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约翰一书」提要

 

壹、作者

 

         约翰一、二、三书本身皆未指明作者与受书人,但教会历来认为这三卷书都是使徒约翰写的。由于书信的内容、措辞、观念与约翰福音极为相似(请参阅『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学者多同意这三卷书信与约翰福音是由同一位作者──使徒约翰所写成的。

        使徒约翰是西庇太的儿子(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亲是撒罗米(太廿七56;比较可十五40;十六1)。撒罗米是从加利利就跟随耶稣并服事祂的姊妹们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亲的妹妹(太廿七56;比较约十九25)。因此,约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的表兄弟,难怪他们哥俩曾请他们的母亲出面向主说情,求在祂的国里,一个坐在右边,一个坐在左边(太廿20~21)

        可能他的家境相当富裕;父亲是一个大渔户,有渔船和许多雇工(可一20)。他也认识大祭司(约十八15)。除了在加利利的家以外,似乎他还有一个家在耶路撒冷(约十九27)

        最初他曾经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当施洗约翰向他的门徒作见证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就有两个门徒跟从了耶稣,与祂同住。这两个门徒中一个是安得烈,另一个没有提起名字的就是使徒约翰(约一35~40),因他在自己所写的福音书中,从未提起过自己的名字。

        可能他蒙主的呼召不只一次。第一次,主说:「你们来看」(约一39)。他跟从主之后,他又回到打渔的本业去了。过了一段时候,主在加利利海边第二次又呼召他,他就离开了父亲、伙伴和渔船,从此作一个得人如得鱼的门徒了(太四18~22)。后来,主又从门徒中呼召他作十二个使徒之一(路六13~14)

        在十二使徒中,有三个特别和主亲近的,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路八51;九28;可十四33)。在这三个人中间,约翰是最近主的。他曾靠着主的胸膛(约十三25);他是主所爱的门徒(约十三23);他是仅有的门徒在十字架下看主受苦(约十九26);他接受主的委托,接主的母亲到自己的家里(约十九27)

        他和他的哥哥雅各被称为『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可三17)。从这个称号,就可想象约翰的个性很暴躁。当他看到有人奉主的名赶鬼,可是又不和门徒一起跟从主,他就为主起了愤恨,禁止那人继续作工(路九49)。当他看到那些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主,他和雅各就请主许他们重演以利亚的故事,用天上降下的火烧灭他们(路九54)。可是后来他雷子的性情逐渐被主的爱溶化,而成为一个专讲爱的使徒了。

        主升天以后,他留居在耶路撒冷。他知道主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太十六18~19),所以他守住他的地位,在圣灵带领之下协助彼得建立教会。他和彼得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在那楼上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在五旬节时一同站起来传福音;在美门口一同帮助那个生来是瘸腿的,并对百姓作复活的见证;后来又一同被官长扣押;一同在他们面前述说拿撒勒人耶稣;在撒玛利亚一同工作等等(徒一13~14;二14;三1~22;八14)

        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使徒约翰的工作已经西移,在小亚细亚一带地方的教会中间事奉主(那时保罗已经殉道了)。他常住在以弗所;在罗马暴君多米田(Domitian)的时候,他从以弗所被充军到拔摩海岛──爱琴海里的一个荒岛──在那里看见了荣耀主的异象,就写那卷《启示录》。

        约翰在地上的年日很长,活到百岁左右。当时,在门徒中传说他不死,约翰自己纠正了这错误的传说(约廿一23)。据他的门徒玻利革拉底斯(Polycrates)说,使徒约翰在年迈的时候,还是为主殉道的。

 

贰、写作时地

 

         本书所指责的异端思想,乃是在第一世纪末期才在教会中产生影响的;而本书中流露长辈对晚辈说话的语气,可知是使徒约翰晚年的作品。按早期教会的传说,使徒约翰年老时曾在以弗所居住一段很长的时间,本书可能就是在该处写成的。成书日期大约是第一世纪末期主后九十年代(即主后90~99)

 

叁、本书受者

 

         本书并无特定受者,是一种公函,写给各地教会的信徒们,将对象称之为「亲爱的」或「弟兄们」(参约壹二7;三1321;四17),又依其年龄之差异而称呼为「父老、少年人、小子们」等三类(参约壹二12~14),有时又通称「小子们」(参约壹二11828;三7;五21),因当时作者已经接近百岁,「小子们」是一种长者对后辈很亲密的称呼。

 

肆、写本书的动机

 

         由于当时在小亚西亚的众教会,正受着一种雏型「诺斯底主义」的异端的影响,使徒约翰乃提笔书写本书信,针对这些异端邪说的错谬,加以辩驳,使众信徒能分辨真道。兹将重点陈述于下:

         ()异端否认耶稣是太初就已存在的那一位;但本书清楚指出祂就是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参约壹一1)

         ()异端之一的「幻影说」,强调灵乃至善,而肉身是邪恶的,因此不可能有所谓「道成肉身」;但本书指明耶稣基督乃是眼所能见、手所能摸、耳所能听的实在人物(参约壹一1)

         ()异端承认属物质的肉身是邪恶的,但其所作所为与灵性无关,所以主张人的本质是无罪的,肉身所为不算是犯罪;但本书指明人承认自己的罪乃是得神赦免的先决条件(参约壹一8~10)

         ()异端既然主张人是无罪的,所以不需要赎罪;但本书表明耶稣基督降世,乃为救赎我们脱罪(参约壹二1~2)

         ()异端既然认为肉身所为乃无关宏旨,所以无所谓「遵行诫命」,尽管与世界同流合污,也不要紧;但本书重申信徒须遵守诫命(参约壹二4),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参约壹二15)

         ()异端认为基督是基督,耶稣是耶稣,亦即否认耶稣是基督;但本书申明耶稣就是基督,凡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就是说谎话、敌基督的(参约壹二21~22)

         ()异端否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否认祂出于神来成为肉身;但本书指出凡认耶稣为神儿子的,才能与神产生互住的关系(参约壹四15),也才能有神的生命(参约壹五12)

         ()异端否认耶稣基督是与神同等且合一的;但本书指出我们若在「那位真实的」(即指神)里面,就是在祂儿子耶稣基督里面(参约壹五20),可见神和耶稣基督是完全合一的。

         ()异端之中的「克林妥主义」,认为耶稣基督原本是一个人,当祂受浸时「道」才进入祂的里面,当祂被钉十字架时「道」就离开了祂(参太三16;廿七46);但本书指出藉「圣灵、水和血」这三样见证耶稣基督一直就是神的儿子(参约壹五6~9),祂的受浸和被钉乃是旧约预表和预言的应验。

 

伍、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是历代教会对抗异端邪说不可或缺的宝典,基督教纯正的信仰得以存续,本书厥功至伟,其价值可以与保罗众多书信相比拟。再者,本书从积极方面循循善导基督的信徒,提供正确的教训,使吾人对生命、相交、爱、真理等能以深入的认识。

 

陆、主旨要义

 

         本书的中心主题是「生命的相交」,从相交的由来开始,点明相交的目的、条件、障碍、修复、危机、对策、维持与发展,示以相交之生命的本质乃是圣洁、公义、美善、真实、爱,信徒已因正确的信仰而具有此相交所需的生命,故只要发挥、彰显此生命的特质,必能获致喜乐充足的结果。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具有如下的特点:

         ()本书是那位「蒙爱的使徒」,写给神家里儿女们「爱的家书」;全书提到「儿子或儿女」和「爱」各不下数十次。

         ()本书的语气,不论就情感或权威而言,都好像一位老父亲对他自己的儿女说话一样,既亲切且又带着一种不容反驳的嘱咐。

         ()本书直截了当地分明是非,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绝不模棱两可,也不需多予辩证。

         ()本书虽然是用希腊文书写,但文法和语气、表达方式较像希伯来文。

         ()本书特别强调真理的认识和生命的特性,信徒只要掌握这两方面,便可登堂入室,进到至圣所而与神有亲密的相交了。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约翰福音》为耶稣作见证,表明祂是神的儿子,使人因信耶稣得生命(约二十31),而得进入神的大家庭,成为神的众子;《约翰一书》则是神家的家书,写给神家的孩子们,阐明在神家里「与神相交」之道 (约壹一3),如何彼此相爱,互相分享在基督里丰盛的生命,由此确知自己有永生(约壹五13),又勉励众人持守真道,不受异端分子的迷惑(约壹二24~27)。因此《约翰福音》有如本书的前奏,而本书如同《约翰福音》的应用。

  《约翰一书》和《约翰福音》两者的主题和语法都十分接近,也都使用明显的对比──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爱与恨,真理与虚假;两者也都将人分为两类,各属一边,没有第三种。不是神的儿女,就是魔鬼的儿女;或是属世界,或是不属世界;或有生命,或没有生命;或认识神,或不认识神。在风格方面,两本书也都同样单调的简明结构,以及同样喜爱希伯来式的平行语。很少使用虚词,也不以一个代名词来引进一个附属句。另一方面,两者都用某种强调的语气来开始一句话,如,「这是……即……」,「藉此……即……」,「因为这……即……」,和「凡……」。

  此外,两者表达神的旨意与救恩计划的词汇,几乎完全相同。诸如:我们天然的状况、未蒙救赎之前都是「属魔鬼的」,牠乃是「从起初」就犯罪、说谎、杀人的(约壹三8;约44),我们也是「属世界的」(约壹二165;约23十五19)。因此我们「犯了罪」(约壹三4;约34),都「有罪」(约壹一8;约41),「行在黑暗中」(约壹一611;约12十二35),在灵里是「瞎眼的」(约壹二11;约十二40),是「死的」(约壹三14;约25)。但神爱我们,差遣祂的儿子成为「世人的救主」(约壹四14;约42),使我们「能得生命」(约壹四9;约16)。这位是祂的「独生子」(约壹四9;约14181618),祂虽然是「从起初」就有的(约壹一1;约1),然而却成了「肉身」(约壹四2;约14)来到世上,又为我们「舍命」(约壹三16;约11~18),为要「除去」罪(约壹三5;约29)。为祂作「见证」的,一方面是那些曾经「看见」的人,他们「宣扬」祂(约壹一2~314;约34十九35),但更重要的是神自己(约壹五9;约33323436~37)和圣灵(约壹五6;约十五26)。我们应该「接受」从神来的见证(约壹五9;约1132~3334),「相信」那位有充分见证的(约壹五10;约37~40),并且「承认」祂(约壹四2~3;约22)。相信祂或祂的「名」(约壹五13;约12),我们就出死入生(约壹三14;约24)。我们「有生命」(约壹五11~12;约1536二十31),因为生命在神的儿子里面(约壹五11~12;约4十四6)。这就是「从神而生」(约壹二299418;约13)

  凡从神生的,就是神的「儿女」(约壹三1~2102;约12十一52),两者都提到神的儿女们与神、基督、真理、世界和彼此的关系。他们是「属神的」(约壹三10;约47),也「认识」神,透过耶稣基督认识那位真神(约壹五20;约十七3)。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看见神」(约壹三6;参约叁11;约十四9),只是按字面而言,没有人能看见神(约壹四1220;约1846)。基督徒不单属于神,也属于真理(约壹二2119;约十八37)。真理亦「在他们里面」(约壹一184;约44),他们「行」或「活出」真理(约壹一6;约21),因为所赐给他们的灵是「真理的灵」(约壹四66;约十四17十五26十六13)。基督徒与神和真理的关系,是透过耶稣基督而来的,他们「住在」祂和祂的爱里(约壹二627~286241315~16;约十五4~10),祂也亲自住在他们里面(约壹二242412~16;约56十五4~5)。祂的话也在他们里面(约壹一101424;约38十五7),而他们亦在祂的话之中(约壹二27;约31)。因此,他们「顺服祂的话」(约壹二5;约51~55十四23十五20十七6)或「祂的命令」(约壹二3~422242~3;约十四1521十五10),祂的「新命令」就是要他们彼此相爱(约壹二8~101123参约贰5~6;约十三34)。然而,「这个世界」会「恨」他们(约壹三13;约十五18)。他们无需感到奇怪,理由乃是他们不再属于世界(约壹四5~6;约十五19十七16),虽然他们仍旧住在其中,但却不可以爱其中的东西(约壹二15~16;约十七15)。基督已经「胜过世界」,透过相信祂,他们也已得胜(约壹五4~5;约十六33)。基督所成就之事的结果,已经赐给祂的子民,就是让他们满有喜乐(约壹一4;约十五11十六2413)

         《约翰一书》和《约翰二、三书》之内容论点虽然不同,但三卷书信的行文措辞彼此接近又相关,皆勉励受书者在真理中彼此相爱(请参阅约翰二、三书之提要)

         一般圣经学者均相信,《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和《启示录》等五卷书均为使徒约翰所著。而这五卷书恰好可分为三类:

         ()《约翰福音》主题是「信」──因信耶稣基督而得生命。

         ()《约翰一、二、三书》主题是「爱」──因正确地爱神并爱弟兄而得丰盛的生命。

         ()《启示录》主题是「望」──因儆醒盼望基督再来而装备得胜的生命。

 

玖、钥节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3)

         「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祂的儿女。(1)

         「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1)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12)

 

拾、钥字

 

         「生」、「生命」、「永生」(122;二2529;三991415;四799;五1114111112121316181820)

         「光」、「光明」(577;二8910)

         「真理」(68;二421;三19;五7)

         「命令」、「诫命」(347778;三1122232324;四21;五233)

         「知道」(51118202121212929;三2516192024;四1316;五2131515181920)

         「爱」(5710151515;三12101114141617182123;四1777788910101011111112121616161718181819192020202121;五11223)

 

拾壹、内容大纲

 

【生命中的相交】

   一、建立相交的根源──生命之道(1~4)

         1.生命之道的本源、显现和传报(1~2)

         2.传报生命之道的目的──相交和喜乐(3~4)

   二、维持相交的条件──在生命的光中相交(5~11)

         1.在光明中行(5~7)

         2.承认自己的罪,信靠那中保耶稣基督(8~2)

         3.遵守主的诫命(3~11)

   三、确保相交的要素──在生命的认识中相交(3~6)

         1.认识神和偶像(世界)的不同(3~17)

         2.认识基督和敌基督的不同(18~23)

         3.认识恩膏的教训和人的教训之不同(24~27)

         4.认识神的儿女和魔鬼的儿女之不同(28~24)

         5.认识真理的灵和谬妄的灵之不同(1~6)

   四、增进相交的要领──在生命的爱中相交(7~3)

         1.住在爱里面(7~16)

         2.住在爱里面的左证──没有惧怕(17~18)

         3.爱是神生命的自然流露(19~3)

   五、在生命中相交的轨迹(4~21)

         1.总纲──从信心到胜过世界(4~5)

         2.因神的见证而信耶稣是神的儿子(6~11)

         3.因信神的儿子而有生命(12~13)

         4.因有生命而知道神必听我们的祈求(14~15)

         5.因祈求而蒙神保守,不至犯罪(16~19)

         6.因住在那位真实的里面而自守,远避偶像(20~21)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约翰一书注解》

 

约翰书信(John,Lettersof)约翰一、二、三书虽然篇幅简短,但寓意深长,涉及基督徒宗教经验的本质。约翰壹书背景和写作目的约翰壹书是对威胁教会之异端邪说的回应,篇幅简短,但意义深长。它采用的方法,乃是谨慎而清楚地阐明基督的真理,把正确与不正确的道理作出明显的对比,将界线划分得非常清楚。然而,书信也有一个积极的目的。作者希望他的「儿女」能认识真理,与基督所彰显的神建立关系。「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约壹一45)五章20节更进一步说明这个目的:「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对于作者而言,最重要是对基督的本性有真实的认识。按作者所言,信徒的响应必须是「从神而生」,而且「在他里面」。反对之本质写作本书信,是要针对当时的异端,故可从信中得悉异端的底蕴。根据二章19节所言,当时的反对者曾是教会中人,后来才脱离教会,宣扬异端邪说。第一章后半段用了许多「若」之假定句,暗示这些持异端的人,不信我们可以与光明的神相交,又说罪是无法摆脱,或无法赦免和洁净的。这些异端在基督论上最大的错误,是不接受耶稣的人性,换言之,是暗示祂并非要来的弥赛亚。我们可以从灵是否认耶稣,去分辨属世的灵和属神的灵。「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四2)书信一开始就指斥那些不承认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人。二章22节更明显指出谁是说谎者:「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吗?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这带来道德上的不负责任,提倡罪恶的生活,不理他人。因此,约翰需要呼召这些背道者回到在基督里的道德生活和弟兄的爱中。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把异端分辨出来。强调隐秘和古怪的知识的异端,大概是与诺斯底主义有关;另一种不承认耶稣的人性的异端,则大概是幻影说之流。爱任纽曾提及的小亚细亚地区一个叫克林妥的人,与约翰壹书所说的敌对势力很有关连。作者若将约翰壹书与约翰福音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它的用词遣字、文章风格及思想内容,皆有明显相同之处。两卷书内常用的词汇包括「爱」、「生命」、「真理」、「光」、「子」、「圣灵」、「认识」、「彰显」、「肉体」、「住」、「知道」、「行」、「诫命」等。其他词句如「真理的灵」、「从神而生」、「神的儿女」及「胜过世界」等,皆显示两书的作者同为一人。除了文法和表达形式雷同外,二者的神学思想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书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毋庸置疑。就算那些亟欲找出两者在风格及神学方法上之差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两书作者关系密切,或互相影响。传统的看法是:约翰福音及约翰壹书的作者同为一人,即使徒约翰。约翰壹书开首第1节就清楚显示这一点:「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里向读者清楚表明作书人是第一手的见证人,不单表明作者是亲身经历,也表示他对基督的看法和了解都是确实的。

向传统说法提出质难的人,多引述主后100140年小亚细亚的希拉波立主教帕皮亚的一句话。帕皮亚主教之言,又是引自优西比乌口中爱任纽的话。他说:「若来见我者为长老之徒众,我必向他请教长老之训诲──就是安得烈、彼得之言,或多马、雅各、约翰和马太或其他主门徒的教诲;我又会向他征询阿里士敦及主门徒长老约翰之训示。」不少释经家对使徒约翰及小亚细亚的长老约翰是否有别,曾引起争辩。然而,爱任纽在其《反对异端》一书中,以及在穆拉多利残本中(二书同属二世纪末作品),皆认为约翰壹书的作者为使徒约翰。从其亲身经历者的身分及书中权威的语气去判断,约翰壹书几乎可以肯定为使徒约翰所作。传统记载约翰在以弗所传道时,已届高龄,而且在晚年时常常强调弟兄间要彼此相爱。约翰壹书正反映了这一点。写作年代一般认为约翰壹书的写作年代,应在主后一世纪末。从书中所责备之异端,与坡旅甲及爱任纽的记述引证,可证明这一点。但至于确实的写作年代,则因资料不详而难以断定。抄本约翰壹书的抄本一直保存得颇好。其词句简易、思想清晰,亦是保存妥善的因由之一。论到抄本,有3处值得讨论。二章20节说到「一切的事」,在一些稿本中,作为形容主词;在另一些稿本中,则作为受词:「一切你都知道」,较佳的抄本则作形容主词而译为「一切你所知道的」,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广度和分布上,并非知识的整全性。四章19节说「我们爱」,最早的稿本在「爱」字之后都没有宾语,但后来有些稿本则加上「祂」或「神」,钦定本也以这些稿本为根据。最多人提到的是五章7-8节,内中说到圣灵、水和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这句明显是以后才插入原文的。最早的引文源于西班牙的异端分子百基拉诺,他卒于主后385年,其后纳入武加大译本中。首先编订新约希腊文圣经的伊拉斯谟,鉴于希腊原稿没有该等字句,故出版时把它删除了。自此之后,只有两种希腊文稿本还保留这一句,近代的版本皆已删除。约翰贰书约翰贰书的写作背景与约翰壹书相同。作者自称为「长老」,并称收信人为「蒙拣选的太太和他的儿女」。在这里,「蒙拣选的太太」可能意指教会,其「儿女」即教会的成员。此教会遭受异端的困扰,正是约翰壹书所要指斥的。此书再次抨击异端,并警告教会不应接待传异端的人。

约翰贰书的文法、风格及措辞,皆与一书相当近似,13节中有8节与约翰壹书的句子雷同。关于成书年代,则资料不足,难下定论。由于与一书近似,故应属同一时期作品。约翰三书约翰三书的写作背景也与一、二书相同,但此书却非针对异端而写。书中面对的问题是:教会中有一个叫丢特腓的人,反对「长老」的权威,不服领导。书信是写给该犹的,他忠于「长老」。作者还请他接待那些途经的宣教士。约翰三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他背景,因资料不详而无从稽考,但从词汇和写作风格看来,与一书及二书有密切关系。约翰书信的信息约翰壹书对于第一封书信明确的布局和结构,释经学者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书中简单的用语、有限的词汇、重复的观念,以及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文法结构,都令人难以逻辑地分析它的大纲和结构。释经学者认为这书信的特征是「螺旋形」的。这书信所呈现的图画,是社群中一位备受敬重的长者,分享他智慧之言,而不是提出一番缜密的理论。虽然直至1228年,才在新约原文中分章,并且往往将文中的思想错误地划分,但它们仍为审视书信的内容,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信有别于一世纪的一般书信形式,而保罗的书信,正是这时期书信的表表者。1.第一章的内容包括书的导言及对在光明中行的讨论。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之关系,明显地成为探讨的焦点。这卷书信的导言,秉承了第四卷福音书和希伯来书序词的传统。它以庄严而深邃的言词,宣示福音信息的可靠性。作者宣称亲眼目睹父神藉以彰显自己的重要事件。他声称只是传扬他曾参与的那些事件;尤其强调他所听见、看见和触摸的事情(这些动词都经常采用完成时态,以加强那持续的结果),是要将人视为灵异和只能臆测的事物,显明出来,置于人可经验的范围。他这样宣扬,目的是构成相交。这种相交的横面是在信徒之间运作,纵面是在信徒与圣父及圣子之间运作(约壹一3)。这目的的第二方面是「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第4节)。书信的主体一开始(约壹一5-10)便立即指出神的属性是光,这一点有很多重要的含义。首先,在神里完全没有黑暗(第5节)。其次,那些行(生活和行为)在黑暗中的人,不能与神相交(第6节)。第三,与神建立关系(行在光明中),会带来与其他信徒的相交,并且蒙神的儿子耶稣洁净所有的罪(第7节)。第四,所有犯过罪、却否认的人,不能改变这事实(第8节)。第五,只要认罪,那位信实而公义的神便会赦免和洁净(第9节)。最后,那些甚至否认曾经犯罪的人,证明他们心中没有神的话(第10节)。只有那些与神同行在光明中的人,才享有喜乐和相交。神就是光,透过祂儿子耶稣基督(我们还记得约翰福音的序词,当中提到「道」向所有人彰显了光),借着赦免和洁净,解决罪和不义的问题。2.第二章延续第一章末段的思想──罪的解决方法;接着,它的末段论及新的诫命和敌基督的威胁。第一段(1-6节)更详细指出在圣洁的神面前解决罪的方法。耶稣基督不单赦免罪和洁净不义,祂更在神面前成为我们的中保(同一个字亦用于约十四至十六,翻译为「保惠师」)。基督的工作便是「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耶稣已经满足了各样的要求,让神与人之间获得彻底的复和。信徒的回应,就是要遵守祂的诫命。对于这一个问题:作为信徒,我如何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第3节及随后的经文就作出了回答。第一个考验便是服从。第3和第5节正面地指出服从的含义,第4节则从负面的角度来道明。第6节清楚指出,信徒可以在耶稣身上找到生活方式的典范。第二段(7-17节)概述了信仰的第二个考验(「住在祂里面」)。第二个对真实信仰的鉴定,是对弟兄之爱。作者清楚指明,不可能一方面行在神的光明中,另一方面却恨恶自己的弟兄。在此正是将起首关于相交的数节经文加以发挥。在鼓励3个不同年龄组别的人后(12-14节,这里所指的,很可能是基督徒生命的不同阶段,而不是实际年龄的组别),他提醒他们不要贪爱世界(15-17节)。这世界所包含的,是短暂的情欲和骄傲,并非光明的父的一部分。惟有遵行神全部旨意的人,才能够永远常存。作者现在转到末世的问题,那时会出现敌基督(18-27节)。敌基督(注意原文所采用的是复数名词)曾经是一同相交的肢体(第19节)。任何否认耶稣是弥赛亚的,都属于这类人。作者进一步宣称,否定基督而拥护神,是不可能的(第23节)。那些从神生的人,从祂领受了恩膏,这可帮助他们认出敌基督的谎言(第27节)。

到此为止,整卷书信都是环绕着行在光明的神中之含义。神在耶稣中的自我启示,为辨明真伪,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理解。3.第二章的最后两节,引出第三章的新题目,那就是「神所生的」(约壹二29)。神的儿女不会惧怕神再来时最终的显现。他们反而会期待它的来临,因为他们新生命的圆满素质将会显明出来(三2)。作者在此略停下来,为着神在我们生命中的爱所发挥的功用,引以为乐(三1)。作者旋即从我们享有神儿女身分的喜乐,回到我们必须存活的真实世界中。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罪,它在此被界定为违背律法(约壹三4)。罪的根源在于魔鬼,他「从起初就犯罪」(第8节)。魔鬼的儿女违背律法的生活,将他们的本性显露出来──这里用了该隐作为典型的例子(10-12节)。开头几节提及耶稣再临,祂第一次来是要「除掉人的罪」(约壹三第5节),并「除灭魔鬼的作为」(第8节)。那些「住在他里面」和「从神生的」人,会按照他们那位公义的父(第7节)的模式来生活。这公义的生活方式,有着纯洁(第3节)和不犯罪(79节)的特质。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第10节)。第三章的后半部,转到公义的其中一项表达方式──爱弟兄。负面的例子已经在第12节提出(该隐),恨恶弟兄等于谋杀(约壹三15)。漠视弟兄的需要,亦同时受到指斥(1718节)。耶稣是爱弟兄的典范,祂为我们舍弃生命(第16节)。从正面来看,爱弟兄就是从神而生的证据──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第14节)。神的儿女与魔鬼的儿女之间的对比,再次显明了。第三章后半部突出了约翰所喜爱的其中一个重点。约壹三14161924节,都重复了「我们知道」这句话。在一个充满不肯定的世界里,约翰知道极需要确据。因此,在这个充满憎恨,并标志着我们作为神的儿女,没有完全把这圆满的本性显露出来的世界中(约壹四1),他列举了不同的试验,来建立和确定信心的确据。

4.第三章末出现的经文:「我们所以知道神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他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引出第四章。要寻找信心的确据,必须与谬妄的灵争战,并且学习分辨真理和错谬。这一段便列出了教义上的试验。神的灵承认耶稣是神所赐下的,并道成肉身(约壹四23节)。凡否定这些基本真理的假先知,便是敌基督的化身(第3节)。透过遵从神,神的儿女便能认出和回应神的话(4-6节)。在7-12节中,约翰谈到爱的根源就是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四8)。这种爱已在耶稣身上清楚无误地表明出来,为要解决罪所引致的问题(9-10节)。故神的儿女的自然回应,就是彼此相爱(第11节),直至神的爱在我们里面(第12节)得以完全(达到它指定的目标)。在这段里,从神而生、爱神和认识神,是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第13节重述第1节所论到的确据,并进而加强对弟兄的爱,与正确的基督教教义或信仰之间的关系(互相结合)。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和这个世界的救主,会引导我们认识神的爱。神的爱透过我们,流露给其他人,并且是我们与神的关系的明证(14-21节)。现在的确据是那么清楚,甚至排除了对最后审判的恐惧(17-18节)。

5.在最后的一章,约翰转到爱与公义之间的关系。从神而生的人,不会感到神的诫命是重担(约壹五3)。神的儿女的信心,帮助他们胜过那妨碍他们实践诫命的世界(第4节)。这种信心就是在神的儿子耶稣里(第5节)。正确的信仰是:耶稣是完全的人(第6节),圣灵就是为耶稣作见证(7-8节)。结果是内心得到确证:「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第11节)享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人,有非常清晰的分界线(第12节)。第13-16节从论及拥有永生,转移至肯定的祈祷。对神持有坚定的信心,会带来祷告蒙应允(约壹五14-15)。信心亦伸延至为犯了罪的人代求(根据这一章的最初几节经文,约翰现在将罪界定为不义);神将嘉许这种祈求,将生命赐给那罪人(第16节)。最后一段重申整卷书信的主旨。透过耶稣,从神而生的人所获得的胜利,能将神的儿女与来自那恶者势力控制下的世界的人,明显地区别出来。最后,作者以怀着信心确据的语调来作结。约翰贰书第二卷书信含有一世纪书信风格的全部元素。作者自认为长老,「蒙拣选的太太和她的儿女」大概是指教会和她的会众。从结尾「那蒙拣选之姊妹」的问安中,确定了这样的分析。此书信的主旨分为两方面。首先,是劝这位「太太」要「彼此相爱」(第5节),接着便界定爱的本质为遵守「他的命令」(第6节)。另一个较强的元素,是向那些迷惑人拒绝承认基督,和说服其他人这样做的人,提出警告。那些拒绝承认基督的人,不要把他们接到家里,爱其实也有它的规限(8-11节)。这些迷惑人的,大概就是第一卷书信所指出的同一个异端。信件以答允进一步面对面沟通来作结。探访的目的将会是「使你们的喜乐满足」(参约壹一4)。约翰三书第三卷书信是送交该犹的。它再次仔细跟随一世纪的书信格式。在感恩的部分,该犹因着他对真理的忠心而备受称赞──特别是因他作为这位长老的「儿女」。书信的主旨也分为两方面。第一段(5-8节)为着该犹接待那些「为主的名」巡回传道的人而称赞他。这些传道人都赞扬该犹对教会的爱。第二段是警告不可顺从丢特腓。他热爱权位和势力,不单导致他贬低长老的权威,更说服其他人依从他的恶行,否则便被逐出教会。他不肯接待真正的巡回传道人;这里提醒该犹不要被丢特腓所影响。总结部分反映出作者期望不久便会亲自到访。这封简短的书信以一般的问安作结。

总结约翰这几封简短的书信,为一世纪末教会的状况提供了有趣的洞见。异端正在抬头。当中反映了教会的自治和组织。作者有力而亲切地描绘和命令信徒透过基督,与神建立真正委身和顺服的关系。MorrisA.Weigelt另参:「约翰的生平和著作」。――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