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拾穗

 

【路十九1~10四福音書中只有本書記載耶穌施救恩給撒該的事件。要特別注意第10,是路加福音的鑰節,明確指出耶穌降世的目的(5:32;6:39),他為了救贖罪人而來。耶穌接待撒該並賜救恩,也是他救贖事工的一環。此外從本事件中也發現幾個重要事實:①福音本身具有感化眾人心靈的力量(3,4);②在世上應該迅速地見證福音(5);③福音是人真正的喜樂源泉(6);④接受福音的人,生命和生活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2撒該是稅吏長,統管耶利哥城的一切稅務。可是他替羅馬人收稅,為猶太人看不起。──《啟導本聖經註釋》

         撒該: 撒該意即“義人”或“純潔之人”。稅吏長: 當時耶利哥是香脂樹(balsam tree)的主要產地,從基列進口的香油,通過此地送往巴勒斯坦各地。因此耶利哥有徵收關稅的稅關。撒該是稅吏的最高負責人,暗示他可能利用不正當手段積蓄了龐大的財富。 ──《聖經精讀本》

         “稅吏”。他們是替羅馬人收稅的人,名聲極壞,因為課稅制度公然被濫用,而敲詐也是常有的事。“稅吏長”的職位表示撒該負責耶利哥城【路十切的稅收,有其它稅吏從屬於他。──《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3~4撒該一心想見耶穌而不怕艱難、不顧羞恥、克服困難,這與患十二年血漏病的女人(8:43,44)相似。結果他不僅見到耶穌,而且得到救恩。我們確信,用心靈和誠實尋求神的人,必能得見神(29:13)。撒該如此渴望見到耶穌,原因有多種假設,其中之一是他雖極為富有,卻受同胞的輕蔑,內心沒有平安。聽到有關耶穌的消息,他切盼從耶穌得到解決辦法。從此可以認識到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惟有從神那裡才能找到最終的解決方法。離棄神之人的生活,一切只能是虛空(1:2,3)。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4桑樹: 本節的桑樹,不同於17:6的桑樹,是一種無花果樹,樹枝向外大大伸展、下垂,較易攀爬。 ──《聖經精讀本》

         “桑樹”可長至三十至四十英尺(912米)高。──《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5留意耶穌對撒該說的話:“我必住在你家裡”,表明神主動尋找象撒該一樣的人,這也是耶穌地上事工的目的(10)。對路加而言,“今天”這詞具有特別意義,意味著天國和救贖已經臨到(9;2:11;5:26;12:28;13:32,33;22:34,61;23:43)。耶穌對撒該說:“今天必住在你家裡”,是宣告對撒該和他的家庭施行救贖恩典。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8猶太人的律法規定:偷竊羊的要還四倍(出二十二1);羅馬法律也要求偷竊犯償還四倍。撒該答允做到比法律要求更進一步:他若訛詐過誰、對誰不公平,都願意還四倍。這是發自改變了的內心的感恩 。──《啟導本聖經註釋》

         撒該的態度與青年財主官員(18:18-23)截然不同。財主官員是因著渴慕永生而來到耶穌面前,當聽到耶穌讓他變賣所有財產,並分給窮人,就甚憂愁地回去了。而撒該說若欺詐了誰,就還他四倍,撒該把自己當作是盜賊(22:1),表明他在神面前徹底認罪悔改。從此可以明白,心裡真正接待神的人,必結出悔改的果子(3:8,9)。因此要常常省察自己是否忠實地結出信仰的果實。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來自神的認可:“你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9)。 ──《聖經精讀本》

         撒該宣佈他從那時起打算要做的事,因為他的生命已經被基督改變了。──《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9救恩臨到一切相信的人,不問他的社會地位。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的後裔而又遵守律法的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這是對舊約教訓的誤解。真正的亞伯拉罕的子孫是具有亞伯拉罕的信心,又結出信心果子的人(羅四16)。撒該歡歡喜喜接受了天國的信息和神的救恩,他是真正的亞伯拉罕的子孫。──《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伯拉罕的子孫(13:16)。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10(15:3-7)。 ──《聖經精讀本》

         主到世上來的目的。──《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11猶太人普遍認為彌賽亞的屬世的政權會在耶路撒冷出現(徒一6)。耶穌此時正要上耶路撒冷。為了糾正門徒以為神的國就要實現的錯誤看法,祂講了這個比喻。耶穌要先“往遠方”,得國回來後(十九12),才顯出祂的王權,然後按各人忠心的程度賞賜各人(17節)。信祂的人應耐心等候,為主盡忠。──《啟導本聖經註釋》

         眾人聽到耶穌對撒該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9),可能就認為耶穌進耶路撒冷後,必拯救在羅馬統治下呻吟的以色列百姓,並建立彌賽亞王國(21:6-11)。但事實上,神國的成就並非如他們所想,而是通過耶穌十字架上的苦難和耶穌的再來最終成就。耶穌講此比喻是為了明確表明這一事實(17:20,21)<1:15,神國的概念>。 ──《聖經精讀本》

         門徒仍不明白他們為何不應該期待彌賽亞國度即時的政治得勝(和不用透過十字架來成就)。──《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11~27“十錠銀子的比喻”,與太25:14-30“恩賜的比喻”相似,但主題不同。“恩賜的比喻”強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各人從神得到的恩賜,照神的旨意行事為人;“十錠銀子的比喻”強調的是猶太人錯誤的天國觀,神的國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立刻成就。

此外,內容上也有許多差異,歸納如下:

在比喻中,可以發現與耶穌的再臨有關的幾項重要事實:①耶穌受自己百姓的排斥(14),但將來卻要以王的身份再臨,並審判這世界(15);②耶穌的升天和再臨之間存在一段間隔(13);③這期間信徒應該誠實地遵行耶穌所賦予的傳福音使命(13);④耶穌再臨時,忠心的僕人都將得到獎賞,反之會受到審判(16-26;25:30)。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11~27交銀與十僕的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耶穌講了這個比喻,和馬太福音廿五章14-30節,按才幹受職任的比喻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所解釋的真理卻是一致的(參四五題),為要教訓信徒對主忠心,殷勤作工,忍耐等候,直到主再來的時候交帳,好得報償,其要義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的人物(路十九12-14)——有一個貴胄往遠方去——表示主耶穌升天去(可十六1920,徒一9-11)。要得國回來——這國表示天國,得國回來,表示耶穌二次降臨再來,本已經得了國(太廿八18,弗一19-23,彼前三22),還是等候,因為外邦人的數目還沒有滿(羅十一25,啟十九7,徒三21)。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給他們十錠銀子——表示叫了主的十個門徒,將家業交給他們(錠原文作彌拿 maneh,等於中國十兩)。他本國的人卻恨他……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的王——就是以色列人不接待主,恨祂,棄絕祂,不願意祂來作王(約一11,徒三13-15,約十五2324),他們成為王的仇敵(路十九27)。

②良善忠心的僕人(路十九14-192426,參十二42-44)——主是交給十個門徒十錠銀子,他們各人所得的本錢相同,去作生意,頭一個賺了十錠,第二個賺了五錠,意思是二人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恩賜,盡心竭力,忠心於主所託付的聖事,去把握機會為主作了善工,得人歸主,結了屬靈的果子(約九4,林前十五58,腓一6,提前三1,約十五8)。到主再來的時候,要知道他們的成就如何,把所領受的到主面前交帳(路十六2),主稱讚他們是良善而又忠心的僕人,頭一個人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人管五座城,這意思是將來的工作受審判時,主要照著他們工作多少得報賞(羅十四12,林後五10)。

③懶惰惡的僕人(路十九20-26,參十二45-48)——他將主所交的一錠銀子包在手巾裡存著,意思是沒有為主生利,沒有把握機會,按照他自己的本能和恩賜,去忠心為主作工,完成主所託付的聖事,一無結出屬靈的果子,到主再來的時候,要他交帳,他原是害怕知道,主的嚴厲,被主稱他為惡僕,要定他為罪,並且「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意思是他不肯將這一錠銀子為主運用,日久在他手中便失去價值,成為無用之物,對那決心盡力善用的僕人,還要將更多特別的恩賜加給他,對這懶惰的僕人,非但不能增加他的恩賜,連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失去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十九12~14以歷史事件為根據的比喻,教導我們耶穌再來時將帶著審判世界的王權。大希律臨死前,把王權分給三個兒子:安提帕、腓力、亞基老,這種分割應得到當時統治猶大的羅馬政府的許可。因此分得猶大地的亞基老(3:1,地圖),親赴羅馬要得到羅馬皇帝的允准。但猶太百姓為了反對他作王,另派使節團去羅馬,阻止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同樣,耶穌也受到自己百姓的排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23:1-49),但他卻忍耐所有的苦難,復活、升天、將在眾天使的護衛中,以萬王之王的榮耀形象降臨在這個世界(21:27;24:30,31)。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13一“錠”銀子,原文是一“彌拿”(mina),即當時的 一百個“銀圓”。一個銀圓是工人一天的工資(十五8)。──《啟導本聖經註釋》

         “十錠銀子”。“錠”原文作彌拿,是一種貨幣的標準單位,價值為一百德拉克瑪或得拿利(約三個月的工資)。留意每個僕人都獲得相同的數目(與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不同;太二五15)。銀子代表各人平等的機會;才幹卻是神給予每個人不同的恩賜。──《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15~26耶穌再來之前,生活在地上的信徒當盡的義務,及輕看這義務的人將受的懲罰。在內容上與馬太的“才幹的比喻”幾乎相同,請參照太25:14-30。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23“利”。正常的利息,不是額外的利息;即不是高利貸。──《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26 參八18;《馬太》十三12,《馬可》四25注。為自己和他人靈性上的得著而努力的人,必可越來越有;忽略不理神的救恩的人,只有滅亡,連已有的也要喪失  ──《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十九28~44受難周的第一天,耶穌進耶路撒冷。這事件的意義:①猶太人認為,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猶太人的王耶穌將帶給他們政治上的解放;②但耶穌進耶路撒冷告訴人們自己是謙卑溫柔的和平之王,他進耶路撒冷的目的是借著十字架之死,成就人類救贖事工(9:51)。──《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28~56耶穌受十字架苦難之前,最後一周的生活記錄。有關此事件的意義,請參照太21:1-27:66的注釋。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29關於橄欖山和伯法其與伯大尼,請看《馬可》十一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十九30“驢駒”是幼小的公驢,請參《馬太》二十一2,及《馬可》十一2註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伯法其”。參看馬太福音二十【路十章1節的腳註。──《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30耶穌在棕枝主日進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驢子參與其事?一隻或兩隻?】

     關於耶穌進耶路撒冷一事,馬太二十一2提及有兩隻驢,是母驢和它的驢駒。但馬可十一2及路加十九30的平行經文,就只提及那只驢駒,卻沒有記載母驢。三段經文並非互相矛盾;因為三卷福音書都指出,耶穌是騎著一隻未曾被人騎過的驢駒(Polos)進耶路撒冷;因此,問題只在於那只母驢。馬太二十一5引述了先知撒迦利亞書九9,指出基督的象徵性行動應驗了撒迦利亞的預言,後者記載:「謙謙和和的騎著驢(hamor),就是騎著驢('a-tono-t)的駒子('ayir)。」馬太繼續指出,當耶穌騎在驢駒上時,那母驢走在前頭(7節)。

將母驢也包括入這段經文內,有何用意呢?只要稍為思量,也知道個中原因了。一隻驢駒從未被人騎過(這樣才符合象徵意義),那麼,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賴母親;縱使在那時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驢駒馴服,最好就是由母驢領路,走入耶路撒冷城。雖然驢駒從未被人騎過,亦未有接受訓練沿著路面行走,若母親走在前面,它必定會跟隨。

    撒迦利亞書亦沒有指明在勝利進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驢擔任有象徵意義的角色,先知只不過是為符合詩體的平行句法,而指驢駒為「驢的駒子」。無論如何,馬太親睹耶穌進城(馬可及路加卻沒有這經歷),知道母驢走在前面,領驢駒及耶穌進城。故此,馬太與另外兩卷符類福音是沒有衝突的;上述記載更肯定了馬太是當日情境的目擊者。──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十九33~35;太十九7耶穌進耶路撒冷是騎母驢呢?還是騎驢駒呢?還是更番的兩隻驢都騎過呢?】

    路加只提到一隻驢,我們相信主耶穌是騎在那一隻“後來沒有人騎過的”小毛驢之上。可是馬太福音的口氣乃是,他們“牽了驢和驢駒來……耶穌就騎上”,似乎他一個人騎兩隻驢。馬太也引用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的話說:“你的王……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就是”二字,不論在希伯來文或是希臘文都可能譯成“也”字。那就是說:主耶穌騎著驢,“也”騎著驢駒子。因此,有解經家認為,主耶穌是更番的騎兩隻驢,使母驢與驢駒都有機會分享主的榮耀,同時也有機會互相休息一下。母驢又預表老年傳道人,驢駒可預表青年傳道人,均應有機會被主使用。――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十九38 耶穌進聖城事,請看《馬太》二十一19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個源自詩篇【路十百【路十十八篇26節的詩句是朝聖者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所唱的頌歌。──《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40耶穌原來禁止人傳揚祂就是那大家盼望的彌賽亞(九21);現在可以了 ,祂就要因祂是彌賽亞而被釘。人若看不出這一天的重要,石頭也會發出聲音來歡呼(參哈二11)。──《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十九41「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它哀哭,」

    哀哭這詞不僅是指眼淚滾滾落下祂的臉頰,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憂愁而悲泣。沒有一個詞比這裡所用的哀哭一詞更強烈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十九41~44記載耶穌進耶路撒冷途中,見城哀慟的情景。從中可以明白:①出自猶太血統的耶穌對同族的衷情;②耶穌為那些至死不悔改、在罪中滅亡的愚昧之人的焦急與憐憫。因為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耶穌在世上流淚哀痛的場面,此外還有兩次:憐憫拉撒路而流淚(11:35);在客西瑪尼園禱告時(26:36-39),“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5:7)。 ──《聖經精讀本》

 

【路十九43“仇敵”指羅馬人。羅馬兵在主後70年毀壞了聖城。──《啟導本聖經註釋》

         “你的仇敵”。主後70年在提多治下的羅馬人。──《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45從本節開始,路加所記錄的事也都見於《馬可》,但記述的方法不同。耶穌從禮拜天進耶路撒冷到禮拜五早晨九點鐘被釘十字架,這五天的事在路加筆下不是依日期來敘述,而是用“耶穌在聖殿”(十九45∼二十一38),“耶穌之死”(二十二1∼二十三25)和“耶穌的復活”(二十三26∼二十四53)三個主題,把所發生的事歸納在一起來報導的 ,讓我們清楚看見耶穌受死和祂得榮耀的經過;並為下一本書《使徒行傳》埋下伏筆 。──《啟導本聖經註釋》

         “趕出”。參看馬可福音十【路十章15節的腳註。這事發生在聖星期的星期【路十,雖然基督開始傳道的時候也曾作出相同的行動(約二1216)。──《路加福音雷氏研讀本》

 

【路十九4546耶穌潔淨聖殿事,請看《馬太》二十一12和《馬可》十一17注。46節上半引自《以賽亞書》五十六7;後半引自《耶利米書》七11。這些人在聖殿裡賣的,可能不只是供獻祭的牲畜與飛禽,還包括油、酒等商品。供應獻祭所需本是好事,但這些買賣人在兌換獻祭用的猶太錢幣率上和物品的取價上,十分貪婪,剝削獻祭的人,把聖殿變成了竊取不應得之財的“賊窩”。──《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穌做的事和說的話,是百姓最歡迎的(48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十九45~46耶穌咒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究竟發生在聖殿的銀錢兌換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後?】

     根據馬太二十一12-17,基督於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聖殿,將裡面的買賣牛羊者(牛羊用作獻祭),兌換錢銀者(朝聖者所攜帶的金錢,需兌換為聖殿庫官所接受的錢幣)悉數趕出去。路加十九4546的記述則較為簡短,指出耶穌進入聖殿后,就趕出在裡面做買賣的商人。但馬可十一11-19卻清楚指出,耶穌趕走殿中商人之事,發生於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穌咒詛一株不結果的無花果樹(12-14節)。至於馬太福音,在潔淨聖殿后才提及咒詛無花果樹(二十一18-19);路加甚至沒有提及咒詛無花果樹這事件。因此,我們只需考慮馬太與馬可的記載。這兩段經文,如何能和諧一致呢?耶穌無論如何不會在連續的兩天都潔淨聖殿,還說了同一句話:「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設若我們略讀馬太福音,以瞭解其記事的技巧,就會發覺馬太的作者有時候會將事情按照其性質排列,而沒有嚴格地依照先後次序;但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來記事。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寶訓,極可能是耶穌一氣呵成的宣講,那時,群眾坐在傳統上稱為祝福之山的山腳,而那山位於加利利海東岸。其實,山上寶訓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況下出現,路加六20-49在平原上的講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意味著耶穌在三年傳道的過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鄰近區域,常根據同樣主題作出講論。無論如何,馬太傾向於將相同主題的材料放在一起,成為合邏輯的一段段經文;在第十三章有關天國的八個比喻中,馬太這種傾向是顯而易見的。在展開一個主題後,馬太總希望一直承接著,直至有關的事件或講論結束為止。這是馬太福音中常見的情況。

    馬太及馬可均記載,耶穌在棕枝主日入城後,就逕往聖殿(太二十一12;可十一11);兩卷福音書的作者亦同意,耶穌當中有進入聖殿,四周細看;毫無疑問,耶穌極不滿於當時聖殿的環境,商人叫賣之聲,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況混亂,一如三年前神往聖殿時所看見的;在那次,耶穌拿著繩子當作鞭子,將商人趕出聖殿(約二13-17)。在那一次,耶穌控告他們將神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馬太與馬可所記,耶穌在最後一周內入聖殿,他所引用的是賽五十六7)。

    馬可接著記載,在當日(即主日的下午),耶穌並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滿。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馬利亞和馬大那裡,在他們家中留宿。我們可以肯定,當晚他曾用一部分時間來祈禱,向天父求問,明天應該做什麼。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後一周的星期一,耶穌帶著門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見一株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使他記起以色列國亦是不結果子的。於是,耶穌以此樹作為實物教材,教導門徒一番。

    無花果樹只長葉子,卻沒有結果子的跡象(以巴勒斯坦的氣候來說,無花果樹當時還未到結果子的季節,但這株無花果樹毫無結果子跡象,只是長滿了葉)。耶穌便使這樹立時枯乾(顯然是在當天就落葉了),並以此教導門徒憑信心祈禱的能力(因為耶穌是以祈禱來咒詛這棵樹),甚至可以成就更偉大的事情,就是將大山投往海裡也成(參太二十一20-22;可十一20-25)。

照著事情的先後次序,馬可記載耶穌重返耶路撒冷聖殿;耶穌引用舊約聖經的說話:「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將那些繁喧叫賣的商人、兌換銀錢的販子,全部趕離聖殿(太二十一13;可十一17;路十九46)。至於馬太福音,則照著一貫的風格,將星期一發生潔淨聖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圍觀察聖殿的過程中。與馬太的作風不同,馬可依照先後次序來記事。在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熟先熟後這方面看來,路加福音沒有問題,因為此卷書沒有記載無花果樹被咒詛這件事。──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十九45~48受難周的第二天,耶穌潔淨聖殿,並在那裡教導百姓。與約2:13-22記載的潔淨聖殿不同,詳細內容請參照太21:12-17;11:15-18;2:13-22,<王上 緒論,單一中央聖所的宗教、社會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