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彼得前书导论拾穗

 

【何谓彼得前书?作者是谁?(彼前一1)】

答:①彼得前书,乃彼得达与小亚西亚五省教会信徒的第一封书信,被称为普通书信之第二卷(雅,彼前—犹),其内容要义,系论到信徒不朽的基业,信心的试炼,圣洁的生活,灵命的长进,被神的拣选,做人的品行,顺服在上的制度,主仆的关系,夫妻相待的态度,为义受苦的福气,基督为罪受苦的代替,信徒与罪的断绝,作神的好管家,火炼的试验,与主一同受苦的喜乐,对长老及年幼的劝勉,以及谨守防敌,坚固信心,与最后问安等事,本书主要信息,乃注重信徒在苦难中的得胜,活泼和荣耀的盼望(彼前一34,四12-14,五4910),书中教训殷切,衷心热诚,语重心长,多有激励而不重责备,堪为信徒追求灵命长进,宝贵灵修之日课。

②本书对耶稣基督使徒彼得于巴比伦写的,时间约在主后六十四年,基对象乃达与散居在小亚西亚五省犹太的侨民,即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彼前一1,五13;参下一题),这些地方的教会都是保罗所创立的(参看圣经No.6 使徒行传地图)。保罗曾写了加拉太书,以弗所书,与歌罗西书给这些教会(参彼后三1516),可知本书在许多地方,是与以弗所相同而吻合的,也是一封教牧公函。再后约翰写了启示录也寄达这些教会(启一411)。至于本书有人以为是彼得述想,由西拉记录,因彼得曾经自认是无学问的小民(徒四13),但历代教会史,已确认是彼得亲手所写,而由西拉转交的(彼前一1,五12)。

③彼得Peter希腊文即(),意为石头,其希伯来文名西门Simon(太十2),意为听,西缅的意义亦同。彼得又称矶法Cephas,希腊文译为(),该名是亚兰语,其意亦为彼得相同(约一42)。彼得的父名约拿又名约翰(太十六17;约一42),是加利利人,住伯赛大,以捕鱼为业,以后迁居迦伯农(约一44;可一29)。彼得为其兄弟安得烈引领归主(约一40-42),蒙召作门徒,作使徒(太四18-20,十12)。他的性情直爽。快人快语,富有热情(太十六22,廿六51),事主忠心,肯为主舍命(太十六24;约廿一181922);但他也有软弱,曾经三次不认主(太廿六69-75),三次被主查问爱心(约廿一15-17),且有可指责之处(加二1112),然而终不失为主之忠仆,三次承认主(徒二32,三15,五29-32)。他在十二使徒中常居于领导之地位,蒙主赐以传福音之特权(太十六17-20),迄五旬节以后,敞开犹太人传福音之门(徒二14-42),又为外邦人开传福音之门(徒十4445),晚年常带妻子到各处传道,坚固教会(参林前九5)。多数教会历史家,咸认为彼得曾经来到巴比伦(彼前五13),罗马等遥远的地方,传扬福音,约于主后六十七年间,因尼罗皇的迫害教会,而被解去倒钉十字架上为主殉道。这便应验了主耶稣对他一生的预言(路廿二31;约廿一1819)。

④本书着于巴比伦,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幼发拉底河边,米所波大米的巴比伦,那时有西拉与马可同在(彼前五1213)。另有人认为这巴比伦乃是罗马的代名词,因为当时罗马皇帝掌权,十分暴虐专政,彼得用此巴比伦之代名,以避免政府之注意。惟有信徒们自己才能知道是指罗马。书中提及马可,乃为此说之一左证,并且我们根据保罗书信中,也曾提到马可是在罗马的(提后四11)。在启示录中的罗马,也曾被称为巴比伦的(启十七5,十八21021),因此断定本书信著作地点是暗指罗马而言,此为古代教父优西比乌,格利免,与耶柔米等皆所相信者。

⑤本书写作的原因,是当时的教会惨遭迫害,散居各处的信徒,生活贫穷困苦,且又常受四围反对者的毁谤和攻击,常有被铲除灭绝之患,他们经历的试炼痛苦,蒙受冤屈、恐吓和羞辱,魔鬼像吼叫的狮子,来吞食他们(二19,三6914,四14,五8)。彼得知道他们的苦境,便写此信派西拉带去安慰他们(彼前五12),劝勉他们要至死忠心,忍耐信服主,为主受苦,效法主的榜样,得享祂永远的荣耀(彼前二12-25,四113,五910)。

⑥本书对于信徒实际的生活,道德行为等真理,与雅各书所论同等重视。论到我们所领受的救恩,为旧约先知和天使详细的考察(彼前一9-12)。提到基督的宝血,全部圣经只此一次(彼前一19),以及论到基督是活石,信徒像活石,建造成灵宫(彼前二4-8),基督藉灵传道给在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9),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彼前四6),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19),魔鬼如吼叫的狮子(彼前五8)等等,皆为本书独特的描写,而含有隐喻难解者,故吾人读习此书,应当深思明察之。——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得写信所达的地区位置情况如何?(彼前一1)】

答:使徒彼得写这封书信,其劝勉、教训,和安慰的对象,是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各地寄居的人,是指犹太人的基督徒而言,这些地方除了沿着南部的海岸,和托鲁斯Taurus山脉以南一带的区域外,就是包括称为今日小亚细亚半岛的全部,亦即位于现今土耳其国的北部,当时乃是属于罗马帝国的五省,其中本都、加拉太的北部,与加帕多家,则为附庸国,庇推尼与亚西亚,则直属于罗马帝国。

①本都Pontus——原意是海,位于黑海南岸,原是波斯大帝国的一部分,在主前四百八十年获得独立,于主后七十五年归属罗马帝国,将本都与西边的庇推尼联起来为一省。本都有很多诚市,此地希腊化的程度极高,在五旬节的时候,这里的犹太人曾经到耶路撒冷过节(徒二159)。亚居拉便是在本都出生的人,他和妻子百基拉,曾与保罗成为最好的同工(徒十八23)。

②加拉太Galatia——原意高庐族地,为小亚西亚北边的一省,其面积大小因着时代有几次变迁,在保罗披此三百年前,有法兰西族人来此居住,保罗所旅行布道的地方是南加拉太,并建立各地教会(徒十三14—十四24,十六6,十八23;林前十六1),而且写过一封给加拉太众教会的信(加一12;参二五一题)。

③加帕多家Cappadocia——骏马之意,为小亚西亚东部高地之一省,盛产良马,居民野蛮,风俗卑劣,此区只有几个城市,接受希腊文化很少,在那里的犹太教徒,正如本都情形一样,也曾到过耶路撒冷守五旬节,听彼得讲道(徒二159)。

④亚西亚Asia——意即东方,为罗马国所属亚西亚省内,所包括西小亚西亚之大部,即每西亚、吕底亚、弗吕家,及相近之数海岛(徒十六67),地域重要繁华,有几百个希腊城市,其中有很多大商业及文化中心。本省省会是以弗所,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访问此地(徒十九),曾写过以弗所书给这省的众教会,并写过歌罗西书,或许还有给老底嘉人的一封信(西四16)。使徒约翰曾写了七封信给该区七个城市的教会(启二1—三22)。按亚西亚原来仅有作省的名称,后来则代表整个小亚西亚半岛,再后扩展用到整个大陆。在新约中这名称,总是指罗马的省份而言(徒十九—廿七;林前十六19;林后一8;提后一15)。

⑤庇推尼Bithynia——意为剧烈冲动,为位于小亚西亚西北部沿黑海的一省,此地语言和文化,含有很浓厚的希腊意味,其中有很多大城市,人口稠密,圣灵曾禁止保罗和西拉赴庇推尼传道(徒十六7),福音是由别人传到此地方,而保罗就应马其顿的呼声,和西拉离此,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徒十六7-10)。——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本书的目的】写书的目的纯粹是为着鼓励他们,叫他们在那些试炼的日子里信心得坚固。可是,我以为这卷书也是特别为我们这时代,即末世多患难的时代写的,叫我们能以站立得稳。──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本书的受者】他称呼他们为被拣选的(一2),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二9)。此外,还有三处地方显示他是写信给外邦信徒的。他谈到收信人的袓宗传流下来的虚妄行为(一1418),又指出他们从前并不是子民(二10)。最后,他在四章3节指出,他们昔日乃是随从外邦人的方式生活。因此,有强而有力的证据显示,彼得所说的分散各地的人,就是指基督的教会,其中的主要成员,在未信之时都是外邦人。──《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本书的结构】我要指出这书信的分析或结构,就是四章十一节的颂赞词和阿们,那里明显的是一个大分段——「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这个颂赞词之前,彼得论及经已开始的试炼;之后,他论及未来有「火炼」的试验——「亲爱的弟兄阿;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这个突然出现的称呼——「亲爱的」——是值得注意的。全书只出现过两次,另一次是在二章十一节,而且在那里,又是一个新的段落开始。──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这个宝贵奇妙的盼望的解释是在下面的几节里(578111321等节)。事实上,再看一看这经文本身,我们就会发现,一直到第十二节都是论及盼望的,而且十三至二十一节又指出对这盼望应有的反应:「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等。──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到了第二十二节那里,彼得又突然转论「活泼的道」!——「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跟着第二章的「所以」二字,就指出我们对这「活泼的道」的正确反应(二13)。──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跟着的小分段(二410)全部是论及「活石」!——「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第4节),五至十节告诉我们,这活石与我们的关系:「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这书信的前半部,论及彼得所说的三个描写我们信仰与生活的「活」:

      「活泼的盼望」(一3

      「活泼的道」(一23

      「活石」(二4

    这三样并不是偶然提及的;其实整段资讯却是以这三样为中心,一章三至二十一节所论的每一点都是与「活泼的盼望」有关,并且也告诉我们正确的反应是什么。一章二十二至二章三节的每一点也是论及「活泼的道」,并正确的反应;二章四至十节的每一点都是论及「活石」并正确的反应。──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由二章十一节的「亲爱的弟兄」开始,彼得在这里告诉我们客旅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教导我们如何在市民的立场上过客旅的生活(二1217);跟着是在雇员的立场上过客旅的生活(二1825);再跟着是在已婚的立场上(三17);又接着是与外人的关系和忍受苦难的事(三8~四6),最后是信徒彼此的关系并互相服事(四711)。──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四章十一节的颂赞词和「阿们」,把全书分成两大段。彼得在这里所关心到的事,就是未来的苦难,而这苦难是一定会来的。彼得这段「火炼的试验」正好对照了保罗、约翰所写,在主耶稣第二次回来之前临到许多敬畏神的人身上的大灾难。那大灾难也是「火炼」一般的。── 巴斯德《彼得前书研究》

 

【本书与使徒行传的关系】

(一)预言应验的日子已经临近;弥赛亚的时代已经开始。这是上帝权威的命令,新的时代已被设立,选民已被呼召加入行列。使徒行传二章十四至十六节;三章十二至廿六节;四章八至十二节;十章卅四至四十三节;彼得前书一章三节;十至十二节;四章七节。

(二)这个新时代是借着耶稣的生、死与复活而得实现。这些都是旧约预言的直接应验;因此,这一切都基于上帝永恒不变的计划,及上帝的预知。使徒行传二章二十至卅一节;三章十三至十四节;十章四十三节;彼得前书一章二十至廿一节。

(三)因为从死里复活之故,耶稣便被高举,坐在上帝的右边,且成为新以色列的弥赛亚。使徒行传二章廿二至廿六节;三章十三节:四章十一节;五章三十至卅一节;十章卅九至四十二节;彼得前书一章廿一节;二章七节及廿四节;三章廿二节。

(四)这些有关弥赛亚的论述,当耶稣在荣耀中再来,审判活人、死人的时候,便全部获得应验。使徒行传三章十九至廿三节;十章四十二节;彼得前书一章五节、七节、十三节;四章五节、十三节、十七至十八节;五章一至四节。

(五)提出这些事实,完全是以勉励人悔改,使罪得赦,得到圣灵及永生为目的。使徒行传二章卅八至卅九节;三章十九节;五章卅一节;十章四十三节;彼得前书一章十三至廿五节;二章一至三节;四章一至五节。

上述五项宣告是初期教会宣扬的基本要素,与那记叙于使徒行传前几章彼得的讲章内容一致。──《每日研经丛书》

 

【本书的作者】书信本身给『作者是谁』这问题,也提出了解答。在本书结束部分,彼得说:『我借着我认为忠心的弟兄西拉(Silvanus),简略的写了这封信』(彼前五12,新译本)『藉西拉』──dia Silouanou──是一颇不寻常的词组。希腊文的意义乃是表明西拉代彼得书写此信;西拉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如速记员那般简单。

这位西拉也就是保罗书信中,及使徒行传中所提及的西拉,这是非常可能的说法。Silas只是Silvanus的缩写而已。当我们细读各有关经文的时候,便发觉西拉并不是泛泛之辈,而是早期教会中的皎皎者。他是先知(徒十五32);在耶路撒冷会议的参与者之中,他被称为『在弟兄中作首领』的;更被议会选派为向安提阿教会传递议会决议的两位特使之一(徒十五2227)。他是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的同工;在腓立比及哥林多的困苦枷锁中,他与保罗并肩作战,毫不畏缩(徒十五37-40;十六192529;十八5;林后一19)。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问安中,他与保罗一起向教会兄姊请安(帖前一1;帖后一1)。他是罗马公民(徒十六37)。

书信的思想内容出自彼得,但表达该思想的风格,却归功于西拉。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虽然本书的希腊文字优美,但我们也不必否认该书是出自彼得的说法。──《每日研经丛书》

 

{\Section:TopicID=192}彼得前书与以弗所书】

再者,彼得前书与以弗所书之间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与思想,兹摘录数则如下:

『愿颂赞荣耀归给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彼前一:3

『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弗一:3

『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原文作『束上你们心中的腰』),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彼前一13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弗六14)。

『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上帝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彼前一20

『就如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一:4

『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祂。』(彼前三22

『……叫祂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柄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弗一20-21

再者,两者中对奴隶,夫妇之道等论述,意见大致上都互相吻合。──《每日研经丛书》

 

【本书与罗马书】『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敬畏上帝,尊敬君王。』(二13-17)。事实上,这段经文的意义,与罗马书十三章一至七节中的不谋而合。──《每日研经丛书》

 

【本书与其他书】在彼得前书五章十三节中,教会被称为『蒙拣选的』,在约翰贰书十三节中,教会则被称为『蒙拣选的姊妹』。论到耶稣时,彼得前书一章八节有以下的记述:『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这经文便令我们立刻联想到约翰福音中的多马:『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十29)。彼得前书劝勉长老们应牧养上帝的羊群(彼前五2)这使我们想到耶稣也曾吩咐彼得要牧养上帝的小羊(约廿一15-17);也想到保罗对以弗所地方教会的长老们的叮嘱:圣灵既立他们为全群的监督,他们则应小心牧养上帝的羊(徒二十28)。这样看来,彼得前书所引起的回忆,是来自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及保罗在以弗所对长老们所说的话。──《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又有其它什么名字?他在使徒行传十五章之后的传道情形如何?】

    一、彼得( PETER),依照希腊文应译为彼得罗斯PETROS),天主教中文译为伯多录。原意为石头,能移动的石头,并非不能移动、在山上未经凿出的盘石(此两字的分别,请参阅原文解经177课)。

    彼得是一个外国名字,是希腊文。但他有一个希伯来名字,该名字为西门SIMON太十2),原意为(撒母耳一名的前撒母二字,亦即,撒母耳为神听听神之意)。西门与西缅意义亦同。

    耶稣复活后在提比哩亚海边向彼得显现时,称彼得为约翰的儿子西门,不称他为彼得,似乎要他想到自己的原名为西门,使他注意主的最后命令(约廿一15)。

彼得又被称为矾法CEPHAS),希腊文译为(KEPHAS),该名是亚兰语。亚兰语即当时耶稣与所有犹太人所说的本地言语。但意义与希腊文的彼得相同(约一42),亦即石头。

二、在使徒行传十五章之后,不再提及彼得传道的事。但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则提及与彼得的关系如下;

    保罗指出哥林多教会分四党,其中一党为矾法党,即彼得党(林前一12),可见该教会有部分信徒拥护他。

    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不可拿人夸口,其中包括矾法(林前三22)。

    保罗谓他也可以娶妻、一同出外布道,像矾法一样(林前九5)。

    主耶稣复活后,曾特别显现给矾法看(林前十五5)。

    保罗认为彼得是受托对受割礼的人传福音(加二7-8)。

    保罗称矾法为教会的柱石(加二9)。

    保罗在安提阿、曾当面纠正彼得对外邦人的偏见(加二11-14)。

    至于彼得,并没有因曾受保罗指责而仇恨他,在彼得后书三章15节,彼得称保罗为亲爱的兄弟,并且说有人因不明白保罗书信中真理的奥秘而加以强解。

    三、彼得后半生传道的历史,圣经并未记载,但他可能到过许多地方去传道,那是毫无疑问的。

    他一定到过哥林多去传道,而且获得许多哥林多信徒的爱护,因此哥林多信徒分为四党派时,其中有矾法党的人(林前一12)。

    彼得到过安提阿,而且受保罗指责(加二11-14)。

    彼得前书是写给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等地区的犹太寄居者。这些地方,保罗可能都未到过(加拉太分南北两部,保罗到过南加拉太,未到过彼得在此所提的北加拉太、与本都及庇推尼接近之处。参加拉大书难题研究),可能这是神为彼得所预备的海外布道地区。因此,彼得甚可能到过这些小亚西亚北部地区,而且可能只对犹太侨民传道。

一般的传说谓:彼得曾到罗马传道,并建立教会,为时二十五年之久,并作罗马教会首任主教,以后在罗马为主殉道。

教父革利免(CLEMENT)谓:彼得曾为主作见证受过多次试炼,以后到荣耀里去。革利免是把彼得与保罗为主殉道的事相提并论的。

    安提阿教父伊格那修(IGNATIUS)被解到罗马为主殉道时,曾对罗马教会信徒说:我不配吩咐你们,像彼得与保罗吩咐你们一样。这就证明彼得与保罗二人均曾在罗马为主传道,受信徒们拥戴。

教父阿利金说:彼得最后到了罗马,为主殉道,倒钉十字架。

在世界名著往何处去QUO VADIS)中,有一段有关彼得为主殉道的传说,我把它重写如下:

    在罗马皇帝尼罗逼迫教会之时,彼得正在罗马传道。当时尼罗皇捕捉了许多基督徒,把他们用火烧死,或钉十字架,或喂狮子,或斩首。保罗就是在当时被捕而斩首的。那些信徒便劝彼得逃走,免作无谓的牺牲。彼得对他们说:我不能走,我不能再不认主。后来信徒们极力劝他暂避,他心里有点动摇,便带着马可走出罗马城。

    刚出罗马城,便看见主耶稣向他显现,彼得一看见主,十分害怕,跪在地下对王说:主阿,你到什么地方去?主说:我要到罗马城去再钉十字架。彼得对主说:主阿,你不要去,让我去!说完这话,主便消失不见了。彼得便回到罗马城去,后来被捕,定罪,要钉十字架。他对行刑的官长说:我愿意为主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我不配和主一样被钉,请你们将我倒钉十字架。后来他被倒钉十字架,他的头在地上,双脚朝天。

    我们可以猜想,当他被钉时,主从天上看下来对天使们说;这是彼得,曾三次不认我;现在却为我舍命了。他的死,叫主的心得了无上的满足。

    ⑨多数解经家根据本书五章15节的话,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一语,表示彼得是在罗马写这封书信,因为初期教会均以巴比伦暗指罗马(启示录十四,十七及十八章所说的巴比伦,亦是约翰暗指罗马而言)。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彼得曾在罗马传道无疑。──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得前书写给什么人?在何时何地写此书信?(一章l-2节)】

    一、彼得写信的对象,是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人,正如雅各书一样,是写给散住十二支派之人。彼得所谓寄居的,当然是指犹太人而言,但在属灵的意义上,任何基督徒,无论是犹太人抑外邦人,也是在世界寄居的。

    上述这些五个地区都在今日土耳其国北部,当时乃是罗马帝国的五省,其中本都、加拉太(北部)与加帕多加则为附庸国,庇推尼与亚西亚则直属罗马帝国。

    本都(PONTUS),在黑海之南。这里的犹太人在五旬节时曾到耶路撒冷过节,听到彼得伟大的讲坛,可能因此把福音带回本都去。(徒二9)本都,本来是波斯大帝国的一部分,在纪元前480年获得独立,纪元前75年归属罗马帝国。

    有人相信本都教会是由本都人亚居拉所创设。亚居拉与夫人百基拉曾与保罗同工(徒十八3)。

纪元后130年本都又有一位亚居拉,曾将旧约圣经译为希腊文,称为亚居拉译本,与七十译本的希腊文旧约同被重视。

加拉太(GALATIA)很可能是指北加拉太而言,因为南加拉大省各地教会是保罗所创立,保罗可能未到过北加拉太也(参加拉太书难题有详细研究)。

    加帕多家(CAPPADOCIA),正如本都的犹太人一样,曾在五旬节大会中听过彼得的讲坛而把福音带回去。加帕多家以后也可能与以哥念、吕高尼的信徒有来往,使教会日渐兴旺。他们收到彼得的书信之后,心中更加火热。

    亚西亚(ASIA)并非指整个亚西亚省而言,乃是指亚西亚省内的每西亚、弗吕家这些北部与东部古邦而言。这些古邦当时称为帝国代管地彼得前书是以这几个,黑海以南的省份犹太侨民为对象的(徒十六6)。

    店推尼(BITHYNIA)。我们都知道圣灵曾禁止保罗到庇推尼去(徒十六7),为的要他迅速将福音先向欧洲传去。也可能神要把庇推尼留给彼得为传道区域。

    二、一般解经家都相信彼得前书是在罗马写成的。但因为本书五章13节有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一语,所以有人亦相信本书真的是写在巴比伦。

    认为本书是写在巴比伦的解经家称:我们不能说福音未传到巴比伦,因为十二使徒各散东西去传道,传说多马曾到印度去,而且在印度为主殉道。多马很可能也在巴比伦住过一些时候。以后彼得也到巴比伦去,而且与马可同去。

    彼得如果是在罗马写这书,当时保罗已在罗马,何以彼得在本书不提及保罗呢?保罗对于本书的读者也一定是相当熟悉的。因此本书写在罗马是值得怀疑的。

    又,在埃及也有一个小镇称为巴比伦,近今日首都开罗,是一班背叛巴比伦的军队的遗裔。彼得如果不是写在米所波大米的巴比伦,则可能写于埃及的巴比伦也。

认为本书是写在罗马的解经家,则认为彼得是用巴比伦来代替罗马,免得被政府注意。当时大家都明白这种隐喻,大家一看见巴比伦这个地名,都不必解释,知道是指罗马而言。

约翰写启示录时,因避免政府注意,也用巴比伦来指将来要灭亡的罗马(启十七,十八章)。因为罗马是个罪大恶极的城市,与古时的巴比伦一样。

    彼得与东方的巴比伦并无关系,因为无任何传说,可以暗示他到过那里去。

    至于埃及的巴比伦军区,也不可能与彼得有任何关系,因为亦无任何传说可以证明。

    古代教父犹西比乌、革利免与耶柔米等均相信巴比伦是暗指罗马。

    三、本书大约着写于纪元后62-65年,是尼罗皇开始逼迫基督徒的时候。亦有人相信是在义人雅各(见雅各书)在耶路撒冷被杀之时,即纪元后62年。但亦有人相信是在保罗去世之后,因此马可与西拉转而投奔彼得(五章12-13节),时在纪元后67年之后。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得前书的五个分题】我们可以用五个题目包括全书。

第一、本书的背景,作者与受信人。

第二、信徒的盼望。

第三、对国家社会的关系。

第四、受苦的真理。

第五、教会的真理。

── 滕近辉《彼得前书讲解》

 

【本书独特的信息】

1.1:9-12提到我们所领受的救恩,是旧约先知们详细考察,又是天使所愿意详细察看的。

2.1:18-19提到「基督的宝血」全圣经只有这一次。

3.2:4-8论基督是活石,信徒也像活石被建造成灵宫。

4.2:21;3:9论信徒蒙召原本就是为行善而受苦。

5.3:18-20提到基督曾藉那叫祂复活的灵传道给挪亚时代的不信者。

6.3:21论洗礼只求在神前有无亏的良心。

7.4:17-19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

8.5:8提到魔鬼是吼叫的狮子。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受苦是本书的主题信息】在彼得前书中,「受苦」的思想不断浮现出来,这正是本书的主题信息,与此有关的字如下:

         「苦难」──出现四次(11;四13;五19)

         「受苦」──出现十一次(19~2123;三1417;四11519;五10)

         「试炼」──出现四次(6~7;四12)

         「变坏」──出现一次(7)

── 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作者】外证证明这书信是出于彼得的外证,很早已经出现,且差不多是公认的了。优西比乌视彼得前书为一卷被所有信徒接纳的书卷。坡旅甲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都接受这书卷。马吉安的“正典”中没有包括这卷书实不足为怪,因为他只接纳保罗的书信。虽然彼得前书并没有包括在穆拉多利经目之列,但这可能是因为该经目本身是不完整的。

  彼得前书的最早左证,很可能就是彼得后书三章1节。连那些并不相信彼得是彼得后书作者的人(参看彼得后书简介),亦认为后书的成书日期甚早,足以为彼得前书提供可信的见证;当然,这要假定彼得后书三章1节所指的前一封信,正是彼得前书。

  内证有一内证使人怀疑彼得是不是这书的作者,就是作者十分出色地运用希腊文。一个加利利的渔夫会有这样优秀的文笔吗?很多人会说:“不可能。”然而,我们身处的文化已足以证明,一个在语言及演讲方面有天赋的人,纵使没有受过正式的大学或学院训练,在运用标准语言时亦往往会十分出色。彼得有三十年的传道经验,还有的就是圣灵的启示,以及很可能在写这信时,有西拉从旁协助。使徒行传四章13节说彼得和约翰是没有学问的,意思只是他们没有正式受教于拉比门下。

  彼得前书常提到彼得生平和工作,以下略举的例子足以表明这一点:

  作者在一章8节暗示他曾耳闻目睹耶稣,这是读者不曾经历过的。他说:“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而不是“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其它的经文中,我们也发觉,作者曾伴随过主。

  第二章头十节经文形容基督是房角石,叫我们想起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太一六1320)。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时,主耶稣宣告,衪的教会要建立在这盘石上,就是建立在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真理上。衪是教会的房角石和根基。

  二章5节提到活石,令人想起约翰褔音一章42节;这节经文记述西门的名字给改为矶法(亚兰文)或彼得(希腊文),两者的意思都是石头。彼得因相信基督而变成一块活石。因此他在第二章常提到石头是不足为奇的。作者在二章7节引述了诗篇一百十八篇22节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彼得在耶路撒冷被提讯,站在官府、长老和文士面前时,所引述的也是这一段经文(徒四11)。

  我们听见彼得提醒读者要顺服政府时(二1317),会回想起他也曾不顺服,把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了下来(约一八10)。因此,他的提醒除了是来自圣灵的默示之外,还有实际的经验作支持!

  二章2124节似乎暗示作者对主耶稣的受审和被杀有直接的认识。救主如何谦卑地忍受折磨,并默不作声地迎接苦难,是彼得永远不能忘记的。二章24节提到救主受死的模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里的形容,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五章30节及十章39节所说的话互相呼应。

  彼得谈到他的读者已归到他们灵魂的牧人监督时(二25),脑海中很可能正想到自己如何在不认主之后,蒙主挽回过来(约二一15 l9)。

  “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四8)这句提醒的话,叫人想起彼得的疑问:“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一八2122)换句话说,我们要饶恕人无限次。

  四章16节告诉我们,若有人为作基督徒的缘故而受苦,他不应感到羞耻,反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我们可将这节经文与使徒行传五章4042节相对照,那里记述彼得与其它的使徒被鞭打,但离开公会时,他们“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这卷书的作者称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五1)。“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一句,可能是暗指登山变像的情景。而上述两次事件发生时,彼得都在场。

  “收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这句温柔而又带有牧者口吻的提醒,叫我们想起救主对彼得所说的话:“你喂养我的小羊……你收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517)。

  五章5节说:“要以谦卑束腰”,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所记载的事;当时,耶稣像仆人一样,拿毛巾束腰,然后洗门徒的脚。事实上,如果我们记得彼得如何骄傲地声称自己永远不会不承认主(可一四2931),其后却三次不认救主时(可一四6772),这段关于骄傲与谦卑的经文(五56),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最后一段与彼得的经历有关的经文,是五章8节:“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当彼得写这节圣经时,他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耶稣对他说的话:“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二二31)──《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使徒彼得原名西门,又名巴约拿(因父亲名叫约拿,他的名字则为约拿的儿子之意)。彼得一向给人的印象是敢作敢为,口直心直,性情刚烈。他从得救,蒙召到被选为使徒,都一直与主耶稣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与主特别亲近的三个使徒之一。五旬节之后,彼得成了教会的领袖,老年时曾出外游行布道,最后相传在罗马倒钉十字架殉道。──《新旧约辅读》

 

【写作日期】彼得教导说,统治者基本上是要帮助那些愿意行善的人的(彼前二1317)。很多人基于这温和的见解,认为成书日期不会在尼罗开始极力逼迫基督徒(主后64年)之后。无论如何,本书信的写成时间,离这日期不会很远,大概是主后六十四或六十五年。──《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写作时期和地点】新约的学者大部分归纳本书的写作时期为下列三个时期:

    (一)罗马皇帝他雅努(Trajan主后九八至一一七年)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主后第二世纪。

    (二)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主后八一至九六年)统治的时期,其时基督徒受迫害颇烈。

  (三)罗马皇帝尼罗(Nero主后五四至六八年)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主后六十四年。

  前两者的写作时期排除了彼得为作者的可能性,因斯时他已为主殉道,不在人世了。因此只有第三个时期,推定其时为“暴君焚城录”的尼罗王蠢蠢欲动的前夕最为合理。保罗当时在罗马受人控告,雅各已经死于巴勒斯坦,预示一场逼迫基督徒的风暴已经迫在眉睫,彼得不得不使他的读者对此冲激有所准备。因为当保罗在罗马的时候,马可正预备前往小亚西亚(西四10),他一定是大功告成了,否则本书信的读者不会认识他(五13)。要将福音广传到小亚西亚北部,还得假以充分的时日。

  至于写书的地点,有人直截了当地指为米索波大米的巴比伦(五13)。由于没有传说认定彼得到过这个当时已罕有人迹的军事前哨,此议只好搁置。最令人满意的说法是巴比伦乃是影射拜偶像的罗马,为了当地基督徒的安全,姑隐其名。又有人认为历史上的巴比伦曾是放逐罪犯之地,以此象征来提醒基督徒在世为客旅,有可能被人逼得累累若丧家之犬,当然,对于整个教会同样可以如此言之。──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前书》

 

【年期】大概书成于主后六十三至六十四年间,地点为巴比伦(根据五13)。不过有三点理由支持此信其实是写于罗马:

    当时罗马政府专制,巴比伦只为暗语;

    保罗书信中常提及马可通常是在罗马的,而本书亦提及马可与彼得一起(五13),根本没有可能在巴比伦;

    教父的作品一致证明彼得是在罗马殉道的。──《新旧约辅读》

 

【目的】信徒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忍受着罗马政府所给予的压迫和诬告,在极度痛苦和恐惧中生活。彼得知道这事后写了此书,安慰及鼓励信徒忍耐这恶劣环境,靠主的恩典胜过苦难。──《新旧约辅读》

 

【写作之目的】我们对于彼得前书写作之目的可谓一目了然,不必像其它书信的费时猜测,因为作者已经在结论的地方表明了。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中的尾声,提起他的如椽巨笔,以斗大的字写出他的心声(加六11),彼得也从西拉的手中提起笔来,在本书的结尾,大笔一挥,说出他的心意:“我略略地写了这信,借着西拉,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之协助,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五12)。因此本书的目的乃为见证神恩和劝勉坚立不移。

  彼得是尝过天恩及神善道滋味的人。他从怀疑到坚定,从小信到笃行,都是 神的恩典,显明在耶稣基督为罪人死而复活的大事上,从而使我们重生,并承受活泼的盼望(一3)!其最高潮乃是可以得着将来不败坏、不腐烂、不衰残的天上基业(一4)。

  这种见证绝非心血来潮,凭空杜撰的。正如第四福音的作者使徒约翰所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一1)。也是保罗所强调的实际经验:“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典与我同在”(林前十五110)。既然神恩浩瀚,基督徒就该感恩图报,如此才有同章的结论呼吁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彼得根据申命记的原则:“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十七6),将论据建立在已经有人信誓旦旦的见证上,再接再厉,更见威力:“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彼前五12)。

  总的说来,彼得以长老的身分,以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并坚固分散于小亚西亚各地受苦的信徒,劝勉他们为主受苦: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立定心志,恒久靠主,直到主来。──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前书》

 

【背景与主题】如上文指出,彼得特别要处理的课题,是基督徒的受苦。至此为止,这书信的读者似乎已经历过因基督而蒙受诽谤与辱骂(四1415)。但对其中很多人来说,监禁、财物被充公,以及遭残杀的事,尚未发生。不过,受苦并不是这书信的唯一主题。本书信也谈及因接受褔音而享有的福气,信徒与世界、国家、家庭及教会的正确关系,以及教导信徒如何作长老及执行纪律。

  彼得写这封信的地方是“巴比伦”──可指实际上位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城,那里有犹太人的群体,也可指位于台伯河上那属灵的巴比伦(罗马);书信的目的地是位于东方的省分,即今日的土耳其。──《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写作背景】本书的作者彼得 (一1)原名西门,本为渔夫,后来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渔夫(路五811), 并获赐新名,希伯来文为“矶法”,翻为希腊文即“彼得”,就是“盘石”的意思 (参太十六18 在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近主的三个使徒之一 (参太二十六37;可五37;2)。 当耶稣被捕受审时,彼得曾三次不认主,但在耶稣复活升天、圣灵降临之后,彼得成为教会的领袖、 “受割礼之人的使徒” (参加二78)。据教会传说,使徒彼得在尼罗皇帝逼害教会时,与保罗同于罗马殉道。

    本书写给散居在小亚细亚北部罗马各省分的基督徒(一1); 彼得当时是在“巴比伦”(五13)。所谓“巴比伦”可能是彼得给罗马城的代号(参启十四8; 十八2), 以避免来自当政者的麻烦。与他同在一起的还有西拉和马可(五1213),时间大约是主后六十年代初期。

    从本书的内容看来,这些教会正在经历一些逼害,且面对尚要来临的试炼(参一6; 1219;910)。根据史载,在豆米仙皇帝(主后八十一至九十六年在位)之前,罗马帝国对教会还未展开普遍性的逼害,主后六十四年尼罗皇帝对罗马信徒的逼害,也未扩散至小亚细亚的这些省分,所以本书所言及的苦难,是指信徒在充满敌意的外邦社会中,须经常面对的毁谤和逼迫(参二12, 16)。彼得撰写此信正是履行主所托付他的任务(参路二十二3132),在黑暗的时代坚固神的教会。──《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本书旨在劝勉信徒在患难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五1112)。书中提及“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记述基督的受苦(一11; 21, 2324;18; 1, 13;1),藉此提醒读者:苦难是在所不免的事,信徒当效法主的榜样,忍受冤屈,专心仰望神。书中另一主题是“盼望”:耶稣经过苦难后得着荣耀,同样,信徒虽处身苦难中,仍可有盼望,知道当主再来时可与基督同享永远荣耀(一3, 7, 21; 13; 1, 4, 10)。由于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书又强调神的“真恩”(五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质(一10, 13; 7; 5, 12)。

    全书充满作者的嘱咐,勉励读者存敬畏神的心,品行端正,一心为善。书中有几段难解的经文,如三1821; 1, 6等。──《串珠圣经注释》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救恩

救恩是神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神爱我们而拣选我们,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付上了赎价。当我们信主的时候,圣灵便除去了我们的罪。凡信靠主的人,都能享受永生这个奇妙的恩典。

我们在神里面得着安全保障。如果我们现在已经体验到与基督同在的喜乐,当主再来、我们与祂面对面的时候,那种喜乐将是何等的大!这个盼望可以激励我们更加投入地事奉神。

逼迫

彼得给忠心的信徒安慰和盼望。我们既是基督徒,遭嘲笑、拒绝和苦难应是意料中的事。但逼迫会使我们更加坚强,因为它磨练我们的信心。只要我们信靠祂,我们就能胜过逼迫,像耶稣一样。

基督徒仍然为信仰忍受苦难,要随时准备好迎接逼迫的来临,但我们无需惧怕,因为我们要永远与基督同在,这是我们最大的盼望,也是我们能在逼迫中忍耐、站稳的力量之源。

神的家

神赐给我们权柄成为神家里的人,这个家是耶稣基督建造的,祂是基石,家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相连的弟兄姊妹,都是神所爱的。

由于基督是我们家里的主,我们必须敬畏、效忠和信靠祂;也因着顺服祂,就显出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也要面对因为分别为圣的生活而带来的挑战。

家庭生活

彼得鼓励作妻子的要顺服未信主的丈夫,使他受感化而相信主。彼得也提醒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以怜恤、恩慈、忍耐、谦卑彼此相待。

我们要用爱心来与家人相处,虽然这并非容易,但若要感动我们所爱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甘心乐意地服事他们。祈求神的帮助,赐给我们力量,使我们能自觉和顺服。

审判

神会完全公义地审判每个人,我们都要面对神,祂会惩罚作恶的和逼迫神子民的人。凡爱神的人必得享永生,神必与他同在。

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向神交账,所以我们不必判断别人,只要交给主。我们也不用仇视、怨恨逼迫我们的人。要明白我们必须为自己每日的生活负责。

 ── 《灵修版圣经注释》

 

【彼得前书】

     主后一世纪,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有不少基督徒,分布在罗马帝国设于小亚细亚的一些行省中。有的因为信仰的关系,危险环伺。

本书是写给散居其中五个行省基督徒的信,鼓励他们在重重的逼迫中,带着活泼的盼望,度天国新子民的圣洁生活

作者要人明白,神改变人类命运的救赎计划,已因基督耶稣的来到世间而实现。基督为义受死来救人,是基督徒学习行善受苦的好榜样;而受苦是信徒臻于至善一定会有的经历。

基督徒生活在世,应以祝福还唇骂、以善报恶;虽面对行恶的人也不可改变这立场。又劝勉信徒应同心、体恤,相爱如弟兄,并有慈怜的心;尤其应积极培养谦卑的美德。

作者提出一连串信徒生活守则,教导如何在社会中与掌权的(二1317)、与主人(二1825)保持敬神爱人的关系,以及夫妇相处之道(三17)。并劝人勿慕奢华,应以温柔、安静为装饰。一切都应学效基督

本书作者为使徒彼得,写于罗马皇帝尼罗开始逼害新兴教会之际,其时当为主后64年,在他殉道罗马前不久。少数现代学者虽另有看法,但本书早在教会初期已收入正典中,历代确认为彼得所写 ──《启导本圣经注释》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

本书为使徒彼得所作。初期教会诸教父一致持此见解,有的援引书中教训,有的直接提到彼得的名字。基督教会历代都接受本书的作者为彼得。

近来才有人从书中文字的技巧、历史的考证等方面提出质疑,主要认为彼得既为“没有学问的小民”(徒四13),只懂亚兰文,即令受希罗文化影响,最多能说点希腊土话,很难在文字造诣上达到本书所用希腊文水平。

 其实,希腊文既为当时流行的 文字,彼得为了牧羊工作的需要,厚给各种恩赐的圣灵怎么不会给他写作的力量,在写本书前的几十年中把希腊文写好(四1011)。这种普通人都可以办到的事,彼得更可以做到。何况彼得在信中特别提到西拉(五12)。五12这节经文应译为“我借着我看为忠心的弟兄西拉简略的写了这封信”,可见西拉不只带此信,也帮助彼得写此信。(有人见《彼后》的希腊文远不若《彼前》优美,怀疑是否彼得所写。我们可以视《彼后》为彼得希腊文的真底子,《彼前》为经过西拉润泽后的结果;故毋需在文字上大做文章。)

本书出自彼得手笔的证据甚多:1,前面已提到的早期教会教父的著作,例如《革利免壹书》(主后95年)、波利喀普的《致腓立比人书》(主后125年)、《巴拉巴书》(主后135年),以及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the Martyr,主后150年)的著作都可看出他们知道有此书存在,而爱任纽(Irenaeus,主后170年)开始以后诸人 ,例如特土良、俄利根等,均见证此书为使徒彼得所作。这些人也是新约其他书信真实性的见证人。2,本书开头就清楚说明“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写信给…”(一1),而一3更清楚说出彼得在主复活后得到主宽恕的那种无限喜乐。五2“务要牧羊在你们中间的群羊”,为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嘱咐彼得牧养群羊的话(约二十一16)的回响。3,书中有若干经节为彼得当日与耶稣在一道生活时的经历:五1当指耶稣变像,此事发生时彼得在场。二2025当为耶稣受死的忆述。彼得曾目睹其发生。4,书中有许多耶稣教训的记述,都可在《马太 》和《马可》中找到线索;因为大家都熟悉,未用引述形式,这包括三14
(太五10)、一18(可十45)。5,书中又有不少地方与《使徒行传 》所记彼得的讲道相似 。例如一17(徒十34)、一21(徒二32;十4041)、二78(徒四1011),以及一10 20和《行传》二16及三18,同样强调先知说话的应验;一20与《行传》二 23都说基督的救赎乃神预定等等

二、 写作时期和地点

如果书中所记西拉和 马可(五1213)与保罗书信中所记的为同一人(林后一19);帖前一1;西四10;提后四11),本书当写于西拉离开保罗后和马可来与保罗相会前的那段时间。西拉在主后50 年代初期在哥林多与保罗同工。马可来罗马见保罗后不久,后者便殉道(主后6567年间)。

又从本书内容受有保罗所写《罗马书》及《以弗所书》的影响(试比较二13与罗十三14;二18与弗六5;三9与罗十二17;五5与弗五 21),可推知本书当写于60年后

根据这些资料及其他左证,本书约写于主后64年。其时罗马帝国中基督信徒的处境艰难,而宗教迫害已在罗马展开,且有蔓延之势,亟需使徒如彼得者给予安慰和鼓励

本书结尾有“在巴比伦”字样(五13),一般相信系指罗马。据可靠史料,彼得是主后6567年间在罗马为尼罗王杀害,说明他殉道前身居罗马。此信当写于罗马,给当时“分散在本都 、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信徒(一1)。这些人大半为归信了基督的犹太人,因耶路撒冷教会受到迫害而散居外地(徒八14),也有一部分为归信的外邦人。彼得可能在这些地方传过道。

信中所提五个地方都是罗马帝国行省的名字,位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巴比伦“可指三个地方:1,幼发拉底河畔的古城巴比伦 ,彼得在生时,此城住有不少犹太人;2,埃及近亚历山大城的一个小镇,传统说马可曾在其地传道;3,象征地指罗马,因该城为异教信仰的中心。彼得不可能去过古城巴比伦,而埃及的巴比伦只是边境上一个小镇,均不可能为彼得写信的地方。故一般均支持“巴比伦”乃罗马之说,理由已如前述 

三、 本书特色

作者在信末说,他写此信是“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他要求受信人“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五12);显然是一封劝勉鼓励的信。

这真恩彰显在基督复活所予人的新生命中,因而信徒有了大喜乐(一35)。这恩也见于基督用祂的死所付的赎价上(一1821)和神的子女所经历的生活中(二410)。基督的受苦(二2125)、赦免人的罪(三1822)、赐教会百般的恩赐(四10),都是神的恩典。这真恩让信徒无论作公民 (二1317)、作仆人(二1825)、作妻子(三16)、作丈夫(三  7)、作教会的长老(五25),都能度圣洁的生活,顺服神的旨意,作众人的榜样。

本书指出主来的日子近了,信徒所遇到的苦难和逼迫正是这日子已近的迹象(一6;三1317;四7,17),但神的恩典能帮助他们度过,进到神完全的拯救里(五810)。

由于本书涉及的教训相当多,主题范围广及信徒圣洁生活、受苦与试炼、荣耀的盼望、作勇敢的人等,但都可以总结在作者自己说的“恩典”主题中。

四、 当日读者的社会背景

1所举读者散居的地区、社会背景不同甚大,近黑海的城市如本都和庇推尼已完全希腊化,但进到内陆,希腊化的程度也递减。北加拉太和加帕多家仍用本地语言,保持当地风俗。

罗马帝国神化该撒皇帝的政策在小亚细亚一带推行甚力,但另一方面对当地宗教信仰仍给予相当自由。希腊尚智的哲学思潮流行城市中,内地与乡村仍为偶像敬拜的天下。大部分城市中都有犹太人居住,当地人也有接受犹太教信仰的。

社会上贫富悬殊。在乡村地区,土地仍握在大地主手中,驱奴隶耕作;城市已有小型工业化趋向。

此时期,基督真道的传播大半限于城市。从本书可略窥教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二1825乃向归主后的奴隶说的话。二1317的对象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人。三16所提到的女人既可戴金饰、穿美衣,可见信徒中也有富有的。教会的信徒来自各阶层。──《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