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第十五篇拾穗

 

【诗十五篇题注】「大卫的诗。」

         本篇为进殿诗,帮助来圣殿敬拜的人明白入殿的礼仪。进殿诗中列有十要,例如行为正直、作事公义,以至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这首诗后来应用到个人亲近神应有的品德上。

1节为朝圣者发问,2~5节为答复,5节下半为对遵行者的应许。――《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朝圣的礼仪诗,是选民进入圣殿时所唱的。――《串珠圣经注释》

 

【诗十五1「耶和华阿,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

         问题是:谁能来到耶路撒冷神的圣殿(“圣山”;二6)来朝见祂呢?――《诗篇雷氏研读本》

         大卫形容有资格在圣山作客之人的品格。第1节那同义的平行问句在下文得到十一个答案,当中描述义人的品格是:在行为、言语、态度和财政上都是正直的。这些品格不是人天生所拥有,而是神所赐予的。――《诗篇雷氏研读本》

         “帐幕”指圣殿。“圣山“指锡安山(看二6)――《启导本诗篇注释》

         朝圣者的问题:谁能住在神的圣山(锡安山)――《串珠圣经注释》

         谁能:质问居住在神的帐幕和圣山,参与末世安息的圣徒应具备的生活态度。真挚严正的询问促使人回顾生活、谨慎身心。人败坏到极点,凭自己的力量决不能成圣(821;罗78;弗23),然而靠着神的恩典却被称义(421~25)。这并不意味圣徒不再有责任行公义。使徒雅各呼吁: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无效的(15)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正确的敬拜态度。采用古代近东典型入殿形式。古代近东,礼拜的人进入圣所之前,要问圣所祭司,自己能否入殿。本诗以这种形式展开,独到之处在于,入殿条件一般多半提出仪式的要求(1910~15;撒上214)。然而本诗却一再强调敬拜之人的心灵态度。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诗人为何毫不保留地表达困扰和抑怨﹖──《灵修版圣经注释》

          帐幕一字,令人想起两种情境:一种是正式的敬拜与献祭场合(出二十九42),圣山强调这一点;另一种则指慷慨好客的帐棚生涯,寄居与住表明了这一点。诗篇常将这两个观察混合在一起,将崇拜者视为期盼得住处的客旅,将前来敬拜视为归家(如:二十三6,二十七45,八十四1以下)。如此一来,谁能寄居……?的问题,就显得更发人深省,因为每个人都将个别与主面对面,而「罪孽不能成为𣿫的宾客」(4NEB)。──《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怎样才能与神亲密相交,将来住在天上「更美的家乡」(来十一16)?答案是「追求圣洁」(来十二14),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

         「帐幕」和「圣山」都代表与神同在的地方。当时大卫还没有建立圣殿,而是在大卫城搭建了一个「帐幕」用来安放约柜 (撒下六16~17),大卫城所在的锡安山也被称为「圣山」(6)──《圣经综合解读》

                  ●「寄居」:SH 1481,「居住」、「停留」。

                  ●「帐幕」:SH 1688,「帐篷」、「会幕: 耶和华的神圣帐篷」。

                   151 大卫虽然还没有建立圣殿,但已经在耶路撒冷搭建了一个临时圣所撒下 616~17 ──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五1  旧约中常出现帐幕这词,是别有所指?】帐幕和圣山是两个交替运用的字,都代表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点──神居住的地方。希伯来人的诗歌中,意念上的重复比声音或韵律的重复为多。――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十五2「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

         指出住在神圣山的人应具备的资格,而3~5节则用实例加以说明2节的含意。――《串珠圣经注释》

         他的品格:真诚。希伯来文ta{mi^n译为无可指责(和合本作正直),似乎稍嫌消极;其含义为完整,或全心全意而扎实。第二个字,公义,是旧约道德的根基;这绝非陈腔滥调,因为有一些伦理体系不以这一点为基础,而是建立于快乐或自我满足的追求之上。

最后一个词,真诚,意指确实、可靠,不单是正确而已。这个人所说的话,能代表他自己(与十二2,赛二十九13成对比)。──《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并非依靠行为或功劳。但「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二17),一个真正「因信称义」(罗五1)的人,里面既有神所赐的真实信心,外面必然会结出信心的果子,在心思、言语和行为上都「追求圣洁」(来十二14),活出神的性情。──《圣经综合解读》

                  ●行为「正直」:SH 8549,「完全的」、「健全的」。

                  ●「心里说实话」:SH 1696+SH 5711+SH 3824,原文是「讲内心真话」。──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五2~5答案是:生活与行为都顺服神的人。――《诗篇雷氏研读本》

         朝圣者得到的答复。――《串珠圣经注释》

         基督徒的伦理要求。并未详细阐明圣徒的实践伦理,圣经还有其他伦理诫律。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德性,而是活出神百姓生命的真诚态度——行公义、好真理、爱邻舍(1027;林前13)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2~5节所列举的十样品德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太二十二37~40),这些都不是天然人的性情,而是从基督的生命里出来的,是真实信心的外在记号。因此,「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是真正重生得救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152~5 的条件在当时代附近地区的文件并不常见,因为不但要求道德完全,甚至还落实到物质层面的:「吃亏也不违背誓言」、「借人钱不取利息」等。──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五3「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

         他的言语:受约束。谗谤一字的背景为「走来走去」,窥探各样事情,或到处散播流言(如:希伯来文的创四十二9以下;参另一种表达,利十九16)。其意义比较接近传播丑闻,而非造谣中伤。译作朋友的希伯来文,其含义随上下文而异,这里仅是指「另一个人」;这种公道的态度更合乎全文,而不是形容狭义的对友人忠诚。最后一句话中,随伙毁谤可以指「投以轻蔑之辞」(参,葛利纽),或指「鸡蛋里挑骨头」,不必要的挑剔(参,克巴确克)。箴言十12说:「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这整节正能伸张其意。──《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十五4「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藐视”。即鄙视,看不起。参看第十章13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他的同伴:划清界限。第4a节看来颇累赘的句子,其实就是讲忠诚。这个人不是在将自己与别人比较,只是在表明他的立场:宣告他所爱慕、所秉持的原则是什么。创世记十四17~24所记,亚伯兰对两个王的态度,可以说明这点,以及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何。在匆促起誓方面(4c),这里的要点是自己吃亏,不是让别人遭损(与耶弗他或希律的困境成对比);虽然如此,箴言六1~5教导说,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是可以恳求对方开释的。所应许的事并没有推翻;对方仍然可以坚持;因此这条中庸之道还是可敬的,值得去尝试,以避免步入轻易放弃或愚侠式的耿直两种极端。在哥林多后书一15~23,保罗有更进一步的解说,他不仅将优柔寡断与负责任的修正看法作一区分,而且也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持守诺言的字句,与达到真正的目的,二者也有区别。──《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十五5「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放债取利”。参看利未记二十五章3546节和申命记二十四章1013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正直人事事顺利,又能与神相交,事业发达。“放债取利“:参《利未记》二十五35~46;《申命记》二十四10~13. ――《启导本诗篇注释》

         「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是全篇的结论;这样的人不但可以住在神的圣山,且获神的保护和照顾。――《串珠圣经注释》

         必永不动摇:身处战祸的人,最迫切的期待是安定、和平。这世界是善恶的战场,生活在这世上最热切的盼望是安全。坚固人心的盘石(182)与藏身之处,就是住在基督的话语里,与圣灵同行。使徒保罗教导:渴慕坚固我们的神(158;林后121)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放债取利(5a)在圣经中遭定罪,不过并不是指一般的商业行为(参申二十三20;太二十五27140),而是指在弟兄遭难的状况下,仍然藉他图利,这可由申命记二十三19与利未记二十五35~38的对比看出。后面这段经文同时禁止卖食物给他以取利。在家庭中,软弱者需由家人承担;在家庭之外,律法允许人随意处理,但禁止勒索,鼓励慷慨(参,出二十三9;利十九3334)。本篇看不出对弟兄与有需要的陌生人可作差别待遇。

  5c.他的地位:保证安全。此处的思路超过了进门、受到欢迎;其实第1节的问题,是问可否住宿,而非可否进入,因为本篇所描写的品格,是神要塑造在人身上的,而不是祂可从人身上找到的。诗篇中常用动摇来描写安全受威胁(参,如:十6,十三4,原文);要得保障,不是投靠强者,乃是坚心信赖神,如:十六8,四十六5,六十二26。惟有如此,本篇的最后一个希伯来字的意义,才得充分发挥:「他将不动摇,永不。」──《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借贷给神家里的弟兄,是为了济贫救急,分享神的恩典和供应,因此不可向一同承受神应许的弟兄「放债取利」(出二十二25;利二十五35~37;申二十三19)。而借贷给不信主的外邦人是商业行为,所以「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申二十三20)──《圣经综合解读》

                   155 意思是如果道德与行为都能完全,这样的人永不动摇,即使住在神面前,也不至于被赶逐离开。我们在强调敬拜深度与神的临在时,是否也想到要追求道德、行为层次的完美,这是诗篇赞美的神所真正希望的信徒表现。──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15 16)

 1 居圣山之人(151~5)的品格也是基督徒应有的品格么?你在那方面要更多的追求呢?

 2 大卫祈祷的时候,有很强烈的信念,这信念是什么?参162。在这前提下,他避免什么?见4节。坚持什么?见7~8节。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