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上第十九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以利亞逃命後受神差遣】

   一、以利亞逃避耶洗別的恫嚇(1~8)

   二、以利亞在何烈山聽見神微小的聲音(9~14)

   三、神命以利亞回去膏哈薛、耶戶、以利沙三人(15~18)

   四、以利沙蒙召跟隨以利亞(19~21)

 

貳、逐節詳解

 

【王上十九1「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

   〔呂振中譯〕亞哈將以利亞所行的一切事、和他怎樣用刀殺死眾神言人的事、都告訴了耶洗別。

   〔原文字義〕「以利亞」耶和華是我的神;「耶洗別」巴力在那裏?

   〔文意註解〕「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以利亞一切所行的』指在他迦密山上獻祭,得耶和華神降火顯應,證明祂才是真神,後又命眾百姓拿住巴力的眾先知,帶到基順河邊殺了他們,然後天降大雨的事(參王上十八16~46)

 

【王上十九2「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

   〔呂振中譯〕耶洗別就差遣使者去見以利亞說:『明天大約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這樣懲罰我,並且加倍地懲罰。』

   〔原文字義〕「神明」眾神;「重重地」加,增加。

   〔文意註解〕「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耶洗別聽見巴力眾先知的噩耗,可想而知,必定急怒攻心,意欲洩憤,卻無能為力,因此用恫嚇的方法,要令以利亞逃之夭夭,免得繼續阻礙巴力的敬拜。

         「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意指與巴力的眾先知一樣被殺;『神明』指她所事奉的巴力;『重重地降罰與我』意指發咒起誓必履行所言,表明她憤怒至極。

   〔話中之光〕()罪使人「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靈性已經死亡,若沒有神的揀選,即使是無可推諉的神跡,也不能讓人回轉歸主。耶洗別就是這樣一個未蒙揀選的人,所以明明知道了迦密山上發生的神跡,也不能認清偶像的真相,反而想倚靠那些虛假的「神明」更加頑梗地抵擋神。

         ()耶洗別聽到她的眾先知被殺,非常震怒,因為他們會講她愛聽的話,奉承她未來滿有權勢與光榮。他們的工作是把君王與王后神化,幫助他們的國度長存。耶洗別發怒的原因還由於她的支持者被除滅,有損她的虛榮與權威。她在這一班先知身上所花的金錢也付諸東流。殺死耶洗別眾先知的以利亞,一直是她肋旁的刺,因為他常常預言她的敗亡命運。她無法阻止先知的行動,所以一心想殺死他。因只要有神的先知在她身旁,她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作惡。

         ()神的僕人為王忠心服務,但他高尚的行為只給自己換來了死亡的威脅。在這個世界,義人奉神的名所做的忠心服務並不能得到公正的回報。生活中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為正義事業付出最多辛苦的人往往也是那些遭遇最多痛苦的人。這其中的原由也許不能總被理解,但我們的安慰是,無罪的耶穌所受的痛苦比世上任何一個蒙召的兒女都要大,僕人不能大過他們的主。

 

【王上十九3「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

   〔呂振中譯〕以利亞害怕〔傳統:看見〕,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僮僕留在那裏。

   〔原文字義〕「逃命(原文雙字)」去,行走(首字);魂,生命(次字);「別是巴」七倍誓約的井。

   〔文意註解〕「以利亞見這光景」:呂振中譯本作『以利亞害怕』,因為『見』和『害怕』兩個字的母音雖然不同,但子音相同,故有此兩種翻譯。

         「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猶大的別是巴』指當時南國的最南端城市(參創廿一31)

   〔話中之光〕()「起來逃命」,以利亞作為充滿能力的神的僕人,在眾百姓面前大大獲勝,但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就感到性命危在旦夕而慌忙逃命,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在此,我們領略到:(1)以利亞也具有與我們相同的軟弱性情(參雅五17)(2)能力惟有出於耶和華。

         ()以利亞三年半的忠心事奉,剛剛達到了令人鼓舞的頂峰,可能正在等待亞哈王的正面回應,準備見證比迦密山的神跡更偉大的屬靈復興,結果卻等來了耶洗別的挑釁和威脅。「以利亞見這光景」,所見的不但有耶洗別的頑梗,也有百姓的冷漠。百姓已經無可推諉地承認「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9),但「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羅一21),此時竟然袖手旁觀,亞哈王不肯主持正義,百姓也無人支持先知。因此,以利亞的心情一下從巔峰跌入深淵,對百姓的麻木極度失望,覺得自己的事奉毫無意義,甚至都不願求神再次力挽狂瀾,而是「起來逃命」。可見以利亞不僅是害怕耶洗別,並且是想離開令人失望的百姓和事奉,一個人去曠野獨處。

         ()在完全勝過巴力的眾先知並展現了如此偉大的勇氣之後,神的先知應該已能面對任何信心的考驗了。一個人也許會假設,以利亞明顯有神的恩惠與他同在,他決不會失去勇氣。但是現在他正被那經常伴隨著顯著勝利而來的反作用折磨著。他希望迦密山上的光輝勝利能打破耶洗別在王身上的蠱惑和魔力。但當他被告知王后堅決反對這改革的呼籲時,先知承受不住了。他對這冷酷無情、堅決復仇的惡後沒有絲毫準備。他一心只想逃避這個惡毒殘忍之仇敵的魔爪,而沒有考慮他逃命的結果。

         ()以利亞拋棄了他崗位上的責任,他做錯了。他的工作還沒有結束,戰鬥只是剛剛開始。如果他勇敢地站立,並派遣一人去見王后,告訴她,那使他勝過巴力眾先知的神決不會丟棄自己,他就會發現天使已準備好要保護他的性命了。神的刑罰必以顯著的方式降在耶洗別身上,人們會得到廣泛而深刻的印象,一場偉大的改革必將席捲以色列全地。但他為自己的性命逃跑就使自己落入仇敵的手中。逃往別是巴使他在迦密山的勝利暗淡無光了。

         ()過去,以利亞無論是去基立溪、去撒勒法,還是去迦密山,都是「照著耶和華的話」(王上十七510;十八2),所以從來都不覺得疲憊。現在他「起來逃命」,卻是走自己的路,結果是心力交瘁。我們若是與神同工、與主同負一軛,應該是越事奉越有力,因為主的應許是:「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我們若外面越事奉、裡面越疲憊,就當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走自己的路、負自己的軛,表面上是為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際上是靠肉體來討好神、「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8)

 

【王上十九4「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羅騰”,小樹名,松類。下同);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

   〔呂振中譯〕自己卻進曠野、走了一天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裏為自己求死,說:『罷了!永恆主阿,現在取我的性命吧!因為我並不比我列祖強。』

   〔原文字義〕「羅騰樹」松柏類灌木;「罷了」許多,大量;「勝於」好的,令人愉悅的。

   〔文意註解〕「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曠野』指西乃曠野;『一日的路程』視其行路的時間、路況和速率而定,普通人大約每小時走5公里。

         「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羅騰樹』是一種生長在沙漠乾旱地帶的松柏類灌木,高度約五至十呎,可以遮蔭。

         「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罷了』意指我受夠了,含有埋怨神未使亞哈王回心轉意,仍舊放任耶洗別干政之意;『求你取我的性命』意指自認活著不能為神効力,不如一死了之。

   〔話中之光〕()以利亞說:「我不勝於我的列祖」,是因為看到百姓不但沒有回轉復興,仇敵反而更加猖獗,所以認為自己不如摩西等前輩先知,枉費了迦密山的得勝,完全不能扭轉人心。雖然以利亞能靠神行出完美的神跡,但卻沒能理解神跡的目的,誤以為能帶出眼見果效的事奉就是成功,帶不出自己想像的果效就是失敗。實際上,北國以色列從來都不曾復興,最終也沒有避免亡國。迦密山的大神跡並不是為了拯救北國,也不是為了復興以色列,而是要向包括南國猶大在內的曆世歷代神的百姓顯明:「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7),讓神所預定的人在軟弱中能「回轉」(王上十八37)。因此,以利亞的事奉並不是讓百姓人人悔改,而是為了喚醒神所揀選的「餘數」(羅十一5),「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一17);這就是以利亞的偉大使命(瑪四5~6),也是將來施洗約翰的「心志能力」(路一17)

         ()以利亞過於關心事奉的果效,以致忘了神在管理一切。我們在傳福音、事奉神的時候,也常常只注意工作,卻忘了工作的主人是神,忘了工作的果效應當由工作的主人負責。「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神只要我們忠心地獻上五餅二魚(參太十四17),並不要我們負責喂飽五千人。人若靠著自己的努力喂飽五千人,只能讓人得榮耀(參太十四15);只有神自己用五餅二魚來喂飽五千人(參太十四19~21),才能將榮耀歸於神。因此,我們「與神同工」(林前三9),只要關心工作是否出於神、關心自己是否忠心,而不必關心工作的果效。只要是出於神的工作,神必然會接過我們的五餅二魚(參太十四18),讓祂自己得榮耀。我們若太注意工作的果效,就當求神鑒察自己:我們事奉的動機到底出於神、還是出於自己?目的是為了榮耀神、還是榮耀自己?

         ()當我們被神使用的時候,肉體也會被事奉的果效餵養,以致「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十二3),把神的工作當作自己努力、敬虔的結果。這時,神也會讓我們像以利亞一樣,事奉陷入暫時的困境,好讓我們更深地認識自己,知道原來並非自己有能力傳福音、也不是自己有辦法帶起人,因此甘心放下自己、不再竊取神的榮耀,而是「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7)。這樣,神才能自由地使用我們,去做成祂所要做的大事。

         ()此時,先知的心情失落到了極點。在迦密山光榮的勝利中他被高舉到了天上,現在當他回想起不久之前發生的事時他的意志大大消沉了。他只想一心求死。他現在的痛苦源於精神過分緊張之後的反作用。當一個人被高舉到光榮和勝利境地,隨之而來的是極大的屬靈奮興,但當他的心被每日生活中的試探所帶來的失望和消沉壓倒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應該牢記,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居住在頂峰。人生的道路有時會降到穀底,艱難和失望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當我們站在世界之顛時就很容易愉快和勇敢,但當精神失落,整個世界似乎都決意在和一個人作對,想做到以上兩點就很困難了。這時人需要握住神的手,不給懷疑和絕望留有餘地。失落時仰望,再攀高峰。

         ()本章與前一章勝利的場面相對應,記載了以利亞一時陷進挫折和灰心中,但因著神的恩典和神的話語,更加堅定信心。可能,以利亞認為迦密山的勝利,就可徹底除去以色列地上的偶像崇拜。然而,耶洗別的瘋狂不僅消除了以利亞的期待,還使他陷入極度的苦惱中。當時,以利亞的內心狀態如下:(1)感覺神遺棄了他(14):以利亞不明白神曾用權能降火,輕輕鬆松除去眾仇敵,如今卻放寬肆無忌憚地耶洗別;(3)感覺從百姓中受排擠(10)(3)自我封閉:他因著自我封閉的心態,躲避神(9)

         ()其實,神為挫折中的以利亞準備了更多的恩典:(1)向他顯示了最終必勝利的盼望:神通過微小的聲音(1213),使他經歷更深的屬靈體驗;(2)啟示直到末世,光和黑暗的爭戰仍然存在:以利亞的期待是通過迦密山上的勝利,徹底除去以色列會中的所有罪惡。但是,神早已預知以色列會繼續不斷地悖逆,所以揀選以利沙和哈薛作了自己的器皿(1516)(3)使他目睹現實中的矛盾,一直生活在奇跡中的以利亞,或許想無視現實中存在的矛盾。現在他認識到矛盾不會一次性除去,從而以更加剛強壯膽的心準備投入爭戰中(參王上二十一17~29)

         ()人遭遇困境時,往往會灰心喪志,覺得活不如死;但信徒只能求生,沒有求死的權力。

 

【王上十九5「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

   〔呂振中譯〕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樹下,睡着了;忽有一個天使來拍他、說:『起來喫吧!』

   〔原文字義〕「拍」伸出,拍打。

   〔文意註解〕「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睡著了』身疲心冷,以致精神不濟;『有一個天使』這位(特定的)天使或使者在此乃是耶和華的使者之簡寫(7節;創十六7);『拍他』喚醒他,含有安慰和激勵的意味;『吃』給予屬天的供應。

   〔話中之光〕()以利亞正睡覺時有人輕輕地拍他並有一個悅耳的聲音向他問候。這是一位神差遣的天使,帶來了生命和希望的信息。首先天使帶來的食物滿足了他身體上的需要並有助於恢復他精神上的勇氣。很奇妙,食物能使一個人失落的精神恢復並重新帶回丟掉的力量和勇氣。在神對待這疲乏無力的先知的簡單方法中蘊涵著神聖的智慧。

         ()神特別的供應可以提醒以利亞,祂在基立溪及撒勒法的作為(參王上十七2~16)。我們看得出以利亞真的是累了,所以忍不住了。有時候我們也會讓身體的疲憊勝過自己,連心靈都軟弱了。我們是否也適當的照顧我們自己的身心靈呢?神也體貼人的軟弱,所以沒有直接責備以利亞的求死,反倒預備了食物與飲料給以利亞,並容讓以利亞睡覺。

         ()當我們生活中遇見危險,健康與生活受到威脅,又有可怕的試探,很可能天使會來拍醒我們。我們好似以利亞那樣孤單與憂翳,在我們心中精神恍惚地受困擾。我們似乎無法抵禦罪惡,甚至只想一死了之,結束我們長期厭倦的掙扎。這是聖徒心靈的痛苦,在永恆的邊緣,以致神聖潔與溫和的使者也不能有很多的幫助。那時神以恩賜來對待祂的僕人。我們也許逾期責備與管教,怎敢奢望愛憐與慈悲?以利亞不是能夠對付亞哈與那些假先知嗎?先知卻那麼脆弱與無能!

         ()神不看他憂翳的表面,而是觀察他內裡勇敢與熱心的根源。先知只要喚醒他再有充足的表現。神知道他僕人的體力,知道人的限制。祂看出身體一時的緊張與心靈真實的果敢。所以祂完全明白我們憂翳與失望的實況。無論什麼時候當天使的手觸摸我們,有時也許藉著直接或間接的人手,可以找到餅與水,神不會叫醒我們,卻使我們失望的。祂喜歡喚醒我們,要我們享受美好的恩典,這些往往不是我們所求所想的,我們臨終的時候也好像這樣,生命的天使觸摸我們,我們醒來看見愛的預備。

 

【王上十九6「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

   〔呂振中譯〕他望一望,只見頭旁邊有燒着的石炭烙的餅,又有一罐水,他就喫,就喝,就再躺下。

   〔原文字義〕「觀看」注視;「仍然」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炭火燒的餅』指炙熱的石塊烤的薄餅;『仍然躺下』表示精神尚未完全恢復。

   〔話中之光〕()當以利亞身心疲憊的時候,神不但沒有責備以利亞的「求死」(4),反而賜下飲食恢復他的體力、發出話語喚醒他的靈魂。這也是復活的基督對辛苦一夜的門徒們的供應(約二十一9),讓我們能有把握地知道:即使我們陷入靈性的灰暗,神也不會停止對我們的看顧。

         ()前方的旅程要比原路返回長得多了。但神不會勉強先知,也不會命令他折返自己的腳步。這條道路是以利亞的,不是耶和華的,但神的天使沒有離棄他,而是在他所行的道路上幫助他。食物的供應幫助他恢復勇氣並使他有力量行走前方艱苦的旅程。儘管以利亞犯了錯誤,神並沒有丟棄他,而是想方設法幫助他找回信心,使他能夠繼續英勇地為神作工。

 

【王上十九7「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

   〔呂振中譯〕永恆主的使者第二次再來拍他、說:『起來喫吧!因為那路程給你走是太遠的。』

   〔原文字義〕「當走的路」道路,路程;「甚遠」許多,大量。

   〔文意註解〕「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第二次來拍他』意指持續的安慰和激勵;『當走的路甚遠』「甚遠」原文與4節的「罷了」同字,意思是「距離目標還差很多」,含意「使命尚未達成,不容就此罷了」。

   〔話中之光〕()神怎樣對待他疲乏的僕人?給他好東西吃,給他甜蜜睡眠。以利亞曾行了奇妙的神跡,曾奔在亞哈的車子前頭,所以他的身體非常疲憊;疲憊的反應就是受壓。在這裡我們看見︰身體的保重是必需的。今天許多神的僕人所缺乏的都是睡眠和調養。有許多屬靈的偉人都像以利亞一般——在羅騰樹下求死!啊,聽哪,這聲調何等甘甜︰你當走的路甚遠,起來吃吧!

         ()以利亞抱怨自己受夠了,神就用雙關語回應:「你當走的路甚遠」,鼓勵他繼續前行、事奉。以利亞此時可能只是想遠離人群,還沒想好何去何從;但神卻比他更知道前面的道路,因為凡是去曠野的人,內心的深處都是想尋找神。

         ()以利亞贏得兩場重大的屬靈勝利,打敗了巴力的眾先知,神又垂聽他的禱告,降下雨來。此後他卻精疲力盡、沮喪灰心。當人經歷了大的屬靈體驗,尤其在支出了不少的體能或精力以後,常常會感到精神不振。神為使以利亞振作起來,先叫他休息、吃飯、補充體力,然後叫他認識到:他需要回去做他的工作──在以色列傳講祂的信息。他的爭戰並沒有完結,神仍然有工作叫他去做。當你經過一場大的屬靈爭戰而感到精神不振的時候,要記住:你一生的工作尚未完畢,神還要使用你。

 

【王上十九8「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呂振中譯〕他就起來,就喫,就喝,仗着這飲食的力量、就走了四十晝四十夜,直走到神的山何烈。

   〔原文字義〕「力」力量,能力;「何烈」沙漠。

   〔文意註解〕「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這飲食的力』暗示「這飲食」不同於平常的飲食,足夠供應長時消耗的精力;『四十晝夜』事實上,在正常的情況下僅需一周至十天的路程,故這裡的「四十晝夜」,具有「試煉」的意思(參太四1~2);『神的山』取這名起因於神在這山上召見摩西並降律法(參出三12;十九1~211);『何烈山』是西乃山的另一名稱(參出十九11;申五2),位於西乃半島的南部,距離別是巴約420公里。

   〔話中之光〕()神知道以利亞的軟弱,也憐憫以利亞的軟弱,所以提供的飲食不是只夠十天直奔西奈山,而是足夠以利亞一路心事重重、躑躅獨行,「走了四十晝夜」。神的恩典總是夠我們用的(參林後十二9),在我們行走天路的旅程上,祂不但用恩典供應我們「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4),也用恩典供應我們「在西珥山繞行」(申二1)

 

【王上十九9「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

   〔呂振中譯〕在那裏他進了一個洞,就住宿在那裏。那時永恆主的話又傳與他,對他說:『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甚麼?』

   〔原文字義〕「住」住宿,過夜。

   〔文意註解〕「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一個洞』原文前面有定冠詞,可能特指當年神的榮耀經過時,用來隱藏摩西的「磐石穴中」(出三十三22)

         「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你在這裡作甚麼?』神常用類似的問話來提醒人,反思自己當前的情況並有所評估(參創三9)

   〔話中之光〕()你在這裡作什麼?」這個問題一定戳到了以利亞心裡的痛處,但他必須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他究竟在這裡做什麼呢?這是他的職責嗎?他現在在做什麼呢?他為什麼不在以色列教導並鼓勵那些新近從巴力轉回的人民呢?以利亞在國內有很多使命要完成,而他現在卻獨自住在異國他鄉。但現在並不是自怨自恨的時候,而是需要努力省察自己的心靈。什麼時候他不能重新戰勝自己,什麼時候他不學會在神裡面得到勇氣並在屬天的道路上承擔屬天的責任,他就不可能返回故國去完成他曾經逃避的任務。他有很多課程需要學習。這個山洞是他的教室,而耶和華,就是他的教師。

 

【王上十九10「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呂振中譯〕以利亞說:『我為永恆主萬軍之神大發妒愛熱情,因為以色列人撇棄了你的約,翻毀了你的祭壇,用刀殺死你的神言人,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想法子要我的命。』

   〔原文字義〕「大發熱心(原文雙同字)」發熱心,嫉妒;「背棄」離去,棄絕;「毀壞」拆除,推翻;「尋索(原文雙字)」尋求,渴求(首字);取,拿(次字)

   〔文意註解〕「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大發熱心』原文是「發熱心或嫉妒」的雙同字,與以利亞目前的「心灰意冷」極端相反。

         「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背棄了你的約』指「不可跪拜偶像」(出二十5)的誡命;『毀壞了你的壇』不是指在耶路撒冷的祭壇,也不是指拜巴力的壇,而是指北國前朝專為敬拜代表耶和華的金牛犢所建的邱壇(參王上十二31~32);『用刀殺了你的先知』指耶洗別殺耶和華眾先知(參王上十八4)

         「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只剩下我一個人』指以利亞在迦密山上一人獨鬥850名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參王上十八1922);『尋索我的命』指耶洗別恫嚇要殺以利亞(2)

   〔話中之光〕()以利亞對神發問的回答,反映出其恐怖和絕望的心情。以利亞雖然經歷到神的威嚴和同在(11~12),但仍未除去惶恐不安的心境(14)。最後他聽到神重新將使命交托給他,才得安慰(15~19)

         ()以利亞的回答,濃縮了他一路的思緒:他看到了神的需要、看到了百姓的根本問題,但只看到事奉的過程只有他一個人、事奉的結果是「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卻忘記了神的管理,所以就落在自憐裡,要到「神的山」(8)來找神問個清楚。

         ()既然是全能的「萬軍之神」在迦密山行了大神蹟(王上十八36~37),祂怎麼會讓神跡的果效白白落空呢?這麼簡單的道理,以利亞卻經過了「四十晝夜」也沒有想明白;因為他太注意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認為自己為神「大發熱心」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地高看自己、越過器皿的本位;明明知道事奉是與神同工,內心卻認為是自己的熱心傳開了福音、自己的殷勤帶起了同工,一旦果效不如預期,不是變得焦慮自責、就是漸漸身心疲憊。

         ()以利亞很難從心潮不平中擺脫出來,他很熱誠地為耶和華工作,人們仍舊尋索他的性命。這個世界是仇敵的領土,大多數人都在為仇敵服務。神的兒女必須認識到,在善惡的大爭戰中撒但不可能被完全限制,否則恩典和福氣就不能得到正確的估量,撒但也可以說他沒有得到公正的機會。只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去發展就牢騷滿腹這不是一個聖徒或先知應有的正確態度。

         ()以利亞覺得他是全國僅存的忠僕。他看到朝廷與祭司的敗壞,他在迦密山大勝巴力先知以後開始逃亡。他感到孤單、沮喪,竟忘記在全國敗壞的時候,還有其他人仍然忠於神。當你以為自己是惟一仍忠於神任務之人的時候,不要為自己難過;自怨自艾、自憐自卑都會削弱你所做的善工。你大可以放心,即使你不知道其他人在何方,但他們照樣在忠心順服神,執行他們的任務。

 

【王上十九11「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

   〔呂振中譯〕永恆主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永恆主面前。』那時、永恆主正從那裏經過;在永恆主面前有大而強烈的風〔同詞:靈〕,裂山碎岩,永恆主卻不在風之中;風過後有地震,永恆主卻不在地震之中;

   〔原文字義〕「烈」強壯的,強大的;「大作」巨大的;「崩」撕裂,撕開;「碎」折斷,打碎。

   〔文意註解〕「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出來站在山上』即指從山洞中出來,上到何烈山頂;『在我面前』人不能看見神的面(參出三十三20),故這裡是指站住讓神啟示祂自己。

         「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烈風大作』風象徵聖靈(參約三8;徒二2;結卅七914);『崩山碎石』形容聖靈所顯出的氣勢有時如同飛沙走石;『不在風中』意指神的存在,並不是人憑著外面的感官所能觸摸得到的。

         「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形容神的臨在,往往令有形質的造物受到震動(參來十二26);『不在其中』表示人不能藉外面的感官觸摸到祂。

   〔話中之光〕()現在以利亞最需要的是,重新見到神力量的顯現和自己的軟弱。在西乃山耶和華曾向摩西顯現,將自己啟示為「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同樣是在這裡以利亞要獲得一種關於神新的知識。

         ()耶和華卻不在風中」,當以利亞走出洞口時,一場暴風掃過山頂,地大震動。一切似乎都在混亂之中,天上閃著火焰,地被搖動好像馬上就要裂開。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先知當時疲憊擾亂的精神。他在這裡需要學習的是,儘管這些力量非常強大,撼人心魄,但「耶和華卻不在風中」,人不能一直處於高亢的奮興之中還能完成神的大工。

 

【王上十九12「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

   〔呂振中譯〕地震之後有火,永恆主也不在火之中;火之後有聲音、低微而細弱。

   〔原文字義〕「微」微聲,靜默;「小」小的,纖細的。

   〔文意註解〕「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象徵神的聖別性情(參來十二29);『不在火中』表示雖能感覺,卻不能觸摸得到。

         「火後有微小的聲音」:『微小的聲音』意指聲音微小得幾乎聽不見,形容神對屬祂之人的感動,必須虔誠專注,才能感受得到。

   〔話中之光〕()烈風、地震、火」這些象徵神的威嚴、能力(參出三2;十九18;詩十八7~8;賽二十九6),與「微小的聲音」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1)前者表現神的威嚴、能力,後者表現神的慈愛;(2)前者象徵直到末日的屬靈爭戰,後者象徵永恆之天國;(3)對以利亞而言,前者象徵充滿奇跡和激情的爭戰,後者象徵很深的屬靈經歷。

         ()此處清晰地表示神不存在於那些震撼的自然界現象中,反倒是「小的微細聲音」是神顯現的表徵。這似乎是要告訴以利亞,除了震撼的迦密山神蹟外,神也用「微聲」來工作,以利亞是否注意神的「微聲工作」呢?

         ()以利亞知道那微小的聲音,是神的聲音。他明白神會以任何奇妙的方式顯明祂自己。如果想在偉大的場合裡(大聚會、教會、議會、顯赫的人身上)尋找神,可能找不到,因為祂常常在謙卑人的心中,在人安靜之時以柔和的微聲對人說話。你是否在聆聽神說話?請停下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謙卑安靜地恭聽祂的引領。祂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對你講話。

         ()當眾人都在浮燥衝動時,我們要特別小心,不要輕易激動而放蕩,並以全心去傾聽靈裡深處那微小的聲音,讓主指導我們的行止。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走差路、走錯路,因為眾聖徒及我們的經歷,使我們應該明白這個真理,所以聖靈的感動、引導,都是當我們肯回到裡面去時,他才以微小的聲音向我們顯示出來。這時,我們就當立即順從而行,不管當時環境如何,不要顧慮虛浮的人情。事實告訴我們,凡順從裡面微聲而行止的,都是正確的。我們所有的錯處,都是因為順著外界的激動或衝動而行了。凡裡面的引導都不會錯,但裡面所顯出的引導,也都是以深處有微聲而出現的,決不是情感的衝動。

         ()我們多次的荒廢、遊蕩、多走彎路,豈不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根據裡面微小聲音的引導而行嗎?只活在外面人群的浮燥、衝動中,到頭來只不過都是些雲霧而已,出現少時就不見了。所以應當回到裡面去傾聽遵行。經上說:「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訓詞,側而聽我的話語」(箴四20)

         ()自然界的變動,烈風、地震、洪水或暴風常與神的啟示及審判有關,但其本身卻無法傳達完整的信息。神常藉著祂對先知說話來傳達清楚的信息,較少藉著自然界現象傳達同樣清楚的信息。神輕柔的聲音向人的良心說話,照亮人的心,使人甚至國家下定決心,這往往比在西乃山或迦密山上宇宙奇景的轟轟雷聲更加有效。

         ()11~12節所記烈風、地震與火都是自然界的大變化,驚心動魄,但聖經說耶和華卻不在其中。這些只是祂所掌管的宇宙中的現象。先知最後聽見神的聲音是在祂說的話裡。人要用心靈去接觸才能聽到神永活的話語。神的話如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杜甫詩)。綜合說來不外三種教訓:(1)神藉這些大自然的現象彰顯祂的威嚴;(2)以利亞在這三者中都見不到神,等於告訴他,必須用內心的力量去克敵致果;(3)神可以用這些來刑罰祂的百姓,但現在不是時候。

 

【王上十九13「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

    〔呂振中譯〕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着臉,出來站在洞口;忽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甚麼?』

   〔原文字義〕「蒙上」緊緊包住,裹住。

   〔文意註解〕「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用外衣蒙上臉』在聖經裏有幾方面的意思:(1)表明敬畏、懼怕,無法承受神的榮耀(參出三6;王上十九13;賽六2)(2)表達恭謹、忠誠、貞節(參創廿四65)(3)表示悲哀、傷痛(參撒下十五30;十九4;斯六12)。『出來站在洞口』表示以利亞尚未及「出來站在山上」(11),神便以烈風、地震、火、微聲等一連串的作為來啟示祂自己。

         「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你在這裡作甚麼?』請參閱9節註解。

   〔話中之光〕()「用外衣蒙上臉」,以利亞在神面前本能地蒙上了臉。他煩躁的精神平靜了下來,他的不忍耐也被制伏了。精神高亢、衝動抱怨的先知變得謙卑順服了,準備聆聽耶和華的話語。「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以利亞要看到他為神服務的最大的成果嗎?不是靠使火從天上降下來,也不是靠懲治巴力的先知,而是靠神的靈默默地作工,使罪人剛硬的心柔和順服,這是聖靈潛移默化的工作。

 

【王上十九14「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呂振中譯〕他說:『我為着永恆主萬軍之神大發妒愛熱情,因為以色列人撇棄了你的約,翻毀了你的祭壇,用刀殺死了你的神言人,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想法子要我的命。』

   〔原文字義〕「大發熱心(原文雙同字)」發熱心,嫉妒;「背棄」離去,棄絕;「毀壞」拆除,推翻;「尋索(原文雙字)」尋求,渴求(首字);取,拿(次字)

   〔文意註解〕「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請參閱第10節註解。

   〔話中之光〕()神問以利亞一樣的問題,以利亞也用一樣的答案回答神,看起來前面的神蹟也沒有影響或改變以利亞。神也沒有責備以利亞,反倒立刻給了以利亞新的工作。這是不是也會讓以利亞事後回想到自己手中行的神蹟也沒有改變以色列人,但以利亞立刻灰心放棄。其實以利亞自己遇到神蹟也是一樣冥頑不靈,但神並不就此放手。

         ()以利亞這個回答和先前的一樣(10),但所含的精神卻大不相同,現在先知平靜順服了。他只是在陳述事實,而不再抱有原來那樣的態度。人們想要謀害他,但現在他卻願意繼續和神同工了。現在出去的是一個新的以利亞,不再有烈火和風暴使萬人驚歎仰慕,卻要以一種更加柔和安靜的態度和眾人講話,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隨時隨地勸勉人,在人們的心裡和生活之中產生恒久的果效。

 

【王上十九15「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

   〔呂振中譯〕永恆主對他說:『你回去,取道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裏,你要膏立哈薛做王去管理亞蘭;

   〔原文字義〕「大馬色」安靜的粗麻紡織者;「哈薛」看見神的人;「亞蘭」被高舉。

   〔文意註解〕「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去」:『你回去』表示神有新的使命要讓以利亞去執行;『大馬色』當時蘭國的首都,位於北國以色列的東北方,距離何烈山約有700公里。

         「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哈薛』後來在亞蘭發動政變(參王下八15),自立為王;『亞蘭王』後來成為以色列人的死敵(參王下八12)

   〔話中之光〕()神很幽默,祂任憑以利亞「起來逃命」(3),從耶斯列走到別是巴,又在曠野「走了四十晝夜」(8);好不容易剛到西乃山,就叫以利亞掉轉腳步,「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去」,回到他已經受夠了的事奉道路上(47)。「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五17),有時候,神也允許我們從耶斯列逃到神的山,經過一路的內心爭戰,然後才讓我們「回去」,好在事奉中更深地領會事奉的意義。

         ()15~18神對先知以利亞說的話,顯明祂是宇宙和歷史的主宰。北國以色列就要面臨內外的大患,外有亞蘭來的攻擊,內有外邦信仰的威脅。神的信息是:(1)這些災禍是神對以色列的刑罰(17)(2)神藉以利亞預告這刑罰,並膏哈薛,以後用耶戶和以利沙來分別施行(15~16)(3)當前環境看似無望,但神在以色列中留下七千人是未曾拜過巴力的,因此以利亞決非唯一剩下的人(1018)

 

【王上十九16「又膏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

   〔呂振中譯〕又膏立寧示的孫子耶戶做王來管理以色列;並膏立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接替着你做神言人。

   〔原文字義〕示」被拯救的;「耶戶」耶和華是他;「亞伯米何拉」舞蹈的草原;「沙法」審判的,他已判定;「以利沙」神是拯救。

   〔文意註解〕「又膏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又膏』膏哈薛作亞蘭王和膏耶戶作以色列王這兩項任務,均由以利亞的弟子以利沙代為完成(參王下八11~13;九1~10);『耶戶』原為北國以色列的軍長,後來發動政變,自立為王(參王下九13)

         「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亞伯米何拉』位於約但河以東的基列雅比東方約10公里處,也是基甸擊敗米甸人的地方(參士七22),不過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亞伯米何拉是在約但河西岸的另一處地方;『以利沙』先知以利亞的繼承弟子,在南北兩國分治時代,以利亞和以利沙是最富盛名的兩位先知。

   〔話中之光〕()以利亞的錯誤,在於他自以為是不能取代的,是神最後的惟一希望。耶和華宣佈三個繼承人,是表明祂永不會走投無路。亞蘭王哈薛將會成為神審判以色列的器皿(參王下十32~33)。耶戶會成為以色列王,同時將神的審判帶給亞哈家(參王下十1~28)。以利沙則會接替以利亞的先知事工。

         ()以利亞竟然忘了,是神與他同在,顯出祂的大能,改變了時代;他也忘了還有那麼多的百姓,同他站在一邊,擊殺巴力先知,現在卻自憐孤單,要起而逃命!神告訴他,神是統管宇宙的主宰,人可以失敗,祂不會失敗。人不必為神擔心,以為:只有我一人,我死了,正統信仰也就絕了種。所以逃跑是留種的行動。祂的工作不用你挂心。神要膏立哈薛作亞蘭王,耶戶作以色列王,以利沙繼為先知,成就祂的旨意。而且在每一時代,不論環境如何黑暗,神總留下屬祂自己的人(參王上十九15~21)。這是何等安慰的話!神的僕人哪!要堅持盼望,神必然得勝。

         ()神說膏以利沙接續你作先知(16),這表示以利沙就是以利亞的繼續、化身、彰顯。以利亞預表復活升天的基督,以利沙預表一個被聖靈充滿、而把復活的基督活出來的人。

 

【王上十九17「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

   〔呂振中譯〕將來躲避了哈薛的刀的、耶戶必殺死他;躲避了耶戶的刀的、以利沙必殺死他。

   〔原文字義〕躲避」溜出,逃出。

   〔文意註解〕「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哈薛之刀』代表神藉外邦亞蘭國的侵略,對以色列人的審判;『被耶戶所殺』代表神藉篡位的耶戶殘殺亞哈王室,對北國以色列的審判。

         「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被以利沙所殺』代表神藉先知以利沙的定罪和審判。

   〔話中之光〕()神預備的三個器皿,顯明了將要來的三重審判,也表明以利亞在迦密山的事奉是成功的。因為他的事奉不是為了復興以色列,而是為了顯明「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7),有權審判自己的百姓;當百姓承認「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9)的時候,就是承認了神審判的權柄。雖然耶洗別仍然猖獗,許多百姓「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羅一21),但在審判面前已經無可推諉。

         ()必被以利沙所殺」,所謂「殺戮」的工作是比喻性象徵性的:「我藉先知砍伐他們,以我口中的話殺戮他們」(何六5);或像耶利米的工作那樣:「看啊,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耶一10)。先知所做這些擊打和殺戮的事都隨著神的話,祂的話「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來四12)。以利沙的使命不是肉體的搏殺而是屬靈的爭戰(參林後十3~6);罪是真正的仇敵,要從全地根除的是它的邪惡,而不是人的肉體。

 

【王上十九18「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

   〔呂振中譯〕但我在以色列中已為自己保存了七千個餘民、是未曾向巴力〔即:外國人的神〕屈膝過,未曾和巴力親嘴過的。』

   〔原文字義〕「留下」保留,遺留;「屈」鞠躬,屈伸;「膝」膝蓋;「親」親吻;「嘴」口。

   〔文意註解〕「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七千人』可看作以利亞時代以色列人中敬畏神的餘民;使徒保羅引用這事跡來證明,每一個世代都有神因祂的恩典為自己保留的餘民(參羅十一4~5)

         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向巴力屈膝』敬拜巴力時的姿態,表示尊敬順從;『與巴力親嘴』敬拜巴力時的動作,表示親密愛慕。

   〔話中之光〕()以利亞曾經兩次說「只剩下我一個人」(1014),神卻宣告自己還揀選了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雖然以利亞看不見,但神卻看得清清楚楚。這既是提醒以利亞,並不是只有他在「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10);也是提醒我們,我們只要做好自己該盡的本分,不管有沒有看見事奉的果效,都不必灰心失望、也不可自高自大。

         ()這七千人之所以「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表面上是因為他們專心順從神,實際上是神「出於恩典」(羅十一6)的揀選,而「不在乎行為」(羅十一6)。神救贖的法則從來都是「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羅十一5),祂並沒有揀選幾百萬以色列人,而只是「為自己留下七千人」,不到百分之一。

 

【王上十九19「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裡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以利亞到他那裡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

   〔呂振中譯〕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裏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在犁田;在他前面有十二對牛,他自己趕着第十二對;以利亞往前走到他那裏,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

   〔原文字義〕「離開」去,行走;「對」一雙;「搭」投擲,扔。

   〔文意註解〕「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裡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離開那裡』即指離開何烈山(8);『以利沙耕地』表示他原為農夫。

         「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十二對牛』表示他的家境富裕,田地廣袤。

         「以利亞到他那裡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外衣』用駱駝毛織造,是先知職分的象徵(參王下一8;二813;亞十三4);『搭在他身上』表示呼召他作先知。

   〔話中之光〕()神吩咐以利亞用油膏以利沙(16),但以後我們看見以利亞並沒有用油膏以利沙,乃是用一件外衣搭在他身上(19);這外衣在以利沙身上特別是只指豐滿的聖靈說的。以利沙兩次接觸到以利亞的外衣(第二次是在王下第二章),這是說出我們對聖靈有兩種不同的經歷。第一次是以利亞主動將外衣搭在他身上(本節)。以利沙這次得著這件外衣很簡單,不需要出任何代價。這件外衣一接觸到以利沙,他就像通了電、醉了酒一樣,立刻撇下工作,辭別父母來跟隨以利亞。聖靈一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就受感甘心樂意來跟隨主。

         ()以利亞和以利沙是聖經中非常特別的一對先知,按外面來看,他們好像是兩個人,但在屬天的眼光中,他們確實是一個人。這裏耶和華吩咐以利亞說:你要去膏以利沙接續你作先知。這表示以利沙就是以利亞的繼續、化身和彰顯。以利亞豫表復活升天的基督,以利沙是豫表一個充滿聖靈,並且在他身上把復活的基督再活出來之人說的。這兩個人的名字非常相近:一個叫以利亞,一個叫以利沙,只差一個字,把以利亞多讀幾遍就變成以利沙了。這正如我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關係一樣:我們主的名字是基督,我們的名字是基督徒;基督在聖靈裏進到我們裏面,我們就變成基督徒了。

 

【王上十九20「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裡,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作了什麼呢?”」

   〔呂振中譯〕以利沙就撇下那些牛,跑去追上以利亞,說:『請容我先和父母親嘴,然後我便來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去吧,可要回來;因為我向你作了甚麼、你總要記得。』

   〔原文字義〕「跟隨(原文雙字)」去,行走(首字);在之後(次字)

   〔文意註解〕「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裡,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親嘴是以色列人的問候習慣(參撒下二十9),此處含有向生養他的父母告別之意。

         「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作了什麼呢?」:『我向你作了什麼呢?』意思是「我做了什麼來阻止你呢」,沒有責備的意思,因為作先知的呼召並不阻止一個人盡他愛家庭的責任。

 

【王上十九21「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

   〔呂振中譯〕以利沙就離開他而回去,取了一對牛來宰,用套牛的器具去煮,將肉給眾民喫;隨後就起身去跟隨以利亞、做他的助手。

   〔原文字義〕「器具」用具,器械;「服事」伺候,供職。

   〔文意註解〕「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表示他放下現有工作,跟隨以利亞接受先知呼召的決心。這種「殺牛焚軛」的堅決行動,有如成語「破釜沉舟」的意思。

         「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起身』意指「隨即」;『跟隨』意指「亦步亦趨,不離不棄」;『服事』意指「伺候」。

   〔話中之光〕()以利沙所宰的可能是自己趕的那對牛,又燒毀了「套牛的器具」,表示義無反顧地放下了過去的工作,不再需要這些東西。神早已預備了以利沙的心(16),所以以利亞不必行任何神蹟,以利沙就立刻順服呼召,他的家人朋友也沒有阻攔。這就讓以利亞清楚地看到,耶洗別之所以對迦密山的神跡無動於衷,實在因為她根本就是被棄絕的,但「神並沒有棄絕祂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羅十一2)

         ()「以利沙」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拯救」,當以色列都在敬拜假神巴力、無法靠自己脫離罪惡的時候,這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以利沙一生事奉的目的,就是在審判中顯明只有「神是拯救」。神藉著以利亞顯明了「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7),但百姓「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羅一21),所以無法避免審判;然後就興起以利沙,顯明人雖然不能自我救贖,但「神是拯救」。

 

叁、靈訓要義

 

【靈性的低潮與恢復】

   一、得勝後的沮喪(1~4)

         1.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1~2):亞哈討好耶洗別,以及耶洗別的恫嚇,使以利亞感受政教兩方面的威脅。

         2.「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3~4):以利亞看不見勝利的成果,因懼怕而逃命,沮喪灰心。

   二、神的醫治(5~14)

         1.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5~6):差遣使者拍醒他並供應水和餅,使其身心得著復甦。

         2.「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7~8):使者第二次拍醒,使其得著飲食的力,能夠走四十晝夜。

         3.「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9):向他說話,責問他為何棄職逃跑。

         4.「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1014):以利亞兩次過度高估自己的熱心,抱怨缺乏屬靈的同伴。

         5.「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11~12):神藉烈風、地震、火和微聲啟示祂自己不在轟轟烈烈的事工中,而在人的專注與順命。

         6.「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13):神再次責問他不該棄職逃跑。

   三、新的使命(15~21)

         1.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15~16):神命以利亞回去膏三個神在將來所要使用的人。

         2.「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17):神將會藉哈薛的侵略、耶戶的篡位、以利沙的責備來審判北國以色列。

         3.「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18):神使以利亞知道他並不孤單,尚有七千個隱藏的同路人。

         4.「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裡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以利亞到他那裡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裡,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作了什麼呢?」(19~20):以利亞呼召以利沙繼承自己作先知,並獲得以利沙清楚的回應。

         5.「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21):以利沙拜別父母,並招待同鄉後跟隨以利亞。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紀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列王紀上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