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导论拾穗 【何谓帖撒罗尼迦前书?作者是谁?(帖前一1)】 答:①帖撒罗尼迦前书乃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第一封书信,为保罗书信的第八卷(罗、林前、林后、加、弗、腓、西、帖前),其内容要义,系记述保罗为信徒的信心生活感恩,见证自己传福音所受的劳苦,信徒为道所受的苦害,为门徒稳固喜乐的感谢,劝勉信徒远避淫行,为死了的信徒慰语,等候主的再来,劝勉信徒警醒谨守,追求良善,全然成圣等事。本书主要信息,是论到基督再来的预兆。 ②帖撒罗尼迦Thessalonica(意即胜利),在保罗时代,是马其顿省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古名特耳弥Therme,约在主前三一五年,马其顿王卡山德Cassander振兴此城,以其王后帖撒罗尼迦之名之。此后乃希腊王亚历山大同父异母所生之妹。主前一六四年,罗马人选立此城为马其顿省的首都。到了主前四十九年,该撒而庞贝将军Pompey发生内战,战争停止后,被立为弗里敦。此城坐落在爱琴海的西北隅,面临着一个美丽的港口,位于肥沃多水之平原是上,至今仍属于希腊国,但已被称为帖撒罗尼迦Saloniki,为希腊东北通往土耳其与南斯拉夫的要冲,是一个极大繁荣的城市。 ③帖撒罗尼迦教会,是保罗离开腓立比以后,约于主后五十一年在他第二次出门旅行布道时所建立的。当时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传道受辱,被打下监,出监以后(徒十六22-24,40),就往相距三百里以外的帖撒罗尼迦去,一连三个安息日,在犹太热人的会堂讲被逐出境,就去西部五O哩外的庇哩亚传道,又引起了骚动。不久保罗先行来到南部二百哩外的雅典,复召西拉和提摩太也来到那里(徒十七10-16),保罗因非常挂念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情况,立刻又打发提摩太往帖撒罗尼迦去,自己却留在雅典(帖前一3,三1,2),曾听到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返回,带来了一些好消息报告(帖前一3,二13,三6,9)。另外知道那里信徒正在遭受逼迫,且在他们中间,有人误解主道,对于主的再来真理起了疑惑,认为已经死了的人,不能得着主再来的祝福(帖前一6,二14,三3,4,四3-5,13-17),因此就写了这一封书信,给他们安慰和勉励。 ④本书是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时所写成的(帖前一1;徒十八11,1-5),是他与西拉、提摩太(他们生平,参一四五题5、8、9项)联名的一封书信,给帖撒罗尼迦的教会,要那里的门徒念给众弟兄们听(帖前一1,五27),其时约在主后五十一-五十三年间,被普遍地认为是新约全书中最早写成的书信。保罗写本书的原因已如前述,其只要的目的,是在提示主再来的教训,纠正他们对于这样重要真理错误的见解。关于主的再来启示,在本事每章皆有论及(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4-18,五2,23),在新约全书二百六十章中,曾共提到三一八次,从马太到启示录,每廿节中就有一节是论此事,因祂的再来,是信徒有福而荣耀的盼望,由此可以表明其重要性,且亦可知本书与全部新约密切的关系。——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概论】 ※ 本书分段:(1)基督再来是等候者的盼望(一章);(2)基督再来是工作者的喜乐(二章);(3)基督再来是信徒圣洁生活的动力(三1~四12);(4)基督再来是已死信徒和存活的信徒的拯救(四13~18);(5)基督再来是勉励信徒儆醒(五1~11);(6)劝勉和祝福(五12~28)。── 牛述光 ※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是保罗最初的作品,亦可能是全部新约圣经最初作成的书。而书中所讨论的重心,却是今日世代最后的事情,就是世界末后的日子,耶稣基督要来澄清这个世界。── 徐松石《帖前后希伯来书提要》 ※
保罗书信当中,有三卷最大的教义书,即罗马书、以弗所书、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罗马书特别宏扬一个信字(因信称义)。以弗所书特别宏扬一个爱字(与神和与人在爱里合而为一)。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则特别宏扬一个望字(主必再来)。── 徐松石《帖前后希伯来书提要》 帖撒罗尼迦教会与保罗的关系良好,在《使徒行传》及书信中常提及此教会,保罗每次到马其顿时,总会去帖城探望教会(徒十九21;二十1~2;林前十六5;林后一15~二13)。本书是封颇富人情味的书信,从引言里也可见保罗与他们的友谊是牢固及真挚的。──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 本书分段:(1)基督再来是等候者的盼望(一章);(2)基督再来是工作者的喜乐(二章);(3)基督再来是信徒圣洁生活的动力(三1~四12);(4)基督再来是已死信徒和存活的信徒的拯救(四13~18);(5)基督再来是勉励信徒儆醒(五1~11);(6)劝勉和祝福(五12~28)。── 牛述光 ※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是保罗最初的作品,亦可能是全部新约圣经最初作成的书。而书中所讨论的重心,却是今日世代最后的事情,就是世界末后的日子,耶稣基督要来澄清这个世界。── 徐松石《帖前后希伯来书提要》 ※
保罗书信当中,有三卷最大的教义书,即罗马书、以弗所书、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罗马书特别宏扬一个信字(因信称义)。以弗所书特别宏扬一个爱字(与神和与人在爱里合而为一)。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则特别宏扬一个望字(主必再来)。── 徐松石《帖前后希伯来书提要》 帖撒罗尼迦教会与保罗的关系良好,在《使徒行传》及书信中常提及此教会,保罗每次到马其顿时,总会去帖城探望教会(徒十九21;二十1~2;林前十六5;林后一15~二13)。本书是封颇富人情味的书信,从引言里也可见保罗与他们的友谊是牢固及真挚的。── 马有藻《新约信息精要》 ※ 帖撒罗尼迦在第一世纪是马其顿首府和最大城市。其所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可从帖撒罗尼基(Thessaloniki,公元一九三七年前称 Salonika)1迄今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城市看出来。据说,该城早期名为勒玛(Therma,温泉之意),约在主前三一五年被卡山德(Cassander)改名为帖撒罗尼迦。帖撒罗尼迦──是她妻子的名字,也是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同父异母的姊妹。但(博物志)作者普利尼(Pliny)有关勒玛和帖撒罗尼迦的记载则是两城同时存在,2因而似乎是卡山德建立了一座名为帖撒罗尼迦的新城,然后逐渐扩张而并吞邻近较古老的勒玛。马其顿在罗马人统治下被分成四个辖区,帖撒罗尼迦是其中第二区的首府。主前一四六年马其顿再合并成单一行省时,她成为首府,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都市。帖撒罗尼迦是一个利伯维尔,碑文证实路加称该城长官为「地方官」(Politarchs)是正确的。在战略上她则位于罗马帝国通往东方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帖撒罗尼迦在何处?与保罗传道事工有何关系?】 一、“帖撒罗尼迦”(THESsALONICA)城,是马其顿省一个重要的城市。古名称为”特耳米”(THERME),以后特耳米变成该处海湾之名,意即“温泉”。 纪元前315年,马其顿王卡山德(CASSANDER)重建此城,以其后之名帖撒罗尼迦名之,意即“靠神得胜”。此后乃希腊王大亚力山大同父异母之妹,亚力山大父王腓力有一次战胜仇敌后,为其女儿所起此名,以纪念其胜利。 城在爱琴海西北,在“伊格那田”(EGNATIAN)国道上,该国道是由尼亚波立(NEAPOLIS)起至亚得里亚海(ADRIATICSEA,即意大利东边的海)东面的底耳哈琴(DYRRHACHIUM),即今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都拉索(DURAZZO),为一重要大路。 纪元前168年,罗马帝国将所征服的地土分为四区,此城为第二区的首府。纪元前146年罗马总督府设于帖撒罗尼迦,成为马其顿省的省会。纪元前49年,该撒与将军邦贝(POMPEY)发生内战,战争停止后,此地获享自由,成为“利伯维尔”。 帖撒罗尼迦至今仍在希腊国,但已改称为“撒罗尼迦”(SA-LONIKA),“贴”字取消,意即“神”字不要。仍然为希腊东北通土耳其与南斯拉夫的重要城市,且为除雅典外的最大都市,城建于“何替雅替”(HOTIATI)山根,面临特耳买歌港湾(THERMAIKOSGULF)。1917年前毁于大火,以后重建。成为一现代化都市。城外有不少拜占庭(BYZANTINE)①时代遗物,方底圆顶的礼拜堂及其它宏伟建筑物,触目皆是,现代游客,由雅典往帖撒罗尼迦,可由海陆空三路前往,极为方便。 ①拜占庭时代,即东罗马帝国时的一个基督教国的时代,自纪元后395年开始。这时代的建筑物多为方底圆顶者。 帖撒罗尼迦城在第1世纪时被称为“罗马帝国的膝盖”,在拜占庭时代,东正教开始之后,被称为“东正教的堡垒”,在中世纪时,被称为“抵抗哥德人(GoTH)的屏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利用为盟军作战的重要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被意大利空军所轰 炸,以后被德国陆军占领。战后,恢复繁荣,成为巴而干半岛与东欧及土耳其至亚洲的重要转运站。 二、保罗到帖撒罗尼迦是从腓立比去的,当时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传道,曾被捕下监、受棍打,打得遍体鳞伤(徒十六章22一24、33节)。出监之后,“往帖撒罗尼迦去,途经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相信是步行的。保罗身受重伤,仍不怕痛苦,由腓立比步行到帖撒罗尼迦,要走四天遥远的路程,保罗以后写信给帖撒罗尼迦信徒时,说是“在大争战中把神的福音传给他们”,又说他们在腓立比曾被害受辱(帖前二章2节)。同时,可能保罗与同工们经济困难,所以要昼夜工作,以维持简单的生活(帖前二章9节;帖后三章8节),腓立比教会的信徒此时曾一次两次打发人去供给他们的需要(腓四章16节)。 保罗到帖撒罗尼迦后,即在犹太人的会堂展开传福音的事工,结果有不少人信主,其中有敬虔的希腊人和尊贵的妇女,于是奠定了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基础(徒十六章1一4节)。在这些信主的帖撒罗尼迦人中,有亚里达古与西公都,以后与保罗同工,同到亚西亚(徒二十章4节)。亚里达古也曾为保罗的缘故被捕(徒十九章29节)。当保罗被解至罗马受审时,亚里达古也与保罗一同坐船,而且遭遇风险(徒二十七章2节)。之后,亚里达古也与保罗一同坐牢(西四章10节;门24节),可见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效果,是真正获得人们爱戴。此外还有该犹,是马其顿人,可能也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果子,曾与亚里达古同时被捕,为主受苦(徒十九章29节)。 至于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时间有多久,不得而知,圣经只说他一连三个安息日在犹太人的会堂与他们辩论,并非说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只住三个礼拜之久,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二书均曾提及保罗与同工们“辛苦劳碌,昼夜工作”,以维持生活,及广传福音(帖前二章9节;帖后三章8节)。似乎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工作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可能,保罗当时看中这个城市,以之为将福音广传在马其顿与亚该亚两省的大本营(帖前一章7一8节)。 保罗以后有否再到帖撒罗尼迦,圣经并无明文记载,但保罗在第三次到海外布道旅程中,曾走遍马其顿各地方,其中无疑地一定包括帖撒罗尼迦在内(徒二十章1一2节;提前一章3节)。 保罗也曾打发提摩太到帖撒罗尼迦去坚固信徒们的信心,后来提摩太把他们的消息告诉保罗,使保罗至感快慰(帖前三章2一7节)。 圣经最后提及帖撒罗尼迦乃是一个坏消息,那就是底马因为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保罗往帖撤罗尼迦去了,似乎帖撒罗尼迦在这不忠的传道人心目中,就是世界的代表(提后四章10节)。 教会在帖撒罗尼迦有900年之久,以后屡经战乱,数易主人,但时至今日,仍为东正教重要城市,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本书着于哥林多(帖前三章6节;林后十一章9节),时为纪元后50年前后。――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保罗写帖撒罗尼迦前书的原因为何?】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时间并不太长,已如上述。他离开帖撤罗尼迦是被迫的(徒十七章10节),之后,他就和西拉往西行到庇哩亚去传道。在庇哩亚又起了骚动,保罗便往雅典去,提摩太和西拉却留在庇哩亚。不久,保罗从雅典到哥林多去传道,在那里有十八个月之久,传道救人(徒十八章11节)。 可是保罗非常挂念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情形,不久,提摩太和西拉由马其顿来到保罗那里,向保罗报告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好消息(帖前三章6节),不过帖撒罗尼迦教会也有坏消息,所以保罗要写这封信去安慰、鼓励、督责他们和纠正他们对真理的错误。 一、为他们的信心与爱心而快乐,本书多次提到信心与爱心。 ①信心。一章3、5、8节,二章13节,三章2、5一7、10节,五章8节。 ②爱心。一章3节,三章6、12节,四章9节,五章8、12节。 二、为他们所受的逼迫加以安慰。本书提及苦难的字句如下: 一章6节(大难),二章2节(大争战),二章14节(受苦害),三章3一4节(患难及受患难),三章7节(困苦患难),五章14节(灰心)。 三、为他们的生活不够圣洁而督责。本书提及圣洁的字句如下: 二章10节,三章13节,四章3一4、7节(圣洁),五章23节(成圣)。 此外,还教导他们在生活上要有良好的行为,四章5一6、11一12节,五章12、22节。 四、为他们误解主再来的真理而纠正错误。 本书与帖撤罗尼迦后书对于主的再来均有特别的启示,可能因为当时有人误解主快要再来,有些人亲友去世,心中忧伤,而主仍未再来,于是对主再来的真理起了疑惑。又有些人以为主快再来而放弃工作,因此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3一18节对第一种错误加以纠正,在后书二章对后者加以纠正。 以上这四点写本书信的原因,也就是本书的四部份内容。――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帖撒罗尼迦前书写成的年代】这封信显然写于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回到保罗身边(帖前三6;参二17)之后不久。此次会面可能是在雅典城(帖前三1~2),但更可能是在哥林多(徒十八5)的那一次,因为从保罗信中所劝勉的内容来看,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景况显然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似乎和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在保罗写这封信时“已经传扬出来”(帖前一8)这件事相符合。 保罗在哥林多被捕并解到亚该亚方伯迦流的面前(徒十八12)。在希腊古城特耳菲(Delphi)有块碑文记载迦流把一件纠纷交付给罗马皇帝克劳底亚(the Emperor Claudius)的经过,日期是这位皇帝掌有护民官权力的第十二年,亦即在他第二十六次被推选为皇帝之后。这第十二年是从主后五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到五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于第二十六次推选的确实日期并不清楚,但第二十七次是在主后五十二年八月一日。克劳底亚的判决必然是在主后五十二年的上半年间送达迦流的。方伯通常是在初夏就任,任期一年。因此迦流似乎是在主后五十一年的初夏上任,因为如果他不是在主后五十二年之前被任命的话,显然没有时间把纠纷送达罗马并且得到判决。 不过难题是我们虽然知道保罗在哥林多停留了十八个月(徒十八11),但不晓得他被犹太人在方伯面前控告时是在这十八个月中的那一天,也不知是在迦流任内的哪一阶段发生,而迦流是否有可能破例连任更是不得而知。从使徒行传十八章12~18节给人的印象看来,这事发生在迦流任内初期,即保罗即将结束哥林多之行时(即使不是在最后一刻)。虽然问题无法确定,我们只能约略言之,但此一推论若正确,则保罗是在主后五十年初来到哥林多,帖撒罗尼迦前书则在稍后完成。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显然是最早期的新约文件之一。加拉太书可能完成得更早,其它保罗书信则不然。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在耶稣受难后大约二十年间必然已经完成。──《丁道尔圣经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真实性】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真实性,虽曾受德国杜平根学派(Tu/bingen School)的严厉质疑,但其提出的反对意见已经不起时间考验。这封书信被收入马吉安正典(Marcion's canon,约在主后一四○年)之内,在穆拉多利残卷(Muratorian Fragment,为记载公认之圣经书卷的目录,可能出自第二世纪中叶的罗马)中也有列入,而自从其书名为爱任纽(Irenaeus,约主后一八○年)引用后,这封书信即被普遍承认,其内容亦证明并非伪造。这封书信显然是较早期的,因该教会的组织看来只是初具雏形,且必须回答他们那些在基督复临之前死亡的人将如何的问题;有些经文显示保罗相信在其有生之年将看见基督复临,因此若说是由一个冒名顶替的人在保罗死后所写,实令人难以想象。它的语言和观念完全是保罗的风格。 如果这封信不是出自保罗,那么要为它的出现找个合理的解释就很困难,因为似乎没有任何伪造的动机。的确,支持这封信之真实性的最佳证据来自书信本身。“这封信若非使徒对他亲自建立的教会和一群他所爱的人所发出的信息,那么它的重点是什么?”不管帖撒罗尼迦后书年代为何,它的存在似乎就意味着帖撒罗尼迦前书的存在并且被接纳。 因为事实上有这些理由,所有人都接受这封信就是使徒本人所写的。不过,有时它被认为和使徒行传有严重的矛盾,我们必须加以比对。 保罗说他在帖撒罗尼迦时辛苦劳累(帖前二6~9),暗示了他在该城停留的时间超过他在犹太会堂与众人辩论的三个安息日(徒十七2)。这点可从腓立比书四章16节获得左证。该节被认为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腓立比人曾两次差人送给他所需的。 其实这里没有矛盾。保罗到帖撒罗尼迦明显带有为福音争战的性质;他没有时间建立他认为满意的教会,可见这段期间必然不长。但即使他只停留一个月,想必也得工作谋生(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没收入情况下支持一个月);同时腓立比人在这段期间内帮他两次诚然有点不可思议,但并非全无可能。而且腓立比书上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指帮助两次。hapax kai dis 原意为“不只一次”,且 hapax 前面还有一个 kai 意味着“不只是(当我)在帖撒罗尼迦时(就是当我在别处时),你们也(kai)不只一次(hapax kai
dis)送……”。即使使徒行传记下的是整个逗留的时间也没有矛盾。 但是否如此并不确定。使徒行传可能只是提及花在犹太人身上的传道时间;文中并不排除花在外邦人身上的时间可能更长。按兰塞(W. M. Ramsay)的说法,保罗停留在帖撒罗尼迦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六个月左右。看来似乎太长,但重要的是在证据上并没有矛盾之处。 按使徒行传十七章4节,改信基督的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但在书信中则有多处针对外邦人(帖前一9;二14),况且弃绝偶像所指的应是异教徒,不是那些和犹太会堂已有接触的敬虔者。然而,这只不过显示了信徒中有不同的阶层,而保罗对他们的教导也就不同罢了。 使徒行传十八章5节说西拉、提摩太和保罗于哥林多再度会合,而帖撒罗尼迦前书说提摩太和保罗一同在雅典(帖前三1~2)。这表示这两处记载的都不是完整的报告。显然提摩太到雅典,然后保罗差他回帖撒罗尼迦,不久他又同西拉到哥林多跟保罗会合。诚如克罗格(F. B. Clogg)所言,“这种本质上的差异,证明使徒行传作者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作者,两人在写作时是彼此独立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任何闻名作者的第一部著作,往往被高度评价为早年佳作,笔锋尖锐。帖撒罗尼迦前书正是保罗第一卷受默示的书信。使徒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停留短暂,但仍能配合时间将基督信仰的教训传授,这可从他讨论帖撒罗尼迦信徒已知的教义中清楚看见。 教会被提和主的再来是今天福音派基督徒普遍相信及渴想的。这并非长期以来的事。在大不列颠早期弟兄运动(1825年-1850年)的著作中,有很多根据帖撒罗尼迦前书的著作,人们就逐渐恢复对此教义的兴趣。若是没有这封简短的书信,我们可能无法明白基督再来的各方面了。──《活石圣经注释》 【作者】相信没有任何研究圣经的学者会否认帖撒罗尼迦前书乃保罗亲笔的书信。这方面已有足够的支持,就正如范兰姆所说:“除非有人要坚称保罗从没有在世上活过,又或者他的书信并没有保存下来。” 外证保罗是本书信的作者,这可以在坡旅甲、伊格那修、犹斯丁的著作,并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经目(早期基督教圣经的目录──前者属异端的,后者属正统的)中得知。 内证本书信多有保罗的词汇运用和写作风格,并他作为仁厚的属灵父亲的形象。书信中间接提到的历史与使徒行传所述的一致。在一章1节和二章18节,作者自称是保罗。──《活石圣经注释》 【作者】本书是保罗十三封书信的其中之一,书中到处显出保罗一向的笔法和牧者的心肠。认为非保罗作品的理由实在微不足道,例如:本书问安时是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不能肯定作者是谁?另外又提出谓本书是保罗的一位门生所写等。其实保罗在许多书信中都是将自己同工的问候带予会友的,况且本书多处用“我保罗”,“我既……”,“我指着”等个人的说法,更是有力的说明这是保罗的作品。──《新旧约辅读》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作者】作者在信上两次自称为保罗(一1,二18)。只有少数的学者曾对帖撒罗尼迦前书是出自保罗手笔此结论提出质疑;最显著(但不是最早)的例子要算十九世纪的包珥和他的杜平根学派。他们提出的反对理由主要有三点:帖前在词藻和体裁上有别于四封主要的保罗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帖前没有旧约的引句;保罗最显著的思想没有在信上出现。包珥认为帖前是根据使徒行传(包珥视之为二世纪的作品)的记叙写成的,信内含有真正的保罗书信(尤其是哥林多前后书)的回忆;他又认为既然帖前二章十六节有神的忿怒“终于”(现中)临到了犹太人这句话,按理必先有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沦陷的事实;因此他结论说,帖前是保罗的一个门徒在主后七十年之后写的,他的目的是要恢复教会对主之再来的兴趣。但这种极端的看法只是“批判学历史中的一件怪物”,在今天的学者中完全不获支持。 较近期的一些学者采用电脑统计分析法研究保罗书信的字汇和体裁,其中一位达到下面的结论:帖撒罗尼迦后书、提多书及腓利门书的篇幅太短,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及加拉太书是保罗写的;以弗所书、腓立比书及歌罗西书跟提摩太前后书分别出自另外两个不同的人的手笔;帖前则介乎此二组(即弗、腓、西,及提前、提后)之间,它可能属于其中一组,或两组也不属,但不能同时属于两组。换言之,帖前并不是保罗所写的(该作者认为帖后也不是)。但帖前虽然比后书较长,却仍然不是一封很长的信,将电脑分析法应用于这么短的一封信,其有效性是颇值得怀疑的。此外,倘若西拉是保罗的代笔人(参五27注释),而他在构成此信的事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便足以解释讨论中的这位学者所提出关于帖前在体裁方面跟四封主要的保罗书信的分别了。 总而言之,今天的学者中鲜有人怀疑帖前并非保罗所写的,以致有释经者干脆的假定此信是出自保罗手笔,“因为〔我们〕没需要对无人质疑的〔论点〕加以辩护”。 不过,西拉和提摩太于卷首与保罗联名出现,并且除了三处地方突然用单数的第一人称“我”字外(二18,三5,五27;参帖后二5,三17),全书都是用复数的第一人称“我们”,这现象有讨论的必要。笔者认为,此信(及后书)的真正作者只是保罗一人,“我们”一词则按不同的文理有略为不同的内涵,但并不表示西拉和提摩太有份写这封信(及后书)。──《天道圣经注释》 【写作日期】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保罗逗留在哥林多的十八个月期间写的,那时候提摩太刚来到找保罗(帖前二17;三6)。由于人们相信迦流(徒一八)在主后五十一年初夏已到那里作方伯,因此保罗必定在主后五十年初已到了那里,逗留不久便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写作日期为主后五十年代的初期,一个较准确的写作日期是主后五十年或五十一年,只在我们的主升天后二十年。──《活石圣经注释》 【年期】本书着于大约主后五十二年左右,由于问安时有西拉和提摩太的名字,想必然是在哥林多三人会合之后写成的。──《新旧约辅读》 【背景与主题】保罗第二次的传道旅程期间,福音的真光首次照明了帖撒罗尼迦的黑暗(徒一七1~10)。 保罗和西拉从腓立比监狱中被释放出来之后,他们经过暗妃波里及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那时候,帖撒罗尼迦是一个在商业和政治上的战略性城市。保罗依照规矩到犹太人的会堂去,并指出旧约所说,弥赛亚必须受苦,并要从死里复活。然后,他又继续宣告拿撒勒人耶稣就是所应许的那位弥赛亚。保罗就这样宣讲了三个星期六。有些犹太人相信了,与保罗和西拉一样,成为基督的信徒。此外,很多希腊的改信者及部分城内尊贵的妇女都决志信主。后来,他们却遭到强烈的反对。那些不信的犹太人从市场里集拢一些流氓,煽动骚乱,并包围保罗和西拉曾停留的耶孙的房子。当他们在屋里找不到讲道的人,便捉拿耶孙和一些别的信徒到地方官面前,指控他们搅乱天下。此乃一句不经意的恭维的话!接着,他们便控告基督徒要借着推崇另一位名叫耶稣的王,来推翻该撒。那些地方官很作难,他们要求耶孙和他的同人保释,并立下严规,迫使他的客人离开该城。这样耶孙及其它人才得到释放。 在帖撒罗尼迦的弟兄认为将传道者送离该城是较为明智的,于是他们便将传道者在夜间送往庇哩亚去。 值得一提的是当保罗和西拉离开之后,剩下一群信徒;这群信徒都学习过这信仰的道理,他们并没有因所受的迫害而信心动摇。从使徒行传十七章2节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保罗和他的同伴逗留在帖撒罗尼迦只有三个安息日,不过,这可能只计算他们单单在会堂里讲道的时间而已。保罗和同人可能在城里花上了三个月的时间讲道。从使徒寄给他们的书信来看,帖撒罗尼迦信徒已经很熟悉基督的道理,不可能在三、四个星期内能吸收这些道理吧。 保罗从庇哩亚到雅典去(徒一七15),在那里他收到帖撒罗尼迦信徒被迫害的消息。他曾尝试探望他们,但却遭到撒但的阻挡(帖前二17,18),因此他便派提摩太到他们那里去(三1,2)。提摩太的报信整体来说是很值得鼓舞的(三6~8),促使使徒保罗写下这封信。在信里,保罗为自己的传道工作辩护,对抗诽谤等攻击。他呼吁信徒脱离普遍流行的不道德文化,纠正有关对在基督里已死的人的误解。他斥责那些以基督的来临为理由而停止工作的人,又劝吁圣徒要尊重他们属灵的领袖。 帖撒罗尼迦前书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主耶稣的再来,这题目在这五章的每一章里最少提及过一次。夏庭活将这些参考资料结合一起,得出以下精湛的摘要:那些期待主耶稣再来的基督徒不能:(1)心里有偶像(一9,10);(2)在事奉上懒惰(二9,19);(3)在相交中分党(三12,13);(4)心中悲郁(四 l3~18);或(5)活在罪中(五23)。──《活石圣经注释》 【写作背景】帖撒罗尼迦乃今希腊东北的帖撒罗尼迦,是个商业繁荣的港口,保罗时代为马其顿省的首都,为享有内政自治的“弗里敦市”。当地居民多为希腊人,也有不少的犹太人。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与西拉、提摩太(参徒十六1-10; 十七14,
15) 到了帖城,曾一连三个安息日在犹太人的会堂与他们辩论,讲解基督的受害,死里复活,可能又逗留一些时日(参腓四16)。 有许多敬虔的希腊人、尊贵妇女信了主,引起犹太人嫉妒并结伙制造暴动,迫使保罗及其同工离开该地(参徒十七1-9)。不过,该处教会在保罗离去后仍继续长进(帖前一3,
9-10; 三6-7),成为马其顿、亚该亚众教会的楷模(一7-8)。
保罗离开帖城到雅典去后,听见犹太人仍在逼迫该地教会,就差遣提摩太前往帖城坚固信徒 (参三1-2) 。 及至提摩太、西拉在哥林多与保罗会合(见徒十八5), 报告有关帖城教会的近况之后,由三人联合署名致信教会。
考古学者曾发现一块石碑,其中提及迦流任亚该亚省方伯的日期,相当于公元五十二年。鉴于保罗在哥林多至少工作了一年半(参徒十八11-12) , 然后才在迦流面前受审,而这封信是保罗在哥林多开始工作不久写的,因此成书时间约是主后五十年左右。──《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保罗从提摩太口中得知帖城教会长进的情形,故在此信中表达他欣慰之情。保罗同时针对教会对信徒复活和主再来的误解,详细说明这方面的教义,并以此勉励饱受患难的信徒,书中每一章都以主再来的信息作结束。有关死人复活的道理可与林前十五章互相对照,而论主再来如夜间之贼(五1-11) 一段,为早期教会从主领受的传统教训(参太二十四36-44)。 鉴于帖城教会的成员多为外邦人(参帖前二14), 信主之前可能深受异教歪风陋俗的影响,保罗在信中特别劝勉他们要生活圣洁、亲手作工、讨主喜悦。──《串珠圣经注释》 【著书原因】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之后,对这新建立的教会心中悬念不已。虽然有两次想再回去,却未能实现(帖前二18)。这木概因为保罗顾虑耶孙等信徒的处境,并权衡对福音工作的利弊之后,还是定暂不回去。但另一方面,在保罗去后,这新建立的教会还在受逼迫中(帖前二14),因此保罗更觉挂心,很想知道他们的情形。于是保罗打发提摩太回帖撒罗尼迦去(帖前三1-2),探望信徒的情形,并坚固他们(西拉亦被打发到马其顿的别处去),而他自己则去哥林多(徒十八1),后来三人同在哥林多会晤(徒十八5)。保罗在哥林多听到提摩太报告有关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情形之后,知道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不但未因逼迫和试炼退后跌倒,反而还能在逼迫中热心传福音,心中大感快慰(帖前三6-10)。 但另一方面,那些反对保罗的人,在逼使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之后,却又讥笑保罗没有勇气,并利用这件事作为攻击的把柄,说保罗传福音另有诡诈(参帖前二3)。此外,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主耶稣再来的真理,似乎有些误解。例如:已去世的人在主再来时是否能够被提?主既要快来是否还要照常作工?(参帖前四13-18;帖后三6-16)。保罗针对这些情形写信给他们,一方面称许他们的信心和工作,一方面解除他们心中的疑难;同时鼓励、指导他们怎样在圣洁生活中,等候主的再来。――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目的】帖撒罗尼迦教会建立后不久即受到试炼和逼迫,然而仍站立得住,并热心传福音;另一方面会友对主再来的问题有点困惑。为此原因保罗便决心给帖撒罗尼迦教会写了这封信,一方面鼓励信徒在患难中要有信心;一方面嘉许他们的热心;另又重释他们不明白和有疑惑的真理。──《新旧约辅读》 【写作的原因和目的】保罗被逼离开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之后,便下到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到那里跟他会合(徒十七6-10)。三人在雅典会合后,保罗征得西拉同意,打发提摩太回帖城去探望帖人,要知道他们的景况,并且巩固他们的信心(帖前三1-5)。提摩太将关于帖人的“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带了回来,这使保罗大得安慰和鼓舞,因此他立即写信,向帖人表达他心中的喜乐和对神的感谢(三6-10),这是保罗写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第一个原因。他在信上不止一次的为着帖人对福音的积极响应以及他们佳美的生活见证向神感恩(一2-10,二13-14)。与此同时,他也针对着他们继续遭受逼迫的事实加以解释和鼓励他们(二15-16)。 另一个重要的写作原因,就是有人对保罗及同工(尤其是对保罗)进行诽谤:他们指保罗一去不返表示他并不爱帖人,并且丑化他和同工在帖城传道的动机和表现,说他们跟一些异教的巡回宣教士并无分别。保罗觉得必须对这些指控提出答辩,以免帖人对他和同工的品格和动机产生怀疑,从而对他们所传的福音失去信心(二1-12,二17至三5)。 提摩太的报告,不但提到帖人的信心和爱心,也提及一些引起保罗关注的事情,因此他在信上发出一连串的劝勉:对那些从异教的背景归向基督教的信徒,保罗重申持守望洁生活(特别是在性方面)的重要(四3-8);有些信徒因误解及滥用了“弟兄相爱”的道理而成为寄生虫,保罗劝勉他们要安静作工,自食其力(四9-12);又有信徒为已死的亲友哀伤,因他们不明白已死的信徒跟主的再来的关系,误以为在主来前去世的信徒是在救恩上无份的,保罗就此问题对他们加以教导和安慰(四13-18),并劝勉他们常作准备,迎接主的再来(五1-11);他们也要尽各样的基督徒本份(五12-18);帖人在属灵恩赐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保罗针对此事提供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五19-22)。这些劝勉代表了保罗写信的第三方面的原因和目的。 保罗祈求他能回到帖城探望帖人(三10-11),但在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之前,除了为他们祷告外(三12,五23),这封信(尤其劝勉部份)就是他“补满〔他〕们信心的不足”(三10)的一个方法。──《天道圣经注释》 【著书时地】按徒17章的记载,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之后,到了庇哩亚,曾把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亚,自己到雅典去(徒十七14-15)。到了雅典以后,又吩咐西拉和提摩太赶快来跟他会合(徒十七15)。但他们可能立即又受差派出去,提摩太受派去看望帖撒罗尼迦教会,西拉则未详(参帖前三1)。后来,西拉和提摩太都从马其顿回来,跟保罗在哥林多会合(徒十八5;帖前三6)。保罗在听取提摩太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状况的报告之后,就写了本书。注意本书是用“保罗、西拉、提摩太”三人一同具名写的,看来是写于西拉和提摩太跟保罗在哥林多会合之后;并且由于书信中表现出保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悬念之情,应该是在听取提摩太报告之后不久就写了前书。这样,写前书的时候,大约是在哥林多居住的头几个月之内,那时大约是主后十二年左右。――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重要主题】
──《灵修版圣经》 【帖撒罗尼迦前书】 南欧古城帖尔弥(Therme)在主前三百年重建,主其事的希腊将军以其妻帖撒罗尼迦之名命名新城。但此城的闻名全球,主要由于圣经中有两本书是保罗写给此城教会的书信,分别称为《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帖撒罗尼迦后书》。 帖撒罗尼迦教会建于保罗第二次布道旅行期中,是他继腓立比之后在欧洲设立的第二间教会。这两封信可能是保罗书信中最早的,约写于主后50~51年(我国东汉光武帝建武26~27年)。 帖撒罗尼迦为罗马帝国马其顿省的首府,保罗在此城传道不到几个礼拜,便在当地人的逼迫下匆匆离开。可是他象被迫与子女分开的父母(二17),一心挂念这间既无牧人又遭受外来苦害的新教会,在真道上能否站住生存下去。 他到哥林多后听到同工提摩太带回来的好消息,立刻写了这封既带奖励又有教导的信;要信徒行事端正,努力工作,力求圣洁;又以相当多的篇幅答复信徒关于基督再来的问题。他说“主的日子”来前,死去的基督徒一样得享那荣耀的国度;且要先复活,与仍旧活着的信徒一同见主面。 没有人知道主基督甚么时候再来,保罗也没有答复,因为那日子只有神知道。他只要求信徒儆醒,象作战的士兵保持高度的警觉;同时对神有信心,待人有爱心,对主再来有恒切的盼望。他勉励基督徒三件事: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这三事不问遭际苦乐,环境顺逆,都应该也可以做到,因为信徒有与主基督联合的新生命。 从本书可以略窥初期教会的光景:组织单纯、信心坚定、盼望一致;但迫切需要灵里的教导。本书为补口头教导的不足而写,有如今天的函授课;但当日文盲率高,故保罗叮嘱当众朗读(五27)。 从本书可以窥见保罗心灵的深处,他以乳母、严父自喻,愿将一生化为火炬,为福音燃尽。他果敢、不屈,毫无一点私心。但他与普通人一样,力不从心时,担心焦急(三5);好消息来时,快乐逾恒,欢呼“我们就活了”(三8)。 他是人,但却是主所重用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 从本书一1所记,此信是使徒保罗与西拉和提摩太联名写给在帖撒罗尼迦的教会的。全书绝大多数地方提到写信人时都用“我们”。这是保罗传道中所写的最早的一封信(唯一可能早过这一封的是《加拉太书》),具有他书信的一个特色,就是“我们”与“我”同在一封信里出现。 本书虽为联名,但内证与外证都支持写信的人实际是保罗(二18;五27)。从初期教会著作,包括传异端的玛吉安所编的一本经典(主后140年),也可以找到证据。信中有保罗性格的明显表露(三1~2及8~11),所述旅行经历也与《使徒行传》及保罗其他书信所记符合。事实上,因为《行传》所记保罗访问帖撒罗尼迦的事相当详尽,后来的人印证起来十分容易。试将下列经文加以比较二1~2与《腓立比书》四15~16;二14~16与《行传》十七5~10;三6与《行传》十七16。 保罗为此信作者乃大家所公认。 二、
写作时地 根据《使徒行传》17章,保罗一行是在第二次布道之旅来到帖撒罗尼迦 。 保罗因马可中途脱离布道队伍的事与巴拿巴争论,二人分开(徒十五37~39)。保罗拣选了西拉,后来在路司得见到提摩太(徒十五40;十六1),乃携同他一起经过小亚细亚、特罗亚,从海路来到欧洲的马其顿。他们的第一站是腓立比,在那里建立了欧洲第一间教会(徒十六8~12)。然后经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徒十七1)。 他们在犹太人的会堂中一连传道三周,有一些犹太人和许多外邦人,有男也有女 ,归信了基督,就在会堂里 聚会。当地的犹太人极其愤怒,耸动群众来保罗居住的耶孙家里捣乱,把耶孙和几位归信的人带到地方官那里,控以煽动叛乱罪。地方官要耶孙等担保保罗等不再犯事,才把他们释放了。 耶孙漏液送他们出城。他们去到庇哩亚,受到当地会堂中人的热切招待,并且接受保罗所传的福音。他们在那里一直留到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又来庇哩亚搅乱、破坏保罗的工作,才离开此城去雅典;把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亚。《行传》没有记载他们三人在雅典是否会合的事,只说保罗到哥林多后,二人才从马其顿来见他(十八5)。 本书二章1~2节的记述,证实保罗是从腓立比来到帖撒罗尼迦的。《腓立比书》四15谈到他在帖撒罗尼迦收到腓立比人的馈送,是进一步的证明。保罗在此逗留三周,被迫离开后切切盼望重访,是极当然的事(二17)。可是因为撒但的阻挡,事与愿违,未能成行(二18)。他于是派提摩太去,在教会受苦期间安慰并鼓励信徒。提摩太回到保罗那里,带来教会的好消息,令他十分高兴且感谢神。本书许多欢欣感谢的话,当为他对这些好消息的反应(1~3章)。 从《使徒行传》十八5和本书三1~6,可以知道提摩太带好消息见保罗是在哥林多,时间当为主后50年夏秋间。《行传》十八12提到在亚该亚作方伯的迦流。哥林多是亚该亚省的首邑,迦流是主后51年夏出任方伯。(在希腊的德尔菲[Delphi]发现的碑文,记有迦流任方伯约在主后51~52年)。《行传》清楚指出保罗在此人担任方伯前逗留哥林多城已一年又半。这样看来,保罗当在主后50年初抵哥林多;不久,西拉和提摩太与他会合。保罗听到好消息后写这封信。故写作时间应为主后50~51年间 。 他几个月后又写了《帖撒罗尼迦后书》,为若干《帖前》未解答的事提供教导。 三、
帖撒罗尼迦城和教会 帖撒罗尼迦位于希腊东北,现名萨罗尼迦(Salonica);此城旧址原名帖尔弥(Therme意为“热”),大概因附近有温泉而得名。亚历山大大帝手下一名将军卡森达重建此城,并以其妻帖撒罗尼迦之名命名。时在主前300 年,未几即成为马其顿的一个重镇 。 主前167年,罗马人占领马其顿,设为帝国一省,并以帖撒罗尼迦为其首邑。主前42年更立帖城为利伯维尔,城中居民有帝国公民权,可自选政府。该城除政治上的重要性外,因位于沟通东西的罗马官道和连贯南北通往多瑙河流域大道的交汇点,成为当日连接巴尔干半岛西海岸与意大利及罗马的重要贸易转口站。 帖撒罗尼迦当时有人口约二十万,其中包括一些犹太人,是马其顿省最大的一个城市。 根据《行传》及本书资料,帖城教会信徒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其中有若干当地知名人士。可能由于保罗传讲主基督就是大家盼望的弥赛亚(救世主),为人误会他宣传另有一位对抗罗马皇帝的统治者,教会因此受到攻击。 这种攻击一部分来自教会外面,指责保罗的人品不当,动机不良,说他的行径与当日行游各地靠花言巧语欺骗人的方士不相上下。比这更厉害的是说他煽动群众,阴谋造反(十七6)。教会内部可能因对受圣灵的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太过热中,有的要求冷静。而异教两性关系的放纵观念好象也带入了教会中,但尚未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从本书保罗用词中只是警告而非责备可以看出。 此外,还有对基督再来一事的过分反应。信徒笃信主必再来,但因保罗逗留时间只有三周,未能充分讲解此事,以致引起不必要的恐惧,担心已死或即将死亡的人进不到主的荣耀中;有的人以为主既然就要来,便不再勤奋工作。 在内忧外患下,保罗先差派提摩太前往,去坚立教会。他听到提摩太报告的好消息后,接着写这封信,劝谕信徒努力作工;并详细说明主再来时,已死和仍活着的圣徒会有的情况。 四、
本书特色 读这封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日一间刚成立的教会的情形:单纯、满有信心与盼望,领袖逐渐从信徒中产生。但因所领受的教导不足,引起许多问题。此信是文字发挥其功用的好证明,它成了造就信徒的高级课程,补足了帖撒罗尼迦人本来无法从保罗领受的教导。 从此信也让读者更认识保罗。他说自己象乳养孩子的母亲(二7),又象严父(二11),又象丧失子女的父母(二17希腊原文中的含义)。为了福音,他一切都摆上,甚至性命也不爱惜。他勇敢过人,动机纯洁,教训中充满热爱,承认自己的不足。他是一个人,但是为神所用的人 。 信中讲述主再来的事,清晰如绘。这是保罗提到圣徒被提与主相遇的唯一书信,使此书的重要性益增。 《帖前》与《帖后》都载有保罗关于基督再临的教训。《帖前》讲到主来时,强调其迫切性,仿佛就在眼前,几乎保罗和信徒都可以活着见主面(四17)。但在《帖后》,他力图纠正信徒的过分热望,指出基督来前有若干预兆,包括“ 大罪人”沉沦之子的出现。他所强调的二次来临的道理,成了信徒忍耐和盼望的泉源。帖撒罗尼迦教会因此成为新约时代积极传布福音的模范教会 。──《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