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第三章拾穗 【彼後三1】「親愛的弟兄啊,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 現在一詞說明了二封書信可能沒隔太久,加上讀者顯然相同,由此推論作者為同一人乃最合理。提醒似乎再回到一12~13的手法,耳提面命,不厭其煩;激發也是如此,不過物件是誠實的心,或作純潔的心。彼得瞭解重複教導及回憶的重要。心為思想的器官,專司理解,特別是道德上的理解。── 楊東川《中文聖經注釋──彼得後書》 “激發”的原文diegeiro,有攪動之意。我們很容易因物質世界的誘惑與事務之繁忙,使我們愛主的心冷淡凝固,需要人用愛心來激發擾動,將愛火重新挑旺(參提後一6)。許多時候信徒的心靈會無故消沉、悲觀、灰心、懈怠、鬆弛,便不想在屬靈的事上求長進。在這種情形下很容易因試探而失敗,所以我們必須常常親近主,與弟兄姊妹有屬靈的交通,使我們可以彼此受激發,在靈性上不至孤立無援。 “誠實”原文eilikrine,是真純的意思,英譯本作Pure,有加榖物經過篩淨之後,所餘下的部份,乃是純淨無雜質的。此字新約僅用過兩次,除此處外,另一處是在腓一10亦譯作“誠實”。我們的心應當單純、清潔、誠實、無詭詐,良善而光明、不沾染罪惡;神的話就是要激發我們這樣的心,使我們的心,更為純潔。――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書為“第二封信”,前信當指教會已讀過的《彼得前書》。寫信的目的都在“提醒”、“激發”(看一13;猶5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三1~2】我們的記性頂容易忘記神在我們身上的一切恩惠。當我們需要時,或許在患難中,我們對神懇篋由恩,甚至許願,一朝事過境遷,平安的時刻來到,我們對於神的恩典,便淡然忘卻。我們不可作一個忘恩的基督徒,乃要細算神在我們身上所成就的大恩,好激發我們愛神的心。── 張志新《彼得書信》 表明記載本書的目的,即為了使人紀念使徒們對基督再來的教導。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7】當時的假教師對信徒說:自從創造世界以來一直安然無恙地保全到至今,將來也會繼續如此,從而否認了將來的末世的審判和主的再來。對此彼得警告信徒如同古時世界因著挪亞洪水受到審判一樣,末世也會有審判。那時將受到火的審判,那日一切惡人將受到審判。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2】「叫你們紀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
」 “紀念”不是記起,也不是記住一時便丟下了,乃是常常想念記住;即或從未忘記,仍需常常思想、懷想、謹記在心,這是基督徒對聖經的話應有的態度。――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聖先知 ”指舊約的先知,先知和使徒都是傳神命令的人。彼得是使徒之一,說話帶有使徒的權柄和知識;所教導的信徒生活和生命的道理與方向都來自主基督。──《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三3】「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欲出來譏誚說:
」 “隨自己私欲出來譏誚說”,是特別指那些對主再來的真理,憑著個人的偏見而批評、講解。不論他們本身的行為如何,他們是否為自己的行年辯護,但他們這種憑自己的喜好來講解主再來的預言,結果便產生出各種的錯誤,並引起譭謗的話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因為有私慾,所以譏誚。輕看主再來的人,其人在靈性上必定有毛病。―― 倪柝聲 所謂譏誚者指的是以輕視的態度看待應當認真對待之事物的人。──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假教師的特徵是道德腐敗和否認正統教義。譏誚: 是“嘲笑”或“冷嘲熱風”之意。無論古時還是現在常有這樣的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三3~4】為何這些叛教者要譏誚?因為他們想繼續活在他們的罪中。如果你的生活方式違反了主的話,你要不是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就必須改變主的話。叛教者選擇了後者,因此他們便譏誚審判的教義與主的再來。──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彼後三3~7】作者要人注意,在末世(主基督降生到祂再來這一段時期),在先知的預言要一一應驗的這個時代,有假教師出現,否認基督會再來。這些人說,基督到現在既仍未來,便不會再來。據他們觀察所得,自從列祖死了到現在,甚至自從天地創造到現在,大自然如常運作,看不見有神的干預。作者責備他們故意不看事實,難道洪水滅世界(當指全地有人居住之處)不是神的干預嗎(創6~9章)?神用話語立定天地(看創1章);也是靠祂的話語,今天的宇宙得以存留(來一3)。 將來神要用火來消滅這世界和其中不敬虔的人;創造和毀滅的權柄都屬神。──《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三4】「“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
」 假教師之所以懷疑主再來的應許,乃由於他們的觀念是屬於「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s),對神之「超自然」介入歷史不能接受。──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他們否認舊約的預言(但7:13)、主的話語(可8:38)、使徒們的教導(林前15:51;雅5:7)。列祖: 指雖然從主和使徒接受關於主再來的教導,卻沒有等到就死去的基督徒(羅11:28;15:8;林前10:1)。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5】「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 “故意忘記”,即故意不去思想神的作為,故意不去留意那些足以證明有一位神的事。 “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這一句英文譯作and the earth standing out of the water
and in the water,中文新舊庫譯本譯作“有地從水而出,藉水聯結”;是則“從水而出”的意思並非是從水而造出地,乃是將水陸分開而成了地的意思,這樣就和創世記1章中神將“天下的水”“聚在一處”而造成水陸的記載相合(創一9-10)。 這裡的記載應與創世記一1-10的記載對照。按創一1已有了“地”,但那“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被水淹沒的。注意,聖經在那裡卻未說那地是怎樣來的,未說明神怎樣造了天地。只告訴我們神在那已有而黑暗空虛的地上,造成我們現今居住的世界。――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故意忘記」,不是不知。姑作是說,以自欺欺人啊!―― 倪柝聲 本節意指世界和宇宙裏的自然律是由神所創造的,神既可創造自然律,當然祂也有權去改變自然律,使祂偉大的作為不受自然律所限制,主從天再次降臨便是彰顯了神偉大的「抄自然作為」的明證了。──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他們故意忘記: 假教師否認天地由神創造,主張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而且將保全至永遠。他們否認萬物都在神的掌管之下(西1:17),以及神對這個世界的審判。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5,6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是哪個世界?】 答:有一些好譏誚的人說:「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彼後三4),這種沒有變動謬妄之論,彼得便加以警告說:「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彼後三5,6)。意思是指他們故意不去回想神的大能,輕忽神的奇妙作為。神起初造這世界,是「因為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卅9),照樣祂也有全能的命令,許可這世界被水淹沒,使這天地用火焚燒,改變世界萬物(7,10,12;來一12),是不足為奇的。這裡「藉水而成」(彼後三5)一句願意為「與水並立」,呂振中譯作「藉水而結合」,所以全句意思不是大地從水造成,乃是大地與水一同存在的聯結。就整個地球而言,水占四分之一,將水陸分開而成了地(創一9,10)。「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照彼得的口吻,顯然就是指著這最初的世界說的(創一1,2),因為「起初神創造天地」之時(創一1),表示神已經把最初的天地世界都造成了,「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創一2),表示後來因被魔鬼和罪的敗壞緣故,而地面變成混亂,被深淵大水完全淹沒了(注)。所以此處正是彼得所講的意思,因為從上下文觀之,只有提到最初創造太古當時的世界,以致神命現今存留的天地(彼後三4-7),而並未提到挪亞洪水的事。且那次洪水並不是全世界的毀滅,只不過是對那時的罪人,旅行一次審判的刑罰而已。所以前者所論,指為最初的世界視為正確,而後者就不足置信了。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二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三5,6彼得提及神創造的工作時,曾三次說到“水”,並且說“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了”,到底這話是指洪水滅世呢,還是指創世紀一章2節聖靈運行在水面的情形呢?】 這也是一處難解的經文。 彼得因為要回答那些譏誚的人,所以提及天地水的創造。那些人譏誚說:“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毫無改變,耶穌既然升了天,那裡還會再回來呢? 彼得就回答他們說,萬物並非“仍是一樣”,乃是有了多次的改變,單就大地而言,就已有了三次改變,將來的改變則甚可怕,被火焚燒。 一、大地從水而出。 二、大地藉水而成。 三、大地被水淹沒。 四、大地將被火焚燒。 在創世記一章大地與水有密切關係如下: ①創世記一章並沒有提到神何時及如何造“水”,因為在第五節便題到水已經存在。水是由氫氣2與氧氣1所合成,H2O化合而成為多量的水。這些水蓋滿地面,而且淹沒了地面,因此。 ②神吩咐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即在洋海中),使大地露出。這就證明,大地未露出以前,大地是被水全面淹沒了,是毫無疑問的。 ③中文所說地“藉水而成”一子句原文為“與水並立”,該“成”字原文為SUNIST EME,原意為“共同站立”,“共同存在”“一人站一邊”,所以彼得的意義不是大地“藉水而成”,乃是“大地與水一同存在”,地占地球四分之一,水占地球四分之三,這是今日科學家的推算。 可是,彼得繼續說下去:“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這句話頗難捉摸。到底彼得是指創世記一章2節聖靈運行在水面以前大地被水淹沒呢?還是指日後以洪水淹沒世界呢?,解法如下: a.彼得的口氣是指創世記一章2節的情形。因為神創造天地之時(創一1),己經把天地海都造齊了,以後因被魔鬼破壞(創一2),地面混亂,地被大水完全淹沒,地上一切“史前生物”也都死去,然後神的靈在水面運行,以後重新恢復大地上秩序,所以彼得的意思不是指挪亞時代的洪水而言,這一節的“當時”二字是與上文連接的。如果是指挪亞時代的洪水,則應用“以後”,不應用“當時”。 b.但是許多解經家認為彼得在這裡所說是指挪亞時代的洪水而言。因為彼得是要向那些譏誚的人答辯,表示世界並非“仍是一樣”,乃是有改變的,在創造時有改變,將來也有改變,不用水而用火毀滅這個世界。 作者本人認為第一說較合,這是彼得所獲得的獨有啟示,保羅無之。──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三5~7】彼得的主張是明顯的:用祂的話創造了這世界的神,亦能介入祂的世界作祂想作的事!世界是祂的話所造,也因祂的話而存留,祂的話是大有能力的。 神有在任何時間「介入」並完成祂旨意的能力。祂能從天上降下雨或降下火來。「然而我們的神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詩一百十五3)。──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彼後三6】彼得列舉了挪亞洪水時的審判。明確宣告曾經用水審判過世界的神將用火審判這個世界。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7】「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但……”──表示以下所講和上句的意思不同或相反。“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這意思就是,雖然神曾用水淹沒了起初的世界,但對於現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神的審判尚未到,仍然同樣是憑著神創造世界時的那些命令而存留,直到結局的日子來到。現今世界能以保持現狀,天然界的各種規律能以正常地運行不息,都是因神的命令而保持的。 “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本句指出“不敬虔之人”是必要受審判的。神已經為他定了一個“遭沉淪的日子”(參徒十七31),那日子也就是神要毀滅這世界的日子。使徒要提到這件事的意思是要說明主怎樣審判了當時的世界,又必然會審判現今的世界,則主耶穌再來的應許自然是真確的了;因為主耶穌的再來和這世界末了時,不敬虔的人遭沉淪,都是相繼發生的事。若主耶穌尚未再次降臨,則在主降臨以後才來到的世界末日也就不能發生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節使我們明白:①按照神的應許(創9:11),這個世界不會遭受水的審判;②當惡人遭永罰時,這個世界也受審判而消失;③這個世界也象創造天地時那樣,受到藉著“話語”應許的火的審判(賽29:6)。在此我們認識到:第一,信徒不應該羡慕或懼怕惡人的亨通(詩73篇);第二,信徒應當將自己的盼望存在永遠的事情上(太6:33;林前9:22)。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8】「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表示彼得在此所講的信息,並非那些信徒所不知道,沒有人可記住他們還未知道的事,是那些信徒忽略了所已經知道或聽到的事。這不可忘記的事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這句話是引自詩九十4,摩西祈禱的時候說:“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加夜間的一更。”但彼得將摩西禱告中所說的話,再加以推廣,將反面的意思也表明出來。主不但有千年如一日,亦看一日如千年。表示主在時間方面,不像人類那樣受一定時間次序的限制,不論是需要一千年才成功的事,或只需一日便可以成功的事,在祂都是一樣的。祂在成就任何事情上並無時間方面的困雖。所以我們不能用我們對於時間的觀念來推測神的作為,以為神必須在某一時間限制之內完成某等事件,否則便會太遲或無法完成祂的旨意。我們並沒有神的能力,更不能用時間限制神的作為。――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主看一日如千年,」我們常重視『年』的意義而忽視『日』的價值。許多人在新年立新志,抱著極大的希望;其實歷史上重大的紀念日,很少是在 「主看…千年如一日。」在人看來,千年是一個很長的日子,但時間對於神可以說不發生甚麼關係的。這好比窮人用一毫子坐電車都捨不得,但萬萬富翁買一張飛機票去英國都不在乎。―─
桑安柱《銀網集》 千年如一日。」祂不像我們會受到時間的限制,祂亦不以人的標準來估量它。神在時間之中彰顯祂的作為,但祂並不受制於時間。──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一日如千年」表示時間寶貴(詩九十12),也表示神懇切等待世人回頭;「千年如一日」表示光陰容易過去,也表示神的信實和忍耐,永不改變。──
張志新《彼得書信》 此語出自《詩篇》九十4;神看時間與人不同,因祂超越時空。從永恆來看,千年短如一天,而一天也長似千年。人以為神耽延,其實是神寬容,予人悔改機會(9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神是超越時間的存在,因此對時間的感覺也與人不同(出三14;詩90:4)。生活在有限的時空之下的人,懷疑神(約20:24,25),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判斷神,簡直是無稽之談。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8~13】在前面論述了主再來的必然性,在這裡彼得明確答覆因主的再來遲延而感到不安的信徒。同時講述了再來時要發生的景象,以及信徒當持有的生活態度(帖前5:23;提前6:14)。主的再來遲延的原因是神的愛,即為了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得救的機會。在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神賦予人類的時間是:①神恩典的禮物;②不信主之人悔改並歸向主的機會;③為他人事奉的機會;④生命成長,成熟的機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9】「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這句話顯然不是對基督徒說的。但注意:“乃是寬容你們”的“你們”,卻當是指受書人──信徒,而不是指未信的人,因使徒在書信的開端已經說明:“寫信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這樣,難道信徒還未確定是否得救,未知會否沉淪嗎?不然彼得把這兩句話“乃是寬容你們”和“不願一人沉淪……”──合在一起說,便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說出神對罪人的心意是願意每一個人都能悔改,不願一人沉淪,所以基督徒應當體會主的心,趁主未來之前,儘量引領沉淪在罪中的人悔改歸向神寸;另一方面也說出,神不但寬容罪人,讓他們仍有機會悔改,其實更是寬容基督徒,使他們仍有可以引領罪人悔改的機會,不至空手見主。 所以本節的主要用意,是以信徒為對象;使徒警告信徒不可怪責主耽延未來,而以為主的應許不可信,其實乃是主寬容他們自己,仍給他們事奉主,為主盡忠的機會。信徒應當趕快趁主耽延的時機,潔淨自己,熱心救人,以免辜負了主“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的心意。――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神的「延遲」是表示祂對這個世界有計劃,並且祂正在施行祂的計劃。 「你們」與「我們」不同。「我們」的意思是全人類;「你們」是指彼得的讀者就是神所揀選的(彼前一2;彼後一10)。 「悔改」就是「心思意念的改變」,而非「後悔」,後悔的意思是「我為自己的過錯感到難過」,也不是「自責」,自責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消極無望的態度,使人陷入絕望的情緒中。 「都悔改」在英文是to come to repentance,其中come這個字有「讓出地方給…」的意思。失喪的罪人需要挪去心中的驕傲,並讓出位子給「悔改」,且謙卑地接受神的話。──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聖經從三方面看神的旨意:1,依祂至高無上的主權所定的絕對旨意(賽四十六9~11;但四17 ,35;來二4;啟十七17)。2,祂所定的道德法則,也就是道德律(參羅三20注;可三35;弗 六6;來十三21)。3,神由愛而生的意願和感情(結三十三11;太二十三37;彼後三9)。神的絕對的旨意一定徹底完成。祂包含在道德律中的旨意,需要人的順從來實現。祂心中的意願和感情只實現到祂絕對旨意容許的程度,譬如說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但事實上會有很多的人不能得救(啟二十一8)。──《啟導本聖經註釋》 乃願人人都悔改: 表明了主的再來遲延的理由。只有蒙揀選的人都悔改,並歸到神面前時,神才會審判世界(太24:14;啟7:3)。在此我們領悟到:①神的計畫決不會落空;②神絕不放棄對百姓的信實(約壹1:9),③現在正是事奉神的時候。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0】「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 注意“日子”二字,而不應注重“賊”字,彼得講這比喻的重點是取意於時間方面的難以預料。“賊”的來臨,不論在甚麼時侯,總是選擇最難被人料知的時間,以便使人難以防備。照樣,主耶穌再來的日子,也是人所無法逆料或豫算得來的。 關於這一點,主自己在世時已講得十分明白。祂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二十四36)。所以任何人,用任何方法去計算主來的“日子”或“時辰”,都必然是錯誤的,不論人們宣稱如何得著超然的靈感與啟示,但它們若與聖經的明文相衝突的,就顯明是錯誤的。 “那日”是指世界的末日,因下文所說的是關乎世界的最後結局的事;所以這“那日”與10節首句的“主的日子”不同。“主的日子”是指主耶穌的第二次降臨,這就從“要像賊來到一樣”(對照太二十四43)便可以肯定。但本節中的“那日”卻是指舊天地的最後毀滅,因為下文明明的說都要被烈火銷化(參啟二十15;二十一1)。 “天必大有響聲”,這句話似乎表示那使這世界上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的,可能是由於一種猛烈的爆炸而引起的焚燒。“大有響聲”暗示那種爆炸是屬於類似現今核子彈爆炸而引起的威力,或更甚于現今人類所有最具威力的武器的某種天然的爆炸,也可能是直接出於神超然的能力所發出的毀滅力量,正如神毀滅了所多瑪,蛾摩拉那樣。――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主的日子”指 基督再來(徒二20;林前五5;帖前五2,4;帖後二2)。舊約時代稱作“耶和華的日子”(珥一15)。我們對主再來的時刻所知有限,只知道:1,主必再來,來的時間只有神知道(太二十四36)。2,主來臨時很突然,“要象賊來到一樣”不能預料(帖前五1~3)。3,是神審判世界的時候(徒十七31)。 《但以理書》和《啟示錄》都有關於將來的描述。用有限的人的語文來描繪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將來的情景,所能傳達的只是那種空前驚心動魄的景象。作者說到“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是說地球以外太空中的諸天體會在一陣巨響中消失(12節)。“有形質的”可能指太空星宿,更可能指現代科學所分析出的宇宙基本物質,例如氫、氧、鉀、鈉等所構成的各種實體。作者說,這一切和地球及地上之物都要被火燒盡(參3~7節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主的再來沒有預告會突然到來,因此彼得說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太24:43,44)。在此我們認識到:①信徒應在神和人面前正直(利19:11;弗4:14);②即使是細微的行為,都要傾注關心(林後11:2)。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0天有大響聲廢去,有形質的被烈火銷化情形如何?】 答:那日天必有大響聲廢去——那日意指世界的末日來到,「有大響聲」其原文()意指訇然With a Loud Noise,原意乃為矢箭射出時呼呼之聲,或如颯颯吹過的風聲,在新約聖經只有此處用過一次。乃指熊熊烈火焚燒的聲音,猶如天像書卷起來的響聲(賽卅四4)。這種大響聲,顯然類似現今核子爆炸,隆隆巨響,震動天地那樣強大的威力,甚至直接出於神的超然毀滅力量,使天勢震動,天地廢去而滅沒了(太廿四29,35,五18;來11,12;詩一O二26),萬分可怕。 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這有形質的,原文為(),有原質,地上五行之意。英文譯作Elements,即原質、原素,此字原有巴比倫傳說神道之事而引用者,如風、雨、日、月、星、辰五行等,均謂各有其神靈。當時希臘哲學家威信世界一切物質,是由水、火、風、土四種原素組合而成,即所表示有形質的;但大多數認為這有形質的,乃指日、月、星而言。總之,彼得的預言,將來的世界天地萬物都要廢去,豆芽燒盡,都要被烈火熔化,這種烈火是出於地上的爆炸焚燒,或是藉著別的天體星球相撞而來,人是無法預測的。不過照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有一種星名nova的,忽然出現,光芒四射,照耀輝煌,然後因受一種已經變冷的死星衝擊,就漸漸衰弱而消滅,這地球就是一種死星,是曾一度由太陽中所拋出來的火球殘餘。當神所預定的計畫來到時,這大地或藉著內在的爆炸,或是藉著與別的星球相撞,就會再一次變成閃爍發光的火球,一切歸於毀滅。但信徒必得拯救,只有等候主的再來,盼望新天新地的出現,則可以永遠安居在其中了(三10-13;參賽六十五17,六十六22;啟廿一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三10~11】「天必大有響聲」,這句話似乎表示那使這世界上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的,可能是由於一種猛烈的爆炸而引起的焚燒。「大有響聲」暗示那種爆炸是屬於類似現今核子彈爆炸而引起的威力,或更甚於現今人類所有最具威力的武器的某種天然的爆炸,也可能是直接出於神超然的能力所發出的毀滅力量,正如神毀滅了所多瑪,蛾摩拉那樣。――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後三11】「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 “這一切既都……你們為人該……”,使徒指明這世界的最後結局,將必毀滅而歸於無有;其目的卻不是要引起信徒的悲觀的人生觀,乃是鼓勵他們;既知道這物質的世界的虛空和最終結局,就當熱心地為那永存的靈界的事物,積極進取,行事為人竭力追求聖潔和敬虔,以求在永世之中有真實的“財富”和榮耀。所以基督徒的輕看世界,絕不是一種消極的道理,乃是以輕看世界的精神,努力從事於那些可以存留到永世的事物;這就是基督徒的世界觀。――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為人」這個字的字面意思是「外來的,來自這個世界,外國的」。因為我們已「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一4),所以我們必須活得與這世上的人不同。對他們來說,我們的行為應該像是一個「外國人」,因為這世界非我家! 我們的行為應該有聖潔和敬虔的特色。「聖潔」這個字的意思是「分別、隔離」。基督徒從周遭不敬虔的世界中被呼召出來,並且單單為了神被分別出來。「敬虔」可以被譯作「虔誠」,它在描寫一個生活致力於討神喜悅的人。──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彼後三11~12】『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仰望並促進神的日子來到』(原文)。 聖潔是合於神的性情,敬虔是像神的樣子。我們的為人生活,一切都必須合於神的性情,像神的樣子,有神的成分,彰顯神的形像。如果我們這樣聖潔敬虔的追求天國,我們不只在將來能得進天國,並且在今天還能促進天國。 【彼後三11~13】“新天新地”是舊約先知所盼望的理想未來世界,是人類從未見過的美麗天地。即令現代社會組織 蕩然無存,即使人類已有的一切進步與文明因人的失敗與愚昧,在自尋滅亡中 消失,人類仍有光明燦爛前途,因為神會介入歷史中。人類若能儘快在神寬容的時刻積極回頭悔悟,做到聖潔、敬虔、實現神所定旨意,主的日子也會加速來臨。──《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三12】「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這“神的日子”似乎是指世界被火焚燒之後,一個新的天地將要開始的那日子(啟二十一1)。在那新天新地中,神要親自與人同住,並將一切更新(啟二十一3-5)。 “那日天被火燒……”,原文的“天”ouranoi是多數式的。這樣所謂“天”的意思不是單指地球上的人所見的“天”,乃是指全宇宙,或包括若干星球。這樣,將來更新的天地,並非僅限於地球,也可能是整個宇宙的更新。基督徒應當切切仰望神的日子的來臨。認識這世界的虛生和短暫,就是我們愛慕、等候、切望屬天的祝福和進步的力量和理由了。反之,信徒既已知道這世界的虛空和只是暫時的存在,而仍貪圖這至暫至輕的快樂,忽略了天上的福氣,便是無知而愚頑的人了。 “有形質的”,原文stoixeia英文譯作elements,即“元素”或“原質”;有人以為這可能是暗指原子彈。但按全句的意思,這裡不是說這“有形質的”要怎樣去毀滅別的,乃是說它將要如何被毀滅。是有形質的都要被鎔化,卻不是有形質去使別的物質鎔化。無論如何,這說明了將有一種徹底的毀滅,會臨到這世界;其毀滅之程度,甚至最小的單位也不存在。――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可譯作『催促神的日子來到』。―─ 牛述光 『仰望並促進神的日子來到』(原文)。彼得在這裏所說『促進神的日子來到』,就是促進神的國,也就是天國來到。天國的來到,是需要人在地上與神合作,為天國爭戰的。 「仰望」的意思是「殷切期待、等候」。「切切仰望」可譯為「尋找並急切催促神日子的來到」(looking for and hastening the coming of the day of God)。 在服事中有兩個極端是我們必須躲避的。一個是將我們「閉鎖」在神全能的計劃內,並認為我們無論作甚麼都不會造成任何改變或影響。另一個極端是認為如果我們不作,神就無法成就任何事!神所預定的一切旨意絕不可成為我們懶惰的藉口,我們的計劃和行動也絕不可企圖取代它們的地位。──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 這是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的生活(太6:33),而不是沉迷於世俗價值的生活(約壹二15,16),不隨從世俗潮流的生活,這是對信徒生活的要求(提後三6)。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3】「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這應許在舊約先知書中曾提及。“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耶和華說: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樣在我面前長存,你們的後裔和你們的名字,也必照樣長存”(賽六十五17;六十六22)。 按啟二十一1在白色大寶座審判之後,這舊天地就要過去,另有新天新地將要出現。在新天新地中一切都是“義”的,沒有罪惡和痛苦的存在。那時,神的應許便完全實現了。 新天新地之“天”原文是多數式,即“諸天”之意。本節“我們照祂的應許”與第4節“主要降臨的應許在那裡呢”成強烈的對比。不接受基督為救主的人,無法“照主的應許”逃避最後的審判,也沒有進入新天新地的盼望;但基督徒既是相信且以主的應許為根據的人,就當“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的來臨。使那可怕的世界末日不是成為我們的末日和災禍,乃是照著主所應許的盼望真正實現。讓我們不聽人的話,乃是照主的應許等候主的降臨罷。 “有義居在其中”,這“義”一方面可以指神的義,或一切承受了神的義的人(腓三9),亦直接指耶穌基督本身,因基督就是“那義者”(徒七52;約壹二1;三7)。新天新地的最大特點是有基督住在其中,成為新天新地的中心(參啟二十一22-27)。――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有義居在其中」,這「義」一方面可以指神的義,一方面亦指耶穌基督本身,因基督就是「那義者」(約壹三7)。── 張志新《彼得書信》 有義居在其中: 新天新地指惟存在義的地方(賽65:17;66:22)。與此相關,關於天國請參照<可1:15,神國的概念>。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3新天新地與義居在其中是指什麼?】 答:關於新天新地,按上文記述的情形(彼後三10-12),可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如下: ①是認為舊天地的革新,因為罪的影響,地球已經敗壞,而空中被魔鬼佔領也敗壞了(弗二2,六12),在主降臨以前,這天地必為彼得所預言的,要經那驚人的烈火所焚燒,使之煉淨而更新(參瑪三2,四1),成為煥然一新的天地,有義居在其中。這義可指為神的義,或一切因信稱義而承受之義的人(羅五1,19;腓三9)。義者是以基督為這新天新地作中心,與祂安居其中,直到永遠(參約壹三7;啟廿一1,22-27,廿二5)。 ②是認為另有一個新天新地,由於舊的天地因被罪所破壞,已受咒詛被火銷滅,但神已預備另一新天新地,使地上一切得救的居民,包括千禧年的一切所有的人,和已改變成靈體的歷代信徒,都遷徙至新天新地去居住。這新天地之觀念,非現在新約使徒彼得和約翰所獨見(啟廿一1-5),早在舊約的先知以賽亞也曾提過了(賽六五17,六六22)。不過論到在地上的居民,他們先怎樣經過逃避烈火,而遷至新天新地裡,聖經未有啟示,這是令人百思而不解的事。——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三13 “新天新地”是舊天地經過烈火改變而變成新天地呢?抑在另外一宇宙中的新天地呢?】 “新天新地”這種觀念與預言,在以賽亞書與啟示錄均曾記載。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節及六十六章22節所說的是,神要“造新天新地”,而且也提到有人死亡(六五20)。因為有人猜想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是改造新天新地,可能是指千禧年而言。 啟示錄廿一章1節所提及的新天新地是沒有海的,而且宣佈“不再有死亡”(4節)。似乎約翰比以賽亞先知看得清楚得多。 至於彼得所說的新天新地,是怎樣的一個新天新地呢?解經家有兩派不同意見: 一、是舊天地的革新。因為罪的影響,地球已經敗壞,而空中因為被魔鬼所佔領(弗二2),所以空中、亦即一般人所說的天,也被敗壞了。神有一天要用火焚燒地和天,使之潔淨,正如瑪拉基書所預言的,主降臨以前,要像“煉金之人的火”(2節);又說“那日臨近,勢如燒著的火爐”(四1)。毫無疑惑地,主耶穌降臨以前,天與地必如彼得所預言的,經那驚人的烈火所煉淨。然後,天地煥然一新,使以後在其中居住的“一切義人”安居樂業。 可是,在天與地被烈火焚燒之時,在地上居住的人們,要事先徙置到那裡去逃避火災呢?這一說法無法解答。 二、是另一新天新地。舊的天地因被罪所破壞,已成為可咒詛的,所以要被火所毀滅,但神早已預備另一天地、即新天新地,使地上一切居民包括千禧年中的一切長壽之人和己改變成為靈體的歷代基督徒,都遷徙到那新天新地去居住。 這新天新地的情形,相信亦即約翰在拔摩海島異象中所看見的一樣(啟廿一1-5)。 我們根據天文學家所發現的有關宇宙的事實,便可推測彼得所預言的新天新地是在另一個宇宙,而不是我們這個舊宇宙中。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不只一個,乃是一群的。所以有“宇宙群”之稱。宇宙群是分三類的:一是死去的“老宇宙”,一是現在我們所住的“今宇宙”,另一是未來的“新宇宙”。天文學家在這個宇宙中用望遠鏡向天四邊觀察,發現許多星群,不是一顆一顆的星,乃是離開地球非常遙遠的“星雲”,星粒之多,多如一朵雲彩,因此稱之為“星雲”(NEBULA
and GALAXY)。在天空的星雲非常多,但其實都是另一個宇宙,每一個星雲就是另一個宇宙。這些宇宙有已死去的,如“馬頭星雲”是很惹人注目的。因為該星雲是黑漆一團的,在獵戶星座(ORION),形狀像馬頭。其實該馬頭星雲的宇宙已經死去,其中所有的星均已無光。 再觀察天空,有許多星雲是很規則的,我們太陽系所在的“今宇宙”好像“仙女星座”(ANDROMEDA)的一個“煎蛋形星雲”一樣,中間像蛋黃,四邊像蛋白,已經煎好待人享用。太陽系好像在稀薄的星雲之一端。 不過,這些宇宙可能在未來驚人烈火中都要死去,像馬頭星雲的命運一樣。 但是,天上還有許多“未來新宇宙”,這些宇宙的形像是千奇百怪的,根據天文學家的推論,它們都在“發展”中,或說“膨脹”中,似乎還沒有成形。其中以“室女星座”(VIRGO)的螺旋形星雲最值得研究,很顯然地,這星雲是在“運動”中,好像一切的星都要遠離星雲的中心向外拋出去,而且分為兩個方向向外面拋出去。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新宇宙未經罪惡玷污,適宜義人居住,可能新天新地就是指這些新宇宙而言。 不要忘記,天文學有一觀星原則。比方說:上述的仙女星座中的煎蛋形星雲的光是二百二十萬年前的光,現在才達到地球人的眼前,事實上,二百二十萬年後的今日,該煎蛋形的星雲老早已改變了形狀。“滾了蛋”了。 所以,現在天文學家觀察所得的“未來宇宙”的形狀,乃是多少萬年前的形狀,相信現在已經成形,準備迎接所有義人,你我也有份,安居其中了。──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三14】「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你們既盼望這些事”──“盼望”這字的原文是prosdokontes,其字根prosdoko有等候及尋求的意思。在新約聖經中共用過十三次,有許多次都是譯作“等候”(太十一3;路一21;七19,20;八40;徒十24),有兩次譯作“想不到”(參太二十四50;路二46),另有兩次譯作“指望”(路三15;徒三5),又有一次譯作“懸望”(徒二十七33),“想”(徒二十八6)及一次譯作“盼望”。所以,所謂“盼望這些事”就是等候,想望,尋求這些事的意思。信徒既然盼望等候上文所說有關主的再來,並照主的應許住在新天新地……這一切的事。這樣,我們應當有怎樣的行事生活,與我們心中的盼望相配合?應當“殷勤”。這是本書第三次提及殷勤。第1章有兩次,即第5節及第10節,一這是本書莒歡用的字。 “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本句說明所當殷勤的是甚麼事,就是追求在靈性生命上長進聖潔,有完美之見證,不給人有譭謗的把柄,在生活行為上不留污點,使主的名受辱,這樣就可以坦然無懼地安然見主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新天新地裡沒有罪,因此屬於那地的人當具備與那地的屬性相稱的道德純潔(二13;林後11:2;帖前二12)。在此我們認識到 ①信徒應將聖潔的生活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腓三12);②努力追求聖潔生活,必得到更大的獎賞(林前三13;9:17;約貳1: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4~18】彼得講述將進入新天新地的人,應具備的生活態度,同時勸勉聖徒在信仰上要站立得穩(太24:13;啟21:1)。然後教導信徒排斥假教師的教導。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5】「並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 本句中的“得救”是名詞,“長久忍耐”是指上文主耶穌對這罪惡世界的容忍,並未立即降臨且立即拖行審判而說。使徒的意思是:我們不可因為主還未照祂的應許再來,而懷疑主應許的真確。反倒要以主這樣的“長久忍耐”寬容這邪惡的世代,仍然留給他們有悔改的機會,看為是一種“拯救”;因為主的遲延忍耐,乃是世人可以得救的根本原因,否則,世人早應滅亡了。 “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彗,寫了信給你們。”彼得稱保羅為所親愛的兄弟,顯示他與保羅之間並無任何成見。證明他尊重保羅從神所得的啟示,認為保羅所寫的書信,乃是照神所賜給他的智慧而寫的;換言之,是由神的靈所默示的。所以使徒彼得在這裡的話證明了保羅的書信具有聖經的權威。――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神若不寬容,世界早已毀滅;因為祂的寬容,我們才有了得救的盼望。譏誚神的人必須明白,世界之有今天而未遭毀滅,正是神干預(祂的笑容)的結果;世界的存亡都在祂的掌握中。 本節提到保羅,稱他為“親愛的兄弟”,且極其讚揚,再次證明《使徒行傳》及保羅書信中所透露的二人間在主裡的親密情誼,確極深厚;同時肯定了保羅使徒的地位和他所寫書信的權威。“寫了信給你們”:不是說保羅特別給他們寫過信,而是指保羅所寫致各教會的書信,此時已在各地傳閱,本書受信人當已讀過;也有人說,此處所指為《羅馬書
》的抄本,因該函曾分送各地教會(參羅十六4)。──《啟導本聖經註釋》 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 主的再來 之所以遲延,是因為神的慈愛,要救更多的人(林前1:7-9節)。保羅……寫了信: 如同彼得教導關於主的再來,保羅也曾教導關於主的再來(帖前1:20;4:13-17;帖後1:10;二8)親愛的兄弟: 彼得如此稱呼曾在公共場合當面斥責自己的保羅(加二10-14),表現出寬容的好榜樣(彼前二18)。這種寬容無疑是初期教會合而為一。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5-16保羅一切的信上,都是講論這事所指何信何事?】 答:彼得在此提到「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彼後三15下)——這裡很能肯定,究竟是指保羅一封書信,但很可能是指羅馬書,並說「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彼後三16上)——按這一切的信,意系指保羅所有的書信而言,但當彼得寫完後書時,保羅尚未寫完他的全部書信,如較本書為遲的提摩太前後及提多書,這些教牧書信等是。故這一切的書信,乃指保羅自己已寫成的一些書信,「也都講論這些事」——大概是指前文所述關於基督再來的事(參羅八23,24;林前四5,十五51-54;林後四16-18,五10,弗四30;腓三20,21;西三4,24;帖前四16,17;帖後一7-10)。保羅所寫的信中講論,乃是出於神所賜的智慧,得到靈感的力量而成的。此為彼得在本節所啟示的重點,以及指出保羅書信價值之所在。——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三16】「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 這裡的“這事”大概是指上文所論有關主再來的事;保羅所寫的書信,雖然不是每封信都是專門講論主的再來,但毫無疑問的,他的書信中是常常提到主的再來的(例如羅八23-24;林前三10-16;四1-5;十五51-54;林後四14-18;五10;弗四30;腓三20-21;西三4,24-25;提前六14-16;提後四6-8;多二11-13……),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更是完全以基督的再來為中心信息的。所以在保羅的書信中,只有腓利門書未明提將來的審判及主再來的事,但其中的教訓實亦包含信徒準備迎見基督的精神了。所以彼得說:“他一切的信上也都講論這事”。――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聖經不可『強解』,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可裝明白。―─ 牛述光 『強解』就是解得不自然,解得勉強。 「強解」希臘字的意思為「在架子上強加扭曲、歪曲、曲解。」大多數的異端都曲解了聖經某些基本的教義。假教師斷章取義,歪曲聖經,製造與神的話相反的教訓。「沉淪」可被解為「可恨的、有害的、滅亡的、毀滅的」,它的意思是拒絕永生,結果就是永死。──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講論這事”中的“這事”可能是11~14節所說的有關聖潔敬虔生活的教訓,也可能指勸勉信徒在末世時應儆醒(10節所寫的與《帖前》五2幾乎一樣);也可以是有關保持教會聖潔的教訓。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和《歌羅西書》中都有論及。 作者提到“他一切的信”,可見 彼得已看過保羅的一些書信。作者又把保羅的書信與“別的經書”(舊約的經卷)並提,承認保羅書信已是神所默示的經典,具有權威(看一21;提後三16)。 “無學問…的人”是指沒有在福音真道上受教訓,缺乏真理基礎的人,這種人很容易誤解聖經,強不知以為知(參羅三8;六1,15)。──《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一切的信上: 彼得著寫本書時,大多數保羅書信已記錄完畢,正在教會中傳閱。比起其他的聖經作者,保羅講述了很多深奧的真理,因此一些聖徒有時誤解保羅書信,關於末世的講論,比較難解的部分是帖前5:2-6;帖後二1-12等。別的經書一樣: 指舊約聖經。從此我們可以得知在初期教會,當時保羅的書信已經與舊約聖經一樣,被認定為正典(提後三16)。強解: 指象尼哥拉党一樣(啟二6),為了使自己錯謬的思想正當化,曲解聖經的行為。這樣的人在教義上是錯誤的,因此隨之而來的就是道德上的墮落,終究會滅亡(彼後二1-3)。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7】「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 本節提醒信徒應防備這等人,以免受他們的影響。主耶穌在世上時,也常預先將可能發生的事指示門徒。――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防備」的意思是「不斷地戒備」。徒有知識並不足以保護。他們必須留心;必須警戒。那些有聖經知識的人很容易變得過度自信,因而忘記了這警告。 真信徒會「被惡人的錯誤誘惑」(意譯)。彼得警告我們不要損壞了那道必須立於真信徒和假教師之間的分隔牆。真理與錯謬之間不可能有共享,假教師是活在「錯謬中」(彼後二18),而真信徒是活在真理的範疇中(約貳1~2)。 「惡人」這個字的意思是「不法之人」。真基督徒不可能從恩典中墮落而迷失,但是他們卻會在自以為是的「堅固」中墮落。基督徒的堅固來自於對神話語的信心、對神話語的知識,以及將神話語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的能力。──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作者再度提醒信徒,既知道假先知與假師傅已出現(看2章),便應加倍防備,以免墮落(參猶24節;彼前五10)。──《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同於前節的“無知的人”,是正確領悟福音真理的信徒。由於他們在福音真理上站立得穩,不管假教師怎樣迷惑他們,仍然信守真理。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白只有擁有真理的人,才能不被非真理所迷惑。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三18】「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阿們。」 “恩典”是我們認識神並在生命上長大所必需的。 “知識”指對真理和對神的認識方面。屬靈的經歷和真理的知識應當並行前進,然後才能住真道上堅固。真理的知識要有屬靈的經歷才有價值,而不至於變成一種屬“頭腦”的理論;屬靈的經歷亦需要真理的知識,才能保持在正常的軌道中,不至受情緒的影響或人的情感所表現的各種現象所支配,以致走出神旨意之外。 “從今直到永遠”,這是“榮耀歸給祂”的一個不變的“定律”,從今直到永遠之中,並無任何的間隔,可以讓榮耀歸給別的人。“榮耀”應當不斷地歸給祂,沒有任何理由會因人屬肉體的侵佔而間斷,祂是唯一可以不斷承受榮耀而不會驕傲的一位。從今直到永遠地將榮耀給祂,是我們等候祂的再臨應有的態度。――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有長進。」 這是全聖經惟一說長進的地方。這裏不是說長進到恩典裏去,乃是在恩典裏長進。你不能長進到恩典裏去,你必須在恩典裏長進。恩典就是說,神替我作。我們在恩典裏長進,就是說,我需要神替我作更多的工。真理(知識)是指明我們的缺乏,恩典是供給我們缺乏。真理是指明我們在那裏缺了,恩典是補上我們的缺處。―─
倪柝聲《得勝的生命》 我們必須「在恩典中」長進。這與基督徒的特性有官。在恩典中成長通常是指經歷試煉或苦難。我們從未真正經歷到神的恩典,直到我們自己山窮水盡之時…。在「恩典學校」中所學到的都是代價昂貴的功課,但卻是值得的。在恩典中成長的意思是變得更像主耶穌,我們從祂領受了我們所需的一切恩典(約一16)。 「在知識中」長進必「在恩典中」長進容易的多!我們對聖經的認識都遠超過在實際生活中所經歷的。不帶恩典的知識是可怕的陷阱,而沒有知識徒有恩典卻可能非常膚淺。一旦,我們將恩典和知識相結合,我們便有了堅固個人和建立教會的奇妙工具。 我們藉神的話愈認識基督,就愈在恩典中長進;我們愈在恩典中長進,就愈明白神的話。這需要殷勤、需要操練和列出優先次序。沒有一個人會自動變得在屬靈上長進又堅固,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奉獻和長進。 屬靈成長的結果是甚麼?榮耀神!「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當我們使自己遠離罪和錯謬時便榮耀了耶穌基督;當我們在恩典和知識上長進時便榮耀了耶穌基督,因為那時我們便變得更像祂了(羅八29)。──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在“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多得到神喜愛的心(參路二52),靈性日益長大,做個成長
的基督徒。作者重申本書開頭所說的話(一2~3及注),認識神是信徒的榮耀、倚靠和力量,只有祂能賜給我們真生命,在祂的國度中作新子民。──《啟導本聖經註釋》 為了履行前節的命令所採取的具體方法(弗4:13,14)。──《聖經精讀本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