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七十二篇拾穗 【詩七十二篇題註】「所羅門的詩。」 在這首王者詩篇裏,所羅門祈求神使君王的統治充滿公義(1~4節)、和平(5~7節)、能力(8~11節)、憐憫(12~15節)和興旺(16,17節)。最後的讚美(18~20節)結束詩篇的卷二(參看簡介的“內容”)。象其它王者詩篇一樣(比較詩二),本詩也是彌賽亞詩篇,內容提到一位舊約的君王(所羅門或他的兒子),但最終的應驗卻在理想的君王、大衛最偉大的後裔(路一31~33)耶穌基督身上。“所羅門”。比較詩篇第一百二十七篇,那是另一首列明作者是所羅門的詩篇。――《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為大衛在位的一個兒子求告的君王詩(看<參考資料>“《詩篇》的種類”條),可能用在國王登基的典禮中,表達全民祝禱新王能按公平、正義治理國家。這也是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時代的特色。傳統認此詩乃基督為王的描寫。 題注說明此詩為“所羅門的詩”,有的認為詩中所說的王是所羅門,有的認為這是大衛為他的兒子所羅門作的禱告。可以肯定的是,此詩必為王國早期的作品,詩人遠矚未來而寫。詩中描寫的遠超過所羅門王時代的成就。――《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君王詩。求神把公義賜給王:公義是上古君王必須具有的特質,他要公允地審判國民,才能保障窮人,使國家安定。――《串珠聖經註釋》 平安、繁榮、昌盛的王國。如標題所示是所羅門的君王詩。詩人祈禱的內容與神在所羅門夢中顯現問其所願,所羅門的回答一致(王上3:4~9)。實現公義(1~7節)、昌盛治理(8~11節),也與所羅門執政時期相似(王上3:16~4:34)。然而,不能將詩中描繪的公義徹底實現、宇宙性治理及全然安泰歸功於有局限的所羅門王。君王詩蘊含應許必然成就、全然和平的彌賽亞預言。新約聖經未引用本詩,與彌賽亞預言相聯。但有記錄,初期教會在等候聖靈降臨時吟頌本詩。全分成四部分
:①王滿有公義的治理(1~7節);②王統治世界(8~12節);③王公義的治理、物質的繁榮(13~17節);④獻給神的頌贊(18,19節)。充分表達彌賽亞親自治理時期,充滿全地的繁榮、安定氣氛。 ――《聖經精讀本》 「所羅門的詩」(1節)原文是「所羅門的」,可能指所羅門寫的詩,也可能指獻給所羅門的詩,所以並不能確定作者,很可能是大衛為所羅門登基而寫的(20節)。詩篇中被注明為「所羅門的詩」包括詩七十二和詩一百二十七。猶太人傳統認為這首詩是彌賽亞詩篇,所以亞蘭語意譯本《他爾根 Targum》直接把第1節意譯為:「神啊,求禰將判斷的權柄賜給彌賽亞王,將公義賜給彌賽亞王的兒子」。──《聖經綜合解讀》 ◎本篇被註明為所羅門的詩歌,詩篇中僅 詩 72 與 詩 127 被標註是所羅門的作品。 ◎本篇一般被認為是「王室詩」,可能是君王登基典禮時用的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神啊,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 詩人求神賜王喜愛公平和正義的人,為神治理其民。――《啟導本詩篇註釋》 本是「神啊,求你將你的公平賜給王,你的公義賜給王子」。――《串珠聖經註釋》 所羅門的禱告。在他統治初期,向神懇求賜予智慧,能按公義判斷、治理百姓,令神大大悅納。結果他不僅得到判斷的智慧,也得到富貴與榮華(王上3:10~14)。 ――《聖經精讀本》 「判斷的權柄」(1節)原文是「公平」。──《聖經綜合解讀》 ●「判斷的權柄」:SH 4941,「公平」、「正義」。 ◎ 72:1 中「王」與「王的兒子」指的是相同的一個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 古代近東的登基詩歌】有很多證據顯示古美素不達米亞文明視王權為神明的賜與。漢摩拉比法典的引言中有一句話,說恩裡勒神立漢摩拉比王為「牧者」,「在全地秉公行義」。在新年節期「阿基圖」時,統治權力再次授與君王。節目包括遊行和大規模的慶典。同樣,來自主前約二○○○年吾珥第三王朝的文獻,也包括了為這些場合而著作的詩歌,慶祝吾珥南模登基。這些著作包括了一系列的句子,逐步描述授權儀式。步驟之一是「將聖杖強加」在君王手中。這些詩句是由君王或向君王唱出,宣告王是身負神賜責任的立法者,和為全地帶來豐饒的運河建築者。祭司以一串的連禱回應,列數君王的稱號,確認他是「吾珥的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二1~4】王的角色是維護公義,保障窮人,歷史強調此點──可惜常是責備未能作到:參耶利米書二十二15~17,彌賽亞預言也同樣注重這點:參以賽亞書十一4。第1、2節中四度提到𣿫,直指問題的核心。首先,秉公行義被視為神所賜的能力(王上三章所羅門求智慧的禱告,以及以賽亞書十一章對充滿聖靈之彌賽亞的預言,都強調這點);第二,甚至窮人也被視為神的困苦人──這個含義深遠的觀念,最典型的說明在馬太福音二十五35以下。 公義(1、2、3節)是這段開場白的重心,因為在聖經中,這是政府的首要美德,甚至在憐憫之上(那是12、14節的主題)。摩西的律法清楚講明這一點,審判時絕對不准偏袒,無論是對窮人(令人吃驚!),或對富人(出二十三3、6)。──《丁道爾聖經註釋》 1~4節預言彌賽亞君王將以「公義」(1節)和「公平」(2節)統治神的百姓,帶來真正的「平安」(3節)。──《聖經綜合解讀》 理想的政府必須先做到「公義」(1~3節),然後才能施行真正的「憐恤」(12~14節)。所以律法反復強調,審判時「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出二十三3),「不可在窮人爭訟的事上屈枉正直」(出二十三6)。今天一些國家為了迎合大眾,高舉離開「公義」的「憐恤」,強調離開真理的「政治正確」,最終必然會走向災難的結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2】「他要按公義審判你的民,按公平審判你的困苦人。」 按公義審判: 意指“有智慧的分辨”,不具批判、定罪因素。 ――《聖經精讀本》 「公義」和「公平」是一切政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以人為本的社會裡,每個人、每個群體對「公義」和「公平」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各人都行自己看為對的事」(士二十一25英文ESV譯本)。因此,地上的「公義」和「公平」,只有在基督再來時才能真正實現;人心中的「公義」和「公平」,只有基督在心中作王時才能完全。──《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2~7】祈求王的統治有公義,如“甘霖滋潤田地”:有繁榮,如月亮長久;國基永固如太陽。――《啟導本詩篇註釋》 ◎ 72:2~4 描述君王怎樣執行公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2~11】可以譯成一個一個的禱告(也見於15~17節):“願他按公義……”,“願大山小山……”。――《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七十二3】「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 「大山小山」:代表全地;詩人表明全地都要結出公義和公正的果子。――《串珠聖經註釋》 正直公平的治理,會帶給全地萬民平安。大山小山: 描繪巴勒斯坦的地形特徵,傳達充滿全國的和平氣息。 ――《聖經精讀本》 昌盛(和合本作平安;希伯來文s%a{lo^m),是和諧的整體,包括平安(s%a{lo^m最常見的翻譯;參 AV、RV本節),這僅次於公義,因為惟在公義的土壤或氣候中,平安才會興旺(這同一順序見7節與以賽亞書三十二17)。在本節中(3節),公義可從廣義而相關的「運作恰當」來解。──《丁道爾聖經註釋》 「平安」(3節)是「公義」的結果,只有施行「公義」,全地才能「得享平安」(3節),沒有「公義」的「平安」都是虛假的、不能長久的。「公義」的主在我們心中做王,「平安」就充滿我們的內心。「公義」的主在全地做王,「平安」就充滿世界。「大山小山」(3節)代表全地。──《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4】「他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 見第2節注釋。4~8節將在萬王之王身上得到完全的應驗。──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二5】「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 多數學者根據古譯本譯作「願他的日子像太陽一樣長久,像月亮世世代代永無窮盡」。――《串珠聖經註釋》 王若按公義執政,不求自己的益處,會使百姓畏懼神。這不是恐懼,乃是對神的敬畏之情。 ――《聖經精讀本》 ●「直到萬代」:SH 1755+SH 1755,「時代、時代」表示「世世代代」。 ◎此處描述公義王執政的結果,就是 72:5 大家對神的敬畏一直延續,國度的平安長久存在。──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5~7】願他永活的禱告,是根據七十士譯本的讀法,但我們的希伯來經文意為「願人敬畏𣿫」。從第7節看來,無論那種譯法,本段都在講國度的長存;它所提到太陽與月亮的年日,幾乎成為疊句(5、7、17節)。這句話可以成為十分空洞,如但以理書對王的回話:「願王萬歲!」;然而它也可能意義深遠,彌賽亞的預言,以及新約對這類詞彙的瞭解,都如此表明。──《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二6】「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 「已割的草地」:指將要被割的草原;雨水使青草長得茂盛,促進收成。――《串珠聖經註釋》 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 詩情畫意,表現王的善政帶給百姓平安與富饒。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二6~7】這一則美麗的譬喻,可能是由「大衛末了的話」中得到的靈感(撒下二十三1~7),那裏形容公義的王對百姓如日頭和時雨,帶來良好的環境,使一切新事、美事大得興盛。除了二9的「鐵杖」之外,王權還有這一面;不過兩者是互補的,如第4節所示。希伯來文第7節中,可看出一項新觀點,那裏不作公義,而作義人(和合本同),要人注意與公義的王對應的卑微子民;整個社會的平安或福祉(見以上3節),都繫於這些個別臣民的正直之上。參,以賽亞書六十21。──《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二7】「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 「義人」:有古卷作「公義」,全節可譯作「在他的日子裡,公義必興盛,和平必發揚,直至月亮消逝」。――《串珠聖經註釋》 好像月亮長存: 指義人必永遠興旺,內容與8~12節形成對偶。 ――《聖經精讀本》 ●「好像月亮長存」:直譯是「直到月亮不存在」。──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8】「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這要等到基督在千禧年作王的時候才得實現(另參看第11、17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從這海直到那海」:指全世界。 「大河」:指幼發拉底河;巴比倫人認為這河位於地的中央,故由「大河直到地極」也是包括整個地球在內。――《串珠聖經註釋》 「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8節),可能指應許之地的地界:「從紅海直到非利士海,又從曠野直到大河」(出二十三31)。──《聖經綜合解讀》 加拿大的國家格言:「從大海到大海 A Mari Usque Ad Mare」引自第8節,這格言使用在加拿大國徽、紙幣、護照和一切聯邦公告上。──《聖經綜合解讀》 見創15:18;見出23:31注釋;參民34:3,6;詩89:25;亞9:10。──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二8 統治的範圍】為求顯示神將普世性的統治權賜與祂所立的王,詩人使用了好幾個象喻。這些象喻亦可見于盧維(Luwian)王阿齊塔瓦達(主前730~710年)的卡拉特珀碑文。詩人提到「從這海直到那海」,這些年表亦宣告王延伸統治範圍:「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亞喀得文獻中也有一位君王誇口說全人類從上海(Upper Sea)到下海(Lower
Sea)都臣服於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二8~9】從這海直到那海似乎是指出埃及記二十三31所應許的地界:「從紅海直到非利士海(即,到非利士的地中海沿岸),又從曠野直到大河(即,到幼發拉底河,RSV)。──《丁道爾聖經註釋》 8~9節的預言在所羅門的國度裡得著了實現,但10~11節「萬國都要事奉祂」的預言,只有在彌賽亞國度裡才能實現。──《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8~12】王公義的統治。預言王的影響力將波及世界。事實上,在某種程度,所羅門王的統治實現了這點。然而,這一預言將藉著彌賽亞再來完全成就。 ――《聖經精讀本》 8~11節預言公義的君王將統治全地,這只有在基督再來時才能實現。──《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8~14】描寫王秉公義治理,國勢日盛。
擴展到神所應許的廣大範圍(書一3~4),從紅海到地中海,從幼發拉底河到南邊的極界,但權柄則廣達全球(9~11節)。神的權柄到那裡,王的權柄也到那裡。因為“萬國都要侍奉他”。這些描寫除了指基督,很難得到更滿意的解釋。――《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七十二9】「住在曠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仇敵必要舔土。」 “舔土”。象徵徹底打敗。――《詩篇雷氏研讀本》 “住在曠野的”:指住在以色列東邊阿拉伯沙漠中的民族。――《啟導本詩篇註釋》 「住在曠野的」:原指野獸(參賽13:21; 耶50:36),這裡大概是代表敵人; 「舔土」:即俯伏在地。――《串珠聖經註釋》 住在曠野的: 似乎指居住在敘利亞與阿拉伯的粗獷部族。必要舔土: 婉轉表現仇敵潰不成軍、悲慘如同舔土的蚯蚓。 ――《聖經精讀本》 RSV將希伯來文修正為他的仇敵,是不必要的,經文為「位在曠野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住在曠野的」(9節)指住在以色列東邊阿拉伯沙漠中的民族。──《聖經綜合解讀》 「舔土」(9節)指俯伏在地,比喻被徹底打敗而臣服。──《聖經綜合解讀》 ●「住在曠野的」:SH 6728,「曠野的野獸」、「沙漠的定居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9 住在曠野的】學者一般將這個希伯來字眼從 s]iyyim「住在曠野的」,修正為 s]arayw「他的仇敵」。但若是保留原有的讀法,這話就如詩篇六十八31一樣,將古實(衣索匹亞的沙漠地帶)視為「地極」的地理用語,從而回應七十二篇8節的登基應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二10】「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 “他施”。也許在西班牙。參看以賽亞書二章16節的腳註。“示巴”。今天的也門。“西巴”。今天的蘇丹。――《詩篇雷氏研讀本》 以色列西邊沿地中海的各國(“他施和海島的王”),和南阿拉伯及沿非洲海岸的人(“示巴和西巴的王”),都要來朝貢。 他施為地中海極西的海港;示巴即今葉門國,在亞拉伯南端。西巴或即古實,在非洲。――《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施和海島」:代表巴勒斯坦西面各國。 「示巴」:位於亞拉伯半島南端,即今日的葉門國。 「西巴」:是示巴在非洲的殖民地。詩人求神讓王掌管全地,使各國諸君都成為王的臣僕,向王進貢和俯伏。――《串珠聖經註釋》 海島: 地中海島嶼。表明王施政的莫大影響力。 ――《聖經精讀本》 他施或許是西班牙的他德塞斯(Tartessus);不論如何,這名字總與遠航相連;同樣,海島或「沿岸之地」也是地極的同義詞:見,如:以賽亞書四十二10。──《丁道爾聖經註釋》 「他施」(10節)指地中海最西面的西班牙,代表最遠的國家。──《聖經綜合解讀》 「海島」(10節)原文是「海島、沿海、國家」,指遙遠的國家,並不一定是島嶼(賽四十二10). ──《聖經綜合解讀》 「示巴」(10節)可能位於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西巴」(10節)在非洲東部。──《聖經綜合解讀》 ●「他施」:字義是「黃色的碧玉」,可能就是「西班牙」。 ●「示巴」:字義是「七」或「誓約」,一般認為示巴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角,可能是位於葉門。 ●「西巴」: 賽 43:3 45:14 是當時的一個貿易中心,位於阿拉伯半島。 ◎此處描述公義王統治的疆界廣大,列國都來進貢。──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0 他施、示巴、西巴】為了顯示君王的權力,詩人形容世界各地的統治者帶著禮物前來覲見。如此,屬於地中海西部諸國及島嶼的他施代表西方(見:賽二十三1的注釋),示巴按考證是阿拉伯半島南部(葉門)和撒巴(Saba)王國(見:賽六十6的注釋)。 西巴的地點至今未有定論,部分學者認為它位於衣索匹亞,或在阿拉伯半島西北部的香料之路的某處(見:賽四十三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二11】「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此時是以色列的全盛期,與王上10:23,24相符。這句話象徵性地預示彌賽亞的絕對王權,間接預言許多外邦人將皈依主。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二11~12】示巴和西巴似乎是南亞拉伯的相近種族,或是同一名字的不同拼音,若是如此,「和」就有「甚至」的意思(參NBD中這兩個名字之下的講解)。示巴的女王是帶「禮物」遠道而來的諸王之一(王上十1以下;23節以下),可是本詩越過這類代表禮貌與文化特色的貢物,望向那「比所羅門更大」,毫無保留之朝貢的光景。由此觀之,在外邦人皈依的運動剛開始之時,基督的反應為自我獻上的決心(約十二20以下),而不是像所羅門的自我展示,就更令人瞠目驚奇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二12】「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 君王能夠接受11節所描寫的臣服,是因為他統治的公義和慈愛。──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二12~14】指出君王首要的責任:既然王要統治普世,詩人提醒他必要以公平治國,幫助貧困的國民。――《串珠聖經註釋》 所羅門繼續講智慧之言,不過他自己未曾完全做到。他在登基以及獻殿時的禱告(王上三6以下,八章,如:38節以下),顯出他羨慕王者能有同情的心腸,也就是他在這裏所形容的;可是他百姓的評語卻為「他使我們負重軛」。這又與他那偉大的後裔出名之特色相反(太十一28以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12~14節預言公義的君王施行「憐恤」和「救贖」(14節)。──《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描述公義王對軟弱無助的人的憐憫與拯救,甚至用「做近親當做的」來描述公義王對貧窮人的拯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2~14 王的職責】古代近東文學的標準作風,是將君王描繪為立法者(箴二十九14)和軟弱人的保護者(詩三十五10把它形容為神的屬性之一)。埃及《善辯之農夫》說王的義務是「作孤兒的父」。吾珥第三王朝的登基詩歌形容吾珥南模是「吾珥的維繫者」。巴比倫王漢摩拉比在其法典的引言中,記述神明怎樣賜他責任「提升百姓福利」,「在全地秉公行義」,好使「強者不致欺壓弱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二13】「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貧寒」:即軟弱無助。――《串珠聖經註釋》 【詩七十二14】「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 “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是說王會保護他們,讓他們生活美好。“血”是生命的象徵。――《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們的血……看為寶貴: 以公義、慈愛治理百姓的王,看重弱者的性命(116:15)。暗示當時的社會,不能公正對待社會地位卑賤、貧窮的人。 ――《聖經精讀本》 只有「公義」(1節)和「公平」(2節)得著實行的時候,「憐恤」和「救贖」才能真正得著實現。否則,對一些人的「憐恤」,必然會剝奪另外一些人的「公平」;對一些人的「救贖」,必然會傷害另外一些人的「公義」。只有基督再來的時候,地上才能實現真正的「公義」、「公平」與「憐恤」、「拯救」──《聖經綜合解讀》 ●「救贖」:SH 1350,「贖回」、「做近親當做的」(由奴隸贖回, 贖回土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5】「他們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奉給他。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 “示巴的金子要奉給他”:示巴以產純金著名,此處是說各地都來朝貢。――《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們要存活」:或作「願他萬壽無疆」。――《串珠聖經註釋》 聖徒將自己獻為活祭,是對神最大的回報(羅12:1,2)。 ――《聖經精讀本》 ●「他們要存活」:原文是單數,「願他活著」。 ●終日「稱頌」:SH 1288,「稱頌」、「祝福」。此處上下文看起來應該翻譯為「祝福」。──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5~17】這裏提到許多不同的財富:用人的膽量與技巧得著的金子(參,伯二十八1以下);藉著愛心禱告得著的天上祝福(和合:稱頌);萬物生長(山頂是最貧瘠的地方),城市發達(不是像現代都市高樓雲集,而是待用的土地,待部署的防衛);還有,明顯是因神的手賜予而來的名聲和幸福。第17節的用詞,與創世記十二章2、3節給亞伯蘭的應許完全相同。 這是個莊嚴偉大的禱告,為君王也為全國;為領袖也為部屬;為那位真君王也為祂國度的實現,「列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裏,「列國要在那城的光裏行走」(啟二十一24)。──《丁道爾聖經註釋》 15~17節預言萬民因公義君王的統治而「蒙福」(17節)。當基督再來、新耶路撒冷城降臨的時候,「列國要在城的光裡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啟二十一24)。──《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16】「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如利巴嫩的樹林;城裡的人要發旺如地上的草。」 “地的山頂上”都可以種五穀,形容土地肥沃。“響動”有富實的意思。穀實肥壯,在風中能如樹林搖曳那末響。――《啟導本詩篇註釋》 「響動」:原文可解作「富饒」;整句表示五穀要像利巴嫩的香柏木一樣茂盛。――《串珠聖經註釋》 豐收的累累碩果,使原本貧脊的山頂豐登。這樣的富饒豐裕,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彌賽亞治理的永久性(17節)。 ――《聖經精讀本》 ●五穀「必然茂盛」:SH 6451,「充裕」、「多量的」。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要發旺」:SH 6692,「盛開」、「閃耀」。原文是「祈願式」,所以應該是「願(城裡的人)發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7】「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 這裡重述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詩人的祝福,也是彌賽亞(耶穌基督)的寫照。――《啟導本詩篇註釋》 「萬國要稱祂有福!」(17節),正是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聖經綜合解讀》 ◎「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與 創 12:1~3 神對亞伯拉罕的祝福相似。──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8】「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 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引用了第18節來讚美神:「主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路一68)。──《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18~19】這兩節是榮耀頌。每一卷《詩篇》之末都有(第五卷的最後一篇(150篇),為全部《詩篇》的榮耀頌),是會眾對全卷書的回應,而以“阿們”(誠心所願)作結。――《啟導本詩篇註釋》 因王正義的治理,全地充滿公義與平安,物質繁榮已達前所未聞之步。面對如此豐盛的祝福,詩人只有俯伏在神面前,頌贊神充充滿滿的榮耀。因這一切富貴與祝福皆從神而來。 ――《聖經精讀本》 18~19節是榮耀頌,既是本篇的結尾,也是詩篇第二卷(四十二~七十二篇)的結束。每卷詩篇的最後都有一段榮耀頌,而第一百五十篇是全部詩篇的榮耀頌。──《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二18~20】第二卷的結尾:詩人用一段榮耀頌來結束第二卷。――《串珠聖經註釋》 ◎ 72:18~20 應該是詩篇卷二的結束語,卷二的主要作者是大衛。這些詩篇一開始應該是被稱為「祈禱」。──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9】「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 「阿們」:是表示同意和贊許的聲明;兩次「阿們」有強調的意思。――《串珠聖經註釋》 這個頌榮是詩篇第二卷(四十二~七十二篇)的結尾,而不是本詩的結尾;可 在詩篇裡,「阿們!阿們」的重複只出現在榮耀頌裡(四十一13;七十二19;八十九52)。──《聖經綜合解讀》 是前面剛展示的全球異象,增添了其色彩,尤其是本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阿們」:SH 5433,「確實地」,連續兩個「阿們」,用以加強語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二19~20】第二卷詩篇以“阿們,阿們”結束,詩篇第一卷最後一首詩(41篇)也是這樣結束的。──《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七十二20】「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 “大衛的祈禱”。大衛不是詩篇卷二惟一的作者,卻是主要的作者。在某個時候,詩篇的搜集必定是在這裏停頓了,因為下文再有十八篇以大衛為作者的詩篇。――《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節極可能為編輯作的注(參伯三十一40)。從較早存在的大衛詩集選出此詩,一併收入《詩篇》中。看<參考資料>條三。――《啟導本詩篇註釋》 從這節似乎可以看出,祈禱一字是詩篇最早收集時的名稱。現在希伯來文聖經稱之為「讚美」。藉這兩個字,詩篇的兩大特色流露無遺。──《丁道爾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72篇)】 「按公義審判」(72:2)有何意義? 你認為公正的訟裁和公義的伸張在社會上重要麽? 你有否為居高位者及司法者祈求呢?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