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拾穗 【林前十六1】「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 論到(peri de)這字每次用時,都是指哥林多人來信中所提及的事(見七1)。捐錢(是個一般用字,但更常用於宗教式的捐獻收集)。保羅很重視這件事。這是保羅第一次在現存的文獻中提及這事(參徒二十四17;羅十五26;林後八1以下,九1以下)。這裡他說是“為聖徒”(NIV God's people),但從其它經文(3節)看出特別是為耶路撒冷窮困的信徒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捐獻的教導,也是根據哥林多人的來信而發。比較七1.“為聖徒”是指為了耶路撒冷的信徒(比較十六3;羅十五26)。在保羅的佈道旅程中,曾向外邦教會發起為耶路撒冷貧窮的聖徒募捐,支持者眾。加拉太和馬其頓各地的教會也有分參與(林後八1;九1~4)。保羅的書信時常提及這次募捐。──《啟導本聖經註釋》 為聖徒捐錢: 具體指為救濟耶路撒冷聖徒而募集的款項,這是耶路撒冷總會中決定的(加2:10),在保羅當時,有許多外邦教會參加這一捐項運動。這一捐款運動,其目的不在於單純的救濟耶路撒冷教會這一層面上,而是為了:①向哥林多信徒宣傳教會的獨一性和統一性,力求猶太人和外邦人真正的和睦;②實踐基督教最高實踐綱領兼實際教訓——愛。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雖然為教會本身而做的各種活動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將基督的愛傳遞給社會的陰暗處(太25:40)。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2】這裏給我們看見,信徒捐錢是一週一次,不是月底結帳。他是說,每逢七日的第一日,人應該在神面前結帳。在主日,一邊擘餅,一邊奉獻,這是非常好的事。一邊,我們記念說,主怎樣將祂自己給了我們;一邊,我們看見說,我們今天也給主。――
倪柝聲 【林前十六1~4】論及有關為耶路撒冷聖徒捐資的問題。初期教會當時,為耶路撒冷教會捐資是重要的行事之一,保羅所到之處都強調救濟窮困者的重要性(林後8,9章;加2:10)。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特別艱苦,是因為:①耶路撒冷教會原來就有很多貧民階層的信徒;②多次的饑荒;③猶太人的殘酷逼迫而來的窘迫;④在無生產和計畫的狀態下,濫用凡物公用制度(徒11:27-30)。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9】奉獻的日子,是『主日』;奉獻的數字,是按比例的,『照進項抽』;奉獻的地方,是送到教會;奉獻的人,是『各人』,信徒人人有分。――《新約全書釋義》 【林前十六1~24】哥林多前書的結尾部分,內容包括實際的教會行政,就是哥林多信徒為耶路撒冷教會籌集的捐項和幾點囑咐與問安。本章充分表明了保羅的信仰態度:不單單停留在抽象的話語和思想上,而是通過具體生活實踐愛心。其它教會對耶路撒冷教會兄弟友愛的關心和捐項,對於陷入極度利己主義和自己教會為中心的,當今教會給予深刻的教訓。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2】「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 各人表示每一個信徒,不論貧富,也要捐獻。抽出來留著,最自然的意思是把錢留起來放在家裡,這是由屈梭多模以來大部分解經者的見解。但由於保羅明明反對他來時才現湊(若人人收在家裡就要這樣現湊了),也許該解作把錢放在教會錢庫裡。 保羅沒有指明某一數額,或各人收入的比例要拿出來捐獻;那是各人良心去決定的。每人要照“自己(或事務)的收穫”而捐獻。這句動詞的主詞是隱藏的,AV加上“神”字;其它用“他”或“他的事業”(NIV作照他的進項)。W. Michaelis的主張“盡所能的抽出來(愈多愈好)”(TDNT, v. p.113)。動詞現在式或現在完成式均可;兩者都合用,都指著一種不斷進行的情況。因此,這句的總意是,各人捐獻的要直接與所賺獲的成比例;應該定規成一貫的原則,而不是一時衝動的作法。保羅不喜歡他來的時候現湊;他不希望他們在情感催逼下,倉卒行事。When(當)是不定詞hotan,即是“不管甚麼時候”來,保羅來訪的時間並未確定。——《丁道爾聖經注釋》 財物的奉獻,須在『七日的第一日』來作;而七日的第一日,正是主復活之日(太廿八1)。所以在財物的奉獻裏,不該有錢財的臭味,乃該有復活的馨香;不是顯出錢財的勢力,看錢的數目有多少,乃是顯出復活的大能,如何把人從錢財的捆綁中救拔出來。――《讀經指引》 『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神該得的分,不該和人的混在一起,該抽出來留著;也不是留在家裏,乃是留在教會,叫神的家有糧,這樣在需要時就不必現湊。――《新約全書釋義》 “七日的第一日”,即主日,也就是主耶穌復活的日子(比較太二十八1)。初期教會原本天天都聚會(徒二46),到後來,才改為每逢主日舉行聚會和擘餅(另參徒二十7),來紀念主的復活。至於使徒們也在各會堂裡參加安息日的禮拜,是為了向猶太人傳講福音(徒十三14;十六13;十七2)。──《啟導本聖經註釋》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 指現今的主日,原來在初期教會當時,主要在安息日舉行定期的聚會(徒15:21;18:4),後來逐漸把主耶穌復活的一周的第一日,即周日定期舉行聚會(徒20:7)。這兩個聚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並存,但隨著猶太人對基督教的迫害和基督教的成長,兩個宗教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直至A.D.4世紀初,確定主日為基督教的安息日<約20:19,主日的起源和意義>。保羅勸勉大家定期募捐,並非是習慣而表面化的救濟要求,而是對窮苦鄰舍所發出的持續的關心和發自愛心的邀請<林後9:1,關於捐款>。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3】「及至我來到了,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把你們的捐資送到耶路撒冷去。」 NIV用我寫信,認為是保羅寫的(NEB及其它取同樣的看法),RSV卻主張當地教會寫,“你們寫信舉薦誰(JB等,中文同)。但由於保羅說:“我就打發”送款的人,可見前者可能正確。信是複數的,指給個別代表的一束薦信。這些人是人所認許的(這字幾乎是個術語,意思是哥林多人“公認合格作公眾的職位”)。保羅在這事上極度小心,由始至終不經手這款項,那是由哥林多人籌的款,保存直到他來到,又由他們自己公認的差使送往目的地。——《丁道爾聖經注釋》 教會要選派可信任的人做代表,將款項送去耶路撒冷(比較林後八16~21)。──《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3~4】保羅不願自己管理募集的捐項,而是把這一工作交付給哥林多教會所認可的人選。保羅的這種純正態度,對過分參與教會的財政引得聖徒反感的當今的牧會者給予許多教訓(彼前5:2)。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5】「我要從馬其頓經過,既經過了,就要到你們那裡去,」 既經過了,時間將在經過馬其頓之後。之後(After)是不定詞hotan(“不管甚麼時候”)。他不知道何時,經過看來似是一連串有系統的訪問,探望馬其頓的教會。這一句是加上去的,就要到你們那裡去,似乎這計畫是哥林多人所不知的。他們明知他會來(雖然有些人說不會成行),但不知道他打算去馬其頓。如今他把這願望告訴他們,就明白他來哥林多城的行程,在整個計畫的次序了。他用現在式作將來的行動,是很常見的;使打算的計畫更顯得確鑿。——《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六5~7】保羅當時正在第三次佈道旅程中。他計畫經過馬其頓,下到亞該亞(哥林多在亞該亞省),然後上耶路撒冷(徒十九21)。但此計畫後來改變為 :先到哥林多,後去馬其頓,然後再回哥林多(林後一15)。這計畫也沒有實現。──《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5~9】保羅提及有所變更的佈道計畫。本書記錄於A.D.55,在猶太人的逾越節之前,地點為以弗所。保羅最初的佈道計畫是從以弗所出發,經過海路訪問哥林多教會,路過馬其頓,回來時再去哥林多(林後1:15,16)。現在保羅變更原定計劃,告訴他們先訪問馬其頓,回來時再路過哥林多。對此部分哥林多信徒非難他不信實,還說他是叛變者。但是保羅明確指出,自己更改佈道計畫,不是為了自己的安逸,而是為了福音益處,因此決不能成為誹謗的根據(林後1:17-2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6】「或者和你們同住幾時,或者也過冬。無論我往哪裡去,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 或者(tychon)表示保羅一切行動都不肯定,他沒有答應甚麼,但他很想到哥林多去,且不只像馬其頓其它教會,只是路過性質(“經過”一字就是強調這點)。他想多留一些時間。你們是強調式;強調哥林多人與馬其頓人的對比。保羅打算在哥林多同住(katameno),或者在那裡過冬(古時冬天旅程必須停頓)。這樣,就讓哥林多人可以“送行”,即為他預備所需用的東西。再一次,你們是強調式:“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無論我往哪裡去,表示保羅未明去向。他知道要去馬其頓,然後去哥林多;然後到哪裡就未有確實的打算了。值得注意的是,保羅不只一次改變行程,以致被人指責他反復不定(林後一15以下),但這裡他所陳述的計畫,卻至終實行了:他從以弗所到馬其頓,然後到希臘,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月(徒二十1~3)。——《丁道爾聖經注釋》 或者也過冬: 具體指A.D.57末到58年初的三個月。在哥林多停留期間保羅執筆記錄羅馬書(徒20:1-3)。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 為了使哥林多信徒贊成自己的佈道旅行計畫,借著供應他的需用,激勵他奮發向前。──《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8~9】不過他往希臘地的願望必須押後,他當前的任務在以弗所,必須等到過了五旬節。他說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他開了,“有功效”形容門,似乎很不尋常;NIV把它意譯了,一個果效極佳的工作門路。開了是現在完成式;那門“保持開放”。我們很難想像這句話之後,跟著說反對的人也多,保羅突兀地提出這事,提醒我們基督徒作工並非全無阻攔。我們事奉神一方面大有機會,同時也大有難處。勝過難處,是機會的一部分。從使徒行傳十九章,可見保羅在以弗所所遭的困阻多麼大。——《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寫信地點是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城。反對他的人可能主要是亞底米假神的膜拜者(徒十九23~24)。“五旬節”是猶太人三大節期之一,其他兩個是逾越節和住棚節。猶太人在五旬節將初熟的穀物獻給神,歡慶豐收(利二十三10~16)。──《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9】凡真是主所開『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必定『反對的人也多』。若不能驚動陰府的權勢,也沒有多少屬靈的價值。――《讀經指引》 寬大又有功效的門: 指前面敞開了有效地傳播福音的機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0~11】保羅正差遣親密同工提摩太去哥林多處理教會的事(四17)。根據《使徒行傳》十九22,提摩太與以拉都二人一起出發;他們先去馬其頓,然後下到哥林多。“弟兄們”可能也包括以拉都在內。以拉都是哥林多城一位有名望的信徒(參羅十六24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若是提摩太來到: 當保羅寫本書時,提摩太與以拉都正在經馬其頓去哥林多的路上。保羅所以特別囑咐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善待他,是因為擔心:①哥林多教會內反對保羅的 黨派對他的冷待;②提摩太年少,內向的性格。在此我們可以看出,真心關懷後輩同工的保羅寬大的胸襟(腓2:25-30)。──《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1】「所以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叫他到我這裡來,因我指望他和弟兄們同來。」 不可藐視(exoutheneo;見一28),是個很強烈的字眼,意思是“絕對看不起”;這表示保羅很為提摩太擔心。送他平安前行用的動詞與6節給保羅送行相同。他要他們對待提摩太如同對他一樣。保羅等待提摩太回來,表示他差派他出去是有特別任務,而不是巡遊的旅程。弟兄們是指甚麼則不明,徒十九22只提及以拉都和他在一起,不過當然也可能有別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六12】論亞波羅的話也是針對哥林多人書信中的反問而寫的(比較七1)。當時亞波羅正與保羅在一起。從這裡的話,可以看出保羅和亞波羅關係良好,哥林多人分門別類 ,拿他們二人來做各自追隨的領袖,純屬自以為是的做法。本書中提及亞波羅的經文:一12;三4~6;四6. ──《啟導本聖經註釋》 為了教會的益處和順從神的旨意,保羅和亞波羅甘心讓出自己的利益,同心協力。通過這些,我們認識到:①保羅忘我的犧牲精神——為了別人和教會的益處,甘心忍受自己的損;②謙卑、寬宏的人格身為使徒,雖然有權柄命令,卻沒有過分要求同工;③亞波羅美好的信仰他將神的旨意放在首位。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3】「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 你們務要儆醒(gregoreite),這動詞和接下去的幾個動詞,都是現在命令式。保羅不是描寫一種暫時的態度,而是持續不變的。這儆醒不單指不睡覺,而是:“保持清醒的決心”(巴克萊)。這字常用在等候主再來(太二十四42以下,二十五13;可十三34以下),這裡也必然有這意思在內。在真道上站立得穩(巴勒特作“in faith”),表示信徒在基督裡穩固的根基,這穩固卻正是哥林多人貧乏之極的一面。Andrizesthe,“作大丈夫(andres)”,可以指勇氣(NIV作有勇氣的人),更可能是針對哥林多人所表現的幼稚。保羅要他們承當責任作大人。不但如此,他們面對的爭戰,是強勁的惡勢力,必須作大丈夫。要剛強(參詩三十一24),應該是被動式的“被剛強起來”,信徒的能力不是自己本質上有的;乃是從神來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 指靠著對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確鑿的信心,不要屈服於任何挑戰(撒上4:14)。要作大丈夫,要剛強: 指脫去信仰上的未成熟或軟弱,靠著得勝的耶穌基督,以智慧勇氣和能力對付一切。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4】「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 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這句話是接著作大丈夫及要剛強之後,這是很重要的。保羅要的大丈夫,並不是粗悍自負,乃是在愛裡所表現的力量。正如第十三章所說的,基督徒的愛伸展及人的各方面,沒有任何行動可以在愛的範疇以外的。留意in 字(在愛裡),不容忽視。愛不單是信徒行動的陪襯品,愛滲透在信徒生活行事及本性中。——《丁道爾聖經注釋》 『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行。』神愛了我們,救了我們,又把這愛放在我們心裏,成為我們所有生活為人的根基和動力。――《讀經指引》 『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哥林多前書講恩賜,但運用恩賜的原則是愛,所以哥林多前書也是一本講愛的書;愛是我們行事的原則。――《新約全書釋義》 【林前十六15~16】司提反一家,『專以服事聖徒為念』,使徒說,『要順服這樣的人』。可見屬靈的權柄,乃從降卑服事而來。正如主所說,作『用人』的『為大』,作『僕人』的『為首』(參太廿25~28)這。正是基督的見證。――《讀經指引》 【林前十六15~18】本節至章末問候哥林多教會的聖徒,從此可以多一點瞭解哥林多的情形。 這位司提反不同于《使徒行傳》7章最先殉道的司提反。這位司提反是哥林多城最先受洗的信徒(一16)。 17~18節的意思是,這三位到以弗所探望保羅的信徒,待保羅甚好;他們對保羅的關切,補足了哥林多教會對他的冷淡。大概就是這三位信徒,將七1的信件,及一些口頭消息帶給保羅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16】「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 信徒要順服這樣的人。保羅對信徒彼此順服,談論得很多(參弗五21),因為人本性剛好相反,尤其是哥林多人,所以他覺得有這需要一再提及。這動詞(hypotasso),是上面用來說司提反一家謙恭服事的動詞(tasso)的複合字,就不是偶然巧合了。他們不只該順服司提反,且該順服一切同工同勞的人,即一切出力助人的信徒。至於同工同勞一字(kopiao,“勞力至疲累”),愛德華滋有深刻的慨歎,“作工的多,勞苦的少。”——《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六17】「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這裡來,我很喜歡,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 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並沒有說明是指甚麼,不過似乎是指保羅深感與哥林多人的分隔;“我久違了你們”,是他的感受。他懷念哥林多的朋友,而這三個人正好“補滿了這空缺”(Hering)。他們來到,帶來了“小小的哥林多”。補上(aneplerosan)意思是“填滿”了,這三人填補了一切罅漏。——《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 指他們傳達了哥林多信徒對保羅的愛意和必要的忠告,給保羅帶來勇氣和喜樂。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8】「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裡都快活。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他們叫保羅心靈快活(refreshed複新),這個動詞與主叫勞苦擔重擔的人得安息的字相同(太十一28)。這似乎表示保羅得不到哥林多的音訊,十分焦慮,這三人來到使他心靈大得快慰。你們一字很有趣,哥林多的消息不但叫保羅快活,也叫哥林多人因與保羅通音訊而快活。這樣的人是務要敬重的(被推崇deserve recognition)。——《丁道爾聖經注釋》 能真實供應人,叫人『靈裏都快活』的,這樣的人『務要敬重』(原文)。這也是說出屬靈權柄的原則。屬靈的權柄,乃在屬靈的供應;供應停了,權柄也空了。――《讀經指引》 哥林多前書提到要趕出甚麼人,也提到要敬重甚麼人,因為教會是一個團,是一個身體,是富有傳染性的;會使全團敗壞的,就要趕出(林前五章);會叫大家快樂、得益處的,就要敬重。――《新約全書釋義》 【林前十六19】亞西亞是昔日的羅馬省分,就是今天的小亞細亞,位於土耳其西部。在保羅早年傳道工作中,此為一重要據點。以弗所城位於該省最西南,附近一帶福音很興旺;歌羅西、希拉波立(西四13~16),以及《啟示錄》2~3章所提及的教會都在附近(參啟一11注)。 亞居拉、百基拉是保羅親密同工,參《羅馬書》十六3注。他們當時在以弗所,家中設有教會(徒十八18~19;羅十六3~5)。──《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細亞的眾教會: 不是當今的亞洲地區,而是亞細亞地區的教會,即指以弗所、歌羅西、老底嘉、希拉波立教會等(徒19:10;啟2,3章)。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19~24】在本文保羅以對哥林多信徒的問安和祝福來結束本書。在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問安與祝福是聖徒交通的一個形式,表明教會的本質,聖徒是通過真正的交通,在主裡面合而為一。──《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20】“親嘴”是當時流行的禮節 ,表示親切(羅十六 ;林後十三12;帖前五26)。──《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21】 保羅的書信一般都是由他口述,別人筆錄(羅十六22)。他在信末簽名作記,加上問候語(加六11;西四18;帖後三17;門19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22】本節或為初期教會儀式中所用的回應詞的一部分。一個宣稱不愛主的人,神的不悅和忿怒會臨到他
。“主必要來”或為信徒對上半句話的回應。──《啟導本聖經註釋》 主必要來: 原來是亞蘭文,是初期教會當時普遍通用的問候語。普遍解釋為“主啊!求你再來!”。這是初期教會盼望耶穌基督再臨的懇切禱告,成了在現實生活中忍耐苦難的力量(啟22:20),用一句話凝聚了將來所有世代終極的盼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六23~24】這封信用保羅書信通用的祝福語(見加六18;弗六24等)結束,他要哥林多教會裡的人明白,信上的話都是本諸在主基督裡的愛心說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六24】保羅雖然這樣定罪哥林多的教會,但至終他仍是愛他們。這種超越的愛,不受對象光景影響的愛,絕非天然所有;乃是『在基督耶穌裏的』。――《讀經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