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约书亚记

 

约书亚记(Joshua,Bookof)圣经的第一卷历史书,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则是前先知书的第一卷(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它以耶和华对约书亚的任命为始(书一1-9),以埋葬约书亚、以利亚撒和约瑟的骸骨为终(二十四29-33)。本书的目的,是要显出约书亚如何继续摩西的脚踪、耶和华如何将地赐给以色列,还有以色列可如何在那地兴旺。作者和写作年代按照他勒目,这卷书是约书亚写下的。这个古老的传统说法,很可能是基于书中这句话:约书亚「将这些话都写在神的律法书上」(二十四26)。然而,这句话只是指重新立约的事(第二十四章)。作者问题与写作年代互相关连。由于约书亚记没有清楚说明写作年代和作者是谁,无论圣经评鉴学家或保守派的学者,均未能对此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根据对约书亚记的一种保守分析,此书是在主前13751045年之间(王国时期之前)写成。其论据是基于书中提到但的迁徙(十九47;参士十八27-31),将耶路撒冷称为耶布斯城(书十五863,十八1628),将西顿作为腓尼基人的重要城市,而非推罗(十一8,十三4-6,十九28)等记载,作者并以见证人身分书写(马所拉抄本五16)。圣经评鉴学者提出了种种难题,他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难题,最好是将写作年代定于主前七世纪,甚或是被掳时期。诺马丁将约书亚记二至十一章,视为以色列申命记历史(士师记至列王纪下)的序词。评鉴学家将约书亚记中的差异和重复,解释为不同阶段的文献发展和传递的证据,以致在这综合而成的作品中,内部充满了矛盾。苏遵总结说,这是被掳时期有关以色列早期历史的订定本,为要将盼望带给被掳的百姓。书中对土地和约书亚的着重,是要鼓舞群众去重新立约,同时期望主兴起另一个约书亚,作他们的王或领袖,引领他们获得安息。卡夫曼反对上述的评鉴看法,却支持以下的假设:书中反映的历史性,足以支持写作年代是接近征服迦南的事件。他的论据很有说服力。胡狄察尝试从叙事体的文学分析,来处理约书亚记的内在问题,无须倚赖考古学上互相矛盾的结果。问题圣战征服迦南的道德问题,可以用「圣战」的观念来解释。「圣战」的主旨,正能解释以色列为何要毁灭那些原居民(申七16,二十16-18;书六21,八24-26,十102830353739-42,十一11)。在「入侵的伦理」中,可能得着解释;按照这看法,以色列是神审判迦南列国的工具。此论据跟迦南人的罪恶有关(创十五16;利十五24-28;申七2-52526,十二3031;书二十三7;士二11)。然而,正典描述征服的进程时,将责任放在迦南人身上。他们挥军与以色列争战(民二十一21-35;书七45,八51617,九12,十1-6,十一1-5,二十四11)。故可以辩解说,在战争的过程中,以色列人曾诚恳地与诸王和解(参民二十一21;申二十1011),可惜被拒绝。诸王反而在战争中采取了主动。毁灭原居民的责任,因此便该落在诸王的身上。然而,这一切只是引证神在人类历史中的作为,圣经对此简明地指出:「因为耶和华的意思是要使他们心里刚硬,来与以色列人争战,好叫他们尽被杀灭,不蒙怜悯,正如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书十一20)就如法老一样,即使耶和华使他硬心,他也要对埃及的灾祸负上责任。所以,迦南地的统治者,也要对其居民被灭负上责任。圣经对征服迦南的记载,肯定了人的责任和神的主权的奥秘,却没有加以解释。征服的性质对于征服迦南,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看法是突击进攻,结果完全占领全地,但这并不配合全书的整幅图画。这卷书真实地描绘了仍需继续进攻的地区(十三1-7),以及原居民的军事实力(参十三13,十五63,十六10,十七12131618,十九47)。此外,约书亚亦曾答应,当以色列的人口和需要增加,主会继续帮助他们占领土地(二十三5)。占领迦南是分为两个阶段:征服和逐步占据(参出二十三2930;申七22)。批判家曾提供另一些模式。其中一个假设是,有些以色列支派在毫无阻力下进入迦南,而且在示剑周围定居;反之,另一些人则需要以武力闯入那地。另一个假设则是移民一批一批进入迦南,然后订定条约(近邻同盟),所发展的传统,令每个支派原初清晰的起源都变得含糊了。写作目的柴尔斯尝试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检视对约书亚记的历史性和批判性的研究取向。他提议将正典的约书亚记作为研究对象。这卷书最后(正典)的形式,是要显出约书亚对摩西律法的服从。胜利和溃败阐明了服从和背逆的结果,并构成持久有力的论据,引向约书亚最终的呼吁,就是忠于与神所立的约。柴尔斯承认在描述已完成或未完成的征服所带来的张力。他没有试图使张力变得和谐,却尝试发掘该如何去理解这卷书。他总结说,此张力强烈地显明,要征服那应许之地,并在其中享福,在于完全服从。约书亚的时期,可视为「以色列服从的典型」。故以整全的方式来读这卷书,便能表达出要忠于约,这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呼吁。内容提要征服迦南(一1至十二24)一﹒主对约书亚的任命(一1-9)摩西死后(第1节),神亲自确认摩西对约书亚的任命(申三十四9)。祂将征服迦南的领导责任交付他(23节),指定地的疆界(第4节),又以祂恒常的同在来鼓励他(59节),并且期望他热心遵从「摩西的律法」(亦即是在申命记所颁布的律法;参申三十一924-26;书二十三6),以致可以达成他的使命(书一78)。原本的使命,以及摩西的事奉,在约书亚身上得以延续。二﹒渡过约但河(一10至五12)第一阶段要求以色列作好准备。身为领袖的约书亚必须向百姓展示,他是跟从摩西的脚踪。因此,他提醒在约但河以东的支派,要借着与其他支派一同征服迦南,来显示他们忠于摩西所吩咐的话(一13-15;参民三十二20-27)。他们服从约书亚的权威,正如服从摩西一样(书一16-18)。他打发两名探子往耶利哥(二1-24),显出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当他们渡过约但河,他的权威已被祭司(三6,四10)和百姓(三59)所认可。渡过约但河,正标志着公众已承认约书亚是领袖,正如摩西一样(四14)。渡河的叙述,标志着从出埃及和在旷野飘流,过渡至征服迦南。一方面,喇合的故事表明迦南人如何听闻主大能的作为(二1011),便极之畏惧(二11;参出十五15;二十三2728;申二25,七23,十一25,三十二30)。喇合对以色列的神所表达的信心(二11),正预期着将外邦人纳入立约的群体中,正如对列祖所作的应许(「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喇合因信而得以进入约中,并且蒙受丰厚的福祉,她的名字也被列入我们的主的家谱中(太一5)。以色列人渡过约但河时,已知道迦南人产生对神的敬畏(书二24)。然而,他们亦被教导,要借着与约柜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三4),并且保持自洁(三5),来表现出对主的敬畏。「永生神」就在他们中间,祂要祂的百姓圣洁,并尊崇祂(三1011)。相应地,祂会在渡过约但河的奇妙行程(三13),以及在征服迦南地中(三1011),显出祂的信实。当各支派渡河后(四1),十二支派的领袖,都从干涸的河床中取一块石头,在吉甲立石为记念(四1-920)。由此,以色列要记着,这些从抬约柜的祭司所站立的地方取来的石头,是要让他们省悟到神威严的同在。将来听闻这件事的世代(四21-24),便因此得到鼓舞,因为世上所有人都会对神产生敬畏(四24)。征服耶利哥前的自洁,亦借着割礼(五1-9)和逾越节的庆典(五10-12)作为外在的表征。这些事件未必在时间上顺序,只是选取作为例子,表明以色列对约书亚的领导的响应。摩西对新一代的呼吁已经奏效(参申四4-14,六1-5)。这新一代在约书亚和众长老在生的日子,都一直事奉主(书二十四31)。在旷野的旅途中,因着不信而忽略了的割礼(五5),正是属灵回应的表征。这个作出响应的国家,得到立约的外在记号,并且预期立约的主会借着赐给他们胜利和地上的出产,来赐福祂的百姓。他们的羞辱都除去了(五9)。在那对逾越节庆典的简短叙述中,亦带出了约的延续。他们所吃的,是当地新鲜的土产。品尝过迦南的食物后,吗哪就停止降下了。旷野的经历已经终结。随着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一个新的纪元宣布来临(五1112)。三﹒征服耶利哥(五13至六27)胜利是属于主的。耶利哥之战随着这个信息而展开。那在荆棘火焰中向摩西显现的圣洁之神(出三2至四17),带着主的信息(书六2),以「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向约书亚显现(五1415)。耶利哥城无须经过围攻和战争,便陷落了。面对耶利哥的备战(参书二十四11),以色列的反应十分古怪,但约柜的出现和吹起角声,却象征着主会为以色列争战,正如祂所应许的。然而,以色列不可擅取任何财物。由于是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一切东西都要献给祂(六17)。主履行了由探子向喇合所起的誓,使她和她的家人都能够生还(六1725),只是要暂时将他们安置在营外(六23)。贵重的金属都放入库中(六1924),其余用火焚烧(六24)。任何东西都不可擅取作为个人利益;否则神的审判将降临以色列(六18)。为了强调神对耶利哥的绝对拥有权,约书亚对任何试图重建这城的人发出咒诅(六26;参王上十六34)。耶利哥被毁的消息在四围遍传,迦南的居民知道主与约书亚同在(六27;参书一59)。四﹒在艾城的悲剧和凯旋(七1至八29)胜利只是短暂,因为亚干玷污了神的「禁令」,擅取其中一些对象,藏在他帐棚的地下(七21),引致神向全以色列发怒(七1)。以色列因在艾城战败而震惊(七2-5)。约书亚和众长老为此禁食和哀伤(七6-9)。胜利的消息在四周传遍,与神的仆人痛苦地哀哭,害怕迦南人会聚积力量驱逐以色列(七9),两者之间是何等大的对比!惟有百姓自洁(七13),亚干的罪被揭发,神回心转意(七25下、26),他们才能得着鼓舞,带着神的同在和胜利的应许(八12),再次进攻艾城。艾城同样被占领了(八3-19),居民也被灭尽(八20-26),但以色列却直接获得主的准许,得享城中的财物(八27)。艾城的颓垣败瓦、一大堆石头盖着艾城王的尸首(八2829),连同亚干身上的一大堆石头,正严肃地提醒以色列,神的信实及要求祂的百姓绝对忠诚。为了强调这点,正典的记载打断了对战役的叙述,将在以巴路山重新立的约放在我们面前(八30-35)。五﹒重新立约(八30-35)约书亚带领以色列在示剑进行重新立约的仪式,正如摩西所指示的(第31节;参申十一29,二十七1-26)。约书亚小心地预备合适的祭坛(参出二十25),献上燔祭和平安祭。他抄写律法,作为他的领袖身分和对主忠诚的象征(书八32;参申十七18)。全以色列(官长和百姓、外侨和土生的以色列人)都齐集一起,聆听所宣读的祝福和咒诅(书八33-35)。整卷申命记(即是「律法书」,参申三十一26),都在他们面前诵读。一半的支派站在基利心山,对祝福的话以「阿们」回应,另一半的支派则站在以巴路山,也对咒诅的话以「阿们」回应(参申二十七9-26)。六﹒与基遍人立约(九1-27)神大能作为的传言,令迦南诸王大为恐惧(参二8-1124,五1,六27)。以色列在艾城的首次败退,使迦南王产生一线希望,以为以色列会被消灭。与其向以色列投降,羞耻地成为以色列的奴仆,他们宁可结集军力,对抗约书亚和以色列(九12)。从基遍、基非拉、比录、基列耶琳来的希未人(7-17节),并没有加入其他迦南人的行列。取而代之,他们设计了一个难以识破的计划欺骗以色列,并且请求订下全面的条约。那条约属于友好性质(被誉为「和平」),彼此承诺在遇到侵袭时,互相帮助。它所关注的,在于保存性命(第15节)。他们的诡计包括伪称自己经过长途跋涉(11-14节),以及虚假地说只听见以色列在约但河东的胜利,却不提及他们渡过约但河(910节;参五1)。法律容许某个归顺的城市的居民按某种附庸条约归降,以色列可以在这条约中制定条款,并且要求所归顺的平民担当苦工(申二十11;参士一28303335;王上九152021)。然而,条约容许希未人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享有以色列的军事保护(书九15)。以色列人凭着信心和律法行事(申二十11)。他们不用事事询问主,亦不会因没有询问而遭受指摘。现在是关乎智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神的律法应用在生活中。不久,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了(书九16-18)。以色列人起了怨言,但领袖们没有撤销向基遍人所起的誓(18-20节)。取而代之,友好条约被降为附庸条约,希未人则被迫成为以色列人的劳工(第21节)。希未人承认他们欺骗了以色列人,同时亦愿意归顺以色列(2425节)。他们要帮助在会幕事奉的人,为祭坛挑水劈柴。所罗门王奉献耶路撒冷圣殿前,祭坛可能是在基遍造的。所罗门王也需在基遍的祭坛敬拜主(王上三4;参代上十六39,二十一29)。

七﹒南面的战役(十1-43)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我的主是公义的」)率领希伯仑、耶末、拉吉和伊矶伦诸城联盟攻打基遍,作为抵抗以色列的一个军事策略(1-5节)。基遍人基于立约的关系,向以色列求援(第6节)。约书亚率领以色列在一夜之间徒步25哩,从吉甲穿过旷野,走到基遍。原本已畏惧以色列人的迦南人,对以色列的进攻大感惊惶。迦南人的军营一片混乱,军兵绕过伯和仑的路逃上山,到亚西加和玛基大(第10节)。但他们逃跑之际,更遭受冰雹之灾(第11节)。胜利是属于耶和华的。由于这一天特别长,以色列奇迹地将迦南人从山上赶逐至更远之处(12-14节)。这天的神迹详细地记载在雅煞珥书上(参撒下一18),因为在这天,「主听人的祷告」,这人便是约书亚(第14节)。躲在玛基大洞的五王被发现后,便被杀掉,挂在树上,再埋在洞里(16-27节)。他们愚昧地企图与以色列争战,但旋即溃败。由于这些大城的联盟瓦解了,约书亚带领以色列迅速与南面各城开战(29-43节)。借着主的帮助,这个地区在一次战役中被攻取了(第42节)。八﹒北面的战役(十一1-15)以色列人再次被迫应战,这次是与夏琐王耶宾所率领的军队交锋。耶宾重新集结北面各城的诸王,在米伦水边装备他们的军队和马匹,准备与以色列争战(1-5节)。这次战役类似南面的战役,作者记叙的方式显示南方和北方诸王发动了战争,但最终都被击败。同样地,北面诸王溃退至腓尼基的西顿地区(第8节)。正如主所指示的(第6节),马匹被砍断蹄筋,战车则被焚烧(第9节)。以色列所倚靠的乃是主(参诗二十7)。夏琐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城,也是北方迦南人权力的中心,被彻底摧毁了(书十一101113)。焚烧耶利哥、艾城和夏琐是属于特殊的情况,因为以色列蒙神应许,可以得着迦南人的房屋、水井和城邑(申六1011;参书二十四13)。对这次战役的叙述,再次强调了约书亚对主,以及对主的仆人摩西,绝对忠心(91215节)。九﹒战役摘要(十一16至十二24)由于约书亚审慎地坚持执行主对摩西的指示(第23节上),他带领以色列获得胜利(第16节)和安息(第23节下)。摩西曾经详细描述将要征服的土地(申一7),约书亚亦已占领了摩西所提及的地区(书十一1617)。虽然各城都可以请求议和,在和约下作以色列人的奴仆(申二十11),可是,没有一个城愿意如此承认以色列。他们在恐惧中密谋设计摧毁以色列。他们是攻击者(书十,十一,二十四11)。神使他们硬心(十一20);其神学上的理由仍是一个奥秘,正如法老的情况一样。然而,至终是迦南被征服,原居民被歼灭,惟独基遍的希未人和投降的免除祸(1920节)。即使在40多年前,为以色列带来惶恐的亚衲族人(民十三33;参申二1021),亦全被歼灭(书十一21)。然而,纵使「全地」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以色列的,但显然并非那地的每一平方哩都已被夺取(第22节),只是迦南人反抗势力的中心已被瓦解。完成和彻底完成之间的张力,在这几节中至为明显。在被击败的诸王名单中(十二1-24),包括了在摩西领导下(第6节)所战胜的西宏和噩王(2-5节)。将他们并列在约书亚率领下所征服的诸王名单中(7-24节),正显示出领导和目标的延续──两位领袖、多次战役,却只属于一场战争。现已得着应许之地了;经过了各场战役后,产业的边境现在已更清晰。在约但河东,疆界从亚嫩河至黑门山(2-5节)。在迦南,边境从西顿之南的地区,伸延至南地(78节)。土地的分配(十三1至二十二34)一﹒吩咐分配土地(十三1-7)由于约书亚年纪老迈,未能取得「全部」土地。摩西曾预先提醒以色列,他们的产业会是征服的成果,而且以色列狭小的边境,会逐步伸延。以色列会慢慢地继承整片土地,以免面对庞大的土地时,无法善用(出二十三2930;申七22)。非利士人后来占据的加利利和黑门山以北,至加利利海以东的地区,以及四周被迦南人包围的区域,仍是未得之地(书十三2-7;参士一)。以色列无须记挂将来的领土问题,因为主应许帮助他们(第6节)。二﹒分配约但河东之地(十三8-33)约书亚没有改动摩西的安排,玛拿西半支派、流便和迦得已经获得他们在约但河东的分地(83233节;参民三十二;申三12-17)。那些领土亦不包括仍被迦南人所占据的某些地区(书十三13)。流便的宗族获得从亚嫩河至希实本的土地(15-23节)。迦得的宗族获得亚嫩河以南基列的土地(24-28节)。玛拿西的一些宗族获得从雅穆河以南至亚嫩河的区域(29-31节)。利未人的城镇没有在此处列出,却为他们记下一个脚注,说明他们不会获得产业,因为他们倚靠人们对主的奉献和献祭而生活(第14节;参民十八20-24,三十五1-8)。三﹒各支派分配迦南土地(十四1至十九51)大祭司以利亚撒和约书亚一起拈阄,决定其余九个半支派的边境、版图和分地。其中再次提及利未支派(十四4),因为在二十和二十一章,会列出他们的城邑。文学上的另一技巧,就是在开始时特别提及迦勒的产业(十四6-15),并在结尾时论及约书亚的产业(十九4950)。他们是唯一在成年期离开埃及、有信心的探子,又能进入应许地的人(民十四2430;申一3638)。1.犹大(十五1-63;参士一10-1520)──犹大的边境从死海西延至地中海(书十五2-12)。犹大的城邑分布在它的4个区域内:在南地有29座城(21-32节),在高原(或西边的山麓)和沿岸的平原有42座城(33-47节),在山地有38座城(48-60节),在沙漠则有6座城(6162节)。犹大未能取得耶路撒冷(第63节),直至大卫使她成为首都(参士一21;撒下五6-16)。2.以法莲和玛拿西(十六1至十七18)──这两个出自约瑟后代的支派,蒙受丰盛的福祉(参创四十八,四十九22-26;申三十三13-17),在众支派中亦获得重要的地位。玛拿西的半支派,已经在约但河东获得产业(书十三29-31)。他们获得的一份分地,是作为「约瑟的子孙」而得的(十六1)。那地界在北面从伯特利至他泊山,再从约但河至地中海(十六1-3)。以法莲在南面获得较小部分(十六5-9),但无法征服基色的迦南人(第10节)。为要与外约但的玛拿西宗族清楚划分,玛拿西的宗族──包括了西罗非哈,另获得土地(十七3-6;参民二十七1-11,三十六1-12),疆界从示剑至他泊山(书十七7-11)。然而,玛拿西亦同样无法彻底驱逐迦南人(1213节)。虽然他们已获得最大部分的土地(超过1/3),这两个从约瑟而出的支派仍然抱怨。他们知道主赐福他们(十七14),于是期望得到更多可耕种的土地。但约书亚敦促他们砍伐树林来增加可用的土地(151718节)。他们实际视察迦南人的军事力量后(第16节),约书亚呼吁他们要尽自己的本分去占据那地(第18节)。3.七个支派(十八1至十九51)──以色列人在示罗聚集,要设立会幕(参撒上一)。那时,仍有7个支派未曾获得产业。约书亚要求每个支派委派3个人去视察那地。他们回来后,约书亚在示罗的会幕中拈阄,分配土地(书十八3-10)。便雅悯支派的领土在犹大和以法莲中间(十八11-28)。西缅支派的分地在犹大的南部(十九1-9),结果导致她被犹大所吞并(参创四十九8)。西布伦(书十九10-16)、以萨迦(17-23节)、亚设(24-31节)和拿弗他利支派(32-39节)所获得的土地,在加利利地区玛拿西的北面。但支派获得第七阄,却因为东面的犹大支派和西面的非利士人的压力,无法维持分配得来的领土,深受其苦。他们向北面迁移,发现约但河的发源地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第47节;参士十八)。4.总结(十九49-51)──总结部分是与起首部分互相对称(十四1-14),提及约书亚也获得一份礼物。这里再次提及土地的分配,是在耶和华的面前进行,由大祭司以利亚撒和约书亚见证和负责执行的(第15节;参十四1)。

四﹒逃城和利未人的城邑(二十1至二十一45)按照摩西的指示,要设立6座利未人的城邑,分布在约但河的两边,每边3座,作为「逃城」(民三十五9-34;申四41-43,十九1-10)。目的是要为那些犯了误杀罪,并非蓄意杀人者,提供「庇护」(避难所)。这项措施并非要为犯罪者谋求出路,只是让司法程序得以顺利进行(书二十1-9)。利未宗族总共获得48座城,其中6座同时作为逃城(二十一1-42)。利未人不可耕种土地,因为他们要倚靠百姓的什一奉献(民十八21-24)。他们可以把土地作放牧之用。土地的面积记载在民数记三十五章45节。亚伦的后代获得特别的分配(书二十一9-19),因为他们担任祭司,而他们的13座城是在犹大和西缅支派的地区,很接近所罗门时代的耶路撒冷圣殿。连同利未人所分得的城,土地的分配便大功告成了。神对土地的应许已经应验(二十一43-45)。神是信实的!这部分所强调的是应验、神的能力和恩典,以色列亦藉此进入安息。然而,约书亚记亦认识到在以色列人面前仍有许多挣扎,以及他们至终经不起的考验(参诗九十五11;来三7-11)。五﹒约但河东支派的归回(二十二1-34)约书亚打发那两个半支派回去,临别前称许他们对其他支派和对主的忠心(1-4节),同时亦提醒他们不要被偶像迷惑,却要按照申命记的律法去爱主(第5节),并且为他们祝福(6-8节)。可是,他们回去后,却在约但河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祭坛。其他支派听闻此事,便齐集在示罗(第12节)。他们明智地委派大祭司的儿子非尼哈,连同10个支派的代表去调查整件事。这个代表团指控约但河东的支派不忠(15-20节;参民二十五;书七)。约但河东支派的反应,显示出他们极之关心支派的合一,以及对神的敬拜。这些支派害怕被排斥于神百姓的团契之外,故特意建造一座祭坛,跟律法书所指定的一模一样,以表示他们同为神的子民(书二十二21-30)。这座祭坛并非供献祭或敬拜之用,而是作为神立约的子民合一的象征。他们的自辩,更以称呼神为「大能者」、「神耶和华」(两次,第22节)显得更为有力。非尼哈和各支派代表对所得的回答十分满意,在离去时也向他们保证神的同在(3031节)。他们向各支派的回报,亦带来所有支派在此事上的复和。这叙述完结时,提及给予这祭坛的名称:「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跋:土地是神圣的委托(二十三,二十四章)最后两章包含了约书亚对所有领袖和全以色列的遗言。一﹒对领袖的演说(第二十三章)约书亚重温主将土地赐予各支派时,为以色列所做过的事情(3491014节)。祂显出祂的诚信。祂将继续与祂的百姓同在,以致没有敌人能敌挡他们(510节)。祂会成全所有未实现的应许,正如祂已应验的应许一样(1415节)。然而,他们必须对主忠心(7811节)。忠于主是不能与忠于摩西律法分割的(第6节)。背叛的将会被严厉惩治,首先任凭别国将以色列陷入罗网(1213节),然后在祂的怒气中,使他们灭绝(第16节)。二﹒对以色列的演说(二十四1-28)这演说以在示剑的重新立约作结(参八30-35)。有些学者在此提出条约的架构,但这仍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问题。经文的正典架构,要求作出叙述性的分析。约书亚重温以色列自列祖至他们当代的历史:列祖(2-4节)、出埃及(5-7节)和征服迦南(8-13节)。耶和华的美善、同在和诚信,他们已验证了。耶和华亦期望祂的百姓,绝无任何形式的偶像膜拜或信仰混杂(14-15节),来显出他们的忠心。约书亚以自己作为一家之首,起誓效忠(第15节)。百姓亦补充要对主尽忠的理由,来作为响应(16-18节)。然而,约书亚向他们的信念发出挑战(19-20节),并立石为证(26节下-27节),而且记下他们的誓言(25-26节上),促使他们进一步委身。三﹒一个时代的结束(二十四29-33)这卷书在开始时,提及摩西的死(一12);在完结时,有约书亚(第29节)和大祭司以利亚撒(第33节)的死与埋葬。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将约瑟的骸骨(第32节;参创五十25;出十三19)埋在雅各所买的那块地里(创三十三19),乃将摩西和约书亚两个时代的盼望连结起来。R.K.Harrison另参:「征服迦南」;「以色列史」;「约书亚」;「逃城」;「利未人的城邑」。――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