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十四篇拾穗 【詩十四篇題註】「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大衛哀嘆全人類在道德上的愚昧和腐敗(1~6節),渴望耶和華公義的國度在地上建立起來(7節)。這首詩跟詩篇五十三章幾乎完全一樣,只在第5、6節有輕微的改動。――《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篇與《詩篇》卷二中的五十三篇相同,只5~6節略有出入,都是講惡人的愚妄。主題與先知及智慧文學接近;極似《耶利米書》五1與八6。本篇描寫神的子民在不信神的敵對環境中的艱困處境。先講普世的人如何不信神(1~3節),然後驚奇惡人的愚頑(4~6節),但詩人抱無限希望,認定神必救回祂的子民。全民會歡欣快樂。――《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論及愚頑人的智慧詩。――《串珠聖經註釋》 無神論思想的邪惡本質。大部分苦難詩篇都控訴惡人的罪惡,聲明義人的苦難。本詩則表明惡的起源與本質。屬世的愚蒙與惡的根源,都在於無神論人生觀(10:4;箴1:7)。愚頑是與生俱來的蒙昧,惡是罪的具體實踐。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詩十四1】「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 這裏描述“愚頑人”(道德上執迷不悟,而不是心智上有缺憾的人)的信念(“沒有神”)和行為(“沒有一個人行善”)。愚頑人,在實際上而不是理論上,是一個無神論者。――《詩篇雷氏研讀本》 “愚頑人”並非無頭腦,只是故意不看神,不聽祂的教訓。這種人先假定世上沒有神,從這錯誤的觀點出發,整個人生的方向和判斷跟著迷失。他越聰明,所作的愚昧決定和選擇便越多,終日所思全是邪惡。――《啟導本詩篇註釋》 「愚頑人」:是那些故意否定神存在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愚頑: 具有攻擊性的頑梗,似乎源於撒上25:25的拿巴。申32:6,21;伯42:8都有此詞。“愚頑”不只指不明是非的狀態,更是指不能謙卑地領受真理,剛愎自用的性情與氣質。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愚頑人”希伯來文為na{b[a{l,這個字意味主動背叛,撒母耳記上二十五25的拿八,為其縮影。沒有神一語,在聖經中並不是指一種不正確但真心的看法,而是指擺出一副不負責任、大膽挑釁的姿態。十4中對此句話的說明,是向道德禁令下賭注,以為神必不追究;約伯記二十7~15,是指對權威不滿;羅馬書一18以下,是指在知識上、道德上自我摧毀。本節中則將這幾層含義都包括在內;第1b節清楚顯明,這種態度所產生的結果與自己(腐敗,和合:邪惡;參,創六12),與神(可憎惡,主要是指觸怒神),以及與別人(沒有一個人行善)的關係;這三方面正是以上所提羅馬書第一章,約伯記第二十一章,詩篇第十篇所論及的範圍。──《丁道爾聖經註釋》 「愚頑人」並非是在知識上無知,而是在行為上「偏離正路」(3節),「故意不認識神」(羅一29),因此「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一29)。 「沒有神」原文是「沒有獨一真神 Elohim」,大衛的時代並沒有真正的無神論者,「愚頑人」不是不相信有神,而是盼望「神竟忘記了,祂掩面永不觀看」(十11)的人。今天說「沒有神」的人,不但包括無神論者,也包括那些相信各種假神的人,他們也盼望「耶和華必不追究」(十4)。 最擁護「沒有神」的信念的人,是那些活在「邪惡」中、「行了可憎惡的事」的人。他們否定獨一真神的存在,並非根據客觀事實,而是一廂情願地不希望有審判人的獨一真神。因為他們既捨不得放棄「放蕩無度」的生活(彼前四4),又不願面對內心對報應的恐懼。 如果「沒有神」,人就可以自己成為神,為所欲為,人生的法則就是適者生存、成王敗寇、及時行樂,道德只是為實用主義目標服務的工具,隨時可以被撇在一邊。所以「愚頑人」的知識越多,作惡的能力就越大,「沒有一個人行善」,人類的結局是絕望的自我摧毀:「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一22)。 本篇與第五十三篇相似,聖靈兩次啟示這信息,讓我們知道「沒有神」的思想帶來的惡果有多麼可怕,尤其是在這離經背道的末後世代。──《聖經綜合解讀》 ●「愚頑人」:SH 5036,「愚笨的」、「無知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四1~3】描述愚頑人。――《串珠聖經註釋》 【詩十四2】「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神的沒有。」 世人並不都像拿八一樣野心勃勃而愚頑(見1a節上的註釋),但是神卻找不到一個明白的人;這個字與邪惡不同,但力量卻不稍減(NEB意譯為:「爛到骨裏」)。──《丁道爾聖經註釋》 ●「明白的」:SH 7919,「領悟」、「有洞察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四2~3】保羅在羅馬書三章10至12節引述這兩節經文來支持他的說法,即人類普遍且不斷地犯罪。“汙穢”。在道德上敗壞。――《詩篇雷氏研讀本》 保羅曾引用此二節,證明世人都犯了罪(羅三10~12)。――《啟導本詩篇註釋》 保羅曾引用2~3節證明「猶太人和希臘人都在罪惡之下」(羅三9~12),末世的光景和洪水之前一樣,「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六5),因為若不是在基督裡的,都是在亞當裡。──《聖經綜合解讀》 【詩十四3】「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污穢」:應作「腐敗」或「酸臭」,本指牛奶變酸。――《串珠聖經註釋》 都偏離正路: 神是生命的創造者、源頭、中心,人與神隔絕,當然會迷失。偏離指越過界限,對我們來說,真正的生命之道惟有聖經真理(約14:6)。連一個也沒有: 向聖徒敲響警鐘:①在神看來,沒有一個行善的人,故此,絕不能自稱義人;②雖有程度的區別,但要銘記世人都是罪人,惟有神可以依靠;③雖然如此,神卻稱我們為聖徒、他的百姓。並非因我們有資格,全在於神的揀選、稱我們為義,惟有凡事感恩;④雖然聖徒在世上不能完全成為聖潔,但要順服真道,不偏離成聖之路(林後5:17)。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沒有一個人,也強化為沒有,……連一個也沒有。這並非誇大之辭,因為每一個罪行都意謂:人厚著臉皮,自以為比神知道得更多,並且內心腐壞,愛惡勝於愛善。──《丁道爾聖經註釋》 「世人」原文是「亞當的後裔」(2節),神一直「從天上垂看亞當的後裔」。「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在神的光照之下,亞當後裔的善行就像一件「污穢」的衣裳,沒有人敢在神面前自以為義。 因為亞當的後裔已經徹底「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所以沒有一個人會主動「尋求神」(2節),只有神來主動找人(創三9):「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壹四10)。 凡是從亞當的生命出來的,都是與生命的源頭隔絕的,帶著死亡的氣息。因此「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靠著肉體「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聖經綜合解讀》 ●「變為污穢」:SH 444,「道德上的敗壞」、「被污染」,聖經中僅出現三次, 詩 14:3 53:3 伯 15:16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四4】「作孽的都沒有知識嗎?他們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飯一樣,並不求告耶和華。」 惡人壓迫自己的同胞,就象天天吃飯一樣,不當一回事,忘了他們吃的飯乃來自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對剝削者和世俗人的描寫,以動物吃飽的滿足神情來刻劃,這種筆法,惟有箴言三十20那行惡淫婦的形容,方能相媲。這比第1節的自誇自擂更不可理喻;正是二十世紀之人的寫照。至於未來的\cs9害怕(五十三5稱之為「前所未有的害怕」);另請看以賽亞書二19以下;啟示錄六15以下。參魯益師(C. S. Lewis)所寫:「到最後,對世人而言,至聖者的面或將成為他們的喜樂,或將成為他們的恐懼,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會面對……,結果不是得著不可言喻的榮耀,就是招致無可醫治、無法遮掩的羞恥。」──《丁道爾聖經註釋》 ●「吃飯」:「吃穀物」、「吃麪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四4~6】斥責愚頑人。――《串珠聖經註釋》 【詩十四5】「他們在那裡大大地害怕,因為神在義人的族類中。」 「那裡」:可能屬於第四節,全句就是「並不在該處求告耶和華」。 「神在義人的族類中」:可作「神義人的會中」,表明神和義人同在。――《串珠聖經註釋》 族類(譯註:與「世代」同一字)──《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十四5~7】如同其他苦難、悲痛詩,本詩前半部控告沉痛的現實,後半部急轉而下,談論義人將藉著神的公義與審判得勝,滿懷期待感謝、稱頌神。義人的族類: 有朝一日神必高舉義人,確立正義的勝利(5節)。詩人的眼光從暗淡的現狀轉到歡樂的未來。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詩十四6】「你們叫困苦人的謀算變為羞辱,然而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 可譯作:「困苦人的大會必叫愚頑人受羞辱,因為耶和華是困苦人的保障」。 這樣的譯法與上文(5)成一平行對偶。――《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是困苦人的避難所。聰明人靠自己的聰明,財主靠自己的錢財,但那些貧窮的人有更可靠的保護,就是萬軍之耶和華。人雖能暫時叫困苦人羞辱,神卻必叫惡人永久的蒙羞。神必將一切的仇敵放在他的腳下(林前十五25~28)。──《丁道爾聖經註釋》 否定神的人,必然會無知者無畏地逼迫神的百姓(4~6節)。然而對付神的百姓「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亞二8),「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來十30)!──《聖經綜合解讀》 ●「謀算」:SH 6098,「商議」、「勸告」、「提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四7】「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耶和華救回他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 大衛渴望彌賽亞的國度在地上建立起來(比較賽五九20,21;羅一一26,27)。“錫安”。耶路撒冷,將要作彌賽亞國度的首都(賽二3)。――《詩篇雷氏研讀本》 “雅各”又名以色列,為以撒之子,是以色列人十二支派所出,故“雅各”在此指以色列民,為下半節“以色列”的同義對偶。――《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人的願望:他盼望神會「救回被擄子民」,即扭轉和改變選民的命運。――《串珠聖經註釋》 救回他被擄的子民: 不僅指被擄者從巴比倫歸回,也包括將來使人從罪與死亡捆綁中得以釋放。詩人用被擄來描述聖徒被罪轄制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從前的翻譯指將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帶回來(註:見和合本譯文),如此,則會令人以為本節是後人對大衛之詩的補充。但是,現在已有相當多的證據,支持恢復衪子民的財富(或「幸福」)的譯文,這樣更容易瞭解。羅馬書八19~25教導基督徒如此禱告,因所有受造之物都「切望」得到自由。詩篇第一二六篇的頭幾節,預告了那種喜樂。──《丁道爾聖經註釋》 「雅各」是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祖先的父親,常用來代指以色列人。 「被擄」表示受壓迫或屬靈低落的狀況,也被譯為「苦境」(伯四十二10),「耶和華救回祂被擄的子民」也可譯為「耶和華恢復祂子民的財富」(英文ESV版本)。 人類的歷史已經證明,亞當的後裔不可能借著教育、知識、科技或心理輔導來提升道德、實現和平,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亞當的後裔唯一的得救之路,是接受「從錫安而出」的彌賽亞基督作救主。當基督再來的時候,地上就不再有否認神、逼迫神百姓的「愚頑人」(1節),「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9)。──《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指的應該是外敵入侵擄走以色列人,但是神拯救被擄的以色列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4篇)】 有人自稱是基督徒,但卻拒絕將主權交給神,或仍沈迷在罪惡生活中,這些人是否也屬愚頑人呢?其結局是否與惡人無異?參可8:34~35; 彼前1:15; 來6:4~8。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