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灾难」 灾难Tribulation在启示录六至十九章所形容,未来七年的情况。在这七年里,神会审判不信的世界,和他不顺从的子民以色列。――
殷保罗《神学词汇浅释》 患难/灾难(Tribulation)在新约里出现了约45次的用词。不同译本有不同的翻译,如「患难」、「受苦」、「危难」、「困苦」、「烦恼」或「逼迫」等。一个相对的希伯来文,可见于4至5段旧约经文中,但从没有在先知书中出现。因此,集中以新约来解释患难一词,是适切的。新约有数处用「患难」一词,来指一般世俗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例如:妇人生产的痛苦(约十六21);在充满危难的世代里,世俗人为婚姻而烦扰的事情(林前七28);以及寡妇所面对的苦况(雅一27),全都称为「患难」。更概括地说,像列祖时期曾打击埃及与迦南地的饥荒等灾祸,也被视为「大患难」(徒七11)。狭义而言,「患难」一词特别指基督徒的经历。基督的教训为该词的意义提供基本的定义。耶稣指出,福音普传于世,世人却以逼迫的形式去表达其敌对的回应。世上有福音出现的地方,自然难免有患难与逼迫。福音的种子一旦播下,患难与逼迫便随之而来(太十三21)。耶稣在橄榄山论及那关乎未来的事件,其中详述这个概念,说明教会时代无可避免的患难(太二十四,二十五;可十三;路二十一)。在圣经中,只有耶稣的教训明确地描述其跟随者要面对的患难,以及患难发生的次序。在其讲论中,耶稣预言了患难开始的时间、所达至的程度,以及结束的时间。耶稣把这关乎患难的教训,私下传给了12位门徒,因为这事与他们的生命有直接的关系(太二十四3)。耶稣告诉十二门徒说,人要把他们陷在患难里,这患难就是他们要为主的名受逼迫至死(第9节)。这教训的上下文指出耶稣所说的患难,会一直在各处影响基督徒。但事实上,耶稣向十二门徒预言,他们会在受苦的初期被陷在患难中(第8节),清楚显示了患难起头,是在门徒的有生之年。同样,这些门徒会见证先知但以理所预言临到耶路撒冷的「大灾难」(15-21节)。显然,耶稣在橄榄山的讲论中所提及的,是耶路撒冷在主后70年的被毁。耶路撒冷在罗马军队手下被毁,应被看为长久的患难之原型。马太在二十四章15节所加插的注(「读这经的人需要会意」),证实了这一点;这脚注是要警告读者,指出耶稣的预言会在他们有生之年应验。此外,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0-24节的一段平行经文,清楚指出犹太人的耶路撒冷荒凉后,耶路撒冷接着由外邦人长期统治,这事确实在主后70年后发生。由于这有罪的世界受撒但的势力操纵,所以新约形容患难是这世界对福音自然的回应。耶稣曾向门徒断言,在这世上,他们要面对苦难(约十六33)。耶稣说了这些话不久,耶路撒冷早期教会的信徒便因司提反被杀,分散各地(徒十一19)。使徒保罗曾在亚西亚遭遇这样的苦难,他被压得太重,力不能胜,以致存活的指望也没有了,好像接受了死刑的宣判一样(林后一8)。同样,他在马其顿所设立的教会,也曾面对严峻的痛苦和大苦难(林后八2),跟那在患难中接受福音的帖撒罗尼迦人相似(帖前一6)。希伯来书的读者也曾遭遇患难(来十33),使徒约翰则寄信给7个教会,提醒信徒,他正与他们在耶稣的患难和国度里,一同有分(启一9)。耶稣给士每拿教会的嘉许,证实了这患难已在当时发生了。士每拿教会不但要遭受患难(启二9),而且魔鬼还要把患难延至10天之久(二10)。然而,得胜的基督能将患难报应在那把患难加给信徒的人身上(帖后一6)。推雅推喇假的女先知及其跟随者,依次要同受「大患难」(启二22)。到了末日,历史中无数得赎的群众,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而来,齐集天上(启七9)。他们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在历代里,曾以蒙羔羊的血得洁净、得救赎的衣裳为装饰(启七14)。他们已在患难中被拯救出来;那患难是从耶稣第一批门徒之死开始(太二十四9),直至所有得救者于主再来时,齐集在永恒里为止(二十四29-31)。古耶路撒冷在主后70年被毁的大灾难,不过是历代教会信徒所面对之大灾难的缩影(第21节)。新约若预先警告门徒,患难是无可避免的,它也必指定信徒应有的回应。他们应该喜乐,因为患难能生出忍耐和老练的性格(罗五3)。他们必须耐性地忍受苦难(罗十二12),因为知道神会安慰所有在患难中对祂忠心的人(林后一4),况且现今的苦难只是为预备永恒里无可比拟的荣耀而已(林后四17)。除了少数特殊的情况,容让基督徒享受富裕和自由之外,历代多半的信徒皆要忍受苦难。教会一般的使命是在怀有敌意的世界里,忍受著作一个被围攻和逼迫的小群。一些蒙保守、免受患难的基督徒,容易以为患难是将来的事情。对那些忍受着敌对之痛苦的基督徒来说,患难是一件常存的事实。患难的毒害与程度会因应时地而有所不同,但基督的应许却始终真确,祂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GilbertBilezikian另参:「困苦/苦难」;「末世论」;「逼迫」。――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