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耶路撒冷

 

{\Section:TopicID=2817}耶路撒冷 Jerusalem(地名)

字义:    基础 Foundation,平安之居所 or dwelling of peace

汇编:    14:18;书10:1犹大人之圣城,即京都。原名撒冷,亦称耶布斯,位于山脊最高处之平垠,周围有深涧环绕,被诸山包围,有险可据。

―― 陈瑞庭

 

耶路撒冷(Jerusalem)基督徒、犹太人、回教徒都视圣城为历史性的城市。在古时的巴勒斯坦和今天的以色列,耶路撒冷都是主要的城市。名称埃及文的意思耶路撒冷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主前十九至十八世纪埃及的咒诅祷文中;名字的音译大概是「乌路撒利姆」。闪族语的意思主前十四世纪,耶路撒冷的名字出现在亚马拿废丘所发现的押底何巴信集中,写法是「乌路撒林」。后又见于亚述君主西拿基立的铭文中,写法是「乌尔撒利姆」。这个名字由两个闪语组成:「乌路」是城市的意思,「撒林」则是一个神祇的名字。这两个闪语组成的「乌路撒林」,就是「撒林神之城」的意思。在古代近东,以神祇的名字作为地名的一部分,是很普遍的。「撒林」又作「撒冷」,亚甲文作「所万奴」;所罗门一名和这个字也有关系,是亚摩利诸神之一(参结十六3)。由于埃及、西闪族、亚甲等最古的文献都只支持「乌路」加上「撒林」的名字,旧约又证明耶路撒冷原来不是希伯来人的城邑,故「撒林神之城」的名字,可能是源于闪族语。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意思希伯来文的旧约,把耶路撒冷称为「耶路撒拉音」,亚兰文则写作「耶路撒冷」。这个名字由两个部分组成:「耶路」是奠基的意思(参伯三十八6),「撒冷」是神祇的名字。全个字的意思就是「撒冷神的根基」。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Sh”,相等于亚甲文的“S”。这个改变的独特之处,在于「根基」的部分。根基和暂时的帐幕相对(参来十一10),表示这是撒冷神永久的居所。我们可以由此推断,撒冷是这个城市的守护神,又把自己的名字给了这城。这种名字的转移,在古代近东是很常见的。希腊文的意思在新约中,耶路撒冷翻成了两个希腊字:「耶路撒冷」和「希罗所路玛」。前者是旧约中亚兰名字的希腊文音译;后者则反映希腊文的「圣」字(「希罗」),是一个希腊化的双关语,和闪族语的字根及该城的史实没有关系。其他创世记十四章18节所说的「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简称。诗篇七十六篇2节的平行句,以及伪经《创世记之启示录》、约瑟夫的《犹太古史》(1.180;参亚马拿坭版之「伯撒冷」),都支持这个看法。「耶布斯」的名字,是指以色列人进占迦南时,住在那里的耶布斯人。直到大卫时,耶路撒冷仍然称为耶布斯。圣经(创十1516)和约瑟夫(《犹太古史》7.3.1)都把耶布斯人归为迦南人(即西闪族人)。「锡安」一名,意义不明,是指耶布斯城的一部分。一般相信圣殿以南的山脊,就是锡安。耶路撒冷其他古名,包括了摩利亚、大卫城、亚利伊勒、城、圣城。地点耶路撒冷位于北纬314645”,东经351325”,海拔2,500呎。位于死海北端西面约14哩,距地中海东岸约33哩。由于城向东南倾斜约10度,耶路撒冷在夏季时,完全沐于阳光中。这地颇为贫瘠,也在意料之内。耶路撒冷深受地中海气候影响。10月至5月是雨季,每年的雨量约有25吋。1月和2月的雨,通常随风而来,温度下降至接近冰点(参拉十9,那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3年之中,有两年下雪。5月至9月没有雨,烈日当空,非常炎热。9月至10月的气温,往往高达华氏100度(摄氏38度)。但黄昏时,也有潮湿的微风,带来一点凉意。秋末,耶路撒冷常有西洛可风(热风)吹袭。这风是从东南面的沙漠吹来,极之酷热干旱。耶路撒冷和罗马一样,都是建在众山之上的。共有5个山丘,大致组成四边形,长约1哩,阔约1/2哩。除了北面以外,三面都是深涧。城西和城南是欣嫩子谷;城东是汲沦谷(珥三212称为「约沙法谷」)。从北面的大马色门,往南延伸到西罗亚池,那里连接汲沦谷的,是泰路平谷,即「干酪匠谷」(按:圣经没有提及这山谷,「泰路平」是约瑟夫所用的名字;很多学者和新标点和合本的地图,都称之为「中央山谷」)。这3个主要的山涧,由几个横向山谷连接,把天然的地势分为好几个部分。泰路平谷东面有3座山。南面的史称东南山,因为接近水源,是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大卫攻占的就是这山,圣经称之为锡安、大卫城、俄斐勒。这山实际上是一条狭窄的山脊,顶部只有60码宽,面积不及8英亩。约瑟夫把这山脊称为「下城」,因为它地势较低。今天,这山脊在城墙外。锡安在北面与圣殿山相连。今天,圣殿山的山顶被回教徒视为圣地,石顶清真寺便建在上面。有人相信这是亚劳拿的禾场(撒下二十四18-25)和摩利亚山(创二十二2;代下三1)。从别是巴到耶路撒冷,需3天路程。创世记二十二章4节所说「远远看见」,未必指很远的距离。泰路平谷东面的第三座山,和圣殿山隔着一个横向山谷。史称这山为「东北山」,又名「比萨大」,即「新城」的意思。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在罗马时代,实在需要建造第三道北墙,来容纳日增的人口,所以才建造比萨大墙。然而这个区域,始终人口稀少。泰路平谷西面,是余下的两座山。史称「西南山」,往往误称为「锡安山」。这山因为地势较高,称为「上城」。这山是今天耶路撒冷城的亚美尼亚人区,包括建在希律塔地基上的大卫塔。大卫坟墓的传统地点和圣雅各堂,都在这个山上。东北山是今天的基督徒区,中央是圣墓教堂。耶路撒冷跨立在巴勒斯坦中央高原之上。由南至北连接希伯仑、伯利恒、示剑(今为「纳布卢斯」)及以北的城市,是条山脊大道;而连接死海和地中海,又有几条交通要道。耶路撒冷正位于这几条重要干线的汇合处,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死海和海边的断崖,截断了耶路撒冷以南,犹大山地所有由西到东的通路。卡蒙在《以色列:区域地理》(页249)指出,唯一通行的,是耶路撒冷西北34哩,沿着山脊的道路。故耶路撒冷在犹大天然的十字路口旁。大卫迁都耶路撒冷,除了在政治和宗教上是明智之举外,在商业上也不无理由。这城的水源并不充足,但她具备商业上的战略性优点,可能是初时在此定居的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虽然圣经常常说「上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却不是这一带的最高峰。「众山……围绕耶路撒冷」(诗一二五2),前往耶路撒冷的旅人,要爬到附近较高的山顶上,才能看见耶路撒冷的面貌。从耶路撒冷往东行,经过橄榄山后,地势便急速下跌,直到约但河谷和死海旁边被太阳烤干了的峭壁。主后70年,很多犹太教的革命党人逃到这里。耶路撒冷城西是利乏音平原的耕地。大卫曾在这里大败非利士人(撒下五18-25)。在城中朝北而望,斯科匹山就在眼前。水是文明的生命线。但在耶路撒冷,水一直以来都供不应求。唯一永远源源不绝的天然水源是基训泉,今天又称「童女泉」。这泉位于汲沦谷,在大卫攻占的城墙外面。城内有水道通往水泉,因此耶路撒冷即使被围,也不致无水供应。后来,几乎长达1,800呎的西罗亚水道,又在森诺曼土伦阶的石灰石中凿出,把水从基训泉经过锡安山,引到西罗亚池。基训泉以南,是汲沦谷和欣嫩子谷会合之处,有另一个水泉,圣经称之为「隐罗结」(即罗结泉)。由于地下水的水位降低,水已不再从石中渗出,这泉后来便改凿为井,今天名为「艾犹井」(尼希米记二章13节的野狗井,地点仍未确实,但和这些水源无关)。若人口稍增,这两个水源便显然不敷应用。而且两者都在汲沦谷底,难以取水灌溉。故从古时开始,耶路撒冷已建有庞大的蓄水池、水库和水道系统,以应需求。探测和发掘现代学者对耶路撒冷的探测,始于范柯特维在159899年的测量。稍后蒲古克在锡安山顶,鉴定了犹大列王的坟墓。1833年,庞诺米、卡特活、亚劳达尔首次测量了圣殿地区。但最重要的探测工作,却由鲁滨逊开始。这位美国学者所完成的一连串地形测量,时至今日仍极有价值。他的研究更触发了一个论文潮。鲁滨逊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方法。教会传统是建构城市历史的首要数据源,已广为人所接受;他却勇于向这公理挑战。鲁滨逊以「意想不到的石头证据」为根基,设法推想耶路撒冷的历史。考古方法从此在圣城出现。第二次的创举在1864年开始。伦敦的慈善家贝德古丝女士,捐款改善耶路撒冷的卫生环境和食水供应。巴勒斯坦发掘基金在查理威尔逊的领导下,开始了基金第一次的考古工作。在186770年,查理华伦又扩展这个刚刚开始的事工。他运用地下的竖坑和隧道系统,在圣殿区域、东南山、泰路平谷,进行了广泛的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他在圣殿的东南角附近,掘出古时城墙的一部分。这个发现,使他推想东南山是原居地。在西罗亚水道进行进一步发掘时,查理华伦发现了另一条古代的竖坑,把基训泉连接到东南山的高原上。虽然查理华伦没有提过这一点,但这发现对圣经历史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它为大卫「上水沟攻打」的战略(撒下五8),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查理威尔逊和查理华伦所搜集的制图资料,今天仍是不少地形研究的基础。继他们两人受人瞩目的发现之后,康达、茅士利、克孟甘诺开始了他们的探索。1881年,古德在东南山和西罗亚池,带领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另一方面,席克则宣布发现了今天有名的西罗亚铭文。席克又在纳布卢斯路旁,发掘了几个古墓。同时,布列斯和狄奇更大规模地发掘南墙。他们首次鉴定了一道横过泰路平谷口,连接西南山和东南山的城墙。190911年,伯克设计了几个竖坑隧道,东南山再度成为发掘的目标,他在基训泉一带的锡安山东,发现了一个极度复杂的水沟系统。韦尔的研究,开始了第三个创作时代。虽然他在东南山的发掘,规模较小,但他是耶路撒冷第一位应用分层发掘法的考古学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断了他的工作。但他的方法已经为大卫以前的耶路撒冷历史,带来了深入的新发现。东南山是最早期的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区域,已毋庸置疑。战后,东南山成了韦尔第二次远征团、麦卡李斯特和邓肯领导的考古队,以及克劳福和菲茨杰拉德探险团的研究对象。192527年,苏肯尼克、梅亚、费沙尔探测城北,发现了第三墙(北墙,即希律亚基帕墙)的一部分。后来伊里夫发现了一个坟场,庄斯则发掘了雅法门的卫城。庄斯努力不懈,终于发现了基督教以前时代的城墙和戍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咸密敦在东北墙外,圣司提反门附近动工发掘。194953年,泰斯特在伯法其发掘。耶稣凯旋进城时,就在这里取得驴驹(太二十一1-11)。甘嘉莲长期的研究,开启了考古学另一个重要的新时代。从196167年,不列颠考古学院探测了耶路撒冷几个地区。最受注意的地点包括:基训泉附近的东南山;泰路平谷口一带;紧贴圣殿南边的地区;以及西南山上旧城西墙里面、城堡以南的亚美尼亚花园。甘嘉莲的工作开始进行后,又有贝涅特和韩尼斯在大马色门附近的发掘,并马札尔主要在圣殿山南麓的测量工作。由1968年开始,希伯来大学博物馆在阿米仁和爱坦的领导下,也间歇地在城内城外进行了多个考古研究。而以色列古迹及博物馆部也在1967年战争前,在称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进行独立的发掘工作。历史前以色列时期在利乏音平原找到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阿舍利式的火石器具,是证明在耶路撒冷一带有人居住的最早证据。3个坟墓中的人工制品和岩床上找到的陶器,证明早在主前4000年前,已有人在东南山定居。到了主前1800年左右,东南山的山顶,已经有了雏形的城墙。这些居民可能是闪族人,因为他们的文化,和耶利哥、艾、基色已获证实的文化,颇为相似。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咒诅祷文,把耶路撒冷列为迦南人的城邦之一。圣经告诉我们,亚伯拉罕把什一奉献纳给撒冷王麦基洗德(创十四17-20)。麦基洗德从城中「带着」(原文直译)饼和酒「出来」,而所多玛王也在场,证明了沙微谷就在耶路撒冷附近(第17节)。很多释经家都推测,沙微就在汲沦谷和欣嫩子谷交界处。亚伯拉罕来到了后来归为耶路撒冷一部分的地方,也就是他将来几乎把以撒献上的地方(创二十二)。历代志下三章1节指出,摩利亚山就是圣殿山。

约在主前十五世纪,胡利人(也许是圣经中的何利人)入侵巴勒斯坦。就在此时,耶路撒冷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又引进了新式的防御措施。故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些工程是由于胡利人入侵而引发的。新的居民在距离山顶约160呎处东面,建造梯级式的平台,高度直达山顶。他们设计了一连串的肋状支架,使这些平台更为牢固,能支撑大量的填土物。山脚立起了坚固的石堤,下面开凿了通往基训泉的井。这项工程扩大了山顶的范围,提供了更牢固、更永久的城墙,又能在围城之时供应水源。甘嘉莲在1961年发现这城墙的一些遗迹。这城堡的北界,显然扩展到今天耶路撒冷南墙的外面。克劳福在1929年发掘出来的城门,鉴定为这城墙西段的一部分,显示西墙和锡安山顶的西缘十分接近,又互相平行。时至今天,仍然没有丝毫证据,证明胡利人曾经占据耶路撒冷(旧约列出以色列人要驱逐的民族时,也绝口不提何利人)。所以现有的证据,支持在整个前以色列时期,耶路撒冷都为闪族人占据(参创十1516)。征服和定居时期得悉基遍和约书亚的军队修睦后(书九),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便和希伯仑、耶末、拉吉、伊矶伦的诸王组成联军。约书亚集结军力,击败了这个联军,又在玛基大杀死了他们五王(书十17-27)。犹大支派似乎暂时夺取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并乘胜放火烧城(士一8)。然而,耶布斯人却重新在这地方定居(书十五63;代上十一5)。士师记十九章详细记载了一个利未人悲惨的遭遇,说到他在日落时来到耶布斯(耶路撒冷),但蔑视她为外邦城市,不愿在此住宿。耶布斯人显然一直控制了耶路撒冷,直到大卫时代。这城市再次出现,是作为犹大和便雅悯两支派的分界。耶布斯是便雅悯支派的南界。「耶布斯的南界」(书十五8,十八16)通常是指西南山,可能当时仍被耶布斯人占据。另一个可能性较低的说法,认为「欣嫩子谷」就是泰路平谷。大卫时期随着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大胜,扫罗和约拿单战死以后(撒上三十一),大卫在希伯仑治理犹大,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则在玛哈念作北方众支派的王。在接着的两年间,大卫日见强盛,而伊施波设的势力则大大减缩(撒下三1)。两者的斗争,直到伊施波设身首异处,势力烟消云散才结束。大卫成了全以色列众望所归的君王。但这位新王却明白,他必须另立一个南北两方都能接受的新国都。耶路撒冷当时仍属耶布斯人,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她的地点有军事上的优势,对这新兴国家来说,又是商业中心,是最理想的国都。

在攻城时,却出奇地容易。但至于所用的战术,学者各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撒母耳记下五章8节所用的动词「上」,带有「触摸」、「到达」的意思(参诗四十二7),暗示大卫鼓励士兵上山攻占水沟,以便切断耶布斯的水源。但另一方面,从东南山东麓较近期的发掘,却支持另一个看法:约押和他的部下,从基训泉的一个竖坑突袭耶布斯。在耶路撒冷作王33年期间,大卫使他的国都成为从埃及直到伯拉河的一个庞大帝国的中心。他又大兴土木,扩建城市。他加固迦南人的城墙,又预备在米罗扩建,可能沿着锡安山东麓建造梯级平台。大卫为他的勇士兴建房屋,又在城内建造王陵(只有君王才有权在城内埋葬)。根据尼希米记三章16节的记载,大卫的坟墓位于东南山东麓的南端。韦尔在这附近发掘到的坟墓遗迹,可能就是大卫的王陵。但传统所称在西南山的大卫墓,却绝对不可信。完全没有证据,证明主前七世纪前,西南山上有人定居。大卫建造王宫时,推罗王希兰向他提供技术和材料(撒下五11)。根据尼希米记十二章37节,这宫殿的地点也是在东南山的东麓。米甲就是在这房屋的窗户,看见大卫作出她认为有损尊严的行为(撒下六16-23)。大卫也是在这宫殿的屋顶,观看拔示巴沐浴(撒下十一2-5)。他又在这屋子里,阴谋害死她的丈夫乌利亚(撒下十一14-25)。大卫把约柜运到耶路撒冷(撒下六1-15),表示耶和华将住在这城。大卫在此显示了他高超的领导能力,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首都,因他这高瞻远瞩的行动,首次得以合而为一。耶路撒冷自此有了圣城兼王城的独特地位。从今以后,这城不但是「大卫的城」(撒下五7),更是「神的城」(诗四十六4)。犹太男丁,如今便要一年3次到耶路撒冷守节献祭。大卫未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建造圣殿,让耶和华永远居住在耶路撒冷城中。他虽然切望能够完成这事(撒下七),但神的回答,却说明这是他儿子的工作。第一圣殿时期一.所罗门所罗门充分利用当时日渐强烈的国家观念,以及大卫王朝的广阔幅员。大卫的这位儿子勇于创新、精力充沛,把耶路撒冷塑造成一个世界性的城市。从埃及到巴比伦的商队,以及腓尼基人在以拉他、红海、俄斐的贸易,全都经过他的首都。所罗门自己的海军,曾远航直到他施;他施最有可能在士班雅西岸的一个岛屿上。这些商旅3年一次运来新奇的货物,如:猿猴、孔雀、银、铁、锡、象牙、金子。京城住满了居民和旅客,君王也名声大噪(王上十)。所罗门是旧约时期耶路撒冷伟大的建造者。他最大的工程,无疑是建造第一圣殿。

圣殿建在圣殿山的山巅,从主前96645月间(王上六1)至9591011月间(王上六38),一共享了7年才竣工。提供技术和香柏木料的,也是希兰王。木料放在地中海,往南浮到约帕,再从约帕经陆路运上耶路撒冷(代下二16)。圣殿分成3部设计,朝日出的东方而建。内部长约90呎,阔30呎,高45呎。正面(东面)有一个15呎阔的柱廊,中央立了两根铜柱(王上七15)。圣殿的另外3面,则建了房室。圣殿竣工以后,所罗门在住棚节把约柜和会幕的所有器具,都从锡安运上来(代下五)。神亲自降临,成为整件事的高峰(王上八10)。今天的殿址已为一个回教广场所霸占,他们称这地方为「尊贵的圣所」。建在巨石上面的石顶清真寺,又名「奥玛清真寺」,位于广场之中。他们尊这巨石为所罗门圣殿至圣所的基石。这传统说法虽然很可能有历史根据,但圣所区域之内,至今仍未找到任何所罗门时代的文物。所罗门王又加建了晚青铜时代迦南人的城墙,来围绕扩建了的城市(王上三1,九15)。虽然城市似乎没有向东或南扩展,但要围绕圣殿,却必须在北面加建城墙才行。甘嘉莲证实了在所罗门时代,东南山以北的地区已经有人居住。但她又宣称所罗门加建的东墙,是沿着东南山和圣殿山的山脊建造的,并不是建在半山,即迦南人的城墙上面。如果她这理论是对的话,耶路撒冷城便有一处地方,只得50码宽。所罗门的西墙,是沿着迦南人的城墙,在两座山的西脊扩建的。约瑟夫对古城墙的描述(《犹太战争录》5.4.1-2),今天没有人能完全看得懂。他所形容的北墙和西墙,可能有一部分是所罗门建造的。甘嘉莲在西南山的北部,找到了一些早期定居的遗迹,部分学者认为是所罗门时代的文物。他们的考据如果属实,便是有力的证据了,证明圣殿西面也有受城墙保护的地区。其北界可能在今日的大卫街附近,而南界则可能在今日的南墙附近,横过泰路平谷。西南山的东北角伸入泰路平谷而形成的山岬,就在所罗门城墙之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所罗门虽然没有向东扩建城墙,但甘嘉莲却于1962年在迦南人的梯级组合建筑底部,发现了一个建在岩床上的巨型梯级平台。发掘出来的石头,每块重达1吨,用来支持较旧的梯级。这里找到的陶器,甘嘉莲鉴定为所罗门时代的。圣经3次提到所罗门建造米罗(王上九1524,十一27)。但这些经文是指他加建了原有的迦南人的梯级平台,还是指他在城市的另一部分进行填土,却无法确定。

圣经又记载所罗门建筑了一座王宫,足够他自己、700妃、300嫔居住(王上七1-8)。他为侍卫建造了香柏木的房间,又建造安设宝座的大堂和一个柱堂。所罗门为了巩固他最重要的政治性婚姻,便为所娶的埃及法老的女儿,在城外建造了一座宫殿,因为她和约柜互不相合(代下八11)。然而所罗门却明目张胆,为外邦妻子所拜的假神,建造邱坛(王上十一78)。列王纪上十章27节简洁地表达了所罗门带给耶路撒冷的,是何等的财富:「银子多如石头,香柏木多如高原的桑树。」有人估计耶路撒冷每年的收入,约有17,000,000美元之多。然而福中有祸,成为王国重担的,正是这些财富。所罗门的经济和政治计划,使他不久便入不敷出,以致他不得不向以色列人课以重税(王上四7-19)、强征苦工(王上五13-18;参王上九22-23)。所罗门死后,以色列政治分裂,成为两个国家,这是主要的原因。二.犹大列王王国分裂,令犹大和耶路撒冷不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或军事上,都十分衰弱。事实上,从王国分裂直到陷于巴比伦军队手下,耶路撒冷的历史充满了屈辱,外来的攻击和劫掠接踵而来。王国分裂不足10年,法老示撒便趁耶路撒冷衰落,大举进攻(王上十四2526)。城市虽然没被毁灭,重贡却使之更为贫乏。耶路撒冷后来虽然和暗利王朝和解,大卫王朝的首都却依然积弱,以致受到非利士人和亚拉伯人的劫掠(代下二十一1617)。与以色列缔结的盟约,令耶路撒冷大受外来风气影响。在暗利的孙女、亚哈的女儿亚他利雅统治之下,巴力的宗教复兴,耶路撒冷成了拜偶像的中心(王下十一;代下二十二10至二十三15)。约阿施当政时,亚兰王哈薛再次劫掠了殿库(代下二十四2324)。在亚玛谢的治下,耶路撒冷被以色列王约阿施占据了一个短时期。约阿施拆毁了北墙的一部分(王下十四8-14)。乌西雅作王时,圣城得到喘息的机会(代下二十六)。乌西雅修补了城墙被毁之处,打败了非利士和亚拉伯联军,又令亚扪人开始朝贡。在乌西雅时代,先知以赛亚开始在耶路撒冷责备这城成了道德和社会堕落的渊薮。亚哈斯即位后,耶路撒冷又再次受到屈辱。亚兰王利汛和同盟的以色列王比加,率军围攻耶路撒冷。他们虽然掳掠了不少人口,却不能完全战胜获得以赛亚勉励的亚哈斯(赛七4-9)。亚哈斯企图和扩展中的亚述帝国结盟,却作茧自缚,反要向提革拉毘列色缴纳大量的金银,耶路撒冷才不致被毁。希西家接上了这个政治和宗教的烂摊子。为了防备以赛亚所预言的亚述侵略(赛十28-32),希西家重建了部分的城墙,又武装起耶路撒冷的居民。他是西罗亚水道的工程师,这水道把基训的泉水引到城墙内东南山的西麓(王下二十20;代下三十二30)。以赛亚的预言果然应验。亚述王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围攻耶路撒冷。列王纪下二十章和以赛亚书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所记载的,在时间上可能是指同一件事。倘若这是属实的话,这些事情便发生在希西家死前15年了(约主前703-702)。主前703年,巴比伦同时发生叛乱,和西拿基立推攻耶路撒冷不无关系。圣经清楚表示,希西家成功地得到当时的巴比伦王比罗达巴拉但垂青(王下二十12-15;赛三十九1-4)。然而巴比伦和耶路撒冷的联盟,并不能成功地挣脱亚述人的轭。即使有了列王纪下十九章35节的神迹,希西家依然得向西拿基立缴纳极重的贡银(王下十八14-16)。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也是亚述帝国的藩属。可能他就是因为惧怕亚述人会彻底毁灭他的国,才使耶路撒冷充斥了异教偶像。无论如何,这个邪恶残忍的君王败坏了对耶和华的敬拜。他终于被捕,用铜链锁着,带到巴比伦去。把他掳走的亚述王,可能是亚述巴尼帕。在约西亚王的统治下,耶路撒冷回复她在宗教上的功用。圣殿重新修葺,又在那里发现了摩西律法的抄本。约西亚推行改革,汲沦谷燃起了焚烧巴力、亚舍拉偶像的烟火;迦南神祇的邱坛尽被拆毁。宗教的复兴,实时成为事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复兴所以能顺利进行,是因为新巴比伦帝国兴起,使亚述忙于应付。可惜,约西亚王牵涉入政治均势的转移当中。他对亚述的侵略自然没有好感,所以在主前609年,他率兵拦截正在北上的法老尼哥。尼哥当时正前往迦基米施,帮助亚述军队抵抗尼布甲尼撒所领导的巴比伦大军。约西亚这次行动,使他送命。他的军队不论在人数上或是军械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以致他在米吉多阵亡。他死于埃及人的手下,对大卫的王系,有深远的影响。在他以后,耶路撒冷的君王全都在效忠埃及和巴比伦之间,左右为难。主前605年,即约西亚死后4年,尼布甲尼撒成功击败了埃及和亚述的联盟,亚述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他便南下耶路撒冷(王下二十四1-4),擒获依然忠于埃及的约雅敬王(王下二十三3435;代下三十六6)。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97年回到耶路撒冷,把约雅斤王掳走,立约西亚王的另一个儿子西底家为王。过了大约10年,西底家在主前587年叛变。巴比伦王再次围攻耶路撒冷,几个月后便把她攻陷;这次全城彻底被毁。圣殿和所罗门的王宫被焚,城墙被拆。圣殿所有全被劫掠,人民也大批被掳。第二圣殿时期先知耶利米早已预言耶路撒冷的厄运和被掳70年(耶二十五11,二十九10;参代下三十六21;但九2)。(这70年可以从主前586年计算,直到516年,即从尼布甲尼撒的军队焚毁第一圣殿开始,到大利乌6年第二圣殿正式启用止;参拉六15-18。)

另一方面,从被掳者的角度看,较为虔诚的人,都把耶利米的预言视为归回的记号。换言之,耶路撒冷的劫数,不过是短短的70年而已(参诗一三七)。主前536年,巴比伦亡国后,波斯王古列颁布了他著名的谕旨(代下三十六2223;拉一1-4;参赛四十四28,四十五1)。一群谦卑的犹大人,随即在犹大首领设巴萨的领导下,归回耶路撒冷(拉一8-11)。其他人也陆续归回。耶路撒冷重新有人定居,圣殿的重建也逐渐进行。省长所罗巴伯和大祭司耶书亚,开始了圣殿的重建工作(拉三8-13)。然而大规模的工程,却要等到大利乌2年,在哈该和撒迦利亚的催迫下,才开始进行。4年之后,第二圣殿正式在主前516年启用,在耶路撒冷再度庆祝逾越节(拉六15-18)。以斯拉在亚达薛西王7年来到了耶路撒冷(拉七7)。在位的如果是亚达薛西一世,以斯拉归回的日期当是主前458年。跟以往一样,只有少数余民有迫切归回之感,要踏上这艰苦的旅程(参约瑟夫:《犹太古史》11.1.3)。他们获准把金银器皿,带回装饰圣殿。然而耶路撒冷的人口依然稀少,城墙坍塌、城门焚毁。听到这些悲惨境况后(尼一34),尼希米在亚达薛西20年(主前444),决定暂离作王酒政的职位,回到耶路撒冷。从前归回的人,注重的是圣殿;但尼希米的注意力,却集中在城墙。回到耶路撒冷3日之后,尼希米午夜巡视城墙,确定需要修补之处。有关被掳后之耶路撒冷城墙和地形的资料,尼希米记载得最详实(尼二11-16)。借着他热切的激励,人民在52日间,竟完成了重建城墙的工程(尼六15)。就像昔日的所罗巴伯和耶书亚一样,尼希米的工作招来了邻近外族人的仇视。以往犹大人不在耶路撒冷时,他们得到了不少利益(尼六)。主前332年,耶路撒冷和犹大其余的地方,没经过任何战争,便归降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亚历山大死后,多利买王朝和西流基王朝争夺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几次牵连在他们的战争中。主前320年,耶路撒冷拼入多利买王朝,经济自此得以稳定下来。在此后一段较为兴盛的时代中,耶路撒冷仍是犹大的行政中心。主前198年,又发生了剧变。安提阿古三世从多利买王朝手中夺取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成为西流基王朝的一部分。犹太人的上层社会,随之急速地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思想前卫的人完全接受了希腊的观念,较为传统的人则视之为对他们列祖信仰的威胁。主前175年,安提阿古四世承继了西流基王朝的王位,令希腊化达到白热化地步。他在耶路撒冷兴建竞技场,又把这犹太城市,改为希腊化的城邦,易名安提阿。这又需要人口统计。主前168年,他在耶路撒冷建筑了亚克拉城堡,进驻叙利亚军团。翌年,安提阿古进一步颁布了禁止犹太教的的命令,在耶路撒冷严厉执行。圣殿被污,殿产被充公,并禁止敬拜耶和华。相传居于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祇丢斯,其偶像便立于圣殿中。这严重的公然亵渎,引起了祭司马他提亚的激愤,他公开违抗献上异教祭牲的法令,杀了安提阿古的使节,然后逃亡。犹大全地得悉他的事迹后,数以千计的人参加起义。这些后来称为哈西典(即虔诚派)的人,在犹大马加比的领导下,公开革命。他们围攻耶路撒冷;那些试图为驻守亚克拉军团解围的西流基部队,四度被击退,两军终于休战。哈西典人获准接收圣殿山,他们便清除殿中的异教对象,重新开始对耶和华的献祭。安提阿古亵渎事件之后3年,殿中灯台再次奉耶和华的名点燃。此后的犹太人,都以庆祝修殿节来纪念这事。宗教得以洁净之后,犹大马加比开始争取政治自由。这件影响深远的决定,开始了不幸的前奏。犹大马加比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差不多100年后,导致罗马入主耶路撒冷。犹大马加比死后,他的弟弟约拿单任命为总督兼大祭司。在马加比的领导下,政治和宗教从此合一,耶路撒冷的军队更自此由大祭司率领。此后,耶路撒冷的人民,不单能够看见大祭司流牛羊的血,他们更能看见大祭司奉耶和华的名,四出攻城略地、流人的血。约拿单和犹大的兄长西门是第三个领导者。他把西流基的军队逐出亚克拉;直到主后70年,耶路撒冷都是纯犹太人的城市。他的接班人许尔堪,南攻以土买人,北征撒玛利亚人。接任为总督兼大祭司的亚利多布不让乃父专美,吞并加利利为新兴犹太国的一部分,又强迫加利利人改信犹太教。撒玛利亚和以土买叛变,以致继任的亚历山大杨纽,时常要派兵镇压。这时,大祭司应否领导犹太军队的问题,引起愈来愈激烈的争论。犹太人几个派系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纷争。撒都该人是亲希腊主义的;法利赛人则反希腊主义;奋锐党不择手段,为求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家。亚历山大杨纽的遗孀莎乐美成功地维持了短暂的和平,但造成内战的因素依然存在。莎乐美死后,法利赛人支持她儿子许尔堪二世继任大祭司。但撒都该人则支持另一个儿子亚利多布二世,内战终于爆发。兄弟阋墙,得益的是罗马人。主前64年,罗马将军庞培决定支持许尔堪二世。亚利多布二世的支持者自困圣殿之内,公然违抗庞培的命令;庞培只得围攻耶路撒冷。翌年殿墙被攻破,罗马人进入圣殿。庞培解散了马加比的政府,把耶路撒冷和犹大交由罗马的叙利亚省管辖,以保证法纪得以维持。罗马时期一.希律从庞培攻陷耶路撒冷到主前37年罗马帝国在犹大的兴起,有两件大事影响耶路撒冷历史最深,一件是主前48年庞培之死,另一件是主前44年该撒犹流被刺杀。

庞培虽把耶路撒冷交由许尔堪治理,但跟着的10年中,亚利多布二世和他的支持者却3次试图夺权。在这些攻击之下,一直支持许尔堪的,是庞培和一个狡诈的以土买人,他名叫安提帕特。待庞培死后,许尔堪和安提帕特顺从该撒犹流和罗马政府,而亚利多布的儿子安提柯,却受到帕提亚人的支持。该撒犹流被刺身亡以后,安东尼任命安提帕特的两个儿子法赛尔和希律,作犹大的分封王。然而其他的政治问题,令罗马政府无暇顾及巴勒斯坦,安提柯乘势而起。主前40年,安提柯得到帕提亚人的帮助,攻占了耶路撒冷。许尔堪、法赛尔和希律在马加比宫殿内躲避。面临劫难时,他们试图和谈,但白费心机。终于许尔堪被拿,法赛尔自杀,只有希律能乘夜逃脱。希律到了罗马,得到元老院把他封为「犹太人的王」(参太二1)。希律以新得的权柄,率领两个罗马兵团,于主前37年,一举逐了帕提亚人。希律漫长而邪恶的统治,自此开始。他统治耶路撒冷共33年(主前37-34)。希律深知他的犹太臣民,对他深痛恶绝。为了改善情况,他不但为人民提供了工作和公平的课税制度,更娶了犹太女子玛利暗。耶路撒冷在他统治之下繁荣安定,是无可否认的事。希律又改变了耶路撒冷的外貌。他把政府迁移到西南山上,在此建立了豪华的王宫、竞技场、剧院,并巨型的水道系统。这时整个西南山已经在城墙之内。城墙沿欣嫩子谷而建,但不能肯定是希律,还是马加比王朝(哈斯摩宁)的建筑。希律的其他建筑工程,包括了在圣殿山的建筑。他扩建了马加比城堡,易名为「安东尼亚堡」,向安东尼表示尊敬。在圣殿范围之内,他把广场向南北扩展,使之成为长方形。希律扩建圣殿的工作,在主前20年开始,直到主后64年才完成。但6年之后,便被提多将军所毁(参约二20)。扩建了的圣殿,长约2,500呎,阔约1,000呎。绕殿而建的两层院子,增加了圣殿的范围。外院称为外邦人院,非犹太人只能进到这里。考古学家发掘到两个希腊文的铭刻,警告外邦人不得进入内院。内院分为3个部分:男人的、女人的、祭司和利未人的。希律绕着圣殿山,建筑了一道巨石砌成的大型围墙。部分的西墙仍留存至今,称为「哭墙」。他又建造一道巨大的桥梁,横跨泰路平谷,连接圣殿山和西南山。二.耶稣希律死后,他的儿子亚基老又被放逐,犹大成了罗马帝国的一省,由巡抚管辖。本丢彼拉多是犹大的第五任巡抚。虽然巡抚的正式官邸在该撒利亚,但他们也经常来到耶路撒冷,尤其是街上挤满了朝圣者的时候。他们来耶路撒冷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治安。耶稣除了幼时和父母同到耶路撒冷外(路二41-52),祂在耶路撒冷的经历,全在彼拉多时期发生。

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处,自四世纪起,已鉴定为今日圣墓教堂的所在地。与基督教会同时兴起的一代基督徒,继续在耶路撒冷居住。到了主后66年,因为犹太革命,才移居到珀拉。在罗马军队被犹太革命分子驱逐的那一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主后70年,罗马将军提多进攻耶路撒冷的北墙,犹太人继续死守。提多于是下令筑墙围攻,全面封锁耶路撒冷,藉饥饿来削弱守军。接着他全力进攻安东尼亚堡,目击自己的士兵成功地爬上墙顶。罗马军燃起一场大火,焚毁圣殿。耶路撒冷尚未饿死的人多数被杀,然而也有少数人被掳为奴。全城被铲平,剩下的只有希律所建的3座塔,给罗马第十军团作守城之用。BarryJ.Beitzel另参:「新耶路撒冷」;「以色列史」;「犹太教」;「锡安」;「锡安的女子」。――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