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主再来」 主再来(SecondComingofChrist)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关乎基督再临地上时完成的救赎工作。用语这教义以再来、降临和显现等动词表达,基督是主语(「就必再来」,约十四3);「主必亲自从天降临」,帖前四16;「他若显现」,约壹二28,三2;「人子显现的日子」,路十七30;「主耶稣……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帖后一7),又或以基督为宾语,以神为主语〔「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徒三20〕。这思想亦以不同的名词来表达,主要是降临(这是希腊词语adonay常见的翻译,意思是出席、探访、到达、来临,特别指到尊贵的或与别不同的人),也用显现(正如提后四8;多二13;林前一7)。这些不同的动词和名词均是指同一件事,但从不同的角度显明,尤其是指主再来时,神的荣耀在基督里彰显。有关主再来的时间,屡次指为「那日子」,有时会更具体地加以形容(正如在罗十三12;林前三13;来十25),诸如「基督的日子」(腓一10,二16)、「主的日子」(帖前五2;帖后二2)、「主耶稣的日子」(林前五5;林后一14)、「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林前一8)和「神的日子」(彼后三12)。圣经引用这些措词时,往往指出基督再临时,审判会随之出现:祂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约壹四17等)或「公义审判的日子」(罗二5)──「就在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罗二16)。然而,对于备受压迫的神的子民,那会是「得赎的日子」(弗四30)。在今天一些福音派圈子中,当提到主再来一事,普遍用到被提这个特别用语。这个名词相等于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7节中所用的动词,该节经文形容那些在基督再来时,活着还存留的信徒会与复活的基督徒一同「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这被提或升天只是第二次降临时随之而来的事,而不是单独发生的(亦可参照帖前四17的动词,用于林后十二2、3,是要暗示保罗「被提」到三重天或天堂的神秘经历)。对于主降临与其他末世事件或世代的时间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因此导致种种末世论思想学派的出现。这特别与启示录二十章2-7节的一千年时期有关(假若那段时期确实是末时)。新约论据从一份最早期(即使绝对不是最早期)的新约文献中,可清楚看到在使徒时期,基督再来是他们宣讲的福音中的重要部分。当帖撒罗尼迦的人(参徒十七1-4)首次听闻福音和决志相信,数星期后,保罗写信给他们,提醒他们曾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帖前一9、10)。在此,耶稣所预期从末世审判中拯救祂的子民,与祂历史性的复活相提并论;基督徒生命之道同时包含了服侍神和等候基督。在这封短信中多次申明基督再来的信息。数年后,保罗写信给他在哥林多的信徒,他提到相类的话:「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林前一7)并且,在可能是他最后的一封书信中,他提到主将会在「那日」赐给他「公义的冠冕」,他补充说:「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四8)爱慕祂显现和等候祂再来是表达同一态度的两种不同方式。保罗并不是表达这话的唯一一位新约作者。希伯来书的作者坚定确信地鼓励信徒,很快「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来十37)。雅各说「主来的日子近了」。彼得说那是「牧长显现的时候」(彼前五4)。在启示录,复活的主最终向约翰承诺「是了,我必快来」,教会对此的回应是:「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二十二20)使徒行传以天使对耶稣升天的确据为记述的开端:「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一11)这卷书扼要记载了使徒所传讲的信息,一再指出耶稣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十42,参十七31)。这已确立的信念和宣告,最早见于耶稣死前的教导中。假若人接纳耶稣经常提及的人子就是指祂自己,在符类福音里,展示了许多有关主再临的对照。在「人子显现的日子」(路十七30),祂将会「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可十三26)。这句是出自旧约,特别引用了但以理的异象,「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要承受从亘古到永远的国度(但七13、14)。云或云彩在旧约中经常围绕着神的荣耀(例:出四十34;王上八10、11);这些经文提及人子的降临,表示了当祂来临,神的荣耀会在祂里面彰显出来。人子「在软弱中」履行祂在地上的使命;因着祂在十字架上的得胜,使祂「大有能力」地履行现今的使命(参可九1),当祂从天上显现,这能力便会表明出来。祂从天上显现时,将会为不属神的人带来审判,并使信徒得着赏赐:「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路十二8);然而,「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八38),因为「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十六27)。耶稣最后一次提到祂的再来,是在犹太公议会前受审,那时,大祭司问祂是否「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祂回答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可十四62)新约可能提到人子持续多次降临,但都接连表明主最后一次的降临。正如在旧约时代和基督徒时代,人同样可以察验出主那些显著的日子,在这日子里,祂显然要审判一切不义,并为公义的申辩。早期教会认为「主的日子」或「人子的降临」,就是指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和圣殿被拆毁──这事就在耶稣说这预言的那个世代成就了(可十三30)。然而,虽然预言那审判近了,祂仍提及祂最后的降临,那日子、那时候,无人知道(可十三32)。符类福音强调耶稣降临时,世人和全地的震撼;约翰福音则详论心灵和个人方面。在这福音书中,实在记载了人子使死人复活得生,并施行审判(约五25-29);但从较高的层次看,祂再来的应许是为了安慰祂那些四散的门徒:「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3)。他们当中一人或多人仍否存留在世上,直等到主再来,圣经虽已提及,但没有任何明确的陈述(约二十一22、23)。我们可追溯约翰福音中预言基督降临的经文。例如,当约翰在十四章18节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其后的经文随即表示,因祂的名要差使圣灵(即「另一位保惠师」)降临。但这并不表示祂再临时是带他们到祂那里去;这只不过是祂最终降临前的准备。基督再来与祂在新约的复活和所施行的审判特别有关连。复活帖撒罗尼迦前书是在基督受死和复活后不足20年写成的,书中提到主的再来,是要叫有亲友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得着劝慰。保罗还来不及按信徒所需而尽量给予他们教导,就被迫离开帖撒罗尼迦;当他们中间有些人在他离开后不久便去世,他们的朋友便怀疑那些死了的人,在主再来时,会否较那些活着还存留等候见主面的人,蒙受严酷的苦害。保罗说不会,「那已经睡了的人」将不会受任何的苦害;相反的,「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时,最先发生的事乃是「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而惟有那些活着还存留的人,必与他们一同被提,并且「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四15-17)。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写成之后大概5年成书的哥林多前书,为这题目提供更充足的资料。在那里,信徒将来的复活是一个完全的收割,由基督的复活作开首:「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林前十五23)。这里附加了一个启示:不单每一个死了的信徒将会以「灵性的身体」复活(林前十五44);那些依然活着的亦将会「改变」,以致符合复活时候的境况。因为已死的和活着的信徒同样持守「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就是亚当;参创二7),「将来也必有属天的形状」(即是复活的基督;林前十五49)。保罗几年后在腓立比书三章20、21节中所写的,仍具有同样的意思,从天上我们「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罗马书八章18-23节更深入地阐明基督子民的复活,他们得着复活的荣耀,并与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更新过来:受造之物在此刻仍是受到身体的改变和败坏所辖制(参创三17、18),「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接着会得享他们「自由的荣耀」。审判从耶稣在福音书的教训中,可看到审判与主再来之间的关系。新约的书信中,也同样清楚显明这关系。保罗特别把这主题推展到个人层面上。他禁止基督徒作不成熟的论断:「时候未到,甚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林前四5)。主将要鉴察众人,照明人内心隐藏的动机,这是地上的法庭所无法洞察的;倘若对此没有认识,审判只会变成个愚拙的工具而已。保罗知道他的传道工作将会在「基督的日子」受到评审(腓二16),而他预期那评审的主要标准,是他所带领的信徒的素质。所以他写信给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说:「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甚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么?」(帖前二19)保罗在其他的经文也力劝他的信徒要紧记,他们以及他自己都必要来到审判座前。审判座又可称为「神的审判台」,在那里,「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罗十四12),它亦可称作「基督的审判台」,在审判台前,各人将会「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五10)。明显看来,这审判是随着基督再来时出现,祂且要「审判活人死人」(提后四1)。由于保罗是写给基督徒,他向信徒加强表达,在主再来时,基督徒将会受到审判或评核。但当他写信给帖撒罗尼迦教会受逼迫的信徒时,他清楚指出主这次降临,会使他们脱离苦难,那些迫害他们的人也会得到应得的惩罚(帖后一6-10)。神的惩罚显然会临到「不法的人」身上,就是那行邪恶和背叛神的人,「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气灭绝他,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帖后二8)。这话正回应了以赛亚书十一章4节的预言,指大卫家的君王将「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戮恶人」。使徒更概括表示神「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徒十七31),那日显然是基督再来的日子。在此暗示了基督再来是要应验旧约先知所说的新时代,那时神「要按公义审判世界,按他的信实审判万民」(诗九十六13;参诗九十八9)。对教会和世界的意义从最早期起,基督徒开始用一套共同接纳的用语来认定他们的信仰,基督再来就是他们其中一个信仰基础。例如,使徒信经(以二世纪罗马教会的领洗认信为基础)的中心部分,集中详述基督的拯救工作:「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耶稣基督这些作为,大部分是以过去时态表达,一句是以现在时态,另一句则以将来时态;然而那以将来时态表达所要发生的事,与在过往发生的,同样看为事实。耶稣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并不是与祂在彼拉多之下受难,看为不一样的事实。祂一连串的拯救作为,若没有这个有待将来去成就的行动,便不会变得完全;那些已发生的事,已证明将来要发生的事必然发生。尼西亚信经(主后325和451)是以该撒利亚教会的领洗认信为基础,以较为丰富的用语列举了同样的拯救工作,并以这话作结:「将来必有大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祂的国存到永远。」 基督的再来成全了祂的拯救工作。当保罗说到:「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十三11),所提及的就是这事。希伯来书的作者同样向信徒保证,基督「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乃是为拯救他们」(来九28)。神这个最终的拯救,或许我们可以说成是神国度的成全(用了不同的惯用语),是由基督的传道、受死和复活为开首,而祂的再来使救恩显为完全。由于信徒对主再来的看法无可避免地不断变更,今天,他们之间大多数对这看法无疑与初期教会的信徒颇为不同。假若第一代的基督徒以为他们那一代会见证主的再来,后来的人就懂得更加谨慎了。不知道主究竟会在何时回来,对人的灵命是有好处的。十八世纪德国的释经学者宾格尔说:「各个年代的人,无论是活在今世或那时代,在他们心目中,都相信有些人在主来时仍活着见主面。」因此,每一代的基督徒,应当视他们为最后一代而存活,同时铭记于心,在很久以后的基督徒,当回顾主后首二千年,可能会视之为早期的教会历史。基督的再来仍然是祂的子民的盼望,正如它也是世界的盼望(世界并不需要觉察这点),但主再来的时间却不是盼望的重要部分。如果有人问,若是那样的话,新约应许主即将来临,究竟有何作用。十九世纪的英国布道纽曼有一篇题为「等候基督」的讲章,可从中找得答案。他指出,在基督第一次降临前,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为此铺排和发展,但自此以后,所出现的事情是与祂的再来并驾齐驱。假若是朝着它发展,则它会立即显明出来;但它既然是这样子,那件大事在现今世代随时都会临到。那要发生的事,有一天都要与基督的降临或显现一同实现。假如以连续的年日计算,我们现今要比最早信主的基督徒更接近最后的拯救;但在个人来说,基督现今并不比在新约时代更接近我们,在祂回来时,祂现在会如将来一样与我们接近。有些时候,主现今的同在,与祂再来的显现,是难以分割的;有一天,这区分会完全消失,而这必死的生命将会在永恒的秩序中化为乌有。同时,主在祂圣餐桌上确实的同在,是祂荣耀再来时同在的应验和预表。在祂的圣餐桌前,祂的子民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十一26)。在早期的教会,基督徒以亚兰文「玛能那他」恳求「主必要来」(林前十六22),好互相提醒。圣餐崇拜仪式似乎都惯常以一个恳求作结;正如在《十二使徒遗训》(大约主后100年早期教会的训令手册)的文献所推断。希腊文「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的恳求,相对于启示录二十二章20节,正好是教会对主所应许「是了,我必快来」的回应。还有其他时刻,意识到这种与基督的亲近,犹如经历过的一样。对每一个信徒来说,那种分割在死亡的一刻会消失;最后在耶稣再来时,在全地上消失。不单在个人经历上而言,对某些基督徒来说,也在世界历史的不同汇点中,基督好像在那一刻必定降临。在202年,尤其出现罗马帝国猛烈的迫害;在五世纪时,西方有罗马帝国的崩溃;1,000年后,君士坦丁堡失陷,落在土耳其人手中;还有法国大革命(1789起)和其后的拿破仑战争;更不消说,在二十世纪出现的种种事件,都引发了这种对主再来的期望。这些危难已经过去,基督却没有来临,但这并不表示那些心中存有这种盼望的人是完全错误的;这一切和类似的危难,可以视为对「主的日子」,甚或是「人子的降临」的期待,就像是主后70年耶路撒冷的沦陷,也产生这样的观念。再一次,一直有人热心和仔细研究但以理书及启示录如何解释主再来的时间,并反复诠释,以期能计算出主再来可能的年日。然而,所提出的年日,往往一次一次的过去,从来没有照所计算的应验;这些都是人们刻意测定,大部分都不能算是对「主的日子」的期待。在新约和历史神学中,基督的再临不单表达了信徒的盼望,也是世界的盼望。保罗引用旧约先知的说话时,看来也把主的显现与以色列最终的救赎相提并论,他提及有位拯救者会「从锡安出来」,并「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罗十一26)──假若他心中所想的是天上的锡安。新约对于「有一位像人子的」拥有永恒的治权,代替以权力为基础的敌对王国(但七13、14),所提出的解释,是基督以和平统治,建立全地,正如在拔摩海岛上看见异象的约翰所述:「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十一15)约翰对神的欢呼,为人所乐道,就是「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一位(参启一4、8),是以3种时态表达,后又变为2种时态:「昔在、今在的」(启十一17)。祂不再是「那将要来的」一位;祂已经来了。另参:「末世论」;「审判」;「启示文学」;「审判台」;「启示录」;「患难/灾难」;「最后审判」;「千禧年」;「世代」;「主的日子」;「末世/末后的日子」;「复活」;「神的愤怒」。――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