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四十七篇拾穗 【詩四十七篇題註】「可拉後裔的詩,交與伶長。」 這首有關神之王權的詩篇讚頌耶和華在全地上的統治。正如詩篇第九十六至九十八篇一樣,本詩篇展望神在千禧年借基督所作的統治。參看詩篇第九十六篇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篇讚美神君臨全地的詩,與四十六、四十八篇合成向萬邦見證神的三部曲。據猶太人傳統,此詩為慶祝新年的讚美詩,有的解經家認為所描寫的為將來神的國在地上建立的情景。初期教會用此詩慶祝基督的升天(5節)。 全詩分為兩部分:1至5節頌贊神在歷史中的至高地位:6至9節述說神必作萬國的至高王。――《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稱頌耶和華為王的讚美詩。――《串珠聖經註釋》 神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本詩是舉國頌贊神治理全地的權能。在新年祭(告白、感謝神成為以色列君王的儀式,獻於每年第一日)正式使用。許多學者根據第5節認為本詩屬於彌賽亞王權讚美詩,預表基督的升天。整首詩充滿頌贊的喜悅,令聖徒渴望加入讚美佇列。 ――《聖經精讀本》 本篇是讚美神在全地作王的讚美詩,展望基督在千年國度裡的統治。──《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篇是慶賀君王登基,而這位登基的君王就是「神」。本詩篇的內容主要是在頌揚神的「王權」。 ◎ 47:1,6 呼籲讀者向神歡欣吶喊、歌頌,其他節則提供這樣做的理由。上半段落使用未完成式的時態,為要凸顯重複的結構,下半段落使用完成式的時態,為要說明神已經作王、坐在祂的寶座上,萬國君王都來作祂的子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1】「萬民哪,你們都要拍掌!要用誇勝的聲音向神呼喊。」 “拍掌”。欣喜的表現。――《詩篇雷氏研讀本》 “拍掌”是喜樂的表示。“誇勝”亦作“歡樂”。――《啟導本詩篇註釋》 萬民哪: 頌贊神的主體不單單是以色列,而是全地萬民,預告將來福音要傳遍全地。 ――《聖經精讀本》 雖然「至高者是可畏的」(2節),但祂的「可畏」卻是祂的百姓「拍掌、誇勝」(1節)的原因。因為神的得勝,已經成了我們的得勝。──《聖經綜合解讀》 ●「拍掌」:「拍手」,通常是「喜樂」的表現。 ●「誇勝的」聲音:SH 7440,「響亮的呼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1~3】開頭向萬民的呼召,設定了本詩的背景:以全世界為其範疇。「萬民」、「列邦」、「全地」等字,在文中一再出現。歡喜(1節)(和合:誇勝)也是主要的觀念,因為這位王不是暴君;但第一段聲明瞭祂的可畏,又毫不顧忌地訴說祂的判斷與選擇權(3、4節),看來似有偏袒的味道;可是等讀到最後一節,明白最終的局面,就不會如此想了。而現在,雅各儘可因他的得勝,和認識神名字(耶和華,2節)以及頭銜的特權,而歡喜快樂。參一四七19、20。──《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四十七1~4】稱頌神的理由。第1節,要求眾人讚頌神;2~4節闡明緣由。 ――《聖經精讀本》 【詩四十七1~5】讚美神在以色列人歷史中顯示祂君王的地位。――《串珠聖經註釋》 【詩四十七2】「因為耶和華至高者是可畏的,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 “可畏的”。要畏懼和尊敬的。――《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四十七2~4】說明讚美神的原因:祂曾幫助以色列人戰勝敵人,把迦南地賜給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神不但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2節),祂更在萬民中揀選了一批百姓,要借著他們來成就自己的救贖計畫。當百姓犯罪時,要「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賽四十2);當他們回轉時,神就叫「萬民、列邦」(3節)服在他們之下,使「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亞伯拉罕之神的民」(9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四十七3】「他叫萬民服在我們以下,又叫列邦服在我們腳下。」 叫列邦服在我們以下: 以色列因神的幫助治理全世界,屬靈意義指福音大能將覆蓋全地。 ――《聖經精讀本》 【詩四十七4】「他為我們選擇產業,就是他所愛之雅各的榮耀。細拉」 “產業”。迦南應許之地。――《詩篇雷氏研讀本》 “產業”指神應許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雅各的榮耀”也是指迦南。雅各為神所愛,迦南是雅各引以為榮之地。――《啟導本詩篇註釋》 「雅各的榮耀」:乃指迦南地,該地是雅各榮耀的產業。――《串珠聖經註釋》 雅各的榮耀: 以色列12支派之父雅各的榮耀,意味聖徒都會得到神所賜的產業,滿有榮耀。 ――《聖經精讀本》 雅各的驕傲(和合:雅各的榮耀),是「雅各榮美之地」的簡稱。衪所愛之雅各一語,或許會令人問「為什麼?」但不論愛的對像是「雅各」、或「我」、或「教會」、或「世人」(參:加二20;弗五25;約三16),這問題同樣無法回答。聖經關注的不是這點,而是處理我們錯誤的答案(七7),疑惑(瑪一2以下),以及背叛(何十一1、2)。──《丁道爾聖經註釋》 「產業、雅各的榮耀」(4節),指神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美地。「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詩十六5),以色列人在地上的產業,預表那「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一4),也就是基督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他為我們選擇產業」:原文是「祂為我們選擇了我們的產業」。 ●雅各的「榮耀」:SH 1347,「威嚴」、「驕傲」、「升高」。 ◎「雅各的榮耀」:是指「迦南地」。 ◎此處是說神的王權遍及全地,更是施恩典給以色列人,給他們引以為傲的迦南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5】「神上升,有喊聲相送;耶和華上升,有角聲相送。」 “上升”。即到祂屬地的寶座上。――《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節的背景似為約櫃抬入聖所的典禮,約櫃為神的代表,聖殿代表神在天上的居所。故送約櫃入聖殿寓有神升天之意,逢新年或新王登基都吹起號角(利二十三24;參王上一39)。此處角聲為對神的歡呼。――《啟導本詩篇註釋》 描寫約櫃抬入聖所的情景,象徵神進到該處。――《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上升,有角聲相送: 描繪神為拯救百姓下到人間,成就救贖大工之後,乘雲而上的畫面。預表耶穌的復活升天。 ――《聖經精讀本》 在於它與撒母耳記下六15的關聯,那時約櫃運入大衛的城,使該城成為神的居所。有喊聲……有角聲……,在兩段經文中(撒下與本篇),這些字的希伯來文完全相同。故此,這裏是在描寫神登上祂在地上的寶座;至於古時有否定期抬出約櫃遊行,重新將此事件以戲劇演出,則不重要。神已經上升是完成式,或許表示這裏所指的,是大衛時代曾發生的那一次事件。──《丁道爾聖經註釋》 「角聲」(5節)就像西奈山的角聲一樣(出十九16~19),是對神登基為王的歡呼。以色列人在吹角節(利二十三24)或新王登基(王上一39)時,都要吹角。──《聖經綜合解讀》 撒下六15記載「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抬上來」,原文與第5節有三處相同:「上來」(撒下六15)與「上升」(5節),「歡呼」(撒下六15)與「喊聲」(5節)、「吹角」(撒下六15)與「角聲」(5節)。因此,「神上升」(5節),正如約櫃被抬入大衛城,象徵神被高舉登上寶座,成為「全地的王」(7節)。──《聖經綜合解讀》 第5節提到「神上升」,所以初期教會使用本詩慶祝基督升天節(Feast of the Ascension)。第5節也提到「角 Shofar」,所以現代猶太人在吹角節(Rosh Hashanah)吹角(Shofar)前,七次頌唱本篇。──《聖經綜合解讀》 ●神「上升」:SH 5927,「上升」,原文是完成式型態。 ◎ 撒下 6:15 與此處用一樣的字眼來描述神(的約櫃)臨到。出 19:16~19 應該是此處與撒母耳記下兩處的「背景」。──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5~7】新年祭的儀式,背著約櫃進入聖殿,吟頌這些詩節。勸勉眾人稱頌神。 ――《聖經精讀本》 【詩四十七5~8 古代近東的登基節期】古代近東最重要的典禮之一,是君王登基蒙授代表其王位信物的儀式。瑪爾杜克在《埃努瑪埃利什》創世史詩中蒙授王權標誌就是一例。其他神祇把他推舉為王,並將權杖、寶座、王袍、兵器交給他。亞述登基習俗亦反映了這個儀式:全體朝臣獻上代表其官職的信物以示請辭,讓新王決定是否使他們官復原職。登基在美索不達米亞亦與神明的威嚴和能力有密切關係,因為「王權天降」是他們的信念。例如巴比倫王漢摩拉比在其法典的引言中,指出諸神按名呼召他,任命他在世執行他們的命令。這些命令包括修復城市,淨化聖禮,並「建立真理正義為全地之宣言」。在巴比倫的新年節期(「阿基圖」)時,權力要再次授與君王,登基禮儀亦因此而重演。按照不少學者的臆測,以色列亦有登基節期(慶祝耶和華及祂所立的王),並在此時使用本詩等詩篇。但至今依然未有支持這個假說的證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七6】「你們要向神歌頌,歌頌!向我們王歌頌,歌頌!」 你們要向神歌頌,歌頌: 神的榮耀、權柄極其莊重威嚴。詩人四次宣告應當歌頌神。聖徒應當每刻讚美神。 ――《聖經精讀本》 ● 47:6 總共有四個SH 2167,「唱、演奏樂器」的意義。用以加強語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6~7】數度重複的歌頌(希伯來文是一單字,因此讀來更覺輕快、活潑),意思是指群眾歡呼的聲音。最後一個字是mas*ki^l,是一些詩篇的標題(三十二、四十二等篇),因此 RSV在此譯為用詩篇。這字的字根有智慧、技巧之意 ── 因此 NEB譯為「用你一切技能」,而 AV、RV譯為「用悟性」。最後一種譯法對全句最有意義,也是七十士譯本的解釋,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四15也似乎是想到這句話:「我……也要用悟性歌唱。」──《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四十七7】「因為神是全地的王,你們要用悟性歌頌。」 最後,耶穌基督將成為統管全地的君王(啟一九15)。――《詩篇雷氏研讀本》 “悟性”原文作maskil,很可能為文學或音樂名詞,指某一種特別的詩歌;可能指智慧或禮儀;也有人認為可譯作“盡你的所能”歌頌。――《啟導本詩篇註釋》 「悟性」:可作「詩歌」(常譯作「訓誨詩」)或「一切的技巧」。――《串珠聖經註釋》 「悟性」(7節)原文是「靜思的詩、默想的詩」,可能是詩歌或敬拜儀式的名稱。──《聖經綜合解讀》 ●「悟性」歌頌:SH 4905,「靜思的詩」、「默想的詩」。實際的意義不明,可能是詩歌或敬拜儀式的名稱。詩篇其他地方將之翻譯為「訓誨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7~9】指出要敬頌神的原因: 要成為普世之君,萬民都要來效忠。――《串珠聖經註釋》 【詩四十七8】「神作王治理萬國,神坐在他的聖寶座上。」 【詩四十七8~9】當約櫃進入至聖所,會眾吟頌最後一節,高舉全地之神。 ――《聖經精讀本》 在最後一節中,詩篇的異象完全是一新境界。在此之前,神與世界的一般關係為:祂是其中一位「大君王」(2節),即,一位皇帝,祂的子民與外圍的屬國(3、4節)截然不同。現在,藉著一個字,將真正終局的情形呈現了出來。無數的君王與民族要成為一民;他們不再是外人,而將在神的約之內:他們被稱為亞伯拉罕之神的民,即為此意。這是創世記十二3之應許豐滿的實現;它所預期的,正是保羅說明的事:外邦人成了亞伯拉罕的後裔(羅四11;加三7~9)。 但是詩篇一貫將這點與其主題相連──即神作王的榮耀。它的批註並非「列邦從此太平」,雖然這是必然的結果;但它所看重的則是:衪為至高。第四十六篇用不同的話,在第10節同樣強調這高潮,遠超過四十六9的重要性。這是萬事萬物的標的。另一方面,福音將要揭示的「高舉」則完全出人意外,而在那次高舉之後,「收回」百姓的過程才開始:「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十二32)。──《丁道爾聖經註釋》 ◎此處陳明神已經作王,我們能做的就是「歌頌」。神已經是「至高的統治者」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七9】「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亞伯拉罕之神的民;因為世界的盾牌是屬神的,他為至高。」 “世界的盾牌是屬神的”。即權力的象徵也是祂的。――《詩篇雷氏研讀本》 列邦要承認神為他們的王,神要君臨全地;這是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十二2~3;十七4~6)。“盾牌”亦作“君王”或“統治者”。八十九18中的“盾牌”與“王”相對,可為佐證。――《啟導本詩篇註釋》 「世界的盾牌」:指世上的顯貴或政要,他們像盾牌般作人民的保護者。――《串珠聖經註釋》 世界的盾牌是屬神的: 用盾牌比喻君王。世界似乎由君王統治,實則是神在背後,藉他們成就自己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 「盾牌」(9節)在七十士譯本中被譯為「執政者」,「世界的盾牌」(9節)比喻「列邦的君王」(9節;八十九18)。──《聖經綜合解讀》 在千年國度裡,「列邦的君王」(9節)聚集在一起,不再是為了「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二2),而是「要作亞伯拉罕之神的民」(9節);他們不再是外人和仇敵,而要被接納進神的恩典之約裡。這正應驗了神向亞伯拉罕應許的「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因為在神的眼裡,「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加三7);神的救贖計畫,就是讓「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加三9)。──《聖經綜合解讀》 神救贖計畫的榮耀結局,是使「衪為至高」(9節)。十字架的道路,就是主耶穌走向「至高」的道路,祂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十二32)。主耶穌按著父神的旨意,「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腓二8~9)。──《聖經綜合解讀》 ●世界的「盾牌」:此字馬索拉經文作「盾牌」,不過七十士譯本作「執政者」。BHS建議讀為「統治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47, 48篇)】 1 四十七篇呼籲萬民來歌頌神,因為神是至高者、全地的君王(2)。今日世人多藐視神,你想誰應向世人作見證,高舉神呢?參彼前2:9。 2 47:7下對今日教會的敬拜有何啟迪? 3 錫安城的榮美是基於什麽?今日教會又有什麽榮美?參弗2:19~22; 林前3:16~17; 12:27。 4 詩人想到神保護錫安,便發出48:10的宣告。基督既是教會之首,祂會讓教會瓦解麽?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