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列王纪下第三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联军攻打摩押】

   一、北国约兰王登基与摩押人背叛(1~5)

   二、约兰邀请南国约沙法并以东联军出征却遭遇无水(6~10)

   三、先知以利沙指点解困之法并预言得胜(11~19)

   四、果然解决缺水问题并大获全胜(20~27)

 

贰、逐节详解

 

【王下三1「犹大王约沙法十八年,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

   〔吕振中译〕犹大王约沙法十八年、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玛利亚登极来管理以色列;他作王有十二年。

   〔原文字义〕「约沙法」耶和华已审判;「约兰」耶和华是被称颂的。

   〔文意注解〕「犹大王约沙法十八年,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玛利亚登基」:『约沙法十八年』约在主前854年;『亚哈的儿子约兰』他是亚哈谢的兄弟,因亚哈谢死时没有儿子,故传位给兄弟约兰(参王下一17)

         「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圣经手册》推定主前854~843年。

 

【王下三2「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因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

   〔吕振中译〕他行永恒主所看为坏的事,只是不像他父亲,也不像他母亲,因为他除掉了他父亲所造的巴力〔即:外国人的神〕柱像。

   〔原文字义〕「恶」坏的,恶的;「除掉」转变方向,挪去。

   〔文意注解〕「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即指没有专心跟从神,没有遵守神的律法。

         「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因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他父母』指亚哈和耶洗别,亚哈是北国以色列历任君王中最邪恶的王之一(参王上十六30~33)母亲耶洗别在他整个任内仍旧活着(参王下九30);『巴力的柱像』亚哈曾在撒玛利亚城中修建崇拜巴力的庙宇,并在其中为巴力筑坛(参王上十六32),在巴力的庙宇内可能设有木偶和柱像。

 

【王下三3「然而,他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

   〔吕振中译〕只是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的罪、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犯的那罪、约兰却跟着,总不离开。

   〔原文字义〕「贴近」附着,黏住;「耶罗波安」百姓会争端;「罪」罪咎。

   〔文意注解〕「然而,他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贴近那罪,总不离开』意指「坚持不舍,不肯脱离那罪」,或「紧紧黏附,脱离不开那罪」;『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指唆使百姓敬拜金牛犊(参王上十二30)

   〔话中之光〕()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用金牛犊来代替神。巴力是显而易见的外邦偶像,金牛犊却打着神的名号(参王上十二28)。约兰离开了不灵验的巴力,却无法离开金牛犊,还以为敬拜金牛犊,就是回转到祖先的神面前。人如果高举属神的事物、或者看上去属神的事物、或者假借神名义的事物,就会用这些事物来代替神、陷入拜金牛犊的属灵危机。在人本主义盛行的今天,许多人常常用神的某个属性来代替神,高举自己所看重的自由、博爱、宽容或公平,把神想象成迎合自己需要的金牛犊,结果一面「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2),一面还以为自己是爱神、事奉神,以致难以自拔。

 

【王下三4「摩押王米沙牧养许多羊,每年将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给以色列王进贡。」

   〔吕振中译〕摩押王米沙是个大户牧人;他素常将十万只羊羔、和十万只公绵羊的毛进贡给以色列王。

   〔原文字义〕「米沙」解放,释放;「给」返回,转回。

   〔文意注解〕「摩押王米沙牧养许多羊,每年将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给以色列王进贡」:『摩押王米沙』19世纪发现的「摩押石碑」,碑文中记载摩押被暗利和亚哈欺压了很多年,以及后来米沙成功反抗的故事;『牧养许多羊』摩押地位于约河谷和死海的东边,山川滋润,水草丰美,适于畜牧业。

 

【王下三5「亚哈死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

   〔吕振中译〕亚哈死了以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

   〔原文字义〕「背叛」造反,反叛。

   〔文意注解〕「亚哈死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背叛以色列王』意指背叛亚哈的儿子约兰(1),不再给他进贡。

   〔灵意注解〕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摩押王表征傲慢的肉体。

 

【王下三6「那时约兰王出撒玛利亚,数点以色列众人。」

   〔吕振中译〕那时约兰王从撒玛利亚出来,点阅了以色列众人。

   〔原文字义〕「出」出来,前往;「撒玛利亚」看山;「数点」照料,造访。

   〔文意注解〕「那时约兰王出撒玛利亚,数点以色列众人」:『那时』可能指约兰王登基后不久(1);『出撒玛利亚』意指启行出征;『数点』意指召集并点阅军队。

 

【王下三7「前行的时候,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说:“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吗?”他说:“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与你的民一样,我的马与你的马一样。”」

   〔吕振中译〕他就进行,差遣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说:『摩押王背叛了我;你要跟我去对摩押作战么?』他说:『我要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人民就等于你的人民,我的马就等于你的马。』

   〔原文字义〕「攻打」战争,战役;「你我不分彼此」(原文无此子句)

   〔文意注解〕「前行的时候,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说: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吗?」:『前行的时候』意指出发时;『犹大王约沙法』约沙法的儿子约兰娶亚哈的女儿为妻(参王下八17~18),因此他们是姻亲关系。

         「他说: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与你的民一样,我的马与你的马一样」:『你我不分彼此』原文是「我就像是你一样」,约沙法在此重申彼此结盟的关系,乐于帮助北国以色列一臂之力(参王上二十二4)

   〔话中之光〕()约沙法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参王上二十二43),但与约兰的同盟却是很不明智的决定(参代下十九2;二十37),因为约兰容许百姓敬拜金牛犊偶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与邪恶的人结交,在不知不觉中会成为他行恶的帮凶(参王上十二10~11)。可见,信徒应当有勇气与常犯罪的人断绝关系。

 

【王下三8「约兰说:“我们从哪条路上去呢?”回答说:“从以东旷野的路上去。”」

   〔吕振中译〕他说:『我们从哪条路上去呢?』他说:『从以东旷野的路上去。』

   〔原文字义〕「上去」上升,攀登;「以东」红。

   〔文意注解〕「约兰说:我们从哪条路上去呢?」:『约兰说』指约兰问犹大王约沙法;『从哪条路』通常最近的路是渡过约但河直接攻击摩押地的北方,但它的危险是可能引起亚兰人的注意而招来干预。

         「回答说:从以东旷野的路上去」:『回答说』指犹大王约沙法的答话;『以东旷野的路』指绕过死海南端,取道以东旷野的路攻击摩押地的南方。

 

【王下三9「于是,以色列王和犹大王,并以东王,都一同去绕行七日的路程,军队和所带的牲畜没有水喝。」

   〔吕振中译〕于是以色列王、犹大王和以东王就去;他们绕了一条路、共有七天;也没有水给军兵和跟随的牲口喝。

   〔原文字义〕「绕行」围绕,环绕;「路程」旅程,路径。

   〔文意注解〕「于是,以色列王和犹大王,并以东王,都一同去绕行七日的路程」:『以东王』以东当时是犹大的藩属国;『绕行七日的路程』指从耶路撒冷向南到希伯仑,然后向东绕过死海南端,沿着撒烈溪(参民二十一12)向东走,至少需要250公里才能到达当时摩押的京城吉珥哈列设(25),再加上撒烈溪是旱溪,旱季时常断流,所以联军很容易陷入缺水的困境,为着寻找水源,可能浪费了一些时日。

         军队和所带的牲畜没有水喝」:『军队』指士兵;『牲畜』指:(1)战马;(2)负载军需品的骡驴;(3)供宰杀做军粮的牛羊。

   〔灵意注解〕军队和所带的牲畜没有水喝」:干渴表征苦难的境遇。

 

【王下三10「以色列王说:“哀哉!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

   〔吕振中译〕以色列王就说:『哀哉,永恒主召集了这三个王、要把他们交在摩押人手中了。』

   〔原文字义〕「哀哉」哎,唉;「招聚」招唤,宣告。

   〔文意注解〕「以色列王说:哀哉!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哀哉』含有埋怨神、又怪罪犹大王约沙法之建议(8)的意思;『我们这三王』指以色列王和犹大王,并以东王(9)

   〔话中之光〕()以色列王约兰之前并没有寻求过神的旨意,现在缺水了,就抱怨「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不敬畏神的人都有这样的通病,成功顺利就归功于自己,遇到难处就推责任给神。世人每逢天灾人祸,也往往这样责怪神。认为自己陷入困境是因为神,便埋怨神。不信之人常常如此(参出十四10~13;十五24;十六2;十七2;民十一1;十四1~3;二十一5)

         ()真正相信神的人决不会给怀疑和绝望留有余地,但是约兰还没有学会这一课,他并不知道信心的含义是什么,他还不认识神。不信在这困难的时刻丝毫没有作用,不能给痛苦带来安慰,也不能给灰心的加强力量。

         ()约兰这话是说给犹大王约沙法听的,抱怨他所信奉的神!信主的人跟不敬畏神的人联合,总是要吃亏的。你以为可以有引他信主的机会?实际上,往往是在顺利时他不说是沾连蒙福,遇困难时倒埋怨神。这是同负不公平的轭。

 

【王下三11「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耶和华的先知吗?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就是从前服侍以利亚的(原文作“倒水在以利亚手上的”)。”

   〔吕振中译〕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永恒主的神言人、我们可以托他去寻问永恒主的么?』以色列王的臣仆中有一个人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就是曾经倒水在以利亚手上、去服事以利亚的。

   〔原文字义〕「以利沙」神是拯救;「服侍(原文双字)」倒出(首字);水(次字)

   〔文意注解〕「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耶和华的先知吗?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这里』指联军扎营之处;『耶和华的先知』在此和「巴力的先知」相对,约兰王既已除掉巴力的柱像(2),当然也就不再供养巴力的先知了;『求问耶和华』就是求问水源,解决干渴的困境(9)

         「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就是从前服侍以利亚的」:『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指跟随王出征的一个臣仆;『以利沙』就是继承鼎鼎大名之以利亚的先知职事者(参王下二1),他此刻应当是随军出行,否则不可能派人回撒玛利亚求问这事,因为缓不济急;『服侍以利亚』原文是「倒水在以利亚手上」,意指以利亚的仆人,亦即以利亚的门徒,约沙法应当早已耳闻以利亚的,但尚不认识以利沙,所以有此解释。

   〔话中之光〕()约沙法尽管在危难之中,也不忘寻找先知,求问神。这正是以信心胜过患难的人之所为(参王上二十二43)。因为求告了神,盟军在危难之中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24~26节;赛六十二11;罗十13)

         ()表面上,是犹大王约沙法主动寻求神(11~12);实际上,是神主动预备了恩典,等着约沙法去接受。以利沙住在北国,而三王却在南方以东的旷野很容易就找到了他。这表明是神安排以利沙主动与军队同行,并且特意让以色列王的臣子知道自己,为要显明「神是拯救」。

         ()约兰的眼睛往下看(10),而约沙法却向上定睛仰望(11)。以色列王只看到自己和自己的软弱,而犹大王却指望耶和华和他的力量,他知道他的神有力量。约兰从神身上找错,因为自己想象中的绝望和灾难而埋怨神。约沙法却能在目前的困难之外看到希望并能在神那里得到安慰。

         ()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每个人都有祷告和针对个人之事求问耶和华的权利,但神会选择将答案晓谕给人们的方式。神以他的智慧和权能选择通过先知向他的百姓说话,给他们带去希望的亮光和生命的信息。对于听从这些信息的人就有一条光明和喜乐的路为他们而敞开;而对于拒绝的人,只有黑暗,失败和绝望。

         ()「这里有以利沙,」此处似乎是说以利沙就在附近。很明显约兰并不知道先知在哪里。但他的仆人知道。对于耶和华来说没有什么难事,也不存在所谓的危机。神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祂的仆人就在附近可以在这关键时刻为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亮光。

         ()以利沙在恶王约兰所统治的北国以色列事奉神,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尽管条件不利,以利沙仍然选择战场为其第一个事奉的地点。他的这种态度是今天信徒学习的榜样。使徒保罗也明知去耶路撒冷定会受到迫害,但为了福音的缘故,毫不迟疑地迎刃而上,将生死置之度外(参徒二十一41113)

 

【王下三12「约沙法说:“他必有耶和华的话。”于是,以色列王和约沙法,并以东王,都下去见他。」

   〔吕振中译〕约沙法说:『他有永恒主的话语。』于是以色列王和约沙法跟以东王都下去见他。

   〔原文字义〕「话」言论,言语。

   〔文意注解〕「约沙法说:他必有耶和华的话」:约沙法断定以利亚的继承人必然是真神的先知,当然也就有神的话。

         「于是,以色列王和约沙法,并以东王,都下去见他」:『下去见他』三王降尊纡贵,而没有命先知来见他们(参王下一9~16)

   〔话中之光〕()简单的真理,但必须谦卑领受。王尽管逞他的威势,如果你没有水可喝,看你猖狂到几时!谦卑是蒙恩得滋润的唯一道路。不悔改挖沟,高处仍然干旱没有活水。

 

【王下三13「以利沙对以色列王说:“我与你何干?去问你父亲的先知和你母亲的先知吧!”以色列王对他说:“不要这样说,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

   〔吕振中译〕「以利沙对以色列王说:『你和我有甚么关系?你去找你父亲的神言人、和你母亲的神言人吧。』以色列王对他说:『不;是永恒主召集了这三个王、要把他们交在摩押人手中的。』

   〔原文字义〕「何干」(原文无此字);「不要这样说」(原文无此词)

   〔文意注解〕「以利沙对以色列王说:我与你何干?去问你父亲的先知和你母亲的先知吧」:『我与你何干』是一个惯用语,意思是「你的事不要来烦我;『你父亲的先知』指巴力的先知,他们也奉「主」的名说话,但都是假先知(参王上二十二6~7);『你母亲的先知』指亚舍拉的先知(参王上十八19)

         「以色列王对他说:不要这样说,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不要这样说』意指我已经除掉巴力的柱像(2),不要再挖苦我啦;『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约兰企图将自己的窘境推诿给神。

   〔话中之光〕()神的仆人以利沙,显出神的尊贵。他是神所拣选的,头上有神的膏油,不必去向恶王低头;他已经宰牛焚犁,不再返顾恋慕世界财富名位(参王上十九1619~21)。他浇水在以利亚的手上,谦卑服事;却不贪爱王的美酒。有这样的品格,才可以作神的仆人,流出活水。

 

【王下三14「以利沙说:“我指着所奉永生的万军耶和华起誓,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

   〔吕振中译〕以利沙说:『我指着我侍立在他面前的永活万军永恒主来起誓,我若不是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我就不理你、不看你。

   〔原文字义〕「看」承担,举起;「情面」脸,面;「理」观看;「顾」察觉,注意。

   〔文意注解〕「以利沙说:我指着所奉永生的万军耶和华起誓,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约沙法曾经与「恨恶耶和华」(代下十九2)的亚哈连手攻击亚兰人(参王上二十二4),结果被神责备;约沙法又与「行恶太甚」(代下二十35)的亚哈谢合伙造船(参代下二十36),结果也被神责备(参代下二十37)。但这一次约沙法与约兰连手攻打摩押,神不但没有责备,还差遣以利沙跟随保护。

   〔话中之光〕()神此次没有责备约沙法,并不是因为约兰「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2),就配得拯救;而是要在最后审判约兰之前(参王下九24),证明他即使知道「神是拯救」,也不能回转归向神。神不住地用恩慈领罪人悔改(参罗二4),人却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二5)

         ()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这是一个尖锐但却适时而且必要的谴责。这与神的荣誉密切相关。以色列的一个恶王竟敢将因为自己愚蠢所带来的灾难归责于耶和华身上(10)。如果约沙法和亚哈家同流合污,那么以利沙将断然拒绝帮助以色列王。恶人因为在他们其中之耶和华忠心仆人的情面,享受了很多福气,但这一事实却极少得到他们的承认。

 

【王下三15「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

   〔吕振中译〕现在你们给我带个弹琴的人来。』(因为每逢弹琴的时候,永恒主的手总按在以利沙身上。)

   〔原文字义〕「弹琴的弹琴的(原文三同字)」弹奏,拨弦;「灵」手。

   〔文意注解〕「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原文是「弹奏丝弦乐器者」,似乎暗示弹琴以利沙的灵感有所关联,但仅止于此次特殊情况,故可能是为了安抚三王的焦虑,而非表示以利沙需要弹琴的帮助才能得到神的启示。

         「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灵就降在以利沙身上」:『耶和华的灵』原文是「耶和华的手」,引申为「神的灵感和能力」;『降在以利沙身上』使他得到神的启示,知道解决之道。

   〔话中之光〕()历代以来在世界各地音乐都以其安抚精神和提高思想的功效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再没有比适宜的音乐更为有效的手段能将人的思想(心灵)从属世的事情里提拔到天上的氛围之中。它能给思想赋予活力,扫除忧郁,还能激发勇气,制伏()焦躁的情绪,能给人带来一种平安,喜乐和充满希望的氛围。

         ()神的百姓并不了解音乐真正的价值。它能帮助他们除去疲劳,赶走邪灵的搅扰,将他们的思想从忧虑、愤怒、苦毒和恐惧之中提拔出来。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多唱圣诗歌,可以使神的儿女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和神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王下三16「他便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

   〔吕振中译〕以利沙便说:『永恒主这么说:你们在这溪谷中满处挖沟吧!

   〔原文字义〕「挖」做,制作;「沟」沟渠,水道,坑洞。

   〔文意注解〕「他便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谷中』大概指联军所在的撒烈溪谷(参阅9节注解);『满处挖沟』原文是「挖沟渠、沟渠」,意指到处挖比谷底还要下陷的坑沟,用来蓄水,不使水流失。

   〔灵意注解〕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挖沟表征应用十字架对付肉体。

   〔话中之光〕()在这谷中满处挖沟。」神经常选择通过人作为媒介来进行工作,让他们为自己做一定的事情。挖沟的命令是信心的试验,如果听从这命令,就表示他们愿意顺服神圣的旨意。

         ()神的能力可以使泉水从沙漠中流出并让旷野开花像一朵玫瑰。类似的,当神的灵被允许进入人的心中之时,曾经荒芜的生命就会因爱的努力而结实累累了。然而,人有自己的义务为接受神的圣灵进入预备道路。

         ()这里的预言必须听者辛苦工作才能生效,也必须有不可见的能力,才能有神迹式的供应,他们应在干涸的河床(可能是 Hesa 小河;Zered )上挖掘许多壕沟(希伯来文「壕沟、壕沟」)以保存决泻的洪水。

         ()这里记载争战胜负的关键,不是在于车马,不是在于兵器,乃是在于有没有活水流出来。这一个活水乃是生命的活水,在圣经中水特别是指着生命说的;另一面这里所说的献祭和挖沟,都是指着十字架说的。挖沟是指着十字架的工作,献祭是指着十字架的经历。在十字架的经历中才产生出生命的能力,而带来活水的生命,使我们在争战中得胜。

         ()以利沙在此所行的神迹,就是说到十字架的经历带来无穷生命的大能。保罗说︰「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基督总为神的能力」(林前一23~24)。只有主自己是神的大能;当主从我们身上活出来时,我们就能照耀主,我们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主允许难处临到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要把我们逼到主面前去,放下我们人的办法、肉体的力量,也不靠神奇的能力,而接受主所量给我们的环境,让圣灵把钉十字架的基督启示在我们里面,而把羔羊的灵充满在我们里面,活水就从我们里面涌流出来了。

 

【王下三17「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谷必满了水,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

   〔吕振中译〕因为永恒主这么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溪谷还要满了水,使你们有的喝,你们和你们的群畜和牲口都有的喝。

   〔原文字义〕「满了」充满。

   〔文意注解〕「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谷必满了水,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不见风,不见雨』意指在谷中看不见自然界的现象。

   〔灵意注解〕这谷必满了水,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流动的活水表征生命之灵的供应。

   〔话中之光〕()若没有风,也没有雨,还能使谷积满水,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而这正是神超自然的能力。可见,以色列所打的战争,只要有神的同在,就能取得胜利。同样,今天的信徒在属灵的争战中,若有圣灵的帮助,就能取得胜利(参弗六10~20)

         ()这是神的方法,为满足那敬畏者的愿望。我们想看云彩在天空密集,风声掀起,那时我们看见神的恩惠即将来到,我们就兴奋地来接受。有时我们确实有迹象足资感奋,但也有的时候却毫无一点动静,我们就不禁失望起来。我们既不见风,也不见雨,神却仍可大力地成就祂的工。

         ()在教会工作方面——我们多时挖沟,工作精细,力求完善,尽心去作,也不急辛劳。于是我们期望复兴的迹象,如果没有,岂不心碎吗?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神的福分正堆积在沟中,比我们所求所想的更多,有人默然地受感流泪,有人心灵得着洁净,有人将自己完全献给神。

         ()在信徒生活方面——我们盼望五旬节的经验,正如早期教会所领受的。我们想要有风有雨,神的恩泽使我们浸淫在其中,但是没有得着。既无行云,也无烈焰,更无方言的恩赐。其实深沟已经充满了水,神赐给追求的心灵以满足的恩典,只是我们属灵的容量必须扩充。神的工作不是只有外在的表像,我们该歌颂祂。

         ()我们常喜欢凭征兆,凭感觉;没有表显,我们的心不会满足;但是最大的信心的胜利乃是在安静中知道他是神。质问不是信心的事,服从才是信心的事。他们必须先挖沟,然后才有水来。他们必须先服从,然后才有祝福临到。这是我们信心的功课。

 

【王下三18「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祂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

   〔吕振中译〕然而、在永恒主看来、这倒算为轻易事;他还要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呢。

   〔原文字义〕「小事」微不足道,不重要;「交在」给,置,放。

   〔文意注解〕「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这』指「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17);『小事』意指轻而易举的事。

         「祂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与约兰先前对以利沙所说「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13)完全相反,神必使联军得胜。

   〔话中之光〕()小事。」在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于神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有水供应在以色列人看来已是一件很大的神迹,但神所行的更远,他使水的供应有双重的目的,不但要拯救他们的性命,还要借此打败他们的敌人。

 

【王下三19「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砍伐各种佳树,塞住一切水泉,用石头糟踏一切美田。”」

   〔吕振中译〕你们要击破一切堡垒的城、一切上好的城〔或译:一切堡垒的城〕;你们要砍伐各种好树,要塞住一切水泉,要用石头蹧踏一切美好的地段。』

   〔原文字义〕「坚」防御工事,堡垒;美」上选之品;「邑」城;「佳(原文双同字)」好的,令人愉悦的;「糟踏」疼痛。

   〔文意注解〕「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坚城』指建有堡垒的城市;『美邑』指最佳、最美的城市。

         「砍伐各种佳树,塞住一切水泉,用石头糟踏一切美田」:原本是守军用作「坚壁清野」的焦土战术,不留给敌人足够的给养,但此处却倒过来形容攻打的联军破坏摩押地的资源,不让摩押人强大(25)

   〔话中之光〕()砍伐各种佳树」,以色列人在这件事情进程中所做的,有时被认为与申二十19~20的命令相违背。但是摩西征服迦南攻城时所发不许砍伐树木的原因,可能是以色列人要吃其上的果子。食物短缺是主要原因,而非出于怜悯,以色列人要占领那地,如果他们把所有的果树都砍倒了,那么他们伤害的只有自己。

 

【王下三20「次日早晨,约在献祭的时候,有水从以东而来,遍地就满了水。」

   〔吕振中译〕第二天早晨、约当献祭的时候、忽有水从以东路向而来,偏地就满了水。

   〔原文字义〕「遍地就满了水」(原文无此子句)

   〔文意注解〕「次日早晨,约在献祭的时候,有水从以东而来,遍地就满了水」:『献祭的时候』约在上午九点钟;『水从以东而来』以东地是群山环绕的高原地区,山上一下大雨,溪谷便流满雨水。

   〔话中之光〕()「在献祭的时候」,信徒当然凡事都要谢恩,要不住地祷告(参帖前五17),但是要经过虔诚的训练,在指定时间作礼拜和祷告,也是非常重要的。耶稣主要是在清晨,天未亮的时候作祷告的(参可一35)

         ()献祭的时间和水开始流进的时间是相一致的,这并非偶然,而是证明了神悦纳并应允了以色列百姓的献祭。由此,我们应当领悟到神是在敬拜时作工的,因此不应把敬拜看作是一种仪式而轻视它(参徒十44~45)

 

【王下三21「摩押众人听见这三王上来要与他们争战,凡能顶盔贯甲的,无论老少,尽都聚集站在边界上。」

   〔吕振中译〕摩押众人听见了这三个王上来、要和他们交战,凡能束上武装的,从最年轻的到最年长的、无论老少、都应召而出,站在边界上。

   〔原文字义〕「顶(原文双字)」束上(首字);在的上面(次字);「盔贯甲」腰带。

   〔文意注解〕「摩押众人听见这三王上来要与他们争战,凡能顶盔贯甲的,无论老少,尽都聚集站在边界上」:『能顶盔贯甲的』指能作战的人;『站在边界上』意指听见敌军压境,便集结在边界上备战。

 

【王下三22「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就说:」

   〔吕振中译〕第二天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清早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

   〔原文字义〕「红」红色的;「如血」血。

   〔文意注解〕「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就说」:『次日早晨』就是20节的「次日早晨」,也就是水满溪谷的时候,而21节是回述摩押人的备战,刚好于前一日完成备战;『对面水红如血』由于联军所在的溪谷是红色砂岩,再加上早晨的阳光折射在水面上,以致从远处观看,显得一片红色,犹如流血成河。

 

【王下三23「“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摩押人哪,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

   〔吕振中译〕就说:『这是血阿!三个王必是互相击杀、均败俱亡了。摩押人哪,我们现在去夺取掠物吧!』

   〔原文字义〕「俱都灭亡(原文双同字)」荒废,荒凉;「抢夺财物」掠夺物,战利品。

   〔文意注解〕「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这是血啊』他们意想不到这个时候溪谷中会有水,因此推断是「血」无疑;『三王互相击杀』这也是合理的推断,因为古代异族间的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往往一夕之间昨友变成今敌。

         「摩押人哪,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根据上述两个合理的推断,所得出的结论乃是:应当趁机抢劫。

 

【王下三24「摩押人到了以色列营,以色列人就起来攻打他们,以致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杀摩押人,直杀入摩押的境内,」

   〔吕振中译〕摩押人到了以色列营,以色列人起来击败摩押人,摩押人就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进到摩押境内,继续击败了摩押人。

   〔原文字义〕「追杀」残杀,杀害。

   〔文意注解〕「摩押人到了以色列营,以色列人就起来攻打他们,以致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摩押人一心劫掠,争先恐后,乱不成军,猛然遭遇敌人完好的作战阵式,来不及整军对抗,只好掉头逃跑。

         「以色列人往前追杀摩押人,直杀入摩押的境内」:联军一路追杀,势如破竹,直到被留守在境内的摩押军挡住。

 

【王下三25「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

   〔吕振中译〕翻毁了城市;对一切美好地段他们各抛石头去填满它,又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好树,甚至吉珥哈列设也剩下城墙的石头;甩石的人都围绕那城而攻击它。

   〔原文字义〕「拆毁」拆除,破坏;「吉珥哈列设」陶器碎片的墙。

   〔文意注解〕「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正如先知以利沙的预言(19),联军所到之处,拆毁摩押人的防御工事,破坏摩押人的「一切」良好资源,使他们无法东山再起。

         「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吉珥哈列设』是当时摩押王的京城,位于离开死海南端以北约25公里处岸边的东方约20公里,建在海拔1100公尺的高地上,四围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甩石的兵』原文是「操纵甩石机的人」,全句意指他们从四面八方将大块石头甩进城墙之内,攻打城内的人们。

   〔话中之光〕()本节我们看到神必然实现神所预定的一切(19)。神的预言千真万确,因此我们可以确信神必然会守护和引导自己拣选的百姓,直到最后(参约十28~30;十三1;罗八28~35)

         ()破坏生态环境的目的,是要在经济上造成长期的破坏。水泉和农田的石头终有一日能够清除,但要重建有生产能力的农业经济却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水泉有时会改道到另一个较不合用的出口,田地所受的损坏可能严重到生产力大为降低的地步。砍伐树木对于生态平衡更有严重的影响。除了树荫和木材的损失以外,表土侵蚀更能扩大林木丧失对环境构成的不良影响,加速田地荒废的问题。有些果树(如:枣椰树)需二十年的培植才开始多产。摧毁农业基础是侵略军采取的典型战术,目的是折磨被征服者,以及促使他们迅速投降。

 

【王下三26「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

   〔吕振中译〕摩押王见战势剧烈、难以对敌,就率领能拔刀的七百人,要冲过战阵到以东王那里,却不能;

   〔原文字义〕「阵势」战争,战役;「甚大」强壮,加强;「冲过」劈开,穿越。

   〔文意注解〕「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阵势甚大』意指联军的兵力太强,无法抵挡。

         「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七百拿刀的兵』指城内仅存能征善战的勇士;『到以东王那里』有二意:(1)以东的战力较弱,打算从那里突围;(2)有些古抄本作「到亚兰王那里」,意指冲出重围到亚兰王那里求救,故这里可能是抄写错误,误将「亚兰」抄为「以东」,因两个字的原文辅音相近。

   〔话中之光〕()摩押的城邑完全被攻破(25),以至摩押王拼着命试图突破以色列、犹大和以东盟军包围的地步(26),可见这场战争正如以利沙所预言(18~19),盟军取得了大胜。而如果没有了神的相助,这场胜利是不可能取得的(1013)。由此,我们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应当向神祷告,忍耐等候神的帮助(参罗八25;林前九12;西一11;提后二12;雅一12)

 

【王下三27「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或作“招人痛恨”),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

   〔吕振中译〕就把将要接替自己作王的长子在城墙上献为燔祭。上帝就大大震怒以色列人;三王便回本地去了。

   〔原文字义〕「大怒(原文双字)」巨大的(首字);暴怒,愤怒(次字)

   〔文意注解〕「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指公开在城墙上杀太子,将他向摩押人所拜的神基抹(参王上十一7)献为燔祭,古时迦南地的外邦人因为迷信,将自己的儿女用火焚烧,献与他们的神(参申十二31)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耶和华的大怒』可能是抄写有误,因为打败摩押人既然是神的旨意(18),祂怎么会因摩押王的「杀子焚烧」而迁怒于以色列人呢?其实,『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原文应作「以色列人遭遇大怒」,并无「耶和华」一词,故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献子为燔祭此举引起摩押人气愤填膺,誓死抵抗,三王因久攻无果,被迫班师回国。

 

叁、灵训要义

 

【摩押之战】

   一、背景:摩押人背叛不服权柄(1~5)

         1.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他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然而,他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1~3):约兰王虽不拜巴力,却仍拜金牛犊──真神的偶像。

         2.「亚哈死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5):摩押王表征傲慢的肉体。

   二、苦难:出征途中遭遇无水(6~10)

         1.那时约兰王出撒玛利亚,数点以色列众人。前行的时候,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说: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吗?他说: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与你的民一样,我的马与你的马一样」(6~7):三王组成联军。

         2.「约兰说:我们从哪条路上去呢?回答说:从以东旷野的路上去。于是,以色列王和犹大王,并以东王,都一同去绕行七日的路程」(8~9):出于上天的安排,三王选择绕行旷野的路出征。

         3.「军队和所带的牲畜没有水喝。以色列王说:哀哉!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9~10):干渴表征苦难的境遇。

   三、解困:中挖沟意外得水(11~19)

         1.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耶和华的先知吗?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约沙法说:他必有耶和华的话」(11~12):为着解困,神早已安排先知以利沙随军出行。

         2.「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灵就降在以利沙身上。他便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15~16):神的灵指示在谷中满处挖沟,挖沟表征应用十字架对付肉体。

         3.「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谷必满了水,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17~18):表示得水不是出于自然现象,乃是出于神超自然的作为。

         4.「祂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砍伐各种佳树,塞住一切水泉,用石头糟踏一切美田」(18~19):预言将必得胜。

   四、得胜:虽胜仇敌却未完全(20~27)

         1.次日早晨,约在献祭的时候,有水从以东而来,遍地就满了水。摩押众人听见这三王上来要与他们争战,凡能顶盔贯甲的,无论老少,尽都聚集站在边界上」(20~21):神使以东高原在干季突降大雨,山洪暴发以致谷中满了水;流动的活水表征生命之灵的供应。

         2.「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就说: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摩押人哪,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22~23):敌军被「眼见」的景象误导,以为联军内哄。

         3.「摩押人到了以色列营,以色列人就起来攻打他们,以致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杀摩押人,直杀入摩押的境内,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24~25):敌军一心劫掠,争先恐后,乱不成军,以致被联军打败,应验先知以利沙的预言。

         4.「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26~27):未能乘胜完全征服,留下后患。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列王纪下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列王纪下提要」末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