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余民」 余民(Remnant)对于神所带来的大灾难之后幸存的人来说,灾难一般是犯罪的刑罚。这群人成为了人类或神的子民得以延续下去的核心;未来人类更多一群的存活乃在乎这被炼净而圣洁的余民,他们已经过神的审判而仍然存留。余民的概念可见于各时期的救赎历史中,而在救赎历史中,大灾难──无论是天灾、疾病、战争,或其他事件──往往威胁着神的计划之延续。从创造故事至新约,这概念渐次地变得尖锐和清晰。在古代近东的文献中,余民的主题并不是圣经所独有的;这主题在苏默、亚甲、赫人、乌加列,和埃及文化中的神话、传说、祷文、赞美诗,和其他文学著作中都可看见。从胁迫中得以幸存,以至于个人、家庭、部族、支派、军队、国家或人类整体的存在,也都详述于这些文献中,圣经以外的洪水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在某方面,各种文化共同拥有一个主题,就是人类面对生命威胁时,普遍都关注性命的保存,同时也有一种以诸神的作为来解释灾难的需要。但只有在圣经中,余民的主题才是自然地、一致地反复跟继续进行的救赎历史连上关系。难题余民观念所回答的是神学上一个问题,就是神的恩典和应许与其圣洁和对罪作公义审判之间的张力。神为自己拣选、创造,和呼召了一群人,并应许赐他们不息的恩典和爱顾。余民主题处理神的恩典与审判之间的张力的方法,是分辨出神的真子民与假子民,及神现今的子民和将来的子民。神那圣洁、纯净和真诚的子民,在罪的审判中得以存留成为一群忠心的余民,并成为一群更新、蒙拣选之民的核心。神的计划在那忠诚和更新了的子民中不是失败的,而是成功的。这概念分成两个方向。一方面,根据圣经作者实时的预见,他可能强调审判;神的子民犯了罪,所以神将要毁灭其子民;余民本身甚至也受到威胁,因为要来的审判很严峻。另一方面,余民得以保存,却强调了神的恩典、祂向那些蒙保守之人的爱顾和新纪元、新社会的开始──新社群从余民中发展起来时继承了神的应许。旧约列祖时代之前显示余民概念的第一段经文是人类犯罪堕落的记载。虽然当时并没有人死去,人数也没有减少,但神的审判却威胁了人类的延续(创二15、16,三4)。因着神的恩典,人得以避过审判,亚当和夏娃则成为了人类的核心;未来的盼望全集中于他们的后裔(三16、20,四1)。神在人类中的计划并不会失败,反而会透过女人的后裔来实现。洪水的故事更明确。由于人类作恶败坏,神决定除灭所有生命,但一个在神面前无可指摘的义人和他的家人,则得到神的恩待(创六8、9;来十一7)。在神的审判中,只有挪亚和那些与他一起在方舟内的人得以生存(创七23)。人类的延续在于挪亚及其众子生养众多(九1),开始一个新纪元和新盟约(九8-17)。神的计划仍然不变,并且在挪亚的后裔中实现(九26)。从列祖时期至王国时期并非所有关乎余民主题之发展的经文都包含普世审判的威胁。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罪恶深重,故神定意要毁灭她们。神为了祂的仆人亚伯拉罕(创十八16-19,十九29),并由于罗得的义行(彼后二7),遂保存了罗得及其两女儿的性命。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发现亚伯拉罕曾跟神交涉,若城中有50个义人──最后甚至减至10人,神也要放过全城的人(创十八22-33);这又再显出义人可逃避审判。神不会把义人与恶人一同除灭(第22节);纵使罗得一家犹疑,神也施恩,带领他们逃离该城(十九16、29)。约瑟的故事在文学上是一道桥梁,把雅各的儿子──生于迦南的一个家庭(创四十六26、27)与出埃及时期数以万计的以色列民串连起来。这故事的神学主题是神在列祖家族面临饥荒、性命极受威胁时,保存了他们的性命。神差遣约瑟往埃及,为了拯救那些在迦南的家人,并为他的家族保存了一个余种(创四十五6、7)。约瑟的兄弟原意是要害他,但神的意思却是好的,要保存许多人的性命(创五十19、20)。再一次,神的计划并没有受阻碍,却会在这些面临绝种的生还者中实现。探子窥探迦南地回来后,是否要顺服神的命令和信靠神的应许,顿时成为了争论的问题(民十三,十四)。各支派都派了代表一起去视察迦南;虽然他们都同意迦南地十分美好,但除了两名探子外,其他的都认为以色列民不能攻取那地(民十三26-33)。由于他们大发怨言,神便恼怒,宣布要把他们全然除灭,并从祂忠心的仆人摩西的后裔重建一个更大的民族(民十四10-12)。摩西为众民代求后,神便怜悯他们:祂不再毁灭全民,但只有约书亚和迦勒可以进入应许地承受产业,因为他们满有信心,众民却留在旷野40年,直至全部过世(民十四20-35)。犯罪者要死,忠心的余民则会接受应许。律法也清楚订明,要保存产业,必须要有信心。不顺从会带来疾病、战争中的落败、旱灾、农作物失收、遭野兽袭击、在刀剑和饥荒中死亡、互相残杀、城市被毁,以及被掳至敌国(利二十六1-39)。然而,对于那些得以存留下来的,那些承认自己的罪和悔改的余民,神会向他们守约,带领他们归回国土(二十六40-45),并在他们中间实现祂的计划。从王国至被掳即使在悖逆的北国中,耶和华也保守祂那忠心的余民。北国因犯罪而遭惩罚,在3年旱灾的末期(王上十七1,十八1),及在迦密山上得胜巴力先知之后,以利亚奔赴西乃山,因耶洗别要取他的性命(第十九章)。他在那里哀叹以色列人全然陷入虚假的信仰中,只有他一人忠心于神(十九10、14)。神的响应是指示他去膏立耶户作王,并以以利沙作他的先知接班人。耶户和以利沙会毁灭悖逆的人,神则为自己留下了7,000个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人(15-18节)。忠心的余民将免受被除灭的惩罚。被掳前的先知强调在亚述和巴比伦的攻击下,只有很少数的余民可以生还。阿摩司向那些深信神不会违背应许的人指出,他们的自信令他们忽略了神的圣洁。他声言大审判将要临到,即使是余民本身也会受到威胁。神会毁坏那有罪的王国,虽然并非全然毁坏(摩九8)。众民中所有罪人都要死,就是那些留下来的也会被杀,以色列就像筛子上的谷粒,连一粒也不落在地上(九1、9)。神会派敌人攻击以色列;攻击后剩下的,就好像牧羊人在羊群遭狮子袭击后所见的情景一样──只剩下一个耳朵一些骨头(三12)。以色列的军队也会崩溃(五3)。阿摩司发出审判的警告,是为要呼召人悔改,呼召人「恶恶好善,秉公行义」,以致耶和华「向约瑟的余民施恩」(五15)。罪人会受到惩罚,义人则可享受神的应许。以赛亚也谈到余民的数目甚少。以色列那些存留下来的,「好像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只是仅仅避过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命运(赛一8、9)。所剩下的好像山顶的旗杆(三十17),像被砍伐的树之树不子(六13)。当收割的人收敛禾稼,以色列就像遗落的穗子,像橄榄树上的枝梢所剩下的两三个果子(十七4-6)。但从被砍伐的树之树不子上,要长出新的嫩枝(六11-13)。那些仍存留在耶路撒冷的,必称为圣,耶和华要叫耶西的树不子长出嫩枝,这公义的仆人(枝苗)会从列国中把神的余民领回(四2,十一1-16)。神除去子民的罪之后,耶路撒冷要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一21-26)。以赛亚按着他的预言来为儿子命名: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意即「掳掠速临,抢夺快到」),证明审判必快将来到;施亚雅述(意即「余民会归回」)则显示他对未来的信心。以赛亚和他的儿子,按着神的心意,是以色列的预兆(八16-18)。以色列的人数将会减少,因为耶和华宣判了要在以色列中施行破坏,但一群余民──那些诚实「倚靠耶和华」的人──将要归回(十20-23)。余民将要往下扎根,便成为多结果子的民族(三十七30-32)。在末后数章中(赛四十至六十六),以赛亚预言被掳后期的社群。这些经文中的所谓「仆人之歌」跟余民的主题直接联系起来。忠心的余民会在审判时期兴起,因此可被称为一个「受苦的仆人」。神一面使「小以色列」再次强大起来,另一面除灭她的仇敌(四十一8-14)。耶和华的仆人将会是公义的,并会为列国设立公理(四十二1-9)。虽然以色列要成为外邦的掠夺物(四十二22-25),但神会把子民从地极招聚回来,作祂的见证人和仆人(四十三5-13)。在曾经干涸之地,耶和华会带来水源,祂的灵要降在耶和华之仆人的后裔身上,他们便要生长如绿茵上的草(四十四3、4)。曾经历审判而得存留的忠心仆人,要成为未来众民的盼望(五十三10-12)。神的子民要在苦难的炉中受熬炼,但却不会被丢弃(四十八9-11)。以赛亚把这仆人个人化了:他为妇人所生,并称为「以色列」,他来重建雅各的众支派,把以色列领回(第四十九章)。以色列曾犯罪,但那余种(仆人)则忠心和顺服(第五十章)。与以赛亚同期的弥迦,也宣布那将要临到以色列和犹大的审判(弥一1-16,二1-11,四9-11,六1-16,七1-6)。那些确信锡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以为锡安必不会受损害,他们会看见锡安像一块田被耕种,耶路撒冷变为乱堆,圣殿山则像满了丛林的高处(三12)。然而,在这些指出灭亡将至的警告中,混和了一些应许,就是一位公义君王会引导一群忠心的余民(二12、13),列邦将聚集于耶路撒冷,耶和华会在锡安统治他们(四1-8)。他们的王将会来自伯利恒(五1-5)。虽然以色列遭蹂躏,但重建的日子将要来到,外邦人会从地极进入耶路撒冷(七1-12),神必饶恕余民的众罪(七18-20)。西番雅的预言几乎全是关乎耶和华的日子──那大审判日,但他也提及一个日子,到时耶路撒冷不再蒙羞,罪已从城中除去,其中剩下那些「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番三11、12)。这些生还者是一群纯洁的民:「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三13)。 被掳时期以西结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中,从其有利的地位(结一1),也关注未来余剩的民和重建以色列的应许。在一个异象中(第九章),他看见一个文士行走在耶路撒冷城,在所有因城中的罪而哀哭之人的额上画上记号。在文士后面,来了一群勇士,把城中所有的人──「年老的、年少的,并处女、婴孩和妇女」──杀尽(第6节),但额上有记号的则可避免。以西结害怕众民尽被灭绝,便呼求神说:「主耶和华啊,你……岂要将以色列所剩下的人都灭绝吗?」(第8节)他随即看见荣耀的云彩──神临在其子民当中的表现──上升离开圣殿(结十)。以西结正预言以色列首领所受的审判,毘拉提(其名意是「逃」)死了,促使以西结再次发问:「主耶和华啊,你要将以色列剩下的人灭绝净尽吗?」(十一13)耶和华将要招聚祂的子民,在以色列把他们重建起来,成为一群圣洁的民,远离偶像的影响(十一14-21)。虽然他们罪孽深重,但神仍施恩,把他们重建为一个圣洁的国度。以西结看见那荣耀的云彩离开了圣殿,但它会回到新圣殿之中(第四十三章)。以色列民不会再走迷离开神(十四11),而会享受一个新而永久的约(十六60-62)。以西结忆述那应用于出埃及后在旷野飘流之群体的余民主题:许多人会离开为奴之地,那些悖逆的会在途中死去,不得进入以色列(二十35-38)。神要聚集祂的羊群,他们会有「一牧人……就是我的仆人大卫」(三十四20-24)。神要除去他们的石心,赐给他们肉心,并将祂的灵放在他们里面(三十六24-32)。纵使以色列看似死去,不能再活,但神会向这些枯骨说话,并使他们复活(三十七1-14)。被掳结束后复兴时期的圣经作者看他们的群体为被重建的余民。哈该向「剩下的百姓」讲道(该一12,二2)。撒迦利亚在第一夜的异象中问神何时会向余民成就祂的应许(亚一7-17);神应允他们要重回耶路撒冷。祂说:「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八11)。神为锡安心里火热(八2);祂要返回耶路撒冷,祂的荣耀与子民同在(一16、17,二10,八3)。剩余的民认为不可能的事,耶和华却会照办(八6)。神曾定意毁灭耶路撒冷,现在则只会定意施恩(14、15节),但以色列民必须圣洁,并遵守律法(16-19节)。以斯拉看那被复兴的群体为余民(拉九8、13-15)。尼希米问及那些「被掳归回、剩下逃脱的犹大人」(尼一2)的光景后,便想到要返回耶路撒冷。虽然被复兴的群体和他们的先知及首领看自己为余民,但仍存在一个困难:先知所谈及的余民是一群圣洁的民,他们是义人,在神面前无可指摘。被复兴的群体并未能达到这标准。罪的问题仍存在。撒迦利亚在一次夜里的异象中,看见一卷律法在耶路撒冷中飞行,向那些犯罪得罪神和同胞的人宣告审判。在这飞卷之后是量器的异象;量器中坐着一个妇人,她代表了遍地的人所犯的罪;又有两个长着翅膀的妇人把那量器抬巴比伦去(亚五)。以色列中仍然有罪,罪必须被带往审判之地。以斯拉也在余民中发现有罪的存在。在一段冗长的赞美与认罪的祷告(拉九1-15)后,他问神说,若众民仍然犯罪,「你岂不向我们发怒,将我们灭绝,以致没有一个剩下逃脱的人吗?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因你是公义的,我们这剩下的人才得逃脱,正如今日的光景。看哪,我们在你面前有罪恶,因此无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14、15节)。复兴时期的先知看自己为余剩的人,但却是未及标准的余民。以色列中仍然有罪;被掳时期的审判和冶炼并未产生一群圣洁的民,以色列并未全然忠于神的命令。新约应用于基督余民概念的所有特征全然转移至耶稣基督身上。耶稣成为了以色列民──那忠心的仆人──的体现(赛四十一8、9,四十二1,四十四1、2,四十九1-7,五十10,五十二13,五十三11)。祂不像复兴时期的余民,祂并没有犯罪(赛五十三9;彼前二22)。只有祂能经历神的审判而仍能存活。在十字架上,祂忍受了被父神离弃之苦(太二十七46;可十五34);在第三天,祂作为神子民的核心,在一个新纪元之始,得享复活。在祂里面,神的恩典与公义之间的张力这基本的神学困难便得到解决。祂能在审判中存留下来,成为了神子民在新国度、新以色列中延续之盼望的焦点。作为那新以色列的创始人,祂召集了那将要承受国度的「小群」(但七22、27;路十二32),祂又为新纪元中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委任了审判官(太十九28;路二十二30)。其他羊会进入这犹太人的羊栏(约十16)。教会给看为那新纪元的以色列(加六16),十二支派(雅一1)则被看为「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应用于教会在新约中,余民的概念常用来暗示给予教会的警告。彼得常把洪水故事应用于教会。他说在洪水中只有几个人可以获救(彼前三20-22)。他警告假教师说,神曾审判那些不顺从的天使,以洪水把古代世界毁灭,并降火烧毁所多玛和蛾摩拉,义人可以得救,不义的却要等候审判的日子(彼后二4-10)。那些说耶和华的日子不会来到的人,应该以洪水作为鉴戒(彼后三3-13)。保罗也用余民的主题来提醒教会。在旷野飘流的以色列人──虽然是神从埃及救赎出来的──却是神所憎恶的对象。他们的经历提醒教会要远离拜偶像、行淫,和发怨言的恶行(林前十1-10)。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已成了鉴戒,并且写了下来作为警告,因为末世已来到(林前十11)。RaymondB.Dillard另参:「耶和华的仆人」;「弥赛亚」。――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