」、「盡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7~24】詩人進到神面前,有機會安靜思想神的作為和神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上所行的事;緬懷往事,細數主恩,他的疑慮盡去,誘惑全消;明白有神同在,比世上一切都寶貴(23節),因神才可領他平安走崎嶇險巇的世途,最後且能進入神的榮耀裡(24節;看四十九15);而惡人也必滅盡(19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七十三18】「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 「安在滑地」:像放在斜坡路,必要跌倒。――《串珠聖經註釋》 「滑地」(18節)比喻「險惡的情況」,「沉淪」(18節)原文是「荒涼」。──《聖經綜合解讀》 ●「滑地」:SH 2513,「滑的地方」,比喻「險惡的情況」。 ●「沉淪」:SH 4876,原文是「欺騙」,但實際的意義應該是SH 4875,「荒蕪」、「荒涼」。──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18~20】審判不僅是罪惡必然的結局,或其「以後的事」;雖然它的確是如此(見17節的註釋),但它所意味的,是神最後親自的拒絕,叫他們離開,就像不再理會某人,失去了興趣(20節),這正是但以理書十二2的「受羞辱,永遠被憎惡」,和馬太福音七23的「我從來不認識你們」。「我們可能會完完全全被摒棄在外──被趕出、放逐、疏離,最後則被徹徹底底地忽略。」──《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18~28】詩人所獲得的答案:在神的光照下,他明白自己不應以人擁有多少財富作為唯一的衡量標准;那些有財有勢的惡人必要滅亡,他們的富貴榮華必要煙消雲散,一切成空,有如「南柯一夢」。另一方面,敬畏神的人所擁有的乃是神自己,能與神同在比一切都更寶貴,惟有神才可以滿足人心。――《串珠聖經註釋》 更加成熟的信心。神開啟詩人的心眼,使他曉得真正祝福與暫時祝福的區別。如今,詩人開始頌贊神無與倫比的良善。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三19】「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他們被驚恐滅盡了。」 當詩人進入「神的聖所」(17節),就能從「神的聖所」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從信心的眼光裡看到了惡人永恆的「結局」(17節),看出他們其實是活在「滑地」和「驚恐」(19節)之中,「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19節),人生就像夢一樣虛幻。「世人行動實系幻影」(三十九6),在神面前毫無價值。──《聖經綜合解讀》 ●「轉眼之間」:SH 7281,「一瞬間」。──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0】「人睡醒了,怎樣看夢,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 【詩七十三20根據詩一二一3~4記載,神不會睡覺;但詩七十三20卻說「主啊,你醒了」,這節經文有何含義?】 原文ba'ir的含意是「醒」,「以清醒的狀態行動」。在這段經文裡,ba'ir介是作象徵意義解,意即鼓勵某人切合當時情勢而作出行動。參看上文下理,相信沒有希伯來讀者以為神在睡覺,待醒後才開始行動。作者以「擬情法」(authropomorphic)的語言來描寫神;以人類的形體——有四肢、身體,以及人類的行為和反應,描寫神的作為與表現。在本質上而言,神是個靈,不會有身體、四肢或情緒,就正如傳統神學所指一樣。(然而,聖經確曾提及神亦會有愛惡、悲傷或憤怒:這些情感狀態會因應人類的表現而流露出來。) 神當然「不打盹,也不睡覺」,神不會失去知覺。然而,當我們認為神應在某些事上顯露自己的作為,但他沒有一點反應,不展露絲毫作為。後來,神被激發而藉著行動來展示自己的能力,顯明自己的旨意;於是,在表面看來是神在熟睡中醒來了,面對極需施展作為的情況而以行動來應付。(請比較詩三十五25的相似語句:「求你奮興[與七十三20所用的是同一個字」醒起[haqisah源自qis,在主動使役語幹中,是「醒來」之意,判清我的事」。)詩人在詩篇一三七8~9裡,為那些嬰兒被摔死在磐石上而大感興奮。真正屬神的人怎能有如此惡毒的心腸呢? 詩篇一三七的作者,是被擄的猶太人的其中一員,他親眼看見迦勒底人令人髮指的惡行。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淪陷,迦勒底軍兵大事搜掠,從母親懷裡將嬰孩奪過來,瞬間摔向最近的一個牆角,母親悲痛欲絕,迦勒底人卻發出充滿獸性的笑聲,露出猙獰笑臉。迦勒底人的這些兇殘惡行,完全是羞辱以色列的神的表現。迦勒底人屠殺神的百姓,就是向那獨一真神的主權提出挑戰,因此,他們終須受到報應。迦勒底人虐待殘殺毫無抵抗力的俘虜,就是向他們的神提出挑戰。因此,神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向他們施行審判,才可以彰顯出神的權能與榮耀。因為神設立了道德律,亦是道德律的執行者與維護者。 詩篇一三七的作者被擄到異地,他認為呼籲神維持執行自己的律例是理所當然的;對於那些曾施殘暴的人,必須施行恰當的報復。只有這樣,異教世界才得以知曉在天上有一位神,要求人類遵守他所設立的對與錯的標準,謹記在腦海裡。異教徒必須得到教訓,從而知道他們向別人施行的血腥手段,終有一天臨到他們自己的身上。異教徒如何能瞭解這個道理?唯一方法是親身承受血腥暴行的惡果。 後來,瑪代及波斯人攻克巴比倫,勝利者對待巴比倫嬰孩的手段,就正如巴比倫人對待猶太人的嬰兒一樣的殘忍。這時候,巴比倫人學習到這樣功課了。巴比倫嬰兒受到兇殘滅命的對待,亦只因著這個緣故,巴比倫人知道希伯來民族的神是充滿權能的。因此,詩人的祈禱並不意味著他是充滿血腥的復仇心理。反之,他是誠懇地祈求神在異教世界之中彰顯他自己的權能,使迦勒底人在頃刻之間經歷災難性的轉變。迦勒底人曾使耶路撒冷居民受不必要的痛苦,現在,他們要遭受自己曾加諸別人身上的苦楚了。 在此要加插指出,我們身處於基督在迦略山被釘十字架以後的時代,因此,我們得以從另一途徑知道神審判罪時的可怖——神甚至犧牲自己獨一的愛子,為救贖全人類的罪。神依然會審判現代好流人血的政治家,以及他們那些道德敗壞的跟隨者。但主耶穌曾來到世上,神毋須要像舊約時代一樣,不必以立時的懲罰來彰顯神的公義與公正。而且,主耶穌已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藉此,無罪的神子替有罪的人類受死,已顯示了神對罪所持的忿怒態度。所以在現今時代,神不必以災難性的懲罰來彰顯他的公義。 由此看來,新約信徒不應學效詩一三七作者,毋須要求神施以懲罰性的審判。無論如何,我們不應忽視新約啟示錄六10,該節經文記載在大災難的日子裡,殉道的聖徒向神發出呼籲:「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待到幾時呢。」到了末時,不敬神者將受撒但擺佈,他們所行流人血的暴行已到極點。到那時候,要求神施行審判是恰當的;神親臨這個罪惡的世界,施行這世界觀所當得的懲罰。──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詩七十三21】「因而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 ●心裡「發酸」:SH 2556,「發酵」、「使有苦味」、「悲苦」。 ●「肺腑」:SH 3629,「腎臟」,當時的人認為這是「情感的座落之處」。 ●「被刺」:SH 8150,「被刺穿」。──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1~22】詩人大為懊悔,深知他不應像畜牲這樣不智,竟嫉妒惡人的權勢和財富。――《串珠聖經註釋》 詩人在為前面的態度悔改時,程度更為深刻。第2節中他已經留意到這種態度的危機;第15節裏,他看出這是對同伴的背叛;現在他則承認,這是對神的冒犯。此種亮光是來自他發現自己在神面前(參17節,「進了神的聖所」),因為向著𣿫(和合:在你面前)直譯為「與你同在」;起初他是抱著埋怨來到神面前,現在神的同在則成為他的喜樂。第23a、25b節(見說明),再度使用「與你同在」一詞,因著這簇新的情境,內涵已截然不同。──《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21~26】榮耀的午正光輝。(接續上段引句)「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被宣召進去,受到歡迎與接納、稱許。」這一點正是作者在前面所忘記的──因為嫉妒與憂愁最能令人眼瞎(他的用詞更強烈,22節)。蛇在夏娃內心所挑起的,正是這種感受,以致她甚至視伊甸樂園為恥辱。如今真正的價值終於披露;此段雖然簡短,但論到人對神的回應,恐怕再無經文能出其右。──《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22】「我這樣愚昧無知,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 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 真實描述詩人的謙卑,看穿自己的真相。與驕傲之人全然相反(36:1~4)。 ――《聖經精讀本》 當我們進入聖所,在神「面前」(22節)得著光照的時候,才會「心裡發酸,肺腑被刺」(21節),發現自己像畜類那樣「愚昧無知」(22節),用眼見代替了信心,以致一個有永恆應許的人,竟然會抱怨神、嫉妒一場夢(20節)。──《聖經綜合解讀》 ●「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在祢面前我是畜牲」。 ◎ 73:22 畜牲只隨著自己的感受來反應,沒有深思未來與問題的本質。我們常常也跟畜牲一樣,只憑自己的感受來反應。──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3】「然而我常與你同在,你攙著我的右手。」 「攙著我的右手」:代表扶助和保護(參18:35; 63:8)。――《串珠聖經註釋》 ●「常」與你:SH 8548,「不停地」、「連續不斷地」。 ●「攙著」我的右手:SH 2700,「抓牢」、「握住」。──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4】「你要以你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 「接」:叫人想起以諾和以利亞被「接」上天的事蹟。――《串珠聖經註釋》 雖然我們常常軟弱,信心「幾乎失閃」、「險些滑跌」(2節),但只要我們進入聖所敬拜神,常與神同在(23節),神必然會用祂的話扶持我們(23節)、引導我們(24節),讓我們明白祂一切安排的目的,都是「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來二10)。──《聖經綜合解讀》 ●「訓言」:SH 6098,「商議」、「勸告」、「提議」。 ●「榮耀」:SH 3519,「榮耀」、「富足」、「尊榮」。此處是陽性單數型態,指的應該就是未來所謂的「天堂」或「永生」。 ◎ 73:24 許多人認為「天堂」是很後期的思想,舊約中沒有「永生」的觀念。不過此處看起來,詩人的盼望的確是「永生」或「天堂」這類可以與神永遠在一起的「榮耀」,才能讓他由今生惡人的得勢中跳脫出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4 接我到榮耀裡】「到……裡」的翻譯純粹基於詮釋,希伯來原文是找不到的。神「拿取」人來救他性命的概念,在詩篇十八16~17十分明顯;新國際本將同一句話譯作「他抓住我」(和合本同)。「榮耀」一詞在希伯來文聖經從來不是用作天堂的同義詞,它的意思是詩人的危機可以「榮譽」地得到解決。詩人所遭遇的艱難為他帶來羞愧,因為受苦被視作犯罪和不蒙神喜悅的證據(有關報應原則和來生的討論,見:詩篇中「常見的概念」附論\cf0 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三24~26】“以後”:經過此次信心的考驗之後。“以你的訓言引導”:有神同在,有祂話語的引領,詩人不但可以今生生活在幸福中,對將來也有榮耀的盼望(神的完全救贖,參林後四17)。詩人的肉體雖然朽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26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 73:25~26 闡明了「與神的關係」是他的主要關切,不是「神給的福份」或者是「健康」、「地位」等等。──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5】「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除你以外……除你以外: 無論身處何地,惟有神是引領人的火柱、雲柱。問題在於是否藉著信仰告白、接受這個真理。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三26】「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 從以色列民族來說,迦南地分得的產業是他們的福分;從無地業的利未人來說,神就是他們的福分。因他們的負責是在殿中侍奉神。神也是今天信徒的力量和福分,因屬神的人是被揀選的子民,也是神國的祭司(彼前二9)。侍奉和傳揚神都是我們的責任。――《啟導本詩篇註釋》 「福分」:原與分配產業有關(參申10:9),此處卻指神和詩人之間的特殊關係:神是他唯一的倚靠。――《串珠聖經註釋》 當詩人進入了「神的聖所」(17節)、看到了人生的結局(17節),就發現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無病無災(4~5節、心想事成(7節)或安逸富足(12節),而是追求與神的親密關係:「除禰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禰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25節)。因為世人所追求的,「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19節);而義人即使肉體「衰殘」(26節),仍然有「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26節),「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四16)。──《聖經綜合解讀》 因此,信徒最大的愚昧,是只向神求恩典,卻不求得著基督自己:「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西二9~10)。──《聖經綜合解讀》 ●我的「福分」:SH 2506,「一份」、「一片土地」、「一份財產」。翻譯成「業分」可能更合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7】「遠離你的,必要死亡。凡離棄你行邪淫的,你都滅絕了。」 “行邪淫”指離棄神去拜偶像,有若不貞的女子。――《啟導本詩篇註釋》 「行邪淫」:指屬靈的淫亂,就是離開神去敬拜偶像。――《串珠聖經註釋》 「行邪淫」(27節),指離開神去敬拜偶像。神是生命的源頭,「遠離」(27節)神就是與生命隔絕,結局「必要死亡」(27節)。──《聖經綜合解讀》 ●「行邪淫」:SH 2181,「姦淫」、「作妓女」。此處主要是指宗教上的淫亂(不忠)。──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三27~28】“離棄你行邪淫的”。即在靈裏對神不忠的。亞薩正確地下結論說,惡人必然衰亡,而縱然面對逆境,亞薩仍在神裏找到避難所。――《詩篇雷氏研讀本》 真正的比較。詩人如今站在較佳的立場,就能回顧過去的煩躁與嫉妒,而得到真確的瞭解。何必為「狂傲人……心懷不平」(3節)?其實他們必要死亡。我的敬虔難道盡歸「徒然」(13節)?其實我所有的是最重要、且對人惟一的益處(28節),就是親近神。 因此,雖然過去有一段時間,他所能做最好的事,就是把他的想法留在腦子裏(15節),但現在他的口可以張開了。而在他所發現的亮光中,我們對他開頭的讚嘆句:「神實在恩待……那些清心的人」,又有了一番新的認識。──《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三28】「但我親近神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 “述說你一切的作為”:詩人從神給他的啟迪和幫助中得到新的經驗,其實這也是神拯救大能的一部分。他得到親近神的益處,願意述說出來與眾人分享。――《啟導本詩篇註釋》 當我們「進了神的聖所」(17節)、專心「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28節)的時候,就不會繼續在信仰上三心二意,不是對惡人「心懷不平」(2節),就是抱怨「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13節);而是在世人面前放膽宣告:「但我親近神是與我有益」(28節),無論逆境、順境,都能成為神在地上的見證,「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73篇)】 1 根據作者的觀察,那些作惡、狂傲的人竟然物質富裕、生活安逸,你所處身的社會也有這現象麽?你會與作者有同感而發出13節那樣的結論麽? 2 神的子民因羡慕惡人的境遇而跟隨他們的腳蹤(10),這種情況也有在今日教會出現麽? 3 若神不立即將你的困惑除去,你仍會仰望祂麽?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