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耶利米哀歌」提要 壹、书名 本书古抄本原没有载明书名,是后来的译本加上去的;全书原文首字「何竟」(一1)含有哀悼、哀歌之意,希伯来文圣经即以此为名,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则称之为「哀歌」或「悲歌」,拉丁文译本则在此之外,又附加了一小段标题:「这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 贰、作者 本书中虽未署名作者是谁,但自古以来,无论是犹太人或是基督徒,传统上均认为耶利米乃是本书的作者。有的古卷把本书和《耶利米书》合成一本,也有的古卷则将本书称为《耶利米书卷二(或附录)》。七十士希腊文译本除将本书起名《耶利米哀歌》之外,又在本书开头加写了如下的序言:「当以色列人被掳,耶路撒冷城毁坏荒凉之后,耶利米坐着哭泣,为耶路撒冷作哀歌,说…」。 耶利米是便雅悯地亚拿突城祭司希勒家的儿子(参耶一1),经常有神的话语临到他,故作先知为神说话,记录在《耶利米书》内。当犹大王约西亚死时,先知耶利米曾为约西亚作哀歌(参代下卅五25)。 犹大亡国前,他与文士巴录关系亲密,曾经数度口述给巴录写成书卷(参耶卅六章)。犹大亡国后,根据犹太人传统,耶利米被乱民强迫带到埃及地,在那里被乱民用石头打死,并葬在埃及。先知耶利米终身未婚,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参耶十六2)。 参、写作时地 本书是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末次攻陷耶路撒冷城(参王下廿五1~21;耶卅九1~10;五十二4~27)之后,先知耶利米目睹耶路撒冷城的破败惨状,感触良深,因而提笔写成,时间大约是主前586~588年。 写书地点应是在耶路撒冷。据说在耶路撒冷城外对面各各他山下,有一隐密的山洞,先知耶利米就坐在此洞穴中,一面凭吊那遭毁之城,一面书写这卷伤痛逾恒的哀歌,故该山洞又称「耶利米洞穴」。受苦的先知耶利米哭泣之处,正是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受难的地方。 肆、主旨要义 本书显明神在公义的刑罚中,仍以怜悯和慈爱为怀。神对祂子民的关怀之情,藉「泪眼先知耶利米」的哀伤之心,完全表露无遗。故此,神子民若能幡然醒悟,从背道中回转,向神认罪悔改,则虽身处苦难伤痛之中,仍满有复新的指望。真可谓「刑罚之中却有恩典,败亡之中却有盼望。」 伍、写本书的动机 本书作者亲眼目睹耶路撒冷的悲惨状况,爱国爱民之情油然而生,但他深知此乃他奉命所作预言之应验,全因犹太人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故此,书写本书,一面劝勉犹太人认罪回转,信靠神的救恩,持守与神所立之约;一面为犹太人向神代祷,祈求神本着祂的怜悯和慈爱,赦免神子民所犯之罪,使他们复新。 陆、本书的重要性 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中,本书与《路得记》、《雅歌》、《传道书》、《以斯帖记》等四卷书同列为「圣卷」(Hagiographa),或称为「节期五卷」(Five Megilloth or Rolls),专供犹太人重要节期的公众礼拜中使用。本书列在《雅歌》之后,乃第三卷,是在亚笔月(通常为阳历七月)第九日的节期使用,以记念耶路撒冷城的遭难。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一)本书除第五章之外,都以希伯来文22个字母作为每节(一、二、四章)或每三节(三章)之起首,此种以字母排序之诗乃系「离合诗」体裁。唯第五章虽然也有22节,但并非字母诗体。 (二)本书作者在极度哀痛的情绪中,却冷静地写出按字母排序的「离合诗」,或许是在圣灵的感动之下,有意供后人容易记忆、诵念,引为警惕。 (三)本书特多悲伤、哀痛的字眼,在全部圣经中,除了长达一百五十篇的《诗篇》之外,再无其他书卷能与本书相比。 (四)本书作者一面与圣城和以色列全民族的遭难感同身受,多处提及单数词「我」字,即表明他和他们的遭遇认同;另一面他的感受也表明神对祂选民的心意,在公义的刑罚之中,仍心存怜悯,并不永远弃绝。 (五)本书作者这种爱恨交集、哀怨中带着希望的心态,乃是以神的心为心,充分表露祂的公义和慈爱交织,爱怜之中仍不忘责打,刑罚之中仍带着怜悯。 (六)本书虽是诗歌,内中却仍藏有预言,包括:有关弥赛亚遭遇的预言(一12;二15;三14~15,19);有关以色列终必得拯救的预言(三21~22);有关以东的预言(四21~22)。 (七)本书作者「哀哭的先知耶利米」,可视为基督的预表:忍受伤痛(一12;三19);忍受仇敌的藐视、讥笑(二15~16;三14,30),成为背负全民罪孽的羔羊。 (八)本书为历世历代悲伤痛苦中的信徒带来无限的安慰,虽然在极度的苦难中,却不至灰心失望,因有许多处经节可供慰藉(三21~23,24,25~26,40,41;五1,19,21)。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一)《耶利米书》乃预言耶路撒冷的被焚毁,以及神子民的被掳,可视为本书的绪言。而本书则回顾耶路撒冷的被焚毁,故有的译本将本书列为《耶利米书》的附录或卷二,可视为《耶利米书》的总结。 (二)如果说《约伯记》是描述个人苦难的情景及其后果,则本书乃是描述整个国家团体苦难的情景并求神施恩救援。 (三)本书共有五章,可与《帖撒罗尼迦前书》中的五章彼此对照: 1.第一章,本书提及哀叹神的忿怒(一12),而帖前则提及信靠主将来必救我们脱离神的忿怒(帖前一10)。 2.第二章,本书述说因神发怒而从天坠落(二1),而帖前则述说因神爱而得在主面前站立(帖前二19)。 3.第三章,本书说到在刑罚中因神的慈爱仍有指望(三22~25),而帖前则说到在患难中因信徒的信心而得安慰(帖前三7)。 4.第四章,本书指明在失败仍有盼望(四22),而帖前则指明在荣耀中满有盼望(帖前四13)。 5.第五章,本书结束于在盼望中求回转复兴(五19~20),而帖前则结束于在盼望中应当儆醒、祷告(帖前五6,17)。 (四)本书和《启示录》最后六章相对:本书先描述圣城如何倾覆、荒凉,巴比伦城如何胜利荣耀,后却因对神的怜悯和慈爱满怀信心,故此圣城虽然在败亡中仍有指望。相反地,《启示录》最末六章则描述巴比伦大城终必倾倒覆灭,圣城新耶路撒冷必要从由神那里从天而降。 玖、钥节 「耶和华是公义的;祂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众民哪,请听我的话,看我的痛苦,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一18) 「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二11)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三22~23) 「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祂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三25) 「耶和华发怒成就祂所定的,倒出祂的列怒;在锡安使火着起,烧毁锡安的根基。」(四11) 「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五21) 拾、钥字 「公义」(一18);「盼望、指望」(二16;三18,21,29;四17,17);「慈爱」(三22,32);「回转」(五21,21) 拾壹、内容大纲 一、为耶路撒冷所遭受的苦难而哀歌(一章) 二、为神子民因犯罪受神刑罚而哀歌(二章) 三、因神的怜悯在苦难中仍有指望而哀歌(三章) 四、因神的公义必追讨罪恶而哀歌(四章) 五、为神子民认罪求神使之回转而哀歌(五章)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耶利米哀歌注解》 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Bookof)这卷书包括了5首诗歌,组成为耶路撒冷陷落而哀号之挽歌。每一首诗歌都有明显的对称文体。第一首诗歌(一1-22)是一首缜密的离合诗体,每段以3行组成。这首诗歌共有22段,每段首句均用不同的希伯来文字母开始,从第一个字母顺序至最后一个字母。第二首诗歌(二1-22)与第一首的形式相似,只是掉换了两个希伯来文字母。第三首诗歌(三1-66)亦是3行组成一段,但它并非像前两首诗歌以顺序的希伯来文字母开始每一段,而是以顺序的希伯来文字母开始每一行,每段用同一字母起首。跟第二首一样,同样的字母也掉换了。第四首诗歌(四1-22)是以两行为一段的离合诗体。每段的第一行以顺序的希伯来文字母开始。最后的一首诗歌(五1-22)并非离合诗体,但它含有希伯来文的22个字母。这种复杂的写作结构原因不详。有人认为这是帮助记忆的方法。也有认为希伯来人可能视其字母是代表着完全的观念。这个观点源于希伯来文字母,亦代表着数字。这个完全的观念可见于启示录一章8节所提及的第一个及最后一个希腊文字母:「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当耶利米哀歌的作者默想耶路撒冷的陷落,他用希伯来文字母的排列表达他极度的哀愁。作者传统上,人们认为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是先知耶利米。这说法得到武加大拉丁译本及七十士译本的支持。可是,许多学者对此置疑。最主要的原因是耶利米书及耶利米哀歌的写作风格相异,而且两卷书的观点有冲突。这两卷书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耶利米书中所宣布的预言,给人流畅自然的感觉,与耶利米哀歌的矫饰文体甚为不同。但若只以风格为基础,便断定耶利米不可能是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确是有点武断。选择离合诗体的写作形式,自然限制了作者自由发挥,因而大大影响他的个人风格。从历代志下三十五章25节可清楚看见耶利米也有创作类似耶利米哀歌的作品。耶利米书中的讲章,是以公开宣讲为目的,它的流畅自然,在耶利米哀歌中当然找不到。耶利米的预言中所流露对事物的敏感性,也是耶利米哀歌作者的特色。由于耶利米哀歌对于各国在耶路撒冷遭受毁灭这件事上所担当的角色,持不同的观点,所以不少人常以此否定耶利米是这书的作者。在其预言中,耶利米视巴比伦人的侵略为神所用的惩罚工具,并且呼吁犹太人要在他们的侵略者手下降服(耶三十八3、17)。耶利米哀歌似乎视神为直接的惩罚者,并且视敌国为旁观者,敌国也会尝到神的愤怒(一21,三59-66)。然而必须注意,耶利米哀歌中提及的敌人,不单只是巴比伦人,也包括所有威胁犹大,并对犹大遭受的毁灭抱有幸灾乐祸心态的敌对势力(一21)。确定神会审判这些敌人,并非否定耶利米书中的信息,因为耶利米并非真的认为巴比伦人既是神施行愤怒的工具,便可以免受惩罚,这种想法跟耶利米书十二章14-17节不同。耶利米书中的一些句子,亦可以在耶利米哀歌中找到,例如:「四围惊吓我的」(二22;参耶六25,二十10)和「茵蔯」(哀三15、19;参耶九15,二十三15)。这支持了耶利米是耶利米哀歌的作者之说。还有另一些原因,否定耶利米是此书卷的作者。例如:他的名字并未在耶利米哀歌中出现,以及这书卷在希伯来圣经中列为著作,而非先知书。耶利米的名字没有在这书卷中出现,并不是一项有力的论据,因为在旧约的书卷中,有不少是没有引述作者名字的。由于耶利米哀歌是一首正式的挽歌,因此它不像耶利米书有许多自传式的资料。那些质疑耶利米哀歌是否耶利米所作的人,有时引用耶利米哀歌在希伯来圣经的位置为理由。由于耶利米书列入希伯来圣经的第二部分,因此有人认为耶利米哀歌的成书日期过晚,所以不会是耶利米写的。可是,要注意一点,第三部分正典书卷在早期的目录并不统一。若只是以它被列于第三部分,而认为该书卷的写作年代较晚,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早期的教父耶柔米表示,耶利米哀歌曾与耶利米书同列于一卷轴上。写作年代如果这卷书是耶利米写的,它的写作年代就在耶路撒冷被毁后不久(主前586)。生于这时期之后的作者,实在难以写出如此刻骨铭心的哀痛。书中生动地描写了耶路撒冷居民所受的痛苦,就足以支持这书是由当时的目击者写成的。背景被巴比伦的军队围攻多月后,耶路撒冷终告陷落,犹大的人民被掳外地。除了圣经的记载外,拉吉信集也证实了巴比伦人入侵后所引致的毁坏。拉吉信集记录了一位士兵在战场所见:他正在观望拉吉所发的信号,却看不见亚西加的信号(参耶三十四7)。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充满内忧及政治阴谋。耶利米劝谕投降,而耶路撒冷中充满民族主义的领袖则鼓励群众去抵抗巴比伦人的猛烈攻击。耶利米在这些末境中的角色十分微妙。他的生命受到威胁,并且屡尝牢狱之苦。耶路撒冷被毁不单意味着可耻的失败及放逐。正当这一切令人难以忍受时,这事件所引发的神学思想,更是信靠神的犹太人所难以理解的。对于许多人来说,神选择以耶路撒冷被陷来显明祂自己,实在标志着神的应许已终结。旧约清楚地表明耶路撒冷将来的荣耀。在末世的时候,她是弥赛亚国度的中心(弥四)。耶路撒冷被毁,使许多人怀疑神的话语的可靠性。这书卷中的哀歌,不单哀悼耶路撒冷被毁所带来的痛苦,而且提出深邃的属灵问题。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耶利米哀歌的主要目的,是要表达耶利米对耶路撒冷大灾难的深切哀恸。借着写作这书卷,他表达了当代所有犹太人的哀伤,同时也给他们一个宣泄哀痛的途径。 然而,这书卷不单只是哀歌,它也表达了安慰及希望之声。因此,它的另一个写作目的,就是提升百姓的心,叫他们仰望神,而神就是安慰的源头。这书卷其中一个最大的盼望,记载于三章22-23节:「我们不致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致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或许,此书最重要之目的,是要解释这大灾难背后的神学原因。这卷书清楚地表明耶路撒冷被灭的原因,并且展示从中可以认识神是怎样的。耶路撒冷灭亡,是因为百姓犯罪(一8、9、14,四14)。耶路撒冷的陷落,表明了神的公义,即使是祂的百姓,祂也不会轻忽他们的罪(一18)。这显出当神的百姓悖逆神,神会仿如他们的仇敌(二5、7)。这说明了那大灾难并非在神的旨意以外(二17),并且生动地描述了故意悖逆神的后果是怎样。然而,神仍被视为一位充满怜悯及信实的神。虽然耶利米看见他所爱的家园被毁,但有一样事情永不改变,那就是神的信实。耶利米明白这并不是结局,因为他信靠神的慈爱是永不摇动的,并且学会安静等候耶和华按祂的时候施展作为(三22-27)。内容提要第一首哀歌第一章是哀悼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掳,以及该城的荒凉结局。第一首哀歌开始时(一3),作者暗示了申命记二十八章64-65节的意思。在那段经文里,摩西警告百姓,倘若他们背叛神,他们会被分散于列国之中,没有安息之所。耶利米哀歌一章3节说这警告已经应验了。以色列的不幸,是源于罪(一8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悖逆神的后果。在这第一首哀歌里,充满着一连串深切的悲怆感受,那就是罪的可怕结局(一11、12、16、17)。在这痛苦之中,以色列人承认神的公义(一18)。神的公义包括其正直的行为,即使是祂的百姓,祂也惩罚他们的恶行。第一首哀歌的结尾是百姓祷告呼求神审判他们的仇敌(一21、22)。这种咒诅的方式,是旧约中的信徒用来表达他们渴望终止恶行的方式。他们视不信的民族为罪恶的化身。第二首哀歌第二首哀歌也关乎耶路撒冷的毁灭,但较为强调神的审判。它的语调比前一首哀歌更尖锐。整段记载都流露着愤怒的情绪(二1-3、6、7),似乎神毁灭耶路撒冷时的烈怒,作者仍历历在目。作者把神的愤怒归咎于假先知(二14)。然而,百姓亦难辞其咎,这就正如其他经文所记载一样(例:一5、8)。当时的假先知,未能向百姓提出警告,使他们知道犯罪的后果(二14)。因此,耶路撒冷被毁灭,作者也不能安慰其中的百姓(二13)。第二首哀歌以神的「脚凳」(二1),即约柜来开始。约柜是神自我启示的焦点。这节经文反映了当时在神学上的危机,作者哀哭神忘记了祂的「脚凳」。甚至那标志着神与祂的百姓同在的约柜,也不能阻止神毁灭耶路撒冷。第6及第7节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以色列人传统的敬拜及圣殿,被视为同遭神的毁灭。这项重要的真理显示了全书的观点,就是视神为这不幸事件的直接导因。第三首哀歌第三首哀歌是十分个人性的。结尾时,愁苦及埋怨均转化为一篇充满确证的祷文(三61-66)。在这章的头18节里,作者描述耶和华如何使其受苦。他一直以第三身来描写神,直到第18节,才直接称呼耶和华的名字。只有在他全然倾吐了他的苦情,他始能呼唤耶和华的名字。这深切的哀痛,突然转为喜乐之情。他可以肯定耶和华立约的信实,并且在深深的痛苦中,看见神的怜悯犹如每个早晨,都是新的(三22-24)。 这章以突如其来的肯定作结(三58-66)。在此,作者深信神会在他的仇敌面前,为他伸冤。只有在他默想神慈爱的本性后(三22-27),他才能够说出这些话。第1-17节所表达他与神分离的感受,在他肯定了神的美善后,便一扫而空了。当他回想神的美善及本性,他便获得确据。第四首哀歌第四首哀歌强调这审判是理所当然的。作者描写了不同阶层的居民(四1-16),并且指出他们如何受到耶路撒冷的毁灭所影响。第12-20节肯定了神的审判是犯罪的直接后果。当作者肯定神必会惩罚以色列的敌人,这首哀歌就变成了一篇喜乐的希望宣言(四21、22)。以色列的罪会得到赦免,「以东的民」的罪会受到惩罚(「以东的民」无疑是指所有的敌对民族。在以赛亚书六十三章1节,「以东」的用法也是一样)。 直到犹大民族的罪得赎,救恩始会临到犹大国。当神征服所有不信的民族,救恩就会临到。根据无数旧约及新约经文显示,在末世的时候,这些不信的民族会被征服。它代表了神的绝对主权在祂的创造中彰显。第五首哀歌最后的一章是一篇深刻的祷文,作者在此描述那种痛苦,并且求神恢复赐福祂的百姓。开始的时候,是向神求告,求祂记念祂百姓的遭遇(五1-18)。被掳的犹太人所受的耻辱之一,就是那辖制他们的「奴仆」(五8)。这明显是指着巴比伦侵略者说的,他们自己多年来也在专制的统治下生活。在第19节,作者的看法有所改变。他肯定神永远作王。当耶路撒冷──耶和华在地上的居所──被灭的时候,耶和华的宝座仍永远长存。由于祂的宝座永远长存,所以作者问:「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第20节)这问题是基于一个信念,那就是神既然永远作王,祂不能完全放弃祂的百姓。祂会复兴祂的国。总结许多基督徒忽略了耶利米哀歌。这书是值得再三研读的。它有力地宣告了悲剧过后,便是祝福。这信息关乎任何时代的人。而且,在旧约中,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表明罪的结局。它的神学精简而明确,绘画出一幅精彩的图画,那就是在锡安城被毁的黑暗背景中,描绘出神的信实。ThomasE.McComiskey另参:「耶利米#1」;「耶利米书」。――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