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第十二篇拾穗

 

【诗十二题注】「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调用第八。」

 

【诗十二1耶和华阿,求你帮助,因虔诚人断绝了,世人中间的忠信人没有了。」

         邪恶的气势汹汹,使大卫以为地上再没有义人了。――《诗篇雷氏研读本》

         在这首哀悼诗篇里,大卫把恶人邪恶之话语所引起的烦恼(1~5),跟他所信靠的耶和华真实的言语(6~8)作一对比。“调用第八”。参看诗篇第六篇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本篇属个人求告的诗,在没有可信赖的人和全是说谎欺骗的环境中,向神祈求帮助。有些学者认为是扫罗晚年时代诗人的作品。由于内容与《以赛亚书》三十三7~12类似,而社会背景又与其他先知书相若(例如何四章、弥七章),可确定写于列王时代。作者不详。全诗以呼求拯救开始,描写诗人所处社会环境(1~4),然后是耶和华的晓谕,说祂会替困苦人伸冤(5)。最后是确认神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护受苦的人(6~8)――《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祈祷诗。――《串珠圣经注释》

         虔诚人的叹息。比较其他悲叹诗,本诗流露出更浓厚的紧张情绪。其他诗大都以得胜的确信与称颂结尾,惟独本诗指出恶人到处游行,至终未解除紧张。其他悲叹诗的危机主要是恶人直接威胁到生命与安全,本诗的危机是,仇敌虚妄的嘴唇和舌头所发的虚假言词,对个人、社会都非常有害。虚假言语不仅破坏人际关系,也瓦解社会。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一开始,彷佛这位属神的人抬头一看,发现他自己四面被包围,而盟友都离开了。换作别人,若只剩自己孤零一个,也许会考虑改变立场,但大卫却发出求救信号。他不会撤退。──《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这里虔诚一词,希伯来文是hasid,意思是立约的子民中一个成员,他寻求去反映,向神回报hasid,就是祂曾向祂的百姓所显示的。因此,虔诚人与忠信人是相似的。。──《每日研经丛书》

         本篇的主题是论言语,我们在其中听到了神百姓的祈求(1)、世人的夸口(2~4)和神的宣告(5)。世人因为向神失去了「虔诚」,所以对人就没有了「忠信」;因为对与神的立约不忠诚,所以对与人的言语也充满谎言。扫罗追杀大卫的时候,已经没有一点敬畏神的心,甚至「吩咐左右的侍卫说:你们去杀耶和华的祭司,因为他们帮助大卫」(撒上二十二17)──《圣经综合解读》

                  ●「忠信人」:SH 5399,「忠心的人」。

                  ●「没有了」:SH 6461,「消失」、「不见」。圣经中仅出现于此。──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1~4祈求的内容:诗人求神铲除那些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恶人。――《串珠圣经注释》

 

【诗十二2「人人向邻舍说谎;他们说话,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

         心口不一:指人格分裂,不能达到纯洁一致。心口不一导致表里不同、言行不一致、背叛和变质。这些人不能信赖(18)。我们只能事奉一个主人(624)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这里列出空话、好听的话、心口不一的话。这里的说谎,更准确的译法为「空谈」,这个词包括虚谎在内,但也涵盖不真诚、不负责任的话,这类话语使得人类的交谈变成低廉、腐化。嘴唇油滑,直译为「平滑」:它会带来舒服的感觉,使人愈发想听(因为不能缺少它的安慰),结果却更能令人致命,以色列后期的历史便是明证(赛三十10;约五44)。心口不一(直译:「一颗心、又一颗心」)有力地指出心口不合之言的来源,为「双重心思」──因为欺骗者会成为自己的受害者,他的性格没有真理来统一。──《丁道尔圣经注释》

                  ●「心口不一」:SH 3820+SH 3820+SH 1696,直译是「心心讲论」。实际的意思是「两样的心说话」。──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2~4恶人的言语用来操纵人而不是传达信息,在这里被描述为空话(“说谎”)、油腔滑调(“油滑”)、“心口不一”和夸大的话(4)――《诗篇雷氏研读本》

 

【诗十二3「凡油滑的嘴唇和夸大的舌头,耶和华必要剪除。」

         夸大的舌头:人身上最可能被罪所辖制的肢体就是舌头。使徒雅各也强调不洁的嘴唇对灵魂的损害(32~6)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骄傲人夸口,不想有神听他一切的话,有神将来审判他。主耶稣会说,“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马太十二36)。人说不当说的话是有限制的,不久神将人的生命抽回,立时那油滑的舌头,就不再言了。── 包忠杰《诗篇注解》

         从大卫到今天已经过了三千多年,世人言语的特点却还是「说谎」、「心口不一」(2)、「油滑」、「夸大」(3)。因为人内心的罪性没有变,「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圣经综合解读》

                  ●「夸大的舌头」:「说夸大话的舌头」。──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4「他们曾说:“我们必能以舌头得胜,我们的嘴唇是我们自己的,谁能作我们的主呢?”」

         「我们的嘴唇是我们自己的」:可译作「我们可用嘴唇行奇事,」或「我们的嘴唇就是我们的犁头(象征主人)」。故此,他觉得自己就是主宰,不需要神或他人作他们的主人。――《串珠圣经注释》

         圣经并不低估夸大之辞的威力;神要亲自令其沉默。雅各书三5也许是想到这里第3下半节,旧约则从头到尾有许多例子,可说明这个武器的威力:从伊甸园的蛇,到预言中那未来的逼迫者──他的「口……说夸大的话」(但七2025)。新约也谈到这题目,如:彼得后书二章;启示录十三章。启示录中的兽会与一个假先知同盟(启二十10),并非无故。──《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认识自己肉体的人,自以为「必能以舌头得胜」,其实不过是用「最小的火」来「点着最大的树林」(雅三5),不但败坏人,也败坏自己:「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雅三6)

         不认识自己肉体的人,自认为能作自己的「舌头」和「嘴唇」的主,因此必要为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太十二36)

         认识自己的肉体的人,知道「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雅三8)。只有这样,他才能随时警惕自己的口舌,让圣灵来做自己口舌的主。──《圣经综合解读》

                  ◎「谁能作我们的主呢」:意思是「谁能管得了我们呢」?──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5耶和华说:“因为困苦人的冤屈和贫穷人的叹息,我现在要起来,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稳妥之地。”

         耶和华应许要拯救“困苦”和“贫穷”的人。――《诗篇雷氏研读本》

         本节为神对待人祈求的答复,是全诗的中心。由一位祭司朗诵,会众唱和。――《启导本诗篇注释》

         耶和华的答允:这是祭司代神所发表的神谕:神要保护贫困者免受这种虚伪人的攻击。――《串珠圣经注释》

         本诗首次记录神的直接应许(此外还有608195)。痛苦的呼求中夹插着救恩的应许,是从神而来的默示。神会审判每个人,也会提前赐给人应许。我们可以提前支取救恩,活在盼望中。诗人的呼求有明确的对象,不是没有方向的沉痛悲鸣。所切慕的:希伯来原文为“喘着粗气”,生动表达诗人渴望稳妥的心。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他所切慕的稳妥之地,是一非常简洁的希伯来词组。切慕直译作「喷气」或「喘息」,可有敌视的意味[如:结二十一31(希伯来圣经36)],因此有 AVRV的译法;但是若以渴慕来解释其结构,比较简单,RSVRV小字,及大部分现代译本都采取此译法。──《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以为「天高皇帝远」,可以随便乱说话。但神的回答是,祂不但顾念人仰望神而发出的「叹息」,也「必要剪除」那些「油滑的嘴唇和夸大的舌头」(3):「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十二37) 

         神在等待祂的百姓陷入困境的深处,才宣告「现在要起来,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稳妥之地」。因为神要借着困境彻底显明世人的败坏的言语(2~4),好让祂的百姓彻底弃绝败坏的言语,因此更加渴慕神「纯净的言语」(6)──《圣经综合解读》

                  ●「切慕」:SH 6315,「吐气」、「渴望」。

                   125 表明神要为人的冤屈与叹息起来行事,介入人世间,改变人的处境。这跟我们以为的「天高皇帝远」截然不同,圣经中的神是在乎人间的公平正义的。──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6「耶和华的言语是纯净的言语,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

         神的言语象炼净的“银子”那样纯净和珍贵。――《诗篇雷氏研读本》

         诗人将神的话和精炼的银子相比,银子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也是古代的贵重金属。神的话比银子还精贵,完全可信。“七次”是完全圆美的意思。――《启导本诗篇注释》

         言语是纯净……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5节神应许的信仰告白。“纯净”包含正直性、无误性、完全性、绝对性。“七次”不能从字面理解,希伯来人思维中,“七”象征完全、圣洁,应从此角度理解本句。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应许」(和合:言语)直译为「话语」,其概念不仅包括刚才的允诺(5),也包括第1~4节所论之人所说的截然不同之言。此处的对比为,扎实的财富对空洞的象征(2a),准确的真理对谄媚、模棱两可和夸大之言(2b~4)。泥炉(A furnace on the ground)是指泥土制的坩埚。有人反对说,译为地(ground)的字,通常不是指以土地为材料,但达户提出很好的辩证,并且指出,有时此处的介系词(l#)有「从……而来」(from)或「以……制的」(of)的意思。──《丁道尔圣经注释》

         谎言重复一万遍(2~3),也不能变成真理。神的话语「安定在天,直到永远」(一百一十九89),象炼净的银子一样纯净可靠,绝对不会因着地上的文化、法律、潮流、风俗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永远信靠祂,不随从世俗的谎言。

         「七」代表完全。神允许祂的应许被所经历的困境「炼过七次」,让我们能不断经历神的信实,从而完全认识神应许的可靠,彻底弃绝谎言的渣滓。

         「泥炉」指「泥土做的坩埚」。──《圣经综合解读》

                  ●「泥炉」:SH 5948,「泥土做的坩埚」,圣经中仅出现于此。

                  ◎「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表示「非常纯净」的意思。──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6 泥炉】译作炉子的希伯来语字眼在圣经中只出现一次。上文所提到的银子,证明本节所指的是提炼金属用的泥制坩埚。埃及壁画中可以找得着坩埚,考古学家也挖掘到泥制的坩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十二6~8祈求的基础:诗人深信神应允祈求,因神的话语绝对可靠; 既然说要保护贫困者,就必会保护。虽然世人强调那些「毫无价值的事物」(这是「下流人」的原意),且到处都有恶人招摇,神仍会保护那些公义的贫苦人。――《串珠圣经注释》

 

【诗十二7「耶和华阿,你必保护他们,你必保佑他们永远脱离这世代的人。」

         保护他们:随从七十士译本。希伯来原文不是“保护他们”,而是“履行那些”,“那些”指5节神所应许的话语(Sayings) ――《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保护我们(和合本作他们)是取自七十士译本;希伯来文的代名词是「他们」。若希伯来经文是正确的,这里「他们」可能是指神的应许(6),亦即「保守他们」。第二个祈求,保佑我们(和合:他们)的读法,希伯来文圣经和七十士译本都相同。世代在此指「那一类人」(JB)或「那一圈人」(参十四5,二十四6;箴三十11~14,希伯来文)。──《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靠着自己无法「脱离这世代的人」,因为我们总是摆脱不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总是免不了随从时代的风气,总是忍不住要和别人攀比。虽然我们靠着自己做不到,但神却定意要保佑我们「永远脱离这世代的人」,借着万事互相效力,让我们成为浮在海上的救生艇,虽然浮在海面,却不能让水进入船舱,免得我们沉到海中失去救人的功用。──《圣经综合解读》

                   127 马索拉经文是「他们....他们」,七十士译本是「我们....我们」。──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十二8「下流人在世人中升高,就有恶人到处游行。」

         “到处游行”。趾高气扬地走路。――《诗篇雷氏研读本》

         尽管恶人得势,世尚恭维,义人在不信神的无耻之流环伺中有神保护,不为所害。――《启导本诗篇注释》

         下流有两方面的意思:下贱(参,耶十五19,「下贱」与「宝贵」相对),及可耻的放纵(参,箴二十三20,「好吃肉的」;申二十一20)。一旦「无用、轻浮之人」(士九4AV)被人吹捧、抬举,那些爱炫耀的恶人便立刻会抓住机会「耀武扬威」(NEB)──因为希伯来文第8节意指不是潜行,乃是公然昂首阔步。话语的争战不是小事;若在此软弱,仇敌便会趁虚而入。──《丁道尔圣经注释》

                  「下流人」原文是「无价值」。这世界的价值观已经被罪扭曲,在永恒里毫无价值的人、事、物,却被世人看重、高举,所以那些悖逆神、见不得光的「恶人」、「恶事」才会趾高气扬地招摇过市,一时间成为社会追捧的潮流。──《圣经综合解读》

                  ●「下流人」:SH 2149,「无价值」。圣经中仅出现于此。

                   128 又回到人世间的无奈,人间的价值观扭曲,无价值的人被世人看重,所以恶人就到处横行,以致神的公义与遍地的恶人构成一个充满张力的现实社会。──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11 12)

 1 世人认为「见义勇为」是好的品行,予以褒扬。基督徒更应不畏邪恶而秉公行义,这勇气从何而来?参117

 2 恶人在言语上所犯的罪是否比行为上的罪为轻呢?参123。基督徒在言语上犯罪是否会比犯其他的罪容易被神赦免呢?参弗425 29 31~12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