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二十三篇拾穗 【诗二十三篇题注】『大卫的诗。』 大卫在这首最美丽的信靠之歌里形容耶和华是伟大的牧者——照顾和保护祂的羊(1~4节),并且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保护和丰富地供应祂的宾客(5,6节)。――《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诗篇》中最为人喜爱的一篇,素有“诗篇中的珍珠”之称。诗人表达了对神这位大牧人的无限喜悦和信任。从六节“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和5节的“摆设筵席”看,本诗当为节期中感恩之作。作者可能有过二十二篇前半所描写的经历,获神拯救,从困苦中回转,欣然赞美那位引导、安慰,并助他取得胜利的天父。 诗人个人的历练,化为精炼的语言,成为超越种族、国界,所有亲尝过神恩滋味的人的心声。无论是谁,读此篇都能得到生命的力量,奔走人生艰苦道途。――《启导本诗篇注释》 诗人大卫称神位他的牧者。古代近东多把王称为牧人,新约中耶稣自比为好牧人(约十11,14)。新约作者称耶稣为“牧长”(彼前五4)、“群羊的大牧人”(来十三20)。有此善牧,甚么也不会缺乏。神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四十年“一无所缺”(申二7),“脚上的鞋也没有穿坏”(申二十九5)。信靠主的人永无缺乏。――《启导本诗篇注释》 神是灵魂的牧者。这首诗充满抵挡漫漫黑暗与危险的沉着及坦然。诗中的自得其乐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灵魂的平安,来自于与永恒无限者的合一。
――《圣经精读本》 二十二至二十四篇是一首弥赛亚三部曲,二十二篇是说那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基督(约十11),本篇是那位为群羊从死里复活的大牧人基督(来十三20),二十四篇是说那位在荣耀中再来的牧长基督(彼前五4)。──《圣经综合解读》 【诗廿三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牧者”的形象显出耶和华是一位引导者、保护者,而且是时常同在的友伴(比较创四八15;赛四九10;耶三一9,10;结三四;诗八○1;九五7)。有关主耶稣是祂子民的牧者,参看约翰福音十章11、14节、希伯来书十三章20节、彼得前书五章4节和启示录七章17节。――《诗篇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 诗中占最中心地位的核心词。“我的”,将耶和华与作者联成一体,暗示牢固的同盟关系,奠定诗篇的中心思想。牧者: 隐喻,表达广泛而隐秘的关系。对羊来说,牧者是绝对性的存在,他与羊一同生活、引领和保护羊群、医治其伤痛。基督将自己比作真正的好牧人(约10章)。
――《圣经精读本》 就像许多诗篇一样,耶和华在这里为头一个字,占了强调的位置,而我的表达出一种誓约关系,因此作者胆敢将耶和华(是)……与那不相称的我必……连在一起。本诗以下的每一件事,都发源于此。大卫用牧者一字,是截至目前为止,诗篇中所出现含义最丰富、关系最亲密的一个比喻,相较之下,「王」或「拯救者」就嫌疏远,「盘石」、「盾牌」就嫌不够亲切;牧者经常与羊群生活在一起,也是羊的一切:为它们的引导者、医生和保护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牧者」整天与羊群生活在一起,是羊的引导者、保护者和医治者,也就是羊的一切。神不只是众人的「牧者」,更是「我的牧者」。祂不是「过去曾是」,也不是「将来才是」,而是「现在就是」我个人的牧者。祂引导、保护我们,与我们同在,供给我们一切的需要。──《圣经综合解读》 主耶稣是「好牧人」(约十11),祂来「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所以跟随祂的羊「必不致缺乏」。拒绝神的世人「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五十三6),自以为是摆脱约束,来到自由的天地,其实是进入危机四伏的旷野:「他们如同羊群派定下阴间;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诗四十九14)。──《圣经综合解读》 ●「缺乏」:SH 2637,「缺少」、「欠缺」。 ◎ 23:1 是整篇的开宗明义,神是牧者,所以祂的羊就不会有「欠缺」。──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廿三1~4】神是诗人的牧者:这慈爱的牧人供给诗人一切的需要,也是诗人的向导和人生旅途上的保护者。――《串珠圣经注释》 【诗廿三2】「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满足地“躺卧”休息。“可安歇的水边”。河道的进口或池塘,羊群可在那里歇息喝水,补充体力。――《诗篇雷氏研读本》 牧人在羊群的前头行,羊只既饱足又安全,可以憩息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盛草原上,又可在活水长流的溪畔安歇,生活丰美无缺。――《启导本诗篇注释》 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 对食草动物,青草地是最不可缺少的,与它们的生死直接相关。“领羊到青草地”,意味提供丰盛安稳的生活。也指圣徒在耶稣里享受至高的福祉。
――《圣经精读本》 首先提及的是青草地与「可安歇的水边」(参,民十33所提,约柜为以色列人寻找「安歇的地方」),因为由此可以看出,牧者与雇工人不同,他会替群羊考虑、观察。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不称职,好像为人父亲的,若不学习从一家之主的角度来思想、感觉,就配不上这个角色。倘若神不是有意要与祂的子民亲密相连,祂就不会照顾这群羊,或这个家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绵羊没有独立寻找水草的能力,因此,正如约柜要在以色列人前头「为他们寻找安歇的地方」(民十33),牧者也要负责为群羊寻觅水草。他知道哪里有草,哪里没有狮子埋伏在水边,羊群可得「安歇」。神也是这样使我们一无挂虑地「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身、心、灵都得着神的供应。将来祂也必领我们到「生命水的泉源」(启七17),让我们得着祂所赐永远的安息。──《圣经综合解读》 跟随主的人,第一要学会「吃喝」,借着读经、祷告和灵修,「躺卧」和「安歇」在主里面。这样才能得着圣灵的力量,得着超越环境的安息,一生之久行走天路。一个不肯好好「躺卧」和「安歇」在主面前「吃喝」的人,只能靠着一时的激情和热心「为主做工」,是走不了多远的。──《圣经综合解读》 我们若在灵里不能得着饱足,就会追求世界的满足;我们若在灵里得着了饱足,在世界才能知足、喜乐。因为「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十六11),又如主耶稣所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4)。──《圣经综合解读》 ●「躺卧」在青草地:SH 7257,「舒展手脚」、「伸开四肢躺着」。 ◎ 23:2 真是一幅舒爽安息的画面。羊羣一定是毫无安全疑虑才会伸开四肢躺着。──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三2 羊的需要】黎凡特地区的绵羊放牧在雨水滋润的草地上。夏秋两季所吃的则是杂草和田中收割剩下的残茬。绵羊和骆驼一样,可以长期不喝水,但一喝就可以喝九公升。山羊颇能独立,绵羊却不是如此,必须倚靠牧人寻觅水草。牧人又为牠们提供住处、医疗,和为母羊助产。总而言之,绵羊没有了牧人便完全无助。在一个旧巴比伦文献中,阿米迪塔纳(Ammiditana)王宣称神祇伊亚赐他智慧,使他能够牧养百姓。他更延伸象喻,说自己向他们提供上等的草场和水源,使他们能够在安全的草场躺卧。──《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廿三3】「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苏醒”。透过食物和水的供应(2节)。神总是引导人走在祂看为义,并且能荣耀祂名(即祂神圣的位格)的“路”上。――《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位大牧人能使你我生机蓬勃。祂是那慈爱伟大的神,在祂只有公义和正直,跟随祂、听祂的呼唤,一生可以走在正路上。――《启导本诗篇注释》 「灵魂苏醒」:描写诗人恢复活力和生气。――《串珠圣经注释》 使我的灵魂苏醒: 有以下2种解释:
①查看(60:1),与本节使用相同动词,“苏醒”也可译为“悔改”、“归向”(何14:1;珥2:12)。描绘将偏行己路的羊领回到安全地带,不是单纯的“苏醒”,而是灵性的更新
;②“我的灵魂”指“我的生命”、“我自己”。与箴25:13;赛58:12;哀1:11,16,19一样,“苏醒”指身体或精神的提升。意思为“更新我的身心”。将两种解释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为自己的名: 体现创造、救赎及人类的所有生活领域,终极意义都是为神的荣耀而存在。
――《圣经精读本》 衪使我的灵魂苏醒,这句话的解释不止一种。它可以指迷路的羊被领回,如以赛亚书四十九5,或诗篇六十1,那里用的动词相同,为不及物动词,其意思常是指「悔改」或「被改变」(如:何十四1、2;珥二12)从诗篇十九7所谈到的主题(律法)与平行的动词(使……有智慧)看来,此处是指这类灵性的更新,而不仅是令人感到清新。另一方面,我的灵魂通常是指「我的生命」或「我自己」;而「苏醒」常指身体或心理方面,如:以赛亚书五十八12;这动词的另一部分用在箴言二十五13,耶利米哀歌一11、16、19等处,也有此意。在本诗的情境中,这两方面显然互相影响,羊被找回或得复苏的图画,表达出一个属神的人,在灵里倔强或苦恼之时,得着了深刻的更新。 义路也有同样的意思;对羊而言,这只不过是指「正确的路」,但对人所形成的羊,却有进一步道德方面的含义(参,箴十一5),他们的道路或会带来羞耻,或可荣耀牧者的美名。以西结书三十六22~32将为(衪)自己的名这一词组的意义,作了更深的发挥,但又加上一项结论,为了高举神自己的名,祂会使我们成为新人,以致我们的道路便是祂的道路。──《丁道尔圣经注释》 「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可以指把迷路的羊领回,也可以指把跌倒的绵羊扶起来。当羊群吃完一个草场的草之后,需要由牧者「引导」前往远处的另一个草场。犹大的旷野沟壑纵横,如果没有牧者引导,绵羊根本找不到另一处草场。人所发明的宗教、哲学或者心灵鸡汤,既不能使我们的「灵魂苏醒」,也不能领我们走活路,只有主耶稣说:「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约十9)。──《圣经综合解读》 当我们愁闷、犯罪、软弱的时候,不是人、也不是天使的工作让我们回转,而是宇宙的创造主亲自「使我的灵魂苏醒」!尘土所造的人怎能配得祂如此的照顾?但神要在罪人身上得荣耀,要祂的形象在我们身上重新彰显,所以祂要「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这「义路」是主耶稣先走过的,所以祂不是在羊的后面驱赶,而是用爱在前面「引导」,祂「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祂,因为认得祂的声音」(约十4)。因为祂爱的「引导」,我们才能甘心「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十二1~2)。──《圣经综合解读》 ●「灵魂」苏醒:SH 5315,「生命」。 ●灵魂「苏醒」:SH 7725,「复兴」、「更新」、「带回」。 ◎「灵魂苏醒」:这个词可能有很多解释,由最简单的「走失被带回」、「生命更新」到「由罪恶中悔改」。 ●「名」:在希伯来文中,名字代表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和人格,而且按照我们对他的认识或他向我们启示的程度而定。 ●走「义路」:「正确的道路」、「公义的道路」、「合理的道路」。这个词也有很多涵义,可能指「正确的路」,也可能有道德方面的涵义。 ◎ 23:3 说明神的引导使得人「生命被复兴」,这种词汇我们常常形容新约以后「得救的人」,但旧约的大卫就这样描述神的引导。神的引导,吻合自己的本质与属性,因此一定让祂的子民走「公义的道路」。虽然让祂的子民「不欠缺」的方式有很多,但只有「公义的路」才吻合祂的特质。──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廿三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牧人用他的“杖”或木棒(赶走猛兽)来保护羊群,又用他的“竿”或钩来引导迷途的羊。――《诗篇雷氏研读本》 “杖”和“竿”都是牧羊用的工具;“杖”亦作“棍”,较短,用来数点、拯救羊群,也是赶走野兽、保护羊只的武器。“竿”为长棍,上有弯柄,可作手杖,引导羊群。在此都是指神的带领、扶持和保护。“死荫的幽谷”黑暗一片,不过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有牧人同在,内心安谧,毫无害怕。――《启导本诗篇注释》 「死荫的幽谷」:指漆黑的深谷,代表非常危险的处境。 「都安慰我」:可作「都保护我」,犹太地的牧人惯用两根木棍,一长一短,用来引领羊群和自卫,防御强盗及豺狼的袭击。――《串珠圣经注释》 幽谷: 与“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相对,但对信靠神的人,只是试炼之地。与我同在: 牧人本是走在羊群前面,在死荫幽谷般的险境,为保护羊群,牧人与它们同行。杖,……竿: 牧人的武器及装备。杖用来抵挡野兽的攻击,竿用来引领羊群。
――《圣经精读本》 死荫的幽谷,或山涧,也像青草地一样,属于神的「义路」……这个事实令处于艰难考验中的人,不致灰心丧志。祂的同在更克服了这光景中最坏的状况,就是「惧怕」。希伯来文s]alma{wet[一字,直接的翻译为死的荫影,在旧约中共出现将近二十次,RSV保持此译法是正确的。这个字的用法中,「死」可以视为一种最高的强调语法,如 NEB对本节的翻译──「如死般的幽暗」,RSV在其他地方也将此字译为「深沉的黑暗」。若将此处如此翻译(参 RSV的脚注,「最黝暗的山谷」),则本节所指的范围就比较广,不仅是指人生的大限而言。但是,虽然此字在旧约大部分的出处,都指幽暗的情况,仍有几处主要是指死亡,本节(按我的看法)就是其中之一。约伯记三十八17,s]alma{wet[的门,在同一节中可看出,是与「死亡的门」同义;耶利米书二6用这个字形容沙漠的危险,那地乃是死亡之地,而不是特别黑暗之地;此外,七十士译本在其他几处也常用「死荫」来翻译这字。马太福音四16,在「地」与「死荫」之间加插「与」字(「地与死荫」,和合本作「死荫之地」),使「死」不仅为「荫影」的强调语而已;在撒迦利亚的祷告词中,它则在「黑暗」之后,又刻划出另一高潮(路一79)。 在这危机关头,就取代了较遥远的「祂」,是面对面的称呼;因为这时牧者不再走在前面引路,而是在身旁护卫。在需要的时候,最美的事莫过于有人相陪伴;何况祂是有备而来。杖(带在腰间的短棒)和竿(帮助走路用的,也可赶羊)是牧者的武器与装备:前者为了防御(参撒上十七35),后者为了控制……因为管束就是安全。暂且不谈这个比喻,从实际而言,惟有主能带人经过死亡,其他的领路人都会转身放弃,旅客只得孤身独行。──《丁道尔圣经注释》 「死荫的幽谷」指幽暗的山谷,与「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2节)一样,也都是牧者所引导的「义路」(3节)的一部分。因为牧者知道,经过「死荫的幽谷」才能到达另一处草场,并且一路都有水草供应。──《圣经综合解读》 跟随主的人,第二要学会「行走」(3~4节),只要是神所引导的「义路」(3节),即便是「死荫的幽谷」,也要跟着走进去。因为我们知道,神的带领是让我们在行走中认识自己生命的实际,在行走中生命得着新的供应,在行走中生命切实地成长。──《圣经综合解读》 神的带领在哪里,仇敌的干扰也跟到那里,所以猛兽也会在「死荫的幽谷」里出没。因此,牧者不再是走在羊群前面「引导」(3节),而是「与我同在」,在周围护卫。祂早有预备,带着「杖」和「竿」一路保护羊群。羊感受到了危险,就一路紧紧跟随牧者,与牧者的关系也得着了更新:从遥远的「祂」(3节),变成了面对面的「祢」。──《圣经综合解读》 当我们跟随主行过人生「死荫的幽谷」时,仿佛宇宙之间只有「祢与我同在」,那时我们将经历与神最亲密的关系:神与我同行,「祢的杖」保护我,「祢的竿」引导我,「我」的眼不看环境,不看难处,单单注目「祢」。──《圣经综合解读》 但神的旨意不是让我们停留在「死荫的幽谷」,只是领我们「行过」,让我们的生命在「死荫的幽谷」得着更新。因为主耶稣早已「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二14)。──《圣经综合解读》 「杖」和「竿」都是古代中东牧人的传统工具。「杖」是牧人挂在腰间的短棍,用来数点羊群,赶走野兽;「竿」是牧人的长棍,上有弯柄,用来引导羊群。──《圣经综合解读》 ●「死荫的」幽谷:SH 6757,「死亡阴影」、「深荫」。 ●「遭害」:SH 7451,「罪恶」、「危难」、「苦难」。 ◎杖是指挂在腰间的棍子。竿是走路用的拐杖,并且可用来引领控制羊群。──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三4 杖和竿的使用】杖是挂在腰间的棍子。竿是走路用的杖,有需要时可以用作武器(撒上十七35),并且用来引领控制羊群。这是牧人传统的工具,主前第三千年纪的圆筒印章刻纹上已经可以看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廿三5】「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作为一位殷勤的主人,祂供应我们一切所需。“用油膏了我的头”。在宴会上向宾客表达的一种好意。――《诗篇雷氏研读本》 「油」:古人喜庆宴乐时以香膏抹头,因此膏油用来代表欢乐和丰满。――《串珠圣经注释》 为我摆设筵席: 旧约,一同赴筵席是极其重要的行为,表达紧密的同盟与立约关系(出24:8~12;林前11:25)。
――《圣经精读本》 诗人先用牧人与羊为喻,现在改用大邦的君王与臣邦来说明神和信靠祂的人之间的关系。君王赐宴,共结盟好。神是主人,有神的保障,敌人当前也不用害怕。 “油”象征欢乐。大君在盛宴中用油膏客人的头以示喜悦(看撒下十二20;路七46)。主人对客人供应充足,丰富无比。神赐祂子女的福分,也超过人所能容纳。 牧者的比喻已经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更亲密的比喻(有些人想要维持第一个比喻,这样一来就绕了一个大圈,先将人描绘成羊,再将这些羊描绘成人──因有筵席、杯、殿;但下此种工夫,并无益处)。 像第4节的勉强渡过危机,是一回事;但在危机中得胜,则又是另一回事。这里的每一项细节,都在弹奏得胜之歌,从摆设丰富的筵席(预备,和合:摆设),到节庆用的油(参一○四15;路七46)和满溢的杯,无一不然。这幅图画描述出面对压力时冷静的把握,为旧约中可与罗马书八31~39,或哥林多后书十二9、10相提并论的经文;在各种患难中,这些经文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慰藉。不过,既然圣经中除了那位便哈达和伯沙撒王之外,并没有任何轻敌的记载,这里更可能是在预期一场庆功宴,敌人将成为俘虏;或是指联盟之筵,被击败的敌人不得已而成座上宾。──《丁道尔圣经注释》 「筵席」原文是「桌子」,可能形容经过「死荫的幽谷」(4节)后到达的另一座山上的草场。牧者所预备的新草场是群羊丰盛的「筵席」,虽然哪里有草场,哪里就会有猛兽,但牧者偏偏就在这些「敌人面前」为群羊「摆设筵席」,让我们学习「摆阵站着,看耶和华为你们施行拯救」(代下二十17),「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四十六10)。──《圣经综合解读》 每一次经过「死荫的幽谷」,都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神的信实和大能,生命得着了一次更新和建造,因此就越发在「敌人面前」放胆吃喝。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神所预备的「筵席」上,一切仇敌、难处都能成为让我们生命成长的「食物」(民十四9)。──《圣经综合解读》 用上等的油抹额头,是古代中东人请客时对客人的盛情款待。我们虽然不配,但神却「用油膏了我的头」,因为祂看每一个得救的灵魂为宝贵。神以圣灵的「恩膏」膏抹在祂家中赴席的信徒(约壹二20),让我们有喜乐(诗四十五7),让我们有得救的凭据(林后一21~22),也教训我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壹二27),这「恩膏」使我们常带着基督的香气(林后二14~16)。──《圣经综合解读》 ◎此处应该已经离开了「牧羊」的比喻,而用另一个角度描述神的美好带领。 ●「福杯满溢」:原文没有「福」,仅是「杯满出来」。 ◎ 23:5 描述敌人本来要来找麻烦,但是好客的主人就是摆设筵席,又把诗人当成上宾,用膏油抹其头,又不断的斟酒,使得敌人碍于主人的颜面无法攻击诗人。──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三5 油膏】古代出席宴会的人经常得到的盛情款待,包括主人用上等的油抹他们的前额。这些油不但令他们满脸油光,更为他们本人和会场增添芳香。例如以撒哈顿年间的一个亚述文献,就描述他如何在一个王室宴会中,用「最精选的油湿透」宾客的「额头」。在炎热的近东气候中,油有保持皮肤润滑的作用。埃及的《琴者之歌》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加墨斯史诗》,都形容身穿上等细麻衣服,头上膏以没药的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廿三5~6】神是诗人的东道:神像一位好客的主人盛情款待诗人,加上仇敌不再追赶他,紧随着他的乃有恩惠慈爱。故此,诗人立志住在耶和华殿中,永远与祂相交。――《串珠圣经注释》 【诗廿三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大卫不单视自己为一天的宾客,而是神约之“慈爱”(参看何二19的脚注)的领受者,“直到永远”。“耶和华的殿”是神所在的地方。――《诗篇雷氏研读本》 诗人此时困苦尽去,紧紧随着他的已非敌人,也非令他痛苦已极的苦难,而是神的恩惠与慈爱。这是他一生的美好前景,住在神里头,快乐幸福无穷尽。――《启导本诗篇注释》 指“神的客人”的思想。成为神的客人,意味与神共同生活。不是描绘已居住在神殿,而是正在路上,已经开始出发,最终必到达耶和华的殿。大卫与利未人一样(42,48篇),将耶和华的殿视为自己真正的家(27:4;65:4)。
――《圣经精读本》 但是前景不只是一场盛宴而已。在旧约世界中,在某人的席上吃喝,就意味彼此互效忠诚,甚至可能是立约的最后象征。出埃及记二十四8~12便是如此,以色列的长者「观看神,……又吃又喝」;主最后的晚餐亦然,因耶稣宣布:「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林前十一25)。 因此,成为神的上宾,不只是普通相识的人,当天请来作客,而是受邀来与祂同住。这里所描绘的进展,似乎意味着朝圣之旅,终点站为耶和华的殿;但这也是回家的旅途,因为不仅利未人会以耶和华的殿为他们真正的家(如:诗四十二、八十四篇),大卫,这位情感丰富的人,在内心与思想中,更是视殿如家:参二十七4,六十五4。 慈爱是立约的用词(参,十七7的注释)。与恩惠联用,这字意味一个人从家人或好友身上可以得到的稳固情谊与支持。在神身上,这些特性不仅坚实可靠,而且旺盛有力,因为随着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跟在后面而已,乃是追赶,好像神的审判追赶恶人一样(八十三15)。 永远(在本节中)的直译是「如日之长」,这字本身并不形容永恒。但是既然神因着约,对人的承诺便无止息之日,我们的主也曾如此指出(太二十二32),基督徒对这里用词的了解,并不违背其义。「无论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恩惠」和「慈爱」就像两只牧羊犬,帮助我们紧紧跟随神。律法使人知罪,使生命枯干,恩典使人得力,使生命成长。──《圣经综合解读》 「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原文是「回在耶和华的家中」,指回到会幕敬拜,大卫的时代还没有圣殿。──《圣经综合解读》 我们重生得救以后,就开始品尝神丰盛的「筵席」(5节),在世就尝了属天的滋味,因此就满心盼望永远「住在耶和华的殿中」,不想只成为神「筵席」上的宾客,更想成为神家里的人,「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8~39)。──《圣经综合解读》 神对每个信徒的带领,正如本篇所描绘的,让我们一生学习「吃喝」、「行走」,到那佳美之地与神同住。越住越不想离开,越住越得着真安息,越住越像基督,因为「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三18)。──《圣经综合解读》 ●「一生一世」:直译「有生命的所有日子」。 ●「慈爱」:SH 2617,「履约的忠诚」、「慈爱」。 ●耶和华的「殿」:SH 1004,「房屋」、「住处」、「家」。 ◎ 23:6 延续 23:5 到神家作客的比喻,诗人打算一辈子住在神那里,会有「履约的忠诚」与「好处」一直跟着,敌人也一直不能对他怎样,快乐安心。──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三6 住在耶和华的殿中】耶和华的殿是指圣殿,从来不是指神在天上的居所(在二十七4十分明显)。「永远」一词构成混淆,但希伯来原文不过是说「长久的日子」,即长时间(哀五20)。「住在」的翻译(来自七十士译本)若是正确,则诗人是一位祭司,因为只有祭司才能住在圣殿范围之内。然而,若是按照希伯来经文将这话译成「我要回到耶和华的殿中」,所表达的就是期待将来能够享有再回到殿中敬拜的机会。巴比伦王尼里格利萨向神祇表示他宁愿永远在当地。另一个文献又说:「我愿永远站在你面前崇拜修行。」一首赞美玛尔杜克的诗歌中的祈求,是崇拜者能够永远站在神祇面前祷告、代求、恳请。主前第三千年纪的苏美崇拜者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将显示自己祈祷模样的小像放置在庙宇中。这样一来,在庙宇之中就不断有代表他们的事物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22~23篇)】 1 试比较22篇开首的祷告 (1~2) 与下半篇的感恩,作者信心的跨越是基于什么?参3~10节。 2 23篇是历代信徒喜爱诵读的诗篇,你可道出它受欢迎的原因吗?你愿与诗人的神永远相交么?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